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假葯案該如何定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四十一條規定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
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
致人死亡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第一百五十條的規定,單位犯生產、銷售假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按個人犯生產、銷售假葯罪的法定刑處罰。
《關於辦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三條 經省級以上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設置或者確定的葯品檢驗機構鑒定,生產、銷售的假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規定的「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1、含有超標準的有毒有害物質的;
2、不含所標明的有效成份,可能貽誤診治的;
3、所標明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可能造成貽誤診治的;
4、缺乏所標明的急救必需的有效成份的 。
生產、銷售的假葯被使用後,造成輕傷、重傷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應認定為「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生產、銷售的假葯被使用後,致人嚴重殘疾,三人以仁重傷、十人以上輕傷或者造成其他特別嚴重後果的,應認定為「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
第九條 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他人實施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而為其提供貸款、資金、賬號、發票、證明、許可證件,或者提供生產、經營場所或者運輸、倉儲、保管、郵寄等便利條件,或者提供製假生產技術的,以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共犯論處 。
第十條 實施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同時構成侵犯知識產權、非法經營等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十一條 實施刑法第一百四十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的犯罪,又以暴力、威脅方法抗拒查處,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
第十二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參與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從重處罰。
構成本罪同時構成一百四十條「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依照處刑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1)轉讓假葯擴展閱讀
案例:林永祥等15名被告人銷售假葯案一審宣判 11人獲刑
連雲港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對連雲港市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林永祥等15名被告人銷售假葯案作出一審判決,認定被告人林永祥等15名被告人犯銷售假葯罪,分別對其中林永祥等11名被告人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九個月至六年六個月不等的刑罰,
對被告人王蜂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並分別判處數額不等的罰金;對被告人馬前、曹旋昌、馬毛毛等三名被告人免予刑事處罰;在被告人王蜂緩刑考驗期間,禁止其從事葯品銷售活動。
法院經審理查明,2011年至2014年7月間,被告人林永祥、張旭、馬慶志、柳楊、張歌萌、喻甦、韓柏龍、唐寧、李振岳、何永高、林翔、王蜂、馬前、曹旋昌、馬毛毛等人,
通過印度人ANKIT(音)或通過他人購進大批「吉非替尼」(Gefitinib TabletsIP Geftinat,又稱「易瑞沙」)、「甲磺酸伊馬替尼」(Imatinib CapsulesIP,又稱「格列衛」)、「鹽酸埃羅替尼」(Erlotinib Tablets,又稱「特羅凱」)、
「甲苯磺酸索拉菲尼片」(Sorafenib tosylate Tablet,又稱「多吉美」)等葯品,然後在國內通過網路或通過到醫院向醫生、患者推銷等方式,在國內加價銷售。
經連雲港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認定,上述葯品均標示:Made in India by:NATCO,外包裝均未標示進口葯品注冊證號,外包裝、標簽及說明書無中文標識,在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數據查詢系統中未查詢到我國進口印度生產的上述葯品,屬於未經批准進口的葯品。
其中,被告人林永祥銷售金額共計350餘萬元;被告人張旭銷售金額共計590餘萬元;被告人馬慶志銷售金額共計430萬余元;被告人柳楊銷售金額共計340餘萬元;被告人張歌萌銷售金額共計190餘萬元;
被告人喻甦銷售金額共計210餘萬元;被告人韓柏龍銷售金額共計150餘萬元;被告人唐寧銷售金額共計150餘萬元;被告人李振岳銷售金額共計130餘萬元;被告人何永高銷售金額共計50餘萬元;被告人林翔銷售金額共計40餘萬元;
被告人王蜂銷售金額共計35萬余元;被告人馬前銷售金額共計10萬余元;被告人馬毛毛明知被告人馬前銷售的葯品為未經批准從國外進口的葯品,仍然幫助被告人馬前運送、銷售;被告人曹旋昌銷售金額共計5萬余元。
⑵ 葯品批准文號轉讓涉及哪些法律
葯品批准文號轉讓所涉及的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國家是不允許買賣轉讓葯品批准文號的。
1、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第八十一條規定,偽造、變造、買賣、出租、出借許可證或者葯品批准證明文件的,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並吊銷賣方、出租方、出借方的《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醫療機構制劑許可證》或者撤銷葯品批准證明文件;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第三十一條規定,生產新葯或者已有國家標準的葯品的,須經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並發給葯品批准文號;但是,生產沒有實施批准文號管理的中葯材和中葯飲片除外。實施批准文號管理的中葯材、中葯飲片品種目錄由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中醫葯管理部門制定。葯品生產企業在取得葯品批准文號後,方可生產該葯品。
(2)轉讓假葯擴展閱讀
1、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第八十二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提供虛假的證明、文件資料、樣品或者採取其他欺騙手段取得《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醫療機構制劑許可證》或者葯品批准證明文件的,吊銷《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醫療機構制劑許可證》或者撤銷葯品批准證明文件,五年內不受理其申請,並處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
2、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第九十六條規定,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履行監督檢查職責,監督已取得《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的企業依照本法規定從事葯品生產、經營活動。
已取得《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的企業生產、銷售假葯、劣葯的,除依法追究該企業的法律責任外,對有失職、瀆職行為的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⑶ 非法銷售假葯但不是主犯該怎麼判刑
一、什麼是生產銷售假葯罪?
