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的主要業績
2005年在國際、國內率先成立系統生物醫學研究中心。2005年申請發明專利1049項,發表國際國內論文1338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169篇,EI收錄論文2951篇;2006年科研經費達11.84億元。2004~2006年,獲得國家級科技獎15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9項。科研經費逐年增加,至2008年總經費達16.55億元。論文總數、SCI論文數等連續多年名列國內高校前茅。2008年度上海交通大學SCI收錄論文數2736篇,較上年大幅增加405篇,繼2005年保持全國高校第三以來首次居全國高校第二。MEDLINE收錄論文數1385篇,較上年增加192篇,繼續保持全國高校第三。國內期刊收錄論文數8478篇,較上年增加449篇,繼續保持全國高校第一。上海交通大學部分學科產出SCI論文數居全國前列,其中,醫學學科論文645篇,居全國第一。1991~2008年累計申請專利6218項。擁有「『勝利二號』極淺海步行座底式鑽井平台」、「中、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解剖分析系統」、「深潛救生艇」、「潛艇雜訊振動控制設計及其應用」、「數字高清晰度電視系統關鍵技術與設備」、「阻燃鎂合金及其應用關鍵技術研究」、「轎車車身製造質量控制」、「無纜水下機器人」、「A-I型短指症致病基因的研究」、「 DNA大分子上的一種新的硫修飾」、「白血病、紅細胞和血小板等血液系統相關疾病研究」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2008年14項成果獲國家獎,其中第一完成單位10項,列全國高校第一。
B. 任正非帶隊訪問上海交通大學,是不是又要採取大動作啦
任正非此次前往上海交通大學是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吸納人才,加強人才輸送,增進企業與學校的科研合作,也是華為希望能結合高校的力量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對核心技術的突破有著重大意義,對華為的長期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C. 上海交通大學研一,科研求助
上海交通大學考研,
可詢問學校研究生院。
只要努力付出過,
就會有收獲。
D.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的教科成果
學院素有嚴謹、科學的辦學傳統,形成了 「基礎厚、要求嚴、適應性強」的辦學特色,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基礎理論研究與工程應用研究相結合。經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教學和科研工作更躍上新的台階,取得了一批國家級和省部級成果獎。2001-2006年,共獲得上海市教學成果獎4項,國家級科技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二等獎12項、三等獎9項;出版專著和教材30本,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973」等國家、部委和地方重大項目研究300餘項,科研經費已突破1億元/年。 學院積極開展國際間的教育、科技合作與交流,與海外 8個國家和地區的10所著名大學的相關院系建立了合作關系,合作培養人才與開展科技攻關。學院聘請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藉院士吳耀祖教授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章梓雄教授等著名學者為顧問教授,10餘位知名學者為客座教授。
E. 上海交通大學軟體學院的科學研究
作為「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的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科學研究工作是學院的核心任務之一。我們在軟體工程一級學科的框架下,著重於建立面向產業需求的高水平的應用型科研體系。學院設立了三大科研方向:軟體工程的形式化方法、軟體工程的方法與技術以及軟體應用與服務。軟體工程的形式化方法主要涉及計算機軟體的基礎理論研究,包括程序語言理論,形式化規約與驗證等內容。軟體工程的方法與技術方向包括軟體工程基礎理論、面向方面的軟體工程、高可靠軟體、服務計算和SOA、軟體測試技術、以及模型驅動開發等研究內容。軟體應用與服務方向涵蓋了與信息產業及相關行業緊密聯系的有關研究內容,目前包括了實時嵌入式系統的模擬、驗證與控制研究,信息系統集成與可視化技術,數字媒體計算技術和藝術設計方法,現代物流信息技術與RFID技術,網路計算以及醫療物聯網等內容。近年來,學院全體教師在各個科研方向上瞄準技術前沿,面向國民經濟發展潮流,爭取到眾多的縱向與橫向科研項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並且也在積極地進行產業化工作。
F. 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成果
著作名稱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 Homotopy Analysis Method in NonlinearDifferential equations Shijun Liao Springer&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 Computational Logistics 2012 胡昊;史小寧等 Spinger 2012年 世博交通啟示錄 孫健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2年 結構非線性分析的二次攝動法 沈惠申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 既有鐵路提速改造軟基動力性能分析與應用 徐永福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12年 Computational Logistics 2011 胡昊;史小寧等 Spinger 2011年 船舶貿易與經營 陳飛兒,張仁頤,胡昊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2年 岩土工程可靠度理論 張璐璐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1年 土力學和地基基礎 王建華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1年 旅遊房地產研究 胡昊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年 交通安全設計理論與方法 陸鍵 科學出版社 2011年 國際船舶貿易 張仁頤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年 公路交通安全設計理論與方法 陸鍵 科學出版社 2011年 電彈性理論 匡震邦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年 船體振動學 金咸定;夏利娟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年 