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叫新興產業
定義
新興產業是指隨著新的科研成果和新興技術的發明,應用而出現的新的部門和行業。現在世界上講的新興產業,主要是指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間等新技術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系列新興產業部門。新興產業的出現,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本世紀40、50年代以來,新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特別是電子,信息技術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了技術革命的新階段。
分類
新興產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就是新技術產業化形成的產業。新技術一開始,屬於一種知識形態,在發展過程中其成果逐步產業化,最後形成一種產業。比如說生物工程技術在五六十年代或者說在更早的時候,它只是一項技術,那麼現在成為生物工程產業,讓這些成果服務於社會。在美國,生物工程產業被譽為一個非常有前景的新興產業。同樣,IT產業,由於數字技術的發展,也被認為是一個新的朝陽行業。
第二,就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形成新產業。比如說,幾百年前,當時用蒸汽機技術改造手工紡機,形成紡織行業,使得整個紡織行業產生了飛速發展。紡織行業相對來講,在當時就是新興產業。現在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比如改造鋼鐵行業,就成了新材料產業,生產復合材料以及抗酸、抗鹼、耐磨、柔韌性好的新興材料。同樣,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的商業,變成現在的物流產業。這些產業改造的核心,使經濟效益比傳統產業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是對我們原來認為是社會公益事業的行業進行產業化運作。在這個方面,我們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在國外,傳媒業是一個重要的行業,是近二十年來產生百萬富翁最多的一個行業。而我們把傳媒當作事業來看待,是貼錢的。如我們的電影產業,我們有幾十家電影廠,我們在不斷地貼錢、不斷地撥款。而美國,就一個好萊塢,通過幾個大的傳媒公司來做,每年是賺幾十億上百億美元的利潤。教育產業,我們一直也是不斷撥款的,正是由於事業化的運作使得本來非常有潛力的產業沒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們沒有把教育產業,特別是高等教育———非義務教育這一塊當作產業來運作。因而我們非但不能使教育產業作為國家創造財富的一個來源,反而使其成為一個需要不斷撥款、不斷消耗寶貴財富的單位。這種運作方式實際上是在消耗社會的財富,而不能創造社會財富,使學校出現很多問題,腦體倒掛,使許多人上不了大學,得不到很好的教育。社會主義經濟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說,當前發展新興產業是有重要意義的。
意義
發展新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發展新產業有利於滿足社會的需求。目前我們國家從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那隻是在較低需求層次進入了。而高層次需求方面仍然是短缺的,比如說價廉物美的汽車就是短缺的,普通汽車賣那麼高的價,這樣一來就過剩,就是一個買方市場。現在人們對住宅的需求也是短缺的,城市裡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包括農村裡的),仍然沒有達到國家所規定的人均住房標准。人們對於高層次的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沒有得到滿足———享受教育的權利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希望得到高層次的醫療保障的需求更沒有得到及時滿足。那麼怎麼辦,只有通過發展新興產業來解決。
作用
發展新興產業能增加有效供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就是供給與需求的平衡。我們在啟動內需的過程中,在經濟緊縮的情況下,特別是今年世界經濟衰退趨勢比較明顯的情況下,增加有效供給是進一步啟動內需,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如何增加有效供給呢?就是要啟動新興產業。如果不能有效地發展新產業,不能增加有效的供給,內需是無法啟動的。我們國家現在的市場飽和是低層次的市場飽和,而人們對高層次的需求仍然是非常旺盛的,也是不斷增長的。教育、醫療、衛生、體育、娛樂休閑等一系列的方面都有較大的需要。近幾年的假日經濟,就說明了人們對這方面需求的旺盛。
發展新興產業是提高全社會的效率、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許多經濟組織的行為變成了政府行為或半政府行為,把很多可以創造經濟效益的產業看成只有社會效益,把很多產業當成是社會公益事業來辦,這是一種很大的誤解。把產業看成一種社會公益事業的話,就不能形成良性的再生產的體制,不能良性地再生產就不能增加有效供給,這是經濟中最基本的規律。所以,我們現在必須改變觀念,對於能夠進行產業化運作的所謂的社會公益事業,一定要進行產業化運作。把市場能夠解決的事情,都要交給市場解決,不要有太多的市場准入障礙、太多的政策約束,對外開放的同時也對內開放、對民間資本開放,把能夠產業化運作的行業推向市場,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整個社會的效率,增加國家財富的新來源,為國民經濟發展增加新動力,提高綜合國力。
B. 什麼是新興產業新興產業的特徵是什麼
