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簡短點。
表現:
1、建成了「經濟特區——經濟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的開放格局 。
2、建成了一大批達到或超過世界水平的工程:如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寶鋼、大亞灣核電站、京九鐵路 。
3、農村經濟得到全面振興,糧棉產量躍居世界首位。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4、科教文事業蓬勃發展。
5、經濟和科技快速發展。
6、人民思想也同時得以解放。
具體事例:「神舟「系列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的成功發射;青蔵鐵路的建成通車;奧運會與殘奧會的成功舉辦;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通車等。
政治背景
中共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回顧了建國以前28年歷史,對建國30年歷史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作了基本估計和評價。
經濟背景
經濟上,至1978年為止,盡管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624億元,比1965年的1716億元[5]翻了一倍多,年均遞增率達6.8%,並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人民依然貧苦,技術比較落後,並且經過文革後,中共出現一定程度的執政危機和信任危機。
為盡快加快經濟發展,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始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並試圖改變人民心目中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根深蒂固的形象,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並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體制。
這場改革的經濟方面在農村取得了率先突破,並隨之迅速在全國各經濟領域內推行改革。
『貳』 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 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團結奮進,振興新鄉,加快全市改革步伐,促進了全市工業、農業、建築業交通運輸郵電業,商業飲食服務業、財政金融保險業、文教衛生、社會科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改革的 深入發展,推動了全市國民經濟的增長,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和城鄉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二十年是全市經濟發展最快,人民得到的 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
一、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 增長和綜合經濟實力的增強。據統計,1997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已達246.97億元,比1978年增長8.1倍,平均每年遞增11.7%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48億元,增長4.7倍,年均遞增8.4%,第二產業增加值101.97億元,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3.0%.其中工業增加值90.35億元,增長10.4倍,年均遞增13.1%,第三產業增加值81.52億元,增長10.8倍,年均遞增13.3%。
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推行了以家庭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責任制的推行,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村經濟由單一的農業生產發展為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農工建運商服綜合經營的新局面。據統計,1997年全市糧食總產已達283.4萬噸,增長106.7%,年均遞增3.9%,棉花總產3.3萬噸,增長81.3%,年均遞增3.2%,油料總產18.6萬噸,增長23.16倍,年均遞增18.2%.
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畜牧業是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為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 物質文化的需要,滿足市場,保障供應,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成效顯著。據統計,1997年全市大畜牧存欄67.09萬頭,增長108.4%,年均遞增3.9%,生豬存欄148.77萬頭,增長53.7%,年均遞增2.3%.肉類總產22.79萬噸,增長6.33倍,年均遞增11.1%.其中豬牛羊肉18.67萬噸.增長5.35倍,年均遞增10.2%。同時山羊存欄和家禽存欄,也有較快的發展,大幅度的增長。
三、工業生產為國民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業生產經過二十年的改革,挖潛和改造,充分發揮了工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為全市經濟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據統計,1997年,全市全部工業總產值326.497億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5.0%.在工業總產值中,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205.48億元,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3.0%.其中輕工業產值91.38億元,遞增14.3倍,年均遞增15.0%,重工業產值112.3億元,增長21.6倍,年均遞增17.6%.從改革開放二十年全市工業生產的總體情況看,發展是快的,形式是好的。但是,由於受市場、資金和產業結構的影響,使1997年全市工業生產出現前所未有的下滑方面。面對市場,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在黨的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加快企業改制,搞好企業的改組和組建,要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通過改制,使全市工業企業增強新的活力,煥發新的生機,展現新的面貌,跨入新的世紀。
