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科技成果有哪些類型
科技成果可分為三大類型:
基礎理論成果,是指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發現、新學說,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科學論文、科學著作、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等。
應用技術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中取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農業、生物新品種、礦產新品種和計算機軟體等。
軟科學成果,是指對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動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論、方法和觀點,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研究報告。
Ⅱ 中國有哪些科學技術領域取得偉大成就
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Ⅲ 怎樣才能獲得優秀的科學研究成果
該課題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於2009年9月通過鑒定,獲得優秀等級。課題共分為兩篇:理論篇和應用篇,總計65萬字。主要從理論和應用的雙重角度對統計指數的發展作了詳細的分析,並對統計指數在多個經濟社會生活領域的應用進行了實證分析。
該課題的創新點主要是:(1)完整地研究和分析了西方國家統計指數理論的發展、各種編制方法以及應用領域,研究各種方法的特點、適用場合和運用條件,同時還系統地研究了我國指數理論和應用的歷史和發展狀況,全面闡述了各種統計指數的編制和應用。目前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尚不多見,這對於促進我國統計指數理論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2)分別對統計指數編制中的代表規格品、指數同度量因素的選擇、指數編制權重、基期和計算公式的選擇等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進行了重點論述。這對於在社會經濟各個領域中統計指數的編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3)在對我國傳統的指數體系進行評價的基礎上,指出傳統指數因素分析法存在的不足之處,並針對存在的問題,創造性地提出採用增量因素分析法、因素分配分析法、積分因素分析法等加以改進,這對我國統計指數理論的創新發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4)考慮到建材質量指數編制的特殊性,國內外少有切實可行的方案借鑒,該課題創造性地探索出一套具有科學性、客觀性、可操作性的方法,用以構建上海市建設工程材料質量評估指數體系,設計出建材質量評價指數的編制流程,採用客觀賦權方法和主觀賦權方法相結合的權重設定方法,首次對指數進行質量等級分級設置及區間對應,從而使指數能夠明確直觀地反映建設工程的質量狀況。(5)在對物價指數分析中,提出特徵價格指數三種編制研究方法,通過特徵價格函數直接編制的方法、引入時間虛擬變數的方法和特徵質量調整的方法,是對編制價格指數時剔除質量變化影響方法的充實和完善。
Ⅳ 科技成果有哪些類型
科技成果可分為三大類型:基礎理論成果,是指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發現、新學說,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科學論文、科學著作、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等。
應用技術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中取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農業、生物新品種、礦產新品種和計算機軟體等。
(4)科學領域科學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科技成果的基本成就:
1、是新穎性與先進性:沒有新的創見、新的技術特點或與已有的同類科技成果相比較為先進之處,不能作為新科技成果。
2、是實用性與重復性:實用性包括符合科學規律、具有實施條件、滿足社會需要。重復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復使用或進行驗證。
3、是應具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
