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哥倫比亞的地理環境
哥倫比亞國旗啟用於1861年11月26日,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自上而下由黃、藍、紅三個平行橫長方形相連而成,黃色部分佔旗面的一半,藍色、紅色各占旗面的1/4,黃色象徵金色的陽光、穀物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藍色代表藍天、海洋和河流;紅色象徵愛國者為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而灑下的鮮血。
總統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武裝力量總司令部是最高軍事指揮機構。最高軍事咨詢機構為最高國防委員會。
實行高中生義務兵、普通義務兵和志願兵制三結合的後備役制度。高中生義務兵服役期為1年,普通義務兵服役期為2年。陸、海軍還徵召部分志願兵。哥倫比亞擁有拉美最現代化的裝備。
現任武裝力量總司令弗雷迪·帕迪利亞·德萊昂(Freddy PADILLA de León)上將,陸軍司令奧斯卡·岡薩雷斯·培尼亞(Oscar GONZALEZ Pe a)上將,海軍司令吉列爾莫·巴雷拉·烏爾塔多(Guillermo BARRERA Hurtado)上將,空軍司令豪爾赫·巴列斯特羅斯·羅德里格斯(Jorge BALLESTEROS Rodríguez)上將,國家警察局長奧斯卡·納蘭霍·特魯希略(Oscar NARANJO Trujillo)少將。 與中國關系 雙邊政治關系
1980年2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哥倫比亞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同年6月和9月,中哥互設大使館。1989年11月,兩國就互設領事館達成協議,中國駐巴蘭基亞領事館於1990年6月開館。2011年12月,雙方就哥在上海設立總領館達成協議。
建交以來,兩國關系穩步發展,各領域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在國際事務中保持良好合作。哥政府堅持一個中國政策。
雙邊經貿關系和經濟技術合作
中哥兩國政府自1986年6月在北京召開第一屆經貿混委會以來,已成功舉行了八屆混委會。第八屆混委會於2012年10月在波哥大召開。
文化和教育合作
到2013年5月止,在哥倫比亞設有三所孔子學院、1個孔子課堂。分別是安第斯大學孔子學院、麥德林市孔子學院,豪爾赫·塔德奧·洛薩諾大學孔子學院,和新格拉納達孔子課堂。 與韓國關系 2012年6月25日,歷經兩年半時間的哥倫比亞與韓國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正式結束。據哥倫比亞政府的數據顯示,兩國貿易額從2002年的3.58億美元增長至2011年的15.1億美元。 與美國關系 2009年10月30日,哥倫比亞與美國簽署了關於美租用哥軍事基地的協議,協議於即日生效。2012年5月15日,美國哥倫比亞貿易促進協定正式生效,美向哥出口的80%以上的消費品和工業產品、50%以上的農產品從此開始享受免稅待遇。免稅的消費品和工業產品包括農業和建築業設備、建築產品、飛機及零件、化肥、信息技術設備、醫療科學設備和木材等,此前哥倫比亞對美國出口的工業產品徵收7.4%至14.6%的關稅;免稅的農產品包括小麥、大麥、大豆、高質牛肉、腌肉以及幾乎所有水果和蔬菜,根據協議,未來15年內哥倫比亞將取消幾乎所有針對美國農產品的關稅。同時,哥倫比亞還向美國開放規模達1800億美元的服務業市場,包括允許哥倫比亞企業僱傭美國專業技術人員和逐步取消有線電視行業的市場准入限制。
哥倫比亞是拉丁美洲第三大經濟體,美哥兩國經濟互補性較強,貿促協定將使美國商品出口增加11億美元,加上出口帶動其他產業產值增加,將進一步使國內生產總值增加25億美元。2011年,美國向哥倫比亞出口的商品價值達143億美元。 同歐洲國家的關系 歐盟是哥重要合作夥伴。2012年,哥倫比亞與歐盟簽署自貿協定。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歐盟委員會副主席達哈尼、葡萄牙總理科埃略訪哥。桑托斯總統訪問葡萄牙。 同拉美國家的關系 與拉美國家保持密切的傳統關系,與各國高層互訪不斷。哥同委內瑞拉、智利簽有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同厄瓜多建立自由貿易區。同墨、委簽有三國自由貿易協定。同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自由貿易和經濟合作取得顯著進展。哥積極謀求加強同南方共同市場的關系。2011年,哥與智利、墨西哥、秘魯成立「太平洋聯盟」,與智利、秘魯三國聯合股票市場正式運營。
2012年,哥倫比亞同域內國家交往活躍。桑托斯總統先後訪問瓜地馬拉、古巴、哥斯大黎加、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巴拿馬;奧爾古因外長訪問古巴、海地、委內瑞拉。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墨西哥當選總統培尼亞、阿魯巴總理哥德弗里德、厄瓜多外長帕蒂尼奧、秘魯外長龍卡利奧洛、蘇利南外長拉金、阿根廷外長齊默爾曼等訪哥。4月,哥成功主辦第六屆美洲國家峰會。 同亞洲國家的關系 哥重視發展與亞太國家的政治和經貿合作關系。2012年,桑托斯總統訪問中國、新加坡;奧爾古因外長訪問中國、日本、越南。韓國總統李明博訪哥。
② 哥倫比亞公司是索尼的子公司。那為什麼哥倫比亞不算日本企業
哥倫比亞公司的確是被日本的索尼公司並購了,嚴格來說屬於日本的企業,只不過總部還是在美國。畢竟哥倫比亞公司主要業務還是全球電影市場,而且美國的影視業更加發達,如果公司設在日本,那就沒有什麼發展潛力了。
③ 聖阿古斯廷文化是誰創造的
