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榮譽證書翻譯
Student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organized by the Academic Salon forefron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activities in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special grant "academic star" the honorary title of a form of encouragement.
⑵ 澳大利亞學校認可什麼獎項,榮譽證書
地區級別的獎項或證書,學校的重大獎項,如體育賽事、學術、發明創新
⑶ 教師榮譽證書和獎勵有什麼區別
雖然都是獎賞,但是榮譽證書是一種無形資產吧,可以算是就是你看著只是一個證書而已,而獎勵是物質上面的
⑷ 學校上職稱要用有榮譽證書的論文,最好是國家或是省級的,在哪裡能辦到
自己寫完然後給省級或國家級報刊雜志投稿,如果你寫的好可以賺到稿費,寫的不好報刊的主編向你要錢,論篇收費大概500左右吧。
⑸ 求翻譯 演講嘉賓榮譽證書 全文
thanks for your presence at Peking University Forumand giving us an excellent academic lecture named .....you've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its success.
Hereby honoured!
⑹ 中國教育學會頒發的獲獎證書屬什麼級別
中國教育學會頒發的獲獎證書屬國家級證書,教育部門承認。
1、中國教育學會版(The Chinese Society of Ecation,縮寫為CSE)成立於1979年4月權12日,是中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全國性教育學術團體,由從事教育科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的個人、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自願結成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2、中國教育學會是全國性教育學術團體,不是教育行政部門,所以其獲獎證書在教師評職等活動中不予以承認。
3、根據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今年發布的《關於新加坡私立教育機構認證范圍的公告》,越來越多新加坡私立教育機構頒發的文憑證書將獲得中國教育部的認證。
⑺ 論文的出版時間和榮譽證書時間一定一致嗎
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科學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總稱為論文。
論文一般由 題名、 作者、 摘要、 關鍵詞、 正文、 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例如 附錄)可有可無。
論文題目
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目錄
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內容提要
是 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
1、先確立一個論點。全文圍繞這一論點展開論證。對「開卷有益」這種說法,既不能全盤否定,寫駁論文;也不宜全盤肯定,寫成立論文。因為這種說法既有它正確的一面。又有它不夠全面的地方,所以對這個看法要採取「一分為二」的方法進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從中總結出正確的論點來。只有這樣才能對這一說法作出合乎事實的評價,最終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運用「一分為二」的方法進行分析,要防止出這樣一個毛病:自相矛盾。一會兒說開卷有益,一會兒說開卷有害,令人不知所雲。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文章中還要將二者的聯系點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說透。
3、從論證方法看,如果所讀的書是壞書,則開卷未必有益,這里可以採取例證法,並輔之以引證法和喻證法,用前幾年社會上黃書泛濫成災毒害青少年作為事實論據,用名人名言作為理論論據,充分論證黃書的害處和讀好書的益處。在此基礎上,再把這兩者辯正地統一起來。說明我們中學生既要多讀書,又要慎重地加以選擇、讀好書。這樣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就將問題說得比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⑻ 論文獲獎榮譽證書內容上寫刊發的日期比落款的日期遲是怎麼回事
那就說明這個榮譽證書是野雞單位弄出來騙人的,毫無意義。
⑼ 龔元石的主要學術論文與獲獎
1. 陸錦文,龔元石等. 1989. 黃淮海平原鹽漬化土壤在有限水源下小麥節水灌溉方案的研究. 見: 國際鹽漬土動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1989.10.4-10. 中國, 南京. 274-284.
2. Gong Y. S., Lu J. W., van der Ploeg. 1990. An optimum irrigation scheme for wheat grown on the salt-affected soils of the Huang-Huai-Hai River Plain in China. Trans of 14th ICSS, Vol VI, 137-142.
3. 陸錦文,龔元石等. 1990. 土壤水調節和利用潛力的研究. 見: 七o五國家科技攻關第57頁, 農業節水的研究, 397-465.
4. 陸錦文,張和平,吳海洋,龔元石等. 1991. 土壤水分動態預報. 見: 石元春等著, 區域水鹽運動監測預報,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61~99.
5. 龔元石,陸錦文,B.Huwe等. 1993. 華北平原主要農作物灌溉需水量的估算. 北京農業大學學報, 19(增刊),82-91.
6. 張福鎖,張愛民,龔元石等. 1992. 《德漢農業詞典》. 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
7. Gong Y. S. and Li B. G., 1993. Estimation and Evaluation of Irrigation Water Requirements in North China Pla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ed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Section I, Beijing, PR China.
8. 龔元石,李保國. 1993. 華北平原農田灌溉需水量的估算及其評價,持續農業的資源綜合管理國際學術會議文集, 第一部分, 北京, 中國.
