① 湖北十堰二手房土地使用證過戶需要多少錢64平,請知道的告知下,謝謝,房產證已經拿到花了4000多。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② 一般土地轉讓需要什麼手續
出讓土地使用權轉讓需具備以下條件:
(1)按照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已經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並取得土地使用證;(2)按照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進行投資開發,屬於房屋建設工程的,應完成開發投資總額的25%以上。房屋已經建成的,應當取得房屋所有權證;
(3)轉讓方如為國有企業的,需經企業主管部門批准同意;如為公司制企業的,需經董事會決議同意;如為共有產轉讓的,需經共有人達成一致意見;
(4)沒有法律、法規規定禁止或限制轉讓的情形,如權屬有爭議、土地使用權被查封等;(5)沒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禁止或限制轉讓的情形;
(6)政府對擬轉讓地塊無收購儲備計劃。在符合上述前提下,按規定辦理出讓土地轉讓及土地變更登記手續。
土地轉讓手續:
1、交易雙方提出轉讓、受讓申請交易當事人申請辦理轉讓手續同時,還應提供轉讓協議、土地使用證、宗地界址點圖、建築物產權證明、法人資格證明,委託書、身份證明等資料。
2、審查
接到申請後,辦人應對資料及宗地情況進行詳細審查了解,凡未按出讓合同規定的期限和條件投資開發、利用土地的,抵押、查封、出租而未通知承租人知道的,權屬不清、四鄰有糾紛的等不予辦理轉讓手續,並在15日內通知轉讓當事人。如改變土地用途須有規劃部門意見。轉讓時需分割建築物的應有房產主管部門意見。
3、現場勘察
現場勘察應與有關資料對照核實。如需分割轉讓,應考慮土地利用率、出路及他項權利等因素,並制圖確定四鄰、面積,必要時需經四鄰簽章認可。
4、地價評估,並提供報告書
審核評估報告與轉讓協議,轉讓價明顯低於市價的,建議市府優先購買;價格過高的,可建議採取必要調控措施。
5、填寫轉讓審批表
認真核對原批准文件、評估報告、規劃意見等資料,用途、價額、年期等內容填寫要完整、准確、字跡工整。
6、審批
審批內容包括費用表及轉讓審批表。費用表須經所長簽字後,經辦人攜完整轉讓檔案與轉讓審批表等報中心及局領導審查批准。
7、交納有關稅費
8、登記編號
審批後,也可在審批前到產權科對補簽出讓合同及審批表編號。轉讓檔案、留產權科統一保存,按年度繳檔案室。
9、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
③ 土地出讓金怎樣分配
一、國有企業的土地使用權問題
國有企業享有使用權的土地,依其來源可以區分為三種:以出讓方式取得使用權的土地、以劃撥方式取得使用權的土地、以承租方式取得使用權的土地 。以出讓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和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為設定於國家所有的土地上的用益物權;以承租方式取得的土地的使用權,為基於合同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權利,非用益物權。國有企業得依照上述方式取得具有用益物權性質的土地使用權。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7條規定:"土地使用權出讓,是指國家將國有土地使用權(以下簡稱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內出讓給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國家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行為。"第19條規定:"國家對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在出讓合同約定的使用年限屆滿前不收回;在特殊情況下,根據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程序提前收回,並根據土地使用者使用土地的實際年限和開發土地的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補償。"依照我國現行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因出讓而取得之土地使用權可依法轉讓、出租、抵押,因出讓而取得之土地使用權不受限制地成為交易標的,當屬獨立的財產權利。國有企業因出讓取得之土地使用權,非有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國家不得收回。