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水土流失的情況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觀中國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蝕、搬運和沉澱的整個過程。在自然狀態下,純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過程非常緩慢,常與土壤形成過程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坡地還能保持完整。這種侵蝕稱為自然侵蝕,也稱為地質侵蝕。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特別是人類嚴重地破壞了坡地植被後,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壞和土地物質的移動,流失過程加速,即發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國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最常見的地質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嚴重。我國目前水土流失總的情況是:點上有治理,面上有擴大,治理趕不上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為17.4億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於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我每天關注著這些單調的數字思索一個關於環境保護的「古老」的話題,思索著在我這個年齡段難以理清頭緒的問題,可是問題的復雜性讓我絞盡腦汁,頭皮生疼也不知道如何下手去解決,我也知道憑我小小的能量對中國這個「老大難」的問題也只能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但看到上面的數據,我想,任何一個有一點社會責任感的人也不能無動於衷,所以就列出上述數字,讓大家一起來行動。
「從我作起,從現在作起」,從此,關心一切有關環保的問題。
從現在起,我不再用一次性木筷。
從現大起,我用手帕,不用「手帕紙」。
只因為關心環境,愛護樹木,防止水土流失。
只因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150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為50億噸,相當於全國耕地被颳去1厘米厚的土層,流失的氮、磷、鉀相當於4000萬噸化肥。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缺少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如果您還有什麼不滿意的,請發消息給我,並附上問題的連接,謝謝
B. 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有哪些
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在黃土高原地區。
主要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人為原因是根本的原因。
自然原因:1
黃土土質疏鬆,垂直解理發育,多孔隙。2
降雨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動力條件充足。3
黃土高原自然條件不穩定,處於多種過度地帶。
人為原因:主要是破壞植被,涵養水源能力減弱。如,毀林開荒,工礦企業建設。開挖地表土采礦等。
另外,長江中上游地區也是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尤其是江西省。自然原因就是降雨多,且多丘陵,地勢崎嶇。人為原因差不多和黃土高原相同,主要是人口增長,對耕地需求增大,毀林開荒
C. 我國水土流失典型地區
黃土高原 南方低山區
D. 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有哪些,並分析其成因
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在黃土高原地區。
主要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人為原因是根本的原因。
自然原因:1 黃土土質疏鬆,垂直解理發育,多孔隙。2 降雨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動力條件充足。3 黃土高原自然條件不穩定,處於多種過度地帶。
人為原因:主要是破壞植被,涵養水源能力減弱。如,毀林開荒,工礦企業建設。開挖地表土采礦等。
另外,長江中上游地區也是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尤其是江西省。自然原因就是降雨多,且多丘陵,地勢崎嶇。人為原因差不多和黃土高原相同,主要是人口增長,對耕地需求增大,毀林開荒
E. 我國水土流失的資料
我國水土流失概況
2005年07月19日17:27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留言】【論壇】【列印】【關閉】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幾乎每個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分布之廣,強度之大,危害之重,在全球屈指可數。我國的農業耕墾歷史悠久,大部分地區自然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森林覆蓋率為12%,有些地區不足2%,水蝕、風蝕都很強,據20世紀50年代初期統計,水蝕面積150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130萬平方公里,合計占國土面積的29.1%,年均土壤流失總量50餘億噸,其中約17億噸流入海洋。到1990年,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達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8.2%,其中水蝕面積179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188萬平方公里(表3)。
