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柴建設的科研成果:
1.采礦方法資料庫的研究,河北省教委項目,1992年通過鑒定,國內領先,第二完成人。
2.脈狀礦床礦體形態及采礦方法的電算模擬研究,原冶金部項目,1994年通過鑒定,國內領先,主研人員。
3.金廠峪金礦企業效益綜合評價系統,1996年通過鑒定,主研人員。
4.集成化三維實體礦化模型系統的研究,河北省博士基金課題,1998年通過鑒定,國內領先,課題負責人。
5.邊坡穩定神經網路專家系統,河北省教委項目,1998年通過鑒定,國內領先,獲唐山市1999年科技進步一等獎,河北省1999年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二完成人。
6.棒磨山鐵礦邊坡穩定的研究,河北省科委項目,1998年通過鑒定,國內領先,課題負責人。
7.金廠峪金礦采礦方法及頂板穩定性的研究,河北省科委項目,1998年通過鑒定,國際先進,獲唐山市2000年科技進步一等獎,課題負責人。
8.礦床技術經濟評價綜合智能系統的研究,河北省教委項目,1999年通過鑒定,國際先進,第二完成人。
9.The Conditional Simulation Methods on The Estimation of Resources/Deposit(資源/礦床評估的條件模擬方法研究),加拿大國家自然科學和工程研究基金項目,1999,10完成,主研人。
10.The Estimation of Recoverable Reserves at a Chinese Gold Deposit, Ecole des Mines de Paris.
11.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編制,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項目,課題負責人。2004年通過鑒定,國內領先水平。
12.地質統計學中隨機條件模擬的理論與應用,教育部留學基金資助項目。課題負責人。
13.中國加入WTO後人才安全問題的初步研究,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項目。課題負責人。通過鑒定,國內領先水平。
14.城市公共場所火災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編輯平台及管理系統,北京市委組織部優秀人才資助項目。課題負責人。獲2006年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安全生產科技成果三等獎和優秀成果推廣獎。
15.北京市安全生產投入調查研究,2006,完成,課題負責人。
16.北京市「十一五」安全生產科技需求調研, 2006,課題負責人。
17.易燃氣體泄漏、擴散與爆炸過程的數值模擬與實驗研究,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項目(05-003),完成,08年通過鑒定
18.高層建築火災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編輯平台及管理系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項目(05-005),完成,07年通過鑒定。課題負責人。獲2010年北京市安全生產科技成果三等獎。
19.爆炸性氣體環境危險區域劃分研究,第二負責人。獲2010年北京市安全生產科技成果三等獎。
20.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在役尾礦庫資料庫及應用系統開發(2006BAK04B01),2006-2008,子課題負責人
21. 北京市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情況研究,2008,負責人,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22. 北京市安全生產中介機構發展障礙及對策措施研究,負責人,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23. 近年來主持完成各類建設工程勞動安全預評價項目10餘項。
24. 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城市安全生產風險動態監管共性關鍵技術研究」2010.6-2012.6,子課題負責人
25. 北京市拔尖創新人才項目,「北京市天然氣管道系統脆弱性評估與天然氣泄漏擴散模擬研究」2010.1-2012.12,負責人
26.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項目:「高層建築火災預防與應急救援綜合管理系統」,2010.1-2011.12,負責人
27.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站數字化儀控系統平台研製」 子課題5「核安全級數字化儀控系統硬體鑒定和軟體驗證與確認技術標准體系架構和實施方法研究」2011.1-2013.12,主研
⑵ 科技成果轉化平台推薦一個
596雲網,您可以去看看~
⑶ 陳代榮的科研成果
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共發表包括Adv. Mater. 、Chem. Mater. 、J. Phys. Chem.等在內的國際學術期刊論文(SCI)90餘篇,國際會議論文5篇,論文被SCI他引400餘次。近期發表的代表性論文:
1. Xinhong Chang,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Chitosan-Based Aerogels with High Adsorption Performance, J. Phys. Chem. B, 112(2008)7721-7725.
