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可以第一時間知道國家醫學界的新成果
非典型性肺炎 (Atypical pneumonias)是指由支原體、衣原體、軍團菌、立克次體、腺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的肺炎。而典型肺炎是指由肺炎鏈球菌等常見細菌引起的大葉性肺炎或支氣管肺炎。
其實在醫學界,人們對03年發生的這場傳染病的名稱存在爭議,因為已經查明,這種病其實並不是醫學上通常所說的「非典型肺炎」,而是「傳染性冠狀病毒肺炎」。
對於這種型傳染病,人們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概念也漸趨正確。起初人們認為,致病原因是衣原體病毒,直到03年3月份才弄清其病原體是「冠狀病毒」。我國廣東醫生在與病魔的搏鬥中,根據其臨床上有發燒、咳嗽、肺部有陰影等肺炎共性症狀,但與由肺炎鏈球菌等細菌引起的肺炎相比,症狀不夠典型,病原體尚未完全明確,而且有傳染性強、使用抗菌葯物治療無效等特徵,於1月22日首次使用「非典型肺炎」來命名它,世界衛生組織也確認了其醫學名稱Atypical pneumonia,簡稱ATP。2月底,世界衛生組織的義大利籍傳染病專家卡洛·厄巴尼(Carlo Urbani)大夫根據當時已經掌握的情況將其命名為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簡稱SARS),3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以此取代了ATP。
事實上,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這一命名也沒有充分反映該病症的本質特徵,早有人建議應該將其命名為「傳染性冠狀病毒肺炎」(果真如此,可縮略為「冠肺」)。這種建議雖然尚未被社會和醫學界接受,但足以佐證了SARS和非典一樣,都是反映人們一定階段對事物區別性特徵的認識。
目前已經找到治療方法,中國和歐盟科學家聯手,成功找到了15種能有效殺滅非典病毒的化合物,為合成非典治療葯物提供了新方法。中歐科學家2005/6/9日在杭州結束的「中國—歐盟非典診斷及病毒研究」項目學術年會上公布了這一成果。
香港大學的新近研究表明,蝙蝠可能是SARS病毒野生宿主
計算機漢字輸入專家周鋼曾於2003年建議「非典型性肺炎」可以稱為「肺痶」。
不過,仍然建議應該按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命名原則,在醫學界稱之為SARS(音「薩斯」)。香港醫學界在第一時間與WHO一樣,改稱為SARS,中國大陸地區,因為民間一直以簡稱「非典」來稱之,故在詞條本身,不建議更改。
傳統醫學上的非典型肺炎是相對典型肺炎而言的,典型肺炎通常是由肺炎球菌等常見細菌引起的。症狀比較典型,如發燒、胸痛、咳嗽、咳痰等,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增高,抗菌素治療有效。非典型肺炎本身不是新發現的疾病,它多由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等病原引起,症狀、肺部體征、驗血結果沒有典型肺炎感染那麼明顯,一些病毒性肺炎抗菌素無效。
非典型肺炎是指一組由上述非典型病原體引起的疾病,而不是一個明確的診斷。其臨床特點為隱匿性起病,多為乾性咳嗽,偶見咯血,肺部聽診較少陽性體征;X線胸片主要表現為間質性浸潤;其疾病過程通常較輕,患者很少因此而死亡。
非典型肺炎的名稱起源於1930年末,與典型肺炎相對應,後者主要為由細菌引起的大葉性肺炎或支氣管肺炎。60年代,將當時發現的肺炎支原體作為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原體,但隨後又發現了其他病原體,尤其是肺炎衣原體。目前認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主要包括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鸚鵡熱衣原體、軍團菌和立克次體(引起Q熱肺炎),尤以前兩者多見,幾乎占每年成年人社區獲得性肺炎住院患者的1/3。這些病原體大多為細胞內寄生,沒有細胞壁,因此可滲入細胞內的廣譜抗生素(主要是大環內酯類和四環素類抗生素)對其治療有效,而β內醯胺類抗生素無效。而對於由病毒引起的非典型肺炎,抗生素是無效的。
黃杏初,中國首例報告SARS病人(即中國大陸地區俗稱的「非典病人」),也是全球首例。
有跡象表明,中國非典病毒是美國投的生化武器
俄羅斯醫學科學院院士卡雷辛柯夫前天聲稱,非典型肺炎是一種生化
武器,極可能是從實驗室里流出來,由於非典型肺炎是麻疹病毒與流
行腮腺炎兩種病毒的混合種,而這種混合病毒只有在實驗室里才可
以做出來,在天然環境中根本不可能發生,所以他認定非典型肺炎是從實驗室流
出來的一種生化武器。
對於SARS是一種生化武器台灣和美國可能早已知情.這並不是一種臆測,目前至少 有以下證據可能證明:
1,最早對SARS大肆宣揚和惡意炒做的是0死亡率的是美國和台灣.
