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
國家林業局日前下發關於開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示範點建設工作的通知,確定了24家天保工程二期第一批示範點單位,並提出要實現工程區「雙增」、生態環境友好和林區社會和諧穩定的建設目標。要求各省級林業主管部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支持力度、建立激勵機制,加強監測評估和經驗總結,加強信息交流和宣傳推廣,充分發揮示範點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 。
據《通知》要求,開展天保工程示範點建設工作,是貫徹落實全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作會議精神、深入推進天保工程二期順利實施的重要舉措,是全面實現天保工程二期各項建設目標、維護林區和諧穩定的有效措施。 通過開展示範點建設工作,加快培育一批工程任務完成優良、各項工作成效顯著、管理措施規范有序、產業及民生發展勢頭良好、典型示範特點鮮明的示範基地,充分發揮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推動天保工程全面深入發展,實現工程區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雙增」目標,實現工程區生態環境友好和林區社會和諧穩定。
此外《通知》還明確指出,各省級林業主管部門加強示範點建設要做好4個方面工作。
一是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二是加大支持力度,建立激勵機制。
三是加強監測評估和經驗總結。
四是加強信息交流和宣傳推廣。
Ⅱ 關於國務院天然林保護工程1999(84)號文件的全文是什麼啊
【章名】 通知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
、林業廳(局),內蒙古、吉林、龍江、大興安嶺森工(林業)集團公司
: 為規范和加強重點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以下簡稱天然林保護工
程)建設資金管理,切實管好用好建設資金,促進天然林保護工程順利實
施,提高投資效益,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現行基本建設財政財務管理
規定,結合天然林保護工程的特點,我們制定了《重點地區天然林資源保
護工程建設資金管理規定》,現印發你們,請遵照執行。執行中有何問題
,請及時向我們反映。 【章名】 附件:重點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資金管理規定 第一條 為規范重點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資金使用與管理,
促進重點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以下簡稱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順利實
施,提高投資效益,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現行基本建設財政財務管理
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重點規范和管理國家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含國債專
項建設資金,下同)。商業銀行貸款、政策性銀行貸款、建設單位自籌資
金及其他用於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的資金管理另行規定。 第三條 本規定適用於經國務院批準的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項目
,包括公益林建設項目、商品林建設項目和轉產項目。 第四條 公益林建設項目的建設資金用於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封山
育林、森林撫育、人工促進天然更新、苗圃設施建設及其他基本建設支出
。 人工造林支出是指清林整地、植苗、幼林撫育等項支出。 飛播造林支出是指按國家規定的飛播作業程序在一定區域內用飛機播
撒種子進行造林作業等項支出。 封山育林支出是指釘樁、圍欄、補植等項支出。 森林撫育支出是指透光、間伐等項支出。 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支出是指破土、撒種等項支出。 苗圃設施建設支出是指苗圃設施和設備等項支出。 其他基本建設支出是指以上六項之外用於公益林建設的其他各項基本
建設支出。 第五條 投入商品林建設項目、轉產項目的國家預算內建設資金一律
作為國家資本金注入。 第六條 天然林保護工程項目經批准並列入年度基本建設計劃和基本
建設支出預算後,可向財政部門申請撥付國家預算內建設資金。建設單位
(項目)在申請領用預算內建設資金時,需提供上級有關部門下達的年度
基本建設投資計劃和基本建設支出預算及有關文件資料。 第七條 天然林保護工程預算內建設資金按照基本建設撥款程序撥付
。財政部根據年度國家基本建設投資計劃和財政基本建設支出預算,按照
天然林保護工程整體進展情況,將中央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撥付給國家林
業局;國家林業局根據編制的年度投資計劃、年度基本建設支出預算和工
程進度將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逐級撥付給建設單位(項目)。地方財政部
門可參照中央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撥付程序核撥地方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
。 第八條 天然林保護工程預算內建設資金實行專戶存儲。中央預算內
建設資金統一在建設銀行開設賬戶,地方預算內建設資金可根據情況在國
有商業銀行開設賬戶。 第九條 天然林保護工程各級主管部門和建設單位要嚴格執行國家基
本建設投資計劃和財政基本建設支出預算,嚴格按照批準的建設內容進行
建設。未經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擴大建設規模、提高建設標准
、變更建設項目和建設內容。 第十條 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資金必須專款專用,單獨建賬核算。各
地區、各部門、各單位不得以任何方式擠占、截留、挪用建設資金,嚴格
控制各項開支標准,防止鋪張浪費。建設單位不得將建設資金挪用於購置
小汽車及行動電話、職工住房、建辦公樓等非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各項支出
。 第十一條 用於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地方配套建設資金及建設單位(項
目)自籌資金須按照確定的投資比例和工程進度,及時足額籌集到位,其
到位比例不得低於中央資金到位比例。地方配套資金來源不能落實或明顯
超過地方財政承受能力的,要相應調減項目,壓縮投資規模。 第十二條 建設單位管理費按照財政部發布的《關於印發〈基本建設
財務管理若干規定〉的通知》(財基字〔1998〕4號)的規定執行,
從嚴控制。不屬於建設單位管理費范圍的支出不得從中列支。 第十三條 天然林保護工程的會計核算嚴格按照《國有建設單位會計
