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鑽孔抽水試驗成果表
地質鑽孔資料庫中鑽孔抽水試驗成果表見表5.8。
B. 抽水試驗報告
沒學過水文地質嗎,,1前言
1.1工程概況
南京長江**大橋初步設計階段方案擬定的橋位為棲霞山附近的石埠橋橋位,橋型設計為懸索橋,跨徑擬為1380m。其南、北錨碇位於兩岸江堤外河漫灘上,設計尺寸為65.2m×55.2m。南錨碇基底標高-30.50m。北錨碇有兩個選擇方案,一是錨碇基底在埋深10~25m(基底標高為-5.60~20.60m),其岩性主要為鬆散~中密狀粉細砂;另一個是錨碇基底標高-53.50m。
受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委託,江蘇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承擔了南京長江**大橋工程初步設計階段南、北錨碇抽水試驗任務。
1.2目的和任務
本次抽水試驗目的是為南、北錨碇的設計、施工提供所必需的水文地質資料,主要任務如下:
⑴ 查明錨碇區目的含水層地下水類型、水位及變化幅度、地下水與地表水體(主要為江水)以及不同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系;
⑵ 通過抽水試驗,計算目的含水層的滲透系數、影響半徑等水文地質參數;根據單井實際出水量,推測大降深下的單井涌水量;
⑶ 評價錨碇處地下水對混凝土的腐蝕性;
⑷ 結合本工程特點,提出施工降水方案建議。
⑸ 對抽水試驗可能影響的區域內進行地面沉降觀測。
,,
C. 財政評審階段機井抽水試驗有沒有成果文件
財政評審階段積極井抽水試驗有沒有成果文件?這個應該是有,他們既然抽水了,就有時間的,結果才能出去,才能把自己的產品賣出去
D. 抽水試驗的類型
抽水試驗的類型較多,分類也不盡統一。一般根據抽水試驗所依據的井流公式原理、抽水試驗的目的任務和方法要求等分類(表5-1)。各種單一抽水試驗類型,又可組合成多種綜合性的抽水試驗類型。如表5-1中的Ⅰ類和Ⅱ類抽水試驗,可組合成穩定流單孔抽水試驗和穩定流干擾抽水試驗,非穩定流單孔抽水試驗和非穩定流干擾抽水試驗等。
)等更多水文地質參數時,則須進行非穩定流抽水試驗。抽水試驗時,應盡量利用已有井孔作為水位觀測孔。在專門性水文地質調查的勘探階段,當希望獲得開采孔群(組)設計所需水文地質參數(如影響半徑R,井間干擾系數α)和水源地允許開采量(或礦區排水量)時,則須選用群孔干擾抽水。當設計開采量(或排水量)小於地下水補給量時,可選用穩定流的抽水試驗方法,反之,則選用非穩定流的抽水試驗方法。
E. (一) 試述如何進行管井的抽水試驗和驗收。(50分)
抽水試驗出水量(Q)和水位降深(S)關系圖
第一落程試驗時,在距離抽水井800m的地方布置了一眼觀測井,在抽水試驗前3天開始觀測,水位處於連續下降狀態。抽水試驗中對觀測井進行了同步觀測,發現水位下降沒有增加,相反卻有小幅度上升,分析是由於灌溉入滲引起的,這在北白岱村監測井表現更明顯(圖2)。抽水1天後水位又開始正常下降。對觀測井水位變化趨勢進行了回歸分析,得到直線方程:
S=0.0016t+4.6144
為研究抽水井動水位的穩定情況,把抽水初期的數據去掉,對抽水22小時後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直線方程為:
S=0.0016t+4.6144
上述兩個直線方程的斜率相同。如前所述,抽水井抽水沒有引起觀測井水位下降,並且在連續4天的抽水過程中,觀測井的水位直線變化趨勢沒有改變,因此可以認為抽水井對觀測井的干擾較小,觀測井水位可以代表區域地下水位變化規律,在抽水試驗進行22小時後,抽水井的動水位已經穩定。
抽水井和觀測井地下水位動態變化曲線圖
抽水過程中動水位的迅速穩定,其實質是在抽水時,水井可以獲得地層中地下水的源源不斷的補給,當補給量和抽水量達到平衡時,井內水位便穩定下來;當停止抽水後,地下水仍然向水井流動以填補抽水所形成的地下水位漏斗,並把它恢復到區域水位的水平。