9. Gong Yuanshi. 1993. 《Abschaetzung des Bewaesserungsbarfs fuer landwirtschaftliche. Nutzflaechen in der Huabei-Ebene der VR China》. ISSN 0942-0754,Heft 8.
10. 由振國,張福鎖,龔元石等. 1994. 《漢德農業詞彙》. 科學出版社.
11. 龔元石,李保國,陸錦文. 1994. 土壤水分脅迫條件下蒸散量的計算方法. 見: 李韻珠等著, 土壤水和養分的有效利用, 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 72-82.
12. 龔元石,Huwe B., Allison, B. 1994. 華北平原作物灌溉需水量與土壤最大有效水量關系的研究. 同上, 28-36.
13. 石元春,劉昌明,龔元石主編. 1995. 節水農業應用基礎研究進展. 中國農業出版社.
14. 張福鎖,龔元石,李曉林主編. 1995. 土壤與植物營養研究新動態(第三卷). 中國農業出版社.
15. 龔元石. 1995. 冬小麥和夏玉米農田土壤分層水分平衡模型. 北京農業大學學報. 21(1),61-67.
16. 龔元石. 1995. Penman-Monteith公式與FAO-PPP-17Penman修正式計算參考作物蒸散量的比較. 北京農業大學學報. 21(1),68-75.
17. 龔元石,李保國. 1995. 應用農田水量平衡模型估算土壤滲漏量. 水科學進展. 6(1),16-21.
18. 龔元石,廖超子. 1995. 測定土壤含水量的新技術-時域反射儀. 見: 石元春,劉昌明,龔元石主編, 節水農業應用基礎研究進展, 中國農業出版社. 48-55.
19. 龔元石,李保國. 1995. 華北平原節水農業應用基礎研究戰略. 見: 同上. 1-6.
20. 龔元石,李子忠. 1995. 土壤水分管理原理與農田水分利用率. 同上. 41-47.
21. 龔元石. 1995. 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水分傳輸研究現狀與展望. 見: 張福鎖,龔元石,李曉林主編, 土壤與植物營養研究新動態(第三卷),中國農業出版社. 1-16.
22. 龔元石. 1995.聯邦德國農業與環境特殊研究項目183研究思路和進展. 同上, 142-158.
23. 龔元石,李保國.1996. 蒸散量變化的隨機模型.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1(1),101-107.
24. 龔元石,李保國. 1996. 農田水量平衡模型對作物根系吸水函數及蒸散公式的敏感性. 水土保持研究, 3(3),1-7.
25. 龔元石,陸錦文. 1996. 應用土壤分層水分平衡模型研究冬小麥夏玉米農田水分轉化特徵. 第六次全國水文會議文集, 科學出版社, 194-199.
26. 龔元石,李春友,李子忠. 1997. 農田土壤水分三種測定方法的比較.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3),53~58.
27. 龔元石,李子忠,廖超子,李春友. 1997. 應用時域反射儀測定農田土壤水分. 水科學進展, 8(4),329-334.
28. 龔元石. 1997. 時域反射儀測定土壤水分研究進展. 灌溉排水, 16(1),40~41.
29. 龔元石,李子忠,李春友. 1997. 應用時域反射儀測定土壤水分來估算農田蒸散量. 應用氣象學報. 9(1), 72-78.
30. 龔元石,李子忠. 1997. TDR探針兩種埋設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測定及其比較. 農業工程學報, 13(2): 242-244.
31. 龔元石. 1997. 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農田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徑. 見: 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編,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政策. 中國農業出版社,50-52.
32. 李春友,龔元石,陸光明. 1997. 土壤水分運動與作物生長過程耦合機理模型初探.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增刊):26-32.
33. 李子忠,龔元石. 1997. 冬小麥農田土壤水分循環規律及節水調控機理.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增刊):111-115.
34. 羅文邃,龔元石. 1997. 土壤結構改良劑的研究進展及其應用.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增刊):165-168.
35. 龔元石,李子忠,李春友. 1998. 應用時域反射儀測定作物需水量和作物系數,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3(5):61-67.
36. 龔元石,李子忠,楊曉路. 1998.時域反射法測定糧食含水量的標定研究. 見: 李玉忠主編,第七屆全國濕度與水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172-175.
37. 龔元石,廖超子,李保國. 1998. 農田土壤水分空間變異及分形特徵研究. 土壤學報, 35(1):10-15.
38. 龔元石,曹巧紅,黃滿湘. 1999. 土壤容重和溫度對時域反射儀測定土壤水分的影響. 土壤學報, 36(2):145-155.
39. 龔元石,曹巧紅. 1999. 土壤因子對時域反射儀測定含水量的影響. 中國土壤學會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 1999.10.南京, 162-163.