四、交通運輸郵電業發展迅速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使全市交通運輸郵電業多種經營蓬勃發展。據統計表明,全市旅客周轉量已從1978年的32606萬人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140447萬人公里,增長3.31倍,年均遞增8.0%,貨物周轉量已有1978年的11421萬噸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697163萬噸公里,增長60倍,年均遞增24.2%.郵電業務總量46415萬門,增長123.8倍,年遞增28.9%,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9.07萬門,增長71.4倍,年遞增25.3%.電話機年末擁有量24.74萬部,增長21.7倍,年均遞增17.9%。
五、社會不斷發展,市場更加活躍
市場經濟的建立,推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經營方式的靈活多樣,活躍了市場,滿足了不同層次的需要。據統計,199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已達83.59億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5.4%.按所有制性質劃分:國有經濟25.19億元,增長8.23倍,年均遞增12.4%,集體經濟16.29億元,增長4.97倍,年均9.9%,其它經濟42.10億元,增長100%。由此可見其他經濟(包括個體、合作和股份等)在三種經濟類型中佔有較大的比重。特別是個體經濟的大量涌現,不僅活躍了,也方便了群眾,為促進全市商品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開辟了新的就業門路。
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外商投資逐年增多
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是全市對外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據統計,截至1997年底全市進出口總值為11050萬美元,其中:出口總值9730萬美元,比1990年增長1080倍,年均遞增171.3%,進口總值132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216完美元,比1986年增長344.3倍,年均遞增70.1%.出口創匯2948萬美元,完成銷售收入39億元,實現利稅6億元.其中:入庫稅金2.84億元.對外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不僅為全市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是全市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七、文教衛生事業穩中求進
文教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使全市教育普及,衛生機構人員增多。據統計,1997年全市小學在校學生達71.79萬人,增長17.1%,年均遞增0.8%,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8.42萬人,減少3.3%,中等專業在校學生1.27萬人,增長9.58倍,年均遞增13.2%,普通高校在校學生1.45萬人,增長3.26倍,年均遞增7.9%.衛生機構床位14717張,增長106.4%,年均遞增3.9%,衛生機構人員2.01萬人,遞增1.6倍,年均遞增5.2%,醫生7003人,增長75.6%,年均遞增3.0%.
八、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增多
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據統計,1997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52.82億元,增長26.51倍,年均遞增19.1%.按經濟類型劃分:國有投資15.42億元,增長27倍,年均遞增19.2%,城鄉個人投資14.35億元,增長15.88倍,年均遞增16.0%。從投資情況來看,二十年來得發展變化是大的發展速度是快的。形式比較樂觀。但是,應該看到每年投資的多少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由於1997年工業生產的下滑,不僅影響了全市經濟的增長,同時也直接影響投資的增長。
九、財政金融是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
財政金融是反映全市經濟效益和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相互依賴,相互促進。據統計,1997年全市財政收入為11.49億元,增長5.46倍,年均遞增10.3%,財政支出15.11億元,增長10.1倍,年均遞增13.5%.國家銀行各項存款155.91億元,增長63.96倍,年均遞增24.6%,國家銀行貸款143.29億元,增長17.18倍,年均遞增16.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59.13億元,增長208.4倍,年均遞增32.5%。
十、城鄉居民,城鎮職工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城鄉居民和城鎮職工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據統計,1997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2154元,增長11.24倍,年均遞增14.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721元,增長12.8倍,年均遞增14.8%.城鎮職工人數56.7%萬人,增長82.9%,年均遞增3.2%.城鎮職工工資5179元,增長7.46倍,年均遞增11.9%。
