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結合改革開放40年的輝煌成果,淺析其深遠的歷史意義
促進中國對外開放。
⑵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什麼
1、經濟建設成就斐然。首先,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鼓勵民營企業、私營企業發展,從而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基礎性作用。首先發展東部的同時,進行西部大開發,改變了西部的落後面貌。並適時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中國充分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製造業第二大國。相比較改革開放之初的一窮二白,進步顯而易見,國民生產總值提高了400多倍,製造業從佔世界份額的1%,提高到10%以上。同時,中國在航天、高鐵、水電站、核電站、運載火箭、核武器、高性能計算機、第三代移動通信、超級雜交水稻等方面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2、社會生活方面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改革開放後,中國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文化事業等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或一定的成就。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數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學生數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後在農村和城市推廣了免費義務教育,中國在實現教育公平上邁出了第一步。中國在社會保障、醫療方面也取得了巨大進展。中國人男女壽命分別達到71歲和74歲,比1978年提高了4歲多。 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得到充分發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 2007年在全國農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萬農村居民納入保障范圍。 在國家統一方面,提出一國兩制解決了香港、澳門的回歸和平穩過渡。
3、民主法治建設取得了比較大的進步。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缺乏基本自由,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民逐漸獲得了經濟自由、以及部分的政治自由、社會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言論自由、遷徙自由,絕大多數國民的公民權利獲得保障;中國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民主政治有所進展;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事業在曲折中前行。特別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從以經濟增長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⑶ 攝影意圖怎麼寫
應該立足幫助觀者更好了解作品,可以按以下要素形成簡要的簡介: 1、攝影作品的題名。根據作品內容提煉,如果是組片要根據這組照片需共同反映的來提煉個合適的、最好是有點畫龍點睛味道的主題。2、簡要說明核心內容、背景,可帶上一句拍攝者或編輯擬表達意圖點到為止。3、拍攝的基本...
⑷ 論述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化改革開放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表現: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人民實現了貧窮到溫飽、再由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版性跨越。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權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國際地位日益提高。
具體事例:「神舟「系列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的成功發射;青蔵鐵路的建成通車;奧運會與殘奧會的成功舉辦;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通車等。
⑸ 我國現階段改革成果取得的原因
1.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共產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科學發展觀,執政理念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戰勝自然災害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經驗在於中國遵循了經濟增長「四色定理」.中國和世界發展歷史充分證明,經濟增長「四色定理」——和平穩定、開放結構、人力資本、結構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充分必要條件,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遵循「四色定理」,經濟就發展,社會就進步.
⑹ 改革開放的科技的成就有哪些(附圖片)
照片網路一下就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實力持續增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得到加強,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良好,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進了高技術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科技隊伍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為確保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各項科技發展計劃的順利實施,我國對科技事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科技經費投入大幅增長,科技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各項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現創造了良好條件。
(一)科技經費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支出中對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國家用於科技事業的財政撥款為1689億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長達13.4%。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政府在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的同時採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全社會加大對科技事業的投入。據統計,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3710.2億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長22.6%;按全國人口計算的人均R&D支出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1.49%,比1991年增加0.84個百分點,表明社會資源配置對於自主研發的傾斜逐年加大。從2006年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研發投入總量排在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之後,已成為世界第六的研發投入大國。
