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幫我寫下300字以上的研究性學習的個人小結,我們的課題是中學生為什麼易產生厭學情緒
學生厭學的原因很復雜,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自身的「不會學習」易產生厭學情緒 1、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勁頭差。現在的獨生子女,嬌生慣養,非常任性,他們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的動機不正確,以為只是給家長學習,承受能力差,如果沒有考好就感覺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就不去努力,極易產生厭學情緒。還有的學生完全是「跟著感覺走」,往往是喜歡哪個老師就愛聽哪科,不喜歡的老師的科目就不學,這樣慢慢失去了學習興趣。也有的學生從小嬌生慣養,「懶惰、怕苦怕累」成了他們的通病,總認為學習是一件很苦很累並且很乏味的事情。 2、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效率低。也有的學生往往對於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足夠的重視,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的結果就是學習時間並不少,但是學習效率非常低,致使成績不好,因而產生厭學情緒。 3、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學得累。好多成績優秀的學生,能夠輕松取得非常好的成績,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都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學習中不講究方式方法,往往表現為學習特別吃力,相比其他同學努力程度也差不多,但就是成績上不去,便害怕學習,以至於得過且過,因而厭學。 (二)學習內容繁瑣與教學方法呆板直接影響學習情緒學生的學習動機依賴於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來激發,但實事求是地講,學校採用的各科教材,無論怎樣精心設計安排,其趣味性也無法與其他傳遞知識的媒介相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地按照一成不變的模式運轉著,很少發生變化,使學生對學習缺乏新鮮感。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注重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高低,而忽略了學生的其它方面的素質,這種對學生能力的錯誤評價也使學生頗為不滿。有的教師僅僅因為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好,學生的平時表現不好便全盤否定他們的能力,公然歧視他們。這便直接導致學業不好的學生對他們的學習行為及結果進行消極的歸因,直接推動了厭學情緒的出現。 (三)家庭教育方式不當給學生的學習情緒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1、父母的不善於管教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有的家長希望子成龍、女成鳳,在家裡逼迫子女學習,在子女學習遇到困難時,不懂得如何去疏導,唯分數論。在這樣的高壓下,學生心理負擔重,學習效率低,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2、父母的不管教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有的家長過分地寵愛子女,對子女的學習等情況不聞不問,甚至默許其放棄學習,由此滋長了他們的懶惰性,最終導致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產生厭學情緒。班級中某女生,性格內向溫順,自尊心很強,好面子。該生智商很高,成績一直很好。但她因與一外校男生交往密切,注意力分散,上課不專心聽講,思維遲緩,提不起精神,我們與家長通報此事後,對此家長,不聞不問。該生情緒消極,成績一路下滑,因而厭學。 建議: 學生厭學,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也不是一開始就厭學。家長有責任,學校老師也有責任。因此,我們不可批字當頭,罰字當頭,教師要多看到學生的優點和微小的進步,並及時給予肯定,讓學生逐步提高自信心。不要過多施加壓力,不要使孩子自尊心受傷害,多培養學習興趣,減少學生的厭學心理,使厭學變成好學。建議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 改進和加強思想教育工作,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 (二)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規范辦學,從嚴治校,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夠了吧`?
❷ 中學生研究性學習課題
內容提要:
厭學情緒是目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有害情緒,它的產生從教學自身來看,主要有三個原因:一、重結果,輕過程;二、重責任,輕興趣;三、重講授,輕傾聽。解決這些問題,可從以下幾方面作嘗試:一、把時間和權力還給學生;二、改變課堂環境,完成角色轉換;三、以賽促練,變逼迫為激勵;四、游戲性學習與學習性游戲;五、製造機會,讓學生重拾自信。
關鍵詞:厭學思考對策
目前,厭學情緒正日益在中學生中蔓延,這種狀況如果不及時地加以改變,小則影響個人的學業與前途,大則影響國家的人才培養與經濟建設。
如何改變學生的厭學情緒,已成為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一道嚴峻的課題。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固然是一個不能不提的重要因素,但我們更應該從教學的本身找答案。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以為當然的教學吧!
