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孫中山理論成果影響

孫中山理論成果影響

發布時間:2021-05-27 14:40:31

❶ 孫中山的重大思想理論成果是什麼

孫中山:三民主義,民主,民權,民生。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綱領

❷ 孫中山的成就及其歷史影響

孫中山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孫中山的最大成就是領導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孫中山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組織革命政黨,發動武裝起義,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專制統治,開創了中國民主革命風起雲涌的歷史新篇章,功載千秋,萬古流芳。
孫中山與歷代反抗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英雄和同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顯著不同之處在於:
一是通過其他方式獨到的認真學習和深入思考,將歐美資本主義制度之精華與中國落後封建專制制度之國情相結合,從「以民為本」 的宗旨出發,不僅提出了「三民主義」基礎學說,同時還就改造落後舊中國的偉大目標,從國體、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諸方面作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設想和規劃,形成了系統化的革命理論;
二是他自發動和組織革命伊始,終其一生,在領導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程中,始終不渝地堅持徹底的反封建立場和堅定的革命方向,面對滿清朝廷的通揖、反動軍閥的圍攻、帝國列強的威逼、維新保皇派的論戰、陣營內部的叛亂、同黨戰友的分歧,在極其艱難充滿風險的環境中,幾番組織和改造革命政黨,多次發動武裝起義,「愈挫愈奮,再接再厲」,不屈不撓,戰斗不息;
三是他始終堅守「一心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從建立興中會、同盟會,發動廣州、惠州、黃花崗等十次武裝起義,到領導辛亥革命、建立臨時政府、舉行二次革命,到組織和改造國民黨、組建黃埔軍校、實施國共合作,直至積勞成疾英年早逝,拋卻個人名利,彰顯博大胸懷,大公無私,一生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孫中山的理論學說、立場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說是獨秀一枝前無古人 ,也正是由於孫中山的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革命理論的宣揚,才使得廣大中國民眾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走出對民主共和的「反動」政治思想認識誤區,有力的促進了中國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擴大了民主革命運動的影響,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後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也是在孫中山工作的基礎上才得以發展。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活動領導人。特別是在學醫行醫期間結識了不少國際友人華人華僑等為以後革命奠定了基礎與支持。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於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外語,有醫生學歷,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而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去世後,蔣介石領導他創建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在名義上完成中國的統一。由於當時參與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物,特別是蔣介石、汪精衛兩人,均為孫培育出來的領導人物,故當時的國民政府當以孫為最高的精神領袖,並推舉三民主義為治國的最高指導。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孫成為蔣介石之外,凝聚全國向心力的象徵人物之一。國民政府與旗下將領也往往以「保障孫總理的革命成果」為號召,鼓動人民建設和將士作戰。因此到戰爭中後期,孫中山很自然被推舉為中華民國的國父。
對於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分析,主要是認為孫中山確系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復雜的各種反滿勢力,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但較具理想色彩,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君主專制,武力弭平軍閥割據,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善後措施較為寬容,不採徹底鏟除之作法,與蔣介石或毛澤東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
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他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復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監察權與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
孫中山在倡導革命思想,組織、領導革命團體都是處於領導者的地位。孫中山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犧牲與貢獻也為多數人所認同。然而孫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執以至與同志反目。例如同盟會時代之章太炎、中華革命黨時之黃興,皆曾為孫之股肱,而後來反目不相往來。
如若從孤立的視角單純地看待這一史實事件,確實,孫中山之讓位於袁世凱,是導致袁世凱竊國、革命政權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論、史說由此引申出「孫中山一大失誤」的評價,似乎順理成章。然而,從客觀現實來看,把此事件放在當時清末民初的歷史大范圍和社會大環境中考察,卻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評價——孫中山之讓位於袁,不僅不是失誤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專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幟飄揚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歷史功績。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劉覺民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採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❸ 孫中山對中國的影響