這顯然是一種賊喊捉賊的伎倆.因為做賊心虛,所以聲音才喊的特別大.尤其是
早早的就拋出一篇似乎早已准備好的的評論.
裡面未卜先知的提到了非典型肺炎是一種神秘的病毒,並且輕率的斷言,病源地是
中國廣東.
稍微有傳染病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最早發病地並不一定是病源地.例如愛滋病最早是出現
在美國,但是病源地在非洲.這種不負責任的輕率斷言,顯然是一種轉移視線的栽贓伎倆.
2, 在評論拋出不到一兩天的時間美國就找到了病源體.美國在生化方面可能
是比中國先進,但是比較詭異的是如果>的評論里關於中國封鎖消息,不與國際
合作的指責是真的話,美國是怎樣取得病源標本的呢?要知道美國沒有一個死亡病歷,
而且發病的只有幾個疑似的病人.顯然在病源樣本不充分的情況下,美國取得這樣快而
且准確的進展是很奇怪的事情.
3.最奇怪的一點是美國和台灣的0死亡率.按照台灣的衛生狀況和人員流動情況,台灣的
發病率和死亡率絕對應該高過新加坡和加拿大.美國目前有100多病例,就算美國護理條件
比香港好,在沒有治療葯物的情況下,按照4%-5%的死亡率是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的.唯一的
解釋就是台灣和美國可能早就備有密而不宣的解葯.
4.台灣對待SARS的態度也很奇怪.台灣的氣候和衛生環境一直是各種傳染病比較容易
爆發流行的地方,象最近比較出名的就有口蹄疫,出血熱,腸病毒等等,雖然台灣每次
也都是用同樣的手段栽贓給中國,但是每次都因為怕影響商業和旅遊業,台灣每次也都是
採用封鎖消息,隱瞞數據的消音處理.但是這次卻有本質的不同,在只有一兩個病歷且
尚無一人死亡的情況就大肆宣揚,向WHO告狀,呂銹鐮還因為做賊心虛向外暗示大陸是
秘密研製的生化武器外瀉,雖然這樣做的結果是台灣被列為了SARS的疫區,但是台灣卻
似乎並不在意.
5.香港的發病也具有遭受生物武器攻擊的特徵,病源地集中在一兩個建築物里,而且初期
傳染性非常強,幾乎住在附近的人無一倖免.而到了後期傳染性就逐漸減弱.廣東在初期的
時候也是這樣,據說最初發病的人,傳染性特別強,而且全部死亡,到了後期就逐漸減弱,
死亡率也迅速降低.這顯然是有人在某個建築物里投毒的結果,初期病毒體非常集中,所以
危害就大的多,到了後期,由於病毒體密度的減少,危害也就迅速降低.