回顧改革開放二十年,全市社會經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還存在著農業基礎薄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工業生產下滑,一些企業的停產或半停產,造成下崗人員增多,就業與在就業壓力加大等問題。在目前情況下,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還很多。因此,我們要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加快企業改制和經營機制的轉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加大企業的改革力度,加快企業改制的步伐,適應兩個轉變,促進全市經濟發展,實現第二次創業,開創全市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新局面。
城鄉人民生活全面提高
城鄉人民生活擺脫「貧困」,普遍實現「溫飽」,正向「小康」邁進。20年來,我市城鄉居民生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費支出同步增長,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明顯改善。
1、城鄉居民收入在經濟發展中快速增加。改革開放以來,職工平均工資由1978年的526元增加到97年的5044元,20年間增長了8.6倍。城市居民收入增長加快,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97年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385元,比90年代初期增長2.2倍,平均每年以18%速度遞增,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51元增加到1997年的2070元。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質基礎。
2、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年來,多數居民生活水平已達溫飽,部分家庭已邁進「小康」,主要表現為: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不斷變化,已比較注重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消費。97年,市區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已達3080元,是90年的2.5倍,每年增長14%,農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提高。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收入的增加,推動著人們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的改變,引起了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的變化,帶來了生活質量的提高,吃、穿、住、用、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吃的方面,居民由量的滿足向質的方面提高,居民飲食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並趨於優化。據國家統計局今年四月份發布的信息,我國商品已告別短缺,進入物質資料相對豐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糧憑供應,副食要票證」的狀況一去不復返了,人們的生活消費總量增加,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豬牛羊肉30.5公斤,糧食9.2公斤,作為主食的精米細面占糧食消費比重由90年的80.1%上升到97年的99.1%,提高19個百分點,人均消費鮮蛋17.5公斤、魚12.9公斤、鮮奶1.7公斤、干鮮瓜果59.8公斤,分別比90年增長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
穿的方面,居民穿著向「成衣化」、「多樣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改革開放20年來,社會生活中人們印象最深刻、最直觀、最生動的變化莫過於衣著服飾的變化。十幾年前,人們服裝主要以「灰白」、「軍綠」為格調,樣式陳舊。可如今,居民穿著成衣化大大提高,97年市區民民人均購買成衣6.6件,比90年增加4.5件。
住的方面,住房成套率明顯提高,居室環境大為改善。隨著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住房建設速度的加快,一批「安居房」、「解困房」和居民小區相繼建成,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97年底,市區住樓房戶數已達73%,城市人均居住面積7.44平方米,住樓人數占總人口比重為72%,百戶居民擁有單元式配套住宅達65戶,擁有單元式的已佔總人口比重為63.9%,截止97年底,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為19.6平方米,93.7%為磚木、鋼筋混凝土結構。
居民日常耐用消費品由「實用型」向「享受型」方向發展。手錶、縫紉機、自行車,這個在六、七十年代曾代表富有標志的「老三件」,曾經是多少人的嚮往和夢寐以求,並且成為人們追求的奢侈品,時過境遷,居民家庭的耐用品演繹了兩次更新換代。8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新三件」取代了「老三件」,如今電話、空調、音響又取代了「新三件」。
居民在日用消費品上呈現出「跳躍式」發展態勢,據抽樣調查,97年底我市城市百戶居民擁有洗衣機87台,電冰箱77台,彩色電視機99台、空調器8台,淋浴器21個,錄相機25台,電話65部,農村百戶農民擁有洗衣機13.5台,電冰箱7台,摩托車4.6部,電視機102台,錄音機24台,音響6套,燃氣具4.3套。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認真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隊伍不斷擴大,科技成果碩果累累。截止97年底,市屬企事業單位共有科技人員41700人,具有中級職稱的15000人。我市還以科技為先導,抓好「科技興企」,在企業開展了創建科技先導型企業活動,加強對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的指導,科技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1994年的33.6%提高到97年的44.2%。
穿戴習俗
清代男留發辮,女裹「金蓮」。服式一般為大襟布紐,袖口褲腳寬大。男的冬日多數穿長衫,夏著短服,戴八棱(瓜皮)帽工紗帽,少數老人戴風兜。秀才舉人有「藍衫頂戴」作禮服。女衣長過膝,有的襟邊袖口飾以帶狀紗織花邊,俗稱「欄桿」。未婚女梳辮子,已婚女梳發髻,中老年婦女則系包頭或縐紗。
辛亥革命後,男去發辮,剃光頭或留短發。女解纏足,青年婦女漸興短發。穿戴隨之漸變。男性公教人員多數穿中山裝(小翻領,上下各兩個明袋)。學生多穿學生裝(無翻領,左胸與腰兩側各一暗袋)。還有軍便裝,工人裝,也為廣大青年普通衣著,富家婦女和女生多穿旗袍,農民衣式沿舊無大變化。舊時勞動群眾衣著主要是蔽體保暖,很少講究款式美觀。