一、 過程還是結果——教學的本與末
長久以來的應試教育,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教師與學生好壞的唯一標准。只要學生能考出好成績,那麼這個教師就一定是好教師,沒有人會考慮這個教師的教學過程是否合理,是否科學,是否能激發學生興趣。這也就導致許多教師在考試的指揮棒下更熱衷於猜題,搞題海戰術,從而忽略了教學的藝術性與身處其中的學生的感受,這應該是現今教學的一個重大誤區。因為結果只是一種瞬間感受,過程才是學生在漫長的學習生活中所必需面對的。唯有好的過程,才能產生好的結果。過分強調結果,而忽視過程,這是本末倒置。舍本而逐末,是一種功利而短視的教育行為,必然導致學生在漫長而枯燥的學習過程中日漸倦怠,從而喪失學習的熱情與興趣。
二、 責任還是興趣——學習的動力與壓力
責任與興趣,究竟誰對學習更重要?對中學生這個特殊的階段來說,應該是興趣而不是責任。責任更多的是一種外在的壓力,是讓學生背著重負去學習,運用得好,固然是一種動力。但從中學生實際情況來看,他們的心理與生理正處在一種不成熟的階段,外在壓力更易引發學生的逆反情緒,越是別人要他接受的,他反而越不易接受。當他們反感別人強加給他們的責任時,學習也就很快會喪失動力。而興趣則是學生發自內心的追求,唯其發於本心,才不會產生逆反情緒,所以興趣是最好的推動力。作為老師,如果離開興趣談責任,無疑是在給學生加重心理負擔,效果會適得其反。只有在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談責任,才會兩相益彰,事半功倍。
三、 講授還是傾聽——教學主體的隱與顯
平常,有的教師很善於言辭,他們課上滔滔不絕,口吐蓮花,然而教學效果卻未必佳。老師滔滔不絕會帶來兩個結果:其一,教師自己講得越多,那麼觀察學生反應和考查接受程度的時間就越少,接受的反饋信息就越少,就越不能形成對教學效果的完全控制;其二,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卻成了一個聽眾,一個完完全全的被動接受者,被冷落、不受尊重的感覺會讓主體的主動性完全喪失,也就會使他們自然而然地討厭這樣的學習。難怪法國的一位教育家說:「二十一世紀最困難也是最有價值的是讓教師閉上他的嘴。」
筆者認為,教師在「閉上嘴」的同時,還應該伸長自己的耳朵,學會傾聽。華東師范大學的胡東芳認為:「學會傾聽,是當代教師的素質要求。」他指出傾聽有五大作用:一是增加對學生了解的信息和知識;二是減少你與學生的誤會和沖突;三是增加實現你及你的學生各自願望的機會;四是能及時獲得學生的反饋;五是能加深自己與學生關系。而我認為更重要的還在於它給予了學生發揮主動性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唯有多聽精講,才能很好地解決主導與主體的矛盾。
為消除學生中的厭學情緒,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打破常規,推陳出新,使學生重新燃起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重新啟程,揚帆遠航。為此,筆者作了一些嘗試,其具體做法為:
一、把時間和權力還給學生。
在教學中,教師要切忌滿堂灌、一言堂,讓學生不用思考直接受老師公布的答案。古人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教學不應該以把死的知識塞到學生的腦子里為最終目的,而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應該把時間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群言堂。課堂上,教師要大幅度地減少自己講課的時間,留下充足的時間給學生思考。當然這時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把過去宣講的時間更多的用於啟發。一個學生想不出的,就鼓動大家來幫助他,群策群力,以達到「三個臭皮匠,抵上一個諸葛亮」的效果。有的教師可能會說,這樣,教學任務就完成不了了。其實,教學行為不能短視,教學總的任務還是教會學生學,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孰輕孰重,相信每一個人都分得清楚,而且只要安排得當,穿插巧妙,同樣不會耽誤教學任務的完成。比如我在上《項鏈》一課時,以「路瓦栽夫人的悲劇為什麼會發生?」中心論題,啟發學生討論,學生認真閱讀了課文之後,討論氣氛熱烈。有的同學認為是路瓦栽夫人自己太愛慕虛榮。我問:「愛慕虛榮就一定會產生這樣的悲劇嗎?」有的同學說:「因為這是一個赤裸裸的金錢社會!」我又問:「為什麼產生悲劇的是路瓦栽夫人而不是別人?」同學們討論之後認為:「金錢至上的社會造就了路瓦栽夫人的愛慕虛榮,愛慕虛榮的路瓦栽夫人最終又被造就她的社會所毀滅。」整堂課我說的話很少,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在討論,產生的結果卻超出了教學預想。
有時候,學生的討論會超出課堂的教學目標,離題太遠,大部分教師這時就會站出來阻止,把這些學生的思維重新扯上「正道」。這樣的行為看來是毫無問題的,但這十分的不妥。其一,學生超出平常的思考是極有價值的,它是一種可貴的創新思維。其二,這正是學生積極思考的表現,切不可為了機械地完成教學任務,而打擊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因為學生一旦學會了思考,就等於學會了學習。
二、 改變課堂環境,完成角色的轉變。
在新海中學聽過一節公開課,其中有一位教師上《桃花源記》。他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創設了一個虛擬的情境:他化身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記者,來到古時的桃花源,采訪這里的居民,而學生們作為這里的居民接受他的采訪。在「采訪「過程中,他解決了字詞的掌握,課文的理解,甚至還教會了學生考證的方法。這堂課上得很成功。
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並不新鮮,關鍵是他把課堂變成桃花源,並化身為記者,引起了我的思考。為什麼課一定要在課堂上上?為什麼教師一到課堂上就要老氣橫秋,道貌岸然,講什麼師道尊嚴?換一換環境,換幾副面孔,學生不是更有新鮮感嗎?於是我講《阿Q正傳》,課堂就成了未庄,學生和我也就分別成了阿Q、假洋鬼子和趙太爺;講《林黛玉進賈府》,我就用多媒體投影把學生帶進大觀園,看盡這里的恩恩怨怨;講毛主席的詩詞,我又成了激情飽滿的詩人和偉人;講《勸學》,我甚至化身為後輩學子,而學生卻無一例外地成了大哲學家荀子……實踐證明,凡是這樣的課,學生無一例外地精神高度集中,教學效果特棒!
