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劉力的研究成果
2004年以來發表的主要英文及法文論文
Kuang, L. & Liu, L. (2012). Discrimination against rural-to-urban migrants: The role of the hukou system in China. PLoS ONE 7(11): e46932.
Liu, L.(2012).HIV/AIDS related stigma: its origination and manifestation in China. In R.Permanadeli, D. Jodelet & T. Sugiman(Eds). Alternative Proction of Knowledge and Social Representations (pp.253-264). Jakarta: University of Indonesia.
Liu, L.(2012).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Bao in the Age of AIDS: The Case of China. In I. Markováand A. Gillespie (Eds.). Trust and Conflict: Representation, Culture and Dialogue(pp.123-135).London: Routledge.
Liu, L. & Hong, Y. Y. (2010). Psychosocial ramifications of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2), 102-108.
Liu, L. (2008). To have and to be: Towards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 of quality of life in China, 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8(3), 233-252.
Liu, L. (2008). Yang and Yin in communication: Towards a typology and logic of persuasion in China. Diogenes, 55(1), 120-132.
Lee, Y-T., Norasakkunkit, V., Liu, L., Zhang, J. X., & Zhou, M-J. (2008). Daoist/Taoist altruism and wateristic personality: East and West. World Cultures eJournal, 16(2), 1-19.
Liu, L. (2008). Filial piety, guanxi, loyalty and money: Trust in China. In I. Markováand A. Gillespie (Eds.). Trust and Distrust: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pp.51-77).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Liu, L. (2007). Le yin et le yang dans la communication: Typologie et logique de la persuasion en Chine. Diogène, n°217, 150-165.
Liu, L. (2006). Quality of life as a social representation in China: A qualitative stud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75(2), 217-240
Liu, L. (2004). Sensitising concept, themata and shareness: A dialogical perspective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34(3), 249-264.
2004年以來發表的主要中文論文
趙顯、李曄、劉力、曾紅玲、鄭健(2012). 評價性條件反射效應:無條件刺激的呈現時長、效價強度與關聯意識的作用. 心理學報,44(5):614-624.
趙顯、劉力、張笑笑、向振東、付洪嶺(2012). 觀點采擇:概念、操縱及其對群際關系的影響. 心理科學進展,20(12):2079-2088.
楊曉莉、劉力、李瓊、彎美娜(2012). 社會群體的實體性:回顧與展望. 心理科學進展,20(8):1314-1321.
鄭健、劉力(2012). 大學生對農民工的刻板印象內容與結構. 青年研究,第4期:35-44.
楊曉莉、劉力、崔淼、楊萌(2012). 社會類別的心理本質論研究評述.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4(5):22-27.
徐倫、林崇德、劉力、楊萌(2012). 金融危機背景下家庭社會地位對大三學生擇業動機的影響: 社會支配傾向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學,35(2):472-476.
鄺磊、鄭雯雯、林崇德、楊 萌、劉 力(2011).大學生的經濟信心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歸因和主動性人格的調節作用. 心理學報. 43(9),1063−1074.
彎美娜、劉 力、邱 佳、楊曉莉 (2011). 集群行為:界定、心理機制與行為測量. 心理科學進展. 19(5),723–730.
李 瓊、 劉 力(2011). 低地位群體的外群體偏好.心理科學進展.19(7), 1061–1068.
劉力、楊曉莉(2011).民族沖突的社會心理機制.心理科學進展. 2011,19(6), 803–808.
劉力(2011).從外推認同走向內生認同. 管理學家. 第5期,59-60.
劉力(2011).復合性主體的杭州經驗. 管理學家. 第5期, 60-61.
崔淼 、林崇德、徐倫、劉力、李艷玲(2011).家庭社會階層對大學生擇業依賴傾向的影響:當前經濟信心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學. 34(3),652-656.
曾盼盼、林崇德、劉力、 李遠紅(2011).大學生經濟信心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生涯: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心理與行為研究. 9(2), 93-97.
王芳、劉力、許燕、蔣獎、孫曉敏(2011).社會心理學:探索人與社會的互動、推動社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刊. 26(6),640-649.
程千、劉力(2010). 主流媒體對農民工的表徵及其變遷--以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中小品節目為例.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7 (2), 25-34.
劉力(2010). 敏化性感念、基耦與共享:社會表徵的對話主義立場。徐冰(特約主編):《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五輯(文化心理學)(pp.217-233)).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楊萌 劉力 林崇德、張笑笑、趙顯(2010). 金融危機中大學生經濟信心與就業信心的關系: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教育科學,26(4),66-69.
楊曉莉、劉力、張笑笑. (2010). 雙文化個體的文化框架轉換:影響因素與結果. 心理科學進展. 18(5),840-848.
楊柳、劉力、吳海錚(2010). 污名應對策略的研究現狀與展望. 心理科學進展. 18(5),819-830.
李瓊、劉力(2010). 偏見的自我調節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18,365-373 。
劉力、程千(2010). 主流媒體話語表徵中農民工階層的形象意義. 求索,第1期,110-112.
劉萍、劉力、鄧羽、劉智麗(2009).高中生職業抱負影響及其妥協模式.新西部,第4期,155-156.