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22條規定:"土地使用權劃撥,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繳納補償、安置等費用後將該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將土地使用權無償交付給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為。依照本法規定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沒有使用期限的限制。"《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對於因劃撥取得的土地使用權,除在用途和轉讓條件上有一定的限制外,並沒有附加特別的限制,反而規定該等土地使用權是一種無使用期限的權利。我國的現行法律和行政法規對於因劃撥而取得之土地使用權,也沒有規定國家可以將因劃撥而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收回。現實的狀況應當是,國有土地一旦劃撥,土地使用權人原則上永久使用。 同樣需要說明的是,我國法律和行政法規並沒有規定,對國有企業因劃撥而取得之土地使用權,國家在國有企業破產時可以收回,因此國家不得以國有企業破產為由收回劃撥的土地使用權。
依照上述法律規定,劃撥僅僅是土地使用權取得的方式不同,並不表明因劃撥而取得之土地使用權不是一個獨立的財產權利。 所以,國有企業因出讓取得之土地使用權和因劃撥取得之土地使用權,盡管其取得方式有所不同,卻沒有性質上的差異。我國法律對國有企業因劃撥取得之土地使用權的用途和轉讓附加一些特別的限制,也並不否定國有企業對劃撥土地使用權所享有的處分權能。例如,《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50條規定:"設定房地產抵押權的土地使用權是以劃撥方式取得的,依法拍賣該房地產後,應當從拍賣所得的價款中繳納相當於應繳納的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款額後,抵押權人方可優先受償。"依照上述規定,國有企業對於因劃撥而取得之土地使用權,可以設定抵押以實現對土地使用權的交換價值的處分,與因出讓取得之土地使用權的抵押並無根本的不同。故國有企業因出讓取得之土地使用權和因劃撥取得之土地使用權,屬於性質相同的用益物權,均為國有企業的責任財產。
為了推行國有企業的計劃兼並破產措施,國務院在《關於在若干城市試行國有企業破產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1994]59號)第2條規定:企業破產時,企業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應當以拍賣或者招標方式為主依法轉讓,轉讓所得首先用於破產企業職工的安置;安置破產企業職工後有剩餘的,剩餘部分與其他破產財產統一列入破產財產分配方案。依照國發[1994]59號通知的規定,屬於試點城市兼並破產計劃內的國有企業破產時,不論其土地使用權的取得方式,土地使用權均得以變價用於安置職工,變價的土地使用權安置職工後有剩餘的,按照破產財產分配方案清償破產的國有企業的債權。很顯然,國發[1994]59號通知的精神,承認了破產時的國有企業的土地使用權屬於國有企業的責任財產,只是對於土地使用權的變價分配,僅僅作出了不同於國有企業的其他財產的處理,優先考慮了土地使用權變價金優先用以滿足破產企業的職工安置費用。出於社會公共利益的考慮,國發[1994]59號通知所為規定並非不妥。
但十分遺憾的是,我國司法實務所持立場卻背離了國發[1994]59號通知的精神,直接否認國有企業因劃撥取得之土地使用權屬於國有企業的責任財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破產企業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應否列入破產財產等問題的批復》(法釋[2003]6號)第1條規定:破產企業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不屬於破產財產,在企業破產時,有關人民政府可以予以收回,並依法處置。納入國家兼並破產計劃的國有企業,其依法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應依據國務院有關文件規定辦理。解讀最高法院法釋[2003]6號批復的立場,以下結論值得思慮:(1)納入國家兼並破產計劃的國有企業,其依法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應當依法變價首先用於破產企業職工的安置;安置破產企業職工後有剩餘的,剩餘部分與其他破產財產統一進行破產分配。