結合鑽探資料分析,地層在300m以下岩溶裂隙仍然發育,從岩溶地下水循環和構造地質學角度分析,這種岩溶裂隙不會只在一點發育,而應是區域構造地質運動在大范圍內作用的結果,因而應當是發育深,分布廣,是一種裂隙網路系統,地下水可以沿裂隙系統進行大范圍深循環,進而發育形成岩溶裂隙水系統。這與抽水試驗結果相互印證,由於裂隙系統的存在,可以把系統內很遠處的地下水向抽水井傳輸,所以抽水井水位可以很快穩定並顯示出巨大的資源潛力。
F. 抽水試驗與涌水量評估
一、抽水試驗
(一)抽水試驗任務
1)確定各含水層的富水性或出水能力。
2)確定含水層的水文地質參數,如滲透系數(K)、導水系數(T)、導壓系數(a)、給水度(μ)等。
3)判斷地下水運動性質,了解地下水與地表水以及不同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系。
4)判斷地下水系統的邊界性質及位置。
(二)抽水試驗基本要求
抽水試驗技術要求按GB—J27執行。
1)1∶5萬水文地質調查抽水試驗以帶觀測孔非穩定流抽水為主,穩定流抽水試驗為輔。
2)抽水試驗孔一般宜採用完整井型。
3)抽水試驗一般宜利用機民井或天然水點作觀測點;當需布置專門的抽水試驗觀測孔時,觀測孔布置應根據水文地質條件和要解決的水文地質問題確定。
4)對工作區水文地質條件具有控制意義的不同含水層(組)的典型地段,應有抽水試驗工作控制。
5)一般抽水試驗不必做復雜的大規模的群孔抽水,以單孔抽水多孔觀測為主。
6)工作區有多個強含水層時,應布置少數的分層抽水試驗。
7)在抽水試驗前、中、後採取水樣,確定抽水對水質變化的影響。
(三)抽水試驗穩定延續時間和穩定標准
1)按穩定流公式計算參數時,一般進行2~3次水位降深,其中最大降深值應視抽水設備能力確定。每次水位降深、降深與涌水量需保持8~24小時相對穩定。
抽水試驗水位下降穩定標准:穩定時間內,主孔水位波動值不超過水位降低值的3~5cm,觀測孔水位波動值不超過2~3cm。主孔涌水量波動值不能超過平均流量的3%。
2)按非穩定流公式計算參數時,非穩定狀態延續至s—lgt曲線呈直線延展時,其水平投影在lgt軸的數值(單位為分或秒)不少於兩個對數周期。抽水孔涌水量應基本保持常量,波動值不超過正常流量的3%,當涌水量很小時,可適當放寬。
(四)抽水試驗原始資料與成果
1)抽水試驗觀測記錄表,現場應繪制流量、水位、水溫等歷時曲線。
2)現場應繪制s—lgt、lgs—lgt曲線,有多個觀測孔時,還應繪制s—lgr曲線。
3)抽水試驗結束後,應對所有觀測資料進行檢查、校核,繪制各種關系曲線圖,計算水文地質參數,編制抽水試驗綜合成果表,編寫抽水試驗工作小結。
4)採用抽水孔抽水資料計算水文地質參數時,應消除井損影響。
以小關鎮水道口村水井為例,洗井結束後,水位恢復至靜止水位,地下水靜水位埋深為35.6m。於次日6時開始進行抽水試驗,共進行8小時,觀測時間序列為:0min、0.5min、1min、2min、3min、4min、5min、6mm、8min、10min、15min、20min、25mm、30min、40min、50min、60min、70min、80min、100min、120min、150min、180mm、240min、300min、360min、420min、480min。抽水試驗進行到240min時水位埋深降至108.8m,並持續兩小時不再變化,總降深為73.2m,平均涌水量為21.2m3/h。下午14時停泵結束抽水試驗,開始水位恢復記錄,於17時水位恢復至原靜止水位,並繼續進行觀測兩小時水位沒有變化(圖5-39和圖5-40)。
圖5-39 水道口村水井抽水試驗曲線
圖5-40 水道口村水井恢復試驗曲線
又如鐵匠爐村深水井在洗井結束後,水位恢復至靜止水位88.26m。於當日18時04分開始進行抽水試驗,共進行8小時,觀測時間序列為:0min、0.5min、1min、2min、3mm、4min、5min、6min、8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40min、50mm、60min、70min、80min、100min、120min、150min、180min、240min、300min、360min、420min、480min。抽水試驗進行到300min時水位降至92.83m,並持續兩小時不再變化,總降深為67m,平均涌水量為46.7m3/h。3月31日凌晨2時04分停泵結束抽水試驗,開始水位恢復記錄,於4時34分水位恢復至原靜止水位88.26m,並繼續進行觀測2.5小時水位沒有變化(圖5-41)。