2. Xiao Jia,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Tao He, Hanyu Wang, Wei Jiang, Monodispersed Co,Ni-ferrite Nanoparticles with Tunable Sizes: Controlled Synthesis,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Surface Modification, J. Phys. Chem. C,112(2008)911-917.
3. Zhongqiang Zhao,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Zirconia Aerogels with High Surface Area Derived from Sols Prepared by Electrolyzing Zirconium Oxychloride Solution :Comparison of Aerofels Prepared by Freeze-Drying and Supercritical CO2(l) Extraction, J. Phys. Chem. C, 2007, 111(50),18738-18743.
4. Sihui Zhan,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Yang Song, Mesoporous TiO2/SiO2 composite nanofibers with selective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Chem. Commun. 2007, 2043-2045.
5. Yang Tian,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Yongzheng Duan, Facile prepar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ubic-phase Li4Mn5O12 Nanowires, Chem. Commun. 2007, 2072-2074.
6. Changlong Chen,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Shaohua Chen, In2O3 Nanocrystals with a Tunable Size in the Range of 4-10 nm: One-step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Optical Prooerties, J. Phys. Chem. C, 2007, 111(49),18039-18043.
7. Yanyan Xu,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Keyan Xue, Nanosized Cu2O/PEG400 Composite Hollow Spheres with Mesoporous Shells, J. Phys. Chem. C, 2007, 111(44),16284-16289.
8. Yuanxiang Gu,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Fangfang Liu, LiCoO2-MgO Coaxial Fibers: Co-electrospun Fabr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J. Mater. Chem.2007, 17(18), 1769-1776.
9. Yanyan Xu,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Keyan Xue, PEG-assisted Fabrication of single-crystalline CuI nanosheets: A General Route to Two-dimensional Nanostrucuured Materials, J. Phys. Chem. C, 2007, 111(1), 6-9.
10. Cuiqing Wang,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Changlong Chen, Lotus-root-like In2O3 nanostructures:Fabr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J. Phys. Chem. C, 2007, 111(36), 13398-13403.
11. Yang Tian,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La1-xSrxMnO3(x=0,0.3,0.5,0.7) nanoparticles nearly frees-tanding in water: preparation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Chem. Mater. 2006, 18(26), 6088-6090.
12. Yuanxiang Gu,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Fangfang Liu, Linear attachment of Li1+aV3O8 nanosheets to 1-dimensional (1D) arrays: fabr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J. Mater. Chem. 2006, 16(44), 4361-4366.
13. Changlong Chen,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Cuiqing Wang, Ultrathin corunm-type In2O3 nanotubes derived from orthorhombic InOOH: synthesi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Chem. Commun. 2006,4632-4634.
14. Yongde Meng,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esoporous Co3O4 core/mesoporous silica shell nanocomposites, J. Phys. Chem. B, 2006, 110(31),15212-15217.
15. Sihui Zhan,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Caihong Tao, Long TiO2 hollow fibers with mesoporous walls: Sol-gel combined electrospun fabrication and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J. Phys. Chem. B, 2006, 110(23),11199-11204.
16. Tao He,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Yingling Wang, Co3O4 nanoboxes: Surfactant templated fabrication and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Adv. Mater. 2006, 18(8), 1078-1082.
17. Li Zhang,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Monoclinic structured BiVO4 nanosheets: Hydrothermal preparati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loristic and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J. Phys. Chem. B, 2006, 110(6),2668-2673.
18. Yuanxiang Gu,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anostructured LiCoO2 fibers as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J. Phys. Chem. B, 2005,109(38),17901-17906.
19. Qifang Lu,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Fabrication of mesoporous silica microtubules through the self-assembly behavior of beta-cyclodextrin and Triton X-100 in aqueous solution, Chem. Mater. 2005, 17(16), 4168-4173.
