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改革開放在農村30周年成就 越具體越好
中國30年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大國正在崛起,中國一步步走向富強,迎來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盛世。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三峽工程,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工程;青藏鐵路,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的鐵路。我們完成一個又一個壯舉。火車第六次提速,奧運場館建設,國家大劇院落成……,我們的建設如火如荼。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我們探索和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道路,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更加鞏固。我們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新的宏觀調控體系框架初步形成。農村和城市的各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我們實行對外開放的領域和規模不斷擴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進出口貿易、國家外匯儲備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資為我國建設開辟了廣闊的資金來源。我國經濟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經濟舞台。 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國民福利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和主流文明之中。具體而言:
一是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統計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間,中國的GDP年均增長9.6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國外匯儲備從未超過十億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萬億美元。對外貿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通過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生產力水平,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截止到去年,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貿總額位居全球第三。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進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這兩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項目為例,從1978年到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積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30年間,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絕對貧困發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國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個適應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目前,中國基本成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共識開始形成。很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承認樂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基本確立。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委員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親身經歷者和思想推動者,同時也是這段歷史最敏銳的審視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對於改革開放,厲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三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個是農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個是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證券市場,第三個是民營經濟的興起。」農村家庭承包制這一制度變革的主要貢獻,是在當時條件下,通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來促進農民的生產,從而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們進行了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由於股份制改革的推進,中國有了證券市場。盡管在當時它還是很不完善,但畢竟為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和證券市場開辟了道路。盡管股份制曾經受到過各種懷疑、甚至責難,但中國的股份制、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終於取得了成就。對於民營經濟,厲以寧指出,雖然當初出現時也是面臨各種責難,不過在民營企業不斷成長以後,大家真正感到民營企業的確至關重要。就業問題是誰幫助解決得最多?是民營企業,70%以上的新增勞動力崗位是在民營企業中,很多城市中的稅收主要是民營企業提供的,我們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營企業發揮的作用。民營經濟的興起調動了許多人創業的積極性,這對長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鎖定了中國的發展道路。開放是什麼?開放就是自主、自發地接受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則,並以此克服自身傳統的特殊規則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進國民福利的增加和國家的富強。而真正的對外開放,不僅要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還要學習西方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學習西方文明,進行制度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的重要性有時要遠大於改革。中國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才。通過相互學習,使人們的思想更加解放,視野更加開闊,開放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後,我們已義無返顧地回歸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個主權國家的承諾和信用鎖定中國改革發展的道路。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脫離實際,對中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物質經濟條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3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可以說,能認識到中國處於初級階段這個事實,標志著我們的發展終於走上了實事求是和尊重客觀規律的道路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變化