二、涌水量評估
通過分析擬合非穩定流定流量抽水試驗s-t曲線,獲得了各水文地質參數(表5-4和表5-5)。其中,對於承壓水井,採用Theis公式進行水文地質參數求解,對於非承壓水井,則採用Neuman公式進行水文地質參數求解。通過Aquifer Test軟體進行曲線擬合,獲得各水文地質參數。在此基礎上得到了各井單井涌水量評估值(表5-6)。
圖5-41 鐵匠爐村水井抽水試驗水埋深歷時曲線
表5-4 承壓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
表5-5 非承壓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
表5-6 單井涌水量評估值
三、單井涌水量變化預測評估
利用各水文地質參數,在一定時間和水位降深的條件下對各單井涌水量進行預測,預測時間為10年。其中,承壓含水層預測水位降深不低於承壓含水層的頂板,非承壓含水層水位降深不低於含水層厚度的2/3處,多以含水層厚度的1/3值為降深底板預測其涌水量。由於Neuman降深-時間曲線隨著抽水時間的延長,Neuman曲線漸與給水度所對應的Theis曲線一致。因此,在預測時間為10年的情況下,承壓與非承壓水井均可採用Theis公式進行單井涌水量的預測。
由於預測時間長達10年,滿足
淮河流域(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
因此,通過該公式計算可得各單井在10年內一定降深條件下的單井涌水量(表5-7):
表5-7 水井定流量抽水水量預測表
由於野外實際的水文地質條件相比與Theis和Neuman公式所要求的條件復雜得多,因此所預測的水量會存在一定偏差。同時,對於非承壓含水層,由於Neuman公式要求水位降深相比於含水層厚度要足夠小,所以非承壓含水層所預測的水量會比實際水量略大。因為在非承壓含水層中,隨著水位的降低,導水系數會隨之減小。
G. 機井抽水試驗是怎樣做的有何標准
測井深,導入對應揚程水泵,接上計量電表、水表,記錄小時/出水量及能耗。
H. 抽水試驗的資料整理
在抽水試驗進行過程中,需要及時對抽水試驗的基本觀測數據——抽水流量(Q)、水位降深(S)及抽水延續時間(t)進行現場檢查與整理,並繪制出各種規定的關系曲線。現場資料整理的主要目的是:(1)及時掌握抽水試驗是否按要求正常地進行,水位和流量的觀測成果是否有異常或錯誤,並分析異常或錯誤現象出現的原因。需要及時糾正錯誤,採取補救措施,包括及時返工及延續抽水時間等,以保證抽水試驗順利進行。(2)通過所繪制的各種水位、流量與時間關系曲線及其與典型關系曲線的對比,判斷實際抽水曲線是否達到水文地質參數計算的要求,並決定抽水試驗是否需要縮短、延長或終止,並為水文地質參數計算提供基本的可靠的原始資料。
I. 抽水試驗的目的、任務
抽水試驗是以地下水井流理論為基礎,通過在井孔中進行抽水和觀測,來測定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評價含水層富水性和判斷某些水文地質條件的一種野外試驗工作。抽水試驗在各個勘查階段都很重要。其成果質量直接影響著對調查區水文地質條件的認識和水文地質計算成果的精確程度。
抽水試驗的目的、任務是:
(1)直接測定含水層的富水程度和評價井孔的出水能力(Q);
(2)確定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如K、T、μe、μd、a等);
(3)研究井孔的出水量(Q)與水位降深(S)的關系及其與抽水時間(t)的關系,研究降落漏斗的形狀、大小及擴展過程。
(4)研究含水層之間及地下水與地表水之間的水力聯系,以及地下水補給通道和強徑流帶位置等。
(5)確定含水層(或含水體)邊界位置及性質;
(6)通過抽水試驗,為取水工程設計提供所需水文地質數據。例如通過單孔抽水,確定井孔的影響半徑(R)、單井出水量(Q)、單位出水量(q)等,根據開采性抽水試驗或疏干模擬抽水,確定合理的井距(L)、開采降深(S)、合理井徑(r0)、井間干擾系數(α)等;
(7)通過開采性抽水試驗,直接評價水源地的地下水允許開采量(可開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