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關於八股文的研究成果

關於八股文的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5-27 12:36:45

㈠ 八股文有什麼歷史功過

以下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王凱符
中國的科舉考試,自宋神宗(1068—1085在位)接受王安石的意見推行經義文章取士,至清末,歷時九百餘年,明清推行八股取士歷時五百餘年。對於這樣的考試制度和考試方法從其產生到取消,朝廷上下,在其功罪是非與存廢上,幾乎沒有停止過爭論。時至今日,人們對八股文與八股取士的認識,仍然有所分歧,有的偏於批評,有的偏於肯定。由於上述種種情況,有必要對八股文和八股取士的功過是非,做一個比較客觀、比較全面的分析。
對於八股文與八股取士,以下幾個方面值得肯定。
第一,八股取士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民族融合。
八股取士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以儒家為中心的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和文化傳統得到了普及與強化。自從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以後,儒家學說便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祖述堯舜,憲章(效法)文武」,崇尚禮樂、仁義,提倡忠恕與中庸之道,在政治上主張德治與仁政,重視倫理道德教育。盡管儒家在後來形成過種種學派並互相爭論不休,但各種學派對儒家的基本思想的認識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儒家思想在將近兩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佔了主導地位。因此中國的傳統文化與道德觀念,就成了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文化。如果完全否定了儒家學說,從一定意義上講,也就否定中國的文化傳統。儒家學說,確有不少糟粕,但完全否定就走上了否定的反面。但儒家思想在宋朝以前,其影響遠不如在宋朝以後那樣深入人心,那樣影響廣大。究其原因,北宋中期推行經義文章取士,尤其是明清推行八股取士,就是重要原因之一。當年王安石主張經義文章取士的同時,又大力鼓吹興學、立師、授經,從此儒家的經典便成了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自宋至清,科舉考試、學校教育,均以《四書》、《五經》為內容,儒家思想逐漸深入人心,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文化傳統和道德觀念得到普及強化就是很自然的了。

