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最偉大的成就是什麼
1、你認為最完美/理想的快樂是怎樣的? 幸福。 幸福是什麼?答案還是兩個字,健康,包括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健康,生活的環境在自然和人文兩方面的雙重健康。人文的健康又包括了很多,比如周圍的人都是健康的,生活的環境是健康的,家庭環境是健康的,工作的環境是健康的,國家是健康的。這些差不多就是我說的健康的全部了。有了健康,至於其他的,比如說做什麼工作,擁有多少物質的財富,有怎樣的人際關系,不就都變得水到渠成了嘛。社會總有分工,關鍵不在於做什麼,而在於每個人做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時候都能做得高興,自己健康,環境也健康,那無論做什麼都是可以的。而在這個做的過程中,還可以去體驗與別人合作,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悅,那大概就是幸福了。 2.你最希望擁有哪種才華? 創造奇跡,無所不能 3.你最恐懼的是什麼? 每個人內心醜陋的東西都暴露出來了。 4.你目前的心境怎樣? 六祖偈雲:菩提自性,本來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在南華寺看到的) 5.還在世的人中你最欽佩的是誰? 無名,而堅持自己理想者。 6.你認為自己最偉大的成就是什麼? 六祖偈雲:菩提自性,本來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7.你自己的哪個特點讓你最覺得痛恨? 沒毅力。 8.你最喜歡的旅行是哪一次? 三年以前的一次。 9.你最痛恨別人的什麼特點? 愚蠢。 10.你最珍惜的財產是什麼? 家。 11.你最奢侈的是什麼? 房子。 12.你認為程度最淺的痛苦是什麼? 小的肉體上的傷。 13.你認為哪種美德是被過高的評估的? 中華民族的諸多傳統美德。 14.你最喜歡的職業是什麼? 也許大概,職業軍人。 15.你對自己的外表哪一點不滿意? 哪兒都不滿意等於哪兒都滿意。 16.你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 為家人做得太少。 17.還在世的人中你最鄙視的是誰? 一些有名無德的人。 18.你最喜歡男性身上的什麼品質? 擔當。 19.你使用過的最多的單詞或者是詞語是什麼? 嗯或者哦 20.你最喜歡女性身上的什麼品質? 聰明 21.你最傷痛的事是什麼? 時間讓一切都變得微不足道了。 22.你最看重朋友的什麼特點? 信任。 23.你這一生中最愛的人或東西是什麼? 父母。 24.你希望以什麼樣的方式死去? 隨便吧,控制不了的就別想了。 25.何時何地讓你感覺到最快樂? 家裡人一起過年的時候。 26.如果你可以改變你的家庭一件事,那會是什麼? 比較多的錢。 27.如果你能選擇的話,你希望讓什麼重現? 所有人的健康。 28.你的座右銘是什麼? 車到山前必有路。
⑵ 中國最偉大的成就是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古代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⑶ 21世紀偉大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天宮二號
天宮二號,即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繼天宮一號後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二個空間實驗室,也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將用於進一步驗證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及進行一系列空間試驗。
天宮二號主要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包括釋放伴飛小衛星,完成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的對接。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於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與神舟十一號飛船對接。2016年10月19日3時31分。
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2016年10月23日早晨7點31分,天宮二號的伴隨衛星從天宮二號上成功釋放。
2019年1月14日,天宮二號完成了伽馬射線暴瞬時輻射的高精度偏振探測,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
2、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中國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介紹,如果說地面量子通信構建了一張連接每個城市、每個信息傳輸點的「網」,那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就像一桿將這張網射向太空的「標槍」。
當這張縱橫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網」織就,海量信息將在其中來去如影,並且「無條件」安全。2017年1月18日。