聖阿古斯廷文化遺址位於今哥倫比亞境內馬格達雷那河的源頭,即分布在所謂的哥倫比亞群峰坡地上。從那裡,一種獨特的古代土著文化影響擴展到極其廣闊的地區,但至今人們還不能確定其界限。據初步調查研究,所述的文化區范圍大致包括了亞馬遜盆地、考卡省和烏伊拉省一部分的多條河流的發源地。聖阿古斯廷文化的主要特點是:擁有數以百計的巨石雕刻,再加上巨大的建築工程。這就提出了它同秘魯和中部美洲的相互關系問題,然而,由於缺少對陶器形式的系統研究,所以幾乎不存在它的編年史。上述因素阻礙了對所提出的理論建立必要的、確鑿無疑的歷史基礎。在這種情況下,至今人們還不知道是誰創造了聖阿古斯廷文化。
然而,由於學者們重視其剛起步的科學考察,現已發現這種內陸文化區已擴展到派斯河一帶和考卡省西北部。在那裡一個極其崎嶇不平的山區,存在明顯相似於聖阿古斯廷文化特點的文化。其最富有魅力的主要特點是地下墓穴,有時可通過旋梯進入,其墓牆飾有繪畫。但是,現在還不能斷定它同聖阿古斯廷文化的關系。
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作出以下的判斷:哥倫比亞的高級文化地區,並不只是存在奇布恰文化,也沒有一個宏大的文化統一體。聖阿古斯廷文化應是各個地方文化中的一個小區域文化。實際上,各地方文化不可能建立相互關系,而是相對孤立演進的。換言之,在哥倫比亞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的奇布恰文化區,相反,分布著一系列獨特的小文化區。此外,由於哥倫比亞處於古代美洲四大土著文明潮流(中部美洲、加勒比、亞馬遜和中部安第斯山區)的中心地帶,所以易於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在上述各種因素作用下,關於哥倫比亞各文化的歷史來源及其創造者問題長期成為歷史難題。
現在根據一些零星的材料,可大致勾劃出它們的歷史文化輪廓。到公元1500年左右,包括聖阿古斯廷文化在內的哥倫比亞的一些較發達文化,是以具有階級結構的酋長國為特徵的一種文化類型。西班牙人曾把它們叫做「聯盟」、「邦國」和「王國」,但這些名稱都是不確切的。其主要的社會經濟特點是:它們可能已有較發達的農業,不斷增高的人口密度和深化的軍事和宗教實踐。在神權政治下,宗教是鞏固社會團結的主要手段。從其分布情況看,酋長國並不限於高山地區,而是向下擴展到低地熱帶稀樹草原的廣大地區。其自然條件是,沒有極大面積的熱帶森林地區,且在一些地區內耕地需要進行灌溉。在一些部落里,精耕細作的農業提供了經濟生活的基礎,所以打獵、捕魚和採集的意義從沒有象對熱帶森林的農民那麼大。在一些地區,用修築梯田的方法來擴大耕地。作物的多樣化是其另一特徵。它不僅提供了更豐富的食品,而且保持了日常飲食營養的均衡。
長期以來,作物的引種和試驗已經培育出來一系列馴化了的植物:在低地上有玉米、甘薯、甜木薯和苦木薯、豆類、花生、鳳梨和鱷梨等;在較高的地方則有昆諾阿藜、美人蕉、馬鈴薯和塊根落葵等。培育出來的作物種類繁多,與馴養出來的家畜的種類稀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缺少大的哺乳類動物作為食物的情況下,豚鼠、麝香鴨、野犬等提供了肉食品。在沿河一帶捕獲的魚類是一種很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各種各樣的纖維作物,其中特別是棉花,為紡織技巧的發展提供了原料,但是其實踐可能同中部安第斯山區有聯系。此外,珍珠、黃金和各種綠寶石是各部落人民貿易經濟中三種貴重產品。
以上的描述表明,包括聖阿古斯廷文化區在內的哥倫比亞部分地區物質和精神文明得到顯著的發展。但是,究竟是哪個部落集團創造和發展了聖阿古斯廷文化呢?根據其主要的歷史文化特點和所處的地理位置,關於其文化創造者問題,我們可以作出以下幾種假設:
一是哥倫比亞的馬格達雷那河上游地區土生土長的居民創造的文化。但是,從其文化特點看,它缺乏鮮明的廣性和可靠的歷史基礎,因此,這一假設還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
二是來自秘魯的古代移居者創造的文化。對阿古斯廷文化主要是以巨石雕刻為特點,同時引種了許多中部安第斯山區的作物,這表明它與古代秘魯文化有密切的關系,但是目前還需要大量的材料來充分論證這個問題。
三是來自中部美洲的古代移居者創造的文化。這一假設的可能性不大,因為聖阿古斯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特點與中部美洲古代文化差異較大。
以上三種假設的任何一個論點都還沒有達到無懈可擊的程度,都需要進一步探究。
④ 哥倫比亞的新戲劇是什麼
作者簡介:朱景冬,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20世紀50年代以來,哥倫比亞戲劇有了很大的發展,第一次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戲劇運動,一大群戲劇家、演員、評論家和企業家積極從事戲劇活動,使哥倫比亞劇壇出現了日趨繁榮的新局面。這就是評論界所說的哥倫比亞「新戲劇」運動。
這種新戲劇產生於1956年。那一年,一個名叫正義曾野的日本人應邀到哥倫比亞建立一所戲劇藝術學校。他是日本有名的導演,他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理論帶到了哥倫比亞,通過藝術學校進行了廣泛傳播。遺憾的是他不久就被撤銷了職務,但是他播下的種子已經發芽。真正的哥倫比亞戲劇的第一面旗幟就是他幫助舉起來的。從此以後,陸續出現了大學劇團、聖燭節劇團、媽媽劇團、波哥大人民劇院、地方劇院、波哥大自由劇院、南蠍劇院、哥倫比亞塔列爾劇院和卡利實驗劇院。這些劇院(團)第一個階段是實驗性的:演荒誕劇、黑人劇、外國劇等,以積累經驗,培養演員。第二個階段是實質性的:即提高演員的素質,解放思想等。這個階段演出了一系列具有教育意義的劇目。第三個階段是決定性的:即加強藝術修養,開展戲劇批評,認識藝術性和思想性的統一。此外,每個劇團還制定了四個重要目標:一是要有自己的劇院,二是要有自己的劇目,三是要有自己的獨立性,四是要有自己的觀眾。經過一個時期的努力,這些目標都實現了。
到目前為止,哥倫比亞新戲劇已經有五十餘年的歷史,成績是顯著的。成績的取得主要是由於戲劇工作者(導演、作者和演員)的齊心協力和密切合作:從編寫劇本到上演,始終發揮著集體的力量。為了提高水平,大家還不斷進行自我批評,開展爭論,排除有礙於發展的思想和理論。最突出的成績是培養了一批戲劇藝術家。他們熱愛戲劇,紮根於戲劇,視戲劇為自己的生命。現在,哥倫比亞新戲劇已經成為拉丁美洲最受歡迎的戲劇之一。