制度》((95)財會字第45號)、《關於印發〈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
度補充規定〉和〈企業基建財務業務有關會計處理辦法〉的通知》(財會
字〔1998〕17號)執行,切實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完整、
及時。嚴禁虛列開支、編制假賬。 第十四條 建設單位(項目)要及時、准確、完整地將天然林資源保
護工程快速月報、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基建投資表(報表格式附後)報同
級財政部門和林業主管部門。地方項目由有關省(市、區)財政廳(局)
、林業主管部門匯總後分別報財政部、國家林業局。 第十五條 天然林保護工程項目預(結)算需報同級財政部門審核,
未經審核批準的工程預(結)算不能作為支付工程價款的依據。天然林保
護工程項目竣工後,建設單位要按照財政部《關於印發〈基本建設財務管
理若干規定〉的通知》(財基字〔1998〕4號)及時編制項目竣工財
務決算。具備竣工驗收條件的,要及時辦理竣工驗收。 中央級大、中型基本建設項目竣工財務決算經所在地財政監察專員辦
事機構簽署意見後,由國家林業局報財政部審批;中央級小型基本建設項
目竣工財務決算報國家林業局審批;地方級基本建設項目竣工財務決算由
地方同級財政部門審批。 第十六條 各級財政部門和林業主管部門要了解、掌握建設資金到位
、使用和工程進度情況。各建設單位(項目)在年度基建財務決算報告中
要對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資金使用、投資效益及工程進度等情況進行重點
分析說明。項目竣工後要向財政部門報送投資效益分析報告。 第十七條 各級財政部門和林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天然林保護工程建
設資金的監督檢查,對項目建設資金實行跟蹤管理,監督建設單位合理、
節約使用資金,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對擠占、挪用、截留建設資金,以及
造成資金損失浪費的單位,要追究單位領導及有關人員的責任,情節嚴重
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第十八條 本規定由財政部會同國家林業局解釋。 第十九條 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試行。 附:1.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快速月報(略) 2.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基建投資表(季報)(略)
Ⅲ 天保工程怎麼整地或經濟補嘗
2000年,國務院批准《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方案》《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天然林保護工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這一階段也稱為「天然林保護工程一期」。2010年,國務院決定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
「到2018年底,我國投入天然林保護資金達到4000多億元,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森林管護體系,使天然林得以休養生息。2018年長江幹流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79.3%。黃河河南花園口水文站監測的黃河含沙量比2000年減少了90%。目前,我國森林涵養水源能力相當於16個三峽水庫。」前不久,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樹銘自豪地說。
天然林全面停伐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支援基礎建設,國家在東北、西南等林木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了大量林場。數十年來,全國累計採伐天然林木材約110億立方米,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但也導致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後,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停止對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採伐,有計劃地對東北地區天然林實行禁伐和限伐,同時採取飛播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等手段盡快恢復林草植被,並在雲南、四川、重慶、貴州、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和海南12個省區市開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下簡稱「天保工程」)試點。包括尖峰嶺在內的海南省4個林區、7個森工林場共計688.5萬畝林區被納入「天保工程」范圍。
2000年,國務院批准《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方案》《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天然林保護工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這一階段也稱為「天然林保護工程一期」,規劃年限為11年,實施范圍包括17個省(區、市)的734個縣和163個森工局。
2010年,為鞏固工程一期實施成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林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國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時限為2011年至2020年。在延續一期范圍的基礎上,二期工程增加了丹江口庫區的11個縣(市、區)。
2014年4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開展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試點。2016年我國全面停止全國國有林場天然林商業性採伐,並在福建、廣西等6省區開展集體林區天然林停伐試點。
生態環境極大改善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數據顯示,「天保工程」從1998年啟動試點至今20年來,國家累計投入4000多億元,工程區累計完成公益林建設任務2.95億畝,中幼齡林撫育任務2.19億畝,19.44億畝天然喬木林得以休養生息。
尖峰嶺林業局南崖林場54歲的護林員劉大業挎著小水壺,手提小砍刀,巡護在密林里。山風吹過,蘇鐵葉子沙沙作響,一條山螞蟥悄悄爬到他的褲腿上。劉大業將螞蟥抓下來,順手扔進腰間小鹽袋裡。「不用鹽,螞蟥會爬出來。」劉大業解釋道。