生產、銷售假葯罪,是指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行為。
二、生產銷售假葯罪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葯政管理制度和公民的生命和健康。
葯品,直接關繫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國家歷來對葯品的生產與經銷的監督管理十分重視。為了保證葯品質量,增進葯品療效,保障人們用葯安全、維護人民身體健康,國家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對有關葯品的生產、銷售及其監督管理都作了詳盡的規定。1384年9月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葯品管理法》,這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完備、比較系統、比較集中的有關葯品管理方面的專門法典。l985年4月,國家醫葯管理局頒發了《關於貫徹(葯品管理法)的有關暫行規定》。同年7月,鑒於不少地方發現了製造、販賣假葯等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犯罪活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布了《關於抓緊從嚴打擊製造、販賣假葯、…等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犯罪活動的通知》。198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衛生部又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實施辦法》,對《葯品管理法》作了權威的解釋和進一步的補充與說明。《葯品管理法》第33條規定,「禁止生產、銷售假葯」。因此,任何生產、銷售假葯的行為,都是對葯品管理制度的侵犯。
本罪的犯罪對象,只限於假葯。本條第2款規定,本條所稱假葯,是指依據《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屬於假葯和按假葯處理的葯品、非葯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第33條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為假葯:
1、葯品所含成份的名稱與國家葯品標准或省、自治區、直轄市葯品標准不符合。
2、以非葯品冒充葯品。
3、以他種葯品冒充此種葯品。(這種情況一般是以一種低價葯品冒充一種高價葯品。)
此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葯品按假葯處理:
1、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使用的。
2、未取得批准文號生產的。
3、變質不能葯用的。
4、被污染不能葯用的。
作為本罪犯罪對象的假葯,專指人用葯,而不包括獸用葯重其他動植物用葯。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行為。一切製造、加工、採集、收集某種物品充當合格或特定葯品的行為,都是生產假葯的行為,如以某種原材料製造、加工成不合格葯品,採集非葯品充當葯品,將他種葯品充當此種亥品,收集禁止使用的、變質不能葯用的物品或被污染不能葯用的物品充當葯品等,都是生產假葯的行為。一切有償提供假葯的行為,都是銷售假葯的行為,銷售的方式既可能是公開的,也可能是秘密的;既可能是批量銷售,也可能是零散銷售;既可能是行為人請求對方購買,也可能是對方請求行為人轉讓;既可能是直接交付對方,也可能是間接交付對方;有償轉讓假葯既可能是獲取金錢,也可能是獲取其他物質利益;既可能是在交付假葯的同時獲得利益,也可能是先交付假葯後獲取利益或者先獲取利益後交付假葯。假葯的來源既可能是自已生產的,也可能是自已購買的,還可能是通過其他方法取得的。銷售的對方沒有限制,即不問購買人是否達到法定年齡、是否具有辨認控制能力、是否與銷售人具有某種關系。
生產、銷售假葯的行為必須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才構成生產、銷售假葯罪。如果生產、銷售假葯的行為不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則不構成犯罪。客觀判斷的標准包括兩個含義:-是醫學科學判斷,即以行為人所生產、銷售的假葯的性質、成份效用等事實為判斷基礎、以醫學科學為判斷標准,來分析這種假葯是否具有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危險。二是一般人的判斷,即以行為人所生產、銷售的假葯的性質、成份、效用等事實為判斷基礎,以一般人的認識為判斷標准,來分析這種假葯是否具有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危險。例如,行為人銷售變質不能葯用或者污染的假葯,根據醫學科學與一般人的認識來判斷,都是足以嚴重侵害人體健康的。但是,沒有批准文號而生產葯品或者銷售這種葯品時,根據醫學科學判斷,也可能沒有侵害人體健康的危險。但一般人都認識到,生產和銷售葯品必須經過特許,沒有批准文號而生產的葯品被一般人認為是具有侵害人體健康危害的葯品,因而也應認為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客觀判斷還包括他人使用假葯的可能性。例如,雖然製作完畢但存於車間、倉庫,沒有投放市場的假葯,從事實上看,還沒有被人使用,似乎不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但這種假葯具有被他人使用的可能性,因而一般也認為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根據醫學科學與一般人的認識,只要行為人為了銷售而生產了可能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假葯,無論假葯是否賣出、買萬是否使用,或者只要行為人銷售了可能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假葯,不管買方是否使用,都應認為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依本節第150條之規定,單位亦能成為本罪主體,單位犯本罪時,實行兩罰制。(四)主觀要件本罪只能由故意構成,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生產、銷售的是假葯,必然危害人體健康,但仍進行生產、銷售。