20. Tao He,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Yingling Wang, Yongzheng Duan, Solubility-controlled synthesis of high-quality Co3O4 nanocrystals, Chem. Mater. 2005,17(15),4023-4030.
21. Yanyan Xu,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Fabrication of CuO pricky microspheres with tunable size by a simple solution route, J. Phys. Chem. B, 2005,109(28),13561-13566.
22. Tao He,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Co3O4 nanoparticles through oriented aggregation, Chem. Mater. 2004,16(4),737-743.
23. Tao He,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Yanyan Xu, Yuanxiang Gu, Surfactant-assisted solvothermal synthesis of Co3O4 hollow spheres with oriented-aggregation nanostructures and tunable particle size, Langmuir 2004,20(19),8404-8408.
24. Dehong Chen,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Yuting Zhao, Hollow-structured hematite particles derived from layered iron(hydro)oxyhydroxide-surfactant composites, J. Mater.Chem.2003, 13(9), 2266-2270.
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山東省及教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2001年獲山東省十佳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稱號。
⑷ 科研平台成果及投資理財
做石油不錯
⑸ 曾漢民的科研成果
曾漢民教授長期從事高分子材料的增韌增強和功能化及其多相復合體系結構和性能的系統研究及開發應用,取得創造性成就和重大貢獻、在聚合物接枝共聚和共混改性、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領域研究成就突出:
五十年代後期開拓一類碳鏈-雜鏈新型結晶接枝共聚物;
六十年代初期提出接枝共聚反應的凝膠效應及含接枝大分子增韌劑共混體系的界面增容效應及增韌機理。研製成功新型高抗沖擊強度塑料,滿足了軍工和民用急需,建立我國第一個橡膠接枝共聚-共混增韌塑料中試廠;
70年代後期至今的科研成果主要在三個方面:
1. 碳纖維及碳/碳復合材料的微觀結構與性能關系的研究。當時未見有國內外相關報導,而這類研究對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研製、生產和應用都有較大的指導意義和推動作用,是解決中國戰略武器急需的新材料的關鍵技術。因此,他先後獲1978-1979 年國防科委科技成果獎和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3年他出席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在巴西召開的碳纖維應用國際會議,向世界介紹中國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發展情況,受到與會專家的贊賞,曾漢民教授被聘請為UNIDO專家顧問,並參加UNIDO支援巴西的碳纖維生產線的驗收工作。
2. 在國內最早開展碳纖維增強熱塑性樹脂界面特徵的研究。他系統地研究了高性能熱塑性樹脂及其共混體系、熱固性乙炔端基碸(ATS)/熱塑性聚合物半互穿網路共混體系,以及它們的碳纖維或混雜纖維(碳纖維/玻璃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微觀結構、界面效應、混雜效應及界面層優化設計與性能及其應用特性之間的關系。首次提出各種纖維對結晶性聚合物(如PPS,PEEK等)誘導形成橫晶(transcrystalline)界面效應的機理,此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贊譽並多次被引用。正如曾漢民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復合材料微觀結構與性能研究」被專家組驗收評價為「A」時指出:在結晶高聚物基復合材料界面層的形成、控制和機理,界面微觀結構和宏觀性能,復合工藝等方面的創造性研究成果處於國際先進地位。他與合作者十多年有關碳纖維及復合材料微觀結構研究成果還集中反映在其專著《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顯微圖像》(中、英文版)中。此專著受到國內外專家一致好評,並獲1991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甲類)一等獎。曾漢民等人還首次用CF/PPS復合材料代替高強合金鋼製造成功航模高速內燃發動機旋板及製造能承受90米/秒風速的風杯,用於災害性天氣預報;製造耐高溫、耐腐蝕、減摩抗磨的化工及紡織機械零部件等,均取得良好的效果。這些研究成果先後獲1986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復合材料界面與非線性結構設計」獲1992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此外,他研究成功多種熱塑性聚合物基新型導電復合材料,並首次發現導電復合材料呈現二階逾滲特性(Twostep percolation),獲得更寬更穩定的加工范圍。他申請兩項發明專利。新型高性能半互穿聚合物網路的研究首次揭示形成Semi-IPN過程的反應性增塑作用,及此類體系相容性、微相分離及其界面層優化設計和界面穩定化機制,獲1994年廣東省自然科學二等獎。