如今,海南天然雨林已全部列為禁伐區,護林員日夜精心守護。讓他們欣慰的是,海南天保區內林地面積從2000年的591.16萬畝增加到2018年的683.79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000年的87.38%增加到2018年的98.16%,森林蓄積量從2000年的4458萬立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7090.4萬立方米。一些曾經瀕臨滅絕的物種在海南熱帶雨林中正逐步恢復種群。
Ⅳ 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工程內容
森林區劃
以現代林業理論、「林業分工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思想,結合社會對森林的生態和經濟的不同需求,以及森林多種功能主導利用方向的不同,按照自然條件、地理位置、水系、山脈特徵將林業用地劃分為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兩類。其中,生態公益林又根據保護程度的不同將其劃分為重點保護的生態公益林(簡稱重點公益林)和一般保護的生態公益林(一般公益林),並分別按照各自特點和規律確定其經營管理體制和發展模式,以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功效。
1.重點公益林
將大江大河源頭、幹流、一級支流及生態環境脆弱的二級支流中的第一層山脊以內的范圍,大型水庫、湖泊周圍和高山陡坡、山脈頂脊部位及破壞容易恢復難的森林劃定為重點公益林,主要包括以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等為主的防護林和以國防林、母樹林、種子園和風景林為主的特種用途林。對重點生態公益林區實行禁伐,禁止對所有天然林及人工林的採伐。實行重點投入,集中治理區域內的水土流失,加快治理速度,優先安排坡耕地的還林建設,以封山育林為主,人工造林、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多種方式相結合,加快宜林地的造林綠化進程。重點生態公益林管護要根據森林生態系統自身的生物學特性和在維持生態平衡中的作用,建立森林生態系統管護區,採取有效措施保持生態公益林系統的自然性和完整性。積極恢復和保護現有天然林資源,強化森林生態系統自身的調節能力,努力擴大生態公益林的防護能力,充分發揮其在自然環境中的平衡作用,不斷減少自然災害的危害,促進生態系統和生活環境的良性循環,以確保國土的長治久安和水利樞紐工程的長期效能。
2.一般公益林
集生態需求與持續經營利用於一體的生態公益林劃定為一般公益林,實施一般性保護。根據可采資源狀況,進行適度的經營擇伐及撫育伐,以促進林木生長及提高林分質量。一般生態公益林管護要採取生物資源管護實驗區的管理方式,堅持因地制宜、用地養地、豐富物種、綜合治理、穩產高效的建設方針,在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的同時,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大力發展生物資源、合理進行森林多資源的開發利用,實現林業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商品林
在地勢較平緩、立地條件較好,森林採伐後對生態環境不產生重大影響的地區劃定為商品林經營區。採取集約經營的方式,以較少的土地和較短的周期,定向培育具有適度規模的以工業原料林為主的速生豐產用材林和經濟林等,能解決森林資源接續,增加木材供給,提供市場所需林產品,培植新的林業經濟增長點,使天然林資源切實得到保護。商品林主要包括珍貴和大徑級用材林、工業纖維林、常規用材林、材脂兩用林、商品竹林;以生產果品、木本糧油、飲料、調料、香料、化工原料、木本葯材和木本糧食等為主的經濟林;以及生產木質熱能原料和生活燃料的能源林。
生態公益林建設
我國西南、西北、東北、內蒙古自治區的九大重點國有林區和海南省林區的天然林資源,集中分布於大江大河的源頭和重要山脈的核心地帶,占我國天然林資源總量的33%左右。這些森林是長江、黃河、瀾滄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是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兩大糧倉和呼倫貝爾草原牧業基地的天然屏障;是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等'水利設施的天然蓄水庫;是祁連山、阿爾泰山、天山地區農牧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的源泉;是我國野生動植物繁衍棲息的重要場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的基因庫。由此構成了我國生態公益林重點保護體系。
1.長江中上游保護體系建設
主要是加強長江中上游及其發源地周圍和主要山脈核心地帶現有天然林資源的保護,積極營造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以涵養和改善長江中上游的水文狀況,減緩地表徑流,護岸固坡,防止水土流失。該體系建設的重點是保護好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的原始林和生態脆弱地區的天然林資源,同時加強營造林工程建設,增加林草植被,以減輕水土流失、泥沙淤積對水利工程的危害和威脅,『充分發揮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等水利設施的長期效能。
2.黃河中上游保護體系建設
主要是加強黃河中上游及其發源地周圍現有天然林資源的保護,積極營造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以涵養和改善黃河中上游的水文狀況,縮短黃河斷流時間和減少斷流次數,減緩地表徑流,護岸固坡,防止水土流失。該體系建設的重點是保護好小浪底工程區及其上游的原始林和生態脆弱地區的天然林資源,同時加強營造林工程建設,增加林草植被,以減輕水土流失、斷流、泥沙淤積對小浪底工程的危害和威脅,充分發揮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等水利設施的長期效能。
3.瀾滄江、南盤江流域保護體系建設
主要是轉變國有林區森工採伐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向,停止天然林資源的採伐利用。並加以恢復和保護,大力營造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以改善瀾滄江、元江、南盤江等江河流域發源地的水文狀況,減少水土流失,防災減災。
4.秦巴山脈核心地帶保護體系建設
主要是保護好分布於黃河流域及秦嶺山脈核心地帶和巴顏喀拉山高山峽谷地帶的天然林資源,大力營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建設重點是在各支流的上游及溝頭經營水源涵養林,在幹流和支流兩岸第三節 天然林保護工程曲匈容及陡峭的溝坡上經營護岸固坡林,以增強林草植被的蓄水保土功能,減緩雨水沖刷,減少泥沙含量,同時涵養水源,調節水的小循環,減少黃河斷流次數和縮短斷流天數。
5.三江平原農業生產基地保護體系建設
該區域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松花江、牡丹江等江河流域兩岸及其發源地和小興安嶺、張廣才嶺、長白山等山脈的核心地帶。其經營目標是在強化現有天然林保護的同時,積極營造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以調節地表徑流,固土保肥,涵養水源,防止泥石流和山洪暴發,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提高糧食產量。
