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取得豐碩成果說明了什麼
說明復了我們國家的共建一帶一制路是很適合經濟全球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
(1)走出去成果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比如,「經濟帶」概念就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其中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以經濟增長極輻射周邊,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
「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不同於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經濟區」與「經濟聯盟」,同以上兩者相比,經濟帶具有靈活性高、適用性廣以及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本著自願參與,協同推進的原則,發揚古絲綢之路兼容並包的精神。
B. 我國實現走出去戰略帶來的成效
一是市場多元化繼續取得成效,亞洲獨占鰲頭,是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最大市場。對外經濟合作業務分布在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對外直接投資的66%、對外承包工程的42%和對外勞務合作的54%集中在亞洲。對北美、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的直接投資增幅在80%以上,對非洲和拉美的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業務增幅在60%以上。
二是全方位、寬領域和多層次的「走出去」格局逐漸形成。中央和地方大型企業繼續發揮主導作用,民營企業逐步成為「走出去」的生力軍。信息和通訊業、采礦業和製造業成為今年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行業,占對外投資總額的90%以上;對外承包工程77.9%的業務集中在建築、交通運輸、電子通訊、石油化工和電力行業;外派勞務人員86.7%集中在工業製造、建築、農林牧漁、交通運輸等行業。
三是跨國並購成為對外投資的主要方式。今年1-11月境外並購類投資占同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54.7%,主要集中在電訊、汽車、資源開發等領域。境外加工貿易類投資占總額的42%,主要集中在輕工、機械、建材、電子、紡織服裝等行業;其他類投資佔4.2%。
四是大型和特大型項目增多,技術含量提高。投資金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項目投資額總計43.1億美元,占投資總額的62.6%。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有91個,累計合同金額118億美元,佔新簽合同總額的47.2 %,其中上億美元的項目有39個。
五是「走出去」對促進國民經濟和對外關系發展的作用日益明顯。通過「走出去」開展對外經濟合作,我國企業不斷增加在境外從事家電、機電、紡織、服裝、輕工等行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不僅配合了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帶動了機電成套設備和自有技術出口,而且增進了我國與周邊和發展中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共同發展。
C. 一帶一路取得哪些成果
一帶一路項目成果:
1、蒙內鐵路
肯亞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在非洲唯一的支點,是新絲路建設中獲得中國資金援助最多的國家。
2014年5月李克強總理訪問肯亞期間,中肯簽署了關於蒙巴薩-內羅畢鐵路相關合作協議,蒙內鐵路是肯亞百年來建設的首條新鐵路,是東非鐵路網的咽喉,也是東非次區域互聯互通重大項目,規劃全長2700公里,預計總造價250億美元。
中國企業也攜手通用電氣開拓EPC市場的力度不斷加大,比如2015年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在其承建的肯亞基佩托風電項目中採用60台通用1.7-103風機。
2、中匈協議
2015年6月6日,正在匈牙利進行正式訪問的外交部部長王毅,在布達佩斯同匈牙利外交與對外經濟部部長西亞爾托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匈牙利政府關於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簽署的第一個此類合作文件。
3、衛星通信
為保障「一帶一路」通信衛星信號無障礙,國內的相關企業和政府機構已經對「一帶一路」的衛星發射進行了規劃和研究,未來三年到五年內,將發射多顆通信衛星,與此同時,「一帶一路」途經國家的通信信號也將逐步實現全覆蓋。從而在通信領域為「一帶一路」鋪平道路。
4、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截至2015年4月15日,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確定為57個,其中域內國家37個、域外國家20個。涵蓋了除美日之外的主要西方國家 ,以及亞歐區域的大部分國家,成員遍及五大洲。其他國家和地區今後仍可以作為普通成員加入亞投行。
4月28日,為期兩天的亞投行第四次談判代表會議在北京閉幕,這是亞投行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名單最終確定後首次齊聚北京,代表們對多邊臨時秘書處起草的《亞投行章程(草案)》修訂稿進行討論並取得顯著進展。各方商定將於2015年年中完成亞投行章程談判並簽署,年底前完成章程生效程序,正式成立亞投行。
5、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