哥倫比亞新戲劇主要有以下五個特點:
一,它是一種具有明顯的社會傾向的戲劇,大多數劇本的內容是反映社會問題;
二,它自覺地面向廣大群眾,特別是廣大勞動者階層;
三,它是一種年輕的非職業性戲劇。據1975年的調查,百分之七十八的演員不足25歲,只有百分之十的演員具有五年以上的工齡,劇團中的職業演員平均僅佔百分之五點一。顯而易見,「新戲劇」的大部分成員是年輕的業余演員,只有劇作者和導演是工齡稍長的職業工作者。
四,它是一種世界性的戲劇。因為戲劇工作者們熱心引進當今世界戲劇的多種流派,比如布萊希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格羅托夫斯基。1956年,日本戲劇教授曾野先生通過教學最先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理論引進了哥倫比亞。哥倫比亞戲劇從此和世界戲劇發生了聯系。
五,博採眾長,創造了自己的表演技巧,發揮了「集體創作」的力量。
下面介紹幾位新戲劇的具有代表性的劇作家和導演。
一位是恩里克?布埃納本圖拉。他是劇作家兼導演。1925年生於卡利,他的劇作緊緊地和他的戲劇活動聯系在一起。他的戲劇活動都是在他創建的卡利實驗劇團進行的。他寫的和與人合寫的劇本至少有二十多個。主要有《在主的右邊》(1958)、《騙局》(1966)和《地獄里的角色》(1968)等。
關於藝術、文化和戲劇,他有自己的見解。他不相信「文化」,至少是那種外來的傳統文化:「那種文化是在歐洲和美國培養和加工的東西,我們卻想在這里販賣。至於戲劇,它總是伴隨著在公眾面前宣揚它的一切說教來到我們這里。」但是他相信具有民族表現形式的人民文化,只要它不蛻變為旅遊者們的娛樂品。他承認,哥倫比亞戲劇最初是政府寵愛的藝術,但是後來它卻和國家制度發生了對立。他的劇作就總是對社會制度的本質提出懷疑。所以他的戲劇活動不屬於政府可以接受的那種「文化」。
他不願意搞那種商業劇,也不搞政治劇,而只願意搞那種旨在針對國家制度的「真正反叛」的戲劇。因為商業劇和政治劇發展的結果會導致真正的人民戲劇發展的一切可能性被扼殺。他所追求的是一種能夠體現真正的藝術經驗的戲劇,就是說一種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的戲劇。
他的劇本大多是在舞台上通過集體創作產生的,而不是在寫作間里冥思苦想出來的。所以他的劇本很適合演出,演員很歡迎。其集體創作的方法是,先選定一個主題,根據主題擬定一個表現戲劇沖突的提綱或框架,然後進行舞台上的即興創作,邊即興表演邊修改,直到形成滿意的劇本。但是最後還要由劇團的一個小組審訂。這樣的劇本一旦產生,執筆人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以後的事情就是導演的了。
這里不妨介紹他的一個劇本《縱酒狂歡》。主要人物是一位善良的老婦人。她每月都邀請幾個乞丐來參加節日活動,請他們吃飯、喝酒。然後讓他們和她一起演幾場小戲,表現她過去的、比現在幸福和富裕的生活。這樣的節日也有一些鄰居光臨。在緊張的表演過程中,老婦人被乞丐們失手殺死。鄰居們封她為聖女。劇本的戲劇性很強,現實(現在)和幻想(過去)轉換自然,大戲中包括著小戲,即所謂「戲中有戲」,表現手法可謂新奇別致。作者以這樣的情節和手法生動有力地表現了主題:暴露平民的貧困、社會的混亂特別是暴力等資本主義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
另一位是聖地亞哥?加西亞。也是劇作家兼導演。生於1928年。他的戲劇活動主要圍繞波哥大聖燭節劇團進行。其主要劇作有《我們這些平凡的人》(1973)、《瓜達盧佩的那些歲月》(1976)、《造作的對話》、《跑吧,信使卡里格塔》等。
加西亞的劇作同勞動者階層有著緊密地聯系,是一種有著具體目的的社會戲劇,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必須演給勞動階級看」,「所以無需多思索,我們走的道路就是創造一種戲劇,它的每個細節都反映或包括工農群眾的想法,就像我們決心把自己同勞動人民的利益和斗爭聯系在一起一樣。」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他的戲劇就有了明確的方向:觀眾是勞動者階級,主題是反映他們的斗爭和生活,如市民的反抗、農民向城市的流動、自由派的游擊戰等。這樣的觀眾和主題,決定了他的戲劇的社會傾向。但是也暴露了他的戲劇的局限性,如在題材方面,往往缺乏詩意、缺乏哲理、忽視了人的感情和心理因素,從而在藝術上也限制了戲劇表現的可能性。
和布埃納本圖拉一樣,他的劇本也是通過集體創作產生的。不過,也有其不利之處。具體說來分三個步驟:一是研究題材,大多是社會——歷史內容的。由於歷史事件難以表現,就需要事先進行研究。不僅要了解史料,而且要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於是演員們就成了「歷史研究員」。這個步驟很重要,也很困難。弄不好就會歪曲歷史事實或使其簡單化。二是構思劇情或安排結構。這一步也不容易。先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提出結構形式。那麼誰來提出呢?是大家提出還是導演提出?最後拍板的又是誰呢?問題是很棘手的。因此常常產生分歧,遲遲不能確定。解決辦法一般是大家討論,集思廣益,最後找出一個最佳方案。三是尋找舞台形象即理想的角色。這要藉助舞台上的即興演出。但這個步驟不是為了培養演員,而是為了劇本創作。四是修訂劇本,搬上舞台。
僅以他的劇本《瓜達盧佩的那些歲月》為例說明其劇作的特點。劇情圍繞20世紀50年代瓜達盧佩指揮的自由派平原游擊隊及其向政府繳械得到赦免的事實展開。這個中心情節在舞台上伴隨著表演其他若干並行的歷史事件,如朝鮮戰爭、蒙塞拉特的倒台等。全部故事由幾個獨立的情節組成,在結構上就像電影一樣。全劇以一個人物的死開始,也以這個人物的死結束。這個人就是瓜達盧佩,他是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游擊隊員,是串連全部場景的主要角色。此外,在演出過程中,還插入了平原地區的音樂和歌曲,如對歌等,使劇情更加豐富多彩。
