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近代名人對沂蒙的評價
有兩點感嘆 其一:沂蒙人民是偉大的,老區人民是偉大的,為了抗戰,為了新中國的成立他 們付出了太多太多 其二:人民軍隊的可恥~~~~因為我們的人民軍隊,要渡河的時候,老區人民用身體搭起一做橋,那麼寬的河,你給他們兩個小時的時間修橋,不要說是那個時候, 就是現在, 有現代化的施工設備,兩個小時,可能么?沒有按時間完成修橋的任務,還挨批評,人民能用身體搭橋,但是你們走在上面難道心裡不難受么?你們自己不能下水搭橋么?
㈡ 沂蒙精神有四個層面第一層面是
以人為本。
沂蒙精神蘊含著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和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的內涵,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這一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的重大意義、歷史作用、核心特質和實踐要求,進一步豐富了沂蒙精神的思想內涵,為我們深入研究弘揚沂蒙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2)沂蒙現代建設成果擴展閱讀:
把沂蒙精神融入黨的建設
精神的力量,歸根結底是信念的力量。把沂蒙精神融入黨的建設,有利於加強對黨員的紅色基因教育,加強黨性鍛煉,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融入思想建設,把沂蒙精神納入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的重要內容,作為各級培訓主渠道主體班次的必修課;融入組織建設,把弘揚沂蒙精神貫穿於建設高素質執政骨幹隊伍、打造全面過硬黨支部工作全過程;融入作風建設,進一步健全弘揚沂蒙精神、轉變工作作
㈢ 結合現實論述繼承和弘揚沂蒙精神的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應該如何勇敢走在時代前面
當代大學生如何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摘要】: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作為崇高精神的兩個方面,相互聯系、密不可分。它們是當代中國人民不斷創造嶄新業績的力量源泉,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對於當代大學生的健康發展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 弘揚 民族精神 時代精神 愛國 創新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解決的是應當具備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風貌的問題。它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精神條件。因此,學習和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對當代大學生建設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它是當代大學生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民族意識、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氣質的總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並且延綿不斷的一種歷史文化傳統,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
時代精神是中國進入新時期,在當代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中,我們不斷培育、積累和形成了一改革創新為核心的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奮勇爭先的偉大精神。
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作為國魂,其中民族精神是根基,時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二者相互交融,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構成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精神品格,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
二、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意義
(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一個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斷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把握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就把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