2015年12月22日,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與巴基斯坦國家高速公路管理局正式簽署巴基斯坦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蘇庫爾-木爾坦段)項目EPC總承包合同。
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項目為中巴經濟走廊最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全長約1,152公里,採用雙向6車道設計,設計時速120公里/小時。公司本次簽約承建的蘇庫爾-木爾坦段,為中巴經濟走廊早期收獲項目,全長392公里,建設工期36個月。合同金額2,943億盧比,約摺合人民幣184.6億元,約占公司2014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2.31%。公司推進「一帶一路」項目取得重大實質性成果。
6、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
2016年1月10日,在距離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50多公里處的吉拉姆河畔,三峽集團承建的卡洛特水電站主體工程開工。這是絲路基金首個對外投資項目。中國政府已承諾在2030年前向巴基斯坦投資至少350億美元,為建造發電廠提供融資。通用電氣表示目前在巴基斯坦的訂單金額已升至超過10億美元,而五年前還不足1億美元。
7、中巴經濟走廊
2015年12月31日,「中巴經濟走廊-2016中國產能合作友好訪問團」新聞發布會暨大型紀錄片《巴鐵》啟動儀式在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舉行。
8、中亞天然氣管線項目
2009年,該項目由中石油海外工程集團承建,GE為該項目提供了四個壓縮機站的十二台壓縮機和航改型燃機。除技術、資金支持外,GE還調動沿線國家的本土團隊,協助進行項目溝通,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通過中亞管道接入西氣東輸管道,覆蓋國內25個省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用戶,造福5億多人。
9、印尼雅萬高鐵
2016年1月21日,印尼雅萬高鐵開工奠基儀式舉行。這將是印尼乃至東南亞地區的首條高鐵。
10、德黑蘭至馬什哈德高鐵
D. 走出去符合哪項基本國策
改革開放。
基本國策的確立:2007年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總綱」: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十七大報告》第五章: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
基本內容: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在堅持擴大內需方針的同時,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增強參與經濟全球化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能力。
五點要求:[1] 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堅持以質取勝;優化對外開放結構和布局,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扎實促進互利共贏,維護和完善全球經貿體系;切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依法保護中國海外資產和人員安全。
E. 中國發展有哪些成就
●GDP年均增長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國家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國經濟核心指標。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1952年至2008年,扣除價格因素,我國GDP以年均的速度增長,經濟總量增加77倍,位次躍升至世界第3位。
●城鄉居民儲蓄增加2.5萬倍人民生活由貧困邁上總體小康
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2008年底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達21.8萬億元,比1952年底增加2.5萬倍。
1978年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仍還約有2.5億人,約佔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減少為1479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聯合國和世界銀行認為,近25年來全人類扶貧事業成就中,三分之二應歸功於中國。
●財政收入增長985倍有效提高了政府宏觀調控能力
1950年國家財政收入只有62億元,到1978年上升到1132億元,到1999年達到11444億元。進入新世紀,財政收入連續跨越新台階,2008年達到61317億元,比1950年增長985倍。
●糧食產量增長3.7倍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支撐工業化進程
2008年我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長3.7倍,達到52871萬噸;豬牛羊肉類產量達到5337萬噸,而1952年只有339萬噸。
●粗鋼年產從16萬噸到5億噸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
2008年與1949年相比,我國粗鋼產量由16萬噸增長到50092萬噸,紗產量由32.7萬噸增加到2149萬噸。我國由一個只能製造初級工業產品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根據聯合國資料,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份額由1995年的上升到2007年的.