6.松嫩平原農田保護體系建設
主要是指松花江、嫩江沖積平原周圍的生態公益林建設,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保護耕地,抵禦水澇、乾旱、鹽鹼、乾熱風等自然災害,提高糧食產量。
7.呼倫貝爾草原基地保護體系建設
主要經營目標是呼倫貝爾草原牧場的水源涵養和防風固沙。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與發展,提高林草植被覆蓋率,保護草原,遏制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擴展,是提高和恢復土地生產力,保障該地區牧業穩產高產的一項重要措施。
8.天山、阿爾泰山水源保護體系建設
主要經營方向是保護和營造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和防風固沙林,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保障該地區農牧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9.海南省熱帶雨林保護體系建設
經營目標是保護、恢復和發展現有的熱帶林,提高林分質量,同時起到防治風蝕和涵養水源的作用,保護島嶼特有基因資源,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為生態旅遊和科學實驗創造條件。
商品林建設
重點地區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之後,木材產量將大幅度調減,致使木材供需缺口擴大,木材供給的結構矛盾加劇。通過高強度集約經營、定向培育、基地化建設、規模化生產,發展以速生豐產用材林、工業原料林及珍貴大徑級用材林等為主的商品林基地建設,特別是提高現有中幼齡林的集約經營強度,為重點地區長期發揮木材生產基地的作用奠定基礎,從根本上解決木材供需矛盾;通過提高森林資源利用率和木材綜合利用率,加快以人工林、「三剩物」及「次、小、薪」材等為原料的林產工業建設,推廣使用林產品替代物和適度開發海外資源,減輕對森林資源利用的壓力,使工程區的森林盡快恢復和發展。
1.珍貴大徑級用材林建設
培育目標是國內外市場緊俏的膠合板材、高檔裝飾材及優質傢具材等珍貴和大徑級用材林。針對各林區的具體條件和適生樹種的分布確定為黑龍江省、吉林省林區紅松、水曲柳用材林建設基地;雲南省林區柚木、龍腦香熱帶林建設基地;陝西省、甘肅省林區雲杉、水青岡用材林建設基地;大興安嶺林區樟子松、落葉松大徑級用材林建設基地。
2.工業原料林建設
培育目標是國內市場缺口較大、尚需大量進口的木漿纖維用材林。重點建設分布為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林區落葉松、楊樺工業原料林建設工程;黑龍江省、吉林省林區冷杉、楊樺工業原料林建設工程;四川省、雲南省林區松樹、桉樹工業原料林建設工程;陝西省、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區松樹、楊樹工業原料林建設工程。
3.常規用材林建設
培育目標是直接使用原木等常規用材林。重點建設分布為陝西省、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雲杉、松樹常規用材林建設工程;黑龍江省、吉林省林區落葉松、闊葉樹常規用材林建設工程;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林區落葉松、樺木常規用材林建設工程;四川省、雲南省、海南省林區杉木、松樹常規用材林建設工程。
4.竹林建設
培育目標是速生豐產的竹林。重點建設分布為自然條件較好的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雲南省、四川省等地。
5.名特優新經濟林建設
培育目標是生產化工原料的材脂兩用林,以及木本葯材、調香料和果品經濟林。根據最新品種試驗與推廣的經驗,優先發展名特優新的經濟林品種。重點建設分布為四川省、雲南省林區材脂兩用林建設工程;海南省林區熱帶果品林建設工程;陝西省、甘肅省林區材脂兩用林建設工程;黑龍江省、吉林省林區木本葯材林建設工程。
6.森林多資源綜合開發
為了充分利用地力,增加商品林經營附加值,在立地條件較好的新造用材林和經濟林內,採用林糧(菜、葯)間作方式;利用國有林區天然林內野生動植物、微生物資源豐富的優越條件,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職工進行綜合開發,如採集山野菜、蘑菇、木耳、野生果品等等。
轉產項目建設
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將在短期內影響到局部地區的財政減收和群眾生活水平,因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當地群眾收入,是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重要內容,是確保天然林保護工程成功的關鍵。轉產項目建設是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的重要一環,是妥善分流和安置好富餘人員的有效途徑,是解決林區人口對森林資源過分依賴的有效措施,它不僅是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必要保障,而且也直接關繫到林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目前,林區現有的產業項目普遍存在著布局重復、結構雷同、經濟規模偏小、技術含量低、所有制單一等問題。因此,調整產業結構與布局,對現有企業進行改組與改造,增加科技含量,盤活不良資產是轉產項目建設的當務之急。
1.轉產項目建設的原則
(1)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國家的產業政策和經濟形勢,結合林業行業的產業布局,合理確定和篩選轉產項目,避免重復建設和形成不良資產。
(2)以高新技術為依託,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科技成果,提高項目的科技含量,以實現多種經營、綜合經營、集約經營和高效經營。
(3)充分發揮區域經濟優勢,優化資源配置。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比較大,要結合各地實際建立林業區域經濟,發揮集團優勢,促進大、中、小型企業的最佳組合,實現規模經營,從而達到更高的社會經濟效益。
(4)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大力發展自營經濟。對現有企業按現代企業制度進行改組和改造,加大技術改造力度,以資產為紐帶,加快改組力度,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是天然林保護工程一項主要工作。要採取多種經濟形式,多渠道籌措資金,多層次、多成分、多形勢地發展轉產項目,要結合本地的資源條件和區域經濟優勢,大力發展多形式的自營經濟。
2.轉產項目建設的主要思想