楊柳、劉力(2008). 污名應對研究:發展脈絡、理論取向與展望. 心理科學進展, 16, 815-825
劉力(2007).中國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個體主義傾向。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1), 58-64.
劉力、唐小艷、楊立政(2007). 艾滋病相關污名的成因與表現. 北京市社會科學聯合會(主編):《和諧社會:自主創新與文化交融》(pp.307-315).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劉力(2006). 社會形態與社會心態. 社會心理研究. 第1期,12-17.
王煒、劉力、周佶、周寧(2006). 大學生對艾滋病的樂觀偏差. 心理發展與教育. 22(1),47-51. 黎岳庭、劉力主編(2010).《社會認知》,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B.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主要成果
河北正定隆興寺轉輪藏殿修繕工程
實施時間:1953年至1955年
項目主持人:余鳴謙;參加人員:李良姣、李全慶、梁超、何鳳蘭、姜懷英、汪德慶、李竹君、賈瑞廣。
山西永樂宮建築群搬遷保護工程
實施時間:1958年至1964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杜仙洲、金榮、王仲傑、劉世厚、陳長林、李惠岩、呂俊嶺、張中義、陳繼宗、王真、梁超、趙仲華、賈瑞廣、張智、崔淑貞、秦秀雲、王德慶、律鴻年、姜懷英、何雲祥、黎輝、張思信等。
北京十三陵昭陵保護維修、復建工程
實施時間:1985年至1992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孔祥珍、梁超、崔兆忠、張之平、楊新、賈克儉、袁毓傑、閆明、何流以及北京市文物局的同志。
山西雲岡石窟保護工程
實施時間:1974至1998年
項目主持人:余鳴謙;參加人員:姜懷英、賈瑞廣、蔡潤、李哲元及雲岡石窟解廷藩等。
北京大學紅樓維修加固工程
實施時間:1977年至1979年
項目主持人:羅哲文;結構設計人:崔兆忠;設備設計人:白麗娟;參加人員:傅連興、陶宗震、楊玉柱、李建勛、張思信等。
天津薊縣獨樂寺修繕工程
實施時間:1997年至1998年
項目主持人:余鳴謙、楊新;參加人員:崔兆忠、孔祥珍、袁毓傑、顧軍。
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大修工程
實施時間:1977年至1980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孔祥珍、梁超、李全慶、孔德垿、李良姣、李竹君、楊玉柱等。
河北承德普寧寺大乘閣落架大修工程
實施時間:1963年至1999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李全慶、李方嵐、孔祥珍等。
河北正定開元寺鍾樓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88年至1990年
項目主持人:孔祥珍。參加人員:袁毓傑。
河北定州開元寺料敵塔維修加固工程
實施時間:1995年至2001年
項目主持人:崔兆忠;審核人:羅哲文;參加人員:賈克儉、張立方、孫剛、甄文宜、鮑雷、程俊峰等。
吉林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地保護規劃與工程
實施時間:2002年至2003年
項目主持人:付清遠;參加人員:李宏松、顧軍、陳超平、葛川、王金華、劉忠平等。
內蒙古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寶塔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2年
項目主持人:崔兆忠;審核人:羅哲文;參加人員:賈克儉。
山西善化寺大殿、山門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3年至1998年。
項目主持人:李竹君。
福建泉州洛陽橋修復工程
實施時間:1993年至1996年。
項目主持人:楊玉柱;參加人員:許言。
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修繕工程勘測、設計
實施時間:1981年至1982年
項目主持人:梁超;參加人員:楊新、孫致雲等。
寧夏拜寺口雙塔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86年
項目主持人:崔兆忠,參加人員:賈克儉、袁毓傑、閆明、孫燕英等。
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勘測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78年至1981年
項目主持人:姜懷英;參加人員:楊玉柱、賈瑞廣、李竹君、梁超、孔祥珍等。
青海塔爾寺建築群一期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2年至1996年
項目負責人:姜懷英;參加人員:楊招君、劉江、顧軍、李宏松、王金華。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維修加固工程
實施時間:1988年至1990年
項目負責人:蔡潤、王志良。
柬埔寨吳哥古跡周薩神廟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8年至2006年
項目主持人:姜懷英;參加人員:顧軍、劉江、王磊、李宏松、胡源、喬梁。
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項目
實施時間:1994年至2003年
項目主持人:李宏松;參加人員:王金華、陳超平、胡源、魯民、何流等。
香港志蓮凈苑仿唐木構寺廟建築群復建設計
實施時間:1994 年至1996年
項目主持人:張之平、張同生;參加人員:楊新、袁毓傑、莫濤、閆明、顏華、孔祥珍、李竹君、宋森才、梁超、楊烈、崔兆忠。
北京恭王府府邸保護維修工程設計
實施時間:2004年至2005年
項目主持人:楊新;子項負責人:丁燕、袁毓傑、閆明;參加人員:張秋艷、永昕群、查群、楊招君等。
湖南嶽陽樓基礎滑坡治理
實施時間:1992年至1995年
項目負責人:李竹君;基礎抗滑工程設計:馮麗娟。
青海塔爾寺大金瓦殿維修保護工程設計
實施時間:2001年至2002年
項目主持人:楊新;參加人員:章忠民。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設計研究院負責地質及基礎勘察。
西藏布達拉宮維修保護工程
第一期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89年至1994年
工程主持人:姜懷英;參加人員:賈瑞廣、袁毓傑、陳超平、許言、莫濤。
第二期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2002年至2007年
工程主持人:張之平;參加人員:顏華、袁毓傑、莫濤、閆明、楊招君、楊新、劉忠平等。
新疆伊犁昭蘇聖佑廟維修工程勘測、設計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5年
項目主持人:丁燕;參加人員:永昕群、閆明、顏華、陳超平。
福建泉州德濟門遺址保護工程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4年
項目主持人:查群;參加人員:付清遠、王志良。
天安門城樓、城台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7年至2003
項目負責人:張之平
故宮中和殿區古建築群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2003年
項目主持人:張之平;參加人員:丁燕、肖東、閆明、顏華、袁毓傑。
甘肅天水伏羲廟文物保護工程設計
實施時間:2002年8月