行為人的目的大多是以營利為目的,但也不可否認以其他目的而實施犯罪的存在。如為了損害某個名牌廠家的信譽,而大量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等等。因此,以營利為目的不作為構成本罪的必要要件,只要行為人故意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就可以構成本罪。如果生產者不是故意生產假葯,而是由於過失或者製造過程中的缺陷,使生產出來的產品未能全部達到規定的質量標准,就不構成本罪;如果銷售者非故意銷售假葯,而是因未能識別而誤售假葯,或者司葯人員抓錯了葯,致使他人健康受損,同樣不構成本罪。如果上述行為造成嚴重後果,應追究刑事責任的,可以依照重大責任事故罪、玩忽職守罪追究刑事責任。二、認定
(一)本罪與非罪的界限
依本條之規定、只有生產、銷售了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假葯,才能構成本罪。對於那些生產、銷售了不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假葯,而且銷售金額不足五萬元的,情節較輕,屬於一般的違法行為,可由工商部門予以行政處罰。但是對於生產、銷售假葯不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但銷售金額在五萬元以上,應依本節第 140條之規定,按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予以處罰。
往實踐中、有生產、銷售民間土方、偏方的行為。通說認為,這些土方和偏方雖可能不符合法定標准,但在臨床上對於防治某些疾病往住確有一定的效用,有的甚至能治好疑難雜症,對於生產、銷售這類葯品的、不能以生產、銷售假葯罪論處,有的即使療效不大、甚至沒有療效,只要沒有副作用、不足以危害人體健康即不應以生產、銷售假葯罪論處(可依行政手段予以禁止)。但對於利用偏方、土方為幌子兜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則應以本罪論處。
三、生產銷售假葯罪與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有何區別?
l、侵犯的客體不同。生產、銷售假葯罪侵犯了國家葯政管理制度和公民的生命權、健康權;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侵犯了國家質量監督管理制度和消費者合法權益。
2、犯罪對象不同。生產、銷售假葯罪僅限於葯品;而生產、銷督偽劣產品罪則包括所有產品。
3、構成犯罪的標准不同。生產、銷售假葯罪是危險犯,必須「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才能構成;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則是數額犯,只有生產、銷售偽劣產品銷售金額達五萬元以上才構成犯罪。
生產、銷售假葯,不構成生產、銷售假葯罪,但是銷售金額在五萬元以上的,應依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定罪處罰。
行為人的行為同時構成生產、銷售假葯罪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時,應依照處刑較重的犯罪定罪處刑,由於生產、銷售假葯罪的最高刑是死刑、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最高刑是無期徒刑,因此,在一般情況下應按生產、銷售假葯罪定罪量刑。但在復雜情況下,要比較兩個罪量刑幅度的輕重,應依照處刑較重的規定處罰。若生產、銷售假葯銷售金額二十萬元以上,又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但還沒有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情況下,生產、銷售假葯罪的法定最高刑為三年有期徒刑,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法定最高刑為七年,因此,應按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定罪量刑,若生產、銷售假葯銷售金額在二百萬元以上,同時對人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但還沒有致人死亡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其他特別嚴重危害的,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法定最高刑為十五年有期徒刑,生產、銷售假葯罪的法定最高刑為十年有期徒刑。因此,也應按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定罪量刑。
四、生產、銷售假葯罪與詐騙罪有何區別?
生產、銷售假葯罪突出一個「騙」字,即以假葯騙取錢財,因此與詐騙罪有相似之處,但兩者相比較而言,有如下主要區別:
1、侵犯的客體不同。生產、銷售假葯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葯政管理制度和公民生命權、健康權;而詐騙罪侵犯的則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
2、客觀方面的表現不同。生產、銷售假葯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行為;而詐騙罪的客觀方面則是行為人純粹採取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使財物所有人、管理人信以為真,從而自願交出財物的行為。
3、定罪的標准不同。生產、銷售假葯罪以是否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為構成本罪的標准;而詐騙罪則以詐騙公私財物的數額較大為構成本罪的標准。從理論上講、二者容易區分,只是司法實踐中存在以假葯騙取他人數額較大財物的案件與生產、銷售假葯犯罪容易相混淆。以假葯騙取數額較大財物的案件,其目的是騙取他人數額較大的財物,純粹是以假葯作為騙取對方信任的手段來騙取他人財物,其假葯並不足以危害人體健康,以定詐騙罪為宜。
五、生產、銷售假葯罪如何處罰?
