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2年10月24日,張黎明獲得2012年電力改革創新成果幾等獎
一等獎。
2012年,張黎明在國家電網舉辦的「服務之星」競賽中,力挫群雄,捧得國家內電網公司「十佳服務之星」榮譽容稱號,服務隊獲「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天津市「優秀志願者服務團隊」、國家電網「金牌」共產黨員服務隊等榮譽。
(1)電力創新成果擴展閱讀:
張黎明2012年搶修事件:
2012年7月26日深夜,一場六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席捲津門。告急!告急!告急!停電!停電!停電!80多個報修電話彷彿雷鳴閃電中絕望的呼救。
張黎明帶領隊友們立即投入戰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汗水,泥水,雨水;張家,王家,李家……所有報修任務初戰告捷,可他們個個累成了一攤泥。
「大夥兒吃口飯吧。」張黎明這才意識到,連續奮戰8個小時,他和隊友們滴水未進。疲倦和睏乏排山倒海般襲來,他們最大的願望,只是睡個好覺。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明星」黎明與萬家燈火(時代楷模)
⑵ 圍繞國慶六十周年開國家電網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體現「誠信、責任、創新、奉獻」的核心觀念,
祖國的新建設
防洪:抑洪驅獸,安瀾興邦
洪水,一直是長江中下遊人民的「心腹大患」。富饒的糧棉油基地、密布的村莊城鎮、密集的工礦企業以及近8000萬人口,長期被長江水患所困擾。特別是荊江險段,隨著泥沙的不斷淤積,一到汛期就成了水位高出兩岸地面6米~10米的「懸河」。
興建「截斷巫山雲雨」的三峽工程,首要出發點就是為了根治長江水患,推進中下游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當三峽水庫蓄水至175米時,防洪庫容高達221.5億立方米,防洪效益及其連帶的環境效益十分顯著:一份調查資料顯示,按1992年價格水平計算,三峽工程防洪多年平均直接經濟效益為每年22億~25.2億元。除直接經濟效益外,還可避免因大堤潰決而造成的人口傷亡、鐵路干線中斷、災區生態惡化、疾病流行以及災民安置、家園重建等其他連帶損失。
依據今年汛期三峽水庫的調度方案,僅2006年,三峽水庫就可在需要時提供至少72.9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盡管這一防洪庫容只是三峽工程完建後總防洪庫容的1/3左右,但已超過了荊江分蓄洪區調蓄洪水的能力。
發電:電出高峽平湖,光照半壁河山
華東、華中地區經濟發達,但能源長期緊缺,電力一直依靠「北煤南運」來維持。動力資源嚴重不足,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我國是世界上水能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可開發量為3.78億千瓦,年發電量可達1.92萬億度。然而,在近十幾年,我國水電所佔比重卻每況愈下,水電占發電總裝機的比重已降到14%,遠遠低於22%的世界平均水平。水電作為清潔環保的生態型工業,其與火電的不均衡發展現象,顯示了我國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的不合理。
三峽工程總裝機容量為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為847億度。這就相當於建設一座年產5000萬噸原煤的特大型煤礦或年產2500萬噸的特大型油田,相當於10座裝機容量為200萬千瓦的大型火力發電廠以及相應的運煤或運油的鐵路。無論從裝機總容量來看,還是從多年平均年發電量來看,在一定時期內,三峽水電站都將是世界上第一大水電站。
面向華中、華東和廣東地區,三峽水電站的供電距離都在400公里~1000公里的經濟輸電范圍以內。三峽水電站全部投入發電後,可以把華中、華東、華南電網聯成跨區的大電力系統,可取得地區之間的錯峰效益、水電站群的補償調節效益和水火電廠容量交換效益。僅華中、華東兩大電網聯網,就可取得300萬~400萬千瓦的錯峰效益。同時,還具備了北聯華北、西北,西聯西南,組成全國聯合電力系統的條件。
三峽水電站的環境效益更是難以估量。與燃煤發電相比,每年可少排放大量二氧化碳、1萬噸一氧化碳、37萬噸氮氧化合物、數百萬噸二氧化硫和大量灰塵、廢渣,將減輕環境污染和因有害氣體的排放而引起的酸雨等危害。
航運:渠化下川江,天塹變通途
長江素有「黃金水道」之稱,歷來就是溝通我國東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交通大動脈,已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內河航運體系。但在修建三峽大壩以前,宜昌至重慶航道仍然處於航行條件極為復雜的天然狀態,水流湍急,險灘密布,僅可通行1500噸級船隊。
據統計,在上述長約660公里的航道上,共有灘險139處。此外,沿線還有27處不能夜航或只能單向夜航的河段。尤其是下川江河段,航道年單向通過能力僅1000萬噸,抵不上一條江南運河的貨運量,大大制約了「黃金水道」運能的發揮。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南地區對外物流交流猛增,原來川江的航運條件,已遠遠不能滿足要求。
⑶ 電力行業有關的「QC」成果 指的是什麼
QC是英文QUALITY CONTROL的縮寫,中文「質量控制」。
在ISO9000:2015對質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定義是:「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的活動」。質量控制定義是:「質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於滿足質量要求」。
按產品在過程的控制特點、次序,產品質量控制可劃分為四個階段:進料控制(Incoming Quality Control縮寫為IQC)、過程質量控制(I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縮寫為IPQC)、最終檢查驗證(Final Quality Control縮寫為FQC)和出貨質量控制(Outgoing Quality Control縮寫為OQC)。
(3)電力創新成果擴展閱讀
基本要素:
1、人力 Man——員工是企業所有品質作業、活動的執行者。
2、設備 Machine——機器設備、工模夾具是生產現場的利刃。
3、材料 Material——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材料品質問題往往是現場品質異常的主要原因。
4、方法 Method——企業文化、行事原則、技術手段、標准規范等等構成企業的Know-How,也是同行競爭中致勝的法寶。
5、環境 Environment——外部競爭、生存環境;內部工作環境、工作現場及氛圍。
⑷ 供電職工技術創新成果,謝謝
我也收到了兩封信函,蓋的章是:
「中國社會經濟優秀論文評選辦公室」和「全國電力科技創新成果評審委員會」兩個單位,發文和組織單位是中國社會經濟調查研究中心西南中心,感覺盈利的氛圍太濃了!當時我的文章參加了雜志社舉行的徵文比賽,主辦機構都是免費寄送獲獎證書和獎品,不像這家機構,收費是先決條件。
大家明鑒!