(二)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民族意識、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氣質的總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並且延綿不斷的一種歷史文化傳統,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
(三)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中華民族富於進取的思想品格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偉大成果,已經深深融入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成為各族人民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精神力量。
三、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弘揚發展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時代精神是時代發展的潮流和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提供精神動力。作為一名大學生,我認為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面來做:
(一)增強愛國的深厚情感。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的核心,新世紀的大學生應通過多種途徑,愛自己的家,愛自己的故鄉,努力培養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並將這種愛國主義情感發展為愛國主義情操,做到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 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
(二)樹立責任意識,培育公民觀念。大學生應從其另一身份「公民」思考並做起,領會「諸公民之國家」和「國家之一公民」的精神實質,積極去行使作為一國公民所應當享有的權利,充分參與到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決策、管理及監督中來;同時應勇於承擔公民應盡的義務,要把自己置身於大集體中,同榮辱、共命運,關注他人的利益,傾聽社會的呼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不推卸、不敷衍。
(三)樹立競爭、效率和創新意識。市場經濟下的激烈競爭使得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最終歸結為人才的競爭,當代大學生應當拋棄「中庸、平均、保守」的消極思想,「該出手時就出手」,敢為人先,「初生牛犢不怕虎」,當仁不讓;工作學習講求效率,尋求方法,要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掌握在競爭中生存並尋求至高點的能力;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大學生應當有打破陳規舊俗的勇氣和信心,銳意進取,開拓創新。
(四)樹立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在小農經濟和封建專制統治下,長期以來國民養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狹隘、封閉的傳統習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加入WTO後國際交往的日益緊密,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已是時代所求。大學生應當摒棄門戶之見,以包容開拓的心胸、積極進取的姿態來汲取全世界的優秀成果,來豐富和壯大自己。
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努力做到立報國之志、增建國之才、踐愛國之行。要自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把自己的真才實學同報效國家的志向結合起來,身體力行,為國家和民族作出應有的貢獻,實現做一個忠誠的愛國者的人生追求。
㈣ 我們應如何發揚沂蒙精神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
佔山為王,搶劫富人
㈤ 沂蒙精神發展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完善於什麼時期
沂蒙精神植根於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誕生於革命戰爭年代,發展於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山東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時代民族精神。沂蒙精神集中體現了山東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風貌,生動展現了我們軍隊同人民群眾的魚水情誼和血肉聯系。
㈥ 沂蒙精神的真實寫照
