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西方科技成果對中國的影響

西方科技成果對中國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5-30 10:34:22

A. 隨著西方思想和科技文化傳入,中國傳統文化成果受到沖擊甚至是質疑,從而漸漸失

這種說法不正確,中國的傳統文仇和成果並沒有被西方思想和科技文化所沖擊。而是中國的傳統文優和現代科技被世界人所接受。在世界各國掀起了學習中國熱。

B. 」四大發明」對中國及世界的影響

」四大發明」對中國及世界的影響:
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對西方科技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思想枷鎖。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西方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

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火槍,火箭,火炮等武器全部由中國發明,宋朝由於單兵作戰素質不高,因此大力發展軍事科學技術,以求平衡,影響世界的火葯武器由此誕生。
明朝期間對各種火葯武器都進行了相當多的改造,因此明朝的軍事科技達到了世界的巔峰。同時明朝還積極地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但從17世紀開始,當西方國家利用指南針環游世界,積極開發殖民地的時候,清廷統治者卻開始對外實施徹底的閉關鎖國政策,對西方世界的興起一無所知,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各國。

造紙術影響
早在西漢時,中國勞動人民就已造紙。東漢時,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等材料製成植物纖維紙。蔡倫他曾被封為「龍亭侯」,所以人們把他創造的這紙叫做「蔡侯紙」。從6世紀開始,造紙術逐漸傳往朝鮮、日本,以後又經阿拉伯、埃及、西班牙傳到歐洲的希臘、義大利等地。1150年,西班牙開始造紙,建立了歐洲第一家造紙廠。此後,法國(1189)、義大利(1276)、德國(1391)、英國(1494)、荷蘭(1586)、美國(1690)都先後建廠造紙。到16世紀,紙張已流行歐洲。中世紀的歐洲,據說抄一本《聖經》要用300多張羊皮,文化信息的傳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圍極其狹小,紙的發明為當時歐洲蓬勃發展的教育、政治、商業等方面的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印刷術的影響
中國唐朝時期,人們把刻制印章從刻石上拓印文字兩種方法結合起來,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唐代留下的《金剛經》,精美清晰,是世界上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868年)。11世紀中期的宋代,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使印刷術得到普遍推廣。中國的雕版印刷大約在11世紀以後由阿拉伯傳的歐洲,12世紀左右傳到埃及,隨著造紙術的傳播,紙張先後取代了埃及的紙草,印度的樹葉以及歐洲的羊皮等,引發了世界書寫材料的巨大變革,14至15世紀歐洲開始流行印刷術。
歐洲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國南部的《聖克利斯托菲爾》畫像(1423年),晚於中國約600年。1450年前後,德國人受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影響,創制了歐洲拼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比畢升晚了400年。印刷術傳到歐洲後,改變了原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接受較高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的科學從中世紀漫長黑夜之後突飛猛進發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
1584年西班牙歷史學家,傳教士岡薩雷斯· 德·門多薩在所著《中華大帝國史》中提出,古騰堡受到中國印刷技術影響;中國的印刷術,通過兩條途徑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經俄羅斯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通過阿拉伯商人攜帶書籍傳入德國。中世紀歐洲書寫都用羊皮紙卷,並無「書籍」和「印刷」的概念。古騰堡以這些中國書籍,作為他的印刷的藍本。門多薩的書很快被翻譯成法文、英文、義大利文,在歐洲產生很大影響。法國歷史學家路易·勒·羅伊,文學家米歇爾·德·蒙田等,都同意門多薩的論點。法國漢學家安田朴曾以「歐洲中心論欺騙行為的代表作:所謂古登堡可能是印刷術的發明人」為題,論證歐洲的活字印刷術來源於中國。