項目主持人:沈陽;參加人員:肖東等。 寧夏西夏陵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1999年至2000年
項目負責人及文本編寫人:付清遠;審定人:王景慧、黃克忠;參加人:高洪莉、趙中樞、張文奇。
新疆吐魯番地區文物保護與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實施時間:2001年至2002年
項目主持人:付清遠;參加人員:黃克忠、高洪莉。
湖南里耶古城遺址文物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4年至2006年
項目負責人:沈陽;參加人員:王金華。
內蒙古阿爾寨石窟遺址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7年
項目負責人:王金華;參加人員:付清遠。
內蒙古大窯遺址文物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4年
項目負責及編寫人:馮麗娟;顧問:張森水;審定人:付清遠,參加人員:葛川、汪英華。
黑龍江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1年至2002年
規劃編制主持人:付清遠;參加人:陶剛、高洪莉。 1.國家科技支撐課題
鐵質文物綜合保護技術研究
實施時間:2006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馬清林
空間信息技術在大遺址保護中的應用研究(以京杭大運河為例)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孟憲民
2.國家級其他項目
清代建築世家樣式雷族譜校釋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崔勇
瀕危館藏壁畫搶救工程-館藏壁畫保護綜合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馬清林、郭宏
南方地區貼金彩繪石刻保護修復關鍵技術研究—以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保護為例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詹長法、王金華
木結構文物建築變形現狀信息採集系統建設—以應縣木塔現狀信息採集為例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文化遺產災害風險評估及防災體系建設—不可移動文物地震風險評估初步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珍貴古籍及文物資料搶救保護
實施時間:2009年
課題負責人:赫俊紅
新疆出土文獻的保護與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劉紹剛
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跡保護項目二期(茶膠寺)
實施時間:2005年至2014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3.國家文物局課題
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編制第一階段要求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碳酸鹽石質文物劣化定量分析與評價系統研究
實施時間:2006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李宏松
文化遺產資源特性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於 冰
新疆且末古國出土玻璃的科學分析與綜合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成倩
文化遺產保護公眾參與機制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1年
課題負責人:劉愛河
可移動文物標准體系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高峰
4.國家文物局委託課題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代碼編制規則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李戰崎
成立國際標准組織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委員會的可行性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范佳翎
館藏鐵質文物保護技術手冊
實施時間:2009年
課題負責人:馬清林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體系建設預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張謹
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技術與工藝科學化問題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梁宏剛
古建築木構穩定性分析與安全性評定預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重慶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保存狀況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王金華
古代發明創造數字展示項目可行性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張謹
5.基本科研業務費課題:(按主要研究領域分類)
5.1岩石類(含石窟類)課題
(1)重慶大足千手觀音金箔的破壞狀況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田興玲
(2)安岳石窟圓覺洞地質條件及病害研究
實施時間:2007.12-2008.12
課題負責人:王金華
(3)河南龍門石窟潛溪寺石窟岩體構造特徵及滲水機理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0.6
課題負責人:張兵峰
5.2廣西花山岩畫保護工程相關課題
(1)岩畫滲水病害熱紅外成像探測及機理研究
實施時間:2007.9-2009.9
課題負責人:吳育華
(2)三維激光掃描和GIS技術在野外大型岩畫保護中的應用研究
實施時間:2008.5-2009.11
課題負責人:黃玉琴
(3)石灰岩質文物裂縫注漿材料及工藝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0.8
課題負責人:周 霄
(4)廣西花山岩畫顏料脫落及褪色病害保護修復技術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0.8
課題負責人:孫延忠
(5)花山岩畫環境監測方法與指標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劉意鷗
(6)天然水硬石灰在岩土文物與遺址加固修復中的應用研究實施時間:2010.2-2010.12
課題負責人:李 黎
5.3木構建築類課題
(1) 應縣木塔斗栱靜動力荷載下力學性能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09.8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2)木結構文物建築變形現狀信息採集系統建設——以應縣木塔現狀信息採集為例(二期工程)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顏 華
