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營企業變為中央企業全資子公司之後,民營股東在轉讓其央企子公司股權時是否有什麼限制
民營股東實質是個人資產或集體資產或稱為非國有資產,這部分股權轉讓,國資委沒有限制。只有對國有股份有限制條件,要經過當地國資委批准(文件形式)。
民營股東轉讓其股權,只要股東會同意,就可以轉讓。但內部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如果轉讓給外部股東,內部股東(現有股東)要寫一個書面的「放棄股權優先購買權的聲明」。
2. 國有企業內部股權轉讓需要到產權交易機構公開進行嗎
如果沒有特別情況,要轉讓國有股權必須通過產權交易所掛牌。
國有產權轉讓只有三種方式,股權劃轉、產權交易、協議轉讓。股權劃轉必須是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之間才能進行。
產權交易是國有股權轉讓的一般形式,沒有特別情況必須通過產權交易機構掛牌競價,然後簽訂轉讓協議。協議轉讓是國有股權轉讓的特殊形式,無需掛牌競價,但限制很嚴,央企必須是國資委批准,地方國企必須由省國資委以上批准,批准很難拿到。
3. 關於國有企業子公司股權轉讓的規定
1、出讓的股權屬於國有企業或國有獨資有限公司的,向上級主管部門提出回股權轉讓申請,並答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再需到國有資產辦進行立項、確認,然後再到資產評估事務所進行評估。其他類型企業可直接到會計事務所對變更後的資本進行驗資。
2、有限公司性質的需召開股東(部分)大會,並形成股東大會決議,按照公司章程規定的程序和表決方法通過並形成書面的。股權變動的公司需召開股東大會,並形成決議。
3、出讓方和受讓方簽定股權轉讓合同或股權轉讓協議。
4、由產權交易中心審理合同及附件,並辦理交割手續。到各有關部門辦理變更、登記等手續。
4. 國有股權轉讓必須通過產權交易機構嗎協議轉讓是不是也要通過產權交易機構
國有產權轉讓只有三種方式,股權劃轉、產權交易、協議轉讓。
股權劃轉必須是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之間才能進行。
產權交易是國有股權轉讓的一般形式,沒有特別情況必須通過產權交易機構掛牌競價,然後簽訂轉讓協議。
協議轉讓是國有股權轉讓的特殊形式,無需掛牌競價,但限制很嚴,央企必須是國資委批准,地方國企必須由省國資委以上批准,批准很難拿到。
所以,如果沒有特別情況,要轉讓國有股權必須通過產權交易所掛牌。
(4)央企股權轉讓擴展閱讀:
產權交易行為的特徵:
(1)轉讓企業產權的交易主體,應是被交易企業的所有者或所有者代表。
(2)產權交易是以企業的產權,包括所有權和經營權這一特定的企業財產權利和經營權利為標的物而進行的一種交易行為。
(3)產權交易一般是有償的,轉讓方要收回企業產權的資產價值。
(4)產權交易行為最終導致被交易企業產權結構的改變。
1、產權交易是一種遵循等價交換原則的商品經營活動。
2、產權交易屬於產權經營活動,其經營主體是企業財產所有者或所有者的代理者。
3、產權交易在內容上可以分為兩個不同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企業財產所有權的轉讓;第二個層次是在保持企業財產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實行企業財產經營權的轉讓。
5. 16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是哪些
獲批的16家央企名單
1、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
2、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
3、中國保利集團公司
4、華僑城集團公司
5、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
6、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
7、中國中化集團公司
8、中糧集團有限公司
9、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10、中國五礦集團公司
11、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
12、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
13、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
14、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15、華潤集團有限公司
16、南光集團有限公司
(5)央企股權轉讓擴展閱讀:
在繼酒店業之後,房地產成為央企的非主業資產整合對象。據《證券時報》昨日報道,此次國資委確定的以地產為主業的央企共有16家,包括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中國保利集團公司等。而其他未獲批準的央企旗下的房地產業務將面臨被調整。
此前,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提出,力爭用3-5年時間將中央企業非主業賓館酒店分離重組,並明確指出,突出主業、加快清理非主業是央企2010年的主要工作之一。
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則於1月發出通知,從2010年起,在中央企業范圍內全面開展非主業賓館酒店分離重組工作,今後未經國資委批准,不以賓館酒店為主業的中央企業將不得再投資新建經營性的賓館酒店。