從流失的程度來看,輕度流失面積為186萬平方公里,中度流失面積77.7萬平方公里,強度流失面積為47.63萬平方公里,極強度流失面積為25.76 萬平方公里,劇烈流失面積為29.95萬平方公里,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積佔50%。目前全國農耕地水土流失面積約4867萬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38%,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
根據地形特點和自然界某一外營力起主導作用的原則,目前,將我國水土流失類型區分為水力侵蝕為主的類型區、風力侵蝕為主的類型區和凍融侵蝕為主的類型區。水力侵蝕為主的類型區又可分為五個二級類型區,即:①西北黃土高原區,②東北黑土區(低山丘陵和漫崗丘陵區),③北方土石山區,④南方紅壤丘陵區,⑤西南土石山區。風力侵蝕為主的類型區又可分為: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風沙區和沿河環湖濱海平原風沙區。凍融侵蝕為主的類型區包括北方凍 融土侵蝕區和青藏高原冰川侵蝕區兩個二級類型區。
全國七大流域和內陸河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表4),黃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區60萬平方公裡面積中,嚴重水土流失面積達43萬平方公里,可以說黃土高原是世界水土流失之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量3700噸/平方公里·年,最嚴重的地區高達5~6萬噸/平方公里·年,每年從黃土高原輸入黃河三門峽以下的泥沙達16億噸,其中4億噸淤積在下遊河床,造成黃河下遊河床每年淤高10厘米。目前,下遊河床高出地面3~10米,最高達12米,成為有名的地上懸河。每年雖耗費大量財力和人力加高河堤,但河堤越加越險,後患無窮。
北方土石山區水土流失面積達54萬平方公里,年平均侵蝕模數為1130~1750噸/平方公里·年。東北三省和內蒙部分旗盟的水土流失達18.5萬平方公里。其中黑土區雖屬緩坡,但多為長坡(1000~2000米),雨量集中,雨強大,土壤也容易流失,土壤侵蝕模數每年達6000~10000噸/平方公里。內蒙、新疆與東北西部的風蝕面積達130萬平方公里,沙漠與戈壁東西綿延近萬里,氣候乾旱。因風沙危害,土壤沙化、鹼化,危及西北、東北及華北各省。
南方紅壤丘陵區,同樣也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長江流域以南的紅壤丘陵地區水土流失面積達67.48萬平方公里。這些地區,由於人多耕地少,山大坡陡,雨量充沛,特別是暴雨多,植被一旦遭到破壞,在高雨量的沖擊下,很容易產生嚴重的水土流失,特別是有深厚花崗岩風化殼的紅壤地區,嚴重者土壤侵蝕模數也在1000噸/平方公里·年以上,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大幅度減產。僅長江上游35.2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區的土壤流失量就達15.6億噸,年均侵蝕模數達4432噸/平方公里。由於長江流失的泥沙顆粒粗,只有1/3細泥沙進入幹流,2/3的粗砂、石礫淤積在上游水庫、支流和中小河道,給小河的防洪和水庫灌溉、供水、發電帶來很大危害。
中國水土流失狀況表(1993年)
省 區 水蝕面積(平方公里) 風蝕面積(平方公里) 流失總面積(平方公里)
北京 4829.95 0 4829.95
天津 402.51 0 402.51
河北 58085.52 12877.12 70962.64
山西 107730.33 166.25 107896.25
內蒙 158100.13 640531.13 798631.26
遼寧 63714.98 1933.13 65648.11
吉林 24097.30 15784.50 39881.80
黑龍江 112559.79 7666.42 120226.21
陝西 120404.95 11572.57 131977.52
甘肅 106936.83 129252.06 236188.89
寧夏 22897.11 15975.95 38873.06
青海 40060.30 142647.09 182707.39
新疆 113843.00 836403.00 950246.00
河南 64754.67 0 64754.67
山東 50373.24 10295.30 60668.54
西藏 62056.89 50592.24 112649.13
江蘇 9161.91 0 9161.91
安徽 28853.45 0 28853.45
浙江 0 25708.00 0 25708.0
江西 45653.08 152.00 45805.08
福建 0.00 250.00 21380.00
台灣 8887.60 8887.60
湖北 68483.53 0 68483.53
湖南 47156.81 0 47156.81
廣東 11381.22 0 11381.22
海南 455.04 0 455.04
廣西 11142.93 0 11142.93
四川 184153.96 0 184153.96
貴州 76682.45 0 76682.45
雲南 144470.34 0 144470.34
全國
1794169.22 1876099.19 3670268.41
資料來源: 水利部1993年發布的資料(表3)
( 表4)中國水土流失分布
流域 流域面積(萬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面積 (萬平方公里) 土壤侵蝕量(億噸) 占流域面積(%)
長江 180.00 62.00 34.4 24.00
黃河 75.00 46.00 61.3 16.00
海河 31.90 12.00 37.6 4.02
淮河 27.00 5.90 21.9 2.30
珠江 45.00 5.80 12.9 2.26
松花江、遼河 124.60 42.00 33.7 7.68
太湖 3.60 0.296 8.2 0.14
其他流域(內陸河、直接入海河流、國際河流等) 473.00 193.00 40.8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蝕、搬運和沉澱的整個過程。在自然狀態下,純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過程非常緩慢,常與土壤形成過程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坡地還能保持完整。這種侵蝕稱為自然侵蝕,也稱為地質侵蝕。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特別是人類嚴重地破壞了坡地植被後,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壞和土地物質的移動,流失過程加速,即發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國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最常見的地質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嚴重。