6.從這次SARS事件的爆發時間和結果及影響也可以看出誰是元兇.SARS爆發的時間恰好在
美國要發動侵伊戰爭之前,這樣一來即可以打擊中國的經濟防止資金因為戰爭的原因都
跑到中國來,又可以轉移中國的注意力,一面在美國戰局不利的時候中國趁機統一台灣.台灣
有可以借這個機會取消剛剛兩岸開始的三通,又可以打擊到前進中國的台商的信心,三還可以
借機撒潑打滾摸黑中國,四可以向WHO告狀以求渾水摸魚加入WHO.五可以打擊香港,離間香港
和中國的關系.總之怎麼推演都是對大陸不利,對台灣和美國有利.而且選擇生物攻擊可以
不著痕跡,中國很難查出證據,只能吃啞吧虧.但是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而且台灣和美國
表演的太過了,反倒畫蛇添足,漏出了馬腳.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初步認定是美國提供了生物武器給台灣,然後讓台灣特工先後在廣東,
香港,北京等各大城市投毒.中國一直講究後發制人,相信現在正在收集證據,一旦證據確鑿,
㈡ 近十年左右醫學有什麼重大突破嗎
丙型病毒性肝炎,全球3%的人口感染,感染後大部分會發生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近年來發明的口服抗病毒葯物可以直接殺滅丙肝病毒,最新數據顯示已經可以完全治癒,功德無量。可惜我國目前還沒有進口或者仿製,預計要3-5年以後才能進入中國市場。
㈢ 2019年中國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2019年,國家發展起得了重要成就。主要成就有克隆雜交稻種子、盾構機穿海工程、國際頂尖機場、海射型固體運載火箭發射、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人造太陽」等。
1 、造福世界 我科學家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
1月,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首次實現雜交稻性狀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志。
4 、超級裝備 最聰明盾構機挑戰穿海工程
離大連市中心不遠,有個梭魚灣,大連地鐵5號線要穿過這個海灣,考慮到巨輪出入,不能架設跨海橋梁,因此採用海底隧道。而這項工程催生出一台超級裝備。
1月18日,海宏號盾構機在大連始發,它堪稱中國研發的最聰明的盾構機。海宏號盾構機是中國中鐵專門為該工程研發、也是世界上現有功能最全的盾構機,核心部件設計全球領先。
5、 時速600公里 國產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下線
「高速磁浮列車」成為2019年點擊率頗高的關鍵詞。5月23日,我國首輛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實現了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
6、 中標ITER 中國企業為「人造太陽」裝「心臟」
7月16日,中核集團收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俗稱「人造太陽」)組織中標通知書,由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工程)牽頭,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參與,攜手法國法馬通公司等單位組成國際聯合體,以工程總承包形式正式中標在法國建設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TAC1安裝標段。
㈣ 中國近5年來醫學,生物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A.分子生物學
分子生物學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本質與規律的學科.核酸與蛋白質(有人認為還有糖)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質,因此核酸與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研究今後仍然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主要內容.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幾乎一切生命活動都要依靠蛋白質(包括酶)來進行.蛋白質分子結構與功能的研究除了要闡明由氨基酸形成的並有一定順序的肽鏈結構外,今後將特別重視肽鏈拆疊成的特定的三維空間結構,因為蛋白質生物功能與它的空間構型關系極為密切,核酸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與傳遞者,遺傳信息由DNA~RNA一蛋白質的傳遞過程,稱為遺傳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是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研究的核心.其基本問題己比較清楚,當前研究的重點是:
①約經10一15年,人類基因組30億個鹼基對全序列(遺傳密碼)可以測出,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
②真核生物基因表達過程在各層次上調節的研究仍然是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任務. 分子生物學的概念、方法與技術和各學科的滲透,正在形成很多新的學科,諸如分子遺傳學、細胞分子生物學、神經分子生物學、分子分類學、分子葯理學與分子病理學等等.因此分子生物學在生命科學中的主導作用還將要持續下去。
B.遺傳學
遺傳學比分子生物學更具有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但現代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是不可分割、相互交叉的兩個學科,且很難截然分開.
有些著名的遺傳學家把遺傳學概括稱為基因學,因為現代遺傳學主要是研究生物體遺傳信息傳遞與表達的學科.基因攜帶的信息是由基因的結構所決定,信息的表達是由基因的功能實現的,因此遺傳學研究的是基因的結構與功能.從遺傳學的角度看,所有生命現象的機制,追根究底都會與基因的結構與功能相關.因此遺傳學在今後較長時間仍然是生命科學的核心學科和推動力.
有人估計人體細胞內約有10萬個基因,迄今弄清楚的不到5%,所以與重要生命活動有關與疾病有關的新基因的發現與闡明將是今後幾十年的重要任務。
C.細胞生物學
著名生物學家威爾遜(Wilson)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提出一句名言「一切生物學關鍵問題必須在細胞中找尋」,至今還有著很深的內涵.魏斯曼與摩爾根都曾先後試圖在細胞研究的基礎上建立遺傳、發育與進化統一的理論,雖然當時沒有找到具體解決的途徑,但關於細胞的知識在生物科學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細胞是一切生命活動結構與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生物學是研究細胞生命活動基本規律的科學,細胞的結構.細胞代謝、細胞遺傳、細胞的增殖與分化,細胞信息的傳遞與細胞的通訊等是細胞生物學主要研究內容.雖然今後細胞生物學研究的內容是全方位的,但概括起來可能是兩個基本點:
一是基因與基因產物如何控制細胞的重要生命活動,如生長、增殖、分化與衰老等,在此要涉及到一個全新的問題,細胞內外信號如何傳遞;二是基因產物一一蛋白質分子與其他生物分子如何構建與裝配成細胞的結構,並行使細胞的有序的生命活動.