今年2月底,國資委還發布了《關於中央企業國有產權協議轉讓有關事項的通知》。根據通知,央企內部的國有產權協議轉讓審批權被下放到央企集團,無需再上報給國務院國資委審批;在央企重組地方國企方面,也「減掉」了地方國資審批這一環節;但涉及上市公司股權轉讓的規定並沒有鬆口,仍需按照此前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有分析人士認為,在央企非主業整合政策的推動下,大多數央企介入的行業集中度都會大幅提升,央企房地產行業也可能發生類似變化,因為大多數央企均涉及房地產業務,而以地產為主業的央企則有望藉此實現較快的外延式增長,可能為旗下相關上市公司帶來注資或直接對外並購機會。部分地方國有上市公司或民營企業,也有可能通過承接央企非主業資產實現業務快速擴張。
此外,2009年,各地地王頻現,而其中大都或隱或現的有著央企身影,因此,央企被認為是推高房價的罪魁禍首,並引發了「國進民退」的爭議。因而有觀點認為,此舉將對央企向房地產擴張有一定的遏製作用。
不過在合富輝煌首席分析師黎文江看來,「短期內對市場並無實質影響」。他認為,由於不知道具體實施細則,未獲批准地產主業的央企雖然不能直接從事房地產,但是它們還是有可能通過入股或者參股的方式間接進入。
6. 國有股權轉讓的不規范行為需要哪一級確認
其實,咬嚼一下國資委這份對外發布的通報,可以發現,所謂「內外勾結低價轉讓國有股權」並不是這份通報的重點,它甚至不包括在這份通報重點指出的2051項「問題和風險事項」中,在其行文中,這一問題與「超標發放薪酬、福利」,「設置『賬外賬』、『小金庫』」,「為自然人公司擔保、拆借資金」的問題並列在一起,被總括為「違紀違規問題」。這個句子中用了兩個「以及」,先不說這樣用詞是否合適,按照語義分析,只能是「以及」之後的內容比之前的內容在「違紀違規」的錯誤方面顯得輕,所謂「內外勾結低價轉讓國有股權」放在最後,就只能表示這是所有「違紀違規問題」中分量最輕的事情。
但是,「內外勾結低價轉讓國有股權」僅僅是「違紀違規」問題嗎?在國資委的這份通報中,對此只有寥寥一語,用文章寫法來說這叫「一筆帶過」,並沒有介紹具體的案例。但是,對於中國的普通民眾來說,盡管他們對高高在上的央企的情況不是很了解,但對這種低價轉讓國有股權的事情並不陌生,因為在早些年的國企改制中,大量地方上的國有企業低價轉讓的事情早已經層出不窮,有的國企,甚至只要1元錢的轉讓費就由地方上的國企管理部門輕松地送了出去,還被當作國企改革的成功經驗到處吹噓。讓人想不通的是,這些被認為是爛攤子的國企到了私人手裡,同樣的設備,同樣的人員,不僅不再虧損,而且開始盈利,當然,這時候它賺的錢已經與國家沒有半毛錢關系,而是進了私人的腰包。更有甚者,一些人用低價接手這些國企後,什麼也沒有做,很快又可以高價轉手出讓。正是藉助著這種國企改革,又出現了一批「先富起來的人」。自然,這一批「先富起來的人」,已經不是30多年前改革開放初期那些流血流汗拼搏的個體戶,而是民眾只能仰視的權貴。
當然,這種低價轉讓有各種冠冕堂皇的包裝,比如推進國企改革,還比如轉讓的國企背上了很多債務。普通民眾對這種「敗家子」式的國企股權轉讓雖然疑問叢生,卻根本沒有插嘴的資格。現在國資委的調查將謎底揭了開來,這種股權轉讓是因為「內外勾結」而產生,這自然只有國企內部掌握了決策權的高管才能辦到。按理來說,國企高管作為股權出售方,總是希望自己手下的股權賣得高些,這是菜場里的攤販都明白的道理,但他們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站在買受者的立場上為他們說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國有資產缺少人格化,國企管理者不對自己管理的資產負責是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是,這種內外勾結背後必定埋藏著不可告人的幕後交易,買受者必須向高管行賄,才能在買國企資產的同時把他們的人格買下來,而那些低價轉讓國有股權的高管,則逃不掉收受賄賂的勾當。顯然,這種內外勾結低價轉讓國有股權的行為,已經不是一般的「違紀違規」,而是一種嚴重的經濟犯罪行為。事實上,目前揭露出來的一些國企高管中的腐敗分子,基本上都有內外勾結低價轉讓自己管理的國企股權的罪惡行為。
將內外勾結低價轉讓國有股權視為「違紀違規」,這混淆了經濟犯罪與工作失誤的界線,此風一開,那些腐敗分子就有了給自己開脫罪責而去創造眾多理由,甚至寧願承擔「違紀違規」的責任而繼續監守自盜。目前,我國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正在積極推進迅速騰飛,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空間,未來會有為數不少的國企將全部或部分股權出售給民營企業。在這種改革中,必須嚴格保證不再出現內外勾結低價轉讓國有股權的情況,不能再像以往那樣由幾個國企高管關起門來定價,必須嚴格按照市場化的原則,通過競標,公正公平公開地確定出售股權的價格。同時,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對借著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名義,內外勾結低價轉讓國有股權的行為保持高度警惕,設置法律的「高壓線」,不能將這種行為輕描淡寫為「違紀違規問題」,繼續給腐敗分子留下可以鑽的空子。
7. 混改後的國有股權轉讓需要報國資委嗎