新興產業是指隨著新的科研成果和新興技術的發明,應用而出現的新的部門和行業。現在世界上講的新興產業,主要是指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間等新技術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系列新興產業部門。新興產業的出現,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本世紀40、50年代以來,新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特別是電子,信息技術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了技術革命的新階段。 新興產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就是新技術產業化形成的產業。新技術一開始,屬於一種知識形態,在發展過程中其成果逐步產業化,最後形成一種產業。比如說生物工程技術在五六十年代或者說在更早的時候,它只是一項技術,那麼現在成為生物工程產業,讓這些成果服務於社會。在美國,生物工程產業被譽為一個非常有前景的新興產業。同樣,IT產業,由於數字技術的發展,也被認為是一個新的朝陽行業。 第二,就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形成新產業。比如說,幾百年前,當時用蒸汽機技術改造手工紡機,形成紡織行業,使得整個紡織行業產生了飛速發展。紡織行業相對來講,在當時就是新興產業。現在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比如改造鋼鐵行業,就成了新材料產業,生產復合材料以及抗酸、抗鹼、耐磨、柔韌性好的新興材料。同樣,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的商業,變成現在的物流產業。這些產業改造的核心,使經濟效益比傳統產業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是對我們原來認為是社會公益事業的行業進行產業化運作。在這個方面,我們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在國外,傳媒業是一個重要的行業,是近二十年來產生百萬富翁最多的一個行業。而我們把傳媒當作事業來看待,是貼錢的。如我們的電影產業,我們有幾十家電影廠,我們在不斷地貼錢、不斷地撥款。而美國,就一個好萊塢,通過幾個大的傳媒公司來做,每年是賺幾十億上百億美元的利潤。教育產業,我們一直也是不斷撥款的,正是由於事業化的運作使得本來非常有潛力的產業沒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們沒有把教育產業,特別是高等教育———非義務教育這一塊當作產業來運作。因而我們非但不能使教育產業作為國家創造財富的一個來源,反而使其成為一個需要不斷撥款、不斷消耗寶貴財富的單位。這種運作方式實際上是在消耗社會的財富,而不能創造社會財富,使學校出現很多問題,腦體倒掛,使許多人上不了大學,得不到很好的教育。社會主義經濟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說,當前發展新興產業是有重要意義的。 發展新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發展新產業有利於滿足社會的需求。目前我們國家從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那隻是在較低需求層次進入了。而高層次需求方面仍然是短缺的,比如說價廉物美的汽車就是短缺的,普通汽車賣那麼高的價,這樣一來就過剩,就是一個買方市場。現在人們對住宅的需求也是短缺的,城市裡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包括農村裡的),仍然沒有達到國家所規定的人均住房標准。人們對於高層次的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沒有得到滿足———享受教育的權利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希望得到高層次的醫療保障的需求更沒有得到及時滿足。那麼怎麼辦,只有通過發展新興產業來解決。 發展新興產業能增加有效供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就是供給與需求的平衡。我們在啟動內需的過程中,在經濟緊縮的情況下,特別是今年世界經濟衰退趨勢比較明顯的情況下,增加有效供給是進一步啟動內需,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如何增加有效供給呢?就是要啟動新興產業。如果不能有效地發展新產業,不能增加有效的供給,內需是無法啟動的。我們國家現在的市場飽和是低層次的市場飽和,而人們對高層次的需求仍然是非常旺盛的,也是不斷增長的。教育、醫療、衛生、體育、娛樂休閑等一系列的方面都有較大的需要。近幾年的假日經濟,就說明了人們對這方面需求的旺盛。 發展新興產業是提高全社會的效率、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許多經濟組織的行為變成了政府行為或半政府行為,把很多可以創造經濟效益的產業看成只有社會效益,把很多產業當成是社會公益事業來辦,這是一種很大的誤解。把產業看成一種社會公益事業的話,就不能形成良性的再生產的體制,不能良性地再生產就不能增加有效供給,這是經濟中最基本的規律。所以,我們現在必須改變觀念,對於能夠進行產業化運作的所謂的社會公益事業,一定要進行產業化運作。把市場能夠解決的事情,都要交給市場解決,不要有太多的市場准入障礙、太多的政策約束,對外開放的同時也對內開放、對民間資本開放,把能夠產業化運作的行業推向市場,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整個社會的效率,增加國家財富的新來源,為國民經濟發展增加新動力,提高綜合國力。
C. 新興產業包括哪些具體講述一下
新興產業是指隨著新的科研成果和新興技術的發明,應用而出現的新的部門和行業。現在世界上講的新興產業,主要是指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間等新技術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系列新興產業部門。本世紀40、50年代以來,新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特別是電子,信息技術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了技術革命的新階段。
新興產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就是新技術產業化形成的產業。新技術一開始,屬於一種知識形態,在發展過程中其成果逐步產業化,最後形成一種產業。比如說生物工程技術在五六十年代或者說在更早的時候,它只是一項技術,那麼現在成為生物工程產業,讓這些成果服務於社會。在美國,生物工程產業被譽為一個非常有前景的新興產業。同樣,IT產業,由於數字技術的發展,也被認為是一個新的朝陽行業。