1941年12月20日, 一千多裝備精良的日偽軍突然包圍了淵子崖村,英勇的淵子崖人民奮起自衛,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父親死了,兒子上;丈夫死了,妻子上,連十幾歲的娃娃也搬運石頭和磚塊。林老七,也就是林九蘭,他掄起鍘刀連砍七個日本兵,最後壯烈犧牲。日寇沖進村子,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村長林凡義手持大刀片指揮村民,同窮凶極惡的日寇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大刀、長茅、雁槍、钁頭成了殺敵的武器,林九乾犧牲後,妻子含淚揮起钁頭劈向鬼子。戰斗持續到傍晚,八路軍和區武工隊趕來,為淵子崖村民解了圍。在這場慘烈的戰斗中全村共有147人壯烈犧牲。板泉區委書記劉新一、區長馮干三也血灑淵子崖,而100多名鬼子兵也成了淵子崖村民刀下鬼。
淵子崖村自衛戰後,在延安《解放日報》上,毛主席高度評價該村是「村自衛戰的典範」。1942年該村被濱海專署授予「抗日楷模村」,成為聞名全國的「中華抗日第一村」。
聽著老人那悲壯的講述,閃光燈不停的閃爍,記者們在幽暗的燈光下快速地記錄著,一段悲壯的歷史,一曲英雄的贊歌,這就是沂蒙人們,這就是英勇不屈的淵子崖村民,淵子崖村自衛戰顯示了偉大的抗日民族精神,這種精神也正是我們今天建設「大臨沂、新臨沂」的「沂蒙精神」。 在戰爭年代,沂蒙山區有一個偉大的母性群體,她們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縫軍衣、做軍鞋、抬擔架、推小車,捨生忘死救傷員,不遺餘力撫養革命後代,譜寫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軍民魚水情--她們就是沂蒙紅嫂。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的紅嫂有的已經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們身上的那種紅嫂精神,通過她們的子女以及她們撫養過的革命後代,延續傳承,從沂蒙山區走向全中國,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犧牲奉獻、報效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
明德英(1911-1995),沂南縣馬牧池鄉橫河村人。1942年底,日本侵略者對沂蒙山區進行了拉網合圍大掃盪,年僅13歲的八路軍戰士庄新民負傷後,被馬牧池鄉橫河村的啞女明德英發現。在庄新民昏迷不醒時,明德英用乳汁將其救活。鬼子來搜村時,明德英與丈夫李開田把庄新民當作自己的兒子躲過一難。
祖秀蓮(1891-1977),沂水縣院東頭鄉桃棵子村人。 1941年冬,在日寇掃盪沂蒙山時,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偵察參謀郭伍士身負重傷生命垂危,祖秀蓮不畏艱險把他救回藏在一個石洞里,喂飯喂葯端屎端尿月余,終於使郭重返部隊。1947年,郭復員後不回山西老家,到祖秀蓮身邊生活,去世後埋葬在桃棵子村南。
王換於(1888-1989),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庄村人。 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軍第一縱隊領導機關駐進王換於家,在黨組織的協助下,王換於辦起戰時托兒所,精心呵護41個革命將士後代。她兩個兒媳因在哺乳期內用奶水喂養托兒所孩子,致使三年中自己的四個親骨肉因營養不良先後夭折。1943年後,王換於又撫養過45個革命後代。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等革命前輩的後代幼年都曾在王換於的懷抱中度過。2003年,當地黨委政府為她修建了紀念館,雕塑了銅像,許多革命後代都前來瞻仰。 沂蒙六姐妹,她們是張玉梅、伊廷珍、楊桂英、伊淑英、冀貞蘭、公方蓮。在孟良崮戰役中,為了掩護戰士們過橋,她們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搭起了一座堅實的橋,在冰冷的河水裡她們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讓戰士們踩著肩上的木板順利地過了河。
在1947年的萊蕪戰役中、淮海戰役中,特別是孟良崮戰役期間,沂蒙六姐妹不分晝夜,在村幹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線的情況下,主動挑起村裡擁軍支前重擔,發動全村男女老幼,為部隊當向導、送彈葯、送糧草、烙煎餅、洗軍衣、做軍鞋、護理傷病員等,戰役期間,六姐妹和她們的鄉親們一天只吃一頓飯,整天忙碌著,操勞著,每天來回20多里山路。據不完全統計,在孟良崮戰役期間,她們帶領全村為部隊烙煎餅15萬斤,籌集軍馬草料3萬斤,洗軍衣8000多件,做軍鞋500多雙,捐贈雞蛋450多個,運柴火1700多斤,停下來還要為戰士唱歌,搞宣傳,鼓舞士氣。沂蒙六姐妹為戰役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
1947年6月10日,當時的《魯中大眾》發表了題為《婦女支前擁軍樣樣好》的文章,報導了她們的模範事跡,稱贊她們崇高的革命獻身精神,稱她們為「沂蒙六姐妹」。 九間棚座落在平邑縣地方鎮九間棚村,海拔640多米的龍頂山上,過去是出了名的窮山村,全村僅70 戶居民,236口人,人均收入1983年還不足180元。村子四面懸崖,山高澗陡,自然環境惡劣,在懸崖上居住的70戶居民更是家徒四壁,缺水、無電、無路,過的幾乎還是遠古時代原始部落的山野生活。
1984 年,以劉加坤為支書的黨支部開始了架電、修路、整地、栽樹的五年規劃。架電自籌資金1.5萬元,每根1800多斤重的水泥電線桿硬是被九間棚人用20 天時間一根根抬到山上;築路平常用5年的時間,九間棚人只用5個月就幹完了;在治水上,實現高山水利化;有水後,九間棚人治理了2100畝山灘,整治450畝耕地,栽植水土保持林8萬畝,人均果樹120餘棵。
進入1990 年代,九間棚人抓住機遇二次創業,到縣城開拓發展空間,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項目,從此,九間棚人才開始慢慢走出大山,在縣城等地辦廠興業,開始了在市場經濟大海中破浪遠航。