⑸ 蘇州 | 主動配電網綜合示範可視化共享創新成果
蘇州,作為國際能源變革發展典範城市,在主動配電網發展上先行先試,建設主動配電網綜合示範工程,以滿足蘇州電網未來發展的需求
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和小建議」(簡稱「五小」)為主要內容的員專工創新活動,旨在通屬過鼓勵員工立足本職工作開展群眾性創新,從而達到改進工作質量,提升工作效率,助推企業發展的目的。為了推動「五小」創新活動的深入開展,河間市電力局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出台了《「五小」創新競賽活動實施方案》及《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獎勵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了「五小」創新成果推廣應用項目庫,組織專業人員對成果的進步性、可行性和效益性進行綜合評價,對相關成果進行論證和補充完善,並按照安全管理、生產管理、營銷服務、其它管理四類及A、B、C三個推廣應用等級對創新成果進行分類匯總,對於滿足相關要求的項目積極向省、市公司申報。同時,堅持物質獎勵與精神激勵並重,在給予項目發明人物質獎勵的同時,對發明人給予項目冠名權,並以發明人命名創新工作室。在此基礎上,制定「五小」創新成果推廣應用實施方案,通過建立常態機制,強化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加快推進創新項目向生產力的轉化。
⑺ 三次科技革命的時間~成果
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的對比
1、開始時間及條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紀60年代)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 圈地運動的進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僱傭勞動力 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生產技術 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急劇擴大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紀70年代) 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資本積累和對殖民的肆意掠奪積累了大量資金 自然科學取得突破性進展 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 二戰後,資本主義推行福利制度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局穩定 20世紀初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 (直接推動力是二戰及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的需要--這與前兩次有別)
2、 主要成就和特點
主要成就:
第一次科技革命 棉紡織:一系列紡織機器的發明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1785年 )交通運輸:富爾頓-輪船(美、1807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英、1814年) 1、首先發生在英國,並以英國為主體;2、以輕工業為主導;3、 以蒸汽動力為主要標志;4、技術發明主要源於工人和技師的實踐經驗
第二次科技革命 1、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3、新通訊手段的發明(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1、科學同技術開始密切結合2、新技術發明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國家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2.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
3、 主要影響及對中國的影響
主要影響 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於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第二次科技革命 1、促使生產力迅速發展;2、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3、列強加緊瓜分世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東西方差距進一步擴大4、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格局發生改變;列強爭奪與沖突加劇5、無產階級壯大,工運逐漸走向高潮 1、列強繼續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並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3、 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如: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引進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在科技領域碩果累累。機遇與挑戰並存。
4、科技革命的哲學啟示 :
(1) 其出現是實踐的需要,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又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
(2) 即有共性也有各自特點,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3) 不僅促成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馬克思主義隨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 發展)
5、如何面對新的科技革命:
(1) 作為國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科技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發展科教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重視人才,建立知識創新體系。
(2) 從個人講,努力學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注意對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3) 從經濟學上看,充分認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認識其在社會生產中作用,依靠科技和提高效益,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4) 從政治學角度看,國際競爭重點已發生變化,決定國際地位的關鍵因素是科技。需全面行使國家職能,把振興科技、發展教育作為國家戰略的重點。
(5) 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面對洶涌而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機遇與挑戰、壓力並存。根據本國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經濟、科技、社會發展戰略,努力縮小同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探索一條適合本國高速發展的道路,是擺在廣大發展中國家面前的首要任務。
6、如何認識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關系:
(1)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聯系大為加強。
(2) 科學提供物化的可能,技術提供物化的現實,生產則成為物化的具體實現過程。
(3) 對於科學來說,技術是科學的延伸;對技術而言,科學是技術的升華;對生產來說,科學技術是其實踐活動的必要前提。
(4) 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以致出現了密不可分的趨勢,正如教材資料所引《蘇聯大網路全書》第三版中的「科學技術革命」條目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