中國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了4個月的在軌測試任務,正式交付用戶單位使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等單位相關領導在交付使用證書上簽字。
3、細胞核重新編程
所謂細胞核重新編程,是將成熟體細胞重新誘導回早期幹細胞狀態,以用於發育成各種類型的細胞,應用於臨床醫學,將細胞內的基因表達由一種類型變成另一種類型。
通過這一技術,可將一個體上較容易獲得的細胞(如皮膚細胞)類型培育成另一種較難獲得的細胞類型(如腦細胞)。
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30分,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揭曉。因為革命性地改變了人們對細胞和生命體的理解。
在細胞核重新編程研究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英國發育生物學家約翰·格登和日本京都大學再生醫科研究所幹細胞生物系教授山中伸彌,獲得這一獎項。
4、神光二號
神光二號是我國2002年成功研製的大型激光裝置,目前建在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由成百台光學設備集成在一個足球場大小的空間內。
可十億分之一秒的超短瞬間內可發射出相當於全球電網電力總和數倍的強大功率,從而釋放出極端壓力和高溫。
「神光二號」可用作科學實驗,釋放的巨大能量在實驗中產生的極端物理條件,對基礎科學研究、高技術應用和確保國家安全的新技術的推出,均有重大意義。
「神光」的未來前景誘人。據專家介紹,核聚變是未來清潔能源的希望所在,估計到本世紀中葉,科學家可利用激光聚變技術。
把海水中豐富的同位素氘、氚轉化為巨大的、取之不盡的能源。「神光二號」的建成,為我國科學家從海水中獲得能源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5、神舟三號飛船
神舟三號飛船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
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66次飛行。自1996年10月以來,中國運載火箭發射已經連續24次獲得成功。
中國科學院和信息產業部等有關單位為這次發射研製了對地遙感、生命科學、空間科學等船載儀器和地面測控設備。
⑷ 中國的偉大成就有哪些
1、嫦娥四號探測器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號成功發射,為嫦娥四號的著陸器和月球車提供地月中繼通信支持。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的預選著陸區,月球車「玉兔二號」到達月面開始巡視探測。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完成兩器互拍,達到工程既定目標,標志著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
2、遼寧艦
2013年11月,遼寧艦從青島赴中國南海展開為期47天的海上綜合演練,期間中國海軍以遼寧號航空母艦為主編組了大型遠洋航空母艦戰斗群,戰斗群編列近20艘各類艦艇。
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除美國海軍外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單國海上兵力集結演練,亦標志著遼寧號航空母艦開始具備海上編隊戰斗群能力。
3、北斗導航
2017年11月5日,中國第三代導航衛星順利升空,它標志著中國正式開始建造「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2018年8月25日7時52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顆北斗導航衛星。
北京時間19日晚22時07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37、38顆北斗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中國北斗三號全球系統第13、14顆組網衛星。
在這兩顆北斗導航衛星上,還首次裝載了國際搜救組織標准設備,將為全球用戶提供遇險報警及定位服務。
4、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於2017年7月7日實現主體工程全線貫通;於2018年2月6日完成主體工程驗收;於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開通運營。
港珠澳大橋東起香港國際機場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島,向西橫跨南海伶仃洋後連接珠海和澳門人工島,止於珠海洪灣立交;橋隧全長55千米,其中主橋29.6千米、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橋面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100千米/小時;工程項目總投資額1269億元。
5、水陸兩棲飛機
2016年7月23,國產兩棲大飛機AG600總裝下線,可覆蓋整個南海,可盤旋曾母暗沙,現場宣傳語之一是國之重器。中航通飛董事長曲景文表示,AG600能在浪高兩米的海面起降,足以適應75%的南海自然海況;其續航能力更能保證它飛抵中國最南端的曾母暗沙並盤旋作業兩小時。
2017年3月29日,中國大型的水陸兩用飛機首飛。
⑸ 人類最偉大的成就有哪些
人類所畏的成就都是將來毀滅人類的存在.