(3)應縣木塔二層明層傾斜變形及其對整體結構安全影響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4)古建築木材橫紋承壓增強加固技術研究
實施時間:2007.7-2008.7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5)遼代木構建築大木結構研究
實施時間:2008.3-2010.3
課題負責人:溫玉清
(6)木結構建築不完全落架維修方法研究—以奉國寺大雄殿為例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王雪瑩
5.4大運河相關課題
(1)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編制導則及實施方案研究
實施時間:2007.7-2008.7
課題負責人:李宏松
(2)大運河淮安段遺產本體調查方法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09.8
課題負責人:於 冰
(3)大運河揚州段水利遺產真實性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崔 明
(4)大運河遺產可持續發展利用研究—以淮揚區段和南運河為例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趙 夏
5.5土遺址類課題
(1)南越王宮署土遺址保護材料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王雲峰
(2)北方地區非露天條件下既有土遺址加固材料保護效果評估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5.6高句麗壁畫保護工程相關課題
(1)高句麗墓葬壁畫製作材料分析與病害原因研究-以麻線安子溝等四座墓為例
實施時間:2009.8-2010.12
課題負責人:成 倩
(2)高句麗墓葬壁畫微生物的檢測研究-以麻線安子溝等四座墓為例
實施時間:2009.8-2010.12
課題負責人:葛琴雅
(3)高句麗墓葬岩土結構前期調查與評價研究
實施時間:2009.9-2010.12
課題負責人:葛 川
5.7金屬類課題
(1)室外鐵質文物保護材料長期有效性評價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1.8
課題負責人:沈大媧
(2)滄州鐵獅子加固方案支撐節點部位應力狀況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0.7
課題負責人:永昕群
(3)高度礦化青銅器腐蝕特徵與成因初步研究
實施時間:2007.7-2008.7
課題負責人:張治國
(4)浙江甌海出土西周時期青銅器腐蝕與土壤環境關系研究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馬菁毓
5.8其他研究領域課題
(1)柬埔寨吳哥古跡茶膠寺建築保護修復史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溫玉清
(2)海洋出水陶瓷、金屬和木質文物保護前期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1.12
課題負責人:李乃勝
(3)南海諸島文物考古相關資料收集整理及初步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范伊然
(4)天津近現代工業遺產評價與保護體系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王晶
(5)國保單位申報標准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劉文艷
(6)義大利文化遺產登錄制度與我國國保單位評審制度對比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王樂樂 科研期刊:
《出土文獻研究》
《文物科技研究》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工程與科技保護專著:
《西藏布達拉宮修繕工程報告》
《周薩神廟(世界遺產柬埔寨吳哥古跡)》
《大足石刻保護》
《中國古代建築——薊縣獨樂寺》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1-4)》
《天衣有縫-紡織品保護修復論文集》
《中國文物保護修復技術》
基礎工作類專著: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地方誌書目》
《新中國出土墓誌》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
譯著:
《藝術品中的銅和青銅腐蝕產物、顏料、保護》
《國外文物保護科技編譯參考》
《國外文物保護機構介紹》
《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
《藝術品中的銅和青銅:腐蝕產物,顏料,保護》
文物保護研究論著:
《內庭圓明園內工諸作現行則例》
《壬寅消夏錄》
《文物保護科技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文物科技研究》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地方誌書目》
《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孤本、善本出版:
《新中國出土墓誌》
《銀雀山漢墓竹簡》
《睡虎地秦墓竹簡》
《張家山漢墓竹簡》
《吐魯番出土文書》
《敦煌懸泉月令詔條》
《尹灣漢墓簡牘》
《敦煌吐魯番天文歷法研究》
《敦煌天文歷法文獻輯校》
教育培訓主要出版物:
全國文物古建研究所所長培訓班講義;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一、卷二;
中意合作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
東亞紙質文物保護——第一屆東亞紙張保護學會研討會論文集;
文物修復理論——中文版;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三、卷四;
天衣有縫——中國古代紡織品保護修復論文集。 出版物:
2010年4月,首屆「紫禁城杯」(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評選結果揭曉,我院《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藝術品中的銅和青銅:腐蝕產物,顏料,保護》兩部圖書從全國164種入圍圖書中脫穎而出,分別評為「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優秀圖書」獎和「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最佳譯著」獎。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獲2002年國家古籍整理圖書二等獎
《睡虎地秦墓竹簡》——獲首屆全國古籍圖書一等獎
《吐魯番出土文書》——1999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全國第二屆古籍整理圖書評獎一等獎
同年獲得中國共產黨中央宣傳部頒發的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圖書評獎一等獎
同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頒發的首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三等獎
1997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1992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全國首屆古籍整理圖書評獎一等獎
《敦煌天文歷法文獻輯校》——獲得江蘇古籍圖書二等獎