火葯的影響
中國在唐朝時期就已發明了火葯,並最早用於軍事。10世紀初的唐未,出現了火炮、火箭,宋時火器普遍用於戰爭。蒙古人從與宋、金作戰中學會了製造火葯、火器的方法,阿拉伯人從與蒙古人作戰中學會了製造火器。歐洲人大約於13世紀後期,又從阿拉伯人的書籍中獲得了火葯知識,到14世紀前期,又從對回教國家戰爭中學到了製造火葯、使用火器的方法。火器在歐洲城市市民反對君主專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火葯的發明大大的推進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支柱之一。
恩格斯指出:「火器一開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為依靠的新興君主政體反對封建貴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槍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披鎧甲的貴族騎兵隊同歸於盡了。」

指南針的影響
早在戰國時代,中國就已經根據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製成了「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期,人們發明了用人工磁化鐵針的方法,製成指南針,並開始應用於航海。南宋時,指南針普遍應用於航海,同時傳到阿拉伯。13世紀初指南針傳入歐洲。指南針在航海上應用,導致了以後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這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
歷史意義:
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跡,是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徵
① 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革命;
②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③ 指南針的發明: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提供了條件;
④ 火葯武器的發明:火葯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古代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C. 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對中國的影響

西方國家對中國發起的技術封鎖顛覆了一些我們的觀念。讓我們終於明白了,在西方不少發達國家看來,科技是有國界的。

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和一些其他西方國家對軍民兩用產品出口中國實行限制。二十年過去了,這些本該扔進垃圾桶的規定卻仍在執行。中國企業在美國並購當地企業,本來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美國卻把這種正常的商業行為污衊為「技術盜竊」。

面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我們的應對方向應該是走自主研發和對外開放相結合之路,擴大對非美國家的開放,堅持「開門造車」,既走出去,也請進來,實現「東方不亮西方亮」。

為此,我們要築巢引鳳。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創建全球一流科研平台;同時在海外建立更多的研發中心。

無論是美國的蓄意阻撓還是西方的蓄意抹黑,中國在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堅定不移的走下去。從歷史上看,中國生存與發展的環境,從來就不是田園牧歌,將來也不會是。

華盛頓這次主動發起的貿易戰,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中國正是在與外界復雜的博弈和斗爭中,一步步強大起來,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智慧。跨過了這次的坎,必將迎來一個更加強大、自信的中國。

D.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對近代西方科技的發展產生什麼影響

1、指南針、船尾舵促進了航海業的發展,水磨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造紙術使文藝復興有了新的書寫材料,印刷術促使科學興起並得以昌盛。中國古代科技發明成為世界史當之無愧的先驅。馬克思指出:「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

2、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說來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4)西方科技成果對中國的影響擴展閱讀:

科技的發展與前代的積累有著密切的關系,繼承是科技發展的前提。自春秋戰國至漢代以來,古代科技已積累了豐碩的成果,宋代科技的繁榮正式在汲取前代豐厚的科技遺產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

譬如:指南針,早在戰國時,我國磁石吸鐵和指示方向的性能,並創造了指示南北方向的「司南」。

宋代這是在此基礎上發明了用於航行的指南針。製造火葯的原料硝石、硫磺和木炭在西漢時已發現,唐朝的煉丹家們在用這三種原料煉丹時,發生了起火爆炸現象,以後就用它來製成「飛火」,殺傷敵人。

北宋初年製成「火箭」 、「火球」 。宋仁宗時有了製作火葯的配方。畢升也是在唐代雕版印刷日臻成熟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三大發明的例子說明,繼承前人成果,是宋代科技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

宋代科技很多是繼承唐代的成果,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的。在數學、醫學、地學、和交通工具方面均有所繼承和創新。正是在這種繼承和突破、綜合和提煉、積累和創新交替作用中不斷發展,從而達到一個科技高峰。