轉產項目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以安置因木材減產形成的富餘人員、以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為目標,加工項目的選擇應以當地的森林資源為基礎,與商品林的定向培育相結合,科學論證,審慎決策。項目的篩選與確定,要建立企業決策責任制,加強項目前期的決策和管理,提高項目的科學性和可行性。近期,要以資產重組、技術改造和 現有企業改建擴建為重點。轉產項目要立足林區自身特點和區域優 勢,充分利用林區的資源條件,合理開發利用林區多種資源。大力發展養殖業,積極開展水電、礦產資源開發、森林旅遊和商貿服務以及木材綜合利用與林產化工等,適時地建立起一批「短平快」項目,達到以短養長的目的。同時,提倡以家庭經濟為主的種養專業戶,建立若干個一頭聯基地、一頭接市場的龍頭企業。中期,要大力發展有發展潛力的林產工業和多種經營,重點抓好主導產業的建設,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盡快建成結構合理、高效益、快增長的比較發達的產業體系,以擺脫林區經濟對林木資源的絕對依賴;要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確定集團戰略,組建跨地區、跨行業、集林工貿和產、供、銷於一體的林業集團,建立現代林業企業制度。支持發展林區的集體經濟、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支持發展家庭經濟,形成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集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元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使林區盡快走出「經濟危困」的低谷;企業要從包攬社會中解脫出來,真正成為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建立林區各類要素市場,逐步在林區外建立林產品市場,繁榮林區經濟,拓展林產品國內外市場,參與國際競爭。
總之,要盡快完成從產品經濟到商品經濟、從資源經濟到產業經濟、從單一經濟向多元經濟的轉變,使林區從根本上扭轉「兩危」局面,把林區建成產業結構合理、市場繁榮、經濟發達、人民富庶、環境優美、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林區。
3.林業產業區域
根據工程重點實施范圍和地域資源特點,將產業區域大致劃為5個區域。
(1)東北、內蒙古產業區 東北、內蒙古地區繼續發揮我國商品木材主要生產基地的優勢,提供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必要的原木和各種材料的鋸材。相應發展木材防腐和乾燥工業,重點發展制漿造紙工業,同時積極建立定向培育的造紙原料林基地。大力發展初、中級木材加工業,特別是在改善產業素質的前提下重點發展人造板工業。
(2)西南產業區 西南地區繼續保持一定的木材生產能力,保持紫膠生產的傳統優勢,林產工業則以初、中級木材加工為主,在提高技術水平的前提下,適當發展制漿造紙工業。
(3)中南產業區 中南地區應充分發揮當地的自然、經濟條件和水熱資源,積極發展竹材加工和綠色食品的加工業,大力發展林區旅遊業和小水電業。提高現有林產工業和林產化工的集約經營,使之向產業化發展。適度開展林果產品系列加工。
(4)西北產業區 西北地區繼續保持一定的木材生產能力。大力發展中葯材的開發利用。由於西北地區古代文化遺址較多,能夠吸引大批中外遊客,發展森林旅遊前景廣闊。
(5)海南產業區 海南地區發揮當地地理、資源、氣候等優勢,大力發展以熱帶雨林景觀為主的旅遊業、以經營橡膠、松香為主的林化工業和以道果、油柚為主的熱帶優質水果基地及配套果品加工業。
4.轉產項目的管理
根據轉產項目的性質和規模,按照國家現行有關項目管理的文件、辦法等要求進行管理。
轉產項目的任務指標主要指富餘人員安置數量。目標和效益指標包括新增產品產量增加值、實現利稅。國家林業局將根據有關管理辦法,組織專家對項目進行預評估、中評估和後評估。
人員分流
木材產量的大幅度調減,將有大量的富餘職工需要分流和轉產安置,做好林區再就業服務是天然林保護工程順利實施的關鍵。
1.森林管護、營造林建設吸納和安置富餘人員森林管護分流人員主要從事林政資源管理、林業公安、森林保護等工作;營造林建設分流人員主要從事種苗生產、人工造林、撫育間伐、林分改造、未成林造林地的補植、經濟林栽培等森林資源培育工作;32程保障體系建設分流人員主要從事林區道路建設和其他基礎設施的新建與管護。
2.建立轉產項目,提供就業機會
轉產項目是經過民主科學的決策,按照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選取和建立的,應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能夠安置林區富餘人員,並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3.建立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林區多種經營項目
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的再就業培訓,提高下崗人員綜合競爭能力和自強、自信心,引導下崗人員積極投身到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建立個體、集體等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企業。提倡發展社會服務、養殖業等多種經營項目。
4.妥善做好離退休職工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工作
通過大力發展社會保險業,為下崗職工提供最低社會保障收入和醫療等保障,解決下崗職工的後顧之憂,同時,妥善做好離退休職工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工作。
加強工程基礎保障體系工作
為保證天然林保護工程公益林建設的質量,充分發揮生態公益林體系的公益效能,在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完善法規制度和強化經營管理的基礎上,要加強以下五大基礎保障體系建設。
1.科技教育體系建設
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專業齊全、人才薈萃的林業科研體系。天然林保護工程中的公益林建設,要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指導思想,實施科教興林戰略,要充分發揮工程建設中的科技保障作用。利用現有的科技力量和科研成果,推動林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深化科研體制改革,調動國家、省(自治區)、國有林業局等各級科技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密切同科研、教學和生產單位的橫向聯系和科技協作,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集科研、開發、推廣、信息服務和教育培訓學科齊全、結構合理的林業科教體系。在加強科技研究與推廣的同時,搞好職工培訓和教育,實現科技進步與勞動者素質普遍提高相結合。建立具有良種繁育、用材林速生、經濟林豐產、森林保護、水土流失治理、森林生態效益與補償機制研究、職工教育、林業信息管理等一整套各有側重、互為補充的科技教育體系。
(1)科技研究與推廣
針對我國現有林業科研管理體制,普遍存在著人員結構不盡合理、研究內容在同一水平上重復較多、科技推廣的力量和力度不夠、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不高等諸多問題,為了保障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順利實施和健康發展,必須採取一系列的積極措施。一是必須從科研人員管理體制的改革入手,建立起一支精兵高效的科研隊伍;二是確定以生態公益林、商品林建設為主要研究內容的主攻方向;三是要鞏固機構、健全制度、落實人員,實行科、教、企聯合,面向基層,進而鞏固和完善國有林區科技推廣體系和試驗示範體系。