(二)科技隊伍不斷壯大,人員素質不斷提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截至2007年底,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衛生技術人員和教學人員等五類專業技術人員2255萬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時,我國科技人力投入不斷增加,科技研發人員的水平與素質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到2007年,全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454.4萬人,是1991年的2倍;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摺合全時人員達173.6萬人年,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42.3萬人年,分別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學家和工程師所佔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的研發人員總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二、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進展,企業在科技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日益顯現
推進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僅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近年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順利,尤其是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穩固,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愈發明顯。
統計結果顯示,在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中,各類企業支出2681.9億元,是2000年的5倍,佔全社會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個百分點;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支出2112.5億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長達25.3%,大中型工業企業R&D支出佔全社會R&D支出的比重已達56.9%,比1995年高出16.3個百分點。
以建立企業技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國家重點企業中的工業企業基本都建立了企業技術中心。至2007年,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已有49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4023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007年投入研發經費超過800億元,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超過2萬億元,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用於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府專項基金。該基金自1999年6月啟動以來,共安排資助資金逾70億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億元。創新基金為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和發展的良好環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基礎研究工作得到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礎研究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國原始創新的能力,對整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過去三十年,我國基礎研究得到長足發展並進入躍升期,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某些領域已處於世界前列。
近年來,我國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據統計,2007年全國用於基礎研究的經費支出為174.5億元,是1995年的9.7倍;用於基礎研究的人力投入達13.8萬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在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高溫超導研究、人類基因組測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並涌現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和廣泛社會影響的研究成果。納米科學、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的一批原始性創新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重大疾病防治及創新葯物發現、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預測等重點戰略需求領域的一批創新成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化工、鋼鐵、鋁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氣勘探開發等行業中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的解決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近年來涌現出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發現一個新粒子、精確測量銀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陽系距離、新型鈰基金屬非晶結構材料金屬塑料研製成功、澄江動物群化石的發現、完成水稻第四號染色體全序列測序工作等基礎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國的基礎研究發展正處於一個比較活躍的創新階段。
四、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
(一)高技術產業成就矚目
為跟蹤世界高科技發展前沿,我國自1986年開始實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下同)。二十多年來,863計劃順利實施,使我國在高性能計算機研製、微電子裝備、能源技術、生物和現代農業、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產業核心技術,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的生長點,培養和凝聚了一批高技術創新型人才和團隊,為我國高技術研發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
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據統計,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6348億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無該項統計);其中出口3478億美元,進口2870億美元,分別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進出口貿易實現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億美元到2007年順差608億美元的轉變。高技術產品出口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2007年高技術產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總額的份額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個百分點。
(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得到推進
1988年,政府開始批准建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和扶持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不斷推進,區內企業不斷增加,區域集聚進一步加快,產業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從1990年的27個發展到54個,區內企業數由1600多家發展到超過4.8萬家,從業人員由12.3萬人增加到650.2萬人;2007年實現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5.5萬億元和4.4萬億元,分別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術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產出成績斐然,重大成果振奮人心
(一)科技獎勵凸現成就,重要成果層出不窮