五十年代,中青年婦女曾一度風行列寧裝、大翻領、雙排紐、腰兩側斜插袋,並束布腰帶。六十年代,一度受「紅衛兵」穿著影響,普遍喜穿綠軍裝。改革開放以來,衣著講究美觀、舒適,款式繁多且變化快。以往注重服飾厚實耐穿的觀念,遂嬗變為追求衣著新穎雅觀,部分高收入階層的婦女日就華麗。黃金項鏈、腳手鐲,以至袒肩露胸的上衣和超短裙,已在部分青年女子身上出現。
『叄』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輝煌成就
「品」改革開放,展中華雄威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和震驚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神七騰飛,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飛天夢成為了現實!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20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2008年,中華大地上閃耀著51枚金牌的榮光,我們必將成為奧運的主人!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肆』 文化體制改革的取得成就
轉企改制
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衡量改革是否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標志。在改革實踐中,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的要求,積極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國有文化單位市場主體缺失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明確轉企改制范圍,把文化單位分成公益性和經營性兩大類,出版、發行、影視、演藝、廣電網路、新聞網站、非時政類報刊等經營性文化單位,逐步轉制為企業。
——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對轉企職工社保銜接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中人過渡法」,對轉制單位原有財政投入一定時間內保持不變,並減免所得稅等。特別是針對國有藝術表演團體大多歷史包袱重、適應市場條件差的實際,在改革中出台了許多特殊政策措施,「扶上馬、送一程」。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共注銷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4千多家,核銷事業編制18萬個以上。出版發行、影視製作等領域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應轉制的419家地方出版單位已完成402家,應轉制的2412家發行單位全面完成改革任務;29家電影製片廠已完成27家,地方362家電影公司已完成327家,460家電影院已完成411家,廣電系統內需轉制的57家電視劇製作機構已完成52家,38家省級黨報黨刊發行機構已完成32家。此外,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社改革取得積極進展,2118家國有文藝院團中已有590家完成轉制,地方3000多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已有595家完成轉制。
國有文藝院團
2010年,北京市全市82家營業性演出場所共演出近2萬場,實現演出收入10.9億元;北京兒藝、北京歌舞劇院、中國木偶劇團、中國雜技團等四家轉制院團演出場次比轉制前翻了一番多,營業收入比轉制前增加了兩倍多……
這是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胡振民在不久前的「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參觀考察活動中了解到的。對考察中的所見所聞,他感觸很深:「北京市的文化改革發展,不僅經濟效益喜人,而且出人才、出精品,社會效益也十分顯著,改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難能可貴。」
北京市這幾家院團的新面貌可謂全國文藝院團體制改革成果的縮影。江蘇、安徽、陝西、河北四省已基本完成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任務。山西、遼寧有60%的國有文藝院團完成轉企改制,寧夏完成省級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任務。
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國有文藝院團增強了內部活力和發展動力,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河北大廠評劇歌舞團整體轉制為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了藝術生產力新的解放,固定資產達到1000萬元;遼寧省營口市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掛牌後,4個月的演出收入比改革前全年總收入還多110%;江蘇昆劇院轉企轉制後,新版昆劇《1699·桃花扇》一炮打響,在全國巡迴演出,備受年輕人的追捧,一場戲將崑曲變成了一座「流動的博物館」。
一些地區將轉企改制與資源重組結合起來,紛紛組建演藝集團公司,積極打造區域性龍頭演藝企業。截至目前,全國已組建50多家演藝集團公司,演藝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實力不斷增強、產業鏈不斷延伸、市場開拓能力不斷提升。這不僅擴大了國有文藝院團的市場佔有率,而且為演藝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起到了引領和示範作用。
為切實推動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一些地方加大了對轉制院團的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北京、河北、山西、遼寧、四川、江蘇、安徽、重慶、陝西、雲南等省市分別出台扶持院團改革發展的保障政策。江蘇省級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解決省直院團轉制後的退休人員事企待遇差問題。河北省級財政每年撥款1000萬元用作藝術精品生產專項基金,通過演出補貼、政府采購等形式扶持院團走向市場。