此劇的舞檯布景、演員的戲裝和演出的情形,都具有現實主義特點。表演技巧比較新穎嫻熟,場景之間銜接和轉承自然合理,劇情發展流暢明快,緊緊地抓住了觀眾的心靈。
第三位是埃斯特萬?納瓦哈斯。他生於1947年,是一位人類學家、劇作家、波哥大自由劇團的創辦始人之一。1976年以劇本《死前的掙扎》開始戲劇活動。
《死前的掙扎》寫一個大庄園主的命運。他的庄園位於哥倫比亞北部海岸。他一生為富不仁,結下怨仇。僱工和佃戶忍無可忍,揭竿殺進他的庄園。為了不被殺死,他躺下裝死,等待軍隊趕來救他。但是軍隊並沒有到來。農民們以為他真的死了,就把他埋了。
劇情很簡單,但這是一出富有生氣的戲。既是一出喜劇(庄園主的裝死),也是一出悲劇(他活活地被埋了)。劇情發展緊張有趣,具有吸引觀眾的魅力。
「戲劇性」是戲劇結構的基礎,沒有戲劇性也就無所謂戲劇了。《死前的掙扎》的戲劇性、緊張的劇情和爆炸性的結局(主要人物之死),這三個因素造成了此劇引人入勝的效果。顯然這是一個具有社會傾向的劇目:揭露庄園主對僱工的殘酷剝削,表現僱工的復仇斗爭。盡管情節簡單,內容也不夠深刻,但整個說來,《死前的掙扎》還是一出現實主義的戲劇。因為它反映的是活生生的現實生活和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兩個階級的對抗、斗爭和結局。
此劇上演前,演員們特地到故事發生的地點科爾多瓦和蘇克雷地區體驗生活,了解當地人的生活習慣,衣著打扮,地理環境等。這樣的實地考察和體驗,使舞台表演更具有了真實性和生活氣息。在排練過程中,波哥大劇團給予了熱情支持,特別是在表演技巧上提供了慷慨的指導。
第四位是哈伊羅?阿尼瓦爾?尼尼奧。他是劇作家和兒童小說家,曾任哥倫比亞國立圖書館館長。1941年生於博亞卡省莫尼基拉城。其劇作有《馬口鐵婚禮或大主教的舞會》(1968)、《荒山禿嶺》(1975)、《房客們的怒火》(1975)、《地底下的太陽》(1978)和《巢穴》(1979)。
作為一位戲劇藝術家,他的藝術觀是新批判現實主義,往往以辛辣的諷刺揭露可惡的獨裁統治者的走狗們的猙獰面目,針砭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為此他使用了十分犀利的表現手法:讓醜陋可笑的人物表演荒唐可悲的丑劇。
他的劇作在哥倫比亞具有一定的影響。他當初曾以繪畫受到藝術界注意,但是他很快就轉向了戲劇活動:先是當演員,後來當導演,最後寫起劇本來。他的劇作曾在第一和第二屆全國大學戲劇節、廣播電視部和共和國總統府聯合舉辦的劇作競賽活動和第五屆法國南希世界戲劇節上獲獎。他曾多年兼任波哥大高等戲劇學校校長和哥倫比亞文化委員會負責人。
第五位是卡洛斯?何塞?雷耶斯。他於1941年生於波哥大,曾在波哥大藝術學校學習戲劇和美術。是一位充滿創作活力和熱情的劇作家。他對待戲劇創作就像進行一次沒有終點的旅行,永不停步,一直向前。他的劇作有《杜爾西塔和小毛驢》、《幸福的石頭》、《士兵》、《冒險》、《為孩子們寫的戲》、《手工小球的故事》和《隱藏太陽和月亮的人》等。後兩個劇本曾於1974年獲古巴「美洲之家」兒童戲劇創作獎。此外他還是一位小有名氣的戲劇評論家和戲劇史研究者,不斷在報刊上發表關於戲劇的文章和報道,並且主持編寫了《哥倫比亞戲劇史資料匯編》(1978)一書。
他是哥倫比亞屈指可數的兒童劇作家之一。他的兒童劇充滿神奇的描述,故事生動而優美,深受少年兒童喜愛。例如《手工小球的故事》是關於人的手的故事,手是世界的表演者,手有其被人體的四肢遺忘的史詩,手抓過蟋蟀,抓過鹽,握過拳頭表示抗議。作為一種象徵,《手工小球的故事》是人的手的能力表現者,他證明人的手是能乾的,手能從事各種工作,做許多事情,被人遺忘也不抱怨,總是默默地幹活。這對少年兒童來說,自然具有生動而形象的教育作用。
何塞?雷耶斯曾任波哥大南蠍劇院院長,十分關心全國的戲劇事業。1971年,他和波哥大人民劇院院長一起奔走,籌集了三億多比索的資金,在波哥大創建了全國戲劇與廣播電視藝術中心,促進了哥倫比亞戲劇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劇作家還有索非亞?羅德里格斯?德?莫雷諾和古斯塔沃?安德拉德?里維拉。莫雷諾1933年生於波哥大,長期從事戲劇藝術的教學工作。她的劇作有《何塞?多洛西托斯》、《現代的巫婆》、《老爺爺林龍》。這些劇本都是她為孩子們寫的。她以這些劇本為哥倫比亞兒童戲劇的發展做出了較早的貢獻。她的劇作表現了對少年兒童的熱愛和關心。孩子們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美好夢想和生活樂趣。莫雷諾已經成為哥倫比亞最重要的兒童劇作家之一。
安德拉德?里維拉1921年生於內伊瓦,1974年卒於波哥大。作為劇作家,他第一個把暴力題材引入哥倫比亞戲劇。他的劇作有《賣弄聰明的人》、《祛除恐懼的故事》、《雷明頓式步槍22型》和《路》。
⑤ 哥倫比亞河降水受哪個海洋影響大
哥倫比亞河流域降水受太平洋影響較大。該地處於西方帶,水汽來自加拿大西海岸的太平洋
該地每年雨量集中在冬季幾個月,因受高山阻隔來自太平洋的水汽難以深入,除北部沿海降水較多以外,其餘的降水量多在500mm以下,山間一些高原盆地的年降水量不及300mm,氣候乾燥。哥倫比亞河流域的大部份大氣降水是以雪的形式降落到山區,冰雪融水源源不斷地流人哥倫比亞河。因此,流域內各支流冬季水量通常較少,春季水量較大。但在沿海盆地,水文條件不同,冬季雨量集中,常引起驟發洪水。夏季幾個月,水量顯著減少,河水降到最低水位。
哥倫比亞和的天然徑流主要來自降雪,豐枯差別相當大年內徑流分配也不均勻,汛期4~7月的4個月的水量佔全年水量的68%。盡管夏季出現汛期,但由於南方各支流受到融雪補給,早於北方諸支流,所以流量比較均勻。徑流不均勻系數(指超過年平均流量的水量與年水量之比)為0.35。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⑥ 神童尹希17歲哈佛讀博,本是我國物理新星,卻娶美國媳婦,現狀如何
抬眼望去,浩瀚的天際有滿天的星星。在我們的世界裡,總是有人似乎生來就有著讓人羨慕的東西。有些人有金錢,有些人是身世,還有些人是智商。而今天我們要了解的這個人就是這樣一個神童,一路平步青雲。不過,當人生的十字路口向他敞開遠方時,他又會如何選擇呢?