●對外貿易增長2266倍從封閉半封閉走向全方位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走上了對外開放之路,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三對外貿易大國。
●城鎮化率從提高到走向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城鎮化水平很低,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城鄉之間處於嚴格的分割狀態。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進入加速發展時期,2008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文盲率降至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教育關繫到國家的未來。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20%左右。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目前的教育普及程度已經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200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高中毛入學率74%,初中毛入學率,小學凈入學率達,文盲率降至;當年高中階段在校生人數4546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2057萬人。
●科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
2008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4570億元,占,比1991年提高個百分點。科技成果大量涌現。
●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由35歲提高到73歲公共衛生體系初步建立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地區缺醫少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經過60年建設,我國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體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2008年年末全國每千人口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數2.8張,處於發展中國家中等偏上水平,而1949年為張。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由1949年的35歲提高到2005年的73歲,在世界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中居於領先地位。(國家統計局)
F. 近幾年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的事例有哪些
1、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中國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介紹,如果說地面量子通信構建了一張連接每個城市、每個信息傳輸點的「網」,那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就像一桿將這張網射向太空的「標槍」。
當這張縱橫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網」織就,海量信息將在其中來去如影,並且「無條件」安全。
2017年1月18日,中國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了4個月的在軌測試任務,正式交付用戶單位使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等單位相關領導在交付使用證書上簽字。
2、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
「慧眼」衛星是2017年6月15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前沿領域的自主創新重大空間科學項目。
衛星在軌運行期間,圓滿完成衛星平台、有效載荷、地面應用系統等測試任務。首席科學家張雙南表示,測試結果表明,衛星各項功能、性能符合工程研製總要求,具備投入使用條件。
「慧眼」衛星已多次參加了國際空間和地面的聯測,獲得了銀道面掃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陽耀發等的大量觀測數據,發布了30多個伽馬射線暴的觀測結果,直接測量到了目前最強的中子星磁場迴旋吸收線,完成了國內最高精度的脈沖星導航試驗。
2017年10月,雙中子星並合產生引力波聯合觀測成果全球發布。這是人類首次同時探測到引力波及其電磁對應體,中國「慧眼」參與觀測並發揮重要作用,確定了伽馬射線的流量上限。
5、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鋼拱橋
滬通大橋跨長江而通南北,連接張家港和南通,上層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下層為四線高速鐵路,是我國沿海鐵路大通道中滬通鐵路段的跨江控制性工程,規劃中的通蘇嘉城際也從這里過江。
大橋全長11072米,南側跨越長江主航道,為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鐵兩用斜拉橋。
天生港航道橋位於滬通大橋北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鐵兩用鋼拱橋。橋體採用主跨336米的剛性梁柔性拱橋結構,主梁和主拱的重量總計3.24萬噸。
2017年1月,天生港航道橋已經實現了主梁合龍。2017年10月22日合龍的,則是它的主拱部分。
G. 如何對「走出去」戰略進行闡述
不知道你需要哪一類企業、哪一方面的戰略,先提供一篇論文給你,如果有需要再和我聯系。
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設想
宋亞非
(東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025)
