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十二大的成果

十二大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05 23:14:47

❶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胡錦濤在報告中闡述了過去五年我國各項事業取得的新成就:

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百分之十以上,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財政收入連年顯著增加,物價基本穩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良好。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建設成效顯著。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實現。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進展。「十五」計劃勝利完成,「十一五」規劃進展順利。

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化,農業稅、牧業稅、特產稅全部取消,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強。金融、財稅、投資、價格、科技等領域改革取得重大進展。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發展。市場體系不斷健全,宏觀調控繼續改善,政府職能加快轉變。開放型經濟進入新階段。

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城鄉居民收入較大增加,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貧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居民消費結構優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斷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務明顯增強。

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進步。政治體制改革穩步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完善,基層民主活力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

文化建設開創新局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扎實推進。思想道德建設廣泛開展,全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取得新成績。

社會建設全面展開。各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就業規模日益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抗擊非典取得重大勝利,公共衛生體系和基本醫療服務不斷健全。社會管理逐步完善。

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加速推進,裁減軍隊員額二十萬任務順利完成,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全面加強,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能力顯著提高。

港澳工作和對台工作進一步加強。香港、澳門保持繁榮穩定,與內地經貿關系更加緊密。兩岸政黨交流成功開啟,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達到新水平。

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進展。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各項外交工作積極開展,同各國的交流合作廣泛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建設性作用。

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扎實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深入進行。理論創新和理論武裝卓有成效。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取得重大成果。黨內民主不斷擴大。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特別是幹部教育培訓取得重要進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成效明顯。

胡錦濤指出,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們的工作與人民的期待還有不小差距,前進中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這些問題,繼續認真加以解決。

一,黨的十七大會議主要議題:
1,聽取黨的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工作報告;
2,審議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
3,審議並通過《中國共產黨(黨章)修正案》;
4,選舉黨的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5,選舉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二,大會的主題是:
高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dxp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三,報告內容: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開幕式上的報告分為十二個部分,

一、過去五年的工作

二、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

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

五、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六、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七、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八、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九、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十、推進「一國兩制」實踐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十一、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
十二、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四,十七大精神內涵:

胡錦濤總書記的報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認真總結了黨的十六大以來5年的工作,系統總結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對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做出全面部署,對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出了明確要求。報告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當前和長遠相結合,突出了高舉旗幟、科學發展、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和加強自身建設四個重點,提出了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和重視民生的三大要求,以戰略性思維和前瞻性眼光描繪了我國改革發展的宏偉藍圖,是中國共產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政治宣言,是指引全國各族人民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的行動綱領。

❷ 中共12大,13大14大15 大各有什麼重要內容

黨的十二大: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982年十二大召開,鄧小平在這次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黨的十三大: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1987年十三大召開,十三大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大會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這一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大會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大會還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經濟發展分三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並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

黨的十四大: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後,為黨的十四大召開作了充分的理論准備,1992年10月十四大召開,這次大會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一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二是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黨的十五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1997年黨的十五大召開,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大會指出,中國共產黨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黨的十六大:與時俱進的大會

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這次大會是我們黨新世紀乘勝前進,規劃制新世紀中國發展重大戰略的會議,也是與時俱進,為指導思想增添理論新成果的代表大會,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三個代表"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並實現了我們黨承前啟後,完成整體性新老交替的任務。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❸ 中共十二大的歷史意義

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勝利召開,標志著黨成功地實現了具有重大歷史性意義的偉大轉變。 它開始把中國帶入建設有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的政治軌道,並以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而永遠載入史冊。

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面貌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並以此為起點,堅定地依靠廣大幹部和群眾的集體智慧。

從各個方面深入總結了歷史經驗,通過撥亂反正和全面改革,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在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開創了黨的事業新局面,

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並在這個過程中加強和改善了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使黨贏得人民群眾衷心擁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4)十二大的成果擴展閱讀: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轉折。這次會議的成功召開,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與會同志共同努力的結果,特別是與鄧小平所起的重要作用分不開的。

如果沒有鄧小平的推動和指導,這個偉大的轉折就不可能在那個時候順利實現。而今,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即將閉幕之際,我們不能不想起鄧小平對那次會議和歷史轉折所起的關鍵性作用,深切地緬懷這位時代偉人的豐功偉績。

