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在海洋資源開發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國在海底油氣開采、海水增養殖、及海上人工島等一類的海洋空間利用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❷ 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戰略所在我國海洋事務的各個領域內開展了大量具有開創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重大海洋專項的立項建議、申請和研究工作;承擔和完成多項國家海洋政策、規劃的起草、撰寫工作;開展和完成了海洋事務領域前沿問題的社會軟科學研究。同時,戰略所注重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實際運用,多年來,戰略所及其專家一直參加各類雙邊與多邊海洋法律事務的外交磋商,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法律與政策咨詢服務;積極參加國際和地區性學術交流與合作。戰略所在海洋發展戰略、政策、法律、權益和海洋經濟、環境資源研究領域取得許多研究成果,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政府白皮書)、《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中國海域海洋劃界研究》、《中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政策圖集》和《海洋國策研究文集》等。
❸ 我國海洋領域有多少成就
我國在海底油氣開采、深海礦產資源勘探和評估、海水增養殖、海底隧道及海上人工島等一類的海洋空間利用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❹ 中國海洋局60年來取得的主要成就
黨的十七大召開後,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黨委要求全所職工認真收看十七大報道,並立即組織學習,深入貫徹會議精神。正在海上執行「908專項」秋季調查航次任務的全體調查隊員也通過衛星電視收看了大會實況。10月22日下午,三所黨委又召開了黨支部書記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會議。
在會上的討論中,大家一致認為,十七大是一次勝利的大會、務實的大會。十六大以來的5年,是國家快速發展的5年,也是海洋三所取得重要成就的5年。結合本職工作,與會同志分別從項目經費逐年遞增、職工收入翻番、科研基礎能力建設增強、儀器設備購置大幅增加、國家財政支持力度加大以及人才隊伍建設取得大發展等敘述了十六大以來所里實實在在的變化和成就,感受到了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實施海洋開發戰略給海洋事業和海洋三所帶來的發展機遇。
大家紛紛表示,十七大報告作為黨的綱領性文件,為今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一定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十七大精神,堅定信念,明確目標,加倍努力,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為建設和諧海洋與我國海洋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作出新貢獻。會議要求,三所各支部認真組織學習十七大報告,全面、准確理解十七大的主要精神,進一步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希望通過學習和貫徹十七大精神,使該所科技體制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力促海洋科研取得更大成就。
❺ 海洋給人類的貢獻
油氣資源和海水資源是海洋行業性戰略資源。我國近海含油氣盆地石油資源量約2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14萬億立方米。東海和南海還有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海洋能源理論蘊藏量6.3億千瓦。在國際海底區域擁有多金屬結核資源 5 億多噸。預計到21世紀中葉,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在油氣行業中將占據更重要的地位。海水資源是一種無限資源,海鹽資源也是一種永續開發的資源,本世紀中葉前後,海水將成為舉足輕重的水資源來源之一。
②研究角度:
資源與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生產力的飛躍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國家的繁榮富強,都與資源環境條件息息相關。資源的安全是國家的安全,資源的危機是民族的危機。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1%,是各國分別佔有和世界共有的。世界海洋中有2.5億平方千米公海和國際海底區域,其中有豐富的共有海洋資源。海洋是富饒而未充分開發的資源寶庫。隨著陸地戰略資源的日益短缺,沿海各國不斷加大向海洋索取資源的力度和強度,重視對海洋「藍色國土」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資源開發已經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據聯合國秘書長報告的資料,目前世界國民經濟總量為23萬億美元,其中海洋經濟約1萬億美元,佔4%以上。全球陸地為人類提供的生態價值12萬億美元,海洋提供的生態價值21萬億美元。
❻ 我國的海洋勘探事業蒸蒸日上你知道我國在海洋資源開發的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嗎
沿海各地根據自身區位優勢和特點,發展出形式多樣的產業集群。如膠東半島的海水養殖和海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遠洋漁業產業集群,天津、青島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產業集群,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務業集群等等。
在過去的40年中,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海洋環境監測技術、海洋資源勘探開發技術、海洋通用工程技術為主,包含20多個技術領域的海洋高新技術體系,海洋基礎研究覆蓋海洋各個學科並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其中「『向陽紅10』號大型遠洋調查船的製造」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中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調查研究報告」等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蛟龍號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潛作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6)海洋事業成果擴展閱讀