E. 西學東漸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

西學東漸對近代中國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簡述如下:
學術的影響西學東漸將西方近代各種學術上的新成果帶入了中國,深深影響到各種學術的發展,而許多在傳統中國不被重視甚至不存在的學科也在此影響下得到發展,中國傳統學術的基本框架「經、史、子、集」完全被打破,許多傳統的學術受到西學的沖擊,有的逐漸沒落,有的吸收西方學術而加以改進,到民國時期,整個西方式的學術體系架構大致成型。思想文化的影響西學東漸所造成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和變化之大,在中國歷史上只有百家爭鳴可以與之媲美。中國人經過西學的洗禮,對於世界、歷史發展、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界萬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變。而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中的許多成分,則被以西方的標准重新估定其價值,部分諸子百家思想獲得重新重視,而尤其是儒家思想及一些民間的風俗信仰文化,則受到強烈的批判。
政治的影響西方政治思想的傳入,議會制、民主制度、新的國家概念、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等,對於晚清中國的政治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包括戊戌維新的發起、晚清新政的推展、立憲運動的嘗試、辛亥革命的爆發,民初議會制的推行、五四運動、聯省自治運動、北伐統一,一直到後來的共產革命等,都受到這些西方思想的重大影響。
社會的影響西學對於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早期並不如西方的軍事政治力量的侵略和資本主義式商品經濟的傳入來得直接,但隨著晚清西方思想的力量漸增,仍對社會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社會方面其中最大的影響,便是由於晚清西學的優勢逐漸超越中學,使得清政府必須廢除八股文和科舉制度,這使得傳統四民社會中最頂層的士階層,失去了其學而優則仕的管道,其所掌握的傳統知識的作用也下降,因此有被邊緣化的危險,而同時晚清西方商戰思想的傳入,提高了商人在社會上的地位,更加促成傳統四民社會秩序的瓦解。
此外,西方個人主義及社會主義等的思想的傳入,使得中國傳統社會中以家庭、家族、地域社會為中心的社會基層開始逐漸瓦解。經濟及日常生活的影響與社會的影響類似,在經濟方面的影響也是逐漸發生的。包括新的經濟思想的傳入,使得一批知識分子願意投入實業,而民族主義思想則有助於民族工業的發展成形。而新的科學、管理、金融等技術的傳入及應用,更是逐漸整個改變了中國的交通運輸、生產方式、商業交易等基本經濟事物。
在日常生活方面,新的西方科技事物如電、自來水、電影、廣播、等等逐漸改變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另一方面,新的思想改變了許多傳統日常生活中的習俗,包括一些被視為迷信的民間信仰、纏足風俗,傳統式的婚姻等等都逐漸被廢除。

F. 說出兩次工業革命期間的重大科技成果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次有珍妮紡紗機,蒸汽輪船,礦工燈等;
第二次有內燃機,發電機,早期汽車等。
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為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以英國為首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強占原料產地,傾銷工業品,將亞、非、拉廣大地區納入資本主義體系。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而清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備廢弛,資本主義國家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給中國帶來了巨大影響:
1.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且程度進一步加深。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造成中國長期貧困落後。
2.中國人民英勇抗爭
兩次鴉片戰爭中,中國人民不斷抗爭,農民階級掀起了太平天國運動。
3.中國新思想萌發
魏源、林則徐等開明知識分子,開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4.中國近代化起步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地主階級洋務派發起了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同時中國近代工業、科技、教育起步,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西方國家需要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開展殖民活動,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在全世界領土已被瓜分完畢的情況下,中國則成了它們掠奪的中心,這次工業革命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1.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邊疆危機到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從強占租界地、劃分勢力范圍、瓜分狂潮到八國聯軍侵華,帝國主義展開瓜分中國的狂潮。《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2.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
邊疆危機、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中的愛國官兵英勇抗爭;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甲午戰爭後簽訂《馬關條約》,使外國在華投資設廠合法化。列強競相對華輸出資本,加劇經濟侵略,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這是世界歷史發展潮流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4.中國近代科技進一步發展

G. 科技成果對新時代中國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科學技術就是
第一生產力
。科技成果的產生對於新
時代中國
發展生產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可以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高速發展。

H.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對中國對歐洲影響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一 天文學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名著簡介