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一般的讀書人便把儒家所宣傳的道德觀念當作立身行事的標准。宋朝以後,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信之類的綱常倫理,經常掛在讀書人的口頭上。其中有的認真,有的假作;認真者可以成為忠臣孝子,假作者也可以成為佞臣逆子。明清時期,如嚴嵩、洪承疇、吳三桂那樣的奸佞貳臣固然也有,但倍受士人尊敬的方孝孺、楊漣、左光斗、史可法、林則徐這樣的忠烈之士也大有人在。而後者都是通過科舉進身並依照儒家的道德規范認真去做的人物。
以儒家學說為內容的科舉考試在民族融合方面所起的作用不能低估。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後期,北方和東北的契丹女真、蒙古、滿族等少數民族,曾長期統治中國,這些少數民族在成為中國社會的統治者之前,文化都比較落後,他們以武力奪取了政權,要統治中國,就不能不藉助中國的傳統文化。所以遼、金、元、清入主中國全部或部分地區之後,無不接受漢民族的傳統文化,並以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開辦學校,推行科舉。其中遼代科舉即以詩文為考試內容,金、元更以經義為考試內容了。元朝經義文章,據元朝倪士毅所撰《作義要訣》介紹,已有「立說」、「冒題」(即「承題」)、「講題」、「結題」等名目,實際已成為明朝八股文的先聲。在上述少數民族統治時期,少數民族人士與漢人一樣入學校,研習儒家經典,與漢人一樣參加科舉考試,與漢人一樣作經義、八股文章,在學習考試中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日積月累,少數民族便逐漸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民族界限逐漸減少,乃至消失。如果說科舉考試,包括八股取士有功於中國社會,促進民族融合應是其功效之一。
第二,八股取士促進了明清教育的發展。
幾千年的中國文明史,重視教育是最突出的特徵之一。在世界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像中國那樣長久不衰和連續不斷地重視發展教育事業,這是中國歷史文明得以廷續並不斷發揚光大的基本原因之一。之所以如此,中國的科舉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國,讀書與作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神童詩》)。在統治者推行科舉制度,特別在推行八股取士的封建社會,這種觀念是深入人心的。《明史·選舉志》說:
科舉必由學校,而學校起家可不由科舉。學校有二:曰國學,曰府、州、縣學。府、州、縣學諸生入國學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
這就是說,要作官,就必須要上學讀書,不上學讀書,就不能作官。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學校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明清為最。
為了推行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明清統治者對學校教育給予了很大的關注。明太祖建國之初即詔諭中書省臣:
學校之教,至元其弊極矣。上下之間,波頹風靡,學校雖設,名存實亡。兵變以來,人習戰爭,惟干戈,莫識俎豆。朕惟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京師雖有太學,而天下學校未興。宜令郡縣皆立學校,延師儒,授生徒,講論聖道,使人日漸月化,以復先王之舊。
由於朝廷的重視,明朝建立了完備的學校教育制度。除北京、南京各設太學之外,全國各地城鄉遍設學校,學校教育達到了相當廣泛的地步。「天下府、州、縣、衛所,皆建儒學,教官四千二百餘員,弟子無算,教養之法備矣。」(《明史·選舉志》)
清承明制,繼續推行八股取士制度,並注意大力發展以科舉為中心的學校教育。康熙《御制訓飭士子文》雲:「自茲以往,內而國學,外而直省鄉校,凡學臣師長皆有司鐸之責者,並宜傳習諸生,多方董勸,以副朕懷。」雍正曾作《聖諭廣訓》,提出:「隆學樣以端士習」,又曰:「古者家有塾,黨有庠,州有序,國有學,固無人不在所教之中。專其督率之地,董以師儒之官,以成人才而厚風俗,合秀頑、強懦,使之歸於一致也。」這些頗能體現統治者對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視。
清代學校教育較之明代進一步得到了發展,這種發展,除了擴大國子監及府、州、縣學的規模之外,基礎教育的普及和書院教育的普遍開設是其重要表現。清代基礎教育的相對普及,體現在廣泛開辦社學、義學及私塾教育。社學主要在鄉鎮開設,順治九年,朝廷規定,每鄉區均要辦社學。《清會典事例》說:「每鄉設社學一區,擇其文義通曉、行誼謹厚者,補充社師。」社學的普遍開辦,為遠離城市的鄉村兒童少年入學讀書,提供了方便條件。義學也稱義塾,多為團體或個人捐資開辦,以教育貧窮子弟為主,在清代這類學校不少。據張燾《津門雜志》說,光緒初年只天津一地就有義學三十餘所。有些義學由官府開辦,則與社學沒有大的區別。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對邊遠地區少數民族教育也給予了相當的重視。如康熙四十四年經禮部議准:「貴州省各府、州、縣設立義學,將土司承襲子弟送校肄業,以俟襲替,其族人等並苗民子弟願入學者,並令送學,該府、州、縣復設訓導,躬親教諭。」當時雲南、四川、湖廣、陝西、甘肅、熱河等少數民族地區均設有社學,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很少有的。
書院的設立始於唐宋,明清得到了大力發展,特別在清朝,各省重要府、州、縣大都設有書院。《清史稿·選舉志》雲:
各省書院之設,輔學校所不及,初於省會設之。世祖頒給帑金,風勵天下。厥後府、州、縣次第建立,延聘經明行修之士為之長,秀異多出其中。高宗明詔獎勸,比於古者侯國之學。儒學寢衰,教官不舉其職,所賴以造士者,獨在書院。其裨益育才,非淺鮮也。
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清代朝廷對書院的重視及書院所起的重要作用。清代許多著名學者,都曾作過書院山長。如顏元主講直隸肥鄉漳南書院;蔡世元、沈廷芬主講福建福州鰲峰書院;姚鼐主講江寧、揚州、徽州、安慶之鍾山、梅花、紫陽、敬敷書院;孫星衍主講浙江杭州詁經書院;李兆洛主講江蘇江陰暨陽書院;張裕釗、吳汝綸主講直隸保定蓮池書院;這些都曾名重一時。書院教育雖然也以八股取士為中心,都要教授八股舉業,但自由講學的學術空氣較濃,所以「所賴以造士者,獨在書院」也就不足為奇了。清代書院,僅廣東一省可考者約有二百所,由此推算,全國十多行省,書院應有二、三千所之多,清代教育書院所起的重要作用,人們是可以想見的。
明清以八股取士為中心的學校教育,盡管有種種弊端,但教育的發展,除了為統治階級培養大批官吏之外,讀書識字的人多了,對於文化的普及所起的作用,應該給以肯定。同時,由於教育的發展使許許多多知識分子,特別是下層知識分子從事學校教育,解決了他們的糊口問題,其作用也不可忽視。
第三,八股文作為一種文章形式,不應該完全加以否定。
由啟功、張中行、金克木三位前輩寫的《說八股》一書(中華書局1994年出版),對八股文的形式進行了精闢論述。啟功先生說:「『八股』是一種文章形式的名稱,它本身並無善惡可言。」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但也不能否認,形式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如律詩、絕句、詞牌之類,它們都是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的形式,各式各樣的人都可以用它們表情達意。八股文作為一種獨立的文章形式,它是運用漢語的特性(如單音、雙音詞多,講究聲調平仄變化等),吸收了古代詩文作法的一些長處,經過長期科舉考試的實踐形成的,它有駢有散,講究內在邏輯和語言簡練,所以經過八股文嚴格寫作訓練的人,再進行其它形式的詩文寫作,就有了較堅實的基礎。從清朝末年取消了八股取士之後以迄於今,一些從事語文教育和形式邏輯的研究者,常有人提出從八股文的作法中吸收某些有用的東西,其原因,蓋出於此。