我國海洋衛星事業從無到有,實力日益增強。從2002年我國第一顆海洋衛星「海洋一號A」飛向太空,到2018年「中法海洋衛星」再入蒼穹,我國海洋衛星已從單一型號發展到多種型譜,已從試驗應用轉向業務服務,正沿著系列化、業務化的方向快速邁進。
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方面,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形成50餘項海洋能新技術、新裝備,我國成為亞洲首個、世界第三個實現兆瓦級潮流能並網發電的國家。《中國海洋能近海重點區資源分布圖集》編制完成,為海洋能示範工程選址建設提供資源支撐。
❼ 中國海洋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中國海洋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2012年6月,隨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潛至7062米海底並開展作業,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的海底進行作業的能力。2013年,「蛟龍」號成功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邁出了業務化運行的第一步。
2014年4月,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凱旋。257名科考隊員在160天考察期間,圓滿完成30項科考任務、15項後勤保障任務,在南極建立了中國第四個科學考察站—泰山站,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南極考察的廣度和深度。
中國在西北太平洋海底申請的3000平方公里富鈷結殼勘探礦區獲得國際海底管理局核准。隨著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範順利實施,海洋科技創新不斷深入,中國正在逐步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科技瓶頸。
(7)海洋事業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發展海洋事業的意義
堅定走向海洋,建設海洋強國。我國是海洋大國,海岸線漫長,管轄海域廣袤,海洋資源豐富。習近平同志指出,海洋事業關系民族生存發展狀態,關系國家興衰安危。
作為一個陸海兼備的世界大國,堅定走向海洋、建設海洋強國對於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縱觀人類發展史,走向海洋是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必由之路。我國堅定走向海洋,堅持走的是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我們要著眼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陸海統籌,通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方式,扎實推進海洋強國建設。
❽ 宋元時期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取得的成就
第一,國際海洋事務越來越引起各國的重視和關注。隨著國際社會海洋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將會在更深層次上、更廣的范圍內不斷推動國際海洋事務的發展。在眾多海洋問題中,包括深海生物遺傳資源在內的海洋生物資源的養護和可持續使用問題以及海洋保護區問題,將作為國際海洋事務中的熱點持續地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有許多專業問題值得深入探討,包括《公約》框架下多個制度、多個條款的適用及其相互之間的微妙關系等問題及《公約》與其他國際或地區性公約之間的適用問題。
第二,中國海洋法律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深受國內和國外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既要滿足保障主權和海洋開發利用活動的需求,又要與國際海洋法的發展進行協調與融合。海洋權益維護、海洋環境保護等立法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在國家立法的引導下,地方海洋立法也為促進國家海洋法律制度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為更好開展海上執法活動,海洋督查、監督制度的發展也得到立法部門的重視和支持。未來中國海洋法律制度繼續向和平利用海洋、綜合協調海洋事務的方向發展。2012年面對錯綜復雜的海洋權益和安全形勢,中國在堅決捍衛國家領土完整和海洋權益的同時,始志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戰略,積極參與國際海洋事務,努力推動和諧海洋建設。
第三,在眾多海洋新興產業強勁帶動和大部分主要海洋產業平穩增長的共同作用下,中國海洋生產總值保持較高速度增長,區域海洋經濟特色更加突出,涉海就業人口在沿海地區就業人口中的比例繼續提高。2012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突破50000億元,達到50087億元,增長7.9%。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6%,較上年基本保持一致。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將是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和重要戰略機遇期。進入「十二五」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海洋科技發展,對海洋科技做出了重要的戰略部署。2011—2012年,中國在極地科學考察、大洋科學考察等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近海海洋調查與評價專項(「908專項」)任務全面完成,專項成果豐富。中國海洋高技術在載人潛水器、海洋衛星、深海鑽井平台等重要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第四,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對於推進世界可持續發展進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作為一個發展中的海洋大國,「後里約時代」的中國海洋可持續發展之路,機遇與挑戰並存。