至少要包含13項方案「1+N」究竟有哪些方案?目前國資委沒有對外公布。但從近20次國資委召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記錄來看,「1+N」中至少要包含13項方案。首先,1+N中的是《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建議稿)》,未來在中央和國務院審定通過後,這項文件將成為當前國企改革的最重要的指導性文件。在N的方面,首先從國資委層面要實現自我改革,因此會出台一份《關於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總體方案(建議稿)》。其次,要明確好央企的分類,而且這項分類將被應用到改革的各個環節。如果前面的意見是「綱」,分類方案就是目,綱舉目張後整個改革才將體系成型。國資委審議了兩份文件:一份是《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功能界定分類方案(徵求意見稿)》。彭建國也對本報記者透露,央企總體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但實際上最終還是三類,即商業一類、商業二類、公益類也即公共服務類。商業一類是指競爭類的企業,以完全市場化和保值增值為目標;商業二類是指特殊功能類的企業,同時具備市場化和社會化目標;公益類則是完全社會化的目標。商業一類的企業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戰場。第二份文件是針對企業遠期規劃的——除了南車與北車、中電投與國核技之外還關注哪些要重組整合的,可看看這份文文件。它就是《中央企業布局結構調整總體方案(徵求意見稿)》。混合所有制接下來,混合所有制該出場了。國資改革中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重點工作,按照目前的會議紀要,國資委已經審議了《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股中央企業投資項目暫行法(建議稿)》。在實行混合所有制的過程中,將要試點員工持股,國資委已經審議了《關於混合所有制企業實行員工持股試點的指導意見》。下一步在央企中推行的員工持股仍將以試點的方式推進,先試再推。目前市場傳言的是,此次實現員工持股的試點企業將主要在商業一類企業中選取,商業二類和公益類一般不實行。實行混合所有制後,國企需要給混合所有制企業在勞動和用工政策上松綁。同時,混合的時候需要解決國企的歷史遺留問題、讓能被混合的資產乾乾凈凈地同民資融合。為此,國資委也審議了《加快剝離國有企業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除了職工,實行混合所有制後隊對企業負責人的監管更為重要。目前,國資委已經審議了《中央企業領導班子職位標准建設工作報告(送審稿)》。發展混合所有制,最需要防範的問題是國有資產流失,為此國資委准備了多份文件對此實施預防。國資委會議討論了《關於加強和改進企業國有資產監督防範國有資產流失的意見》,審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外派監事會工作的意見》,審議了《關於建立國有企業經營投資責任追究制度的意見(送審稿)》,研究了《關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和內部人控制的意見》。企業層面,除了已經確定的六家改革試點之外,據本報記者了解,還有多家央企在自定改革草案以供國資委第二批試點選擇。
8. 2016央企控股權轉讓有什麼條件
股權轉讓的前提條件有以下三個:
1、公司應當依法成立。
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必須經過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注冊,頒發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公司才依法取得法人資格。公司是股東的家園,股東股權依賴於公司而存在。沒有公司,無從談起股權,更無從談起股權轉讓。因此,如果公司沒有登記注冊,未取得《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出資者就不具有股東資格,當然也不具備股權轉讓的法定條件:由此可見,只有依法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才具備法定股權轉讓的條件。投資還是要到一些正規的平台,比如騰訊眾創空間
2、出讓人依法取得股東資格。
公司股東基於社員資格而享有的股權,包括各種具有財產性質的請求權和共同管理公司的權利。作為股東必須在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才能獲得股東資格。在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注冊登記公司時,出資人或發起人填寫的《開業登記申請表》和《公司變更登記申請表》中,都有股東的登記和變更登記記載。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應當置備股東名冊。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向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股份有限公司應當將發起人記載於公司的股東名冊。出資證明和股東名冊是公司對出資人或發起人認定為公司股東的法律憑證。如果沒有獲得出資證明書或者沒有記載於股東名冊,則很難認定為該公司的股東。沒有股東資格,也就尤從淡起股權轉讓。
3、取得股權程序合法。
出讓人取得股權的程序應當合法,對可能因為違反法定程序而取得的股權負責比如出讓人是通過欺詐、脅迫等非法手段取得的或者取得股權時侵犯了他人的優先權。上述情形均可能導致股權取得無效股權取得無效的情況下,轉讓股權就會出現障礙。
9. 央企股份轉讓給民企員工可以要求身份置換賠償金嗎
《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國資委、財政部第3號令)規定,轉讓國有股權導致轉讓方不再擁有控股地位的,才必須按照進行職工安置。如果只有一部分國有股權轉讓,並且國有股不喪失控股地位的,無論股權怎樣變更,都可以不安排職工安置。因為股權轉讓顧名思義,只是股權比例或股東身份發生了變化,公司依然存在,與職工建立勞動關系的是公司,而不是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