第二,就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形成新產業。比如說,幾百年前,當時用蒸汽機技術改造手工紡機,形成紡織行業,使得整個紡織行業產生了飛速發展。紡織行業相對來講,在當時就是新興產業。現在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比如改造鋼鐵行業,就成了新材料產業,生產復合材料以及抗酸、抗鹼、耐磨、柔韌性好的新興材料。同樣,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的商業,變成現在的物流產業。這些產業改造的核心,使經濟效益比傳統產業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是對我們原來認為是社會公益事業的行業進行產業化運作。在這個方面,我們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在國外,傳媒業是一個重要的行業,是近二十年來產生百萬富翁最多的一個行業。而我們把傳媒當作事業來看待,是貼錢的。如我們的電影產業,我們有幾十家電影廠,我們在不斷地貼錢、不斷地撥款。而美國,就一個好萊塢,通過幾個大的傳媒公司來做,每年是賺幾十億上百億美元的利潤。教育產業,我們一直也是不斷撥款的,正是由於事業化的運作使得本來非常有潛力的產業沒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們沒有把教育產業,特別是高等教育——非義務教育這一塊當作產業來運作。因而我們非但不能使教育產業作為國家創造財富的一個來源,反而使其成為一個需要不斷撥款、不斷消耗寶貴財富的單位。這種運作方式實際上是在消耗社會的財富,而不能創造社會財富,使學校出現很多問題,腦體倒掛,使許多人上不了大學,得不到很好的教育。社會主義經濟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說,當前發展新興產業是有重要意義的。 目前國家的政策一般是稅收優惠,產業支持,提供貸款等等,當然還會有財政撥款的形式。
D.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業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業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工業生產綜合能力顯著提升
1.工業經濟快速增長。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工業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經過70年的發展,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實現了由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很多產品產量從小到大。主要經濟指標迅速提升,工業增加值由1952年的11
9.8億元上升至2018年的305160.2億元,年均增長1
2.61%,高於同期國民收入增長率
1.1%;工業利潤總額由1952年的2
8.3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74916億元,增長2647倍;工業企業單位數由1952年的1
6.95萬個上升至2017年的3
7.27萬個,增長約
2.2倍;工業企業資產由1978年的4525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112288
1.5億元,增長約248倍。
2.工業生產體系完備。目前,我國工業有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空調、冰箱、彩電、洗衣機、微型計算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一大批家電通信產品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原煤、發電量等能源產品產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別增長
4.7倍和2
4.3倍;乙烯、粗鋼、水泥等原材料產品產量分別增長4
6.9倍、2
5.2倍和3
4.8倍;汽車產量已達2900多萬輛,連續9年蟬聯世界第一。
3.製造業連續多年穩居世界前列。1990年我國製造業佔全球的比重為
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
6.0%,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達到1
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佔比進一步提高到1
9.8%,躍居世界第一,自此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世界經濟論壇《2015—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在140_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28位,比2012年提高1位,在發展中國家名列前茅。這其中,工業領域的國際競爭力表現尤其突出。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工業競爭力指數最新結果顯示,中國與德國、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一並成為全球5個最具工業競爭力的國家。2016年,中國、美國和德國被列為世界最具製造業競爭力的前3個國家。
(二)工業生產結構優化,轉型升級成效明顯
建國以來,我國產業政策經歷了改革開放前重工業優先發展,到改革開放後優先發展輕紡工業、重點加強基礎產業、大力振興支柱產業、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產業結構不斷得到調整優化。
1.淘汰落後產能。不斷加大鋼鐵、煤炭、石化、建材等傳統行業的過剩產能減量調整,破除無效供給,工業經濟效益明顯好轉。2013—2015年,全國共計淘汰落後煉鐵產能4800萬噸、煉鋼5700萬噸、電解鋁110萬噸、水泥(熟料和粉磨能力)
2.4億噸、平板玻璃8000萬重量箱。在此基礎上,2016年、2017年兩年又化解鋼鐵產能
1.2億噸、煤炭產能5億噸,全面取締
1.4億噸「地條鋼」,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6500萬千瓦以上。
2.新興產業快速崛起。據測算,2015年至2017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較上年分別增長
10.0%、
10.5%和1
1.0%,增速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
3.