http://www.ccull.cn/ccull/Mole/HTML/20101215103043337.htm

㈡ 曹海東的學術成果

一、著作類:l.《聊齋志異全本譯賞》(參編),武漢出版社1993年。2.《諸葛亮:智聖人生》(獨撰),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11月第l版;1994年由台灣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台灣地區出版發行,書名改為《諸葛亮的人生哲學》。3.《歷代寓言小品》(主編),湖北辭書出版社1993年。4.《歷代尺牘小品》(參編),湖北辭書出版社1993年。5.《後漢書辭典》(參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年。6.《中華巫術》(與高華平合作),台灣文津出版社1995年。7.《(今注)新譯西京雜記》(獨撰),台灣三民書局1995年。8.《(今注)新譯燕丹子》(獨撰),台灣三民書局1995年。9.《三言二拍佳篇鑒賞》(參編),武漢出版社1995年。10.《愛國將領的故事》(與程翔章合作),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11.《二十五史通鑒》(主編),團結出版社1997年。12.《書畫同源》(與程翔章合作),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年。 13.《世界著名教育家科學家的命運》(與程翔章共同主編),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4.《中國古典詩文名篇選讀》(參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15.《古文閱讀精要》(獨撰),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6.《古代漢語教程》(參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7.《大學語文》(參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8.*《(今注)新譯曹子建集》(獨撰),台灣三民書局2003年。 二、論文類:l.《也釋「潦清」》,載安徽師大《學語文》1984年第3期。2.《〈離騷〉在時、空與我的關系中展現的詩人「自我」形象》,載《華中師院學報》1984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4年第21期全文轉載。3.《說「飛星」》,載《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第l期。4.《〈楚辭〉語詞別釋三則》,載《許昌師專學報》1986年第2期。5.《試解「吹徹」的「徹」》,載廣西大學《語文園地》1986年第2期。6.《關於虎符的一點說明》,載江西師大《讀寫月報》1986年第5期。7.《屈賦拾詁》,載《漢中師院學報》1988年第3期。8.《小議〈公輸〉中的「雲梯」》,載鄭州大學《語文知識》1988年第10期。9.《關於〈五人墓碑記〉的一個問題》,載《語文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12期。10.《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名稱之誤》,載東北師大《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9年第l期。11.《〈左傳〉諷刺藝術淺論》,載《高師函授學刊》1989年第6期。12.《「審諦」釋義小議》,載《辭書研究》1989年第6期。13.《不能把柝與刁斗混為一談》,載華南師大《語文月刊》1989年第7期。14.《屈原創作審美心態初探》,載《襄陽師專學報》1990年第l期。15.《〈孔雀東南飛〉悲劇美簡議》,載《高師函授學刊》1991年第l期。16.《漫話古詩文中的蟬》,載中華書局《文史知識》1991年第4期。哈爾濱《知識文庫》1991年第8期全文轉載。17.《略說〈鴻門宴〉的喜劇性》(合作),載《語文教學與研究》1992年第l期。18.《王夫之詩論中的詩創作心理學思想》,載《時代青年研究》1992年第1期。19.《八股文歷史地位再認識》(與程翔章合作),載《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新華文摘》1992年第5期摘要轉載。 20.《〈莊子〉藝術變形及其審美特徵》,載《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2年第6期全文轉載。21.《唐詩色彩描寫漫說》,載武漢大學《寫作》1992年第6期。22.《銳情開拓,新意迭出——讀〈中國佛教與美學〉》,載湖北文聯《藝術與時代》1992年6期。23.《〈唐宋詞百首詳解〉摘瑕》(與王武子合作),載《中國圖書評論》1992年第6期。24.《清代學術流變與叢書匯刻之關系》(與王武子合作),載廣東《圖書館論壇》1993年第3期。25.《簡談明清私家圖書的藏與用》,載《時代青年研究》1993年第1期。26.《大潮中的圖書館人》,載1993年4月15日《長江日報》。27.《唐詩與唐代茶文化》,載1993年3月1日《湖北教育報》。28.《論八股文的衰亡》(與程翔章合作),載《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第l期。29.《也釋「羽校」》,載東北師大《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5年l-2期。30.《「望其旗靡」新解》,載中華書局《文史知識》1995年第6期。31.《一部高品位的庄學專著——阮忠〈莊子創作論〉評介》,載《長沙水電師院學報》1994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圖書出版工作》1995年第l期全文轉載。32.《放達之中見悲憤,豪健之中藏憂勤——讀陶淵明的〈雜詩〉》,載《語文教學與研究》1996年第6期。33.《文化-心理視野中的〈莊子〉變形藝術》,載《湖北電大學刊》1997年第1期。34.《屈賦解詁一則》,載《古漢語研究》1997年第3期35.《古代南斗星名辨》,載《文史雜志》1997年第3期36.《「傾城傾國」釋義商兌》,載《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37.《〈風塵三俠〉賞析》,收入《解讀八面人生》一書,中國工商聯出版社1997年。38.《唐代清明節與掃墓風俗問題辨證》,載《文學遺產》2001年第1期。39.《先秦時代「可得而V」式考釋》,載《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40.《屈原賦語詞考釋二題》,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社科專輯。41.《〈離騷〉「鷙鳥」釋義之我見》,載《高等函授學報》2002年第1期。42.《「吹寒」、「寒聲」解》,載中華書局《文史知識》2002年第5期43.《關於宋詞中若干熏香類詞語的解釋》,載《文史雜志》2002年第4期。44.《也釋「香篆」、「寶篆」之類》,載《辭書研究》2002年第5期。45.《屈原賦「不豫」新解》,載《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2期。46.《「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別解》,載《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47.《說「撩亂」》,載《語文建設》2004年第2期。48.《〈楚辭〉解詁四則》,載《語言研究》2004年第2期。49.《對〈馬氏文通〉的一點質疑》,載《江漢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50.《〈國殤〉「凌余陣」新詮》,載《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51.《〈九歌〉「展詩兮會舞」考辨》,載《江漢論壇》2004年第8期。52.《曹植詩文「體」字釋義芻議》,載《瓊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53.《「靈軒」釋義辨正》,載《佛山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54.《「知方」釋義辨正》,載《語文建設》2005年第7期。55.《說「麝煤」》,載中華書局《文史知識》2005年第12期。56.《唐宋詩詞釋詞二則》,載《語言研究》2006年第1期。57.《吸取解釋學精華 實現訓詁學改造》,載《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58.《大學古漢語文選教學激趣法試探》,載《武漢冶金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59.《比較互勘在古文閱讀及教學中的運用》,原載《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學語文教與學》2006年第8期全文轉載。60.《〈涉江〉「齊吳榜」釋義商兌》,載《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61.《楚文化視野中的〈莊子〉藝術變形》,載《江漢論壇》2006年第4期。62.《〈廣雅〉考釋二條》,載《語言研究》2007年第2期。63.《朱熹的經典解釋學原則》,載《高等函授學報》2007年第10期。64.《以類而推 脫然貫通——朱熹經典解釋方法研究之一》,載《武漢冶金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65.《試論朱熹「切己體察」的解經方法》,原載《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2008年第3期全文轉載。66.《朱熹「隨文解義」法簡論》,載武漢大學《長江學術》2008年第1期。67.《朱熹揆以常情的解經方法》,載《佛山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68.《朱熹論經典理解形成的基本條件》,載《孔子研究》2009年第1期。69.《以心體之 重復思繹——朱熹經典解釋方法研究之一》(與饒琪合作),載《咸寧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70.《朱熹經典詮釋的社會擔當意識》,載《光明日報》2009年10月19日第12版。