1、開展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

粉碎「四人幫」之後,黨和國家面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各個領域全面撥亂反正的任務。廣大幹部和群眾強烈要求打破思想上的禁錮,盡快扭轉局面。

在這樣一個歷史關頭,鄧小平的思路十分明確。他認為,要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首先就必須打破思想的禁錮,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解決思想路線問題。他明確指出「兩個凡是」是錯誤的。

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首先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文章。第二天,《光明日報》以本報特約評論員的名義公開發表。這篇文章引起巨大反響,同時也受到堅持「兩個凡是」的一些人的批評和壓制。

對此,鄧小平認為,這是關繫到堅持什麼樣的思想路線的大問題,於是旗幟鮮明地給予了支持。

正是在鄧小平的領導和支持下,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才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形成為一次全國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徹底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束縛,大大地解放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

到1978年下半年,真理標准大討論如火如荼,鄧小平深入到人民群眾之中,先後去了一些省份,引導人們進一步解放思想,擺脫「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束縛,從實際出發,尋找適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

1978年9月,鄧小平到東北三省及河北、天津走了一圈,他自己稱之為「到處點火」。一路上,他發表了許多重要觀點,史稱「北方談話」。

在「北方談話」中,鄧小平提出,「四人幫」要搞的「窮社會主義」荒謬至極,只有努力發展生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他振聾發聵地指出:「我們太窮了,太落後了,老實說對不起人民。」因此,「要迅速地堅決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要一心一意搞建設」。許多關於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在「北方談話」中實現了破題,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2、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一心一意搞現代化,發展生產力,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的最根本的歷史性轉折。鄧小平為這一轉折的實現,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鄧小平從「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訓出發,從中國同世界發達國家包括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差距越拉越大的嚴酷現實出發,認為中國再不能「以階級斗爭為綱」了,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盡快改變我國的落後面貌。

早在1977年下半年軍委主要領導人在廣州起草軍委全體會議文件時,鄧小平一開始便提出,文件應以什麼為綱?怎麼才叫工作的綱?這個問題值得研究。揭批「四人幫」可以叫綱,但這是暫時的,我們還有長遠的考慮。

之後,他明確地講,看起來現在以揭批「四人幫」為綱可以,但是很快就要轉,要結束,要轉到經濟建設上來,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再不能提「以階級斗爭為綱」了。

正是從上述考慮出發,為了使黨的工作在這次中央全會上發生一次根本性的轉變,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召開以前,提出應該在討論經濟工作之前,首先討論一下全黨工作重點轉移的問題。

中央工作會議開得空前熱烈,生動活潑。在鄧小平、陳雲等同志的推動下,在與會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會議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堅決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重大決定,

並圍繞這個問題,審查和解決了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決定發揚民主,加強法制,健全黨規黨法,嚴肅黨紀,實行改革開放。

可以說,正是鄧小平關於實行工作重點轉移的重大倡議,使這次中央工作會議為三中全會的召開作好了准備,使三中全會開成了一次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

3、改革開放的宣言書

12月13日下午4時,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

鄧小平對這個講話非常重視,在10月份出訪日本之前,他就找有關的同志談了自己的意見,讓他們圍繞工作重點轉移問題,起草一個初稿。這個初稿在中央工作會議之前就寫了出來。

但會議進展很快,工作重點轉移的問題順利地得到了解決,會上又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需要及時地作出回答,例如:如何評價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如何處理全面撥亂反正、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和維護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實現安定團結的關系,

如何解決會上提出的人事變動的要求以及可能會由此引起的國際反應,等等。這些問題不解決,認識就不能統一,全黨就不能很好地團結起來、順利實現工作重點的轉移。

鄧小平根據會上提出的新問題和國內外的反應,自己用鉛筆寫了一個約500字的提綱,然後找有關同志談想法。後來,他又幾次約見起草者,談了一些修改意見,最後作了一些修改和潤色加工。

從講話稿的起草過程來看,這個講話完全是在鄧小平的直接指導下,根據他的思想寫成的。其中許多重要的話,都是他本人的原話。

講話圍繞全黨工作重點的轉移,著重講了解放思想、發揚民主、向前看、研究和解決新問題4個方面的內容,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原則和政策。