(2)職工教育
積極開展以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重點的行業培訓工作,以原林業部編制的《崗位規范和工人技術等級標准》為依據,有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實施林業幹部和工人進行崗位培訓。在抓好崗位培訓、教育的同時,要積極抓好下崗分流人員的再就業培訓,重點是幫助過去從事木材生產的職工掌握營林作業和林區多資源綜合開發的基本技能。
2.種苗繁育體系建設選用良種、培育壯苗是提高林地生產力,達到速生豐產目標的關鍵措施,是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的基礎。因此,天然林保護工程必須加強種苗繁育工作,為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提供良種壯苗,建立起林木種子生產、種子貯藏與苗木繁育協調發展的種苗繁育體系。
3.基礎設施體系建設
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是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基礎和保障。缺乏良好的基礎設施,對於加強營造林事業、保護好天然林資源勢必造成不利影響。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應遵循滿足需要、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分步實施的原則,其主要內容包括林區路網建設、林業機械設備和營林站點建設等。
4.森林保護體系建設
加強森林防火和病蟲鼠害防治,制止亂砍濫伐和非法采獵,是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的關鍵措施,建立健全森林保護體系,是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重要保障。該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努力降低森林火災可能造成的損失和影響;積極開展森林病蟲鼠害防治,嚴禁危險性病蟲害的入侵和蔓延;堅決制止亂砍濫伐、無證採伐和越界採伐,確保木材調減量落實到位;依法保護和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嚴厲打擊非法采獵國家保護的珍稀動植物的犯罪行為。
5.林業信息管理體系建設
為切實提高國有林業局經營管理水平,真正實現林業集約化經營,保證天然林保護工程的有效實施,將利用遙感、信息處理、計算機管理等現代化技術和手段,建立林業信息管理體系,為管理者的最終決策提供准確、及時、科學的依據和優化方案。
林業信息管理體系主要由森林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天然林保護工程信息管理系統和國有林業局經營決策支持系統所組成,並建成國家林業局一省(自治區)或森工(集團)公司一國有林業局一下屬國有林場的信息網路系統,實現天然林保護工程綜合信息的動態管理和多級共享,為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快速檢索、查詢和充分利用有關信息提供高容量、高效率的服務。
Ⅳ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工程進展及建設成效
(一)工程進展情況
1、工程投資情況。從1998年試點到2004年底,累計完成投資488.3億元,其中:中央基本建設(國債)投資122.9億元、中央財政專項補助339.6億元、地方配套資金25.8億元。
2、木材產量調減情況。根據《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00年以來,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採伐,實際調減商品材產量1351.8萬m;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木材產量已按計劃調減到位,木材停伐和調減任務按年度計劃完成。
3、森林資源管護情況。截至2004年底,工程區9800多萬hm森林得到了有效管護。全面落實了森林管護責任制,取締和關閉了一批林區木材交易市場和木材加工網點,工程區亂砍濫伐和超限額採伐現象逐年減少,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發生率也呈下降趨勢。
4、公益林建設情況。生態公益林建設按年度計劃完成。截至2004年底,生態公益林建設任務按計劃完成,其中:人工造林193.1萬hm,飛播造林276萬hm,封山育林680.1萬hm。
5、富餘人員分流安置情況。截至2004年底,已有69.3萬富餘人員得到妥善分流安置。其中:轉向森林管護20.53 萬人,實行一次性安置33.8萬人,轉向公益林、種苗等建設12萬多人,近2萬人仍在企業再就業服務中心。
6、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和政社性政策落實情況。實施工程近7年來,專項安排了職工養老保險及社會統籌經費61.15億元。2003年,工程區在冊職工中有90.6萬人進入省、地、縣級社會養老統籌,參保人數佔在冊職工的82.7%。截至2003年底,工程區有政社性人員11.78萬人,其中:公檢法司人員2.49萬人、教育5.98萬人、醫療衛生3.31萬人;政企合一企業開支的政府機構人員17167人。
7、種苗、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支撐情況。工程區共建母樹林6.8萬hm,種子園6634萬hm,采種基地10.2萬hm,苗圃1.7萬hm,配備苗圃噴灌設施6886套;森林防火基本建設得到改善,其中瞭望台1955個,道路58147km,隔離帶87652km,設備313851套,車輛1926輛;建立技術示範林14459hm,技術推廣林23992hm,技術繁育苗圃638hm,其他科技項目林2033hm。
(二)建設成效
1、生態效益。森林資源長期過量消耗得到了有效控制,森林資源呈現逐年增長趨勢。據初步統計,工程實施近7年來,累計減少森林資源消耗3.2億m,林區長期過度採伐森林的問題得到有效遏制,實現了森林資源面積、蓄積的同步增長。僅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的森林覆蓋率比第五次森林資源清查(1994-1998年)就提高了5.58個百分點,達到77.61%;森林面積和蓄積分別增加112.7萬hm、4000萬m,總量達到2541.1萬hm和22.73億m。森林生態功能退化趨勢得到有效扭轉,局部地區生態明顯改善。據對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22個縣的抽樣調查,水土流失面積與工程實施前相比下降5.99%,長江泥沙含量出現全線下降的趨勢。一些地方過去乾涸的水源和泉眼開始出現水流,降雨量和空氣濕度明顯增加。