工程項目:
北京大學紅樓維修加固工程——獲得1981—1982年度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天津薊縣獨樂寺修繕工程——獲得國家文物局2004年文物保護科技進步二等獎。
風化石質文物的滲透加固——1992年4月獲國家文物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香港志蓮凈苑仿唐木構寺廟建築群復建設計——獲得2002年優質工程獎第一名
獲得2000年香港十大優秀建築獎
獲得美國建築學會亞洲惟一大獎(1998年)
敦煌莫高窟起甲壁畫修復技術——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7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山東臨沂金雀山帛畫揭裱技術——獲得文化部1985—1986年科技成果三等獎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竹、木、漆器脫水修復技術——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集體獎。
吉林集安長川一號高句麗墓壁畫保護——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集體獎
出土彩繪陶俑的保護處理方法—北周李賢墓彩繪陶俑保護方法的研究——獲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獎四等獎
北周李賢墓壁畫的揭取和修復新技術——獲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獎四等獎
AC—I型防紫外線膠片的研製與應用——獲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C. 傅雷主要成就
傅雷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
20世紀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譯巴爾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貢獻,被法國巴爾扎克研究會吸收為會員。
1924年積極參加「五卅」愛國斗爭和反軍閥學潮,在《北新周刊》、《小說世界》發表《夢中》、《回憶的一幕》兩篇小說。
傅雷早年留學法國巴黎大學。他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
傅雷在「文化大革命」之初,受到巨大迫害,。1966年9月3日凌晨,憤而離世,夫人朱梅馥亦自縊身亡。
傅雷非常重視道德修養的培養,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做人應該是德才兼備且以德為先的,對於藝術家來說,優秀的道德素質的最根本的,只有具備了高尚的道德素質才能創作出高尚的藝術作品,在《傅雷家書》中他也在不斷強調。
他講到:「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緊的是先要把一個人盡量發揮好,沒成為某某家之前,先要學會做人;否則某某家不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貢獻」。
在傅雷的教育觀念中,對人道德素質的培養重於對技術與知識的培養,這也是他可以在教育中對傅聰發展的各個階段都產生重要影響的原因。
D. 劉雲的代表性學術成果
代表性科研成果:
(1)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跨國公司技術創新的全球化及其對我國的影響」(79970059)和「跨國公司技術創新國際化的組織模式與管理研究」(74073005),建立跨國公司技術創新國際化組織機制與管理模式理論框架,首次開展跨國公司在華專利戰略及影響的專利計量分析,對於我國企業認識跨國公司研發國際化的運行機制,有效利用跨國公司研發國際化技術溢出效應,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2)主持完成國家重點科技基礎性建設計劃項目「中國基礎研究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創建「中國基礎研究網」,為中國基礎研究政策、管理、數據共享和學術交流構建了權威性的數據平台。
(3)主持完成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前期專項「中國科技評價體系的調研與構建」和「科技評價前沿理論方法及應用系統研究」,研究成果直接支撐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發布《關於改進科學技術評價的決定》以及科技部發布的《科學技術評價辦法》兩份重要文件的出台,標志新時期我國科技評價體系的建立。
(4)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長期規劃項目「提升科學創新能力的人才戰略研究」,研究成果被《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採納。
(5)主持完成國家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基於數據挖掘的國際科技合作資源監測模型研究」,與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公共政策學院著名教授開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首次提出「三個一流」國際科技資源概念,並建立系統的監測指標與模型,構建了國際科技合作資源監測系統。
(6)主持完成國防技術基礎計劃重點項目「國防科技評價制度體系研究」,負責起草《國防科技工業「十一五」科技管理發展規劃》和《國防科學技術評價辦法》,研究成果對改進和完善國防科技評價體系提供了重要的決策支持。
(7)作為科技部組織的《「十一五」國家基礎研究規劃》編制工作專家組成員,參與調研和負責起草了《「十一五」國家基礎研究規劃》。
(8)主持撰寫「中美科技合作第12屆聯委會」專題報告—《中美基礎研究比較》,並作為中美科技政策論壇的特邀主報告。
(9)主持完成國防科工委「十一五」重點規劃項目「主要國家國防工業技術創新政策與管理研究」、「促進軍民結合科技創新協調機制研究」、「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創新型產業問題研究」、「國防基礎研究發展戰略研究」,開拓國防科技管理新領域,在推進「軍民結合、寓軍於民」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探索創新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模式、構建國防科技管理評價體系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為國防科技戰略和科技管理提供決策支持。
(10)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項「科學基金績效評價體系設計與研究」,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實施25年來的科學基金整體資助與管理績效國際評估提供支撐。
代表性著作:
劉雲,董建龍.《英國科學與技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2.8.
劉雲.《跨國公司技術創新國際化的組織模式及影響》,科學出版社,2007.12
張先恩,劉雲.《科學技術評價理論與實踐》,科學出版社,2008.3
郭萬清,劉雲.《外向帶動戰略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8.
陳德棉,劉雲,陳玉祥.《化學科學發展戰略研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6.10.