1983年一月,在北京的一個普通家庭里誕生了一個男孩,他就是尹希,後來被人們稱為天才兒童的「神童」。那麼他的人生到底是如何讓人震驚呢?
在當年高考結束後,尹希清楚的知道進入中科大並不是他的最終目的,他准備出國留學,去哈佛大學找到能給自己研究的實驗室。,即使在中科大這樣的頂尖學府里,他依舊鶴立雞群,在中科大完成了五年本科制的學習後,表現突出的尹希同時收到了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等的錄取通知書。
最終他選擇了自己夢想中的哈佛大學,那一年尹希才僅僅十七歲。他是當年去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年齡最小的學生。進入哈佛攻讀博士學位的他,選擇的研究方向仍舊是理論物理學。
留學
2001年,只有17歲的尹希拿著哈佛大學全額獎學金開始了他在哈佛的開啟了他的碩博生涯。尹希在讀博的期間獲得的成就十分顯著,尤其在弦理論方面的成績,讓他的導師、哈佛大學物理系教授、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弦論領軍人物安德魯·施特羅明格都刮目相看。
2006年,尹希獲得哈佛博士學位,並打算回國效力,但哈佛為了留住他,打破本校博士不得在學校繼續博士後研究的300年規定,允許他進行博士後課程的研究。在留校的第二年,年僅24歲的尹希博士被哈佛大學聘為物理系助理教授。2015年,未滿32歲的年輕的尹希晉升為哈佛大學物理學正教授,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華人正教授。
在2013年,尹希獲得具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美國斯隆研究獎,同年,受他的母校中科大的邀請,開始進行暑假課程的教學。並在2016年獲得2017年科學突破獎——物理學新視野獎,這個獎項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旨在表彰全球物理、數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如此大的成就,如果他能夠回到祖國的話,一定會成為我國物理界新的閃耀明星。
據一些媒體報道,尹希在學成後,選擇加入美國國籍,並在美國娶妻生子,有了安逸、穩定的家庭。而且到如今,他仍舊在哈佛當教授。
對於尹希選擇留在美國發展的決定讓很多人感到非常惋惜,甚至憤恨。在一次采訪中,記者就問到了尹希關於為什麼不回國的問題,當初他是這樣表述的,他很看重工作的環境,他喜歡哈佛自由專注的研究氛圍,欣賞哈佛成熟專業的研究團。
他認為,他在哈佛能夠探索到更多的寶藏和奧秘。另外,他也指出,如果他要回國,他不會一個人走,本著對團隊,對科研負責的態度,也會帶著整個組的物理科學家回國。而有些許無奈的答復也應該讓我們深思。
對於尹希的選擇,其實我們不能評判太多,對待科學我們還是應更加嚴謹的去審視,看到差距才能彌補差距。況且尹希研究的是弦理論,但當時中國做該領域研究的人相當少,當時還處於起步階段。尹希想要得到的科研器材國內也是無法供應的,所以現在的我們也應該要認證研究科研技術,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才留在國內,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當然,對於尹希來說,他的選擇只是對於當時他個人而言是最好的,當時中國的科技研究設備和氛圍的確沒有外國強大,尹希作為一個科學家,選擇了最有利於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地點這也是極好的。選擇了一個認為更適合自己的地方,為世界挖掘更多的科研成果,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們並不能用我們自己單一的想法和評判標准去評價別人的做法。
尹希是一位神童,他從小便展現了自己在數學物理上的天賦,加上他自己的努力,走出國門。在他的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他不過是朝著他自己的方向走得遠了些,也許他選擇了留在美國對於我們來說是「不愛國」的。
但或許,我們應該從他的選擇中看到更多,他是一名科學家,當年國家的科研實力還不足以讓他從哈佛優秀的科研環境中回歸,可能對他來說,他選擇了一條相對來說對他的研究更加便捷的道路。
⑦ 哥倫比亞河的開發利用
河流綜合開發利用規劃及開發過程
1.河流綜合開發利用規劃及開發過程:由於哥倫比亞河流域涉及加拿大西南部和美國西北部,因此,只有通過合作與協調才能充分合理地開發利用這一水資源。
(1)哥倫比亞統一委員會成立之前的協調規劃。1920年美國通過了聯邦水力發電法,多目標開發第一次受到重視。該法要求非聯邦實體在建設水電工程之前必須獲得許可證。要獲得許可證,建設者必須證實其方案對改善通航條件、開發水力資源以及其它有益於公共事業資源是最優綜合方案。並明確規定,其方案應保證不因發電而影響航運、防洪、旅遊和河流的其它用途。在20世紀20年代,一家公用電力公司根據聯邦水力發電法興建了石島水電站。
1927年,美國國會授權陸軍工程師團進行河流普查,以編制最有效地利用河流滿足航運、發電、防洪和灌溉等目標的總體規劃。1931年完成了哥倫比亞河於流規劃報告。建議在大古力建高壩蓄水灌溉,解決灌溉中部華盛頓高原肥沃而乾旱的土地問題。當時認為防洪是一個次要的問題,可以通過在局部河段修建防洪堤求得解決,但1948年的大洪水證明當時不重視防洪問題是一個重大的失誤。30年代初,美國經濟蕭條,為了刺激經濟的增長,政府決定作為聯邦工程,由陸軍工程師團負責修建以航運和發電為主的邦納維爾水電站,由墾務局負責修建大古力水電站,主要的目標是灌溉和發電。
193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防洪法,該法規定「幹流通航河段及其支流的防洪由聯邦政府專門管理」。雖然該法沒有立即對哥倫比亞河幹流的開發方案產生影響。然而,在1938年它導致核准在人口眾多的威拉米特河流域建一系列多目標的水庫。
193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邦納維爾工程法案,從而解決了邦納維爾水電站和大古力水電站電力銷售問題。同年,美國內政部成立了邦納維爾電管局,專門負責輸送和銷售邦納維爾水電站的電力。
1938年陸軍工程師團根據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對1931年的流域水資源開發規劃報告進行了重新審查,提出了修訂報告。報告建議在斯內克河下游增加一系列通航梯級。報告為1945年國會授權興建麥克納里水電站和斯內克河下游工程提供了依倨。