今後20多年,以下一些問題可望取得重要進展與突破:
①遺傳信息的儲存、復制與表達的主要執行者——染色體的結構與功能可能在不同的結構層次上得到闡明.
②細胞骨架(包括核骨架與染色體骨架)的研究將得到全方位的進展.
③細胞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的結合,將在細胞分化機理研究方面有重要突破,為發育生物學快速發展奠定基礎.
④細胞衰老與細胞程序化死亡的機理將在更深層次上闡明.
⑤以細胞分子生物學為骨幹學科與其他學科結合,人工裝配生命體的理想可能逐步實現。
D.發育生物學
從一個受精卵通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如何發育成為一個結構與功能復雜的個體,是至今未能解決的生命科學的重大課題,也是發育生物學的主課題.由於近幾十年分子生物學、遺傳學與細胞生物學所取得一一系歹(突破性成果與知識的積累,已為解決這一重大課題創造了條件,這也就是今後發育生物學應運而飛速發展的原因。
發育生物學當今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細胞的基因如何按一定的時空關系選擇性地表達專一性的蛋白質,從而控制細胞的分化與個體發育.闡明基因在多層次水平上控制胚胎的發育就不僅是涉及到個別基因的問題,而是一系列調節基因在時空上的聯系與配合,從而支配發育的程序.雖然這是難度極大的課題,但近年已初見端倪並有所突破.估計今後發育生物學將沿著這條道路深入下去,並可望取得豐碩的成果。
E.神經科學(或腦科學)
神經科學是研究人與動物神經系統(主要是腦)的結構與功能,在分子水平、神經網路水平、整體水平乃至行為水平闡明神經系統特別是腦的活動規律的學科群.腦的結構與功能是無比復雜的高級體系,含有10 11細胞.它是感覺、運動、學習、記憶、感情、行為與思維的活動基礎.大腦細胞,口何指導人與動物的行為是未來生物學中最富潛力與最吸引人的領域;神經科學的崛起,預示著生命科學又有一個高峰的來臨.神經科學或腦科學必然在下世紀促進認知科學與行為科學的興起.因此各國政府投入巨資支持這一課題,包括美國總統簽署的「命名1990年1月1日為腦的10年」不是沒有道理的.
在今後幾十年內可以預示到的神經科學突破性的進展可能包括:
①在分子到行為的各層次上闡明學習、記憶與認知等活動的基礎;
②很快會發現與闡明一系列與記憶、行為有關的基因與基因產物;
③神經細胞的分化與神經系統的發育研究會有重大進展;
④腦機能在理論上的進展與突破(如模式識別、聯想記憶、思維邏輯機理的闡明)會 促進新一代智能計算機與智能機器人的研製;
⑤一系列神經性疾病與精神病的病因可望在神經生物學研究中得到解釋.
F.主態學(包括物種多樣性保護研究)
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與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 由於生態學理論與應用是與世界環境保護.資源合理開發與保護,以至人類本身在地球上繼續生存緊密相關的,尤其是地球環境日益惡化的情況下,生態學的重要性就變得十分突出.未來生態學的主要任務是協調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所以生態學經典學科的概念與研究內容必然要適應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與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要求而不斷改變.
今後生態學研究的重點可能表現在以下方面:
①生態群落的多樣性、穩定性與演變規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②全球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影響;
③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永續利用也是保護人類自身生存環境尤其是拯救瀕臨絕滅的 生物種類更加具有緊迫性;
④城市生態學與經濟生態學將迅速發展;
⑤生態工程與生態技術將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作用.。
G.空間生命科學
空間環境向生命科學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為生命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21世紀人類的空間活動將要離開地球附近,探索月球及其他太陽系的大體.這就要求人在地球外各種環境中能長期地生活和工作,首先是在,長期空間飛行器中航行,月球站以及火星或火衛站等,空間醫學必須有重大突破,解決長期在地外空間所遇到的宇航員骨質疏鬆,肌肉萎縮和兔疫功能變化等生理學難題,同時,與開拓大疆相關聯的是受控生態系統,創造一個不需要外界補給,而使人們能在其中長期生活的環境.這些問題有希望在21世紀20一30年代解決,其中空間生理學問題有可能利用中醫和中葯的方法取得某些重大突破.