行為人犯本罪,應依其具體情形承擔如下處罰:
1、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
2、生產、銷售假葯,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鑫;
3、生產、銷售假葯,致人死亡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4、單位犯本罪,對單位判處罰金,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本條規定處罰。
⑷ 生產或銷售假葯要判幾年
一、生產、銷售假葯判刑多久
我國《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三條規定,將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一款修改為:「生產、銷售假葯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根據《刑法》第150條的規定,單位犯生產、銷售假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按個人犯生產、銷售假葯罪的法定刑處罰。
二、生產銷售假葯罪應如何認定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劃清生產、銷售假葯罪與生產、銷售偽劣商品類犯罪中其他罪的界限對於同時構成生產、銷售假葯罪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根據《刑法》第149條第2款規定的精神,應按處罰較重的生產、銷售假葯罪定罪處罰。
這符合前述法條競合的適用原則。生產、銷售假葯罪與生產、銷售劣葯罪的區別界限:犯罪對象不同:一個是假葯,一個是劣葯。犯罪形態不同:生產、銷售假葯罪是行為犯,而生產、銷售劣葯罪是實害犯,即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方構成犯罪。劃清生產、銷售假葯罪與一般違法行為的界限。構成生產、銷售假葯罪的關鍵是生產、銷售假葯的行為是否足以產生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結果。實踐中對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判斷,一般來說應依賴於對假葯這種物質和他人使用假葯的可能性的事實判斷。
例如對假葯的成分、性質、效用的醫學鑒定以及對他人使用假葯的可能性的推斷。對於雖屬假葯,但對人體健康不一定產生嚴重危害的情況,需進行具體鑒定,若葯品本身不危害人體健康的,當然不能認定為構成本罪;若葯品本身可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危害的,當然應認定為生產、銷售假葯罪。
就生產、銷售假葯罪來看,自然人可以構成此罪,而單位其實也是可以作為此罪的犯罪主體。只不過說,在進行處罰的時候,對單位的處罰往往就是採取的兩罰制,其中對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進行處罰的時候,往往就是按照個人犯生產、銷售假葯罪的法定刑處罰。
延伸閱讀:
生產銷售假葯劣葯犯罪有什麼區別?
生產銷售假葯按什麼處罰?
什麼是生產銷售假葯罪?
⑸ 銷售假冒偽劣保健葯品需要承擔的責任
生產銷售假葯罪
--------------------------------------------------------------------------------
一、概念和特徵
生產、銷售假葯罪,是指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行為。
本罪是選擇性罪名,生產假葯構成犯罪的,是生產假葯罪;銷售假葯構成犯罪的,是銷售假葯罪;既主產又銷售假葯構成犯罪的,是生產、銷售假葯罪。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葯政管理制度和公民的生命和健康。
葯品,直接關繫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國家歷來對葯品的生產與經銷的監督管理十分重視。為了保證葯品質量,增進葯品療效,保障人們用葯安全、維護人民身體健康,國家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對有關葯品的生產、銷售及其監督管理都作了詳盡的規定。1384年9月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葯品管理法》,這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完備、比較系統、比較集中的有關葯品管理方面的專門法典。l985年4月,國家醫葯管理局頒發了《關於貫徹(葯品管理法)的有關暫行規定》。同年7月,鑒於不少地方發現了製造、販賣假葯等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犯罪活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布了《關於抓緊從嚴打擊製造、販賣假葯、…等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犯罪活動的通知》。198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衛生部又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實施辦法》,對《葯品管理法》作了權威的解釋和進一步的補充與說明。《葯品管理法》第33條規定,「禁止生產、銷售假葯」。因此,任何生產、銷售假葯的行為,都是對葯品管理制度的侵犯。
本罪的犯罪對象,只限於假葯。本條第2款規定,本條所稱假葯,是指依據《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屬於假葯和按假葯處理的葯品、非葯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第33條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為假葯:
1、葯品所含成份的名稱與國家葯品標准或省、自治區、直轄市葯品標准不符合。
2、以非葯品冒充葯品。
3、以他種葯品冒充此種葯品。(這種情況一般是以一種低價葯品冒充一種高價葯品。)
此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葯品按假葯處理:
1、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使用的。
2、未取得批准文號生產的。
3、變質不能葯用的。
4、被污染不能葯用的。