中國30年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大國正在崛起,中國一步步走向富強,迎來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盛世。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三峽工程,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工程;青藏鐵路,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的鐵路。我們完成一個又一個壯舉。火車第六次提速,奧運場館建設,國家大劇院落成……,我們的建設如火如荼。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我們探索和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道路,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更加鞏固。我們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新的宏觀調控體系框架初步形成。農村和城市的各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我們實行對外開放的領域和規模不斷擴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進出口貿易、國家外匯儲備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資為我國建設開辟了廣闊的資金來源。我國經濟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經濟舞台。 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國民福利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和主流文明之中。具體而言:
一是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統計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間,中國的GDP年均增長9.6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國外匯儲備從未超過十億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萬億美元。對外貿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通過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生產力水平,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截止到去年,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貿總額位居全球第三。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進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這兩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項目為例,從1978年到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積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30年間,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絕對貧困發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國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個適應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目前,中國基本成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共識開始形成。很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承認樂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基本確立。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委員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親身經歷者和思想推動者,同時也是這段歷史最敏銳的審視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對於改革開放,厲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三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個是農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個是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證券市場,第三個是民營經濟的興起。」農村家庭承包制這一制度變革的主要貢獻,是在當時條件下,通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來促進農民的生產,從而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們進行了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由於股份制改革的推進,中國有了證券市場。盡管在當時它還是很不完善,但畢竟為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和證券市場開辟了道路。盡管股份制曾經受到過各種懷疑、甚至責難,但中國的股份制、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終於取得了成就。對於民營經濟,厲以寧指出,雖然當初出現時也是面臨各種責難,不過在民營企業不斷成長以後,大家真正感到民營企業的確至關重要。就業問題是誰幫助解決得最多?是民營企業,70%以上的新增勞動力崗位是在民營企業中,很多城市中的稅收主要是民營企業提供的,我們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營企業發揮的作用。民營經濟的興起調動了許多人創業的積極性,這對長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鎖定了中國的發展道路。開放是什麼?開放就是自主、自發地接受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則,並以此克服自身傳統的特殊規則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進國民福利的增加和國家的富強。而真正的對外開放,不僅要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還要學習西方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學習西方文明,進行制度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的重要性有時要遠大於改革。中國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才。通過相互學習,使人們的思想更加解放,視野更加開闊,開放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後,我們已義無返顧地回歸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個主權國家的承諾和信用鎖定中國改革發展的道路。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脫離實際,對中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物質經濟條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3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可以說,能認識到中國處於初級階段這個事實,標志著我們的發展終於走上了實事求是和尊重客觀規律的道路
㈡ 黨的十九大以來三農發展有哪些巨大成就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破題
與往年把玉米賣給中儲糧糧庫不同,今年黑龍江農墾的豐順種植專業合作社把玉米賣給了廣東一家飼料廠。這家合作社的理事長趙軍說,賣給廣東的玉米先通過鐵路運到錦州港,再通過水路運到廣州。
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和農業生產成本「地板」雙重擠壓,生態資源亮起「紅燈」,補貼政策逼近「黃線」,國際市場競爭壓力和農民持續增收壓力疊加而至……回首五年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形勢之復雜不可謂不險。
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正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場硬仗。自去年改革以來,玉米降價、加工回暖、貿易走活、進口減少,改革穩步推進並取得明顯效果。改革頭一年,全國籽粒玉米種植面積下降了3000萬畝、大豆種植面積增加了1000多萬畝,種植結構得到優化。
