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中國探月成果

中國探月成果

發布時間:2021-05-29 09:45:36

1. 中國登月計劃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國科學院院士、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曾經表示,對於中國載人登月工程計劃的時間,國內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一些專家說中國可以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工程。美國宇航局局長格里芬發表演說時也曾說 「假如中國人願意的話,2020年他們是可以實現載人登月工程的」。第二種說法,航天科技集團的葉培建院士公開發表過自己的觀點,認為2025年比較合適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人憑借「阿波羅」計
葉培建表示,中國載人航天計劃共有「三步走」,第一步是從「神舟一號」走到「神舟七號」,前4個載人飛船是無人的,「神五」時楊利偉上天,實現中國人第一次進入太空的夢想,雖然比「太了幾十年,但兩個不是一個數量級。加加林只飛了一個小時,是傘降;楊利偉飛了一天,是軟空旅行第一人」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晚著陸,返回艙已達到「容3個人7天往返」標准。加加林落地偏差達400公里;楊利偉落地時,落在中國內蒙古,當時設計「100乘以90公里著陸」都算準確著陸,但最終落地偏差只有10公里,後來「神六」、「神七」落地誤差只有1公里,3條飛船實現了第一階段的全部任務。
計劃第二步,是繼續突破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完成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葉培建說:「我們正在進入二期計劃,最近幾天,我們就會打『神八』,打上去以後,『神八』和『天宮一號』要實現遠程交會對接,對接後,組合體會在太空運行12天,科學家要進行動力學、姿態控制等驗證。『天宮一號』裡面沒人,但是按照有人生活來設置環境的,溫度、濕度、氧氣等指標都要進行檢測,為解決將來人進去的問題。二體對接後,還要再分開,進行第二次交會對接,主要是為了掌握實踐經驗,最後實現2次無人交會對接後 將實現有人交會對接任務,驗證組合體飛行、人能在其中生存等問題。」
葉培建說 「第三步就是建立中國自己的空間站,先向太空打出核心艙段,再打很多艙口與其對接,用太陽翼進行發電。2020年,中國將建立60噸級的空間站,並且,不需要宇航員那樣嚴格的身體條件,只要有基本身體條件就可以去,有錢大佬突發奇想上天空轉轉,也可以去。好像到2020年,天上只有中國的空間站,美國的、國際的都沒了。這是因為,到時候,現有的空間站壽命到了,新興國家還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只有中國的」。

2. 中國探月的進展

新華網北京9月30日電(記者陳玉明、何宗渝)從提出探月設想到成功發射嫦娥一號衛星,再到如今的嫦娥二號,我國探月工程歷經了將近二十年。

1991年,我國航天專家提出要開展月球探測工程。

1998年,國防科工委正式開始規劃論證月球探測工程,並開展了先期的科技攻關。

2000年11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其中「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被列入近期發展的目標。

2003年4月,國家航天局宣布正式啟動月球探測工程的預先研究。

2004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

2004年2月25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通過《繞月探測工程研製總要求》,同時將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

2005年12月29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召開第三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工程轉入正樣研製階段。

2006年7月16日,地面應用系統昆明40米天線通過驗收。

2006年10月20日,地面應用系統密雲50米天線通過驗收。

2007年8月,繞月探測工程完成了嫦娥一號衛星和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產品研製,轉入發射實施階段。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

2007年11月26日,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這標志著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

2008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已按計劃圓滿完成在軌運行和探測一年的各項任務,共獲取了1.37TB科學探測數據。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衛星成功實施「受控撞月」,為我國探月一期工程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繞月探測工程」等3項成果被授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2010年1月18日,探月工程二期第二次工作會在京召開,工程總指揮陳求發、總設計師吳偉仁向五大系統的總指揮、總設計師頒發了《嫦娥二號任務責任書》。

2010年2月,「嫦娥二號」任務各系統已基本完成產品研製,衛星進入總裝測試。

2010年7月10日,嫦娥二號衛星運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2010年9月23日,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運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2010年9月29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宣布將於10月1日至3日擇機發射嫦娥二號衛星。

3. 中國探月成就展在哪裡亮相了

中國探月成就展亮相瑞士巴塞爾。

嫦娥工程地面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左維介紹說,計劃今年實施的嫦娥四號探月任務,將首次實現人類探測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為解決在地球無法與月球背面直接通信問題,中國還將於今年上半年發射一顆中繼衛星。這顆衛星在未來幾年還可以為其他國家探索月球背面提供中繼通信服務。