㈢ 明朝八股文說明了什麼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所採用的一種專門文體。又叫制藝、制義、時藝、時文(相對於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須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總共包括八股,所以稱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對偶的意思。

㈣ 我想更多地了解明清時期關於八股文方面的事,請問可以閱讀哪些書籍呢

河北教育出版社:清代八股文/鄧雲鄉集;鳳凰出版社:八股文史。

㈤ 關於八股文的資料急!!!!!

八股文

明清科舉考試所採用的一種專門文體。又叫制藝、
制義、時藝、時文(相對於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
要求文章必須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總共包括八股,所
以稱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對偶的意思。
八股文濫觴於北宋。王安石變法,認為唐代以詩賦
取士,浮華不切實用,於是並多科為進士一科,一律改
試經義,文體並無規格,不一定要求對仗排偶。但有的
考生不自覺地運用排比筆法,寫成與八股文類似的文章。
元代科舉考試,基本沿襲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詔
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不過寫法或偶
或散,初無定規。成化年間,經王鏊、謝遷、章懋等人
提倡,八股文更為興盛,並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此
後,一直沿用下來,由明前期而泛濫整個清代,直到戊
戌變法後,才隨著科舉考試的停止而廢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點,大致為以下幾方面:
①題目一律用《五經》、《四書》中的原文。其中
又分大題、小題兩類。鄉試、會試多用大題,題意比較
完整。又分連章題、全章題、數節題、一節題、數句題、
單句題等等。童試多用小題,題意都不完整。由於童試
場次多,只考《四書》義,不考《五經》義,而又要避
免重題。經歷幾百年後,完整的句子已不夠用了。考官
便想方設法出怪題、難題,乃至不惜割裂原意,將上下
兩章、兩節互不相關的文句合為一題,或各取半句湊成
一題,叫做截搭題或冒上題、承下題、上全下偏題、上
偏下全題等等。考生只好生拉硬扯,綴合成文,近乎文
字游戲。
②內容必須以程朱學派的注釋為准。歷代解經之作
很多,科舉考試只用程朱一派。《周易》依程傳朱學本
義,《尚書》依朱熹學生蔡沈傳,《詩經》依朱熹《詩集
傳》,《春秋》依胡安國傳,而以《左傳》為本事,《禮
記》依陳□集傳,《四書》依朱熹集注。考生行文命意,
必須就題闡釋,依注作解,不得擅自生發,獨出新論,毫
無獨立思考的餘地。八股文還要求代聖人立言。如題目
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及其門人的話,則必須模擬
語意,即使是陽虎、荷□丈人、齊人妻妾等各類人物,也
要設身處地,肖其口吻。只有記事題和連章題不用模擬
口氣。
③體裁結構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題、承題、
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大結等部分組
成。
破題——以二句散行文字,將題目字面意義破釋。
承題——用四、五句散行文字,將破題中緊要之意,
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曉暢。要求明快關連,不可
脫節。
起講——又叫小講、原起,以散行渾寫題意,籠罩
全局。
入題——又叫入手、提筆、領上、領題,作用是從
上文引到本題。
起股——又叫起比、題比、提股、前股。用四五句
或八九句雙行文字,開始發議論。兩扇句式必須相同,要
求相對成文,形成排偶。中股、後股、束股也是如此。
中股——又叫中比,句式雙行,多少無定製。內容
是全篇的重心所在,必須盡情發揮,進一步搜剔題中正
反神理奧妙,要求鎖上關下,輕松靈活,宜虛不宜實。
後股——又叫後比,句式雙行,多少無定製。作用
是暢發中比所未盡,或推開,或墊襯,要求莊重踏實,振
起全篇精神。
束股——又叫束比。雙行,每扇二、三句或四、五
句。用來回應、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大結——為全文結束語,散行,不一定用對偶。不
用聖賢口氣,可以發揮己意。明人大結每及時事,往往
多觸諱忌,清代廢去,改為三、四句收束。又叫收結或
落下。
八股文的字數也有限定。明初制度:鄉試、會試,用
《五經》義一道,500字。《四書》義一道,300字。清
康熙時要求550字,乾隆以後一律以700字為准。書寫亦
有格式。
八股文雖有大量排偶,卻不是駢體文,不用四六句
式,不求押韻,不事藻飾。通常禁用類似詩賦中的形容
描寫誇張華麗詞語。雖然屬於議論文,都不許引證古史,
不許巧設比喻。嚴重束縛思想感情,文章寡淡無味。
明清兩代,八股文是幾乎所有官私學校的必修課。
從童試到鄉試、會試都要用它。不會寫八股文,就無法
通過科舉考試,就難以得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
在於應付科舉,此外毫無實用價值。不論公私文書、文
史著作,記事、抒情、說理,都無法採用八股形式。因
而人們把它比作敲門磚,中試之後,就棄之不顧。其弊
病是十分明顯的。明清時期許多有識之士,均對八股文
深惡痛絕。它最後終於被廢棄,是歷史的必然。