E. 古今中外名人合作取得成功的事例
1、恩格斯與馬克思
馬克思在思想上是富有者,在經濟上卻是嚴貧戶,這位對資本主義經濟有著透徹研究的偉大經濟學家,本身一貧如洗,他的一生幾乎是在貧困潦倒中度過的。
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經濟上長期無私的援助,馬克思無法從事領導國際無產階級運動和專心理論創作。從1852年2月27日給恩格斯的信中我們看到這位全世界著名理論家的困境。
馬克思寫道:「一個星期以來,我已達到非常痛苦的地步:因為外衣進了當鋪,我不能再出門,因為不讓賒帳,我不能再吃肉。」不久又寫信向恩格斯傾訴。
「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有一種神經熱,醫生我過去不能請,以後也不能請,因為沒有買葯的錢。八至十天以來,家裡吃的是麵包和土豆。
到底是否能夠弄到這些,還成問題。」飢餓貧困和家務瑣事,困擾著馬克思,他心情憤怒煩躁,無法集中精力和智慧進行理論創作。
對馬克思的困境,恩格斯當作是自己的困難。他在給馬克思的信中寫道:「2月初我將給你寄5英鎊,往後你每月都可以收到這個數。
即使我因此到新的決算年時負一身債,也沒有關系。當然,你不要因為我答應每月寄5英鎊就在困難的時候也不再另外向我寫信要錢,因為只要有可能,我一定照辦。」
此時的恩格斯在歐門——恩格斯公司里只是一個普通的小辦事員。收入也是十分低微的。他後來做了公司的襄理,月薪有了提高,從1860年以後,對馬克思的支援增加到了每月10鎊。
還常常「另外」給些資助。從1851年至1869年,馬克思總共收到了恩格斯的匯款3121鎊。對當時的恩格斯來說,這已是傾囊相助了。
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又擔任了整理佔有遺稿的眾人,編輯出版了《資本論》的第二,三卷,完成了戰友的未竟事業。可見,共同的理想和人生目標是建立友誼的基礎。
2、孫權和劉備
當時曹操為了北士卒不習慣坐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將黃蓋說:「如今敵眾我寡,難以長期相持。曹軍正把戰船連在一起,首尾相接。
可以用火攻,擊敗曹軍。」於是,選取蒙沖戰船十艘,裝上干荻和枯柴,在里邊澆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邊插上旌旗,預先備好快艇,系在船尾。黃蓋先派人送信給曹操,謊稱打算投降。
當時東南風正急,黃蓋將士艘戰船排在最前面,到江心時升起船帆,其餘的船在後依次前進。曹操軍中的官兵都走出營來站著觀看,指著船,說黃蓋來投降了。
離曹軍還有二里多遠,那十艘船同時點火,火烈風猛,船像箭一樣向前飛駛,把曹軍戰船全部燒光,火勢還蔓延到曹軍設在陸地上的營寨。頃刻間,濃煙烈火,遮天蔽日。
曹軍人馬燒死和淹死的不計其數。周瑜等率領輕裝的精銳戰士緊隨在後,鼓聲震天,奮勇向前,曹軍大敗。曹操率軍從華容道步行撤退,遇到泥濘,道路不通,天又颳起大風。
曹操讓所有老弱殘兵背草鋪在路上,騎兵才勉強通過。老弱殘兵被人馬所踐踏,陷在泥中,死了很多。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一直尾隨追擊,但已經來不及。此戰中曹軍傷亡過半。
曹操回到江陵後,恐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立即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繼續留守南郡,文聘守江夏,而後委任樂進守襄陽、滿寵代理奮威將軍,屯於當陽。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3、廉頗和藺相如
澠池會結束以後,由於藺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說:「我是趙國將軍,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只不過靠能說會道立了點功。
可是他的地位卻在我之上,況且相如本來是卑賤之人,我感到羞恥,在他下面我難以忍受。」並且揚言說:「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藺相如聽到後,不肯和他相會。
藺相如每到上朝時,常常推說有病,不願和廉頗去爭位次的先後。沒過多久,相如外出,遠遠看到廉頗,相如就掉轉車子迴避。
於是相如的門客就一起來直言進諫說:「我們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呀。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廉將軍口出惡言,而您卻害怕躲避他。
您怕得也太過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恥,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出息,請讓我們告辭吧!」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厲害?」
回答說:「廉將軍比不了秦王。」相如說:「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卻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秦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
就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呀,如今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共存。我所以這樣忍讓,就是為了要把國家的急難擺在前面,而把個人的私怨放在後面。」廉頗聽說了這些話,就脫去上衣。
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帶引,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他說:「我是個粗野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您是如此的寬厚啊!」二人終於相互交歡和好,成為生死與共的好友。