⑹ 17世紀自然科學最偉大的成果
行星運動三定律 丹麥天文學者、布拉格天文台台長第谷,從1576年起,二十年如一日和助手們進行了大量的天文觀測工作。他的觀測結果比前人准確50倍,幾乎達到肉眼觀測精度的極限,是望遠鏡發明以前最卓著的天文觀測。 1601年,第谷臨死前把全部觀測資料交給新來的青年助手開普勒,開普勒信仰哥白尼的目心說,相信宇宙可以用數學來表示。他為計算出的行星運轉圓形軌道與精確觀測的結果不符合而苦惱。他尋求更簡單、更合理的數學方法來表示天體。最後他放棄了哥白尼的圓形軌道和勻速運動的觀點,以第谷留下來的精確資料為基礎進行分析,大膽地提出了「火星繞太陽的運行軌道是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這一假設。結果與第谷觀測的資料相一致辭。就這樣,在第谷精確觀測的基礎上,開普勒通過深入研究,終於在1609年必表了兩星運動定律。第一個定律是:軌道是橢圓,太陽在一個焦點上。第二個定律是面積定律:在相等的時間內,行星和太陽的連線所掃過的面積相等,1619年,開普勒在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上,又發表了行星運動的第三個定律——周期定律。周期定律是:任何一顆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同行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的立方成正比,為了紀念開普勒對會星運動規律的重大貢獻,後人將這三個行星運動定律命名為開普勒三定律。 開普勒三定律首次定量地提示了行星運動速度變化和軌道的關系,而運動速度變化又直接和作用力相聯系。 微積分的發明 如果將整個數學比作一棵大樹,那麼初等數學是樹的根,名目繁多的數學分支是樹枝,而樹乾的主要部分就是微積分。微積分堪稱是人類智慧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從17世紀開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如航海、天文、礦山建設等許多課題要解決,數學也開始研究變化著的量,數學進入了「變數數學」時代,即微積分不斷完善成為一門學科。整個17世紀有數十位科學家為微積分的創立做了開創性的研究,但使微積分成為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枝還是牛頓和萊布尼茨。 細胞學說 細胞學說的創立 早在17世紀,顯微鏡剛剛問世的時候,物理學家胡克就在顯微鏡下看到軟木薄片是由許多蜂窩狀的小結構組成的現象。他將這些小結構命名為"細胞",這是細胞一詞的第一次出現。18世紀,生物的顯微研究未取得新的成就,而且生物學家熱心關注著的是對分類學的研究,對生物微觀方面的實驗有所忽視。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許多科學家試圖在植物界和動物界中尋找結構方面的基本單位。如:德國詩人、生物學家歌德認為植物的葉是一切植物的基本單位。德國自然哲學家奧肯認為:一切生物都是由一種稱為"粘液囊泡"的基本單位構成的。到19世紀顯微鏡的製造技術有了進步,使顯微鏡的解析度提高,為考察動、植物的微觀結構創造了條件。至19世紀30年代,一些科學家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細胞的細胞質、細胞核、細胞壁等結構以及細胞質的運動,而且動物體內也發現了細胞。這一時期的工作為細胞學說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細胞的存在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人們對它的內部結構和功能以及在生物體中所處的地位還不太清楚。細胞學說最終是由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1804--1881)和動物學家施旺(1810--1882)完成的。 施萊登1804年生於漢堡的一個醫生家庭。他早年學的是法律,在漢堡做過一段時間的律師,但他不喜歡這份工作。1833年,他決定改行,在哥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植物學和醫學。在這期間,他對植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837年,施萊登完成了一篇論文,該論文論述了顯花植物的胚芽發育史。他強調研究植物學必須摒棄當時的抽象推論方法,而代之以嚴密的觀察,並在觀察基礎上進行嚴格的歸納。當時的植物學仍然以研究分類學的工作為主,而施萊登卻開始研究植物的結構和植物的發育了。 1838年,施萊登開始研究細胞的形態及其作用。同年他發表了《植物發生論》一文。在論文中,他提出:無論怎樣復雜的植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不僅自己是一種獨立的生命,而且作為植物體生命的一部分維持著整個植物體的生命。 在1838年10月的一次聚會上,施萊登把還未公開發表的《植物發生論》中對有關植物細胞結構的情況,以及細胞核在細胞發育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的認識告訴了同在纓勒實驗室工作的施旺,引起了施旺的興趣。 施旺於1810年生於萊茵河畔的諾伊斯,父親是一個金匠。施旺中學畢業後去學醫,1834年獲得博士學位後,成為著名生理學家纓勒的助手。在纓勒的指導下,他對較多的學術領域產生了興趣。他曾研究過組織學、生理學、動物學、微生物學,並作出了不少貢獻。例如,他曾發現胃蛋白酶;他還發現了神經纖維周圍的纖維細鞘,後來該纖維細鞘被稱為"施旺神經鞘"。 與施萊登的會面,使施旺猛然想起從前在觀察蝌蚪背部的神經索細胞和軟骨細胞時,發現它們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這時他便意識到,也許在植物體中起著基本作用的細胞,在動物體內也有著相同的作用。施旺對一些特化的組織,如上皮、蹄、羽毛、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等進行研究,得到的結論是:無論什麼組織,盡管它們在功能上是不同的,但它們都是由細胞發育而來或是細胞分化的產物。 1839年,施旺發表了題為"動、植物結構和生長的相似性的顯微研究"的論文,指出一切動、植物組織,無論彼此如何不同,均由細胞組成。