在這一點上,最高法院繼承了國發[1994]59號通知所為規定的立場,若是基於社會公共利益的考慮,應當予以肯定。 沒有納入國家兼並破產計劃的國有企業因劃撥取得之土地使用權,不屬於破產的國有企業之責任財產。在這一點上,最高法院並沒有真正領會國發[1994]59號通知所為規定的核心精神,並進而作出了擴大化的不當解釋;劃撥的土地使用權均不屬於國有企業的責任財產。事實上,上述結論直接與《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允許劃撥的土地使用權以變價清償債務的規定相悖。同時從客觀上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區別對待,損害了 哪些沒有納入國家兼並破產計劃的且只有劃撥土地的國有企業職工的權益。
(2)有關人民政府可以收回國有企業因劃撥的土地使用權,並予以處置。在這一點上,國家收回國有企業因劃撥取得至土地使用權,有十分寬泛的裁奪餘地,國家對於劃撥的土地使用權,可以不收回,也可以收回,收回的,甚至可以不附加任何理由。最高法院以司法解釋授權有關的人民政府在國有企業破產時可以收回劃撥的土地使用權,是沒有任何法律依據的。 再者,有關的人民政府可以收回劃撥的土地使用權予以處置,應當如何處置或者以何種目的處置,均沒有任何限制,無異於在說劃撥的土地使用權已經因國家收回而消滅,政府想怎麼處置都可以。若有關的人民政府決定不收回破產的國有企業劃撥的土地使用權,又該如何處理呢?或者退一步講,有關的人民政府可以基於何種理由不收回破產的國有企業因劃撥取得之土地使用權呢?可見,最高法院上述司法解釋具有極大的任意性,並沒有給出一個讓實踐可以充分把握的標准。
筆者認為,國有企業的土地使用權,雖有劃撥和出讓兩種不同的取得方式,但其作為用益物權的性質相同,國有企業自其取得土地使用權時起,土地使用權即構成國有企業的責任財產。原則上,在國有企業破產時,土地使用權不論其因劃撥還是因出讓而取得,均應當列入破產財產,並通過變價進行破產分配。對於劃撥的土地使用權,國有企業破產時亦應當予以變價,並參照《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50條的規定處理,土地使用權變價後所得的價款應當優先繳納相當於應繳納的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款額後,列入破產財產以備分配。
二、已經抵押的國有企業的土地使用權問題
屬於破產企業所有的財產,為破產財產。破產企業已經設定抵押的財產,理論上應當屬於有負擔的破產財產;在除去負擔之前,該破產財產應當優先用以滿足因負擔而取得之擔保物權人的利益。 國有企業的土地使用權已經設定抵押的,依照我國《企業破產法(試行)》第28條和《民事訴訟法》第203條的規定,不屬於破產財產的范圍;但土地使用權的價值超過被擔保債務數額的部分,應當作為破產財產。依照我國現行法律的有關規定,國有企業的土地使用權設定抵押的,除非抵押無效,抵押權人在國有企業破產時,得行使抵押權以變價抵押物(土地使用權),以變價金清償土地使用權所擔保的債權。但是,若土地使用權系劃撥取得之權利,則變價金應當首先繳納相當於應繳納的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款額後,抵押權人方可優先受償。 抵押權人就土地使用權變價金優先受償後的余額,應當作為可供分配的破產財產,按照破產財產分配方案予以分配。上述法律規定本應無條件地適用於已經設定抵押的國有企業的土地使用權。
但是最高法院法釋[2003]6號批復第2條規定,企業對其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無處分權,以該土地使用權為標的物設定抵押,依法辦理抵押登記手續,並經具有審批許可權的人民政府或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批准,抵押有效;抵押權人在以抵押標的物折價或拍賣、變賣所得價款繳納相當於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款項後,對剩餘部分可享有優先受償權。這里的問題並不是抵押權人應否優先受償的問題,因為抵押權人對已經抵押的劃撥土地使用權的優先受償權已被《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和《擔保法》所明文規定,抵押權人對於劃撥的土地使用權變價金有優先受償權,不存在疑問。存在疑問的是,抵押權人對抵押的以劃撥方式取得之土地使用權行使優先受償權後,若土地使用權的變價金還有剩餘的,是否屬於破產財產?依照最高法院法釋[2003]6號批復第1條的規定,破產企業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不屬於破產財產,在企業破產時,有關人民政府可以予以收回,並依法處置。顯然,國有企業以劃撥方式取得之土地使用權,原本不屬於破產財產,即便設定抵押而抵押權人對之行使抵押權,在解釋上仍不能認為其變化為破產財產,故抵押權人對抵押的以劃撥方式取得之土地使用權行使優先受償權後的余額,仍不屬於破產財產。這里存在著明顯的矛盾。