40. 龔元石. 2000. 中國水資源及其可持續利用. 見: 張鳳榮等編著, 中國土地資源及其可持續利用, 第七章,158-173.
41. 李保國,龔元石,左強等著. 2000. 農田土壤水的動態模型及應用,科學出版社.
42. 侯振安,李品芳,龔元石.2000.鹽漬條件下苜蓿和羊草生長與營養吸收的比較研究。草業學報,9(4):68-73
43. 李子忠,龔元石.2000.農田土壤水分和電導率空間變異分析與確定合理取樣數目的方法比較.中國農業大學學報,5(5):59-66.
44. Gong Yuanshi. 2000. Improv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aline soil in China. US/China Conference on Cooperation i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Sept. 25-26,2000.
45. 李品芳,侯振安,龔元石.2001.NaCl脅迫下苜蓿和羊草苗期生長與養分吸收特性研究.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7(2):211-217.
46. 李子忠,龔元石.2001.不同采樣尺度的田間土壤水分和混合電導率空間變異性及其套合結構模型.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7(3):255-261.
47. 曹巧紅,龔元石.2001.土壤電導率對時域反射儀測定土壤水分的影響.土壤學報.38(4):483-490.
48. 齊述華,李子忠,龔元石.2002.應用水量平衡原理計算三種蔬菜的需水量和作物系數.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7(1):71-76.
49. Gong Yuanshi and Cao Qiaohong.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of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for soil water measurement including effects of bulk density and temperature. 17th WCSS commission I-04, 2002.
51. 曹巧紅,龔元石.2003.降水影響冬小麥灌溉農田水分滲漏和氮淋失模擬分析.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8(1): 37-42.
52. 曹巧紅,龔元石.2003.應用Hydrus-1D模型模擬分析冬小麥農田水分氮素運移特徵.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9(2):139-145.
53. 馬軍花,任理,龔元石,Karl Stahr。冬小麥生長條件下土壤氮素運移動態的數值模擬。水利學報,2004,3:103-110。
54. 於紅梅,龔元石,李子忠,張小蘭。不同水氮管理對莧菜和菠菜的產量及硝態氮含量的影響。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4,10(3):302-305。
55. 白玉華,陳阜,龔元石。紅河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模式與運行機制的探討。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5,10(1),72-75。
56. 趙愛琴,李子忠,龔元石。 生物降解地膜對玉米生長的影響及其田間降解狀況。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5,10(2),74-78。
57. Yuanshi Gong, Qiaohong Cao and Zongjia Sun. 2003. The effects of bulk density, clay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on soil water content measurement using time-domain reflectometry. Hydrological Processes. 17, 3601-3614.
58. Ulrich Dieter Mack, Karl-Heinz Feger, Yuanshi Gong, and Karl Stahr.2005. Soil water balance and nitrate leaching in winter wheat – summer maize double-cropping systems with different irrigation and N fertiliza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168, 454-460.
59. Tusheng Ren, Zhaoqiang Ju, Yuanshi Gong, and Robert Horton. 2005. Comparing Heat-Pulse and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Soil Water Contents from Thermo-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Probes. Vadose Zone Journal. 4:1080-1086.
60. Hong-mei Yu, Zi-zhong Li, Yuan-shi Gong, Ulrich Mack, Karl-Heinz Feger, and Karl Stahr. 2006. Water drainage and nitrate leaching under traditional and improved management of vegetable cropping system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169, 47-51.
61. Jianying Gao, Tusheng Ren, and Yuanshi Gong. 2006. Correcting Wall Flow Effect Improves the Heat Pulse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Water Flux in Saturated Soils.Soil Sci. Soc. Am. J. 70:711-717.
62. Sen Lu, Tusheng Ren, Yuanshi Gong, and Robert Horton. 2007. An Improved Model for Predicting Soil Thermal Conctivity from Water Content at Room Temperature. Soil Sci. Soc. Am. J. 71:8-14.
63. 於紅梅, 李子忠, 龔元石. 2007. 傳統和優化水氮管理對蔬菜地土壤氮素損失與利用效率的影響. 農業工程學報.23(2):54-59.
64. Lu Sen, Tusheng Ren, Yuanshi Gong, and Robert Horton. 2008. Evaluation of three models that describe soil water retention curves from saturation to oven dryness. Soil Sci. Soc. Am. J. 72(6):1542-1546.
65. Chen H., Bai Y.H., Wang Q.J., Chen F., Gao H.W., J.N.Tullberg, J.R.Murray, Li H.W., Gong Y.S. 2008. Traffic and tillage effects in wheat proc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I. Crop yield and SOM.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 46:645-651.