鄧小平的這篇講話,不僅提出並回答了中央工作會議與會者關注的、涉及歷史轉折的一系列根本問題,為中央工作會議作了總結,而且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提供了指導思想,因而它實際上成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它的主旨和一系列重要觀點,為全會所接受並被寫入全會公報,成為指導全面撥亂反正和制定改革開放新政策的總的指導方針。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黨的十五大報告將這個講話譽為「開辟新時期新道路、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

由於中央工作會議作了充分准備,12月18日至22日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全面認真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

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4、深刻改變中國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政治遠見,啟動了發展社會主義的改革巨輪。他們不唯書,不拘泥於前人的個別結論,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從歷史條件和時代要求出發,開創了一條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

經過近四年的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到黨的十二大勝利召開,黨已經從遭受「文化大革命」的嚴重挫折轉變到了領導全國人民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局面;

國家已經從冤案遍地、百業待興、是非顛倒、問題成山的境地,走上了全黨全國人民聚精會神搞建設的光明歷程。

具體地說,政治上,結束了長期社會動亂,實現了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經濟上,通過黨的工作重點的堅決轉移,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舉措引起了世界關注;

思想上,沖破了長期存在的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的嚴重束縛,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組織上,整頓和加強了各級領導班子;

文化上,在糾正了長期存在的「左」的錯誤後基本走上正軌,並開始得到發展,初步出現繁榮景象。對此,全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無不為之歡欣鼓舞。

這些巨大的變化,充分說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治黨、治國、治軍中干出了實績。

尤其是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寬闊胸懷,以及他駕馭宏觀全局的高超本領和處理復雜問題的卓越能力,使全黨全國人民深信不疑:這個領導集體是靠得住的,是我們黨的希望,國家的希望。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已經和正在隨著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發展越來越充分地顯示出來,並將貫穿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部進程。

今天,在黨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我們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歷史性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國經濟總量躍升到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台階,國家面貌發生了新的歷史性變化。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正在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將繼續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沿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辟的正確道路,

積極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挑戰,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力量,開啟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

❺ 十二大到十六大之間的每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時間和主要內容哪裡可以查到

十二大:鄧小平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十三大:鄧小平提出中國的社會主義處於初級階段及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十四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寫入黨章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正式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大會的主要議程是:(1)審議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的報告,確定黨為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而奮斗的綱領;(2)審議和通過新的《中國共產黨章程》;(3)按照新黨章的規定,選舉新的中央委員會、中央顧問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鄧小平主持了大會開幕式,並致開幕詞。正式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命題。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報告。大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關於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和《中國共產黨章程》。新黨章清除了「十一大」黨章中仍肯定「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等「左」的錯誤,吸收了「七大」和「八大」黨章的優點,並根據新時期執政黨的特點,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大會經過充分醞釀和民主選舉,選出了由210名中央委員和138名候補中央委員所組成的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同時選出了由172人組成的中央顧問委員會和132人組成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李先念致閉幕詞,號召全黨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振奮精神,埋頭苦幹,一步一步地達到我們的偉大目標。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於一九八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全會分析了近兩個月來全國的政治形勢,指出極少數人利用學潮,在北京和一些地方掀起一場有計劃、有組織、有預謀的政治動亂,進而在北京發展成了反革命暴亂。他們策動動亂和暴亂的目的,就是要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顛覆社會主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場嚴肅的政治斗爭中,黨中央的決策和採取的一系列重大措施,都是必要的和正確的,得到了全黨全國人民的擁護。

全會高度評價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場斗爭中發揮的重大作用,高度評價在平息首都反革命暴亂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和公安幹警做出的巨大貢獻。