她說,在未來的嫦娥五號任務中,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將會把探測器直接發射至地月轉移軌道,並在世界上首次採用無人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方式實現月面采樣返回。



4. 中國近年來在宇宙探索上取得哪些成就

1、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模式確立

2016年2月1日,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共同研製的中國新一代北斗導航第五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

該衛星採用中國科學院導航衛星專用平台,首次集成了自主研發的氫原子鍾、高集成度空間抗輻照專用晶元等一批關鍵技術成果,與先期發射的4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一起,基本確立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全球組網模式,具有里程碑意義。

2、「實踐十號」成功發射並返回

2016年4月6日,我國首顆返回式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 「實踐十號」成功發射,並於4月18日順利返回。這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旨在利用太空中微重力和空間輻射等特殊環境開展科學實驗,研究揭示物質運動及生命活動的規律。

該衛星已成功獲取大量實驗數據和資料,可產出一批重大科學發現和原創成果。

3、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

2016年8月16日,中國科學院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這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主要科學目標是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和廣域量子密鑰網路實驗,並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等實驗研究。

該衛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星地量子通信,構建了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對我國鞏固和擴大量子通信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實現從經典信息技術時代跟蹤者向未來信息技術引領者的轉變,具有里程碑意義。

4、「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對接並開展科學實驗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對接。「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作為空間應用系統的總體單位,牽頭負責空間科學、對地觀測及地球科學研究、空間應用新技術等三大領域的全部14項科學實驗,包括全球第一台空間運行的冷原子鍾、寬波段成像光譜儀、伴隨衛星飛行、高等植物培養等,技術發展處於國際先進行列。

5、C919首次試飛

2017年5月5日,中國首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噴氣式干線民用飛機C919的首飛完滿結束。這標志著大型民用客機的壟斷市場在A(Airbus空中客車)和B(Boeing波音)之外,正式迎來了新的參與者C(C919)。

5. 你知道我們國家對月球的研究和探索近年來取得了哪些成果

關於這個問題,可參閱歐陽自遠院士等的文章:繞月探測工程的初步科學成果
1.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
2.物質成分探測
3.月壤特性探測
4.空間環境探測
5.受控撞擊月球

6. 中國那一年登月成功

國首次登月計劃分三步
據中國月球探測計劃的有關負責人披露,未來幾年如果順利實現把宇航員送入太空的目標,中國可望在2010年以前完成首次月球探測。
據最新出版的《瞭望》周刊報道,中國的登月計劃分三步進行:第一步,發射太空實驗室和尋找貴重元素的月球軌道飛行器;第二步,實現太空機器人登月;第三步,載人登月。雖然具體的登月時間現在尚不能完全確定,但航天科學家肯定中國實現人類登月所需的時間將比美國短。

月球探測是一個國家空間技術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各國探尋太空商機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中國政府於2000年11月發表了中國航天白皮書,初步確立月球探測的目標,明確提出近期發展目標包括「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同時提出選擇月球探測的目標必須突出特色,既要填補中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空白,也要為人類建立月球基地增添新的科學依據,盡量避免重復其他國家已做過的工作。

中國為登月計劃成立了第一個空間機器人的專門研究機構,即國家高技術航天領域空間機器人工程研究中心。該中心的太空機器人專家稱:太空機器人將在中國人登上月球前承擔主要探測任務,在衛星維修、太空科學試驗等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並希望將來建立國際月球基地時,中國也能作出貢獻。據已有的設計模型,用於月球表面探測的機器人輕小靈巧,會自由移動、爬坡和躲避障礙,並能適應月球上大溫差和輻射等環境。

有科學家預言,21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將是建立利用太陽能的「月球城」--多餘的能量將被傳送到地球上的採集點。

中國一旦成功實現載人登月,將成為世界上移居月球俱樂部的創始成員。
----職場直通車解答團

7. 關於近代探月的成果

六十一年的滄桑歲月, 六十一年的風風雨雨,無數個日日夜夜緶織的夢直到1949年,她終於甩開了腳鐐,挺直了胸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飽經戰爭滄桑與落後苦難的中國人民終於重新站起來了!中國像一隻巨龍一樣,以一個大國的身份重新屹立於世界東方!十三億炎黃子孫雀躍歡呼,舉國同慶,多少次,我們心潮難平,多少次,我們輾轉難眠,多少次,我們都是為了這不同尋常的一天——祖國母親六十一年華誕!