4、黃帝與炎帝
開戰後,黃帝率領「熊、羆、狼、豹、貙、虎」六部軍隊在阪泉之野與炎帝擺開戰場,六部軍隊各持自己的崇拜物為標志的大旗,黃帝作為六部統帥也持一面類似「大纛」之旗。
列開了陣勢。首先,炎帝在黃帝沒有防範的情況下,先發制人,以火圍攻,使得軒轅城外經常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應龍用水熄滅火焰,黃帝帥兵將炎帝趕回阪泉之谷。
囑手下士兵只和炎帝鬥智斗勇,不傷其性命。在阪泉河谷中,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斗七旗戰法。炎帝火戰失利後,面對星斗七旗戰法,無計可使,一敗塗地。
躲回營內不敢挑釁。黃帝仰慕炎帝的醫葯和農耕技術,決心與他攜手創建文明國家。他在炎帝營外擺陣練兵,千變萬化的陣法層出不窮,星斗七旗陣,讓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繚亂。
在長達三年多的操練中,使各部的戰鬥力逐漸增強,而炎帝利用崖頭作屏障,只能觀望陣勢。然而,黃帝在這三年多的時間內,一邊以星斗七旗戰法練兵做掩護。
一邊派人兵日夜掘進,早將洞穴挖到炎帝營的後方。忽一日,黃帝兵將突然竄出,偷襲了炎帝陣營,活捉了炎帝。
5、管鮑之交
管仲從小就和鮑叔牙是好朋友,鮑叔牙知道管仲是個人才,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時候多分紅,鮑叔牙不認為管仲貪,知道他家裡窮,管仲打仗的時候進攻後進,撤退先跑。
鮑叔牙也不認為管仲膽小,知道他家裡有老母,管仲臨死的時候,齊恆公讓他推薦繼任人,他沒有推薦鮑叔牙。有人告訴鮑叔牙,鮑叔牙說,我這個人疾惡如仇,當丞相會誤事,管仲了解我啊。
F. 成果簡述是什麼意思
階段性,是證明你做這是是有分階段分步驟的,
階段性成果,你這階段的成果專或發現,
然後簡述出來屬。簡述:簡單的敘述。你可以這樣說:xxx事情,的第幾階段(或初級階段,中期階段後期)的成果是,1,2,3~(或成果是發現什麼,得到什麼)
例如;
寫論文,計劃第一階段是,市場調查。這個階段性的成果是:1。xxx得到什麼數據
2。什麼問題完成3.~~~
簡述最好分點說明~
G. 鍾登華的成果
現指導博士、碩士研究生近20名。
主持國家科技重點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以及工程委託科研項目等60餘項。出版著作5部;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其中SCI/EI收錄50餘篇;獲各類科技獎勵12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天津市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獲第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8年6月榮獲中國第七屆光華青年獎。 [1]鍾登華 劉傑 李明超 王剛.基於三維地質模型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優化研究[J].水利學報,2007,38(1)
[2]鍾登華 李明超 劉傑.水利水電工程地質三維統一建模方法研究[J].中國科學:E輯,2007,37(3)
[3]鍾登華 張發瑜 李明超 付金強.面向對象的堆石壩施工系統模擬與優化研究[J].水力發電,2007,33(3)
[4]宋洋 鍾登華 段文泉.基於VR的水電站調度三維圖形模擬研究[J].系統模擬學報,2007,19(3)
[5]鍾登華 秦朝霞 李明超 胡興娥.三維地質模型支持下的滑坡體穩定性分析[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07,15(1)
[6]練繼亮 鍾登華.DamVSIS可視化模擬系統在混凝土壩施工中的應用[J].天津大學學報,2006,39(B06)
[7]鍾登華 黃偉 張發瑜.基於系統模擬的施工導流不確定性分析[J].天津大學學報,2006,39(12)
[8]宋洋 鍾登華.考慮資金時間價值因素的多資源均衡優化[J].天津大學學報,2006,39(9)
[9]劉東海 馮守中 鍾登華 劉奎建.工程施工進度的實時模擬預測與控制[J].天津大學學報,2006,39(3)
[10]鍾登華 黃偉 安娜.基於Monte-Carlo方法的施工截流風險率估計方法研究[J].水利學報,2006,37(10)
[11]宋洋 鍾登華.基於可視化模擬的水電工程施工進度分析與控制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6,26(8)
[12]高興夫 鍾登華 胡程順.考慮動態投資影響下的資源均衡優化[J].浙江建築,2006,23(11)
[13]李景茹 鍾登華 劉東海 胡程順.水利水電工程三維動態可視化模擬技術與應用[J].系統模擬學報,2006,18(1)
[14]陳耀明 鍾登華 付金強.基於遺傳演算法的工程項目投資綜合優化探討[J].中國工程科學,2006,8(7)
[15]鍾登華 張成 宋洋.基於可視化模擬的水電工程動態信息管理與控制方法[J].中國工程科學,2006,8(2)
[16]鍾登華 付金強 張靜.混凝土斜拉橋施工系統模擬理論與應用[J].天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2005,38(9)
[17]王振強 鍾登華.基於模擬技術的大型水電項目財務風險分析[J].土木工程學報,2005,38(5)
[18]鍾登華 南春輝 宋洋.水電工程施工進度三維動態可視化方法[J].天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2005,38(4)
[19]鍾登華 王剛 李明超 王義鋒.三維地質模型信息可視化與工程應用[J].天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2005,38(1)
[20]劉東海 崔廣濤 鍾登華 彭文懷.泄洪霧化的粒子系統模擬及三維可視化[J].水利學報,2005,36(10)
H. 劉天河的成果
長期從事農業科技研究與新成果推廣工作,先後主持參與研究成功推出42項農業科技成果,其中國家級科技成果14,省級科技成果28項。有7項科技成果獎。