最高法院法釋[2003]6號批復第2條規定,納入國家兼並破產計劃的國有企業,其用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設定抵押的,依據國務院有關文件規定辦理。但這樣的規定,似乎也與國務院的有關文件規定不吻合。最高法院僅僅規定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設定抵押的,按照國務院有關文件規定辦理;言外之意是否表明,以出讓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設定抵押的,就可以不按照國務院的有關文件規定辦理?國務院的有關文件對於納入國家兼並破產計劃的國有企業破產時的土地使用權的特別規定,實際上並不以劃撥的土地使用權為限。國發[1994]59號通知規定,國有企業破產時,其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權(不論以出讓還是劃撥方式取得),變價所得應當首先用於破產企業職工的安置。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徵得國務院同意,於1996年07月25日發布的《關於試行國有企業兼並破產中若干問題的通知》第5條規定:"在實施企業破產中,首先要妥善安置破產企業職工,保持社會穩定。企業以土地使用權作為抵押物的,其轉讓所得首先用於破產企業職工的安置,對剩餘部分抵押權人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處置土地使用權所得不足以安置職工的,不足部分依次從處置無抵押財產、其他抵押財產所得中撥付。抵押權人未優先受償部分,參加一般債權的清償分配。"並且,國務院1997年發布《關於在若干城市試行國有企業兼並破產和職工再就業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規定,"安置破產企業職工的費用,從破產企業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權轉讓所得中撥付。破產企業以土地使用權為抵押物的,其轉讓所得也應首先用於安置職工,不足以支付的,不足部分從處置無抵押財產、抵押財產所得中依次支付。破產企業財產拍賣所得安置職工仍不足的,按照企業隸屬關系,由同級人民政府負擔。"很顯然,國務院的有關文件實際上使得破產企業的職工安置費用優先於對(不論因劃撥還是出讓而取得的)土地使用權享有求償權的所有權利。在立法和司法實務上,涉及納入國家兼並破產計劃的國有企業的土地使用權時,所要解決的問題並不是土地使用權上設定的抵押權可否行使的問題,而是抵押權人的利益是否優先於破產企業的職工安置費用 ,最高法院法釋[2003]6號批復並沒有解決這個具有實踐價值的問題。
義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之所以存在上述的缺陷,原因可能有兩個:(1)對國有企業的土地使用權的性質認識不清。人為的將國有企業的土地使用權化分為二種性質不同的權利:因劃撥取得之土地使用權和因出讓取得之土地使用權不同,前者不構成國有企業的責任財產,後者構成國有企業的責任財產。國有企業因劃撥取得之土地使用權,不屬於破產的國有企業的責任財產,其有無抵押與破產財產的清算和分配不發生關系,國家有關部門可以收回或者變價用於支付破產企業的職工安置費用。前已言之,將國有企業的土地使用權人為劃分為兩種不同性質的權利,沒有法律上的任何依據。(2)對國務院的有關文件精神把握不準。前文已經說過,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並不否認破產時的國有企業之土地使用權屬於國有企業的責任財產,只不過在變價分配時,優先考慮了土地使用權變價金用以滿足破產企業的職工安置費用。國務院的有關文件使得破產企業的職工安置費用成為優先於對(不論因劃撥還是出讓取得的)土地使用權享有的擔保權和普通債權。但最高法院法釋[2003]6號批復的精神卻縮減了國務院有關文件的適用范圍。
國發[1994]59號通知第5條對於納入國家兼並破產計劃的國有企業的土地使用權所為規定,使得土地使用權的抵押權人的優先受償利益,不得對抗破產企業的職工安置費用。抵押權的意義在於擔保抵押物所擔保的債權的受償;在國有企業破產時,抵押權人的債權直接面臨受償不能的危險,正是需要抵押權發揮作用的時候,抵押權人的擔保利益在國有企業破產時不應當消弱。在國有企業破產時,否認抵押權對破產企業的財產(土地使用權)的優先受償效力,是對社會信用制度的直接危害,此等危害缺乏可以獲得補救的其他措施。相反,應當注意到,國有企業破產時的職工安置費用,政府財政或者社會保障制度對之應當發揮作用,不能將企業破產的社會負擔轉嫁由抵押權人來承擔。同時考慮到,破產企業的職工安置費用優先於破產企業的土地使用權抵押權,但僅限於納入國家兼並破產計劃的國有企業破產的場合,客觀上給了其他破產的國有企業及其職工不平等的待遇。