4、是應通過一定形式予以確認:通過專利審查、專家鑒定、檢測、評估或者市場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確認。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1]中把「科技成果」定義為: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試驗和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並經過鑒定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
在新的時期,為了明確認識,把「科技成果」分解為「科學成果」和「技術成果」兩部分,並把「軟科學成果」排除在「科技成果」的范圍之外。
Ⅳ 中國建國以來科學技術等領域的偉大成就
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Ⅵ 什麼是自然科學領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
自然科學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自然科學包括版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權生物學等等。
自然科學的根本目的在於尋找自然現象的來因。自然科學認為超自然的、隨意的和自相矛盾的實驗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學的最重要的兩個支柱是觀察和邏輯推理。由對自然的觀察和邏輯推理自然科學可以引導出大自然中的規律。假如觀察的現象與規律的預言不同,那麼要麼是因為觀察中有錯誤,要麼是因為至此為止被認為是正確的規律是錯誤的。一個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
Ⅶ 科學技術領域有哪些 技術領域有哪些
1:科學技術來領域有:
數學,物源理,化學,生物,醫學,氣象,天文,地理,經濟學/管理學,工業,統計學,計算機技術,移動通信技術。
2:技術領域有:
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海洋技術。
(7)科學領域科學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1)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科學要解決的問題,是發現自然界中確鑿的事實與現象之間的關系,並建立理論把事實與現象聯系起來。
(2)技術的任務則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科學主要是和未知的領域打交道,其進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難以預料的;技術是在相對成熟的領域內工作,可以做比較准確的規劃。
Ⅷ 學習了科學研究成果展示會,受到的啟發是什麼
我國在科學領域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科技創新,讓未來發展不可思議。
Ⅸ 科學研究的基礎性成果會造成什麼結果
愛因斯坦在物理學領域里作出巨大的貢獻,得益於藝術給予他的想像力。事實上,科學研究專的基礎性屬成果並非起源於邏輯思維。由科學的危機所導致的「理論範式的革命」,其深刻的基礎是對某種超越性存在的偉大的想像,而不是邏輯上的推理。
Ⅹ 收集五條關於生命科學領域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
1.蛋白質泛素化
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志上,來自華盛頓大學的華裔科研人員鄭寧(Ning Zheng)助理教授又發表了一篇有關泛素蛋白連接酶結構生物學的新文章。自2000年以來,鄭博士先後在Cell、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權威雜志上發表了多篇文章,並且有三篇文章成為雜志的封面故事進行推薦。
蛋白質泛素化作用是後翻譯修飾的一種常見形式,該過程能夠調節不同細胞途徑中各式各樣的蛋白質底物。通過一個三酶級聯(E1-E2-E3),蛋白質的泛酸連接又E3泛素連接酶催化,這種酶是cullin-RING復合體超級家族的最佳代表。
在從酵母到人類的各級生物中都保守的DDB1-CUL4-ROC1復合體是最近確定出的cullin-RING泛素連接酶,這種酶調節DNA的修復、DNA復制和轉錄,它能被病毒所破壞。
由於缺少一個規則的SKP1類cullin連接器和一種確定的底物召集結構域,目前人們還不清楚DDB1-CUL4-ROC1 E3復合體如何被裝配起來以對各種蛋白質底物進行泛素化。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鄭博士等人對人類DDB1-CUL4A-ROC1復合體被病毒劫持的形式進行了晶體結構分析。分析結果表明DDB1利用一個β-propeller結構域作為cullin骨架結合物,利用一種多變的、附著的獨立雙β-propeller折疊來進行底物的呈遞。