孫中山晚年的民主價值觀有值得商討和我們借鑒的地方,因為,畢竟孫中山的遺產不但影響著當時的中國政治發展,而且也影響著現代中國的民主的程度。

孫中山遺產對當時的中國的負面影響包括:首先,為革命的絕對成功,而不惜對西方的民主政治嚴重的曲解,甚至用非民主的手段。其次,對西方的民主政治的誤讀。4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表現的理想主義和激進主義,這也可歸咎於對西方政治民主的誤讀。再者,孫中山對「權利」的錯誤理解導致日後的憲政運動缺乏「權利」的元素,尤其在中國缺乏可發掘民主的資源的時候。或者應該這樣說,至少在孫中山的遺產中,很難發掘出這個概念。此外,孫中山一再強調的中國人的自由太多,導致國民黨政府有一種明顯得傾向,就是:為了國家自由,個人的自由可以暫時放下,甚或犧牲、棄置不顧。最後,孫中山領導下的國民黨黨政文化、三段建國模式以及對蘇俄式政黨的模仿更是蔣介石政府「一黨專政」的理論淵源,也是事實上的延續。

❹ 評價孫中山一生對中國革命的貢獻

孫中山作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革命的先驅,他「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為實現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付出了畢生的奮斗和追求,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

一、發動和領導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終結了中國封建專制統治,推開了中國躋身現代化國家的藩蘺

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既不同於鴉片戰爭前的封建社會,又不同於一般的資本主義社會。其一,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接連用武力打敗中國,強迫中國政府訂立了許多不平等條約,不僅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其二,中國的封建勢力同帝國主義相勾結,對內殘酷剝削人民,腐朽昏庸,抱殘守缺,不思進取;對外卑躬屈膝,奴顏厚恥,以大量出賣國家主權來換取侵略者維持其地位。其三,外國列強的入侵,使封建時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破產了,但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不僅依然保留著,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佔有顯著的優勢。其四,民族資本主義雖然有了某些發展,但由於是在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官僚買辦勢力和封建勢力的夾縫中生長的,因而力量軟弱,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

在這樣一個內外交困的背景下,即當國家命運還不掌握在中國人民自己手裡的時候,在反動統治勢力拒絕一切根本社會變革的時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能是一句空話。要從根本上擺脫中華民族所面臨的深重危機,同時也為未來的經濟騰飛和民族振興排除障礙,創造前提條件,就必須首先加強國家內部的社會政治整合,建立一個獨立統一的現代國家,建立強有力的、能夠真正成為民族復興領導中樞的中央政府。就是說,只有進行革命,徹底變革封建社會制度,才是中國走出政治和社會危機,走向復興的唯一選擇。

孫中山是一個熱愛和平的人。就在下決心投身革命實際行動的前夜,他曾經專程赴天津上書李鴻章,試圖推動清王朝實行自上而下的改良而實現「自強」。結果被李鴻章棄置一旁,不予理睬,改良的希望化為泡影。無奈,孫中山義無反顧地摒棄改良道路,走上了革命之路。為了實現三民主義的政治綱領,1911年10月,孫中山發動和領導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的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最終趕走了封建皇帝,推翻了滿清王朝,宣告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終結。辛亥革命在中國人民革命運動的長河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具有開創性和劃時代的意義。它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場最徹底的社會革命,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領域重大的社會變革;它是中國近代史上歷代進步階級前仆後繼、不斷斗爭的結果,是中國人民為改變自己命運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它超出了近代中國此前為尋求救亡圖存所作的一切努力,達到了中國人學習西方、推進中國近代化、現代化的第一個制高點,為中華民族的後繼者繼續致力於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基礎。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共和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是具有開創意義的歷史性巨大進步;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在政治上,辛亥革命為中華民族復興創造了必要前提,邁出了中國政治由專制向民主轉化的重要一步,開創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新階段。在經濟上,共和國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方針、條令和政策,為中國經濟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思想文化領域,廣泛而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人們觀念的現代化,民主、民權、自由、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加之後來的新文化運動,也使中國文化現代化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辛亥革命雖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但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激勵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而更加勇敢地奮斗,從而推開了中國躋身於世界現代化國家的藩蘺,使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開始由被動應付轉入主動地匯入世界現代化潮流。正因為如此,中共十五大稱辛亥革命為20世紀「中國人民前進道路上」經歷的「第一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孫中山因此成為20世紀「站在時代前列」的第一位「偉大人物」,辛亥革命也因此成為完全意義上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開端。