近年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海洋可持續發展,海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得到國家和地方各級管理部門的關注,海洋保護區數量和面積不斷增加,海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模式逐步健全,海島生態修復和建設、海洋船舶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工作亮點突出。2011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維持在較好水平。符合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中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5%,海洋沉積物質量良好。由於陸源排海污染物持續不減,近岸海域環境污染仍然嚴重,局部區域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等災害未減緩。
第五,中國全面發展海洋事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海洋強國的時機已經成熟。國務院批準的《國家海洋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涵蓋海洋資源、環境、生態、經濟、權益和安全等各個方面,指明了「十二五」海洋事業的方向和目標。按照「規劃用海、集約用海、生態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 的五項要求,2012年的各項海洋管理圍繞國務院「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工作部署有序開展,多方位大力服務和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綜合管控能力繼續得到有效加強。海洋經濟、海域使用、海洋生態環境建設、海洋觀測預報、海洋科技、海洋資源和海洋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管理工作不斷加強。海上執法工作全面推進,執法能力不斷提高。國家海洋局等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海洋經濟管理措施,通過政策和金融等多種方式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繼續培育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效提升服務和監管海洋經濟運行的能力和水平。
❾ 什麼是中國海洋的事業拜託各位了 3Q
前言 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的71%,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統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也是資源的寶庫,環境的重要調節器。人類社會的發展必然會越來越多地依賴海洋。 即將到來的二十一世紀是人類開發利用海洋的新世紀。維護《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確定的國際海洋法律原則,維護海洋健康,保護海洋環境,確保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海上安全,已成為人類共同遵守的准則和共同擔負的使命。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沿海大國。中國高度重視海洋的開發和保護,把發展海洋事業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加強海洋綜合管理,不斷完善海洋法律制度,積極發展海洋科學技術和教育。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系統的海洋事務,推進國家間和地區性海洋領域的合作,並認真履行自己承擔的義務,為全球海洋開發和保護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1998年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海洋年,中國政府願藉此機會介紹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情況。 一、海洋可持續發展戰略 中國有12億多人口,陸地自然資源人均佔有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根據中國有關方面的統計: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佔有陸地面積僅有0.008平方公里,遠低於世界人均0.3平方公里的水平;全國近年來年平均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中國陸地礦產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量不到世界人均量的一半。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沿海大國,國民經濟要持續發展,必須把海洋的開發和保護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 中國擁有大陸岸線18000多公里,以及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島5000多個,島嶼岸線14000多公里;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中國還對廣闊的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行使主權權利和管轄權;中國的海域處在中、低緯度地帶,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比較優越。中國海域海洋生物物種繁多,已鑒定的達20278種。中國海域已經開發的漁場面積達81.8萬平方海里。中國有淺海、灘塗總面積約1333萬公頃,按現有的科學水平,可進行人工養殖的水面有260萬公頃,已經開發利用的有93.8萬公頃。中國海域有30多個沉積盆地,面積近70萬平方公里,石油資源量約25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約8.4萬億立方米。中國沿海共有160多處海灣和幾百公里深水岸線,許多岸段適合建設港口,發展海洋運輸業。沿海地區共有1500多處旅遊娛樂景觀資源,適合發展海洋旅遊業。中國海域還有豐富的海水資源和海洋可再生能源。 