到1998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2200萬元,實現利稅240萬元。如今,這里已是森林茂盛、桃紅梨白、花果滿山,成為著名的全國農村旅遊示範點。村裡在山上有果品基地,在縣城辦了企業,建了 4 棟「九間棚公寓」,在北京辦了生態園,培育出了金銀花新品種「九豐一號」,成立了九間棚農業科技園有限公司。進入21世紀,九間棚人跨省進京,採用現代化經營管理模式,打造出了中國金銀花第一園。
2007 年,九間棚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到8800萬元。2008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達1.2億元,人均純收入達2萬多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學習九間棚精神,用務實的理念凝聚人心,用奮進的目標激勵人心,用發展的成就鼓舞人心,用良好的氛圍感染人心,進而形成人人講科學發展,人人謀科學發展的嶄新局面。
九間棚的意義不在於二百多人的小村辦了許多事,而在於樹起了一面旗幟。這面旗幟對我們所有的山區開發來說是個榜樣。許多地區以九間棚為榜樣,激發出了開發山區的強大動力。到這里來參觀的人很多,他們是來學習九間棚經驗的,學習後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改變了他們那裡的面貌。
九間棚精神,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這是不可估量的。特別是宋平同志親自批示了你們這個典型,給你們很高的評價後,九間棚所發揮的作用就更大了。可以說九間棚精神是全省的,已在沂蒙山區、齊魯大地發揚光大,而且已越出了我們的省界。
全國除台灣外的省區都來人參觀學習,看後都會受啟發、受感動、受教育。他們帶回九間棚精神後,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九間棚「吃苦、吃虧、實干、開拓」八個字提得好。八個字主要是對支部對幹部講的。當幹部、做黨員第一要能吃苦。創社會主義大業就要吃苦,怕吃苦當不好乾部、做不好黨員。第二要學會吃虧。應該先人後己,首先想到的是群眾,是集體,不能一事當前,先替自已考慮。做到「兩吃」不簡單,吃苦吃虧是個黨性覺悟的問題,幹部素質的問題,有了「兩吃」以後,還要實干,有開拓精神。「吃苦、吃虧、實干、開拓」就是九間棚精神的集中表現。作為個人來講,也不要怕吃虧,光賺便宜不行,先吃虧才能得便宜,吃苦吃虧才能創大業,發大財。「吃苦、吃虧、實干、開拓」八個字,全省都要學習,所有的幹部、黨員都要學習。如果落實好了這八個字,黨群、干群關系就改善了,密切了,我們的面貌變化就快了,事業就會大大發展了,實現黨中央、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奔小康也就有希望了。
九間棚精神永放光芒!
在新的歷史時期,沂蒙精神仍然煥發出了勃勃生機,誕生於革命戰爭年代的沂蒙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展現出越來越耀眼奪目的偉大光輝,令無數後人敬仰。
伴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前行,沂蒙精神必將折射出愈加璀璨奪目的光芒,沂蒙精神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他們也必將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後人,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樑。
㈦ 新時期大力弘揚沂蒙精神有什麼意義
精神是信念、是支柱、是動力。新時期,大力弘揚沂蒙精神,使之不斷發揚光大,必將轉化為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無窮力量。 沂蒙精神的根基在於人民。我們黨的最大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沂蒙精神是民眾之魂,是黨、人民軍隊與廣大群眾血肉相聯的凝結。戰爭年代,因為有了這種血肉聯系,黨政軍民眾志成城,築起了一道打不垮、摧不毀的銅牆鐵壁,形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改革開放時期,有了這種血肉聯系,我們黨就能經受住任何風浪的考驗、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時刻牢記和始終保持這種血肉聯系,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才能不斷鞏固擴大,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才能不斷提高,我們黨才能永葆先進性,才能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愛戴,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領導核心。沂蒙精神是一面鮮艷的旗幟,展示的是人民群眾熱愛黨、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的決心和信心。當前,在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推動改革開放、加快發展的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弘揚和宣傳沂蒙精神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㈧ 沂蒙革命老區的沂蒙精神 感天動地