全會對中央領導機構的部分成員進行了必要的調整:選舉江澤民同志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增選江澤民、宋平、李瑞環同志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全會高度評價鄧小平同志接見首都戒嚴部隊軍以上幹部的重要講話,一致認為,這個講話是我們回顧過去,思考未來,統一全黨思想認識的綱領性文件。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92年10月12~18日在北京舉行。
主要內容:
(1)提出:南方談話(2)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2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江澤民同志代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報告分為4部分:(1)14年偉大實踐的基本總結;(2)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3)國際形勢和我們的對外政策;(4)加強黨的建設和改善黨的領導。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江澤民指出,為了加速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必須努力實現十個方面關系全局的主要任務:第一,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加快經濟改革步伐;第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國外資金、資源、技術和管理經驗;第三,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高度重視農業,加快發展基礎工業、基礎設施和第三產業;第四,加速科技進步,大力發展教育,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第五,充分發揮各地優勢,加快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全國經濟布局合理化;第六,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有一個較大的發展;第七,下決心進行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切實做到轉變職能、理順關系、精兵簡政、提高效率;第八,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到新水平;第九,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加強環境保護;第十,加強軍隊建設,增強國防實力,保障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順利進行。

江澤民還說,中央顧問委員會成立10年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黨、國家和人民建立了新的歷史性功績。中央顧問委員會向這次代表大會建議,從十四大起不再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

十四大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第一,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決策和戰略部署。十四大指出,我國經濟能不能加快發展,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因此,十四大對經濟發展速度作了大幅度的調整,決定將90年代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由原定的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6%調整為增長8%至9%。十四大還對加快經濟發展作出了戰略部署,提出了必須努力實現的十個方面關系全局的主要任務。第二,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十四大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麼樣的目標模式,是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十四大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第三,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這是十四大最突出的特點和最重要的貢獻。鄧小平同志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十四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概括,並將這一理論及以此為基礎的黨的基本路線寫進了黨章。

十五大: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
大會的議程是:(1)聽取和審查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的報告;(2)審查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工作報告(書面);(3)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4)選舉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5)選舉新一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李鵬同志主持了大會開幕式。江澤民同志代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報告。該報告共分10部分:一、世紀之交的回顧和展望;二、過去五年的工作;三、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綱領;五、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戰略;六、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七、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八、推進祖國和平統一;九、國際形勢和對外政策;十、面向新世紀的中國共產黨。
江澤民同志在報告中闡述了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指出作為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的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在當代中國,只有鄧小平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中央建議十五大在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表明中央領導集體和全黨把鄧小平開創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新世紀的決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國人民的共識和心願。他強調,這次大會的靈魂就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江澤民在報告中,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初級階段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作了深刻的闡述。他還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作了論述。他指出,這些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有機統一,不可分割,構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江澤民指出,實現這次大會確定的任務,把我們的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關鍵在於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進一步把黨建設好。他強調,要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對腐敗,從嚴治黨。
黨的十五大站在時代的高度,指出一個世紀以來我們的民族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人: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這是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開始的新的革命。
十五大報告首次使用了「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概念,並把這一理論作為指引黨繼續前進的旗幟。報告指出:旗幟問題至關緊要。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不動搖,就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不動搖。「我們這次大會的靈魂,就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報告強調: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鄧小平理論。這兩大理論成果都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鄧小平理論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十五大進一步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提出了黨在這個階段的基本綱領。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標、基本政策,有機統一,不可分割,構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這個綱領,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基本路線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開;是這些年來最主要經驗的總結。
十五大確定了我國跨世紀發展的戰略部署,並對21世紀的發展作了展望。指出:從現在起到下世紀的前十年,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是必須解決好的兩大課題。為此,一定要牢牢抓住歷史機遇,開拓前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並在優化經濟結構、發展科學技術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實現這些任務和目標,關鍵在於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從嚴治黨,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進一步把黨建設好。根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的要求,十五大報告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和公有制實現形式、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論斷。這些論斷,是黨在社會主義理論問題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認識深化。

十六大: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於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 1、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2、高舉一面旗子: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幟。
3、堅持一條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改革開放。
4、把握一個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5、認准一個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6、實現一項使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7、建設一項工程:黨的建設偉大工程。
8、走好一條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十七大: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於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開。

十八大: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於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開。

❻ 中共十二大,中共13大,中共14大,中共十五大,時間及其內容

1、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

大會的主要議程是:審議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的報告,確定黨為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而奮斗的綱領;審議和通過新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按照新黨章的規定,選舉新的中央委員會、中央顧問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參考資料:中國共產黨黨史-人民網