1934年成立了西北太平洋區域規劃委員會,這是聯邦、州和地方政府協調規劃的首次嘗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委員會停止了活動。1946年成立了哥倫比亞統一委員會。
(2)哥倫比亞統一委員會與四北太平洋流域委員會的協調規劃。成立哥倫比亞統一委員會,目的在於協調聯邦、州和其它公共事業單位對該區水資源開發工程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哥倫比亞統一委員會是由美國農業部、陸軍、內政部、聯邦電力局和邦納維爾電力管理局5個機構的代表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其中有7個州的代表參加哥倫比亞統一委員會的會議,報告本州的活動,但他們沒有表決權。哥倫比亞統一委員會是一個咨詢與協調機構,而不是規劃組織。
1948年陸軍工程師團受命重新審查哥倫比亞河水資源開發規劃報告,井於1948年完成了研究工作。規劃報告包括廠所有的支流,其成果被稱為控制性規劃總報告。報告將發電放在首位,其次是灌溉,再次是防洪。1948年5月,即該報告編制工作安排後不久,哥倫比亞河遭受了一次洪水襲擊,波特蘭及其相鄰地區洪災尤為嚴重。這次洪災使防洪問題得到重視,於是,將發電與防洪的一致性列為規劃原則。
在陸軍工程師團完成規劃報告的同時.美國墾務局也完成廠對哥倫比亞河流域的第一次綜合規劃報告。在規劃一系列大型蓄水水庫的問題上,兩報告有不同的見解。鑒於這點,兩個機構針對各自的規劃進行了協調,最後,向國會遞交一份統一的規劃報告。
從20世紀30年代起,本區大部分的電力是由聯邦水電工程提供的。邦納維爾水電站、大古力水電站、亨格里霍斯水電站、麥克納里水電站、阿爾本尼瀑布水電站、契夫約瑟夫水電站和達爾斯水電站及幾個小型水電站均由聯邦政府授權並投資興建。
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聯邦政府採取鼓勵私人公司參與興建水電工程的政策,致使發電量大大增長。雖然他們無力興建較大的水電工程,但是,他們聯合起來可以興建普里斯特灘水電站、瓦納普姆水電站、石河段水電站和韋爾斯水電站等工程。
1958年陸軍工程師團完成了對哥倫比亞河流域資源開發規劃報告的修改工作,這次研究通過對蓄水庫方案的比較使一系列上游蓄水庫的規劃工作前進了一步,報告中建議將位於清水河下游已建的德沃夏克水電站作為上游蓄水庫群的一個組成部分。
1961年哥倫比亞河的第三個規劃經美國第87屆國會通過。該規劃的主要內容是興建有調節特大洪水能力的水力發電工程以適應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改善哥倫比亞一斯內克河航運系統,提高灌溉供水量,並與加拿大政府談判興建加拿大境內的哥倫比亞河諸水庫。
在哥倫比亞河流域加拿大境內興建上游蓄水庫的願望已有多年。1961年1月17日.美加兩國政府簽訂了共同開發哥倫比亞河水資源條約。該條約規定通過共同開發哥倫比亞河水資源,確保水力發電、防洪和其它各種效益,使美加兩國共同受益。條約的內容包括在加拿大境內和美國境內建一些蓄水工程,發電和防洪效益由兩國均分。
根據這一條約,加拿大政府決定在其境內的哥倫比亞河段修建庫容為180億立方米的水庫群,以控制和調節哥倫比亞河的流量。為達到這一目的,加方將修建以下幾座大壩:①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麥克里附近,攔截哥倫比亞河,修建一個庫容為86億立方米的水庫;②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阿羅湖河口,修建一個庫容為95億立方米的水庫;③在鄧肯湖附近,利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庫特奈河下游的一個或一個以上壩址,修建庫容為17億立方米的水庫。
哥倫比亞河條約於1 964年9月生效,在此之前,曾就下述事項達成了協議:①兩國政府就條約的附件達成協議,詳細闡明條約各條款的內容;②加拿大政府與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簽訂工程承包合同,並規定加拿大的興建工程及履行條約的職責;③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水利電力管理局和美國電力公司共同體之間簽訂一項電力買賣合同,加拿大方面將各水庫所發的電力賣給美國,供電限期為30年。
西北太平洋區域的水電工程發展得相當快。僅哥倫比亞河水系,就有已建和在建大型工程47個。另外,本區域還有約100個附屬水利工程。
(3)1965年以後的規劃。196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水資源規劃法(PI 89—-80),自此,河流規劃與管理進入了一個新時期。1967年成立了西北太平洋流域規劃委員會,作為哥倫比亞統一委員會的替代機構。該委員會肩負著對該區水資源及相關土地資源的開發、管理和保護的規劃協調工作。西北太平洋流域委員會不同於哥倫比亞統一委員會,因為該委員會在為聯邦、州、州際、地方和私人企業對哥倫比亞河水資源及其相關的土地資源開發、管理和制定綜合協調計劃時具有法律效果。
70年代末國會又一次指示陸軍工程師團重新審查哥倫比亞河流域的水資源的開發規劃報告。這次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已建的一系列工程。研究這些工程運行方式的改進和搞清這此些工程應增建的附屬工程。1983年完成了修改後的系統規劃報告。
1945年成立的哥倫比亞河水源管理局作為原來哥倫比亞統一委員會(後為西北太平洋流域委員會)的一部分,負責監督哥倫比亞河日常管理活動。哥倫比亞水源管理局由哥倫比亞河流域的7個州代表和主要的聯邦機構的代表,如邦納維爾電力管理局、美國陸軍工程師團、墾務局、以及國家氣象局、水土保持局和漁業及野生動物機構的代表組成。該管理局每月召開一次會議,審查諸如1977年旱季如何為魚類的遷徙提供足夠的河水流量,如何保持城區在7月份有足夠高的水位這樣的水系管理問題。哥倫比亞河水源管理局沒有管理權,它的任務是進行協調工作,在過去的34年裡,該管理局起到了協調作用。
干支流梯級開發方案
