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的精髓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就是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一是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實現具體化。二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上升為馬克思理論。三是把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引著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不斷取得勝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提供了凝聚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強大精神支柱。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倡導和體現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不斷開拓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
4、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要求。恩格斯曾明確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的任務就是結合各個國家不同時期的具體實際,將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加以具體化。
5、同時,馬克思主義也只有在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才能開辟自身的發展道路。這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發揮指導作用,就必須將其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又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
(1)馬克思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是擴展閱讀:
1、毛澤東同志最早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指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待解決的問題。」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品質所決定的。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深入學習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將之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使之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
❷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的精髓
第一次,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這是在中國的民主革命時期專.
第二次,是馬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產生的鄧小平理論,也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簡單說
就是毛澤東思想
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❸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的精髓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同中國共產堂思想路線的核心是完全一版致的,都是事實求實權。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精髓就像一條紅線貫穿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方面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神實質,對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形成的理論成果具有提綱攜領的作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精髓是在中國革命、改革和建設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正確的理論,在現階段我們研究它能更好的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充分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神實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精髓即以自身充分體現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本質和發展規律的認識,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顯示其獨特的魅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能夠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起點,徹底貫穿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始終,所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髓
❹ 簡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是什麼,為什麼
實事求是。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髓,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在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在糾正教條主義和「左」的錯誤思想路線的過程中毛澤東牢牢的把握住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提出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並對「實事求是」的含義進行了全新的闡釋:「『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去探索。
(4)馬克思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是擴展閱讀
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的行為指導。」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鄧小平在撥亂反正、突破「兩個凡是」思想禁錮、客觀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毛澤東思想的精髓進行了深入地探索,他認為,「毛澤東同志倡導的作風,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
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為中央黨校題詞,就是『實事求是』四個大字,這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精髓。」 從1977年5月到9月,鄧小平對毛澤東思想的論述不斷推進。明確的提出了「精髓」的概念,指出:「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毛澤東同志概括的實事求是」,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
這些論述充分體現了對實事求是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和基礎地位的深刻把握。鄧小平以及隨後的兩屆領導集體在重新恢復實踐對於理論權威的基礎上,把「實事求是」積極靈活運用於有中國特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並賦予了其許多新的內容。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髓,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核心命題,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它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它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
❺ 怎樣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一、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各個理論成果,其精髓都是實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於把握和運用了這個精髓,才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創立和發展,才有十六大以來的理論創新;另一方面,這個精髓,又體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各個理論成果基本內容的各個方面。
二、革命、建設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問題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一切從本國實際出發,敢於和善於走自己的路。
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領導我們黨成功地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並把中國引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問題上,同樣強調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努力探索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明確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責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場上體現了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的統一。
走自己的路,在理論原則上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無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的統一,還是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都意味著對不合宜的傳統觀念和不符合客觀實際的主觀偏見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時意味著開拓創新。
三、不斷推進理論創新
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要大力弘揚與時俱進的精神,推進理論創新,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
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的與時俱進,要特別重視理論創新。
在理論創新問題上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和思想方法。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丟掉老祖宗,是錯誤的、有害的;教條式地對待馬克思主義,也是錯誤的、有害的。
理論創新必須服務於、落腳於實踐創新。離開了對實踐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理論創新就無從談起。理論創新不是為新而新,而完全是為了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理論創新的成果要通過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去貫徹落實,並且在貫乇落實的實踐中進一步使理論創新得到檢驗、豐富和發展。
理論創新和一切工作的創新,都要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
實事求是內在地包含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的內容。實事求是還內在地包含著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等內容。由於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質和核心,我們通常把黨的思想路線簡明概括為「實事求是」,把黨的思想路線稱作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要意義
第一,它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過程中的運用、豐富和發展。
第二,它是制定並貫徹執行正確的政治路線的思想基礎。
第三,它是加強黨的思想作風建設和提高領導能力的重要內容。
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各個理論成果的精髓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他貫穿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貫穿於這一理論的各個方面,是這一理論的思想基礎。只有掌握這個理論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只有堅持這個精髓,才能在實踐中正確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這一理論。
(一) 解放思想,事實就是,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
鄧小平正是依據實事求是這一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正確地總結歷史經驗,科學地分析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從而創立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論。
我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由毛澤東確立的。他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開創了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中國自己的革命路線,在全黨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但是毛澤東在晚年背離了自己倡導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中國社會主義遭受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兩次嚴重的挫折。「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正是在總結歷史的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剛剛開始的撥亂反正,遇到了「兩個凡是"的嚴重障礙。為了沖破禁錮,打開局面,鄧小平以馬克思主義者的非凡膽略和科學態度,旗幟鮮明的提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領導和支持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著手解決黨的思想路線問題。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批評了兩個凡是的方針,提出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的口號,提倡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而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廣大幹部和群眾從過去一個時期盛行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中解脫出來,黨內外思想活躍,出現了努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生動形象。針對長期教條主義和當時兩個凡是造成的危害,鄧小平特別強調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同時,他還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而只有實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
可以說,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現在,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所取得的理論和實踐的重大成果。都離不開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思想路線的堅持。離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的新局面的出現,也就不可能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的根本立場和方法,它貫穿於整個理論體系之中,是這一理論活的靈魂。
從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和階段來看,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人口眾多的國家,究竟應該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新課題。照搬書本不行,照搬外國模式也不行,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起來,在實踐中開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同樣,也只有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導下,才能糾正超越革命發展階段的「左」的思想,從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實際狀況出發,做出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接段的科學論斷。黨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性質 、主要矛盾、奮斗目標、指導方針和基本路線的正確認識,無一不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結果。
從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發展動力來看,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們絕不可能沖破傳統體制和陳舊關念的束縛,不可能提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會認識到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要通過經濟、政治、科技、文化、教育體制的改革,完成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使命;也不會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改革目標。
從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和戰略步驟來看,關於和平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對外開放是改革和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步驟等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都離不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祖國統一問題上的「一國兩制」構想,也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結出的豐碩果實。正如鄧小平所說:「如果『一國兩制』的構想是一個對國際上有意義的想法的話,那要歸功於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用毛澤東主席的話來講就是實事求是。」
由此可見,正是由於堅持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們才逐漸形成和構築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整套科學體系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這個理論的強大生命力所在。
(三)鄧小平理論是發展的理論,我們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就必須清楚的認識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永遠的思想路線,這是我們黨永保蓬勃生機的法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給我們提供的一個重要方法論原則,就是尊重實踐,不唯書,不唯上,要唯實。在當今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才能正確認識世界發展的大勢;才能借鑒北國現代化建設的經驗,使之服務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才能把中央的決策同本地區本部門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起來,從實際出發,創造性的開展工作,完成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使命,建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❼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是什麼
1、兩個相互聯復系的表述制
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
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列寧選集》第四卷,第290頁)
②實事求是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
2、兩個表述的內在聯系
實事就是具體問題,求是就是具體分析。
鄧小平的表述更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