據統計,從1981年到2007年,我國共累計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萬項;累計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84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9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0099項;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吳孟超、葉篤正、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等十二位科學家獲得2000年開始評選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國家獎勵。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各個領域碩果累累,重大成果影響深遠
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實力大為增強,在一些重點領域和尖端領域涌現出了一系列有著深遠影響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學領域,我國不僅掌握了衛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術,還迎來了兩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神舟」系列航天飛船的成功發射,特別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號成功探月之旅則標志著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測的新領域。
在信息技術領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量子信息領域避錯碼被國際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納米電子學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研究獲突破性進展,6000米自製水下機器人完成洋底調查任務,每秒峰值運算速度10萬億次的高性能計算機曙光4000A系統正式啟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在生物科學領域,解決了億萬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圖譜的繪制,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制圖,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漢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體細胞克隆羊、轉基因試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技術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此外,三峽工程成功完成,水庫蓄水成功、永久船閘通航、首批發電機組全部投產,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成功解決凍土施工的世界性難題;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成功建成並投入使用;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新能源技術、原子能技術、高能物理等各個新老學科均涌現出了一批較有影響、意義深遠的重大成果。
(三)專利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
專利情況是反映創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為保護知識產權,鼓勵發明創造,促進技術交流,國家於1985年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專利法》實施二十多年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意識普遍提高,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逐年增加。從1986年到2007年,我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遞增,至2007年底,我國專利部門已累計受理國內專利申請331.5萬件,授權專利179萬件。其中2007年當年受理國內專利申請58.6萬件,是1986年的25.4倍;其中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申請15.3萬件,是1986年的20.2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26.1%。2007年授予國內專利權30.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3.2萬件,是1986年的354.9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10.6%,比1986年提高了7.4個百分點。從國際比較來看,據世界各主要國家均為成員的《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顯示,200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5456件,排名從1997年的第22位躍升至世界第7位。
(四)論文數量與質量均有提高,國際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來,隨著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數逐年增加,也迅速縮小了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論文達40.5萬篇,是1990年的4.6倍。而據國際上幾種較有影響的主要檢索工具收錄的最新數字顯示,《科學論文索引(SC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7.1萬篇,是1987年的14.6倍,論文總量的世界排位從1987年的第24位躍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3.6萬篇,是1987年的15.7倍,世界排名從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6.5萬篇,是1987年的36.7倍,世界排名從第14位躍居第2位。從論文引用情況看,從2002年到2006年共有69.2萬篇《SCI》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間累計量的4.9倍。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科技發展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其整體水平已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有些科研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同時也應看到,在我國的科技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很多領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已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誰掌握了先進科技,誰就掌握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這既是機遇,更是挑戰。
⑺ 改革開放的成果
歷經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社會滄桑巨變。在群星閃耀的30年進程中,資本市場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資本市場是中國改革開放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經濟學家華生在講這一句話時,平靜的語調中透著一份沉甸甸的厚重感。
循序漸進至巨變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整個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化不僅僅體現在經濟層面,GDP翻了幾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更大變化則在於人們的社會觀念、生活觀念、生活方式等都發生了根本改變。「而且這種轉變具有不可逆性,從一定意義上說,這30年幾乎超過了中國歷史幾千年的社會進步。」華生道出了所有中國人的感受。
經過這30年發展,中國工業化已經進入了中期,並奠定了城市化的基礎。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迅速提升,經濟實力已進入全球前四,中國近代幾百年以來的強國夢已開始實現。但是,改革並非一帆風順,期間也經歷了大大小小不少風波。華生說,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0年,幾乎在每一個階段都有懷疑與批評的聲音。「其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對中國改革國內批評的聲音多,而國際上則往往是肯定的多,外部反而比內部看得更清楚。」