今年,糧食價格的市場化改革向縱深推進。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大豆實施了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隨著玉米、大豆收儲制度改革的推進,我國糧食生產呈現的「高產量、高進口、高庫存」怪象正在改變。
在減少無效供給的同時,我國更注重培育耕地地力,通過輪作、休耕、增施有機肥、推廣節水灌溉等方式,讓長期緊綳的水土資源這根弦有所放鬆,給子孫後代更可持續的利用空間。
2017年,全國輪作休耕面積擴大到1200萬畝,輪作重點集中在曾經遍布大豆與高粱的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休耕集中在河北地下水漏斗區、湖北湖南重金屬污染區和貴州雲南等生態嚴重退化地區。
產業扶貧成為脫貧攻堅主戰場
「今年我養了100多隻黑山羊,能出欄50多隻,賺6萬多塊錢。」說起致富經,湖北省羅田縣上石源河村貧困戶李雲啟滔滔不絕,「資金、技術、保障,現在咱一樣都不缺,干勁兒十足!」
兩年前,當地政府出台產業激勵機制,為他提供了1萬元扶持資金、3萬元貼息貸款,同時提供優質種羊、養殖標准、技術指導、肉羊回購等一系列服務。李雲啟盤算著,還清3萬元貸款後,就能如期實現脫貧。
抓住產業這個擺脫「窮帽子」的關鍵,在向貧困發起最後攻堅戰的道路上,一塊塊底子薄、條件差、難度大的「硬骨頭」正被逐一啃下。
2016年5月,農業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為如何扶真貧制定了路線圖。農業部把農業產業扶貧作為優化農業供給結構、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舉措,調動全國農業系統力量務實推進。
幾年功夫,貧困地區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相繼成長壯大,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能力明顯增強。據農業部調查,100個樣本貧困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接帶動貧困人口覆蓋度達49.8%。
今年前三季度,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達到10.5%,高於全國農村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其中,產業扶貧功不可沒。
農業更綠色農村更宜居
「前幾年,這里的農房還是破舊不堪,街上垃圾遍地。經過環境整治後,硬化路通到家家戶戶。」經歷了從臟亂到宜居的變化,河南省永城市新農村辦主任李世軍深有感觸地說,「如今,村裡綠樹成蔭,庭院干凈整潔,老百姓的笑臉也多了。」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推力,是各地農村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近年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強支農惠農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有了長足進步。
五年來,農業發展也更「綠」了。曾幾何時,種地就是「大水大肥」「下猛葯」。可如今,如果去田間地頭轉轉就會發現,殺蟲燈、粘蟲板、水肥一體的滴灌系統越來越常見。
在養殖業,用科技手段讓畜禽糞污「變廢為寶」,加工成有機肥或是用來發電、生產沼氣,已經是規模化養殖戶和企業的通行辦法。安徽宿州市埇橋區順河鄉後湖村的養豬大戶徐永生就是其中之一。
「幾年前,一到夏季蒼蠅就亂飛。」他說,「如今,應用沼氣技術,將糞污全部變成了沼液沼渣,不僅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種養結合、沼液沼渣還田還帶來了不小的經濟效益。」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幾年來,各地通過控量提效,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已從1998年的0.4提高到0.52。
在化肥、農葯使用方面,通過減量替代,推廣測土配方技術,2016年全國化肥使用量首次接近零增長;通過減量控害,加強綠色防控,全國農葯施用量保持零增長。
㈢ 中國鄉村振興戰略取得哪些成果
今年是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全國各地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以實專干促振興,農業農村經屬濟活力明顯增強。盛夏時節,海南省嶺腳村這家蓮霧合作社正忙著做標准化培訓,在當地政府扶持下建設共享農庄,發展休閑旅遊。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一二三產業融合促使訂單生產農戶的比例達到45%,經營收入增加了67%。其中,農村電商帶動2800多萬人就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帶動就業超過1100萬人。來源:央視新聞移動網
㈣ 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果有哪些
農村經濟發展
小崗村的發展迅速
華西村的發展之快都可以算吧
㈤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農村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第一 偉大轉折開啟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思想冰封的解凍 改革開放的醞釀 改革元年的標志 第二 石破天驚 農村改革之船艱難起航 農村改革的先行者 農民的偉大創舉 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第三 國門漸開經濟特區是對外開放的「窗口」 蛇口,對外開放從這里啟動 經濟特區,對外開放的實驗場 對外開放的全新格局 第四 格局初定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改革向城市進軍 濃墨重彩的一筆 萬紫千紅才是春 第五 東方風來迎來改革開放的第二個春天 思想的交鋒 在南海邊寫下詩篇 天地間盪起滾滾春潮 第六 碩果累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 理論上的重大突破 化為一篇精彩的大文章 宏觀調控,經濟「軟著陸」 第七 世紀號角 改革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 為新世紀奠基 輝煌新篇章 中國戰略發展 第八 征帆啟航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 科學發展譜新篇 一切發展為了人民 偉大的旗幟附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大事記 的30年,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堅持解放思想和理論創新,深化對於實踐的認識,不斷改革不合時宜的舊觀念、舊思想,從而持續推動改革和發展。 每一次的思想解放或理論創新都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 大歷史關頭所發生的,並且所解決的都是關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大轉折的問題。改革開放初期的思想解放,解決了撥亂反正問題,並最終選擇了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道路。進入新世紀以來,改革發展進程面臨著一系列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如何正確理解發展的內涵,如何創新發展模式以及如何深化改革開放等問題亟待解決。在此背景下的理論創新,明確指出了要樹立什麼樣的發展觀、如何進一步發展,並確立了繼續堅持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和觀點。 30年思想解放或理論創新的主要經驗,就是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確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等重大思想和方法。正是在這些重大思想方法的引導下,逐步產生和形成了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必將成為人類發展史上最寶貴的經驗之一。 體制改革進一步解放發展生產力 我國30年的高速發展,得益於30年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通過對於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農村經濟體制、國有經濟體制、城市管理體制、金融體制、教育體制、就業體制、外貿體制、收入分配體制、社會保障體制等十大方面的重大改革和調整,城鄉經濟迅速發展,資源配置效率逐步提高,國有企業發展逐漸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金融發展也正在步入國際化和全球化,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總的來說,經過30年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我國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解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得以完善,社會經濟系統的活力和效率不斷提升。 