第六十一年的華誕,給人以多少遐想,回想 六十一年來中華衰落到繁榮真是感慨萬千。坐在舒適的沙發上,陪奶奶看閱兵在天安門廣場上颯爽英姿,只見的是奶奶露出了從來沒有過的笑容,那麼殷慰,那麼甜。奶奶告訴我以前舊社會農村很窮,每天日曬雨淋在耕地里耕田,一年啊有那麼一,兩次有肉吃已經高興得不得了拉,我們那時候住的是茅草屋,下雨時雨水不停滴下來,屋裡的水足有一尺高,辛辛苦苦種來的糧食就淹沒了,這時候全家人都要挨餓了,大家都苦著臉。那時的生活啊我著一輩子都記得。真感謝共產黨,是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現在的生活多幸福啊! 六十一年後的中國已經是一個央央大國從成功發射了神州五號、六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到第二十九屆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中國一步一個腳印,從落後走到了今天的繁華。

光陰如水,歲月如梭。我們在星光燦爛下傾聽時代的鍾聲,我們在漫漫長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今天我們十三億中華兒女歡聚一堂,共同見證——新中國成立 六十一周年。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雄獅開始慢慢覺醒,從此新中國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新中國的 六十一年,是社會和諧穩定的 六十一年!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般堅不可摧:1999年澳門回歸,1997年香港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7年面對死傷無數的汶川大地震,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情……但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一個災害阻止在腳下!

六十一年中國完成了飛天夢,從1979年遠程火箭試驗成功後,到2003年「神州五號」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太空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新中國的 六十一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 六十一年!1984年我國許海峰為中國奪的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發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金牌28枚,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2004年雅典奧運,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二名!而今天,中國軍團在奧運金牌榜上首屈一指,獲得51枚金牌。2008年奧運會在中國北京順利召開。

61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一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的民族之林;61年的滄桑巨變,6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六十一年的輝煌,六十年的記憶, 六十一年的成果。這個過程驚天動地,感人肺腑。

這 六十一年來,有多少人民辛勤勞動,為人民服務;有多少的人捨身為國。 六十一年的輝煌是我們辛勤的汗水,一點一滴的積攢起來的。

這 六十一年的記憶讓我們無法忘懷,這 六十一年的成果是我們這些園丁付出的汗水。如今我們收獲了,我們收獲的是感恩!

六十一年,我們中國的發展迅速騰飛啊!當毛主席在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今日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回首歷史,展望現在,六十年來天翻地覆。

六十一年, 六十一年,我們一起來創造下一個驚心動魄把!

祖國,您 六十一了歲了。我祝您生日快樂!

8. 中國是何時探月成功的

新華網北京9月30日電(記者陳玉明、何宗渝)從提出探月設想到成功發射嫦娥一號衛星,再到如今的嫦娥二號,我國探月工程歷經了將近二十年。

1991年,我國航天專家提出要開展月球探測工程。

1998年,國防科工委正式開始規劃論證月球探測工程,並開展了先期的科技攻關。

2000年11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其中「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被列入近期發展的目標。

2003年4月,國家航天局宣布正式啟動月球探測工程的預先研究。

2004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

2004年2月25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通過《繞月探測工程研製總要求》,同時將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

2005年12月29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召開第三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工程轉入正樣研製階段。

2006年7月16日,地面應用系統昆明40米天線通過驗收。

2006年10月20日,地面應用系統密雲50米天線通過驗收。

2007年8月,繞月探測工程完成了嫦娥一號衛星和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產品研製,轉入發射實施階段。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

2007年11月26日,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這標志著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

2008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已按計劃圓滿完成在軌運行和探測一年的各項任務,共獲取了1.37TB科學探測數據。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衛星成功實施「受控撞月」,為我國探月一期工程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繞月探測工程」等3項成果被授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2010年1月18日,探月工程二期第二次工作會在京召開,工程總指揮陳求發、總設計師吳偉仁向五大系統的總指揮、總設計師頒發了《嫦娥二號任務責任書》。

2010年2月,「嫦娥二號」任務各系統已基本完成產品研製,衛星進入總裝測試。

2010年7月10日,嫦娥二號衛星運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2010年9月23日,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運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2010年9月29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宣布將於10月1日至3日擇機發射嫦娥二號衛星。

9. 中國在登月方面取得過哪些成就

太空蔬菜
登月成功
衛星監測

10. 中國航天有什麼成果

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周方)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全面介紹了中國航天事業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據介紹,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白皮書指出,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據白皮書介紹,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白皮書說,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白皮書說,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白皮書說,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與中國探月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