具有輝煌成就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孕育了豐富的天文典籍,古代天文學家以他們飽蘸知識的筆墨寫下了許多著名的篇章,給我們留下了十分珍貴的天文學遺產。

歷法著作

歷法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包括年、月、日、時、節氣的安排,還包括日、月、行星運動,交食,晷影,漏刻,恆星出沒,天空分區,等等。因此,中國古代歷法有現今天文年歷的性質。

現在保留下來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夏小正》相傳是夏代(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到公元前十六世紀)的歷書。其中記載有人們由觀察天象和物候決定農時季節的知識。它原是《大戴禮記》中的一篇,後來單獨成冊流傳。據考證,正文只有四百多字。就天文知識來說,它按十二個月的順序記述了每月的星象,如早晨和黃昏出現在南方的星星,北斗柄的指向,銀河在天空的位置,太陽到了恆星間什麼地方等。此外還有每月的氣象、物候以及應該做的農事和政治活動。例如:「正月,啟蟄,……鞠則見,初昏參中,斗柄懸在下,……」這里「鞠」和「參」都是星名,「斗柄」就是北斗七星組成勺子形的把子。這部書是否夏代的歷書,學術界還沒有定論,但它至遲在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已經成書,而且根據書中反映的天象等情況,說明確有更早時代的資料。

自漢代(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後220年)起,就有完整系統的歷法著作留傳到現在,包括在各歷史朝代中頒行過的和沒有頒行過的歷法共約一百種,絕大部分收集在《二十四史》的《律歷志》中,這是研究中國歷法的資料寶庫。現擇要略作介紹。

《三統歷》,西漢劉歆(?-23)作,一般認為是根據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鄧平、落下閎等人創作的《太初歷》稍加修改而成。這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歷法,後世歷法的基本內容這時大體都已具備。《三統歷》共有七節:統母,紀母,五步,統術,紀術,歲術,世經。統母和統術講日月運動的基本常數和推算方法,包括回歸年、朔望月長度、一年的月數、交食周期、計算朔日和節氣的方法等;紀母、紀術和五步講行星的基本常數和推算方法,包括五大行星的會合周期、運行動態、出沒規律、預告行星位置等;歲術講星歲紀年的推算方法;世經講考古年代學。《三統歷》還明確規定,以無中氣的月份置閏,並選取一個「上元」作為歷法的起算點。《三統歷》的這些內容,對後代歷法影響極大,有的沿用至今。清代學者錢大昕(1728—1804)、李銳(1773—1817)、董佑誠(1791—1823)等人都曾對《三統歷》做過詳細研究,日本、法國學者還把它譯成日文和西方文字。

《乾象歷》,漢獻帝建安十一乍(公元206年)劉洪(約135—210)作。它對月亮運動的研究有了新進展,首次提出月亮近地點的移動(過周分),從而算出近點月長度,並在一近點月里逐日編出月離表,又首次提出黃白交角是六度(兼數),首次提出交食計算中推算食限的方法,這些都對後代歷法影響很大。

《皇極歷》,隋文帝仁壽四年(公元604年)劉焯(544—610)作,未頒行。《皇極歷》考慮太陽和月亮視運動不均勻來計算日月合朔的3 時刻,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①。為了求得任意時刻的定朔改正值,又創立了任意間隔二次差內插法的公式。這在中國天文學史和數學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後代歷法計算日月五星運動使用的內插法多繼承《皇極歷》的方法並繼續發展。

《大衍歷》,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僧一行(683—727)作,後經張說(667—730)和陳玄景整理成文,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頒行,使用到天寶十年(公元751年)。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傳入日本,在日本使用近百年。《大衍歷》結構嚴謹,條理分明,共有歷術七篇,講具體計算方法。另有歷議十二篇(其中略例三篇),講歷法的理論問題,是一行為《大衍歷》寫的論文,通稱《大衍歷議》。《大衍歷》的制定是從製造儀器開始的,經過實際觀測確定基本天文數據,這是科學的方法。經過《大衍歷》的制定,對太陽月亮運動不均勻現象有了正確全面的了解。通過實際觀測,破除了一千年來流傳的「寸差千里」的謬說。在計算方法上,《大衍歷》創不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的公式,比起《皇極歷》來又是一個進步。