二、提出和倡行「三民主義」主張,關注民族、民權、民生問題,開鑿了實現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先河

早在1894年11月,孫中山就在檀香山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次年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綱領,這是在中國第一次提出推翻清王朝的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目標。在此基礎上,1905年8月孫中山又領導成立了同盟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接著他又把這十六字綱領概括為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形成了其完備的民主主義思想體系。

民族主義以「反滿」為基本內容和中心口號,力求用革命手段推翻以滿洲貴族為首的清政府,避免為帝國主義「共管」或「瓜分」的厄運,爭取建立獨立的「民族的國家」,並以「五族共和」作為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反對清政府對國內各民族的統治和壓迫,維護祖國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共創民族平等合作、共同參政的共和政體,從而把民族解放運動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民權主義是經由「國民革命」的途徑,創立一個「平等」、「民治」、「國民」的共和國,並在「民主立憲」的原則下就相應的政體問題,設計「革命程序論」、「政黨政治論」、「權能區分論」、「地方自治論」、「全民政治論」和「五權憲法論」等一系列具體的建政方略。它作為帶有共和制度要求的民主革命政綱出現,在社會政治思想領域產生了劃時代的變革,無疑是中國近代民主主義思潮的高峰。

民生主義包含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兩個方面的內容,孫中山將其解釋為「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1](P329)民生主義「就是要把社會上的財源弄到平均」,「就是要全國人民都可以得安樂,都不致受財產分配不均的痛苦」[2](P798,804)。顯然,他的民生主義的宗旨和精髓是既要振興實業,廣泛發展資本主義;又要防患於未然,防止資本主義的弊端。

隨著國內外形勢的急劇發展,中國的民主革命在五四運動後完成了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性飛躍。由於受到俄國十月革命影響和晚年革命實踐的砥礪,孫中山對西方政治思想的虛偽性也進行了深刻批判,認識到只有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三民主義才能在中國真正實現。進而在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下,孫中山將三民主義與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結合起來,以革命精神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從而使它反映了歷史的特點,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重新解釋的民族主義,對外主張「中國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國主義之侵略」,反對帝國主義被規定為首要任務;對內主張「各民族一律平等」[3](P591),承認「中國以內各民族之自決權」[4](P592)以「民族自決」的原則代替了先前民族「融合」、「同仕」的主張,並把三大政策作為民族主義的重要組成。民權主義主張直接的、普通的、革命的民權,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5] (P592)人民享有民主權利,「凡賣國罔民以效忠於帝國主義及軍閥者」[6] (P592)則不得享有,並規劃了旨在「濟代議政治之窮」和「矯選舉制度之弊」[7] (P592)的具體措施。民生主義則明確提出「耕者有其田」為土地綱領的中心口號,「節制資本」和「發達國家資本」則構成工業化的基本內核。重新闡釋的三民主義,在基本原則上與共產黨制訂的民主革命階段的政綱基本一致,因而成為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合作的政治基礎,對推動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植根於近代中國社會土壤的孫中山的民主政治思想,作為時代的產物,自有其歷史和階級的局限。但是無可置疑,它是中國歷史上此前為止最偉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是留在近代中國思想寶庫中一筆極其珍貴的精神遺產,在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中具有開創性的重大意義。

三、堅持實業救國,致力於變封建農業國為「社會主義」工業強國,構築了中國未來經濟現代化的藍圖

民國初建,孫中山就非常明確地提出了革命成功後必須致力於經濟建設的思想,認為「今滿政府已去,共和政體已成,民族、民權之二大綱已達目的,今後吾人之所急宜進行者,即民生主義。」決心專心致志辦理實業,指出「興實業實為救貧之葯劑,為當今莫要之政策。」 [8] (P338,341)認為革命成功後,只有從經濟上發展實業,才能使中國富強起來。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的當天,在同盟會員餞別會上,孫中山就表示:「解職不是不理事,解職以後,尚有比政治緊要的事待著手。」[9] (P319)即以實行民生主義、倡辦實業為己任,從事經濟建設活動。