所以,竊以為妥當而且符合法律的做法應當是,國有企業破產時,其土地使用權設定抵押的,抵押權人得行使抵押權以變價抵押物(土地使用權),以變價金清償土地使用權所擔保的債權;若土地使用權系劃撥取得之權利,則變價金應當首先繳納相當於應繳納的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款額後,抵押權人方可優先受償。抵押權人就土地使用權變價金優先受償後的余額,應當作為可供分配的破產財產,按照破產財產分配方案進行分配,但對於納入國家兼並破產計劃的國有企業,則在優先支付破產企業的職工安置費用後尚有剩餘的,按照破產財產分配方案進行分配。若職工安置職工尚有不足的,則應當由政府財政及社保資金補足。
▓
④ 土地出讓和轉讓的區別
1 主體不同
出讓主體:國有土地所有者,即國家,由法律授權的縣以上人民政府予以具體實施;
轉讓主體: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土地使用者。
2 行為性質不同
根據物權理論,出讓,他物權設定;轉讓:他物權轉移。
3 轉移條件與程序不同
出讓條件無限制,簽訂出讓合同,繳出讓金,即可辦證;轉讓條件有限制,轉讓須經申請、審批或補辦出讓手續,繳納稅費,方可登記過戶。
4 交易市場不同
出讓,一級市場,即國家作為國有土地所有者壟斷;轉讓:二級市場,即符合法定條件的自由轉讓。
(4)十堰土地轉讓擴展閱讀
國土資源部職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負責土地資源 、礦產資源、海洋資源等自然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在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國務院機構被分為四類:宏觀調控部門,專業經濟管理部門,教育科技文化、社會保障和資源管理部門,國家政務部門。國土資源部放在教育科技文化、社會保障和資源管理部門一類中,與教育科技文化、社會保障一起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部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後勁所在。這充分突出了國土資源在國民經濟中基礎地位。
國土資源部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等法律及法規,依法行政。並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調整組織機構,把部政府職能切實轉變到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來,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符合我國市場經濟要求的資源管理機制。
參考資料網路-土地使用權出讓網路-土地使用權轉讓
⑤ 土地怎麼轉讓
土地轉讓一定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
一、集體土地在現有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前提下,是不能轉讓的,如農村居民宅基地、承包耕地等集體土地。
二、國有土地 使用權的轉讓,必須在出讓的基礎上方可進行轉讓;如果是劃撥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要經過出讓後才能轉讓。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必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的相關規定進行。在具體辦理轉讓手續中,要提交如下材料和資料:雙方的轉讓協議、轉讓地塊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和建設用地批准書、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憑證、規劃部門的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轉讓雙方的身份證明、向當地國土資源部門進行土地轉讓的申請等,在以上材料具備的基礎上,報當地國土資源局批准後,按照規定辦理相關該土地的轉讓手續;對方取得土地權屬變更登記證明後,即從承讓方的土地使用權變更為受讓方,受讓方取得了該塊土地的使用權後,即該塊土地轉讓手續辦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