2.干支流梯級開發方案:1932年,美國陸軍工程兵團向國會提出美國境內哥倫比亞河幹流的開發規劃。據此,1933年開工興建大古力和邦納維爾兩座大水電站。1948年哥倫比亞河發生了一次洪水,受災嚴重,防洪問題開始受到重視。當年重新提出了包括防洪在內的綜合利用流域規劃,以後又經多次修改補充。規劃建議美國境內的哥倫比亞河幹流分12級開發(見哥倫比亞干、支流大水電站位置示意圖)。主要在大古力建高壩,回水至加拿大邊境。其餘各梯級壩都不高,水庫不大,基本上為中、低水頭徑流電站。另外,在支流上布置了一系列水庫,共計有效庫容301億立方米,以便共同調節徑流,這樣,干支流大小水庫合計總庫容633億立方米,相當於年徑流總量2340億立方米的27%,對防洪和發電所需的調節庫容還是不夠的。
經過多年的研究協商,加拿大在幹流上游修建了3座水庫,共提供有效庫容191億立方米,對其下游美國一系列水電站可增加平均出力280萬kW,還有防洪作用。這些效益由兩國平分。
河流綜合開發利用現狀
3.河流綜合開發利用現狀:哥倫比亞河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經過60~70年的努力,已取得了相當大的經濟效益,到目前為止,在整個流域內已建成39座裝機容量超過25萬kW的大型水電工程,其中,幹流14座,支流25座。
下面將從防洪、水力發電、航運、灌溉、河口整治和統一調度等方面分別敘述。
(1)防洪。哥倫比亞河的洪水歷時較長,而且比較有規律,一般都在5、6、7月三個月,而以6月最大。綜合利用水庫在汛前留出防洪庫容,汛末蓄滿,可將防洪和興利較好地結合。哥倫比亞河的防洪標准,按歷史最大洪水,即1894年發生的35000立方米/秒考慮。上游干支流水庫攔洪調節後,下游約翰迪水庫再專留防洪庫容24.7億立方米,可使最大流量降至22000立方米/秒,配合下游地區的堤防,足以滿足防洪要求。
1972年哥倫比亞河曾發生了一次大洪水,天然洪水流量達29500立方米/秒,由於干支流水庫攔洪,使下泄流量降到17600立方米/秒,下游范庫佛市的洪水位比天然情況降低了3m,避免了2.5億美元洪災損失。這次洪水中各水庫起到的攔洪作用:加拿大在上游建的兩水庫佔28%,大古力水庫29%,約翰迪水庫3%,幾座支流水庫22%。
(2)水力發電。哥倫比亞河的水能資源極為豐富,全流域可開發水電站裝機容量6380萬kW,年發電量;達2485億kW·h,其中加拿大境內可開發裝機容量871萬kW,年發電量347億kW·h;美國境內可開發裝機容量5509萬kW,年發電量2138億kW·h。至1991年底,全流域已裝機3600萬kW,年發電量1606億kW.h,分別占可開發水能資源的65%和75%,其中加拿大境內已裝機540萬kW,年發電量232億kW·h,美國境內3060萬kW,年發電量1374億kW·h。
加、美兩國在哥倫比亞河幹流上共分16級開發,加拿大已建3級,美國已建11級,共14級,利用水頭735m,水庫總庫容583億立方米,有效庫容332億立方米,現有總裝機2199萬kW,最終裝機可達2998萬kW,年發電量881億kW·h,後期發電量可達1155億kW·h。其中100萬kW以上的水電站有8座,最大為大古力水電站,現有裝機649萬kW。
加美兩國在全流域大小支流上規劃興建的大、中、小型水電站1053座,共計有效庫容426.4億立方米,裝機容量2934萬kW,年發電量1088億kW·h。現已有裝機容量1289萬kW,年發電量558億kW·h,開發利用率分別為44%和51%。其中加拿大規劃可開發裝機容量270萬kW,年發電量127億kW·h,已建電站裝機182萬kW,年發電量96億kW·h,分別為可開發數的67%和76%。美國境內可開發裝機容量2664萬kW,年發電量961億kW·h,已建電站總裝機1107萬kW,年發電量462億kW·h,分別為可開發數的42%和48%。兩國在各支流上已建258座大、中、小型水電站,其中單站裝機25萬kW以上的大水電站16座。2.5萬~25萬kW的中型水電站40座,2.5萬kW以下的小水電站202座。
(3)航運。哥倫比亞河口至波特蘭市和范庫佛市河道長185km,開辟水深12.2m、寬183m的航道,可通過2.6萬t海輪。
在范庫佛市以上,沿哥倫比亞河幹流上溯到支流斯內克河的劉伊斯頓市計長500km,落差210m,現已在幹流和斯內克河上建成8級共9座船閘。
(4)灌溉。哥倫比亞河流域可灌農田60萬公頃,1984年該流域所在3個州的灌溉面積已發展到325.4萬公頃,佔全國灌溉面積的13%,其中噴灌面積186.7萬公頃,為該區灌溉面積的57%。
(5)河口整治。河口區潮汐作用通常比徑流對水位的影響大。主航道在逐漸變寬的岸線沿彎曲河道擺動,經過許多島嶼和淺灘,最後在失望角和亞當斯角之間進入太平洋。
哥倫比亞河口潮汐屬太平洋海岸的日不等型,帶有從高高潮到低低潮的長振幅,平均潮差1.98m,台風暴潮最高潮位比平均低低潮位高3.54m,經測定河口潮稜柱體為5.78億立方米。
通常由於太平洋潮汐的影響,哥倫比亞河的下遊河口有逆向流動,受海潮影響的河段,深入內地約234km。哥倫比亞河最基本的特徵就是河況的連續變化力圖在海洋動力與河流動力之間建立平衡。這種平衡是十分敏感的。當口門地區對河流動力作任何調整時,不論其如何小,總伴隨著海洋動力的相應變化。結果,在努力改善通航條件的整個過程中,口門經歷了很多變化,口門狀況也呈現出很多不同的情況。
1885年攔門沙最小水深普遍只有6.1m。為了獲得9.1m深的穩定航道,1885年10月建造了一條南導堤,從亞當斯角向北延伸7.2km,沿北岸設置了4道防波堤。1895年航道水深增至9.4m,但這種效果是短暫的,後來沿導堤北邊形成了克拉索沙嘴,並逐漸發育成與亞當斯角相連的實體,至1902年,航道分汊成3股,水深復又減小為6.7m左右,航運條件不斷惡化。
1905年實施了12.2m航道水深的口門治導規劃,延長南導堤,結合疏浚建造北導堤和防波堤,以保證2.4km長,12.2m深的進口航道。南堤延伸後,1911年河口恢復了單一航道,通過攔門沙的航道水深增至7.3m,北導堤工程始於1913年8月,至1917年8月竣工,全長3.9km。當時攔門沙上的航道水深已增至12.2m,以後又不斷刷深,到1927年底,水深達到14.3m。
然而,在航道條件改善的同時,北導流堤北面淺灘亦隨之發展,並幾乎沿全部堤身形成一塊灘地向外延伸。克拉索沙嘴繼續發育,至1931年,由於向西和向北擴淤,使口門水深減小到13.1m。而且,航道向北導流堤方向靠攏,使北導流堤尾端航道一側水深進一步增大。為了防止航道繼續向北移動,沿沙島南岸建造了4道透水壩,並於1939年建成了從失望角往南延伸的A導流堤。盡管如此,在克拉索沙嘴繼續西移的同時,對北導流體起保護作用的淺灘不斷被沖蝕,導流堤航道一側出現沉陷,危及堤身安全。1939年不得不把北導流堤尾部建成混凝土塊體。1951年克拉索沙嘴繼續移動,同時12.2m等深線沿進口航道北邊顯著向東和向南移動。1952兩導流堤間第一次形成一個口門內淺灘。為了維持航道的穩定,1939年以來,每年都需對克拉索沙嘴一側進行清淤。1948年挖泥量達到133,8萬立方米左右。