1、《湖北省1959年農業技術綱要》一書,任主編,同年12月獲湖北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獎。
2、主研成功推出的「湖北省穩步發展雙季稻幾個技術問題探討」項目,1957年獲湖北省科協學術研討會科技成果三等獎。
3、主研成功推出的「農作物種子壽命研究」項目,1998年獲湖南省邵陽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4、主研成功推出的「雜交早、中稻幾種浸種催芽方法的發芽率比較研究」項目,1998年9月獲首界當代領導者管理藝術叢書優秀科技成果論文二等獎。1999年8月6日獲世界學術貢獻獎論文金獎。
5、主研成功推出的「早秈稻新良種綏育三號的選育及其栽培技術要點」項目,1980年12月獲綏寧縣政府科技成果一等獎。
6、主研成功推出的「推廣綏育三號良種成效較大」項目,1983年4月獲綏寧縣政府科技成果三等獎。
7、主研成功推出的「雜交水稻及其三系種子壽命的研究」項目,1986年3月獲綏寧縣政府科技成果三等獎。
有7項科研成果屬於國內首創,世界領先
1、主研成功推出的「甘薯水平栽培法」於1952年至1957年進行6年試驗。此項成果於1953年在《中國農科通報》作了報導,研究論文「甘薯水平栽培法增產效果對比試驗」一文,1959年發表在《農業學報》10(3):211—214。
2、參與國家級高新科技攻關課題「高頻處理種子」研究,經全國16個科研單位聯合攻關,研究成功推出的「輻射育種」新技術。
3、主研成功推出的「水稻高質量原種生產新途徑」,研究論文《水稻高質量原種生產途徑的研究》一文,1980年發表在《湖南農業科學》(4):41—43。
4、主研成功推出的「雜交水稻少浸多露,濕潤吸水浸種催芽法」,此法具有科學性、新穎性、先進性和實用性,是雜交早、中、晚稻種子浸種催芽的一種新方法。具有廣泛的推廣前景。研究論文「雜交早、中稻幾種浸種催芽方法的發芽率比較」一文,1998年發表在《作物研究》12(1):10—11;「雜交晚稻幾種浸種催芽方法的發芽率比較」一文,1993年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通訊》29(2):140。
5、主研成功推出的「雜交水稻生育後期葉面噴施KH2PO4的增產方法」。研究論文「雜交水稻生育後期葉面噴施KH2PO4的增產效應研究」一文,1999年發表在《雜交水稻》14(1):29—30。
6、主研成功推出的「雜交水稻及其三系種子的保種新方法」即封閉低溫冷貯法,採用此法,可延長種子壽命4—5年。研究論文「雜交水稻及其三系種子壽命的研究」一文,1984年發表在《湖南農業科學》(4)42—44。
7、主研成功推出的「延長麥作種子壽命的新方法」,填補了中國和世界各國對麥作種子壽命研究的空白。撰有科技成果論文146篇在國家級《農業學報》、《植物生理學通訊》、《種子世界》等雜志上發表論文21篇,在省級《作物研究》、《雜交水稻》、《湖南農業科學》等雜志上發表論文42篇。此外,在作物種子壽命、遺傳育種、原種生產、作物高產栽培等方面均有獨到的研究。著有專著《農業科研論文集》、《雙季稻主要新品種》及農業中專教材《作物栽培》、《作物良種繁育》、《土壤與肥料》主編。被省、地、縣評為先進工作者18次、榮譽獎2次;1994年在湖南省安江農校的校慶活動中,光榮被評為校英才;1983年獲國家農牧漁業部榮譽證書及證章各1次。
I. 劉庄的成果貢獻
近年來一直在納米醫學與腫瘤納米技術領域從事研究。2005年以來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回國後獨立發表通信作者論文70餘篇,相當一部分成果發表於Chem. Soc. Rev., Nature Protocols, Angew. Chem. Int. Ed., JACS, Adv. Mater., Ad. Funct. Mater. Nano Lett., ACS Nano等國際權威刊物上。全部論文總引用已超過11,000次,SCI H-index為48。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資助,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資助;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科技部973項目課題一項。
當前研究興趣包括納米材料的生物學效應與生物安全性研究;基於碳納米材料的生物成像、葯物輸送和治療治療研究;稀土上轉換發光納米材料在生物感測、生物成像、以及癌症治療上的應用;新型多功能復合納米材料的開發及其在多模態癌症成像與治療上的應用;基於有機高分子納米材料的腫瘤光學治療與聯合治療;以及基於納米技術的幹細胞研究和細胞療法研究等。
應國際著名期刊Biomaterials主編、美國工程院院士Kam W. Leong教授邀請,劉庄教授出任Biomaterials雜志新一屆副主編。劉庄教授是該期刊新一屆編委中唯一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副主編。
J. 劉特的主要成就
主要從事人物畫創作,擅畫歷史人物和道釋仙佛,兼畫花鳥畫。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展,曾獲河南省美展一等獎,「中國當代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優秀獎」,《自勉圖》獲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辦的第三屆世界和平畫展「優秀獎」。1983,1984年曾參加新加坡,馬來西亞舉辦的中國畫展和迎春聯展。藝術成就曾載入《中國當代文藝家辭典》,《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等多種辭典。2005年出版了《常勝作品集》,被列入河南國畫家精品叢書。當代著名畫家石齊先生為此書作序,對常勝的水墨人物和寫意牡丹贊賞有加,稱「......他的一切所為,促進了畫家藝術風格的形成,這是不可多得的有價值的畫家!常勝從此活躍在人才濟濟的中原大地上,中國人物畫亮起了一道人們喜愛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