3. 碳纖維的功能化制備活性碳纖維的研究。他提出多種有機纖維碳化—活化機理和活性碳纖維的結構與性能關系及對不同物質的吸附機理,並開拓「活性碳纖維用於含酚工業廢水處理技術」,獲中國發明專利。研究成果獲1989年廣東省自然科學二等獎。同時研究了多種有機纖維大分子反應和接枝共聚功能化,制備新型離子交換纖維、螯合纖維。首次發現兩類對貴金屬離子有氧化—還原作用的功能纖維,提出其氧化—還原吸附機理,開發多種功能纖維應用於環境保護和資源回收,取得顯著效果。獲兩項國家發明專利和多項實用新型專利。功能纖維的研究還得到他的夫人陸耘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密切合作。陸耘也是高分子化學家,他們是大學同班和留蘇期間的同學。共同的理想和對事業執著的追求使他們結為終身伴侶。
⑹ 科研成果轉讓信息發布平台
你去萬維標准網吧,萬維標准網提供了標准在線查詢修編平台、產權股權轉回讓交易信息發布平答台、科研成果轉讓信息發布平台,信譽好,給你提供一個交流空間,有興趣的話趕緊看看去 這個網站很適合你 很多專家教授都是在那裡發布自己的科技成果的 很多都成功轉讓出去了萬維標准網 收錄了各種行業和產品的國家標准,去那可以方便查詢 分類很詳細
⑺ 吳魯平的科研成果
1990年以來,在《社會心理研究》、《民意》、《青年研究》、《中國青年研究》、《當代青年研究》、《中國青年報》和《Bulletin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Bukkyo University》(日本)等報刊上發展論譯文或調研報告60多篇(其中1篇在香港發表、3篇在日本發表)。近五年來出版的專著主要有:《中國當代大學生問題報告》(獨著)、《東亞社會價值的趨同與沖突----中日韓青年的社會意識比較》(合著)、《大過度時代的中國青年》(合著)、《中國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現狀與社會保護政策》(合著)、《中國青少年校外教育政策----內容分析與績效評估》(合著)等。目前正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十五」規劃項目「全球化時代中國城市青少年價值結構的多重性及其對社會教育的影響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項目「北京青年的後現代價值觀研究」、團中央規劃重點項目「消費主義與愛國主義關系的實證研究——對北京海淀區700名中學生的調查分析」等5項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
⑻ 陳方競的科研成果
1. 在斷裂的深層——論魯迅、郭沫若與傳統文化之聯系
《天津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
人大復印資料《魯迅研究》1990年第2期轉載
張萬儀撰《魯迅郭沫若比較研究摭談》(《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引用
2.「以魯視郭」心態批判――從郭沫若「薄海民」特徵說開去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0年第2期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研究》1990年第1期轉載
張萬儀撰《故鄉與童年的烙印――論童年經歷對魯迅、郭沫若創作個性的影響》(《貴州文史叢刊》1999年第5期)引用
3.試論郭沫若戰國史劇的楚文化蘊涵及表現
《東疆學刊》1990年第4期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研究》1990年第2期轉載
4.在新詩走向歷史的綜合中——論穆木天抗戰後的詩歌創作
《吉林師院學報》1990年第3、4期合刊
5.美學的歷史的批判觀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實踐
——全國首屆穆木天研究學術討論會述評
《吉林師院學報》1990年第3、4期合刊
6.關於穆木天研究的思考
《穆木天研究論文集》時代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7.在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高師教育研究》1990年第2期
8.水的情趣,詩的意境——讀廢名的《竹林的故事》
《名作欣賞》1990年第6期
邵金峰〈〈對〈竹林的故事〉的一種解讀〉〉(《宜賓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引用
9.郭沫若「五四」時期思想創作獨特性之我見
《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第1期
10.關於學習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幾個問題
《函授教學》1990年第1期 1. 為有源頭活水來——魯迅對漸東民間文化的感性體悟
《魯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9期
2. 在現代化與民族化的雙重變奏中——論穆木天戰後的詩歌創作
《荊州師專學報》1991年第3期
3.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悲劇形象——論《倪煥之》
《中國現代文學名作選講》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4.民族復仇精神的形象再現——讀《白毛女》