地球外層空間為研究重力生物學提供了理想的條件,重力條件對各種層次結構生物的影響仍然是21世紀重力生物學的主題,今後的研究重點將集中於細胞,綠色植物,一些微生物和小動物.特別是重力環境對哺乳動物細胞形態、結構、變異和基因表達的影響將是一個熱點.重力生物學的學術意義在於揭示重力效應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作用,是自然科學的基本問題;另一方面,重力生物學的成果將是空間制葯及空間生態系統等應用領域的基礎,重力生物學的學術和應用都是下個世紀的重要課題,可望在21世紀20-30年代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地外生物探索是生命起源的重大課題,其中地球以外的智能生物探索是一個長期的 課題.地球上的人類正在向外層空間發射電波和接收訊號.外星人與地球人之間可能存在的學術和技術差距不僅是一種危險,也是自然科學的重大前沿問題,將被持續地研究下去。
①人類基因組的全序列(遺傳密碼)將在10一15年測定完畢,為全部遺傳信息的破譯奠定基礎.
②與生命活動有關的重要基因與重要疾病有關的基因將被陸續發現,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控制記憶與行為的基因、控制衰老與細胞程序性死亡的基因、控制細胞增殖的系列基因、胚胎發育多層次網路調節基因.新的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發現與其生物學功能的釋明將大大提高對生命本質的了解.
③人與動物的高級生命活動:感知、思維、記憶、行為與感情的發生與活動機制在腦科學研究突破的基礎上,有更深的認識.
④癌症的治療將有全面的突破,愛滋病的防治得到控制.
⑤在闡明地球上原始生命起源的基礎上,人類還可能在實驗室合成生命體,這種生命體應具有原始細胞的基本特徵.
此外生命科學與農業科學的交融,將全面更新、拓展與創新現代化農業.
㈤ 中國在醫學上誕生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1、脊髓灰質炎系列疫苗的研製及應用:讓脊灰與中國兒童絕緣
2000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區域消滅脊髓灰質炎證實委員會宣布中國為無脊灰狀態。這是繼全球消滅天花之後,世界公共衛生史上又一偉大業績。
由於我國政府的大力推廣及免疫規劃策略的實施,自1994年10月以來,全國未有由本土野毒株引起的病例報告,曾被醫學界稱為「威脅兒童生命和健康的最大殺手」的小兒麻痹得到有效控制。
2、全國控制和基本消滅麻風病:向恐懼和絕望宣戰
麻風病,一個曾經讓人談之色變、聞風喪膽的重大傳染病,如今已難覓蹤跡。1957年,為防治在我國多地大面積流行的麻風病,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立了皮膚病研究所,根據我國麻風病流行情況,與國家的發展戰略密切結合。
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提出了符合我國麻風病流行情況的防治策略、技術和措施,並取得顯著成果。
3、根治絨毛膜上皮癌化學療法的創建與推廣:從死亡率90%到治癒率90%的顛覆性突破
北京協和醫院向陽教授帶領團隊對絨癌耐葯機制、耐葯標志物篩查和耐葯逆轉等開展了深入研究,並對耐葯與危重病例的治療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綜合治療方法,使耐葯及危重絨癌病人的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完全緩解率達70%以上,治療效果達國際領先水平。
4、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
屠呦呦團隊與中國其他機構合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並從《肘後備急方》等中醫葯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全球數億人因這種「中國神葯」而受益。
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葯物已經成為瘧疾的標准治療葯物,世界衛生組織將青蒿素和相關葯劑列入其基本葯品目錄。
5、難治性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救治體系
以冠心病、瓣膜性心臟病和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國的第一大病,也是第一致死病因。近60年來,隨著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創建和發展,我國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和防治體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阜外醫院幾代人對建立心血管疾病救治體系進行了大量開創性工作。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科技網-中國醫學科學院建院60周年 十大科技成就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㈥ 醫學科研成果包括哪些內容
指科研人員在他所從事的某一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或課題研究范圍內,通過實驗觀察、調查研內究、綜合分析容等一系列腦力、體力勞動所取得的、並經過評審或鑒定,確認具有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它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是人類重要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生產力,也是衡量科學研究任務完成與否,質量優劣,以及科研人員貢獻大小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的財富、智力的資源。科研成果應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條件:(1)科研成果應具有創造性、先進性,創造性是指前人所沒有或國內外所沒有的.理論上有新的創見,技術上有新的提高。先進性應該在成果的技術價值和技術水平上有所提高;(2)科研成果必須具有社會價值(科學價值初經濟價值),並得到社會的公認。既要有實用性.又要符合科學規律.具備實施條件.滿足讓會要求.經濟價值高,(3)科研成果必經過技術鑒定或評審。鑒定或評審應實行同行專家評議。認為合格,才能算作成果。