㈥ 八股文的應用領域

八股文是明清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明清時「科舉」考試時寫的八股文對內容有諸多限制,觀點必須與「朱聖人」朱熹相同,極大地制約了豐富內容的出現。若有與之不同的觀點則無法通過考試。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裡面,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的部分要求嚴格對仗,類似於駢文,書寫難度甚高。
八股文即制義,或曰制藝,又名時藝、時文、八比文、四書文。
「制義」,就是按規定格式所寫的「經義」。「制藝」一詞,制字意義仍如上述,而「藝」則是用六藝之一的意思。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科目。「時藝」,就是當時的六藝之一。「時文」就是當時的文章、文體,區別於古文、駢文等。「八比文」意同「八股」,即八段排比對偶的文章。「四書文」是指所出題目,都是《四書》中的,因而叫「四書文」。
三級考試:府試考諸生,俗名「秀才」,只考《四書》八股文。鄉試(即在本省考)考舉人,首場考八股文。會試(在北京考、包括禮部貢院考及殿試)考進士,首場也考八股文。除殿試而外,府、省、京城三級由小考到中進士考試都是以八股文為主。因為首場作八股文,試官評閱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場,首場不入試官眼。二場、三場所寫的論、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八股文是惟一的考場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學子寫八股文的功力如何了。因此,兵部侍郎舒赫德給皇帝上奏摺,建議廢除八股文。 八股文由兩千多年前就稱為」古之教者「的遠古說起,直到三五百年前的「八股文」鼎盛時代,其教育的根本形式,還是一直沿續著,那就是「私塾教育」,其所謂「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等縣學、府學、國學類似的國家教育機構,似乎只起一些管理考查作用。
私塾教育的學習年限自由,遍布全國各省農村、城市、甚至窮鄉僻壤的地區。「私塾」分為純粹的「私塾」,和公辦的「私塾」,私塾演變成後來的「家有塾」,後來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純粹的「私塾」包括城、鄉有錢人家,為教育其子弟,請教師在家設帳,按年付教師聘金束修;或教師自己在自己家及其他公共房屋,如廟宇、會館等處設帳招學生來讀書,按月或按季節交錢給教師,等於學費,這就是純粹的私塾。都是個人對個人,故曰純粹的私。
公辦的「私塾」包括,如一個村莊合請一個教師,立個書房,教本村小孩,誰家孩子來讀書,就教些束修,像《儒林外史》第二回所寫汶上縣薛家集周進的書房,是村中付館金每年十二兩銀子。來讀書的小孩又多少送些「贄見」(即見面時禮金),這就是公辦的了。另外如一族人辦的義學,或用某項公款辦的義學,也都有「公」的成份在內。
從教學程度分,私塾並不像現代的學校那樣可分成小、中、大學三級甚至研究院等等,程度級別那樣明顯。私塾是高低程度渾在一起的,全看教師的水平,有的教師程度很差,只能在三家村的小書房中,教教識字課本「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教到《論語》就困難了。
但是一般的私塾教師,大多是些不第的秀才,他是讀完《四書》「五經」,而且會作八股文的,如前舉《儒林外史》第二回周進的例子,他在縣里考「案首」,即童生小考第一名,自然不但「五經」《四書》爛熟胸中,八股文一定也很不錯了。可是時運不濟,所謂「文章雖好難入考官眼」,連個秀才也考不上,只能到鄉間去作「孩子王」,但這樣的老師他教的幅度就比較大了,從啟蒙教育,教教識字課「三」「百」「千」小書,一直教完《四書》「五經」,教會作「八股文」,甚至教出名家,教出狀元,也一點不稀奇。也還有中了進士,甚至作了官,然後又因種種原因,再作教師的。如《紅樓夢》所寫賈雨村作黛玉的教師,就是中了進士、放了官又丟了官,才到林如海家教家館的。自然,這樣的私塾教師,不但可以教會作八股文,而且可以把自己的考試經驗傳授給學生了。明、清兩代不少很有名的學者名人,也都是長期教私塾出身的,如明末歸有光、清代鄭板橋,都作過很長時期私塾教師,鄭板橋《道情》十首中詠塾師之作:「老書生,白屋中,說唐虞,道古風,許多後輩高科中,門前仆從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龍,一朝勢落成春夢,倒不如蓬門僻巷,教幾個小小蒙童。」親切感人,等於是寫他自己。
盡管好的私塾教師,能從啟蒙教到參加全部科舉考試,似乎是連貫制,不分等級。而就學生言,還是可分等級的。大約是這樣:一是啟蒙教育,即識字教育,約一至二年;二是讀書教育,約三至五年;三是開講、開筆作文教育,約五至八年;四是八股文完篇、練習揣摩、參加科舉考試階段,約八至十年;五是不斷溫書,不斷練習作八股文,爭取考中秀才、舉人、進士,這就各人情況不同,期限也不一致了。舊時識字課本《七言雜字》中道:「用上十年好功夫,進個秀才不費難。」
私塾教育由識字開始,到學會作八股文,這個教學進程是如何安排的呢?一是識字,由認方塊字起,一般幾個月或半年之後,讀等於識字課本的「三」「百」「千」《名賢集》《神童詩》各種《雜字》(如《五言雜字》《七言雜字》)等等。這些識字課本,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句子短,句子整齊,四聲清楚,平仄互對,音節易讀,字很大,即使不很聰明的兒童,也很容易讀,琅琅上口,很快讀熟,句子讀熟了,字也記牢了。
一二年間初步完成了識字教育,即開始讀書教育。所謂「讀」,是讀出聲音來,琅琅上口,強調讀熟背誦。
私塾的教育方法,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比如同時十來個學生,不但可以分別按不同程度讀不同種類的書,比如三個讀啟蒙讀物、《三字經》、《千字文》這類書的,兩個讀《論語》的,兩個讀《孟子》的,三個讀《詩經》的,兩個讀《左傳》的……都可以同在一個老師的教導下、一個房間中共同高聲朗讀。