更為顯著的是,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也讓經濟社會生活面貌、國人的物質和精神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具體來說,一是在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過程中,減貧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功。1978年我國的絕對貧困人口為2.5億,到1985年時這個數字下降了一半,1990年則下降到8500萬,到2000年更下降到3200萬。目前,我國貧困人口數進一步下降為2375萬。二是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顯得到提高和改善。30年來,我國人均收入增加了10倍,到2006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58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3%,城鎮居民家庭則為35.8%。 中國不斷發展的另外幾個重要因素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發展得益於市場化改革和制度創新所產生的激勵和效率。市場化導向的改革以及中央和地方機制的理順,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內在動力;經濟系統引入內在激勵機制,使得經濟效率大大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動力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我國的發展也得益於對外開放進程中的學習模仿效應。對外開放不僅大量引進了外來投資,直接彌補了我國資金不足的問題;更為中國經濟融入全球體系,學習全球先進技術、管理、經驗以及理念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機會。 我國的發展同樣得益於行政體制改革和政府的科學決策。政府作為改革的發動者,不僅制定改革發展的規劃和實施計劃,還是經濟社會資源的積極動員者,能有效避免單一市場調節所帶來的無序等問題。同時,在參與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過程中,政府能充分重視和吸收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以及一切先進的國際經驗,從而推動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有效減少了失誤。 我國的發展還得益於資源稟賦結構所產生的豐富勞動力資源和人口紅利優勢。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及其人口紅利,很好地支持了30年來我國低成本的經濟增長。 當然,我國的發展也得益於較高的資本形成率。中國人民歷來擁有勤儉節約的習慣,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長時期內擁有較高的儲蓄率和資本形成率,從而使得我國經濟能夠保持持續、大規模的投資高增長。 最後必須指出的是,我國的發展也得益於漸進式改革所產生的穩定社會效應。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使得改革沒有引起大的經濟破壞和社會震盪,從而為改革順利推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㈥ 我國農業的發展成就表現在哪些方面
我國農業取得的成就
我國農業作為世界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農業的發展作出
了積極貢獻,其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實現了供求的基本平衡,豐年有餘。去年全國糧
食總產達到4.62億噸,比1978年增長51.6%,年均增長2.3%,相
當於 同期人口增長速度的2倍,而近年來中國人均佔有糧食已達400公斤;在
糧食儲備 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大為提高的情況下,其它農產品
產量也均有較 大幅度增長,扭轉了主要農產品長期短缺的局面,實現了主要農產
品的供求基本平衡 ,部分農產品相對過剩,出現了買方市場;目前,我國人均每
天攝入的熱量為270 0大卡,蛋白質和脂肪分別為70克和50克以上,達到
世界平均水平。
二是農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正在向小康目標邁進。去年全國農民人均收入達
到 2253元,扣除物價變動因素,實際比1978年增長3.3倍;農業貧困
人口由 1994年的8000萬人減少到目前的3000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
比重下降到 了3%左右;農民的吃、穿、住、用、行等各方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
改善,前年農民 恩格爾系數已達52.56%。
三是我國農業的基礎條件和支撐體系得到極大改善和提高。去年全國有效灌溉
面 積已達5385萬公頃,占播種面積的50%,化肥施用量為4146萬噸,
比19 78年增加5倍,農村用電量達到2421億千瓦小時;大力實行科教興
農,制定《 農業科技發展綱要》,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
力,加強農業科 技推廣力度,搞好種子工程、豐收計劃等農業科技推廣
工作。
此外,我國是擁有8億多農村人口的農業大國,又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國家,
人 均耕地0.1公頃,農戶平均經營規模為0.41公頃,耕地目前的復種指數
已達1 60%,每公頃糧食產量達4.3噸,養活著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群體,為
世界農業的 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㈦ 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設的成就
從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四年間,全國各地先後建立起十幾塊革命根據地。 「八一內」南昌容起義的部隊南下,在潮汕地區受到嚴重挫折,保存下來的部隊由朱德、陳毅率領上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成立紅四軍,擴大了井岡山的斗爭,建立了湘贛邊界井岡山根據地。為了粉碎敵人的圍剿,紅四軍進軍贛南、閩西,與郭滴人、張鼎丞、鄧子恢發動的農民起義隊伍一起,開辟了閩西革命根據地,到一九三一年與贛南連成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據地。 一九二八年七月,彭德懷等領導的平江起義部隊,組成紅五軍,主力上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合,留下的部隊向鄂東南發展,以後擴建為紅八軍,開辟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
㈧ 湖南農業農村發展成果如何
2018年7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歐陽煌在長沙表示。「兩大展會聯合舉辦,為展示湖南省農業農村發展成果搭建了重要平台,加強國際國內農產品貿易交流與合作開辟了重要渠道和推進湖南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
湖南省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劉益平表示,湖南將藉助展會平台和展會成果,倒逼促進農業生產轉型升級。
本屆展會由農業農村部、湖南省人民政府主辦,湖南省農業委員會、長沙市人民政府、全國農業展覽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湖南省分會承辦。
㈨ 近年來我國農村以農業的發展成就主要得益於什麼
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內綜合國力躍居世界第二位容
二、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升級,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提高
三、農村改革成就輝煌,農業基礎地位更加鞏固
四、對外開放水平全面提升,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