㈦ 目前醫學科技,有哪些新成就
醫學科技新成果
外科博士嚴佶祺首次提出肝臟熱缺血耐受極限為確定肝移植最佳時機提供理論依據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外科博士嚴佶祺在導師李宏為教授指導下進行的「大鼠心臟停搏供體肝臟移植的研究」,獲2000年度《香港外科醫學院雜志》最佳論文獎,文章首次提出移植肝臟熱缺血耐受極限為45分鍾。
嚴佶祺博士的研究重點是對供肝遭受心臟停搏這一熱缺血現象損傷的機制,目的在於了解心臟停搏後肝臟移植手術所能耐受的缺血極限。他對5組大鼠進行了原位肝移植,供者心臟停搏時間范圍分別是0、15、30、45、60分鍾。在對上述時間中大鼠肝移植病理變化、肝功能和受者的生存率進行比較後發現,熱缺血45分鍾後25%的受體大鼠成活一周以上,由此提出肝臟熱缺血的極限為45分鍾,填補了這項研究的空白,為在臨床進行人體肝移植手術中較好地把握供肝熱缺血時機,提高肝移植手術成功率提出了理論依據。
(汪敏)
郝欽忠新灸法治多種病症
四川漢源梨城回春堂疑難病診所郝欽忠,在應用傳統醫葯的灸法基礎上,研製新法新葯,治療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及婦科疾病,獲得較好療效。
灸法治病,大多用來治療寒類疾病。而郝欽忠的灸法治療因配以多種葯物,因而增加了療效。其葯物多用中草葯製成,針對不同病種,或清熱散毒、行淤止痛,或軟堅散結、祛風止癢,或清熱涼血、止痛通經。
郝欽忠的灸法治療另一特點是不需取穴治病,病人可自己在病位熏灸治療,使灸葯之力透達至病處,且不扎針進入人體,方便了患者,特別適用於山區野外作業的人、登山旅遊的人在遇到扭傷、跌打傷、過敏及寒症、痹症使用,一些年老體弱的人在家自我保健也很方便。
目前郝欽忠的灸法主要用於治療暈痛病、胃腸肝膽氣滯血淤及風寒濕淤的痹症,如頭暈、頭痛,頭面五官疼痛,胃腸氣滯脹痛,婦女經期疼痛,遲經、閉經等。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希望採納……
㈧ 請問目前在醫學領域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有那些
萬方資料庫,一查便知道了。沒有最前沿,只有更前沿。
醫學領域太廣了,包括預防醫學。所以實在太多,您還是根據自己所學的專業有方向性的去研究更為實際些。
㈨ 中國醫學成就
戰國時期我國醫學就有很高成就,
有了醫學分科;扁鵲提出了四診法;《內經》提出了病理學說。秦漢時期醫學有重大發展,「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華佗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麻」法。唐朝分科較細的醫學校刊《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和頒布的葯典;「葯王」孫思邈的《千金方》是著名的醫學專著。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集古代醫學之大成,是當時世界上內容最豐富、考訂最詳實的葯物學著作,
被譯成多種文字 。
1)商周醫葯學
①商和西周時期,已有較豐富的醫葯學知識。
②甲骨文中所見的疾病有數十種,包括眼、耳、口腔、腸胃等各種分科。
③商代遺址中還出土了石貶鐮等醫療用具。
(2)秦漢醫學
①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它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
②西漢馬王堆漢墓帛書《醫方經》記載了幾百個葯方。
③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
④東漢末年的張仲景和華佗,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
A.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分成《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部書)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為中醫臨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礎,後人稱張仲景為「醫聖」。
B.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人譽為「神醫」。他發明的麻沸散,是一種從植物中提取的麻醉葯,適用於外科手術。這一發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3)隋唐醫學的進步
①唐朝傑出醫學家孫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葯學成果,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②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
③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行的葯典。
(4)明清: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①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了葯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地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