我國目前水土流失總的情況是:點上有治理,面上有擴大,治理趕不上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為17.4億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於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150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為50億噸,相當於全國耕地被颳去1厘米厚的土層,流失的氮、磷、鉀相當於4000萬噸化肥。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缺少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F. 我國水土流失分布的特點是什麼
目前我國水土流失呈現水土流失面積大,分布范圍廣;流失強度大,
侵蝕嚴重區比例高;
流失成因復雜,區域差異明顯等三大特點。
G. 中國水土流失土地怎樣分布
根據2002年1月水利部公布的「全國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成果」,20世紀90年代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蝕(簡稱水蝕)面積165萬平方公里(佔46%),風力侵蝕(簡稱風蝕)面積191萬平方公里(佔54%)。在上述面積中,水蝕與風蝕交錯地區水土流失面積26萬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7%)。
從流失的程度來看,輕度流失面積為186萬平方公里,中度流失面積77.7萬平方公里,強度流失面積為47.63萬平方公里,極強度流失面積為25.76萬平方公里,劇烈流失面積為29.95萬平方公里,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積佔50%。目前全國農耕地水土流失面積約4867萬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38%,而西南和西北地區是我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兩個地區,其耕地水土流失面積分別佔全國的24.85%和22.39%。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
全國七大流域和內陸河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黃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區60萬平方公裡面積中,嚴重水土流失面積達43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1%,可以說黃土高原是世界水土流失之最;北方土石山區水土流失面積達54萬平方公里;東北三省和內蒙部分旗盟的水土流失達18.5萬平方公里;內蒙、新疆與東北西部的風蝕面積達130萬平方公里,沙漠與戈壁東西綿延近萬里,氣候乾旱。因風沙危害,土壤沙化、鹼化,危及西北、東北及華北各省;南方紅壤丘陵區,同樣也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其水土流失面積達67.48萬平方公里。
【
根據2002年1月水利部公布的「全國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成果」,20世紀90年代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蝕(簡稱水蝕)面積165萬平方公里(佔46%),風力侵蝕(簡稱風蝕)面積191萬平方公里(佔54%)。在上述面積中,水蝕與風蝕交錯地區水土流失面積26萬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7%)。
在全國的水蝕面積中,不同侵蝕強度等級的面積分別為:輕度侵蝕80萬平方公里(佔49%),中度侵蝕56萬平方公里(佔34%),強度侵蝕18萬平方公里(佔有1%),極強度侵蝕6萬平方公里(佔4%),劇烈侵蝕3萬平方公里(佔2%)。
在全國風蝕面積中,不同侵蝕強度等級的面積分別為:輕度侵蝕79萬平方公里(佔42%),中度侵蝕25萬平方公里(佔13%),強度侵蝕25萬平方公里(佔有13%),極強度侵蝕27萬平方公里(佔14%),劇烈侵蝕35萬平方公里(佔18%)。
由於各地自然條件與社會經濟發展歷史不同,影響到水土流失的特點也不同。為了根據不同的水土流失特點有區別地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把全國粗略地劃分為西北黃土高原區、東北黑土漫崗區、北方土石山區、南方紅壤丘陵區、南方石質山區、風沙區、平原區等七個大的水土流失類型區。
】
H. 分析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區
我國水利部提供的數據顯示:西北黃土高原區從內蒙古河口鎮至陝西、山西的龍門區間是中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
其主要危害是:水土流失對當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態環境、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都造成極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壞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響農業生產,威脅城鎮安全,加劇乾旱等自然災害的發生、發展,導致群眾生活貧困、生產條件惡化,阻礙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I. 我國水土流失 特徵
目前我國水土流失呈現水土流失面積大,分布范圍廣;流失強度大,侵蝕嚴重區比例高;流失成因復雜,區域差異明顯等三大特點。
J. 我國水土流失類型區的劃分(二級分區)
中國水土流失類型分區:
北緯38以北地區——風力侵蝕位置區
分布地區:新、青、甘肅、蒙
侵蝕方式:吹 蝕
形態表現:沙化和沙漠、戈壁
北緯38-35——風蝕水蝕類型區
分布地區:甘肅、內蒙、陝西、山西
侵蝕方式:風蝕為吹蝕,水蝕為面蝕和溝蝕
形態表現:局部沙化和鱗片狀沙堆,溝谷縱橫。地面破碎
l北緯35以南——水蝕類型區
分布地區:淮河,長江、珠江流域一些省區和海南台灣
侵蝕方式:面蝕為主,溝蝕次之
一二級地形台階區的高山及東北寒溫帶地區——融凍侵蝕類型區
侵蝕方式:泥流蠕動
重力侵蝕類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