沂蒙精神指沂蒙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先進群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臨沂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沂蒙精神要點為:「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於勝利、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習近平總書記把沂蒙精神的特質高度概括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臨沂考察時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8)沂蒙現代建設成果擴展閱讀
沂蒙精神形成於偉大的革命戰爭年代,發展於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是沂蒙精神形成的思想理論基礎。厚重的歷史文化,是沂蒙精神形成的歷史淵源。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沂蒙精神形成的前提條件。
人民軍隊開辟革命根據地,是沂蒙精神形成的基礎。沂蒙人民的毀家紓難、浴血奮戰,是沂蒙精神形成的最直接最生動的實踐。沂蒙精神集中展示了沂蒙人民立場堅定、追求執著的政治信仰,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思想意識,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顧全大局、勇於奉獻的價值觀念。
它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脈相承,是對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揚,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
㈨ 臨沂市有什麼發展
提起臨沂,以前人們先會想到沂蒙革命老區。今天說起臨沂,已經不僅僅是緬懷了,特產薈萃、商品批發、以「市」興市,臨沂闖 出了自己的模式,走進了新的舞台。
城鄉經濟 全面開花
臨沂,近黃海,南臨蘇北,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的市。以前提起臨沂,人們首先會想到貧窮落後的沂蒙革命老區,炮火淡去,今天的「大臨沂,新臨沂」的發展目標,讓全市人民鼓足干勁,讓這片熱土爆發出勃勃生機。從毛澤東批示過的厲家寨,到全國第一個電氣化村劉團村,再到艱苦奮斗的新典型羅庄、沈泉庄、九間棚,臨沂人民用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改變著外界對臨沂的印象。
改革開放三十年,臨沂大地更是萬象更新,工、農、商、旅、交通、城建、通訊、電力及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臨沂西郊批發城聞名全國,位居全國綜合批發市場第三位,成為魯、蘇、豫、皖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現正致力於發展現代物流形式,建設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一座歷史古城正在以昂揚的姿態和嶄新的面貌迅速崛起,發展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在招商引資上,以大項目建設為載體帶動縣域經濟發展。華宇鋁電、艾克倫斯精密機械、恆昌煤業、鑫海科技、唐山機械鑄造、華夏重工等一批批投資過億元、10億元的大項目、好項目,帶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推出好政策,引進好項目,形成產業集群,這些骨架撐起縣域經濟脊樑,形成了以骨幹企業為龍頭、以眾多中小企業為依託的產業集群發展格局。其中,金正大公司被推選為全國肥料行業惟一的「中國全面小康與新農村建設10大貢獻企業」,跨入「中國成長企業100強」前十;常林集團連續8年獲「山東省機械行業銷售收入、利稅總額雙50強企業」榮譽稱號。費縣瞄準國家產業政策,按照「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引導企業向支柱產業聚集,以項目群膨脹產業群,高效利用現有資源,先後培植起能源建材、醫葯化工、木業傢具三大優勢產業集群。
臨沂地域廣闊,特色資源豐富,這也成為臨沂推廣品牌戰略、打響特色經濟的根基。走進沂水大地玉米公司,空氣中飄浮著淡淡的甜味。這家年產玉米澱粉30萬噸、麥芽糖10萬噸、麥芽糊精10萬噸、葡萄糖2萬噸的中國發酵協會澱粉糖20強明星企業,依靠科技進步把玉米加工做成了「甜蜜」的事業。據了解,公司去年底上馬生產的麥芽糊精全部銷往國外,僅此一項年銷售收入達3億元,目前全國擁有這一技術的企業屈指可數。沂水「甜蜜」事業的成功,只是臨沂特色產業的一個縮影。
天下物流 北看臨沂
全面發展不是鬍子眉毛一把抓,在全市經濟全面盤活的基礎上,臨沂的物流業已經成為一張最響亮的名片。
臨沂地處革命老區,改革開放前有人形容它為「內貨不出,外貨不入」,閉塞的交通條件使當地落後和貧困面貌長期難變。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從擺地攤、搞批發到現代物流,臨沂不僅擺脫了「老少邊窮」的形象,更以「天下物流,中國臨沂」的氣魄,打造現代商貿物流城。
臨沂市批發市場建設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初。從一批浙江人擺地攤賣布,到建成第一個西郊大棚賣百貨;從政府出台「誰出資、誰受益」的政策,鼓勵民間投資建市場,到形成規模龐大的市場群,走出了一條商貿脫貧的路子。現在,光常年在臨沂經商的浙江人就有7萬多人,浙江商會已有會員單位700餘家,遍及化工、建材、電器、服裝等20多個行業。