作為本罪犯罪對象的假葯,專指人用葯,而不包括獸用葯重其他動植物用葯。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行為。一切製造、加工、採集、收集某種物品充當合格或特定葯品的行為,都是生產假葯的行為,如以某種原材料製造、加工成不合格葯品,採集非葯品充當葯品,將他種葯品充當此種亥品,收集禁止使用的、變質不能葯用的物品或被污染不能葯用的物品充當葯品等,都是生產假葯的行為。一切有償提供假葯的行為,都是銷售假葯的行為,銷售的方式既可能是公開的,也可能是秘密的;既可能是批量銷售,也可能是零散銷售;既可能是行為人請求對方購買,也可能是對方請求行為人轉讓;既可能是直接交付對方,也可能是間接交付對方;有償轉讓假葯既可能是獲取金錢,也可能是獲取其他物質利益;既可能是在交付假葯的同時獲得利益,也可能是先交付假葯後獲取利益或者先獲取利益後交付假葯。假葯的來源既可能是自已生產的,也可能是自已購買的,還可能是通過其他方法取得的。銷售的對方沒有限制,即不問購買人是否達到法定年齡、是否具有辨認控制能力、是否與銷售人具有某種關系。
生產、銷售假葯的行為必須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才構成生產、銷售假葯罪。如果生產、銷售假葯的行為不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則不構成犯罪。客觀判斷的標准包括兩個含義:-是醫學科學判斷,即以行為人所生產、銷售的假葯的性質、成份效用等事實為判斷基礎、以醫學科學為判斷標准,來分析這種假葯是否具有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危險。二是一般人的判斷,即以行為人所生產、銷售的假葯的性質、成份、效用等事實為判斷基礎,以一般人的認識為判斷標准,來分析這種假葯是否具有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危險。例如,行為人銷售變質不能葯用或者污染的假葯,根據醫學科學與一般人的認識來判斷,都是足以嚴重侵害人體健康的。但是,沒有批准文號而生產葯品或者銷售這種葯品時,根據醫學科學判斷,也可能沒有侵害人體健康的危險。但一般人都認識到,生產和銷售葯品必須經過特許,沒有批准文號而生產的葯品被一般人認為是具有侵害人體健康危害的葯品,因而也應認為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客觀判斷還包括他人使用假葯的可能性。例如,雖然製作完畢但存於車間、倉庫,沒有投放市場的假葯,從事實上看,還沒有被人使用,似乎不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但這種假葯具有被他人使用的可能性,因而一般也認為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根據醫學科學與一般人的認識,只要行為人為了銷售而生產了可能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假葯,無論假葯是否賣出、買萬是否使用,或者只要行為人銷售了可能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假葯,不管買方是否使用,都應認為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依本節第150條之規定,單位亦能成為本罪主體,單位犯本罪時,實行兩罰制。(四)主觀要件本罪只能由故意構成,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生產、銷售的是假葯,必然危害人體健康,但仍進行生產、銷售。
行為人的目的大多是以營利為目的,但也不可否認以其他目的而實施犯罪的存在。如為了損害某個名牌廠家的信譽,而大量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等等。因此,以營利為目的不作為構成本罪的必要要件,只要行為人故意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就可以構成本罪。如果生產者不是故意生產假葯,而是由於過失或者製造過程中的缺陷,使生產出來的產品未能全部達到規定的質量標准,就不構成本罪;如果銷售者非故意銷售假葯,而是因未能識別而誤售假葯,或者司葯人員抓錯了葯,致使他人健康受損,同樣不構成本罪。如果上述行為造成嚴重後果,應追究刑事責任的,可以依照重大責任事故罪、玩忽職守罪追究刑事責任。
二、認定
(一)本罪與非罪的界限
依本條之規定、只有生產、銷售了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假葯,才能構成本罪。對於那些生產、銷售了不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假葯,而且銷售金額不足五萬元的,情節較輕,屬於一般的違法行為,可由工商部門予以行政處罰。但是對於生產、銷售假葯不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但銷售金額在五萬元以上,應依本節第140條之規定,按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予以處罰。
往實踐中、有生產、銷售民間土方、偏方的行為。通說認為,這些土方和偏方雖可能不符合法定標准,但在臨床上對於防治某些疾病往住確有一定的效用,有的甚至能治好疑難雜症,對於生產、銷售這類葯品的、不能以生產、銷售假葯罪論處,有的即使療效不大、甚至沒有療效,只要沒有副作用、不足以危害人體健康即不應以生產、銷售假葯罪論處(可依行政手段予以禁止)。但對於利用偏方、土方為幌子兜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則應以本罪論處。
(二)本罪與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的界限
l、侵犯的客體不同。生產、銷售假葯罪侵犯了國家葯政管理制度和公民的生命權、健康權;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侵犯了國家質量監督管理制度和消費者合法權益。
2、犯罪對象不同。生產、銷售假葯罪僅限於葯品;而生產、銷督偽劣產品罪則包括所有產品。
3、構成犯罪的標准不同。生產、銷售假葯罪是危險犯,必須「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才能構成;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則是數額犯,只有生產、銷售偽劣產品銷售金額達五萬元以上才構成犯罪。
生產、銷售假葯,不構成生產、銷售假葯罪,但是銷售金額在五萬元以上的,應依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定罪處罰。