通過對人類的DDB1和CUL4A復合體進行聯系提純,然後進行質譜分析,研究人員確定出了一種新穎的WD40-repeat蛋白家族,這類蛋白直接與DDB1的雙propeller折疊結合並充當E3酶的底物募集模塊。這些結構和蛋白質組學研究結果揭示出了cullin-RING E3復合體的一個新家族的裝配和多功能型背後的結構機制和分子邏輯關系。
2.RNAi(RNA干擾)
過去在對生物體基因功能研究時,通常利用反義寡核苷酸、核酶[1]等抑制目的基因表達,而近年來發現了一種新的誘導基因沉默的技術,即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RNAi).與其它關閉基因工具不同,RNAi是一種由雙鏈RNA介導的特異性抑制同源基因表達的技術.由於它具有高特異性和高效性,已經廣泛應用於植物、真菌、蠕蟲和低等脊椎動物以及哺乳動物的基因功能研究,並且在人類基因組功能研究和基因葯物研製及基因治療等方面,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3.生物晶元-下個世紀的革命性技術
通過對微加工獲得的微米結構作生物化學處理能使成千上萬個與生命相關的信息集成在一塊厘米見方的晶元上。採用生物晶元可進行生命科學和醫學中所涉及的各種生物化學反應,從而達到對基因、抗原和活體細胞等進行測試分析的目的。生物晶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將從樣品制備、化學反應到檢測的整個生化分析過程集成化以獲得所謂的微型全分析系統(micro total analytical system)或稱縮微晶元實驗室(laboratory on a chip)。生物晶元技術的出現將會給生命科學、醫學、化學、新葯開發、生物武器戰爭、司法鑒定、食品和環境衛生監督等領域帶來一場革命。
4.讓腫瘤細胞自行凋亡
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成功合成出一種可以讓腫瘤細胞自行凋亡的分子。
在罹患腫瘤疾病期間,有缺陷細胞按程序凋亡的過程被破壞,癌變細胞能夠對抗機體發出的凋亡信號,這樣癌變細胞就可以毫無監控地分裂,並形成腫瘤。
根據科學家們掌握的證據,癌變細胞的這種能力與半胱天冬酶-3(caspase-3)的缺失有關,這種蛋白酶參與到細胞凋亡過程中。由於癌變細胞中半胱天冬酶-3酶原蛋白(procaspase-3)形成caspase-3的過程被破壞,所以這種蛋白酶的數量不足。
保羅·赫根羅德(Paul Hergenrother)領導的科學家團隊研究了超過兩萬種化合物以尋找到能夠促進半胱天冬酶-3酶原蛋白合成半胱天冬酶-3的物質。終於科學家們找到了這種化合物。合成分子PAC-1能夠促進半胱天冬酶-3的形成。同時,它還激活了從小鼠和人類腫瘤中分離出來的癌變細胞的自然死亡的過程。
PAC-1主要是針對那些procaspase-3含量較高的細胞發揮作用。在腸、皮膚、肝臟等部位的腫瘤細胞及白血病細胞中這種蛋白的含量較高。同時,健康細胞對於PAC-1的作用並不敏感,因為健康細胞中procaspase-3的含量並不高。研究人員指出,通過對同一個腫瘤患者的正常細胞與腫瘤細胞進行化驗表明,癌變細胞對PAC-1的敏感程度要高2000倍。
保羅·赫根羅德指出,「我們可以預測出像PAC-1這樣的化合物的潛在能力。」他還補充說,他們將選擇一些腫瘤細胞中procaspase-3的含量水平較高的患者進行治療。
科學家計劃在以後將要進行臨床研究以評估PAC-1的安全性。科學家指出,在沒有發現嚴重的副作用的情況下,原則上醫生們將獲得一種治療腫瘤的新方法。
5.研究者首次繪制調節成人幹細胞生長基因圖譜
最近,美國肯塔基州大學(UK)的Gary Van Zant博士及其研究小組在國際權威科學雜志《自然遺傳學》上發表了他們的一項重大成果。他們繪制了一個幹細胞基因和它的蛋白產品Laxetin,並且在此工作基礎上,進行了鑒定基因自身的調查研究。這是至今為止首次對幹細胞基因進行的完全研究。
這一特殊基因由於能調節體內特別是骨髓內成人幹細胞的數目而顯得尤為重要。現在它已被鑒定,研究者希望該基因與它的蛋白產品Latexin能夠應用於臨床。比如,增加進行化療或者骨髓移植病人的幹細胞數量。化療病人一個大難關是面臨治療後幹細胞喪失。這就限制了化療所能進行的劑量與類型。但是如果Latexin能夠用於增加幹細胞數量,病人就能夠接受更大劑量化療,並能更快速恢復。在骨髓移植中幹細胞數量增加同樣有用,在這里需要大量的幹細胞來幫助病人從癌症恢復。另外一個Latexin可能的應用是幫助臍帶血中幹細胞數目,這同樣用於血髓移植中移植健康幹細胞。目前,臍帶血中幹細胞移植僅能用於兒童因為臍帶血不含有移植給成人所需的足夠幹細胞數量。
目前僅在骨髓的幹細胞群中檢測了Latexin效果。Van Zant說,可能或者很可能在如肝,皮膚,胰腺或大腦組織中的幹細胞群能受Latexin的類似影響。這為使用幹細胞治療如由肝病,糖尿病損傷或者中風造成的中樞神經損傷等其他疾病和狀況開辟了新的治療策略。
研究者同樣看到了基因在如白血病和淋巴瘤中正常幹細胞轉化為癌變幹細胞的可能作用。如果基因確實起作用,那麼同樣可能是新治療方法的關鍵。這些發現對於幹細胞調節分子機制的深入了解具有作用,這包括一些幹細胞如何癌變。這些發現同樣有助於科學家發展控制用於治療的幹細胞數目與功能的有效方法,同樣為發生在幹細胞中年齡相關變化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