在臨沂小商品市場,記者看到家電、石材、文具、裝飾用品應有盡有,2600多家商戶的商品不僅覆蓋全國,還遠銷中東、美國。
臨沂不單單只有一座小商品城(34.67,0.39,1.14%)。記者了解到,目前臨沂市共有各類專業批發市場68處,經營攤位3.6萬個,從業人員近10萬人,上市商品有3萬多個品牌系列,高峰期日客流量達20多萬人次,商品交易輻射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業務擴展到亞、非、歐等3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板材、化工、家電、建材、汽配等批發市場規模均居全國第一。
臨沂市市長張少軍介紹,2007年據臨沂市的各類商品交易額達510.75億元,已成為蘇、魯、豫、皖地區最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中心,形成了「南有義烏、北有臨沂」的商貿格局。
近年來,隨著國際、國內商業形態的發展變化和超市、連鎖等新型商業形式的沖擊,傳統的批發業態日漸萎縮,臨沂人也在積極探索市場發展的新路。
「你們以後要來臨沂買傢具,再運回濟南,肯定比你在濟南買便宜,因為很多濟南的傢具都是從臨沂批發的。而且,臨沂的物流成本比全國平均低30%-40%,是全國最低的。」臨沂市政府的同志說。
從2004年開始,臨沂市把發展現代物流作為商城建設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建設「中國物流名區」、打造「中國商貿物流基地」的現代物流總體構架。不到四年時間,立晨物流、香港華葯、香江物流園、澳龍國際物流城等一大批現代物流項目紛紛落戶臨沂並已初具規模。
目前,全市注冊的物流企業近200家,形成了以立晨、澳龍等國際物流企業為龍頭,20餘處大型客貨運市場為主體,40餘家第三方物流公司、2000多配載業戶為支撐的綜合運輸網路,每天發車6000多個班次,貨物運輸從業人員11.3萬人,年物流總額達到1500億元。
堅定招商 不懼危機
金融風暴席捲全球,臨沂經濟向何處去?這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臨沂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連承敏在1月7日的臨沂市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臨沂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不會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而發生根本性的逆轉。
連承敏說,看形勢要像當年孟良崮戰役中陳毅、粟裕看戰局一樣,「危」中見「機」,難中見易。要看到,當前各地同樣都面臨困難,但我們的困難相對少一些;同樣都面臨機遇,但我們的機遇相對大一些。從發展的規律看,差距往往是在困難的時候拉開的。在都困難的情況下,誰能率先發現機遇、抓住機遇,誰就能贏得發展先機,就能從夾縫中脫穎而出,超越別人。
連承敏說,支撐實現超越的關鍵在於信心。全市上下務必要堅定加快發展的信念,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都要堅定發展目標不動搖,堅定「三個率先發展」不動搖,堅定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不動搖,切實做到目標不變、決心不變、力度不變。只要全市廣大幹部群眾,以積極作為、科學務實的基調謀發展,以開拓進取、頑強拼搏的精神求跨越,就一定能夠把臨沂的事情辦得更好,就一定能夠圓滿完成全市發展的目標任務。
連承敏還強調,工作中,要把握世界經濟「大洗牌」的機遇,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要立足壯大支柱產業推進產業升級,要立足技術創新推進產業升級,要立足節能減排推進產業升級。要把握國家加大投入的機遇,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和改善民生工作,通過抓重點項目增投入,通過抓招商引資增投入,通過抓信貸投放增投入,通過抓民生工程增投入。
准確的定位,敢想敢乾的鬥志讓臨沂從一窮二白變得欣欣向榮,即使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各經濟開發區依舊圓滿完成招商任務。僅臨沂經濟開發區共簽訂入園合同52個,合同投資額107億元;簽約25個過億元項目,其中工業項目13個,分別完成年度任務的107%和333%,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臨沂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徐福田表示,項目是開發區的生命線,是開發區存在的理由,而招商引資則是開發區發展的永恆主題。今年他們將依舊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創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渠道,提升項目質量,自我加壓,實現招商引資工作的逆境飛揚。
㈩ 沂蒙經濟促進文化發展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沂蒙經濟促進文化發展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檸檬經濟促進文化發展的話,主要體現在沂蒙的文化建設以及經濟對文化的這種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