行為人的行為同時構成生產、銷售假葯罪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時,應依照處刑較重的犯罪定罪處刑,由於生產、銷售假葯罪的最高刑是死刑、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最高刑是無期徒刑,因此,在一般情況下應按生產、銷售假葯罪定罪量刑。但在復雜情況下,要比較兩個罪量刑幅度的輕重,應依照處刑較重的規定處罰。若生產、銷售假葯銷售金額二十萬元以上,又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但還沒有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情況下,生產、銷售假葯罪的法定最高刑為三年有期徒刑,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法定最高刑為七年,因此,應按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定罪量刑,若生產、銷售假葯銷售金額在二百萬元以上,同時對人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但還沒有致人死亡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其他特別嚴重危害的,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法定最高刑為十五年有期徒刑,生產、銷售假葯罪的法定最高刑為十年有期徒刑。因此,也應按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定罪量刑。
(三)本罪與詐騙罪的界限
生產、銷售假葯罪突出一個「騙」字,即以假葯騙取錢財,因此與詐騙罪有相似之處,但兩者相比較而言,有如下主要區別:
1、侵犯的客體不同。生產、銷售假葯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葯政管理制度和公民生命權、健康權;而詐騙罪侵犯的則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
2、客觀方面的表現不同。生產、銷售假葯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行為;而詐騙罪的客觀方面則是行為人純粹採取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使財物所有人、管理人信以為真,從而自願交出財物的行為。
3、定罪的標准不同。生產、銷售假葯罪以是否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為構成本罪的標准;而詐騙罪則以詐騙公私財物的數額較大為構成本罪的標准。從理論上講、二者容易區分,只是司法實踐中存在以假葯騙取他人數額較大財物的案件與生產、銷售假葯犯罪容易相混淆。以假葯騙取數額較大財物的案件,其目的是騙取他人數額較大的財物,純粹是以假葯作為騙取對方信任的手段來騙取他人財物,其假葯並不足以危害人體健康,以定詐騙罪為宜。
三、處罰
行為人犯本罪,應依其具體情形承擔如下處罰:
1、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
2、生產、銷售假葯,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鑫;
3、生產、銷售假葯,致人死亡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4、單位犯本罪,對單位判處罰金,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本條規定處罰。
⑹ 葯店以前賣過假葯已經轉讓現在要吊銷執照怎麼辦
很簡單,若有行醫資格證,那就把你轉讓的合同拿出來舉證啊,以前可不是現在
⑺ 因涉嫌銷售假葯會怎樣
才這點東西,拖點關系就沒事了。而且你是叫人帶的。你也不知情。罰點錢。沒什麼。那些人就是吃飽沒事干。 葯店裡面多的是三無產品。我買過一盒琵琶膏。都拆開包裝蓋子都被人打開過。葯只有一半。 還是仿冒念慈菴的。 有後台的他不敢查,就愛查小百貨!!艹 !!你可以請個律師。他們就怕你懂法律。花個幾千塊錢。免得被他們當做猴耍!!
還有一點,兄弟,會離開你的女人都不是好女人,你應該慶幸她離開的早。相信你以後會遇到更好的,一定照顧好你女兒。
還有一點,不管他們怎麼問。你要記得死不認,說你根本不懂那些是假葯。
一般就是罰你點錢。
如果銷售者非故意銷售假葯,而是因未能識別而誤售假葯,或者司葯人員抓錯了葯,致使他人健康受損,同樣不構成本罪。
給你做參考
一、什麼是生產銷售假葯罪?
生產、銷售假葯罪,是指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行為。
二、生產銷售假葯罪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葯政管理制度和公民的生命和健康。
葯品,直接關繫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國家歷來對葯品的生產與經銷的監督管理十分重視。為了保證葯品質量,增進葯品療效,保障人們用葯安全、維護人民身體健康,國家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對有關葯品的生產、銷售及其監督管理都作了詳盡的規定。1384年9月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葯品管理法》,這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完備、比較系統、比較集中的有關葯品管理方面的專門法典。l985年4月,國家醫葯管理局頒發了《關於貫徹(葯品管理法)的有關暫行規定》。同年7月,鑒於不少地方發現了製造、販賣假葯等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犯罪活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布了《關於抓緊從嚴打擊製造、販賣假葯、…等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犯罪活動的通知》。198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衛生部又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實施辦法》,對《葯品管理法》作了權威的解釋和進一步的補充與說明。《葯品管理法》第33條規定,「禁止生產、銷售假葯」。因此,任何生產、銷售假葯的行為,都是對葯品管理制度的侵犯。
本罪的犯罪對象,只限於假葯。本條第2款規定,本條所稱假葯,是指依據《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屬於假葯和按假葯處理的葯品、非葯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第33條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為假葯:
1、葯品所含成份的名稱與國家葯品標准或省、自治區、直轄市葯品標准不符合。
2、以非葯品冒充葯品。
3、以他種葯品冒充此種葯品。(這種情況一般是以一種低價葯品冒充一種高價葯品。)
此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葯品按假葯處理:
1、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使用的。
2、未取得批准文號生產的。
3、變質不能葯用的。
4、被污染不能葯用的。
作為本罪犯罪對象的假葯,專指人用葯,而不包括獸用葯重其他動植物用葯。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行為。一切製造、加工、採集、收集某種物品充當合格或特定葯品的行為,都是生產假葯的行為,如以某種原材料製造、加工成不合格葯品,採集非葯品充當葯品,將他種葯品充當此種亥品,收集禁止使用的、變質不能葯用的物品或被污染不能葯用的物品充當葯品等,都是生產假葯的行為。一切有償提供假葯的行為,都是銷售假葯的行為,銷售的方式既可能是公開的,也可能是秘密的;既可能是批量銷售,也可能是零散銷售;既可能是行為人請求對方購買,也可能是對方請求行為人轉讓;既可能是直接交付對方,也可能是間接交付對方;有償轉讓假葯既可能是獲取金錢,也可能是獲取其他物質利益;既可能是在交付假葯的同時獲得利益,也可能是先交付假葯後獲取利益或者先獲取利益後交付假葯。假葯的來源既可能是自已生產的,也可能是自已購買的,還可能是通過其他方法取得的。銷售的對方沒有限制,即不問購買人是否達到法定年齡、是否具有辨認控制能力、是否與銷售人具有某種關系。
生產、銷售假葯的行為必須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才構成生產、銷售假葯罪。如果生產、銷售假葯的行為不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則不構成犯罪。客觀判斷的標准包括兩個含義:-是醫學科學判斷,即以行為人所生產、銷售的假葯的性質、成份效用等事實為判斷基礎、以醫學科學為判斷標准,來分析這種假葯是否具有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危險。二是一般人的判斷,即以行為人所生產、銷售的假葯的性質、成份、效用等事實為判斷基礎,以一般人的認識為判斷標准,來分析這種假葯是否具有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危險。例如,行為人銷售變質不能葯用或者污染的假葯,根據醫學科學與一般人的認識來判斷,都是足以嚴重侵害人體健康的。但是,沒有批准文號而生產葯品或者銷售這種葯品時,根據醫學科學判斷,也可能沒有侵害人體健康的危險。但一般人都認識到,生產和銷售葯品必須經過特許,沒有批准文號而生產的葯品被一般人認為是具有侵害人體健康危害的葯品,因而也應認為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客觀判斷還包括他人使用假葯的可能性。例如,雖然製作完畢但存於車間、倉庫,沒有投放市場的假葯,從事實上看,還沒有被人使用,似乎不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但這種假葯具有被他人使用的可能性,因而一般也認為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根據醫學科學與一般人的認識,只要行為人為了銷售而生產了可能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假葯,無論假葯是否賣出、買萬是否使用,或者只要行為人銷售了可能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假葯,不管買方是否使用,都應認為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法定且具有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依本節第150條之規定,單位亦能成為本罪主體,單位犯本罪時,實行兩罰制。(四)主觀要件本罪只能由故意構成,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生產、銷售的是假葯,必然危害人體健康,但仍進行生產、銷售。
行為人的目的大多是以營利為目的,但也不可否認以其他目的而實施犯罪的存在。如為了損害某個名牌廠家的信譽,而大量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等等。因此,以營利為目的不作為構成本罪的必要要件,只要行為人故意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就可以構成本罪。如果生產者不是故意生產假葯,而是由於過失或者製造過程中的缺陷,使生產出來的產品未能全部達到規定的質量標准,就不構成本罪;如果銷售者非故意銷售假葯,而是因未能識別而誤售假葯,或者司葯人員抓錯了葯,致使他人健康受損,同樣不構成本罪。如果上述行為造成嚴重後果,應追究刑事責任的,可以依照重大責任事故罪、追究刑事責任。二、認定
(一)本罪與非罪的界限
依本條之規定、只有生產、銷售了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假葯,才能構成本罪。對於那些生產、銷售了不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假葯,而且銷售金額不足五萬元的,情節較輕,屬於一般的違法行為,可由工商部門予以行政處罰。但是對於生產、銷售假葯不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但銷售金額在五萬元以上,應依本節第 140條之規定,按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予以處罰。
⑻ 為什麼很多葯店要轉讓,行業不好做了么
很多葯店要轉讓的主要原因是賺不到錢,行業是不錯的。對於開葯店的人來說,初衷就是賺錢。因一些葯店選址在人流量不多的地方,或者一條街有好幾家葯店競爭太多,導致賺不到錢,所以要轉讓。
一般一些人流量多的地方,會有葯店。葯店大大的方便了人們,不用去醫院,消費者在選擇葯的時候,要注重自己的需求,不能光聽葯店工作人員的一面之詞。
(8)轉讓假葯擴展閱讀:
葯店的由來
中醫史上第一家官辦的葯店誕生於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是大名鼎鼎的改革家王安石批准創建的。當時,王安石基於變法派內部分裂,愛子王雯英年早逝,尤其是自己久病纏身,決定辭職而歸隱山林。
臨別政壇,他命人在首都開封創設一家「太醫局熟葯所」,也叫「買葯所」,可以說,它就是現代中葯店的前身。在王安石變法期間,各地曾多次發生自然災害。他雖然表示「夭變不足畏」,但看到那麼多病人痛苦的樣子,常常深感不安。
尤其是當他得知病者缺醫少葯,有些人又乘機製造和販賣假葯時,更是百感交集。這時,有人提出建議:應成立一個專門機構,一方面研製一定規格的各種劑型成葯,如丸、散、膏、丹,由國家專利出售,不許個人或其他部門私自製作;
一方面在水旱疫癘之災時,給百姓發放葯劑。王安石聽罷大喜,當即採納了意見,並組織專門人員落實。
⑼ 葯品管理法及生產、銷售假葯罪相關問題
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符合《刑法》141條定罪條件的按《刑法》制裁,否則就按《葯品管理法》處罰。
什麼樣的情形才構成犯罪(生產、銷售假葯罪),根據《刑法》應該怎樣處罰?