一大批民營院團,緊緊抓住文化體制改革機遇,不斷發展壯大,煥發出蓬勃生機。天津市劉榮升京劇團挖掘整理優秀傳統劇目,堅持在中小劇場低票價演出,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中迸發新的生機;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堅持面向農村、服務農民,年演出1500餘場,年收入近千萬元;河南小皇後豫劇團成立18年來,演出近萬場,觀眾達數千萬人次。
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創新路」,文藝院團以改革實踐向社會傳遞出這樣一個啟示:轉企改制不是政府不管了,而是要堅持面向群眾、面向基層、面向農村、面向市場,遵循藝術規律與市場規律,改革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切實把演藝業發展的主體培育好、結構調整好、環境營造好,激發文藝院團內在發展活力,不斷提高創作、生產、演出的水平。
出版社轉企改制
2010年底,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轉企改制工作全部完成。改革實踐表明,新體制新機制讓出版單位與市場貼得更近,和讀者貼得更緊,逐步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出版發行體制改革一直走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前列。無論是轉企改制、上市融資,還是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聯合重組……我國出版行業正經歷著一場波瀾壯闊的深刻變革,轉企改制後的出版社步入了發展快車道——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實現發貨碼洋3.2億元,回款1.3億元,利潤1000萬元,同期相比,增幅在20%以上;
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碼洋和發貨碼洋同期相比分別增長19.84%和22.32%,創歷史新高,所出版的圖書在填補市場空白、裝幀質量及技術領先性方面的表現均好於往年;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出版集團碼洋增長10%,預計全年銷售碼洋將超過5000萬元。
早改早受益,發展更有力。「如果不轉制,作為事業單位的出版社不是市場主體,沒有上市融資的資格,也就無法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做大做強。」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李朋義說。
2010年12月18日,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成立。2011年3月31日,中國教育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採用「集團公司+股份公司」的模式組建,集團公司與股份公司同步組建、共同發展。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語文出版社、中國教學儀器設備總公司、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公司等5家單位組成的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被業界比喻為「航空母艦」。
把剛剛下水的「小舢板」變成實力強大的「航空母艦」,是經營性新聞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後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國出版業正努力朝著這個目標邁進:數十家中央和地方出版社組建了股份公司,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轉企改製得以如期完成,離不開員工的支持。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過程中,出版單位注重保障員工權益,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
知識產權出版社從現有企業利潤中拿出1600萬元,投入到企業資產當中,並且明確規定該筆資金用於78位退休老職工的未來保障;
電子工業出版社也通過職代會的方式鎖定了1500萬元放在企業的賬上,為離退休人員未來的養老待遇進行保障。
如今,「主動適應機制變化」「早改早受益,早改路更寬」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職工李慧遠認為,告別傳統出版業論資排輩的舊風氣,年輕能乾的員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
影視企業上市
影視製作領域不斷深化改革,以塑造新型市場主體為目標,大力推進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
長春電影製片廠積極推進股份制改造,16個車間和經營單位組建了產權多元的有限公司,自負盈虧、獨立經營,煥發了新的活力。
長影參照世界最先進的電影工業模式,確立了「立足主體產業、發展相關產業,建設『一廠三區』(老區、景區、新區)」的戰略部署,以電影創作為龍頭,拉動旅遊、電視等相關產業發展。在全國電影廠中第一個建設了中國獨有、世界一流的電影主題公園,第一個建立了農村電影創作基地……今天的長影,已形成了電影、電視、洗印、旅遊比翼齊飛的四大產業,形成了新的利潤支撐點,年利潤穩定在3000萬元以上。
擺脫了生存困境的長影,積極投入電影創作,成功地推出了《導火線》《耳朵大有福》《辛亥革命》等影片,不僅成功實現了以副業養主業的設想,還取得了電影事業本身的突破。良好的發展態勢,讓長影人有了充足的底氣。如今,長影正在積極籌備上市,老區改造、長影世紀城二期、農村題材電影拍攝景地等工程也在進行中。
江蘇廣播電視總台將影視製作部分剝離轉制,於2005年組建成立了幸福藍海影視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體制帶來了新的理念,也鑄就了新的發展優勢。成立來,集團公司實現市場領域從江蘇邁向全國、從國內邁向世界的「三級跳」,共投資拍攝、發行百餘部影視產品,其中電影《南京!南京!》進入英國主流院線,《秋之白華》獲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十月圍城》獲香港電影金像獎8項大獎,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獲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一等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2010年,集團公司產值近1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已發展成為國內知名的影視內容提供商和集成商。