②李時珍提出「鳥產於林,故羽似葉」的觀點,反映了他在動物適應環境、相關變異以及遺傳特徵等方面的新認識。
㈩ 近年的醫學發展有什麼成果
近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2013年該獎授予了發現了細胞囊泡運輸調控機制的三位科學家,分別是詹姆斯•羅斯曼、蘭迪•謝克曼以及托馬斯•聚德霍夫。
2012年,英國發育生物學家約翰·格登和日本長山中伸彌。細胞核重新編程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而獲獎。(iPS: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2011年,美國科學家布魯斯巴特勒、盧森堡科學家朱爾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學家拉爾夫斯坦曼。他們發現了免疫系統激活的關鍵原理,這使人們對人體免疫系統的認識有了革命性的改變。
2010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他創立了體外受精技術,因此又被譽為「試管嬰兒之父」。醫學統計顯示,世界上約有10%的夫婦有生育問題,而體外受精技術可以幫助其中絕大多數夫婦實現有自己後代的夢想。至今,全球已有400多萬人通過試管嬰兒技術出生,其中許多人以自然受精方式生育了後代。 2009年,美國科學家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卡蘿爾格雷德和傑克紹斯塔克。他們發現了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這一發現解決了一個生物學的重要課題,即染色體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是怎樣實現完全復制的,同時還能受到保護不至於發生降解。
2008年,德國科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及法國科學家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和呂克蒙塔尼。豪森發現了人乳頭狀瘤病毒(HPV),這種病毒是導致宮頸癌的罪魁禍首。巴爾-西諾西和蒙塔尼的獲獎成就則是發現了艾滋病病毒(HIV)。
2007年,美國科學家馬里奧卡佩基、奧利弗史密斯和英國科學家馬丁埃文斯。他們的一系列突破性發現為「基因靶向」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使深入研究單個基因在動物體內的功能並提供相關葯物試驗的動物模型成為可能。
2006年,美國科學家安德魯法爾和克雷格梅洛。他們發現了核糖核酸(RNA)干擾機制,這一機制已被廣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種手段,並有望在未來幫助科學家開發出治療疾病的新方法。
2005年,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他們發現了導致人類罹患胃炎、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罪魁幽門螺桿菌,革命性地改變了世人對這些疾病的認識。
2004年,美國科學家理查德阿克塞爾和琳達巴克。他們在氣味受體和嗅覺系統組織方式研究中作出貢獻,揭示了人類嗅覺系統的奧秘。
2003年,美國科學家保羅勞特布爾和英國科學家彼得曼斯菲爾德。他們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上獲得關鍵性發現,這些發現最終導致核磁共振成像儀的出現。
2002年,英國科學家悉尼布雷內、約翰蘇爾斯頓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霍維茨。他們為研究器官發育和程序性細胞死亡過程中的基因調節作用作出了重大貢獻。
近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2012 兩位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Robert J. Lefkowitz 1943-)和布萊恩·克比爾卡因「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獲得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 2009 英國萬卡特拉曼-萊馬克里斯、美國托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阿達-尤納斯因研究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獲獎。
2008 美籍華裔錢永健、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和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因研究綠色熒光蛋白獲獎。
2006 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他的父親阿瑟·科恩伯格也是斯坦福大學的教授,並且是195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揭示了真核生物體內的細胞如何利用基因內存儲的信息生產蛋白質,而理解這一點具有醫學上的「基礎性」作用,因為人類的多種疾病如癌症、心臟病等都與這一過程發生紊亂有關。 2004 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均為以色列人;美國科學家伊爾溫-羅斯, 三人因在蛋白質控制系統方面的重大發現而共同獲得該獎項。他們突破性地發現了人類細胞如何控制某種蛋白質的過程,具體地說,就是人類細胞對無用蛋白質的「廢物處理」過程。
2003 彼得·阿格雷, 美國人 羅德里克·麥金農,美國人 他們發現了細胞膜水通道,以及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研究作出了開創性貢獻。這是個重大發現,開啟了細菌、植物和哺乳動物水通道的生物化學、生理學和遺傳學研究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