生產、銷售假葯罪
一、概念和特徵
生產、銷售假葯罪,是指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行為。
本罪是選擇性罪名,生產假葯構成犯罪的,是生產假葯罪;銷售假葯構成犯罪的,是銷售假葯罪;既主產又銷售假葯構成犯罪的,是生產、銷售假葯罪。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葯品管理法》和公民的生命和健康。
本罪的犯罪對象,只限於假葯。本條所稱假葯,是指依據《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屬於假葯和按假葯處理的葯品、非葯品。
作為本罪犯罪對象的假葯,專指人用葯,而不包括獸用葯重其他動植物用葯。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行為。一切製造、加工、採集、收集某種物品充當合格或特定葯品的行為,都是生產假葯的行為,如以某種原材料製造、加工成不合格葯品,採集非葯品充當葯品,將他種葯品充當此種葯品,收集禁止使用的、變質不能葯用的物品或被污染不能葯用的物品充當葯品等,都是生產假葯的行為。一切有償提供假葯的行為,都是銷售假葯的行為,銷售的方式既可能是公開的,也可能是秘密的;既可能是批量銷售,也可能是零散銷售;既可能是行為人請求對方購買,也可能是對方請求行為人轉讓;既可能是直接交付對方,也可能是間接交付對方;有償轉讓假葯既可能是獲取金錢,也可能是獲取其他物質利益;既可能是在交付假葯的同時獲得利益,也可能是先交付假葯後獲取利益或者先獲取利益後交付假葯。假葯的來源既可能是自已生產的,也可能是自已購買的,還可能是通過其他方法取得的。銷售的對方沒有限制,即不問購買人是否達到法定年齡、是否具有辨認控制能力、是否與銷售人具有某種關系。
生產、銷售假葯的行為必須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才構成生產、銷售假葯罪。如果生產、銷售假葯的行為不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則不構成犯罪。客觀判斷的標准包括兩個含義:
一是醫學科學判斷,即以行為人所生產、銷售的假葯的性質、成份效用等事實為判斷基礎、以醫學科學為判斷標准,來分析這種假葯是否具有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危險。
二是一般人的判斷,即以行為人所生產、銷售的假葯的性質、成份、效用等事實為判斷基礎,以一般人的認識為判斷標准,來分析這種假葯是否具有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危險。例如,行為人銷售變質不能葯用或者污染的假葯,根據醫學科學與一般人的認識來判斷,都是足以嚴重侵害人體健康的。但是,沒有批准文號而生產葯品或者銷售這種葯品時,根據醫學科學判斷,也可能沒有侵害人體健康的危險。但一般人都認識到,生產和銷售葯品必須經過特許,沒有批准文號而生產的葯品被一般人認為是具有侵害人體健康危害的葯品,因而也應認為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客觀判斷還包括他人使用假葯的可能性。例如,雖然製作完畢但存於車間、倉庫,沒有投放市場的假葯,從事實上看,還沒有被人使用,似乎不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但這種假葯具有被他人使用的可能性,因而一般也認為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根據醫學科學與一般人的認識,只要行為人為了銷售而生產了可能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假葯,無論假葯是否賣出、買萬是否使用,或者只要行為人銷售了可能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假葯,不管買方是否使用,都應認為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依本節第150條之規定,單位亦能成為本罪主體,單位犯本罪時,實行兩罰制。
(四)主觀要件
本罪只能由故意構成,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生產、銷售的是假葯,必然危害人體健康,但仍進行生產、銷售。
行為人的目的大多是以營利為目的,但也不可否認以其他目的而實施犯罪的存在。如為了損害某個名牌廠家的信譽,而大量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等等。因此,以營利為目的不作為構成本罪的必要要件,只要行為人故意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就可以構成本罪。
如果生產者不是故意生產假葯,而是由於過失或者製造過程中的缺陷,使生產出來的產品未能全部達到規定的質量標准,就不構成本罪;如果銷售者非故意銷售假葯,而是因未能識別而誤售假葯,或者司葯人員抓錯了葯,致使他人健康受損,同樣不構成本罪。如果上述行為造成嚴重後果,應追究刑事責任的,可以依照重大責任事故罪、玩忽職守罪追究刑事責任。
資料來源:兩高司法解釋中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