通過改革,涌現出一批新型影視市場主體,直接推動了我國電影產業的繁榮發展。2003年以前,國產電影年產量不到100部,2010已經達到526部,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全國城市票房總收入突破100億元,連續第六年保持30%以上增長,共有13部國產電影票房過億元,改變了進口大片主導我國電影市場的格局。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正極大改變著文化領域的面貌,調動了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激發了全社會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波瀾壯闊的改革實踐有力地證明: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途徑。
文化單位改制
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24日稱,中國已全面完成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任務。
受國務院委託,蔡武當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工作情況的報告時,提中國在文化改革方面取得的進展。
報告稱,全國承擔改革任務的58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新華書店、850家電影製作發行放映單位、57家廣電系統所屬電視劇製作機構、38家黨報黨刊發行單位等已全部完成轉企改制;全國3388種應轉企改制的非時政類報刊已有3271種完成改革任務,占總數的96.5%。全國共注銷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法人6900多家、核銷事業編制29萬多個。
『伍』 中國近年來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北京30萬群眾齊集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5、許海峰射落了中國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許海峰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奪得男子手槍60發慢射冠軍,成為本屆奧運會首金得主,同時也是中國首位奧運冠軍,實現了中國奧運會歷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陸』 中國改革開放後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圖)
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成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臨夏自治州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甘肅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逐步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臨夏實際的經濟發展路子。在1980年農村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於1983年初實行全面開放,制定了「六個支持、八個允許」的政策;1984年又作出了松綁放權的「二十八條」決定,並提出了「東進 西出、南來北往」的全方位開放方針;1987年提出「強化基礎,開發勞務,以商促工,以工興農」的經濟發展路子;1993年州第七次黨代會根據黨的十四大精神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將發展思路充實完善為「強化農業基礎,加快工業發展,開發第三產業,大辦鄉鎮企業,完善市場體系,穩定解決溫飽」。1994年為了集中解決州窮、民窮的問題,提出了「以工業商貿富州縣,以林果畜牧富群眾」的基本思想,在農業上提出「種好莊稼栽好樹,發展畜牧搞勞務,基地建設成規模,系列開發深加工,科教興農加服務,高產優質創高效」的發展農村經濟的基本思路。20年來,自治州各級黨政組織按照這些思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發展經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1998年,全州預計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0.7億元,比1980年增長2.9倍;農業總產值8.89億元,比1978年增長1.87倍;工業總產值10.1億元,增長29.8倍;財政收入14130萬元,增長9.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904元,增長17.5倍。全州呈現出政治安定、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喜人景象。
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州委、州政府始終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的首位,千方百計增加 農業投入,努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不斷強化農業基礎。1978年以來,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4.88萬畝,新增「三田」35.14萬畝,建成雨水集流水窖5.27萬眼,增加可灌溉面積8. 6萬多畝。認真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大力推廣以地膜覆蓋種植、間套帶、良種推廣等為主的農業實用技術,涌現出了一批「雙千田」、「噸糧田」,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糧食總產量先後於1988年、1993年、1996年分別登上了3.5億公斤、4億公斤和 4.5億公斤的硬台階,1998年達到4.67億公斤。大力發展林業和畜牧業,全州森林覆蓋率達到16.2 9%,肉類總產量達到4.8萬噸,畜牧業商品率達到71%。工業生產穩步增長。積極發展地方民族工業,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扶持工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引導支持群眾大辦地方工業,使全州工業從規模和數量上得到較快發展。1993年以來,工業總產值每年以29%的速度遞增,1995年工業總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國民經濟結構逐步由傳統的農業型向工業化方向轉變。以加工業為主的鄉鎮企業從無到有,發展迅速,占據了農村經濟的半壁江山,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1998年,全州鄉鎮企業23257戶,總產值37.8億元,比1978年增長182倍。