㈦ 關於:八股文

八股文
也稱「時文」、「時藝」、「制藝」、「制義」、「八比文」、「四書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八股文專講形式、沒有內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裡面,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組成部分。顧炎武《日知錄·試文格式》條詳細說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變情況:「『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明憲宗)成化(1465—1487)以後。股者,對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故今人相傳,謂之『八股』。若長題則不拘此。……發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然後提出夫子為何而發此言,謂之『原起』。至萬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聖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十字或百餘字,謂之『大結』。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時事,以後功令並密,恐有藉以自炫者,但許言前代,不及本朝。至萬曆中,大結止三四句,於是國家之事,罔始罔終,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見於應舉之文矣。」
八股文的產生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歷代學者多數認為,它濫觴於北宋的經義。經義是宋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以經書中的文句命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中義理。宋代的經義雖無固定的格式,但在代聖人立言這點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雛形。經義後來吸收了南宋以後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確定為一種獨立的八股文體,成化以後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遂演變成為一種僵死的官僚式文體。
光緒二十八年(1902),廢八股,鄉、會試雖尚有四書義、五經義,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光緒三十一年(1905),袁世凱、張之洞上《立停科舉以廣學校並妥籌辦法》摺,得到諭允,於是,有著七百年歷史的八股文壽終正寢。從此,它被世人視之如敝屣、糞土,不屑一顧。事實上,八股文在歷史上也曾有過輝煌的一頁,也傳下不少至今仍不失其嫵媚的作品。甚至有的批評家認為:「有明二百七十年,鏤心刻骨於八股,如胡思泉、金正希、章大力數十家,洵可繼楚騷、漢唐詩、元曲,以立一門戶。」(焦循《易余龠錄》)誠然,明代的詩文詞賦都不足與異代抗衡,唯有八股文才是獨領風騷。
明代八股文能興盛於一時,既屬時代的召喚,也得之文化的積淀。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說:「明初八股文漸盛,這卻在文壇上放一異彩,本是說理的古體散文,乃能與駢體詩賦合流,能融入詩詞的麗語,能襲來戲曲的神情,實為最高希有的文體。」在有明三百年中,八股文名家輩出,如王鏊、錢福、唐順之、歸有光、金聲、章世純、羅萬藻、陳際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俞長城《百二十名家稿》說:「制義之有王守溪(鏊),猶史之有龍門(司馬遷),詩之有少陵(杜甫),書法之有右軍(王羲之),更百世而莫並者也。」王鏊的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明、清士人無不奉之為圭臬,幾至家有其書。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寫蘧公孫的女兒,「十一二歲就講書、讀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讀的滾瓜爛熟」。女孩子尚且如此,士人更不用說了。
八股文到底是個什麼樣子?顧炎武《日知錄·試文格式》講到:「天順以前,經義之文不過敷衍傳注,或對或散,初無定式,其單句題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弘治九年,會試<責難於君謂之恭>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責難於君,四股;中間過接二句,復講謂之恭,四股;復收二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原註:『亦有聯屬二句,四句為對,排比十數對成篇,而不止於八股者。』)其兩扇立格,(原註:『謂題本兩對文,亦兩大對。』)則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復如之。故今人相傳謂之八股。若長題則不拘此。嘉靖以後,文體日變,而問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謂矣!」又說:「發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然後提出夫子(原註:『曾子、子思、孟子皆然。』)為何發此言,謂之原起。至萬曆間,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聖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十字,或百餘字,謂之大結。」文章本無定式,既然有了定式,到了晚末,「八股文」三字終至成為了一切僵死文字的總代表。
不容諱言,八股文在歷史上罪孽深重。
首先是它敗壞了讀書種子。士人為了掙得功名,皓首窮經,揣磨聖賢的言行和時文的程墨。到了後來,連經書也不讀了,只「記其可以出題之篇,及此數十題之文而已」(顧炎武《日知靈·擬題》)。清代徐大椿有譏刺士人的《道情》說:「讀書人,最不齊。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生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聖門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宋皇、漢祖是那一朝皇帝?案頭放高頭講章,店裡買新科利器。讀得來肩背高低,口角噓唏。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據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二引)這類讀書人究竟於世何補?顧炎武《日知錄·擬題》憤而指出:「愚以為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甚至有人認為,明代亡國,就是用八股試士的緣故。「崇禎末,有人擬一儀狀雲:『謹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禎夫婦兩口,奉申贄敬。晚生文八股頓首。』貼於朝堂,亦憤世疾俗之忠言也。」(見呂留良《東庄詩集·真進士歌》自注)甲申之變,崇禎自縊,這一儀狀真的成了明社覆亡的讖語。