摘要: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即發展跨國直接投資戰略是適應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戰略舉措,有利於合理配置資源,優化產業結構,突破貿易保護壁壘,提高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本文闡述了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現狀,從投資主體,經營方式,投資的部門、區位及技術方面系統地提出了戰略設想。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中國企業;海外投資
一、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必要性
從廣義上講,「走出去」戰略是指產品、服務、技術、勞動力、管理及企業本身走向國際市場開展競爭與合作的戰略取向;狹義的「走出去」戰略是指企業到國外投資,設立生產經營機構,向境外延伸研發、生產和營銷能力,在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合理配置資源的發展戰略。相應地「走出去」戰略大體可分為兩個層次:基本的層次是指商品和勞務的輸出,主要涉及貨物、服務、技術、勞務等的出口貿易;更高的層次是指資本的輸出,即對外直接投資。本文所提及的是狹義的、更高層次的「走出去」戰略。
在當今世界經濟中,各國企業開發跨國經營已形成趨勢和潮流。面對21世紀,能否在利用國外資源和市場發展本國經濟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是關繫到中國今後發展全局和前景的重大戰略問題。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和新經濟的發展要求我們不僅要「請進來」,而且要「走出去」。
「走出去」與「請進來」是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不斷加快,一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依賴度越來越高,中國只有順應這一潮流,突破國界的局限,把視野和目標從國內擴展到全球,建立一個在全球化環境中同樣能夠取得成功的經濟體系,才能確保中國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和長期持續發展。經濟全球化還使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幾乎所有國家都感受到了由此帶來巨大壓力和深刻影響,各國政府不得不考慮自己在新的世界經濟分工格局中的地位,認真分析如何在一個更加開放、更加互相依存的世界中生存與發展。實施「走出去」戰略,可使中國在人世後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二、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現狀
(一)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現狀分析
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產物,它經歷了20年的發展歷程,具有明顯的發展中國企業國際化初級階段的特徵。例如,投資規模小;跨國市場進人方式以合資企業為主;海外經營活動集中在貿易領域,較少的海外生產活動;海外投資技術水平低;跨國經營的地理選擇也以周邊發展中國家為主;等等。
1.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主體多元化
外貿專業公司和大型貿易集團是中國企業海外經營的先行者和主體。這些企業在長期從事進出口貿易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海外市場網路,積累了國際市場營銷的經驗,了解和熟悉有關國際慣例,有穩定的業務渠道和融資渠道。一些生產性企業或企業集團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管理等方面具有優勢,有外貿經營權,在國內有生產基地和銷售網路,這些大企業正在不同層次上向國際市場滲透,海外擴張的速度較快。大型金融、保險、企業的資金雄厚,信譽高,經營規模大,能在海外市場提供專業化服務。大量的中小企業也形成海外投資的力量,但相對投資規模較小。
2.投資動因以出口創匯和資源開發為主
第一,擴大出口市場。過去許多企業的出口業務通過海外代理商,隨著產品出口業務量的擴大,海外市場也相對穩定,大部分企業紛紛在國外設立了貿易公司,進行直接出口。第二,獲得海外市場信息,尋找海外市場的發展機會。對於大部分中小企業和初步嘗試海外經營的企業而言,他們的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試探的色彩。對於那些比較大的生產性企業集團而言,其海外投資的動機一方面是為了擴大海外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則主要是獲取技術信息,及時掌握本行業的市場動態。有些企業直接把公司的研究開發中心和實驗室設在發達國家。第三,開發資源。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相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石油、森林、橡膠、鐵等重要資源人均擁有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資源,以貿易形式進口受到很大的限制,還易受國際市場波動的沖擊。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一批企業在境外建立戰略性資源開發生產基地,保證資源的穩定供應。
3.投資方式以創建為主
中國企業在海外多是獨資經營為主,應採取創建的方式。獨資經營的好處是企業在經營和管理方面有完全的自主權。但獨資企業需要獨自面對東道國的經營環境,經營風險較大。合資企業雖然有容易產生合資方摩擦和沖突的可能性,但它的最大好處是合資各方可以在資金、技術、經營能力各方面相互補充。通過利用當地合資對象的銷售網路和生產基地,能夠迅速地在當地市場和周邊市場發展業務,有利於減少和分散海外投資風險。
(二)中國企業跨國經營存在的問題
1.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投資結構不盡合理