船舶振動 金咸定;夏利娟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年 岩土工程可靠度理論 張璐璐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1年 土力學和地基基礎 王建華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1年 Progress in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s He, Q.;Shen, S.L. ASCE 2010年 遠程遙控氣壓沉箱技術與應用 李耀良;王建華;周香蓮;袁芬 中國工業建築出版社 2010年 人、船與海洋的故事 楊槱;陳伯真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0年 高等級公路綜合養護評價與預測技術 陸鍵等 科學出版社 2010年 城市協作設計方法 北尾靖雅等著, 胡昊 譯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0年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 Nonlinear Analysisof Plates and Shells Hui-Shen Shen (沈惠申)著 CRC Press,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9年 智能運輸系統(ITS)規劃方法與應用 陸鍵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年 新型路堤填築新技術 徐永福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9年 現代頂管施工技術與工程實例 瀋水龍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9年 水下運載器操縱控制及模擬模擬技術 連璉 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9年 力學與工程----21世紀工程技術發展與力學前沿研究 劉樺編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9年 交通運輸經濟學 史小寧;胡微紅;胡昊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年 基於擾動狀態理論的若干岩土力學基礎問題研究 葛修潤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9年 海岸工程水文學 喻國良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9年 公路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設計理論與方法 陸鍵 科學出版社 2009年 公路平交口交通安全保障技術指南 陸鍵 科學出版社 2009年 工程熱力學-重點英漢對照 楊海;車馳東;張小卿 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9年 地下水滲流分析-基坑工程手冊第八章 瀋水龍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9年 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英語 連璉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9年 材料強度學 許金泉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9年 趣味剛體動力學 劉延柱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滑坡模型試驗理論與實踐 羅先啟;葛修潤 水利電力出版社 2008年 海洋工程水動力學試驗研究 楊建民;肖龍飛;盛振邦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8年 船舶與海洋工程環境載荷 (英)福爾特森;楊建民等譯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8年 輪船史 楊槱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5年 近海平台管狀接頭強度分析 陳鐵雲;王德禹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5年 帆船史 楊槱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5年 船舶螺旋槳理論與應用 王國強;董世湯 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2005年 船舶結構終極承載能力 陳鐵雲;王德禹;黃震球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5年 船舶原理(下冊) 盛振邦等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4年 船舶原理(上冊) 盛振邦等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3年 船舶與海洋工程風險評估 張聖坤;白勇; 唐文勇 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3年 船舶興波阻力理論 劉應中 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3年 Beyand Pertarbation:Introction to the HomotopyAnalysis Method SHIJUN LIAO CRC Press LLC 2003年 高等流體力學(第二版) 劉應中;繆國平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2年 資料來自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G.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學院在科研工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近五年,累計到款科研經費10.2億元,累計發表SCI論文1618篇,發表論文數全球排名第10名,論文被引次數全球排名第27名。學院累計申請發明專利797項,其中授權454項,共獲得國家級二等獎4項,國家國際合作將1項,省部級科技獎25項。材料學科連續多年入圍ESI世界前千分之一學科。學院學術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材料科學進展》等世界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多項關鍵技術成果成功應用於航空、航天、船舶海洋及核電等重大工程裝備,解決了國家重要領域的關鍵性問題,滿足了國家重大工程需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過幾年來的深化改革,學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等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樹立「以學生為中心,實行教授治學,推進民主管理」的管理理念,形成了「把學院建設成為一流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共同願景。