《中國現代文學名作選講》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5.「信天游」: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讀《王貴與李香香》
《中國現代文學名作選講》 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6.一份絕妙的社會生活速寫——讀《一九三九年春在太原》
《中國現代文學名作選講》 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1.魯迅研究的一個理論偏頗——再讀瞿秋白《魯迅雜感選集序言》
《吉林師院學報》1992年第1期
人大復印資料《魯迅研究》1992年第2期轉載
2.魯迅與浙東典籍文化
《社會科學戰線》1992年第2期
人大復印資料《魯迅研究》1992年第2期轉載
陳力均《承傳與擇取——魯迅與儒學》(《紹興文理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引用
3.試論魯迅的農民氣質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
4.碰撞:升沉與超越——《講話》之於新文學發展的意義
《長白論叢》1992年第3期 1.「他身上流淌著農民的血液」——魯迅與浙東民性之聯系
《東疆學刊》1993年第1期
人大復印資料《魯迅研究》1993年第1期轉載
2.論《故事新編》的深層意蘊
《文藝研究》1993年第1期
人大復印資料《魯迅研究》1993年第1期轉載
3.魯迅與浙東經史文化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3年第2期
4.「文體」的困惑——關於蔣光慈《麗莎的衰怨》的重新評價
《中國文學研究》1993年第1期
5.追尋民族固有之血脈——《故事新編》的深層意蘊
《吉林師院學報》1993年第2期
6.中國根底全在道教——魯迅對浙東民間文化的理性透視
《魯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7期 1.《穆木天研究論文集》評介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4年第1期
2.人生道路之起點——《穆木天評傳》之一
《吉林師院學報》1994年第3期
3.變革時代的選擇——穆木天在天津
《沈陽師院學報》1994年第4期
4.大家族出身之於魯迅的意義
《魯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6期
5.關於中國現代文學走向世界的思考——魯迅與世界文學
《魯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11期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2期轉載 1.地緣:文化之鏈——魯迅與中國傳統文化聯系生成論
《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第3期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8期轉載
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1995年第4期轉載
張萬儀《故鄉與童年的烙印――論童年經歷對魯迅、郭沫若創作個性的影響》(《貴州文史叢刊》1999年第5期)引用 1.「文學史」上的失蹤者──穆木天
《心路歷程》,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版
2.茅盾的小說《殘冬》賞析
《茅盾名作欣賞》,中國和平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3.魯迅的現代主義特質——一個本世紀中國文學描述應予深化的問題
《魯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11期
4.論穆木天五四時期文學批評「文學史」價值
《吉林師院學報》1996年第9、10期合刊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3期轉載
5.魯迅關於中國現代文學走向世界的思考
《沉思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版 1. 論穆木天五四時期的文學批評理論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年第1期
2. 穆木天傳略(上) 《新文學史料》1997年第1期
3. 穆木天傳略(下) 《新文學史料》1997年第2期
4. 關於魯迅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
《世界文化中的魯迅》吉林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版
5. 魯迅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思考(上)
《魯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0期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轉載
6. 魯迅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思考(下)
《魯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1期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轉載 1. 平淡見蒼涼——張愛玲的「俗人生」表現
《世紀論評》1998年第4期
2. 論穆木天的《寫實文學論》
《吉林師院學報》1998年第3期 1.《故事新編》研究的歷史回顧
《魯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5期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8期轉載