在歷經多年醞釀積聚、調查研究基礎上,孫中山精心繪制出了全面發展中國國民經濟、實現經濟現代化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理想藍圖——《實業計劃》。其主要內容,從大興鐵路建立五大鐵路系統,到修建遍布全國的公路網,把中國的沿海、內地和邊疆聯為一體;從建設三個國際性大港及眾多中小商港、漁港,到疏浚、開鑿運河,治理黃河、長江、珠江等水系,擴建增設一大批沿海沿江商場商埠;從全方位開發煤、鐵、石油及其他礦產,興建鋼鐵、水泥、造船、機車等大型工廠,到發展食品、紡織、建築等工業;從改良農業,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到鼓勵移民墾荒,開發廣大的邊疆地區,其內容幾乎涉及到國計民生的各個領域。孫中山同時在《實業計劃》最後的「結論」篇中強調指出:「發展中國工業,不論如何,必須進行。」但不能沿襲西方文明的舊路徑,必須另闢新途,要「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而調和此人類進化之兩種經濟能力,使之互相為用,以促進將來世界之文明。」

無可諱言,由於孫中山對當時國內外形勢的判斷多有失誤之處,諸如對民主共和政體一度盲目樂觀,對錯綜復雜的政治演變認識不足,對戰後帝國主義列強內部矛盾及其對華態度同樣缺乏本質的把握,因此寄希望於大規模引進外資振興中國實業的建設計劃只能落空。此外,計劃本身過於龐大,缺乏現實估計,缺乏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與統籌安排。加之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歷史背景所制約,氣勢磅礴的《實業計劃》在孫中山的有生之年根本缺乏付諸實踐的可能。

但是,《實業計劃》畢竟是孫中山制訂的「國家經濟之大政策」,其內容之豐富、范圍之廣泛、列項之全面、措施之周詳,可謂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上前無古人、後啟來者的建設構想。它無疑是孫中山在前人的基礎上繼往開來的思想飛躍,是站在時代前列探尋未來中國發展模式的一次勇敢嘗試,代表著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對未來中國總體設想的最高水平。它極大地豐富了近代中國學習西方、振興中華的思想寶庫,客觀上推動了辛亥革命以後實業潮流的發展,對於為祖國獨立富強而奮斗的中國人民有著極大的啟發和鼓舞作用。

先驅者未能及身而成的宏偉藍圖,無疑為後來者的繼續前行開辟了道路。尤為彌足珍貴的是,《實業計劃》中的許多精湛見解,比如全面而有重點地進行經濟建設的思想,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建立國際經濟合作的思想,不僅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具有特殊的價值,而且對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仍然有其不可忽視的借鑒意義。改革開放近20多年的偉大實踐表明,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奮發圖強,艱苦創業,經濟建設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把一個曾經「一窮二白」的舊中國真正建設成為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孫中山當年的計劃,有的已變成現實,有的正在努力之中,有的則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實業計劃》對於推進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啟發和借鑒作用,無疑是不爭之實,作為一份豐富的思想遺產,它將繼續澤惠後人,啟迪來者。

四、傳承先進文化,努力用近代文明盪滌封建主義思想意識污穢,推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進程