商貿流通持續活躍。臨夏各族人民特別是穆斯林群眾,憑借臨夏的地理優勢和民族經商的傳統優勢,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或就地經商或異地販運,充當東西部商品交易的「二傳手」,使臨夏成為西北地區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全州市場每年提供牛羊皮七百多萬張,羊毛兩萬多噸,木材二十多萬立方米,茶葉二百六十多萬公斤,服裝面料五百多萬米,商業輻射面波及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近幾年,全州新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輻射城鄉的綜合市場和各類專業市場。全州集貿市場由原來的25個增加到138個,形成了批發、中轉、零售三個層次配套 、州內和州外相連的市場網路,促進了商貿流通的進一步活躍。1998年全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6億元,集市貿易成交額8.58億元。
非農產業發展較快。臨夏州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全州七十多萬農村勞動力中有一半剩餘。州委、州政府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組織和鼓勵農民從輸轉勞務起步,大力發展非農產業。全州輸轉的勞動力由開放初期每年四萬多人發展到現在的近二十七萬多人,收入兩億多元,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整個農村經濟中非農產業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4.4%提高到50.2%。全州農民從非農產業中獲得的純收入占總收入的50%以上。非農產業的發展改變了以單一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農村產業結構漸趨合理。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和農業產值的比例由1978年0.42∶1變為現在的1.84∶1。
非公有制經濟得到很大發展。州委、州政府從自治州人多地少、國有經濟薄弱的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制定了一系列放開搞活、扶持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優惠政策和措施,使非公有制經濟得到很大發展。截至1998年年底,全州注冊登記的個體工商戶24034 戶,從業人員38970人,注冊資金11194萬元;私營企業502戶,從業人員8762人,注冊資金30722萬元。1997年全州個體、私營經濟實現國民生產總值4.35億元,佔全州 國民生產總值的22.3%。非公有制經濟在全州工業總產值和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的比 重分別達到78.8%和64.9%。在促進商品生產、脫貧致富、擴大就業、增加財 政收入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為我州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扶貧開發取得明顯成效。臨夏州7個縣分別於1983年、1987年、1990年被列為「兩西」 建設和高少扶貧縣,1993年,7縣均被列為國扶縣。國家和省先後累計投入扶貧資金6.18億元。州委、州政府堅持扶貧開發,充分發揮資金效益,促使貧困面逐年下降,1983年以來每年有4萬人脫貧,「八五」期間,每年有5萬人脫貧。「九五」期間按照中央在本世紀內消除絕對貧困的要求,扶貧力度不斷加大,每年有10萬多人脫貧,到1998年年 底農村貧困面下降到13.6%。
改革開放取得較大進展。農村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的政策得到落實。全州國有企業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轉換所有制為重點,積極進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其它形式改制,虧損企業進行兼並、拍賣、租賃,使企業活力不斷增強。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和科技、教育、衛生、金融、財稅、計劃、投資等改革進展順利。積極擴大對外聯系和往來,發展外向型經濟,在南京、北京、深圳、拉薩、蘭州等城市設立了10個辦事處和穆斯林經貿公司,同國內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建立經濟協作關系,達成經濟協作項目一百二十多項,引進資金三千四百多萬元。累計完成出口額 20.9億元,創匯4900萬美元;從1990年開始,通過招商引資、審批外商投資 企業12家,協議總投資960萬美元,外資額362萬美元。6個縣(市)被確定為新的開放縣,自治州已獲得對外貿易出口自主經營權。
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八五」時期,是自治州基礎設施和基本生產條件改善最快的時期。建成了一大批重點項目,全州農業、水利、能源、交通、通 信、城鎮基礎設施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全州通電村由1978年的88.56%提高到100%,臨夏市、和政縣實現了農村初級電氣化,7個縣(市)用上了符合國家標準的飲用水。程 控電話全州並網,市話容量5.26萬門,農話容量1.6萬門,相繼開通了無線尋呼和行動電話。特別是1994年以來,自治州緊緊抓住被國家民委、國家體改委確定為民族自 治地方改革開放試驗區的機遇,以州慶建設為契機,廣泛動員社會各界群眾多渠道籌措資金,大搞城鎮、道路、市場建設,全州城鄉面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1994年至1998年,全州共 籌集各類資金12.53億元,其中群眾投資和吸引州外資金9.37億元,國家、單位和集體投資3.16億元,對臨夏市和7個縣城普遍進行了改造和拆建,新建大小樓房2611棟、131萬平方米;新建和整修各類道路1536條、6423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汽車,交通運輸條件有了較大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之大、速度之快、成效之好,是自治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