2.對五四新文學發生及源流的再認識
《文藝研究》1999年第2期
《新華文摘》1999年第7期轉載
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編《中國文學研究的世紀回眸》,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版,孫先科:《百年文學研究的學術性反思》評述。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5期轉載 1. 穆木天生平著譯年表(3萬字)
《新文學史料》2000年第1期 1. 與章學誠聯系及其「五四」意義的再認識
《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3期
2.《故事新編》文本構成的兩重性及其意義
《晉東南師專學報》2001年第1期
3.對《故事新編》研究歷史及發展的再認識
《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中國人大報刊資料中心《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1年第9期轉載 1. 「校」與「刊」相結合的北京大學透視
――對五四新文學發生根基的再認識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年第2期
2. 關於「道德主義」問題
――對五四新文學(文學)運動中心的多重對話〖一〗
《魯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1期
3. 關於「道德主義」問題
――對五四新文學(文學)運動中心的多重對話〖二〗
《魯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2期
4. 關於「道德主義」問題
――對五四新文學(文學)運動中心的多重對話〖三〗
《魯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3期
5.「共和制情結」――《青年雜志》發動思想啟蒙的深層動因
《文學評論叢刊》2002年(第五卷)第1期
6.對《新青年》發動批孔與文學革命的再認識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第3期
《中國現代文學傳統》收錄,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1月版
中國人大書報資料中心《文摘卡》2002年第3期摘文
7.魯迅早期思想的現代性
《紀念魯迅誕辰120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遠方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對五四新文化、新文學發生運動根基的再認識
《海南師院學報》2003年第5-6期,收《新華文摘》2004年第5期「篇目輯覽」
2.「夢」與「境遇」:《吶喊》、《彷徨》再解讀(上)(下)
《東疆學刊》2003年第3、4期
3、關於「世界主義」問題
——五四新文化、新文學倡導中心的多重對話(1-4)
《魯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7-10期
4.關於「科學主義」問題
——五四新文化、新文學倡導中心的多重對話(上、下)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3年5-6期
5.北京大學學術化氛圍的開創與「一校一刊」相結合再述(上)(下)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3、4期
1. 2002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述評(刪節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編《中國文學年鑒》2003年出版
2002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述評(全稿)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年 1.一部用生命寫出的富於「思想」的書
——讀高連峻的遺著《中國婚姻家庭史》
《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第1期
2.關於我的《多重對話:中國新文學的發生》
《北華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3.魯迅:「人與鬼的糾葛和交融」
——兼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局限
《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第2期,收《新華文摘》2004年第16期「篇目輯覽」
4.歷史?現狀?趨向:2002年中國現代文學述評
《中國現代文學叢刊》2004年第1期
5.五四新文學與「大學文化」關系透視
《文藝爭鳴》2004年第3期
6魯迅小說的「魏晉情結」:從「魏晉參照」到「魏晉感受」
《文藝研究》2004年第5期
7. 魯迅與章太炎聯系及其「五四」意義的再認識
《齊魯學刊》2004年第4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年第5期摘發。
8.「邊緣文化」:當下中國文化建構的一個重要話題
《作家》2004年第3期
9.北京大學學術化氛圍的開創與「一校一刊」相結合再述
《現代中國》第4輯
10.「斷裂」與「承續」:對五四語體變革的再認識
《新國學論叢》第1輯
11.民初上海文學「甲寅中興」考索
《汕頭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12.對話與重構:「史料研究」應有的姿態
——《舒蕪口述自傳》讀後
《中國圖書評論》2004年第3期(本人為第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