1996年中國制定的《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提出了中國海洋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其基本思路是:有效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切實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實現海洋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和海洋事業的協調發展。中國在海洋事業發展中遵循以下基本政策和原則: ——維護國際海洋新秩序和國家海洋權益。1992年2月,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這是中國海洋領域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為行使領海主權和毗連區管制權,維護國家安全和海洋權益提供了法律依據。為維護新的國際海洋法律制度和國家海洋權益,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96年5月批准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並鄭重聲明: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享有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主權權利和管轄權;中國將與海岸相向或相鄰的國家,通過協商,在國際法基礎上,按照公平原則劃定各自海洋管轄權界限;中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所列各群島及島嶼擁有主權。對於中國同鄰國在海洋事務方面存在的爭議問題,中國政府著眼於和平與發展的大局,主張通過友好協商解決,一時解決不了的,可以擱置爭議,加強合作,共同開發。 ——統籌規劃海洋的開發和整治。加強海岸帶的綜合開發和管理,合理開發保護近海,積極參與國際海底和大洋的開發利用;沿海陸地區域和海洋區域一體化開發,逐步形成臨海經濟帶和海洋經濟區,推動沿海地區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 ——合理利用海洋資源,促進海洋產業協調發展。實行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方針,確保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綜合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不斷發現新資源,利用新技術,形成和發展海洋新產業,推動海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環境保護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制定海洋開發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規劃,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加強海洋環境監測、監視和執法管理;重點加強陸源污染物管理,實行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防止海洋環境退化。 ——加強海洋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重視基礎研究,組織海洋關鍵技術攻關,發展海洋高技術,不斷提高海洋開發和海洋服務領域的技術水平;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不斷縮小地區間海洋開發技術水平的梯度差;健全高等院校的海洋專業,加強職業教育,培育多層次的海洋科技人才,同時也加強公眾海洋知識傳播。 ——建立海洋綜合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海洋功能區劃和規劃,加強海洋開發和保護以及海域使用的科學管理;積極進行海岸帶綜合管理試驗,逐步建立海岸帶綜合管理制度。 ——積極參與海洋領域的國際合作。認真履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的義務,積極參與國際海洋事務,推動國際和地區性海洋事務的合作與交流,促進全球海洋事業的繁榮和發展。 二、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 依據海洋資源的承載能力,中國採取綜合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政策,以促進海洋產業的協調發展。近年來,中國不斷改造海洋捕撈業、運輸業和海水制鹽業等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海洋增養殖業、油氣業、旅遊業和醫葯業等新興產業;積極勘探新的可開發海洋資源,促進深海采礦、海水綜合利用、海洋能發電等潛在海洋產業的形成和發展。1997年,中國的海洋漁業、海鹽和鹽化工業以及海洋運輸業、造船業、油氣業和旅遊業等主要海洋產業的總產值達3000多億元,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積極推動力量。 中國有悠久的海洋漁業發展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國漁業的發展,堅持「加速發展養殖,養護和合理利用近海資源,積極擴大遠洋漁業,狠抓加工流通,強化法制管理」的方針。八十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的海水養殖業迅速發展,養殖的種類增多,區域擴大。海水養殖產量從1987年的192.6萬噸增加到1997年的791萬噸,占海洋漁業產量的比重從27%上升到36%。根據海洋漁業資源的實際情況,中國積極調整海洋捕撈結構,養護和合理利用近海漁業資源,積極開發新資源、新漁場,使捕撈業不斷適應資源結構的變化。1997年,中國海洋捕撈總產量1385.4萬噸。中國發展遠洋漁業和國際漁業合作,本著嚴格遵守有關國際海洋法,並充分注意保護生態環境,在平等互利、合理開發可利用資源、不損害別國利益的原則基礎上,積極開展同有關國家和地區的漁業合作,共同發展漁業經濟。八十年代以來,中國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漁業合作關系。 中國重視海洋漁業資源的保護工作,採取了各種養護漁業資源的措施,以保障海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中國先後建立了各種禁漁期、禁漁區、保護區和休漁制度,取締有害漁具漁法,限制網目尺寸和幼魚比例。中國早在1979年就開始實行了捕撈許可證制度,限制捕撈強度的盲目增長,並從1987年開始實行漁船馬力控制指標政策。從1995年起,中國實行新的伏季休漁制度,每年的7月至8月,在北緯27度以北海域全面休漁,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從今年起,中國伏季休漁的范圍擴大到北緯26度,休漁時間延長至3個月。中國重視漁業資源的增殖工作,多年來一直堅持對蝦和其他品種的增殖放流,取得了積極成果。 中國自六十年代開始進行海洋油氣資源的自營勘探開發,八十年代開始吸引外國資金和技術,進行合作勘探開發。中國的海洋石油天然氣開發實行油氣並重,向氣傾斜,自營勘探開發與對外合作相結合,上下游一體化的政策,並取得了重大進展。