為了適應現代遠洋航運的需要,1954年對原有口門工程進行了改造。首先,通過疏浚使整條810m寬的航道水深達到14.6m,然後,計劃在取得足夠經驗後再。沿北岸建造B導流堤。1956年和1957年的疏浚表明,盡管疏浚後航道水深可達14.6m,但一到冬季就出現嚴重淤積。這兩年大約有75%的疏浚泥沙傾倒在南導流堤尾端以南1.6km的外海區,其餘的泥沙傾倒在口門附近的深水區。
1958年進行原型測量表明,疏浚傾倒的泥沙重又回到航道上來。因此,後來改變了疏浚拋泥方法,集中把泥沙傾倒到較遠的外海區,情況有所好轉。
根據潮汐水力學委員會的提議,建造了哥倫比亞河下遊河口區綜合水力模型。通過模型試驗,為今後河口整治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新的整治規劃設想是:在亞當斯角現南導流堤正南方向的深水區開挖一條人工運河,用以聯介面門上遊河道和太平洋。為了消除或減小鹽水通過運河入侵河口地區,有必要在運河進口處的亞當斯角修建一個擋潮閘。同時,有必要建造一條新的、較短的南石堤,用以穩定新堤與南導流堤之間的進口新航道。在有了這樣一條新的進港航道及擋潮閘以後,就可以放棄現在的口門,封閉航道任其自然淤積。當淤積後的控制水深減小到1885年以前的狀態時,河口的鹽水入侵作用將不再是河口形態變化的控制因素。隨著老航道水深變淺,即使在最小調節流量(約4245立方米/秒)下,河流的淡水也將充滿整個河槽,預計那時將不再出現目前這樣的入侵河口的明顯的異重流。同時,可以預計為了防洪、發電、航運和灌溉,哥倫比亞河上游地區將修建一系列水庫群體系,水庫群庫容對年徑流進行調節,將會大大改變河口的水流形態。枯水流量的增大就會增加河流沖刷能力將底沙帶往深海區.這樣,在可預見的將來,就可能以合理的代價去獲取哥倫比亞河口的戰略價值。
⑧ 哥倫比亞談35次到訪中國有什麼新發現
中國在短短40年間創造的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與此同時,中國的快速發展對所在地區和全世界也帶來積極影響。
上大學時,我身邊的朋友們開始討論毛澤東思想,這為我打開了通向另一個思想世界的大門。而直到1983年我首次訪問中國,我對中國零散的印象才被拼合起來。從那一年到現在,我作為外交官、學者和遊客先後35次到訪中國。這一次次的訪問匯聚成一個萬花筒,讓中國的色彩和形象在我的腦海中豐富而鮮活起來。
最初,在香港眺望剛誕生不久的深圳經濟特區,一切都剛起步,發展充滿了困難、挑戰與不確定性。當時包括上海在內的其他地區,說實話,並不是那麼發達,但人們卻充滿了熱情與干勁。1985年,我作為代表團成員隨哥倫比亞外長訪問北京,慶祝哥中兩國建交5周年。那一次,也是我第一次近距離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自那以後,中國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一次次刷新我的印象:寬闊的高速公路、眾多的新機場……一開始,這些高速公路上的汽車和新機場的航班並不多,但這些項目的重要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顯現。事實證明,這些基礎設施建設的背後是中國對未來長遠的規劃,而這正是哥倫比亞乃至其他拉美國家所欠缺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是發展的補充,而是發展的基礎。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短短40年間創造的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國有兩點成就尤其令我驚嘆:一是中國通過成功的脫貧政策讓貧困率顯著下降,這與其他許多類似經濟體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另一個則是中國是通過獨立自主、極具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獲得了驚人的發展成就,而非藉助馬歇爾計劃或類似計劃的外部援助。這兩點給中國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不言而喻。與此同時,中國的快速發展對所在地區和全世界也帶來積極影響。
提到中國為世界帶來的機遇,首屈一指便是「一帶一路」倡議。從亞洲到歐洲,從非洲到拉美,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到金融和技術合作,這項由中國發起的倡議覆蓋范圍廣、涉及議題多,無疑將產生深遠影響。「一帶一路」倡議將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地區發展,改善數以億計人民的生活,當然拉美地區也不例外。除了中國與拉美的直接合作,直接受惠於「一帶一路」倡議的其他國家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後,也會間接給拉美地區發展帶來積極影響。無論是商品貿易還是投資建設,無論在傳統領域還是新興領域,拉美國家需要抓住中國提供的這一機遇。
中國為世界帶來機遇還在於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這些一脈相承的理念為所有居住在地球村的人們謀求一個共同的美好未來,不分種族、宗教、意識形態、文化,無論地域和出身。
來源人民網
來自《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4日 03 版)
⑨ 哥倫比亞河汛期出現在4到7月份的原因
哥倫比亞河的補給水源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4-7月氣溫回升冰雪融化補給河流水。
西北太平洋區每年雨量集中在冬季幾個月,因受高山阻隔,除北部沿海降水較多以外,其餘的降水量多在500mm以下,山間一些高原盆地的年降水量不及
300mm,氣候乾燥。哥倫比亞河流域的大部份大氣降水是以雪的形式降落到山區,冰雪融水源源不斷地流人哥倫比亞河。因此,流域內各支流冬季水量通常較
少,春季水量較大。但在沿海盆地,水文條件不同,冬季雨量集中,常引起驟發洪水。夏季幾個月,水量顯著減少,河水降到最低水位。
哥倫比亞河的總徑流量僅次於密西西比河,居美國第2位,河口平均流量7419立方米/秒,最大流量(達爾斯)35000立方米/秒(1894年6月),最小流量為1019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入太平洋的年總水量約2340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