2、社會效益。增強了全社會保護天然林的意識,確保了林區社會穩定,工程建設帶來的社會效益是空前的、巨大的。一是保護天然林資源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參與。人們的生態意識、保護森林、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得到空前的提高,廣大幹部群眾認識到了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是關繫到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是功在當代、利在子孫的一件大事。二是富餘人員初步得到妥善分流安置。一方面,通過一次性安置等措施,使工程區在冊職工人數由原來的146.5萬人減為109.7萬人。另一方面,直接從事木材生產的職工由37.5萬人減為11.2萬人,減少70%以上;而森林管護人員由4.59萬人增加到20.53萬人,增加3倍多。三是工程區職工參加養老保險促進了社會穩定。工程區在冊的109.7萬職工中,有90.6萬人進入省、地、縣級社會和行業養老統籌,參保人數佔在冊職工的82.7%,基本養老保險政策的逐步落實,企業發展活力逐步增強。隨著國家對森工企業金融機構債務予以免除政策的出台,及工程區醫療、失業、公傷、生育等4項社會保險制度的逐步建立,將為企業減負和加快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3、經濟效益。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深入實施,各地都在積極探索適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特點的天然林保護與林區經濟發展的路子,林區經營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是工程區內林業經營方向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森林資源培育和保護為主轉變,森林資源恢復和增長速度加快;二是林區經濟的發展方向由「獨木支撐」向調整結構、多種經營轉變,部分地區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三是林區職工就業渠道由單純依靠「大木頭」向多元化轉變,就業門路進一步拓寬。工程實施前,林業的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表現為中間大,兩頭小,即第二產業比例大,第一、第三產業比例小。工程實施後,以木材生產為主的經營格局被打破,以木材生產及與木材生產相關的木材加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受到沖擊,隨著公益林建設投入的逐年增加,以營造林業為主的第一產業發展迅速;許多地方充分利用林區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發展非林非木產業以及第三產業,大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產業結構得到初步調整。
綜上所述,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工程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基本上完成了工程規劃的建設任務,工程管理不斷加強,工程建設進展順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工程的實施,為緩解林區森林資源危機和企業經濟危困注入了「強心劑」,為重振林區帶來了新的發展生機,使工程區經濟、社會各方面出現了可喜的變化。森林資源長期過量消耗得到了有效控制,森林資源呈現逐年增長趨勢;森林生態功能退化趨勢得到有效扭轉,局部地區生態明顯改善;林區傳統產業結構逐年得到調整,林業企業經濟狀況有所好轉,富餘職工逐步得到分流安置,林區就業渠道呈現多元化,林業企業社會負擔逐步減輕,企業發展活力有所增強。
Ⅵ 我國將從2000年到2010年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
什麼意思????
Ⅶ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概述
1998年發生在長江流域和東北地區的兩次特大洪災,至今仍讓許多人記憶猶新。正是那年大水,讓人們嘗到了生態破壞的惡果。洪水退去後,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全面停止長江、黃河流域上中游的天然林採伐。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災後重建、整治江湖、興修水利的若干意見》(中發[1998]15號)中關於「全面停止長江黃河流域上中游的天然林採伐,森工企業轉向營林管護」的精神,國家林業局編制了《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和《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經過兩年試點,2000年10月國家正式啟動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簡稱「天保工程」。
此後,長江、黃河流域工程區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採伐,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大幅度調減木材產量。巨額投資加上林區人共同努力,工程區森林資源進入了一個快速增長期,也換來了明顯的生態效益。
Ⅷ 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工程范圍
工程范圍初步確定為雲南省、四川省、重慶市、貴州省、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山西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含生產建設兵團)、內蒙古自治區、吉林省、黑龍江省(含大興安嶺)、海南省、河南省等18個省(區、市)的重點國有森工企業及長江、黃河中上游等地區生態地位重要的地方森工企業、采育場和以採伐天然林為經濟支柱的國有林業局(場)、集體林場。
Ⅸ 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工程重點
根據工程實施堅持突出重點的原則,在工程范圍內也應確定重點實施地區。目前確定的工程重點是國有林區,即指分布於東北、西北和西南的黑龍江省、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陝西省、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重慶市和雲南省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歸國家所有的成片天然林林區。
國有林區的基本情況
國有林區經營面積約4133萬hm2,佔全國林業用地的15.5%;活立木蓄積27.1億立方米,佔全國活立木蓄積量的25.8%。在人煙稀少的原始林區,森工企業在開發建設生存性設施和進行木材生產的同時,也進行了生活性和社會性設施的建設。現已形成有500萬人口,包括公檢法、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郵政電訊、道路、商糧供銷等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及基礎設施齊全的林區社會。
國有林區的地位和作用
國有林區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今天乃至將來,都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發揮著其他林區、其他行業難以取代的作用。