集中表現在地區結構、產業結構、規模結構三個方面。在地區結構上,中國企業的跨國投資主要集中於港澳地區和美國、歐盟、日本等20多個發達國家和地區,其中非貿易性投資就佔了70%以上,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明顯偏少,這對中國開拓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和實現市場的多元化極為不利。在產業結構上,中國的跨國投資過分偏重於對加工、製造等初級產品產業的投資,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嚴重偏少。在規模結構上,中國的跨國投資項目規模一般偏小,絕大多數屬於中小企業,投資在5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僅佔30%弱。
2.對海外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重視不夠
由於國外政治和法律制度、經濟運行管理方式、風俗習慣存有較大的差異,情況復雜,風險很大,因此如果在決策一個海外項目前不做好項目的可行性分析研究就會造成損失。
3.中國從事海外創業活動的企業缺乏高新技術優勢,創新能力不強
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缺乏後勁。在中國非貿易性海外投資企業中,行業分布大多集中在資源開發和一般的初級加工業,這些行業大多為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國際市場容量有限,世界上對這類產品的需求趨於飽和,市場競爭激烈,使這一類海外企業拓展市場的處境更為艱難。
4.中國企業擁有的國際知名品牌不多,已有的名牌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
市場競爭在某種意義上是名牌產品爭奪市場。在這方面,中國跨國公司差距很大,世界上按商標價值排在前50名的品牌產品中沒有一個中國產品,同時我國企業還缺乏名牌的意識,許多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在國外已被他國企業搶注。
5.有些地方政府還對企業開展境外經營頗多疑慮,亦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
這些地方領導擔心企業無跨國經營的經驗,去國外後將難以生存;有些領導認為企業在國內發展有基礎,但沒有合適的具有跨國經營經驗的人才,對企業適應陌生經營環境缺乏信心;還有一些地方政府領導為了保全自己的政績,不願意讓企業去國外冒險。
三、建立中國跨國公司的戰略設想
(一)我國跨國公司的發展戰略
1.經營方式與經營戰略
(1)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股權式合資企業仍是中國企業進入國外市場的較好方式,在總體上,中方以少數股權參與也是適當的。不過,近年來對我國大企業實行跨國經營的調研表明,大企業越來越傾向多數股權參與方式,這反映了他們對跨國合資經營有效控制的願望。目前,已進入市場的對外投資中新建方式多於收購方式。隨著大企業對外投資的增加與收購經驗的積累,採取收購方式和兼並方式的對外投資將會增多。
(2)非股權經營方式是當今跨國公司進入市場的變通戰略,也為各東道國所願意接受。我國跨國公司可以選擇適當的非股權經營方式,機動靈活地滲透到國際市場。
(3)加入跨國公司的國際戰略聯盟不失為另一種新穎而又大膽的經營戰略。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的專家預計,在21世紀初,中小型跨國公司、發展中國家的國有企業為了進入國際市場,有可能加入某個公司聯盟或結成自己的聯盟。
2.投資部門戰略
(1)加工裝配型的製造部門。製造業是目前國際直接投資的首選。由於國際分工深化,製造業層次多,活動餘地大,附加值又高,而且同國民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關系密切,我國在某些行業上也確有優勢,故應將製造部門作為今後相當長的一段間內優先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
(2)進口替代的資源開發部門。資源開發部門(如礦業、林業、漁業等)的對外直接投資占
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其中不乏投資甚巨的大項目。這種投資其目的在於生產和輸入那些國內人均佔有量不足的原材料,實為資源進口替代型投資。但這類行業有投資多、周期長、運輸任務重、投資區位有限、潛在風險大等問題,故需適當而謹慎地進行投資經營。
(3)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即研究與開發)型科技開發部門。隨著R&D的獨立化、產業化和國際化,各國科技開發公司在世界高新技術密集地帶從事的風險投資應運而生。在以微電子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的深入發展之際,以技術迴流為目的的R&D投資方興未艾。我國高新技術企業、開發區,在現有的試點和「窗口」的基礎上,正在大力開拓這類海外投資。
(4)勞務輸出型的工程承包部門。建築工程的承包活動是建立在人力資本輸出的基礎上的,一般由經貿部門和中央各部委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實施,現已打下了一個較好的基礎。在今後的發展中,工程承包公司應從單一功能向多功能擴展,實行多產品、多元化經營(如兼營貿易、投資等),逐步向混合一體化結構發展。
(5)貿易及金融性的服務部門。海外貿易機構一般投資少,見效快,往往以國內為基地,相對較為容易設立,而且又是我國擴大出口所需的窗口和前哨,因而仍應繼續鼓勵發展,並輔以妥善管理。至於其他金融業及服務業部門,在國內外條件具備時,也要跨出國門。
3.投資區位戰略
(1)亞太地區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也是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的熱點。我國海外投資以周邊鄰國或鄰近地區的比重最大,這與地緣文化、種族因素有關。目前,亞洲的經濟強國日本,正在奉行區域網路化的對外投資戰略,增強自身的向心力,吸引本地區其他國家向自己靠攏。針對這種情況,中國企業既要利用這種形勢吸引151商資本,又要發展中國的直接投資,使亞太經濟戰略態勢不發生過分變化。
(2)我國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和政治上有著傳統的良好關系,在技術上與這些國家相比,也有相對優勢,向這些國家投資可以帶動我國技術、設備、勞動力、管理等生產要素的一攬子轉移,擴大出口創匯。