66. Bai Y.H., Chen F., Li H.W., Chen H., He J., Wang Q.J., J.N.Tullberg, Gong Y.S. 2008. Traffic and tillage effects in wheat proc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II.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 46:652-658.
67. S. Lu, T.S. Ren, Y.S. Gong, R. Horton. 2008. Evaluation of Three Models that Describe Soil Water Retention Curves from Saturation to Oven Dryness. Soil Sci. Soc. Am. J. 72(6):15421546.
68. Bai Y.H., He J., Li H.W., Wang Q.J., Chen H., Kuhn N.J., Hikel H., Chen F. Gong Y.S. 2009. Soil Structure and Crop Performance after 10 Years of Controlled Traffic and Traditonal Tillage Cropping in the Dryland Loess Plateau in China. Soil Sci. 174(2):113-119.
69. Xinrui Lu,Tusheng Ren, Yuanshi Gong. 2009.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rmal Dispersion in Saturated Soils with One Dimensional Water Flow. Soil Sci. Soc. Am. J. 73(6):1912-1920.
70. H.Q. Chen, R.X. Hou, Y.S.Gong. H.W.Li. M.S. Fan, Y.K. Kuzyakov. 2009. Effects of 11 years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on soil organic matter fractions in wheat monoculture i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Soil & Tillage Research. 106:85-94.
71. H. Wang, Z.Z. Li., Y.S. Gong, Z.Y. Wang and D. Huang. 2009. Single Irrigation Can Achieve Relatively High Proction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Siberian Wildrye Grass in the Semiarid Agro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 China. Agronomy Journal. 101(4):996-1002.
72. 鄭茹梅, 李子忠, 龔元石. 2009. 運用時域傳輸技術測定不同類型土壤的含水率. 農業工程學報. 25(8):8-13.
73. H. Wang, Z.Z. Li, Y.S. Gong, W.H. Zhang. 2010. Forage mass and water use response to irrigation time in North China. Agronomy Journal. 102:926-933.
74. Rumei Zheng, Zizhong Li, Yuanshi Gong. 2011. A Coated Helical Transmission Line Time Domain Transmission Sensor for Measuring Water Content in Saline Soils. Soil Sci. Soc. Am. J. 75(2) 1.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75-57-03-03農業節水的研究獲水利部科技教育司榮譽證書(1991.2)。
2.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優秀教師(1995,1996)
3.中國農業大學優秀研究生導師(1996)
4.第三屆中國農業大學優秀科技論文二等獎(1997.1)。
5.北京土壤學會青年科技論文一等獎(1997.5)。
6.灌溉農田土壤水分高效利用的調控機理,農業部科技進步甲類二等獎(1999.11)。
7.中國農業大學新世紀人才工程(2000)
8.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2000)。
9.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劃(2003)。
10. 退化草地植被恢復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中華農業科技獎三等獎(第3完成人)(2009)
⑽ 如何獲得省級榮譽證書
1、國家獎學金
國家獎學金是指為了激勵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高等專科學校學生勤奮學習、努力進取,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由中央政府出資設立的用來獎勵特別優秀學生的獎學金,作為大學生能獲得國家獎學金是一項莫大的榮譽。
2、國家勵志獎學金
國家勵志獎學金是為了激勵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高等專科學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勤奮學習、努力進取,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設立的,獎勵資助品學兼優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獎學金。
3、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獎
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是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和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研究會組織的全國唯一一個考查大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競賽活動。
(10)學術榮譽證書擴展閱讀:
榮譽證書基本格式:
十佳中學生:xxx在200x年下學期因品學兼優,全面發展,成為同學楷模,被評為xxxx十佳中學生,特發此證,以資鼓勵。xxxxxxxxxxxxx(頒獎單位)年月日。
優秀學生:xxx在200x年下學期因品學兼優,全面發展,表現出色,被評為xxxx優秀學生,特發此證,以資鼓勵。 xxxxxxxxxxxxx(頒獎單位)年月日。
優秀特長生:xxx在200x年下學期因在(文藝表演/體育競賽)活動中的精彩表現,被評為xxxx優秀特長生,特發此證,以資鼓勵。 xxxxxxxxxxxxx(頒獎單位)年月日。
國家獎學金的基本申請條件:
1、熱愛中華人民共和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2、遵守憲法和法律,遵守學校規章制度。
3、誠實守信,道德品質優良。
4、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異,考查科目成績不低於「良好」,同等條件下獲得省市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的學生優先。
5、社會實踐、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特別突出,為學院發展建設做出貢獻。
6、認真履行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中賦予學生的義務,按規定繳納學費及有關費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家獎學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榮譽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