H. 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成果
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主辦並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會議。注重實驗室的開放與合作,聘請了國內外知名教授,如:高琨教授、厲鼎毅教授、李天培教授、鄔賀銓院士、韋樂平教授為客座教授。對外公布開放課題24項,接受訪問學者51名(包括來自美國、英國的訪問學者)。與北美、歐洲和澳大利亞等地區和國家的著名光纖通信研究機構和企業保持密切的學術交流和技術合作。有些企業在實驗室設立了獎學金,贈送儀器設備,保持了良好關系。
積極參與國民經濟建設,加強科研成果的技術轉讓,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1997年實驗室完成了國內第一套波分復用光纖通信系統,廣州-深圳段「4′ 2.5Gb/s 154 公里雙向無中繼波分復用光纖通信系統工程」。成為在國內最早應用的WDM 系統工程,也是當時國內單纖傳輸容量最大的系統。搶在國際大公司之前,在國內首先進入市場,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我國大規模採用WDM 技術開啟了先例。
上海實驗區和北京實驗區(聯合清華、北郵),分別完成了863-317主題「九五」重大項目「全光通信實驗網」,在國內第一次構造了全光實驗平台。經過專家鑒定,認為二網「在中國全光通信試驗網領域中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工作,技術具有90年代中後期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上海實驗區將該成果成功地進行了轉化,並應用於上海科技網的升級改造,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全光自愈城域環網,為全光通信技術及應用開辟了先河。
實驗室建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NSFCNet和中國高速信息示範網CAINONet北京大學節點。有光纖直接通往校外。本實驗室已成為國內光纖通信科研、教學和光網路測試重要基地之一。
實驗室將繼續在自動交換光網路、超長距離大容量光通信、光突發交換技術、新型光電子器件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為下一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I. 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的教學科研
植物發育生物學領域研究成果
A-1型短指(趾)症致病原因的研究獲2003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精神疾病致病基因的研究於2002年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A-1型短指(趾)症致病原因的研究獲2002年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賀-趙缺陷症及其致病基因的精細定位獲2002年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揭開導致A-1型短指(趾)症之謎獲2001年科技部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2001年獲上海十大科技新聞;IHH基因的突變導致了A-1型短指(趾)獲2001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賀-趙缺陷症獲2001年中國醫葯科技十大新聞;定位人類家族性短指基因獲2000年中國醫葯科技十大新聞。
J. 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的辦學成果
院長倪軍教授、執行院長張申生教授以主要成員身份參加的上海交通大學「深入開展多模式國際合作辦學,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教學成果獲國家級一等獎。
按照美國工程技術認證協會(-ABET)制定的工科大學生能力要求,形成了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和以能力考核為基礎的質量保證體系,教學水平得到了美國密西根大學的高度認可。
建立起和密西根大學工學院所有14個專業無縫對接的工科大平台課程體系:
06級學生中104人申請雙學位項目,錄取72人,錄取率達70%;
首批雙學位學生於2008年8月赴密西根大學學習,第一個學期平均GPA遠遠高於密西根大學工學院平均水平;
07級學生中117人申請雙學位項目,錄取95人,錄取率達81%;
學生發展全面,具有突出的創新思維、國際化視野和領導能力:
連續2年蟬聯上海交通大學唯一入圍「高盛全球領導者獎」的學院。2006級蔣俊豪同學1人;2007級高鵬、任翔同學共2人;
06級雙學位項目學生中有8名同學獲得密西根大學專門授予具有科研培養潛力學生的暑期科研基金,將於09年夏天跟隨美國一流教授參加科研項目;
學生自主管理創新實驗室,組建項目團隊。2008年累計4項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計劃,9項上海市創新實驗項目計劃,學院項目入圍量居全校前列;
2008年首屆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創意大賽,我院學生包攬亞軍、季軍;
2007年上海交通大學校我院以不到交大本科生5%的規模,在交大校學聯幹部中佔了15%,2007-2008學年共有34名同學在校學聯獲得嘉獎。我院學生在其他許多社團活動和文體競賽中也表現出了突出的綜合素質,校十佳社團中有三名社長來自我院。
截止2011年5月18日,據不完全統計,我院2011級申請出國讀研的學生中已有約95%以上被國際一流大學錄取,並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同時也獲得了讀研期間的獎學金資助。據悉,美國部分高校的錄取及獎學金通知仍在陸續發放,同時,隨著讀雙學位的學生的陸續返校,錄取情況還會有所更新。 研究生錄取高校 錄取人數 獲獎學金人數 密西根大學 82(博士10人) 8 斯坦福大學 24 (博士3人) 4 加州理工大學 1 (博士1人) 1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5(博士1人) 1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11(博士2人) 1 喬治亞理工學院 5 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 3(博士1人) 1 卡耐基梅隆大學 15(博士4人) 2 康奈爾大學 17(博士2人) 普林斯頓大學 3(博士2人) 3 賓夕法尼亞大學 19 哥倫比亞大學 19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4 (博士1人) 1 馬里蘭大學 4 (博士3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