所以我認為,作為教師口袋裡不妨多准備幾副面具:講詩歌,你可以是滿懷激情的詩人,與學生一起指點江山;講議論文,你可以是一位理智思辯的哲學家,把學生帶進辯論場;講散文,你甚至可以成為出色的導游,引領著學生暢游名山大川;講小說,乾脆就讓自己過一把導演癮,讓學生也作一回阿Q,王胡和小D。運用包括多媒體在內的多種手段,把課堂變成一個大舞台,並且多准備幾副面孔,學生就會有新鮮感。新鮮感有了,興趣還會少嗎?
三、 以賽促練,變逼迫為激勵。
常常有一些學生千方百計地逃避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而許多教師對此也並無什麼良方,至多是採用一些高壓手段去逼迫學生去完成他們本應該完成的任務,比如「不這樣就不準回家吃飯」,「不這樣就帶家長」等等,這也就是常說的「要我學」。怎樣才能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呢?我覺得逼迫不是個辦法。學生正處在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較嚴重,逼迫只能導致他們更加厭學。相反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採用激勵的方式可能效果更好。比如在處理學生背書這個問題上,以前我總是用班組長檢查並上報名單,然後我再抽查的方式,效果並不盡如人意。最近我試著變換了一下方式,專門拿出課來,組織學習小組間的背誦比賽,參賽選手為全體同學,不點名,由同學自行站出來挑戰其它組的任何同學,不應戰或應戰失敗的就扣本組分數,並小施獎懲。這一下,學生的積極性就全部調動起來了。一方面學生可以示弱於老師,卻不願示弱於同學;另一方面,那些企圖躲懶的學生也會被其他同學群起而攻之,而不得不痛下苦功。於是所有同學都開始爭著背書,一些嘗到了成功喜悅的學生,甚至不用我提醒,一到要背書的課文就提前背誦,還常常問我:「劉老師,什麼時候比賽啊?」
四、 游戲性學習與學習性游戲
常常看電視中的一些益智類節目,我覺得那些機智問答,猜謎語,包括成語接龍等既有趣又能增長知識,表面上看是游戲,其實都應該算是學習,應該說它們是一些最能引發學習興趣的趣味性學習。游戲可以成為學習的一種形式,學習又何嘗不能作為一種游戲?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把樂趣還給學習,應該是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我在教學中逐漸引入一些趣味小游戲,比如前面提到的機智問答,猜謎語等,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越來越活躍,有時甚至考起老師來。考試證明,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僅較以前有較大進步,而且知識面也變寬了。
五、 製造機會,讓學生成功,重拾自信。
學生厭學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多年灰暗的學習經歷使之產生了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我不是學習的材料。這個心理障礙不排除,他們是不會對學習有興趣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製造一些機會,比如讓他們怎樣回答一個看似困難其實簡單的問題,當眾朗讀他們的一段短短的文字,一陣熱烈的掌聲,兩句贊揚的話語,幾件微不足道的小獎品,就有可能讓這些學生走出失望的泥潭,重新體會成功的喜悅,從而獲得可貴的自信。
綜上所述,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學自身的問題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如果教學自身仍然墨守成規,不思變革,重復以往的錯誤,就必將為學生所厭棄。只要我們潛心研究,樂於創新,敢於實踐,必將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好學,樂學,會學。
❸ 在弄初中生研究性課題(中學生為什麼會有厭學情緒)時采訪時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1、作業多 2、所有的時間都在上課沒時間玩 3、放學之後各種輔導 4、感覺父母關心成績勝過關心自己 5、害怕下一次考試 6、感覺老師不喜歡自己 ,自己很努力可是不被認可 7、課本的內容太枯燥沒有自己喜歡的東西 8、討厭早上起那麼早 8、沒時間看或者父母不然看自己喜歡的電視、電影、動漫 9、感覺學習沒什麼用,看不到自己學到的東西有什麼實際價值 10、班上有很多比自己考的好的同學 11、和同學關系不好,在學校感覺自己很孤單。。。。。。
❹ 中學生焦慮、厭學心理疏導研究 我在做這方面的研究課題。希望大家可以給我提供一些好的建議和意見。
一般焦慮、厭學的孩子,心裡都缺乏安全感,你應先和他們建立信任關系,千萬別一開始就和他們談論學習、父母怎麼關心他啊、老師的期望啊之類的,青春期的孩子比較敏感,就是這些關心讓他們覺得有壓力,從而焦慮。有些孩子,尤其是成績差的學生更需要老師的鼓勵,他們的心理脆弱而敏感,老師不經意的一個動作、話語甚至一個眼神就會深深的影響他們。
❺ 高中生厭學現象的研究報告
這個研究報告肯定是要對一定高中生人群進行調查,最好是以問卷的形式進行。比如升學壓力,不喜歡的課程,老師的教學方式,厭學總是有原因的,所以,把那些主要的原因總結出來,再把相對應的比例以圓形百分比表示出來。最後把自己的想法或者說希望說出來,基本上就可以了。深圳華億天誠希望樓主完成好自己的報告。加油!