其次是它缺乏實用的價值。八股文一意代聖賢立言,遠離現實,只能作為博取科舉功名的「敲門磚」,別無它用。像歸有光,既是時文大家,又是古文巨擘。雖然二者同樣當行出色,但是人們唯獨記得他「直據胸臆,信手寫來」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項脊軒志》等抒情記事之文,那才是他的「宇宙一樣絕好文字」(王慎中《答茅鹿門知縣書》)。因為八股文缺乏實用的價值,所以一經趕下歷史舞台,就失去了它的立身之所。不像詩賦,當不再被用作考試工具時,仍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以至於當今猶未衰竭。誠然,八股文也間曾有過實用的個例,像晚明的一些篇章觸及到時政的弊端,像清代尤侗的《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抒風月之情懷,像近人楊度《「顏淵季路侍」章》寫共產主義者理想,都不過是個別士人的偶爾筆觸,或個別才子的一時逸興,終至成為歷史的絕響。
三是它形式主義嚴重。八股文有不少清規戒律,諸如怎樣破題、承題、八股、落下……,如何起、承、轉、合,都有著嚴格的規定,甚至在字數上也限定為五百或七百字。繁瑣的程文格式,驅使人們只能亦步亦趨,不敢逾閑半步。顧炎武《日知錄·程文》指出:「文章無定格;立一格而後為文,其文不足言矣。」後來有人對這種程文爛調,仿墨卷作比語嘲之道:「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實中懷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維,曷勿考記載而誦詩書之典要;元後即帝王之天子,蒼生乃百姓之黎元,庶矣哉億兆民中已非一人矣,思入時而用世,曷弗瞻黻座而登廊廟之朝庭?」只求形式,了無內容,架床疊屋,時文之劣下者一至如斯!
四是它命題了無新意。《四書》《五經》總共只有那麼多字數,那麼多句子,又能出多少題目呢?數百年裡,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句都作過了題目,都被無數的士人做爛了,於是便出現了所謂截上、截下、冒上、冒下、冒上下兩截,以至長或短、有情或無情截搭題,等等難以枚舉的命題門法,斬頭去尾,語句不通,張冠李戴,亂點鴛鴦,無奇不有。所以顧炎武《日知錄·擬題》感嘆道:「今日科場之病,莫甚於擬題。」咸豐年間,俞樾為河南學政,割裂《論語》「異邦之人亦曰君夫人」和「陽貨欲見孔子」,出無情截搭題《君夫人陽貨欲》,語涉輕薄戲侮。又割裂《孟子》「王速出令,反其旄倪」,出上完下截題《王速出令反》,言若謀反叛逆。要不是本人自行檢舉,又事出咸豐時期,文網已不是那麼嚴密,只怕人頭都得落地了。
是不是說八股文就一無是處了呢?也不盡然。
首先,士人從研習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倫理道德的薰陶。他們浸淫於《四書》《五經》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論,並以此作為了人生的言行准則。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黃金時代,也寫下知識分子史最為光輝和悲壯的一頁。明代對待臣民以嚴酷著稱,而士人前仆後繼,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勝數。所謂正途出身的人們,不說方孝孺、於謙、海瑞,其高風亮節贏得了生前身後名;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黃道周、金聲、楊廷樞、陳子龍等人,臨危授命,大義凜然,也並非僅以八股文名世。滿人入主中原後,極盡懷柔之能事,而顧炎武不事二姓,歸庄野服終身,黃周星變名隱逸,方以智削發為僧,具有民族氣節的知識分子同樣不勝枚舉。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產生,不可否認,都有著儒家經典的薰陶和作用。
其次,八股文的寫作理論和技巧可為後人借鑒。方苞《四書文》凡例說:「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經而切究乎宋、元諸儒之說,欲辭之當必貼合題義而取於三代、兩漢之書,欲氣之昌必以義理灑濯其心而沉潛反覆於周、秦、盛漢、唐、宋大家之古文。」明、清之際的時文大家無不經過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達到理、辭、氣三者具足的境界。這一理論和實踐,對一切文學創作都不無啟迪的意義。湯顯祖、徐洪祖、吳承恩、曹雪芹都曾參加過科舉,不能說他們創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記》《西遊記》和《紅樓夢》時,一點也不曾從久經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寫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的確,作者若不是從舊營壘中來,又怎能寫出這等鞭辟入裡的作品。朱光潛也有著這個方面的體驗,他從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見《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
再次,八股文為後世提供了文精意賅的典範。劉知幾《史通》論及文章的精純雲:「理盡一言,語無重出。」八股文在這個方面可謂達到了極限。在明清兩代,都嚴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數,這就使得人們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數里,酣暢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闡論文章的意思。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摺,讀了半天還未切入正題,恨得牙癢癢的,竟想對他施以廷杖。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也曾提出,「應該研究一下文章怎樣寫得短些」。八股文的經驗實在是醫治文章長而空的靈葯。明清兩代,長文極為罕見;就是抒情敘事,也都玲瓏剔透。明代「小品」之盛於一時,可謂並非偶然。
復次,八股文對後世某些文學體式,比如楹聯的成熟和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相傳五代孟昶的春聯,僅是擷取五言近體詩中的一聯。楹聯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現之後。它的長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駢偶形式,開創了楹聯的體制。所以,明清兩代八股盛行,楹聯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清代,郁鬱勃勃,蔚為大觀,產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像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雖說政事、軍務旁午,仍不失為個中斫輪老手。再,清季的所謂「詩鍾」,又是從其破題濫觴而來,這里就不多論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麼長久和普遍的討伐,其主要原因還在宣揚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學,以及長久科舉歷史中產生的弊竇和積怨。前者帶有時代的色彩,存而不論;就其後者而言,翻開歷史,又有哪一種考試方法到了後來不是問題一大堆呢?顧炎武《日知錄·程文》說:「唐之取士以賦,而賦之末流最為冗濫。宋之取士以論策,而論策之弊亦復如之。明之取士以經義,而經義之不成文又有甚於前代者。」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試,至今不是也已籠罩上了歷史的陰影嗎?可見八股文在科舉中的問題,是考試中普遍存在的痼疾,並不是它從娘肚子里就帶來的毛病。