《授時歷》,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郭守敬(1231—1316)作,次年頒行。明代《大統歷》繼續用它的方法,前後共使用三百六十多年,是古歷法中行用最久的,也是在天文數據、計算方法各方面發展到高峰的一種歷法。中國古典系統的歷法到此為止,以後就有西方天文知識傳入並影響到歷法的編算。現存《元史·歷志》里的《授時歷經》上下篇是郭守敬在王恂(1225—1281)初稿基礎上重新編定的。當時《授時歷》雖已頒行,但各種數據用表、推步演算法沒有定稿。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王恂不幸去世,由郭守敬一人主持完成。他「比類編次,整齊分秒,裁為二卷」。《授時歷》共有七部分,內容相似於《大衍歷》;但採用等間距三次差內插法計算日月五星位置,又用弧矢割圓術和類似球面三角的方法根據太陽黃經求它的赤經赤緯,這兩種方法在天文學史和數學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有許多中外學者在對《授時歷》進行研究。

《崇禎歷書》,明末徐光啟(1562—1633)主編,李天經(1579—1659)續成,從崇禎二年到七年(公元1629年到1634年)前後共用五年時間完成。它從多方面引進了歐洲古典天文學知識,內容包括天文學基本理論,三角學,幾何學,天文儀器,日月和五大行星的運動、交食,全天星圖,中西單位換算等,共四十六種,一百三十七卷,採用第谷(1546—1601)的太陽系結構系統,計算方法中翻譯了哥白尼(1473—1543)《天體運行論》中的許多章節,還有開普勒(1571—1630)《論火星的運動》一書中的材料,歷法計算中不用中國傳統的代數學方法而改成幾何學方法,這是中國天文學史和歷法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中國古代天文學體系開始向近代天文學轉變。

明末未能根據《崇禎歷書》來編算民用歷書,清代開始使用根據《崇禎歷書》編算的歷書——《時憲歷》,直到清末。在《四庫全書》中有一百卷本的《西洋新法算書》是傳教士湯若望(1591—1666)根據《崇禎歷書》刪改而成的。

天文星占著作

在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過程中,星占術曾超過它獨有的作用。正是因為星占術的需要,古代許多星占家大量觀測記錄天空現象,編寫星象著作,其中包括許多天文知識。所以中國古代不少天文著作都同星占術結合在一起。

《石氏星經》是現在見到的最早的一本天文星占著作,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魏國石申所著。書的原名叫《天文》,內容涉及太陽、月亮、行星、交食、恆星、古代天文名詞、宇宙概念等多方面,尤其是恆星部分價值更高。①

《五星占》是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一份帛書,專講五大行星運動和一些天文知識,共有九部分,八千字。書大約寫於漢文帝前元年間(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164年),書中對五大行星運動有詳細的描述,成為後代歷法中「步五星」工作的先驅。書中對金星、土星的會合周期定得比較准確,對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漢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七十年間木、土、金三星的動態有逐年的記載,這是研究古代行星問題的一份重要資料,受到了中外學者的廣泛注意。

漢代還有兩本重要的天文著作應該提到,這就是《天官書》和《周髀算經》。《天官書》是《史記》中的一篇,公元前一世紀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著,可算是當時有關天文知識的總結。尤其是恆星部分記錄了當時所認識到的全天恆星,共九十多組名稱,五百多顆星,是關於全天恆星的最早一篇完整文獻。後來許多恆星的命名都受它影響。《天官書》內容除恆星外,還有行星、分野、日月占候、奇異天象、雲氣、歲星紀年、天象記錄和占驗等,是研究秦漢天文學乃至先秦天文學的一篇權威性文獻。《史記·天官書》開創了後代史書中撰寫天文志的傳統。《二十四史》中有十幾篇天文志,為研究中國天文學史提供了系統全面的資料。其中李淳風(602—670)所撰《晉書·天文志》,內容豐富全面,已被翻譯成英文,在巴黎出版。