❻ 求《中小學生厭學的原因及對策研究》寫作提綱
網路網很多現成的,你自己去下載看看。不過參考就好,別全部抄襲。
❼ 如何讓英語後進生由厭學變為樂學課題研究背景
首先不要給孩子貼上厭學的標簽。有些孩子不是厭惡學習,可能只是對學校里的某一個人不太喜歡,導致他不願意去學校。另外也可能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沒有得到成就感。抑或僅僅只是孩子一時的情緒原因。
所以對待孩子不願意去上學的事情,一點要先弄清楚原因,然後對症下葯。如果是第二種原因,那家長可能就需要幫孩子制定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學習計劃,幫助慢慢的提高學習成績,讓孩子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切忌簡單粗暴的對待孩子,否則只能適得其反
❽ 高中生厭學的開題報告怎麼寫
如果要有較標準的格式,下面這個格式你可以參考一下:一、論文題目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選擇「高中生厭學」這一主題有什麼目的和意義三、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高中生厭學」這個主題,目前國內和國外有哪些比較權威的研究或者結論。在這里寫出來可以增加論文的說服力。不需要寫很多,簡潔突出一點。四、論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 論文將從三個部分進行論述: <一>高中生厭學的現象 1、 2、 <二>高中生厭學的原因 1、 2、 3、 <三>避免高中生厭學的可行措施 1、 2、 3、五、論文寫作計劃安排 比如: 第一階段:2009年1月——2009年1月25日,完成擬題及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2009年1月25日——2009年2月28日,完成論文初稿; 第三階段:2009年3月1號——2009年3月15號,完成論文二稿; 第四階段:2009年3月16日——2008年4月1日,完成論文定稿。六、主要參考文獻 [1]石長順.電視欄目解析[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2]朱羽君,殷樂. 信息社會的活躍時空電視新聞欄目——電視欄目形態研究之三[J] .現代傳播, 2001(3). [3]《南京零距離》的受眾群體和編排特點 [EB/OL] . http://..com/question/43132394.html .2008-01-05.
採納哦
❾ 課題研究方案設計
小學教師結合自己的工作,圍繞學校教育實踐中的問題開展課題研究,已經蔚然成風。在課題研究活動中,教師們最為關注的是研究方法的靈活運用問題。但是,許多教師在學習研究方法過程中發現,只是閱讀教育科研方法類的教科書並不能完全解決具體研究中的方法問題。研究經驗告訴我們,學習研究方法的最有效的途徑其實是廣泛閱讀別人的研究,從別人的研究中學習和體會研究思路,進而形成自己研究課題的方法選擇與設計。本書從數百個課題研究中按照研究的進程,對其研究思路予以評析,希望能夠給從事課題研究的教師以方法的啟迪。 從他人的研究中可以看到,研究方法並無一定之規。一個課題的研究往往需要多種方法共用;任何一種研究方法在實際研究應用中,都是經過了變通的。本書的所有研究實例都充分表明了這一點。第一章 研究設計的目的與意義
第一節 研究設計的含義 第二節 研究設計的目的和意義 第三節 研究設計的結構
第二章 課題名稱的表述
第一節 課題名稱中的概念 第二節 課題名稱的結構 第三節 課題名稱的確定 第四節 注意事項
第三章 研究現狀的評述
第一節 文獻的收集與整理分析 第二節 實踐的調查與統計分析
第四章 研究內容的界定
第一節 研究內容界定的含義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