(3)向發達國家進行逆梯度投資,是少數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最新投資戰略,意在獲得大容量市場、高新技術、集中經濟和區位稟賦的比較利益。近年來,韓國、中國台灣省的對外投資,半數以上投在美國和西歐。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大陸企業在西方發達國家投資的比重也不少,呈逐年上升趨勢。
(4)要密切注意另外一些正在發展中吸收外資的「熱點」地區,如獨聯體各成員國、蒙古、西班牙、葡萄牙、奈及利亞、加勒比海地區等。
4.技術戰略
(1)特有技術是我國長期積累下來的成果,在國內資金匱乏,材料、工藝不配套而不能形成實際生產能力時,可以考慮採取技術投資或技術資本化的方式,與具備上述條件的外國廠商攜手合作,共同生產。
(2)我國許多企業擁有生產規模小、多功能和勞動密集型的中間適用技術,這些技術十分適合轉讓給與我國相似的或後進的其他發展中國家。目前,這些技術大多是處於生命周期階段的成熟技術或標准化技術,若及時轉移到他國,則可延長其周期,發揮更多作用。
(3)運用引進技術對外投資,實行引進技術的再輸出。國際經驗表明,對進口技術、設備進行合理性組合和適應性改良,對引進產品的設計、性能、品質做適用性變更,然後通過子公司移植他鄉,這種「二傳手」戰術十分經濟、簡練而有效。
(4)管理、營銷技能也是創辦海外企業需要依仗的技術優勢,其重要性並不亞於生產技術和訣竅。我國企業擁有中等的管理、營銷技能,可供國際生產時應用。
(二)發展我國跨國公司的政策設想
1.大企業的傾斜政策
有必要將宏觀的對外直接投資政策微觀化,在實行地區傾斜、行業傾斜政策的同時,實行大企業傾斜政策,切實強化大企業或企業集團發展跨國公司的優勢。對實行跨國經營的大企業,需要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其中心點是:盡可能地創造並給予中國企業與外國跨國公司同等的競爭條件,賦予企業比較完全和充分的經營自主權。
2.權威性管理機構和立法
現在各方面對建立國家級的權威性海外投資管理機構的呼聲甚高,建立常設性管理機構負責制定中國發展跨國公司的方針、政策和戰略規劃,在宏觀層次上統一領導和協調組織全國各行各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活動,審批和監督投資數額較大的海外投資項目,並提供必要的信息指導與咨詢服務。同時,我國跨國公司行為要符合國際規范和准則,建立和完善跨國公司的法規體系。
3.經濟政策
國家應從戰略決策上重視我國跨國公司的發展。建立和完善關於跨國公司方面的宏觀金融政策及產業政策,政府通過關稅、外匯、貸款等諸多經濟手段加以引導和鼓勵。
4.信息
信息是跨國公司經營的生命線。應建立資料庫,收集有關跨國公司的各種數據和國內外各行各業的典型案例,編成軟體供檢索和使用,資料庫還應與國際著名大學商學院、咨詢公司的計算機聯網;建立咨詢中心,可以提供各類專家咨詢和有關東道國投資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環境和競爭對手、合作夥伴的准確詳實的資料,以及有關項目可行性研究和市場可行性研究的服務,建立支援體系。該體系包括半官方的商會、行業協會等,提供專業領域的最新信息並進行有關的協調工作。
5.人才培養
跨國公司的人才培養是公司發展的關鍵,必須把培養跨國公司的人才當作一項重大任務。這項工作要從兩方面人手:一方面要完善經貿類高等教育,設立培養跨國公司人才為目標的專業,培訓實際工作人員和師資力量;另一方面,應根據跨國公司的實際需要,確定人才的規格、檔次和類型,重點培養管理、技術、財會、銷售、法律和外語方面的專業人才,有目的、有計劃、多渠道地為跨國公司輸送大批從事跨國公司經營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宋亞非.中國企業跨國直接投資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2]薛求知.無國界經營[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3]趙昆壁.跨國經營之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4]謝康.跨國公司與當代中國[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7.
[5]沈波等.企業跨國經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
[6]楊德林,等.現代企業國際化經營[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
[7]范蘭德,等.世界跨國公司經營模式[M].廣東:廣東旅遊出版社,1997.
H. 如何理解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
個人理解,針對企業來說:
1、可簡單的理解為「要什麼」和「賣什麼」!
2、原因:「引進來」和「走出去」在企業里最終均是不外乎落實為具體的「實體」,如:技術、產品、服務等等有形或無形的東西。
3、因此要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
戰略,那就是
關注兩者在企業運營中切實的結合點「商業模式」!
4、公司自身的「商業模式」弄的很扎實、清晰了,自然而然就可以明了「引進來(引什麼)」和「走出去(輸出什麼)」如何相結合了。
以上,供參考!
I. 從引進來和走出去分析我們學到了什麼
命題方向:文化/貿易
切入點:
1堅持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中外文化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關系,我們既要「引進來」,吸收世界文化的先進成果,又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
2堅持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採取「引進來」和「走出去」方針,是為了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促進我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建設文化強國。
3.體現了對立統一的觀點.事物都是矛盾的,不同事物之間,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還有同一事物的不同發展階段都是矛盾統一的.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表面上看「引進來」和「走出去」是對立的,但其實也有相互同一相互促進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