9、
4.5和
4.4個百分點。部分新興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集聚效應。據統計,在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所包含的七大產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居於首位,2016年其增加值占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比重超過1/4;節能環保產業、生物產業和新材料產業增加值占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均在18%左右。
3.「兩化」融合日益深化。堅持走中國特色的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兩化融合」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製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重點行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取得了明顯進展。據工信部統計,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生產設備數字化率、數字化設備聯網率已分別達到6
3.3%、4
6.4%、4
4.8%和39%,培育了一批工業互聯網平台,製造業智能主導的特徵日趨明顯。
4.發展方式轉變明顯。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大力提升傳統動能,工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技術改造投資成為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力量。2013-2016年,製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1
4.3%,2017年技改投資依然保持較高增長水平,增長1
6.3%,增速比製造業投資高1
1.2個百分點,佔全部製造業投資比重達4
8.5%,比上年提高
4.6個百分點。
5.單位產品能耗明顯降低。2017年與2012年相比,在統計的年耗能1萬噸標准煤及以上的重點耗能工業企業中,噸鋼綜合能耗下降
5.3%、機制紙及紙板綜合能耗下降1
1.0%、燒鹼綜合能耗下降1
2.6%、電石綜合能耗下降
2.4%、合成氨綜合能耗下降
5.7%、水泥綜合能耗下降
4.5%、平板玻璃綜合能耗下降
9.1%、電廠火力發電標准煤耗下降
3.9%。按照統計的25個重點耗能產品、108項單耗指標測算,五年累計形成直接節能約
1.0億噸標准煤,佔全社會節能量的近10%。
(三)製造業競爭力逐步提升,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產品進出口貿易持續增長,工業產品生產與製造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工業產品進口金額由1999年的165699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萬美元,年均增長1
4.40%。其中初級產品進口金額由1999年的26846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萬美元,年均增長1
8.74%;初級產品進口佔比由1999年的1
6.20%上升至2018年的3
2.85%。初級產品進口集中在非食用原料、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工業製成品進口額由1999年的138853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43402
4.78萬美元,年均增長1
3.07%;工業製成品進口佔比由1999年的8
3.80%下降至2018年的6
7.15%。工業製成品進口集中在機械及運輸設備。
工業產品出口金額由1999年的194931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487400.74萬美元,年均增長1
4.34%。其中初級產品出口金額由1999年的19941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3508
5.83萬美元,年均增長
10.59%,初級產品出口佔比由1999年的
10.23%下降至2018年的
5.43%。初級產品出口集中在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工業製成品出口額由1999年的174990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35202
1.25萬美元,年均增長1
4.65%。
來源:中國樂山市委黨校學報
E.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果
1、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工廠手工業最為發達的棉紡織業。
2、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的速度,紡紗頓時,供不應求。
3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4、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5、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等
(5)新興工業成果擴展閱讀: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大范圍的大肆殺戮搶占商品市場,搶占原料產地,奴役當地農民,加劇了當地農民的貧困落後,使得東方從屬於西方。
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生產經驗,同時,猛烈地沖擊著舊思想和舊制度,是全世界各國人民覺悟。
F. 八大後的工業成就有哪些 在線等快點
中共八大後十年的建設成就和模範人物:
1、建設成就:①大慶油田的建成結束了中國靠「洋油」的時代,實現原油和石油全部自給;②新興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
2、模範任務:①王喜進(石油工人):「鐵人」; ②鄧稼先(兩彈元勛)P27導言;③焦裕祿(縣委書記):「黨的好乾部」。此外,還有:雷鋒(P31)向秀麗等P29—30圖