㈧ 研究八股文是啥感受

非常的枯燥無味。文言文會澀難懂,我認為非常的無聊,但是不得不做。

㈨ 八股文的積極作用

首先,士人從研習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倫理道德的熏陶。他們浸淫於《四書》《五經》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論,並以此作為了人生的言行准則。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黃金時代,也寫下知識分子史最為光輝和悲壯的一頁。明代對待臣民以嚴酷著稱,而士人前仆後繼,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勝數。所謂正途出身的人們,不說方孝孺、於謙、海瑞,其高風亮節贏得了身前生後名 ;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黃道周、金聲、楊廷樞、陳子龍等人,臨危授命,大義凜然,也並非僅以八股文名世。滿人入主中原後,極盡懷柔之能事,而顧炎武不事二姓,歸庄野服終身,黃周星變名隱逸,方以智削發為僧,具有民族氣節的知識分子同樣不勝枚舉。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產生,不可否認,都有著儒家經典的熏陶和作用。
其次,八股文的寫作理論和技巧可為後人借鑒。方苞《四書文》凡例說:「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經而切究乎宋、元諸儒之說,欲辭之當必貼合題義而取於三代、兩漢之書,欲氣之昌必以義理灑濯其心而沉潛反覆於周、秦、盛漢、唐、宋大家之古文。」明、清之際的時文大家無不經過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達到理、辭、氣三者具足的境界。這一理論和實踐,對一切文學創作都不無啟迪的意義。湯顯祖、徐洪祖、吳承恩、曹雪芹都曾參加過科舉,不能說他們創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記》《西遊記》和《紅樓夢》時,一點也不曾從久經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寫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的確,作者若不是從舊營壘中來,又怎能寫出這等鞭辟入裡的作品。朱光潛也有著這個方面的體驗,他從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見《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
再次,八股文為後世提供了文精意賅的典範。劉知幾《史通》論及文章的精純雲:「理盡一言,語無重出。」八股文在這個方面可謂達到了極限。在明清兩代,都嚴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數,這就使得人們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數里,酣暢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闡論文章的意思。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摺,讀了半天還未切入正題,恨得牙癢癢的,竟想對他施以廷杖。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也曾提出,「應該研究一下文章怎樣寫得短些」。八股文的經驗實在是醫治文章長而空的靈葯。明清兩代,長文極為罕見;就是抒情敘事,也都玲瓏剔透。明代「小品」之盛於一時,可謂並非偶然。
復次,八股文對後世某些文學體式,比如楹聯的成熟和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相傳五代孟昶的春聯,僅是擷取五言近體詩中的一聯。楹聯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現之後。它的長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駢偶形式,開創了楹聯的體制。所以,明清兩代八股盛行,楹聯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清代,郁鬱勃勃,蔚為大觀,產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像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雖說政事、軍務旁午,仍不失為個中斫輪老手。再,清季的所謂「詩鍾」,又是從其破題濫觴而來,這里就不多論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麼長久和普遍的討伐,其主要原因還在宣揚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學,以及長久科舉歷史中產生的弊竇和積怨。前者帶有時代的色彩,存而不論;就其後者而言,翻開歷史,又有哪一種考試方法到了後來不是問題一大堆呢?顧炎武《日知錄·程文》說:「唐之取士以賦,而賦之末流最為冗濫。宋之取士以論策,而論策之弊亦復如之。明之取士以經義,而經義之不成文又有甚於前代者。」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試,至今不是也已籠罩上了歷史的陰影嗎?可見八股文在科舉中的問題,是考試中普遍存在的痼疾,並不是它從娘肚子里就帶來的毛病。
優秀八股舉例
王鰲《百姓足,孰與不足》(論語·顏淵)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蓋君之富,藏於民者也,民既富矣,君豈有獨貧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告哀公。蓋謂:公之加賦,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誠能百畝而徹,恆存節用愛人之心,什一而征,不為厲民自養之計,則民力所出,不困於徵求;民財所有,不盡於聚斂。間閻之內,乃積乃倉,而所謂仰事俯育者無憂矣。田野之間,如茨如梁,而所謂養生送死者無憾矣。百姓既足,君何為而獨貧乎?吾知藏諸閭閻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歸之府庫,而後為吾財也。蓄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積之倉廩,而後為吾有也。取之無窮,何憂乎有求而不得?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無備?犧牲粢盛,足以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資朝聘之費。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給之也,其孰與不足乎?饔饗牢醴,足以供賓客之需;車馬器械,足以備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應之也,又孰與不足乎?吁!徹法之立,本以為民,而國用之足,乃由於此,何必加賦以求富哉!

㈩ 關於八股文的千秋功過

歷史對八股文的正面評價:

1、讓科舉能夠發揮朝廷選任人才的功用。

2、是諸儒在經學義理詮釋方面沉澱升華所得的規范准則。

3、引發研究古籍文理的風氣。

歷史對八股文的負面評價:

1、對學術的影響。八股文題目,內容,格式都限制太嚴。導致學子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因此扼殺了作者的創意。

2、對政治的影響。讀書人兩耳不聞窗外事,竭盡一生精力鑽研八股文的寫法,缺乏對政治,社會實際情況的了解。導致一旦為官,沒有足夠的能力應付民間大小事情,只能委任幕僚及下級官吏決策,使得吏治日漸敗壞,政治難上軌道。

(10)關於八股文的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由就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

八股文是在中國語言、文字、考試制度等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萌芽、產生和發展形成的。

閱讀全文

與關於八股文的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