孫中山在長期的斗爭實踐中,不僅形成了豐富的民主政治和經濟思想,而且形成了廣博的思想體系。這個思想體系,以打破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為前提,以實業化為中心,以民主政治為杠桿,以科學、教育和文化的革新與發展為必要條件,以建立獨立、民主和富強的新中國為根本目標,其范圍相當之廣泛、內涵十分豐富,從政治、哲學到經濟建設,從內政、外交到文化教育,從倫理、道德到濟世救人,均有比較完整和系統的理論觀點。包括建立在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基礎上,堅持進化發展的普遍觀念,以「生元說」和「知難行易說」為基本內容的哲學思想;包括「因襲」中國傳統文化,「規撫」西方先進文化,並勇於「獨見」創新,融貫中外文化之精華為特色的文化思想,等等。他的思想不僅對封建主義思想意識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而且有力地宣傳了西方近代文明,對於此後的新文化運動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孫中山畢生為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國制度的奮斗,以及從事政治、物質、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革命實踐,集中體現了他要使中國「駕乎歐美列強之上」的宏偉政治抱負和救國救民的民主主義戰斗精神。他的近代化思想與實踐超越同代人,大大推動了中國全面走向近代化的歷史進程。孫中山特別強調「知難」,在他看來,中國人所謂「知之非艱」,其習聞所知大都是天圓地方、天動地靜、螟蛉為子之類,「凡真知特識,必從科學而來也。舍科學而外之所謂知識者,多非真知識也。」[10] (P104)因此,「天下事惟患於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學之理則以求得其真知,則行之決無所難。」[11] (P107)他認為中國積弱衰敗的原因也在於受「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傳統觀念毒害太深,造成了人們「以難為易,以易為難」、「畏其所不當畏,而不畏其所當畏」。他更認為「倘使我國之後知後覺者,能毅然打破『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迷信,而奮起以仿效,推行革命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而建設一世界最文明進步之中華民國,誠有如反掌之易也」。[12] (P105)

孫中山還創立了「行易知難」說,認為「能知必能行」,突出重視革命理論對革命實踐的指導意義,極力強調知對行的指導作用,並把它作為救國的必由之路。他認為當今處於科學昌明時代,「凡造作事物者,必先求知而後乃敢從事於行」,之所以如此,「蓋欲免錯誤而防費時失事,以冀收事半功倍之效也」。並進而申明:「凡能從知識而構成意象,從意象而生出條理,本條理而籌備計劃,按計劃而用功夫,則無論其事物如何精妙,工程如何浩大,無不指日可以樂成者也。」[13] (P110)結合自己制定的革命方略在實際革命斗爭中的遭際,孫中山指出這一有計劃、有步驟的革命方略對於推動革命進程極為必要,「惜乎當時之革命黨,多不知此為必要之事,遂放棄責任,失卻天職,致使革命事業只能收破壞之功,而不能成建設之業」,究其原因,「是知與不知之故也」。[14] (P117)民國建設計劃的失敗也在於此。孫中山把「不知亦能行」看作人類文明進化的第一個重要階段,認為「行先知後」、「以行求知」是人類認識的普遍原則,不會因科學昌明時代的到來而改變,指出「科學雖明,惟人類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後行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較於知而後行者為尤多也。」例如「生徒之習練」、「科學家之試驗」、「探索家之探索」、「偉人傑士之冒險」,都是「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15] (P130)有助於促進人類文明,國家富強。因而他強調,「不知而行」是人類進化之「門徑」,有志於國家富強的人們應該「黽勉力行」[16] (P130)。基此認識,他以美國實業發達為例證,勉勵國人抓住機遇,以實業救國奮發圖強。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孫中山承繼中國傳統思想的優秀成分,並汲取西方近代學說的進步成果而熔鑄創造的「三民主義」學說,作為中國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綱領,反映和概括了當時整個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的動向,是當時中國最先進、最科學的思想。他不僅提出了「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並為追求民族獨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貢獻了畢生精力。他主張「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民之需要」,敢於向幾千年來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皇權制度和阻礙社會進步的反動勢力宣戰。他最早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期望中國迎頭趕上世界先進國家,並為推動實現這個美好理想而頑強工作。他歷經艱難險阻,但始終百折不撓,忠實地實踐著他所說的「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勵」的誓言。他強調「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他把「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作為自己四十年革命生涯的經驗留給了後繼者

❺ 孫中山採取了哪些措施並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社會

1、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不僅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理論來源,並且還因為它在中國傳統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連接作用。