《周髀算經》,成書於西漢後期公元前一世紀,作者不可考,是《算經十書》中的一部,名曰算書,實際上主要是一部天文學著作。書有上下兩卷,重點講述當時的一種宇宙結構學說——蓋天說,詳細闡述蓋天說計算天地結構、太陽視軌道大小、周天里數、北極璇璣的方法,還有圓形蓋天式星圖的製作等等,是有關蓋天說的一本系統詳盡的典籍。

《步天歌》是一本以詩歌形式介紹全天恆星名稱、數目、位置的天文學著作,相傳是唐代王希明撰,丹元子是他的號,所以有時也稱《丹元子步天歌》①。詩文七字一句,有韻,把全天恆星按三垣二十八宿的分區法編在詩句中,讀著詩句就好像漫步在點點繁星之間。「句中有圖,言下見象」,便於辨認和記憶全天恆星,是古人學習天文學的必讀書。在宋代重修的《靈台秘苑》一書中又把步天歌配上星圖,星空景象更加清晰明了。

《靈台秘苑》原是北周庾季才撰,據《隋書·經籍志》載,共有一百二十卷,現在見到的只有二十卷,北宋王安禮等人重修。書中有三百四十五顆恆星的赤道坐標值,是我國現存第二份星表,它的觀測年代是北宋仁宗皇佑年間(公元1049年到1053年),這對研究宋代的恆星觀測很有幫助。

《開元占經》,一百二十卷,唐代瞿曇悉達撰,成書於唐玄宗開元六年到十四年(公元718年到726年),所以又稱《大唐開元占經》。唐以後失傳,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安徽歙縣人程明善在古佛像腹中偶然發現,始得再次流傳至今。它是一本唐以前天文星占著作大全,把當時能見到的古代七十多種天文星占書按內容分別摘錄編撰,內容涉及天文星象、氣候、奇異現象等各方面。天文方面有名詞解釋,宇宙理論,日月行星運動,二十八宿距度,甘德、石申、巫咸三家對全天恆星名稱、星數、位置的描述和占驗,包括有石氏的恆星星表。此外還有當時使用的《麟德歷》、作者翻譯的印度《九執歷》和其他十六種古代著名歷法的基本數據。這一著作為我們提供了唐代以前天文學史的重要資料。由於《開元占經》的輯錄,許多古代失傳了的天文星占著作的內容得以保存下來,就憑這一點,《開元占經》也是一本極有價值的書。

唐代另一本天文星占著作《乙巳占》是李淳風所著,也摘編了許多現已失傳的古代星占著作的片斷,包括天文、氣象、星占,內容也很廣泛。明代還有一本《觀象玩占》,作者不可考,也是天文星占書中一本有價值的著作。

天文星占著作有一些迷信的成分夾雜在中間,作為糟粕固然應當揚棄,但透過大量的天文現象和奇異天象的記載,使我們可以了解歷史上許多有價值的天文事件,如新星超新星的爆發,彗星的出現和分裂,流星雨的變遷,變星的光變,日食景象,黑子日珥日冕在歷史年代中的變化,行星運動,地月系的變遷等,這對現代天文學的理論研究有很大的價值。在《二十四史》天文志和其他天文星占書中保留了大量古代天象記錄,為現代天文學研究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古代信息,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都非常珍視它,由於這些古代資料的現代利用而形成了一門新的天文學分支——歷史天文學。這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現在特別受到全世界科學界重視的原因之一。

I. 西方現代科技的巨大成就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是什麼

使文化越來越沒有道德和信仰,可以說徹底毀滅了文化。

J. 請列舉中國走在世界前列的科技創新成果對百姓生活有哪些影響

中國走在世界前列的科技創新成果有AI技術。移動支付的功能為百姓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閱讀全文

與西方科技成果對中國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