我們應向他們學習:①愛國主義精神;②為社會主義奮斗的精神;③艱苦創業的精神;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G. 分別列舉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蒸汽機,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電力,發電機,電動機,內燃機,汽車,飛機,有線電報,電話。第三次工業革命成果:原子能,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合成材料,計算機。
H. 什麼叫「新興產業」
新興產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就是新技術產業化形成的產業。新技術一開始,屬於一種知識形態,在發展過程中其成果逐步產業化,最後形成一種產業。比如說生物工程技術在五六十年代或者說在更早的時候,它只是一項技術,那麼現在成為生物工程產業,讓這些成果服務於社會。在美國,生物工程產業被譽為一個非常有前景的新興產業。同樣,IT產業,由於數字技術的發展,也被認為是一個新的朝陽行業。第二,就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形成新產業。比如說,幾百年前,當時用蒸汽機技術改造手工紡機,形成紡織行業,使得整個紡織行業產生了飛速發展。紡織行業相對來講,在當時就是新興產業。現在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比如改造鋼鐵行業,就成了新材料產業,生產復合材料以及抗酸、抗鹼、耐磨、柔韌性好的新興材料。同樣,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的商業,變成現在的物流產業。這些產業改造的核心,使經濟效益比傳統產業有較大幅度的提高。第三,是對我們原來認為是社會公益事業的行業進行產業化運作。在這個方面,我們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在國外,傳媒業是一個重要的行業,是近二十年來產生百萬富翁最多的一個行業。而我們把傳媒當作事業來看待,是貼錢的。如我們的電影產業,我們有幾十家電影廠,我們在不斷地貼錢、不斷地撥款。而美國,就一個好萊塢,通過幾個大的傳媒公司來做,每年是賺幾十億上百億美元的利潤。教育產業,我們一直也是不斷撥款的,正是由於事業化的運作使得本來非常有潛力的產業沒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們沒有把教育產業,特別是高等教育———非義務教育這一塊當作產業來運作。因而我們非但不能使教育產業作為國家創造財富的一個來源,反而使其成為一個需要不斷撥款、不斷消耗寶貴財富的單位。這種運作方式實際上是在消耗社會的財富,而不能創造社會財富,使學校出現很多問題,腦體倒掛,使許多人上不了大學,得不到很好的教育。社會主義經濟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說,當前發展新興產業是有重要意義的。
發展新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發展新產業有利於滿足社會的需求。目前我們國家從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那隻是在較低需求層次進入了。而高層次需求方面仍然是短缺的,比如說價廉物美的汽車就是短缺的,普通汽車賣那麼高的價,這樣一來就過剩,就是一個買方市場。現在人們對住宅的需求也是短缺的,城市裡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包括農村裡的),仍然沒有達到國家所規定的人均住房標准。人們對於高層次的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沒有得到滿足———享受教育的權利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希望得到高層次的醫療保障的需求更沒有得到及時滿足。那麼怎麼辦,只有通過發展新興產業來解決。
發展新興產業能增加有效供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就是供給與需求的平衡。我們在啟動內需的過程中,在經濟緊縮的情況下,特別是今年世界經濟衰退趨勢比較明顯的情況下,增加有效供給是進一步啟動內需,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如何增加有效供給呢?就是要啟動新興產業。如果不能有效地發展新產業,不能增加有效的供給,內需是無法啟動的。我們國家現在的市場飽和是低層次的市場飽和,而人們對高層次的需求仍然是非常旺盛的,也是不斷增長的。教育、醫療、衛生、體育、娛樂休閑等一系列的方面都有較大的需要。近幾年的假日經濟,就說明了人們對這方面需求的旺盛。
發展新興產業是提高全社會的效率、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許多經濟組織的行為變成了政府行為或半政府行為,把很多可以創造經濟效益的產業看成只有社會效益,把很多產業當成是社會公益事業來辦,這是一種很大的誤解。把產業看成一種社會公益事業的話,就不能形成良性的再生產的體制,不能良性地再生產就不能增加有效供給,這是經濟中最基本的規律。所以,我們現在必須改變觀念,對於能夠進行產業化運作的所謂的社會公益事業,一定要進行產業化運作。把市場能夠解決的事情,都要交給市場解決,不要有太多的市場准入障礙、太多的政策約束,對外開放的同時也對內開放、對民間資本開放,把能夠產業化運作的行業推向市場,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整個社會的效率,增加國家財富的新來源,為國民經濟發展增加新動力,提高綜合國力。
I. 現在比較流新興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納米二氧化硅,納米二氧化硅微粉技術在我國是一項剛剛起步的新興技版術。由於其表面權積大,吸附力強,表面能大,因此該微粉具有特殊的性能,在眾多學科及領域內獨具特性,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世界發達國家對超細材料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躍,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它以其優越的穩定性、補強性、增稠性和觸變性,在橡膠、塗料、醫葯、造紙、日化等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並為其相關工業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新材料基礎和技術保證,享有「工業味精」、「材料科學的原點」之美譽。自問世以來,已成為當今世界材料學中最能適應時代要求和發展最快的品種之一。發達國家已經把高功能、高附加值的精細無機材料作為本世紀新材料的重點加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