1. 國有林區是我國最大的森林後備資源培育基地和木材及林副產品供應基地,根據全國第4次(1989—1993年)森林資源連續清查資料統計,我國森林資源的分布仍然以東北、西南國有林區為主體。活立木蓄積量中,黑龍江省、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四川省和雲南省5省、自治區佔全國的58.7%(其中國有80.5%,含地方國有部分,但不包括國有林區的集體部分);森林蓄積量中,5省、自治區佔59.6%(其中國有82.7%);天然林面積和蓄積中5省、 自治區分別佔55.6%和62.4%。國有林區在歷史上承擔了全國木材供應任務的50%以上, 已累計為國家提供木材10多億m3,並為社會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林副產品。森林資源開發利用和培育為社會每年提供了大約100萬個就業機會。
2. 國有林區是國家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
國有林區的天然林資源集中分布於我國大江大河的源頭、大型水庫周圍和重要山脈核心地帶,在蓄水保土、穩定河床、調節流量、保護水源、保土防蝕、減少江河泥沙淤積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3. 國有林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大的棲息地豐富多彩的森林生態系統孕育了區系復雜的動植物資源,並為野生動植物棲息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存環境,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4.繁榮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陲地區的經濟發展
國有林區多處邊陲,有眾多的民族聚居,這些地區較為荒僻,發展極為緩慢。林區的開發建設,使林區社會逐步繁榮,經濟逐步發展,並帶動相關事業的發展,確立了國有林區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基礎產業的地位。
國有林區當前存在的問題 .
1.森林資源結構性危機加劇,可采資源減少國有林區經過幾十年的開發和培育,森林資源總量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但森林資源的結構和功能卻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天然林成過熟林面積和蓄積銳減。二是林地生產力下降,單位面積蓄積由建國初期的每公頃143立方米下降到102立方米。三是森林功能下降,即森林自我調節能力和建設、改善生態環境,防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下降。
2.林區人口增加過快,對資源壓力過大
隨著林區的開發,人口增長過快,國有林區人口已由開發初期的不足100萬人,發展到現在的500多萬人口。同時,單一的消耗木材經濟結構,造成對森林資源的過大壓力。目前,林區勞動力過剩的問題日益嚴重,致使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多。
3.歷史欠帳過多,企業社會負擔重
50年代是林區大規模開發建設階段,實行先生產後生活,邊建設邊生產的方針,使林區未形成綜合生產能力就中斷了國家投資,造成生產、生活投資大量欠帳。大量的生產、生活設施欠帳,致使木材生產任務過於集中,積累不足,無法維持企業持續經營。
4.經濟改革滯後,經濟危機逐年加劇
國有林區獨木支撐經濟的局面長期以來沒有根本改變,企業虧損日趨嚴重,林產工業的經營管理不善,使其不僅不能為經濟危困「解憂」,而且還要「增憂」,加之福利開支不斷增加,使企業包袱越背越重,企業的發展步履艱難。5.管理體制上的政企不分,造成企業社會負擔過重· 國有林區的單位,既是企業,又是政府,使企業社會負擔沉重。隨著人口的增多,社會的發展,負擔越來越重,嚴重地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國有林區的有利條件
國有林區雖然面臨著很多困難和問題,有些問題還很嚴重時也存在著一些有利條件,面臨著非常好的發展機遇。
1.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
但同自國有林區「兩危」出現以來,黨和國家極為關注,國家領導人多次到林區視察,國務院多次召開專門會議解決林區困難,相應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1998年特大洪災以來, 自上而下,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又明確提出了加強天然林保護工作。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啟動,為國有林區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2.觀念逐步轉變
近年來,林區幹部群眾在反思中已清醒地認識到「兩危」產生的原因及危害,觀念逐步開始轉變。因此,對天然林保護工程更是重視,各地都在積極准備,想方設法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爭取以實施好工程來促進林區的全面發展。這些是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內在動力。
3.資源優勢顯著
國有林區地域遼闊, 自然資源豐富,除林木資源外,還有動物、植物及菌種資源,以及獨具特色的礦產資源、水力資源和景觀資源等。這些資源在種類、品位和開發條件等方面都很優越,開發前景廣闊,為林區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
4.市場需求旺盛
隨著社會的發展,整個社會對林產品的需求總量、需求結構都在發生可喜的變化,新的需求不斷產生。這些為我們利用林區資源優勢,從資源經濟轉向產業經濟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5.發展基礎較好
40多年的建設,使國有林區形成了林區管理和社會服務體系齊全的林區社會,擁有相當規模的固定資產、人力資源和較完備的生產社會基礎設施等,這些為林區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保障。
綜上所述,國有林區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生態環境建設中均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雖然存在著很多問題,但是也應看到有利的條件,國家已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國有林區重新振興大有希望。因此,長江、黃河中上游地區、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135個森工企業和海南省4個營林局、內蒙古自治區南部8個林業局、甘肅省小隴山林管局、陝西省寶雞2個林業局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中東部12個林場等重點國有森工企業確定為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的重點地區。
Ⅹ 天然林保護工程對我們日常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天然林保護工程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肯定有很多影響,讓我們的天更藍,沙塵暴更少,綠色植物更多,空氣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