華生認為,正確回顧和總結改革開放30年,是為了今後30年走得更好,因為今後30年發展任務更偉大、更艱巨。目前我國人均收入接近2000美元,從東亞和拉美一些國家發展情況看,在人均收入達到2000美元後都遇到了發展瓶頸,甚至出現停滯和倒退。「今後30年,中國發展面臨的挑戰依然非常巨大。」華生說。
他認為,過去30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首先是因為改革開放的方向選對了。「即改革堅持了市場化方向,開放堅持了國際化方向。」其次,改革開放的基本戰略正確。在中國歷史上,方向對的改革卻屢屢挫敗,從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到戊戌變法等基本都以失敗而告終。而現代中國改革開放30年第一次打破了這一怪圈,其中重要原因是選擇了正確戰略——「轉化存量、發展增量」。即堅持「雙軌戰略」循序漸進,通過累積效應引發巨變,使發展又穩又快。「這使在每個階段的推進中,支持改革的力量都能勝出。」
中國經濟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因為當時農村最窮最落後,變革的要求最強烈,改革阻力也最小;後來再到城市改革,包括價格改革等逐步推進。開放也是從個別特區開始,再到部分特區,然後在全國分梯度開放。
「中國改革始自經濟改革,自從中央提出『以人為本』以來,實際上進入社會改革階段。現在要建設和諧社會,以及醫療、衛生、教育等改革,都是社會改革的重要內容。今後中國還會進入政治改革階段,這種安排也是堅持了循序漸進原則。」華生表示。
資本市場是重要成果
「資本市場是中國改革開放非常重要的成就之一。」華生總結說。改革開放已經30周年,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還不到20年。資本市場發展歷史雖然比較短,然而其發展速度卻非常快。我國股市規模、市值佔GDP比重、交易量、交易系統的先進性等,都出現大幅躍升。「中國資本市場短短十幾年時間,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了國外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
資本市場的出現和發展,是上世紀80年代股份制改革成果的推進。盡管改革開放前10年沒有股票市場,但是前10年的改革為其出現打下了基礎。「當年公司制改革、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等,為股市打下了基礎。」華生說。
另外一方面,資本市場的發展又對國企改革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當初單純的股份制改造阻力重重,而且監管體系不健全,價值很難體現。「而資本市場出現以後,大家看到了上市的好處,看到了資本市場的魅力,這推動了大型國企的股份制改造,並推動了國有資產管理體系的建立。」
過去中國經濟「血液系統」完全靠銀行,因此金融風險非常大,累計的金融壞賬數以萬億計。資本市場出現以後,逐步發展直接金融,減少了間接金融,降低了整個金融風險。「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開始發揮,有力地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應對新問題要有高超藝術
華生認為,經過30年改革開放,現在我國面臨著高速發展後出現的許多新問題。這其中一部分是原來經濟體制改革本身沒有完成的,需要繼續推進改革。如價格體制尤其是要素價格改革,以及能源、資源等重要生產資料價格改革等,就是價格雙軌制改革沒有完成的地方。「另一部分是新出現的問題,比如當前的通脹、人民幣升值壓力、國際收支雙順差、收入差距擴大、城市化、環境污染等,這些都是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新問題。」
應對上述問題,華生認為一方面需要繼續推進改革,另一方面也需要宏觀經濟管理的高超藝術。「有些問題可以通過改革進行解決,有些問題則並非單純改革就能解決。如對於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問題,不能簡單地市場化、自由浮動就解決問題了,這樣反而會出大問題。」
華生表示,在經濟領域近年來出現兩種問題交織,即經濟改革的繼續推進與宏觀經濟管理藝術的問題。「尤其是後一方面問題,即使將來經濟改革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宏觀經濟管理藝術的問題也將永遠存在,就如當前的美國、歐洲國家等同樣面臨頭疼的宏觀經濟問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處於轉型中的國家,對宏觀經濟管理藝術要求更高。」華生坦言
⑻ 建國60年攝影大賽創作意圖怎麼寫
用圖片來展現中國的發展歷程,每個時代都有標志性的事物,圖片就是最好的記錄.總結起來就一句話:時代的寫照
⑼ 參賽作品的拍攝意圖和創意點是什麼意思
...拍攝意圖指的是你拍攝的人、物、景等所要詮釋它們意思是什麼!比如說,我拍攝一顆松樹...我的攝影意圖主要體現在它的樹皮,松樹的樹皮是一塊一塊的,它們之間有很多溝痕...這個會讓你想到什麼???母親冬天容易開裂的腳、人與人之間的一些代溝、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版圖???創意點是指你拍攝的角度以及思維的角度一定要與眾不同,讓你所拍攝的東西有種鶴立雞群的感覺!!!
⑽ 改革開放成果的文章
神六飛船:改革開放的又一重大成果!
[中華是我親愛的家] 於 2005-10-12 20:43:51上貼
--------------------------------------------------------------------------------
中國於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改革開放激發了各行各業的活力,使中國的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一個個新興城市拔地而起。一項項重大科技成果得到製造和開發。一個個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個個超大型企業正在迅速成長。中國長得高了,長得壯了。不再是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那種積貧積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種貧困落後!
而今日早晨神六飛船的成功的發射升空,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展的又一重大成果!
是改革開放,我們國家恢復了高考,培養了一大批在創新素質和能力的優秀知識分子,在老一輩科技人員的知識已經明顯老化的情況下,這些中青年知識分子毅然挑起重擔,承擔起航空航天的開發研究的重任。是改革開放,大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為神州飛船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是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用更加開闊的視野看世界,主動吸收世界科學技術最新成果,推動我們的航空航天事業的新發展。是改革開放,從根本上否認了「知識分子是臭老九」、「知識越多越反動」的錯誤口號,落實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為知識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促進了航空航天專家才能的發揮。是改革開放,進一步樹立了中國人民的自信,推動了載人航天工程重大決策的制定。
改革開放是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根本動力。同樣,也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的根本動力!
毋須諱言,當前中國的社會發展,還存在著許多問題。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權利和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對於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說到底,要靠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任何走回頭路的做法,都是沒有出路的。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變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國人民,必定能突破當前社會發展中的復雜矛盾,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更大成果。我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必定能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成長,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大貢獻!
*****************************************
我堅信,只有思想上的站立,才有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真正站立。
笨笨~~~這都不會!自己去網上找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