他寫道:"我們已經推倒了分隔動、植物界的巨大屏障,發現了基本結構的統一性。"他認為,所有的細胞無論是植物細胞還是動物細胞,均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組成。 在1838-1839年,施萊登和施旺分別發表了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基本認識的專著。他們兩人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創立了細胞學說,即一切植物和動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命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細胞學說一經確立,馬上顯示出其生命力,大大促進了生物學的發展,十幾年裡迅速被推廣,並日臻完善。細胞學說的提出對生物科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恩格斯說:"有了這個發現,有機的有生命的自然產物--比較解剖學、生理學和胚胎學才獲得了鞏固的基礎。"細胞學說與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孟德爾的遺傳學被稱為現代生物學的三大基石,而實際上可以說細胞學說又是後兩者的"基石"。細胞學說在哲學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使千變萬化的生物界通過具有細胞結構這個共同的標准特徵而統一起來。同時有力地證明了生物彼此之間存在著親緣關系,為生物進化理論奠定了基礎。恩格斯認為細胞學說的建立是最令人信服地檢驗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正確性。他把細胞學說、進化論、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列為19世紀的三大科學發現。 此後,在細胞學說的基礎上,人們對生物界進行了更深人的研究,發現了細胞的全能性,即任何細胞都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根據這一理論,人們發展了組織培養、克隆技術等高科技的生物技術。
⑺ 人生最偉大的成就是什麼
答案有千種萬種,做到認識你自己,你才知道自己想要的偉大是什麼。
⑻ 你覺得人類最偉大的成就是什麼
4月13日
消除不平等是人類最偉大的成就
「消除不平等是人類最偉大的成就。」(比爾蓋茨語)
「消除人類的不平等」,一個看似冠冕堂皇的口岸,卻需要傾注常人難以想像的時間和精力。從經濟學角度看,這似乎是一項怎麼計算都不能獲得巨大經濟收益的投資。
一直以來,消除人類的不平等是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少西方企業界的仁人志士也始終致力於其推動工作,於是乎,我們也有幸目睹了很多慈善家慷概解囊的動人場景。其本質原因中不乏源自於作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公民內心深處的民族優越感和歷史使命感,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世界、人類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受控於那些掌握先進生產力和生產技術的國家及其民眾。
你所看到的一切,真的會是這樣的簡單,因為彷彿這是一種在我們所熟知的共產主義社會社會形態中人類才可能有的意識,為什麼它卻在21世紀的今天,卻已經提前到來,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其主要發生地還是在資本主義陣營體系內。
這個世界究竟怎麼啦?
我們所看到的,我們所聽到的,這一切,都在真實的發生,但真實在發生的事情,就一定是真實的嗎?
筆者認為,其根本性的原因在於精英們都已經開始並且深刻的意識到:一個發展極度不平衡的世界,存在著無數你無可預知的毀滅性基因。
存在不平等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確信其存在之後卻又無視它的存在。
高度發達的社會形態絕對不會放任這種存在的現實存在。
因為極度的不平等終有一天會摧毀一切。
資本主義為什麼發展到今天,依然茁壯。不是因為金錢、也不是因為地位,而是因為思想。
每到關鍵之處,哲學思想界總是會給他們帶來最及時的提醒。這也是精英教育最具價值的現實意義。(限於篇幅、此處不展開)
中國不是沒有這樣的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郎教授在清華的演講,他有一段話說得特別好,大概是說改革開放政策,提到了「讓一部分先富起來的」的口號,切實改善了大部分民眾的生活水平,也催生了中國現有的富人階層。但我們卻都忽視了「讓一部分先富起來」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其餘的人不能變得更貧窮。
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一部分變得更貧窮了。
我們還有什麼理由等待?
慶幸,我們的政府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了,也開始採取一些試探性的化解措施,希望我們的政府有足夠的好運。因為只有一個伴隨著好運的政府,才能成就我們明日的好運中國。
⑼ 世界上的偉大成果分別是什麼
這個很難說,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力總是在不斷提高的,新東西的出現總是在原有東西的基礎之上的,不可能從青銅器時代一下子就跨越到電氣時代。所以很難講什麼是最偉大的成果, 我們在說李白的時候也沒有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我們只說他是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個人認為:最偉大的建築是埃及的金子塔,科技最偉大的成果是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文學最大成果聖經應該算的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