它與馬克思主義在實踐和理論上的互動以及孫中山所主張的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的初步的開拓性嘗試,使這一理論本身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發生了直接影響。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圍繞著不同的中國重大問題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共同點的歷史考問,構成了解讀兩者關系的關鍵一環。

2、在經濟方面,提倡社會互助理論:「人類進化之原則與物種進化之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

3、孫中山領導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提出過系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計劃,這充分顯示了孫中山先生的氣魄與眼光,他的很多設想在今天仍有參考價值。

(5)孫中山理論成果影響擴展閱讀:

三民主義指導同盟會和國民黨先後推翻了滿清封建王朝和北洋軍閥政府,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影響。三民主義的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民主權利和發展經濟的共同願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

孫中山還以舊三民主義思想為指導,制定頒發了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

❻ 孫中山的影響

正面評價孫中山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組織革命政黨,發動武裝起義,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專制統治,開創了中國民主革命風起雲涌的歷史新篇章,功載千秋,萬古流芳。 孫中山與歷代反抗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英雄和同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顯著不同之處在於:一 是通過其他方式獨到的認真學習和深入思考,將歐美資本主義制度之精華與中國落後封建專制制度之國情相結合,從「以民為本」 的宗旨出發,不僅提出了「三民主義」基礎學說,同時還就改造落後舊中國的偉大目標,從國體、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諸方面作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 綱領、設想和規劃,形成了系統化的革命理論;二是他自發動和組織革命伊始,終其一生,在領導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程中,始終不渝地堅持徹底的反封建立 場和堅定的革命方向,面對滿清朝廷的通揖、反動軍閥的圍攻、帝國列強的威逼、維新保皇派的論戰、陣營內部的叛亂、同黨戰友的分歧,在極其艱難充滿風險的環 境中,幾番組織和改造革命政黨,多次發動武裝起義,「愈挫愈奮,再接再厲」,不屈不撓,戰斗不息;三是他始終堅守「一心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從建立興中會、同盟會,發動廣州、惠州、黃花崗等十次武裝起義,到領導辛亥革命、建立臨時政府、舉行二次革命,到組織和改造國民黨、組建 黃埔軍校、實施國共合作,直至積勞成疾英年早逝,拋卻個人名利,彰顯博大胸懷,大公無私,一生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孫中山的理論學說、立場信念和品 德情操,可說是獨秀一枝前無古人 ,也正是由於孫中山的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革命理論的宣揚,才使得廣大中國民眾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走出對民主共和的「反動」政治思想認識誤區,有力的促進了 中國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擴大了民主革命運動的影響,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後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也是在孫中山工作的基礎上才得以發展。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活動領導人。特別是在學醫行醫期間結識了不少國際友人華人華僑等為以後革命奠定了基礎與支持。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於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外語,有醫生學 歷,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而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去世後,蔣介石領導他創建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在名義上完成中國的統一。由於當時參與 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物,特別是蔣介石、汪精衛兩人,均為孫培育出來的領導人物,故當時的國民政府當以孫為最高的精神領袖,並推舉三民主義為治國的最高指導。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孫成為蔣介石之外,凝聚全國向心力的象徵人物之一。國民政府與旗下將領也往往以「保障孫總理的革命成果」為號召,鼓動人民 建設和將士作戰。因此到戰爭中後期,孫中山很自然被推舉為中華民國的國父。
對於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分析,主要是認為孫中山確系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復雜的各種反 滿勢力,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但較具理想色彩,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孫中山雖 倡導武力推翻君主專制,武力弭平軍閥割據,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善後措施較為寬容,不採徹底鏟除之作法,與蔣介石或毛澤東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 者不同。
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他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 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復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監察權 與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 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9]
孫中山在倡導革命思想,組織、領導革命團體都是處於領導者的地位。孫中山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犧牲與貢獻也為多數人所認同。然而孫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執以至與同志反目。例如同盟會時代之章太炎、中華革命黨時之黃興,皆曾為孫之股肱,而後來反目不相往來。
如若從孤立的視角單純地看待這一史實事件,確實,孫中山之讓位於袁世凱,是導致袁世凱竊國、革 命政權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論、史說由此引申出「孫中山一大失誤」的評價,似乎順理成章。然而,從客觀現實來看,把此事件放在當時清末民 初的歷史大范圍和社會大環境中考察,卻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評價——孫中山之讓位於袁,不僅不是失誤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專制制 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幟飄揚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歷史功績。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劉覺民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 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採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 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負面評價
誠然,實事求是地分析,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孫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論學說並非十全十美,他的行為實踐也非完美無缺。譬如,他對當時舊中國資本主義的 萌芽狀態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特點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對袁世凱、段琪瑞、陳炯明、一類新舊軍閥的兩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對革命黨內部嚴重的矛盾分歧團結 乏力,他對建立革命軍事力量的認識姍姍來遲等等,都是他個人思想行為的局限性。但是,與當時舊中國的歷史大范圍和社會大環境的客觀現實相比照,他個人的這 些局限性皆屬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誤,無礙於整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方向大局和歷史軌跡,更無損於他創立革命學說、領導革命運動和開創歷史新篇的光輝形 象。