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推進。州委、州政府全面正確地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法,制定實施了自治州和兩個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堅持兩個「離不開」教育,表彰獎勵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模範個人,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合作、共同繁榮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促進了各民族和民族內部的大團結。大力發展民族教育事業,少數民族兒童入學率達到85.1%。積極選拔少數民族幹部,少數民族幹部 隊伍不斷壯大,已佔到幹部總數的39.19%。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慎重、穩妥地處理了宗教方面出現的問題,引導信教群眾,特別是宗教界人士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確立和實施了科教興州戰略。全州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人員由1987年的2533人增加到3799人,取得各類科研成果394項,其中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的46項。地膜覆蓋、暖棚養畜等科學技術在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全州各級各類學校1389所,在校學生24.57萬人,全州適齡兒童入學率由1978年的77.7%提高到89.5%,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19.6%,全州普初人口覆蓋率達79%。計劃生育開始向正常化管理轉軌,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973年的28.7‰下降到12.04‰。醫療衛生機構由自治州成立時的28個增加到170個,病床由72張增加到2031張,衛生技術人員由240人增加到3186人。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57.93%和66.75%,各縣(市)已開通有線電視。文化、體育、環保等各項事業都得到了較快發展,人民的衣食住行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file:///D:/Backup/我的文檔/My%20Pictures/540955_200703212018044.jpg
『柒』 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哪些重要進展和階段性成果
農村信用社的管理和風險責任順利移交省級政府,省級政府對全省農村信用社的管理平台全部建立。以股份制為導向的多元化產權模式已經形成,公司治理架構初步建立,經營機制正在逐步轉換。在原有農村信用社基礎上,改制組建了17家農村商業銀行,113家農村合作銀行和1825家以縣(市)為單位的統一法人社(含7家地市統一法人社)。農村信用社法人機構由改革前的35527家降至8348家。從啟動改革到目前的5年間,農村信用社資產總額由2.2萬億元增加到5.6萬億元;存款由2萬億元增加到4.6萬億元;貸款由1.4萬億元增加到3.1萬億元;所有者權益由-267億元增加到2607億元;不良貸款率由37%(四級分類口徑)下降到21%(五級分類口徑)。
『捌』 中國改革開放後的新成就有什麼
1、「神舟」「系列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
神舟飛船是中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技術的飛船。 神舟號飛船是採用三艙一段,即由返回艙、軌道艙、推進艙和附加段構成,由13個分系統組成。
神舟號飛船與國外第三代飛船相比,具有起點高、具備留軌利用能力等特點。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由專門為其研製的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發射基地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回收地點在內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
2、中國探月工程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後,於2009年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
2010年10月1日18時57分59秒「嫦娥二號」順利發射,也已圓滿並超額完成各項既定任務。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探月工程已經完成嫦娥三號衛星和玉兔號月球車的月面勘測任務。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嫦娥五號主要科學目標包括對著陸區的現場調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樣品返回地球以後的分析與研究。
3、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是中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位於中國廣東省伶仃洋區域內,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高速公路南環段。
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2018年2月6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完成驗收,於同年9月28日起進行粵港澳三地聯合試運。
4、天宮計劃
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它的發射標志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
2011年11月3日凌晨實現與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任務。2012年6月18日下午(14時14分)與神舟九號對接成功。神舟十號飛船也在2013年6月13日13時18分與天宮一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5、中國高速鐵路
中國通過引進加創新,研製"和諧號"動車組列車(China Railway High-speed縮寫,中國鐵路高速列車)以及「復興號」中國標准動車組列車。
2018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超過2.9萬公里,佔全球高鐵運營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超過其他國家總和。2019年,計劃確保投產高鐵新線32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