❼ 黨的第十二屆三中全會的重大貢獻是什麼

1、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2、尊重知識 尊重人才。

《決定》指出,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同一切輕視科學技術、輕視智力開發、輕視知識分子的思想和行為作斗爭,堅決糾正許多地方仍然存在的歧視知識分子的狀況,採取有力措施提高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改善他們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

3、價格體系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企業自主權的進一步擴大,價格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調節作用越來越顯著,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更為急迫,價格體系的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

4、增強企業活力。

《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增強企業活力,特別是增強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業的活力,是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

5、政企職責分開。

《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以往由於長期政企職責不分,企業實際上成了行政機構的附屬物,加上條塊分割,互相扯皮,使企業工作更加困難。按照政企職責分開、簡政放權的原則進行改革,是搞活企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迫切需要。

❽ 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大,六大,七大八大,九大,十大,十一大,十二大的內容

1、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大會起草和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和《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提出要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明確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大會初步規定了黨的組織原則和紀律,要求黨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

2、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這次大會的中心議題是進一步討論和確定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綱領問題。黨的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

3、黨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這次大會的中心議題是討論全體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問題。黨的三大是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專門研究統一戰線問題的全國代表大會。這次代表大會的召開,促進了國民黨的改組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開創了革命發展的新局面,加快了中國革命的步伐,為波瀾壯闊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備。

4、黨的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這次大會的中心議題是研究和討論中國共產黨如何加強對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的領導、工人階級如何參加民族革命運動以及黨在組織上和群眾工作上如何進行准備的問題。

5、黨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舉行。大會的主要任務是接受共產國際執委會第七次擴大會議關於中國問題的決議案,糾正陳獨秀的機會主義錯誤,並決定黨的重大方針政策。

黨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雖然召開在革命的危急關頭,卻沒有承擔起挽救革命的任務。但周恩來、任弼時等一批對陳獨秀的右傾錯誤有所認識、有所抵制的同志,被選進了新的中央委員會,這為後來糾正陳獨秀的右傾錯誤,提供了組織上的准備。

6、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大會總結了大革命前後的經驗教訓,提出反對「左」、右傾兩種錯誤傾向;正確分析革命形勢,確定了黨在新形勢下的方針和任務;通過了《政治議決案》等16個文件和經過修改的黨章,成為民主革命時期歷次代表大會中形成文件最多的一次代表大會。

這次大會主要是為了系統地總結第一次國內革命的經驗教訓,批判右傾投降主義和「左」傾盲動主義的錯誤,明確新時期革命的性質和任務而召開的。

7、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舉行。大大會通過了毛澤東《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朱德《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大會提出黨的政治路線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大會強調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

大會通過的新黨章強調了群眾路線和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這次大會是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為抗日戰爭和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中央領導集體,使全黨在組織上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

8、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完全肯定了黨中央從「七大」以來的路線是正確的,同時正確地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中國階級關系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向社會主義建設。

9、黨的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綱領、方針和政策,把「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寫進總綱。黨的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在黨的歷史上沒有任何積極作用。

10、黨的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繼續肯定九大路線,肯定「文化大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盡管大會在批判極左思潮上有一些積極成果,但大會總的指導方針是錯誤的,並沒有完成它所擔負的歷史使命。

11、黨的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共有3項議程:中央委員會的政治報告;修改中國共產黨章程和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選舉中央委員會。

這次大會,是在揭批江青集團進一步深入,各方面工作得以恢復和整頓,廣大群眾渴望對「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進行全面清理、撥亂反正的情況下召開的。

12、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的主要議程是:審議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的報告,確定黨為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而奮斗的綱領;審議和通過新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按照新黨章的規定,選舉新的中央委員會、中央顧問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勝利召開,標志著黨成功地實現了具有重大歷史性意義的偉大轉變。 它開始把中國帶入建設有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的政治軌道,並以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而永遠載入史冊。

(8)十二大的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和它所產生的中央委員會為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機關。每五年舉行一次,由中央委員會召集。中央委員會認為有必要,或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一級組織提出要求,全國代表大會可以提前舉行;如無非常情況,不得延期舉行。

職權是:聽取和審查中央委員會的報告;聽取和審查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報告;討論並決定黨的重大問題;修改黨的章程;選舉中央委員會;選舉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閱讀全文

與十二大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