❼ 孫中山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

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

1879年(光緒五年),孫中山隨母赴檀香山。他的長兄孫眉資助孫中山先後在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比較系統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年(光緒九年),孫中山自檀香山歸國。

他對祖國的貧困落後頗感不滿。居翠亨期間,在他倡議下,村裡採取了一些興革鄉政的措施,「如教育、防盜、街燈、清道、防病,皆為籌辦」。為破除封建迷信,他又與同村好友陸皓東毀壞了北帝廟偶像。這種瀆神行為遭到村民的指責,他被迫赴香港。年底,孫中山在香港入基督教。

1883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孫中山目睹清政府的賣國、專制和腐敗,開始產生反清和以資產階級政治方案改造中國的思想,經常發表反清言論,同時與早期的改良主義者何啟、鄭觀應等有所交往。

(7)孫中山理論成果影響擴展閱讀:

三民主義

孫中山畢生堅持「三民主義」,堅持民族、民主救中國和三民主義救中國的信念與理想。

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的「三民主義」理念。

倡導「權能區分」——「人民有權,政府有能」;推行「萬能政府」——「廣興福利,大有為式」。

注釋「人民之權」——政權應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項。

注釋「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是為「五權憲法」。

闡明人民行使政權的基本訓練與條件:民權初步,即議事規則。提出中央與地方的「均權制度」,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

❽ 簡述孫中山對中國發展的影響,

1、中國革命民主派的光輝旗幟。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他系統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綱領——三民主義,並為之奮鬥了終生。

2、推翻封建帝制,捍衛共和。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推翻了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這是先生最大的歷史功績。為了維護之後的共和,從護法到北伐,孫中山先生時刻都沒有停歇。

3、推動國內第一次革命高潮。

孫中山先生晚年更加進步,促進了革命統一戰線的成立,直接推動了國內第一次革命高潮的來臨。他對三民主義作新的解釋,成為了國共合作的基礎。

(8)孫中山理論成果影響擴展閱讀:

孫中山承繼中國傳統思想的優秀成分,並汲取西方近代學說的進步成果而熔鑄創造的三民主義學說,是當時中國最先進、最科學的思想。

孫中山不僅提出了革命綱領,並為追求民族獨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貢獻了畢生精力。他敢於向幾千年來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皇權制度和阻礙社會進步的反動勢力宣戰。

孫中山最早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期望中國迎頭趕上世界先進國家,並為推動實現這個美好理想而頑強工作。

孫中山歷經艱難險阻,但始終百折不撓,把自己四十年革命生涯的經驗留給了後繼者。

❾ 簡述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歷史影響。

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歷史影響: 從理論上講,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較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但是,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也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這是由民族資產階級的局限性決定的,這也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從實踐上講,三民主義指導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臨時約法》,確立了民主共和制,這是孫中山三民主義實踐取得的最大成果。但是由於三民主義的局限性,資產階級的一系列斗爭都失敗了。

閱讀全文

與孫中山理論成果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