到1997年底,中國已與18個國家和地區的67個石油公司簽定了131項合同和協議,引進資金近60億美元;發現含油氣構造100多個,找到石油地質儲量17億噸,天然氣3500億立方米;已有20個油氣田投入開發,形成了海洋石油天然氣產業。1997年,中國海洋石油產量超過1629萬噸,天然氣產量為40億立方米。 中國制定了深水深用、合理利用岸線資源的政策,一切深水岸線優先用於港口建設,積極發展海洋運輸業。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海洋運輸業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到1997年底,中國民用船舶已發展到32萬艘,近5000萬載重噸,其中從事外貿運輸的船隊達2300多萬載重噸。中國的港口建設和海洋運輸依據建設水運主通道、港口主樞紐和水運支持保障系統的規劃設想,以集裝箱、煤炭、石油、礦石、糧食等大宗貨物專業化泊位建設為重點,配套建設後方集疏運通路,加快裝運卸系統建設,建設干線與支線銜接、裝卸配套技術先進的集裝箱運輸系統,同時強化老港口技術改造,提高吞吐能力和效率。目前,中國共有年吞吐量1000萬噸以上的海港15個。1997年,沿海主要海港貨物吞吐總量達9.05億噸。近年來,中國沿海造船業呈高速發展態勢,1997年造船總噸位居世界第三。 中國的海洋旅遊業採取依託沿海城市,突出海洋特色,分區分片建設的政策。近年來,沿海地區開發建設了300多處海洋和海島旅遊娛樂區,興建了各具特色的旅遊娛樂設施,使海洋旅遊業成為迅速發展的新興海洋產業。1997年,中國海洋旅遊共接待境外遊客超過1000萬人次。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海水制鹽的國家之一。目前,海水資源開發採取以鹽為主、鹽化結合,積極發展海水綜合利用的方針,形成了鹽業、鹽化工業,以及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等新興產業。中國有鹽田面積43萬公頃,1997年生產原鹽2928.1萬噸。中國的鹽化工業產品主要有氯化鉀、溴素、無水硝、氯化鎂等,其中氯化鉀、溴素等總產量超過50萬噸。天津、大連、青島、煙台、秦皇島等沿海城市,都在擴大直接利用海水作為工業冷卻水和大生活用水,這對於緩解中國淡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狀況意義重大。 中國政府把大洋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列為國家長遠發展項目給予專項投資,成立了負責協調、管理中國在國際海底區域進行勘探開發活動的專門機構。中國是國際海底區域第五大投資國,並在國際海底區域獲得了7.5萬平方公里的專屬勘探開發區。今後,中國將一如既往地積極參與國際海底的管理和開發活動,發展勘探開發新技術,為全人類和平利用國際海底資源作出應有的貢獻。 三、保護和保全海洋環境 中國十分重視海洋環境保護工作,逐步建立了海洋環境保護機構和海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社會各界保護海洋的意識和法制觀念不斷增強,海洋環境保護事業不斷取得新進展。由於海洋環境保護工作不斷加強,在沿海地區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入海污染物急劇增加的情況下,污染嚴重惡化的勢頭得到緩解,局部海區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並使大面積海域水質基本保持在良好的狀態。 1982年,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這是中國保護海洋環境的基本法律,對防止因海岸工程建設、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船舶航行、廢物傾倒、陸源污染物排入而損害海洋環境等作了法律規定。中國政府還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拆船污染環境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以及10餘項政府各部門制定的海洋環境保護規章和保護標准等,形成了海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國家有關部門還制定了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和計劃,以及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專業計劃,建立了全海域海洋監測網和近岸海域環境監測網。 近年來,中國逐步建立了海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國家環境保護部門主管全國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國家海洋管理部門負責組織海洋環境的調查、監測、監視,開展科學研究,並主管防止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和海洋傾廢污染損害的環境保護工作;國家港務監督機構負責船舶排污的監督和調查處理,以及港區水域的監視,並主管防止船舶污染損害的環境保護工作;國家漁政漁港監督機構負責漁港船舶排污的監督和漁業港區水域的監視;軍隊環境保護部門負責軍用船舶排污的監督和軍港水域的監視;沿海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主管防止海岸工程和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的環境保護工作等等。這一分工合作的管理體制,對確保海洋環境保護法律的實施及有效保護海洋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的海洋污染管理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在做好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和海上污染防治的同時,把防治陸源性污染作為海洋環保的重點。在控制陸源污染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加強重點排污口的監測、監視和管理。大中城市不斷調整工業布局,加強技術改造,開展三廢綜合利用,對污染嚴重的企業限期治理或關、停、並、轉、遷,還建設了一批污水處理廠,控制新污染源,減少了陸源污染物入海量。為防止船舶和港口污染海洋,各類船舶均按規定裝備了油水分離裝置,編制了《船上油污應急計劃》。港口普遍建設了含油污水接收處理設施和應急器材,每年處理船舶含油污水370萬噸,回收廢油4.2萬噸。為了防止海上石油開發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採油平台全部配備了含油污水處理裝置,鑽井船舶全部配備了機艙油水分離裝置,各油田都配備了圍油欄、化學消油劑,以及溢油回收船。海上油田還制定了《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溢油應急計劃》。 作為《1972年防止傾倒廢物及其他物質污染海洋的公約》(倫敦傾廢公約)的締約國,中國重視執行該公約的規定,並不斷加強對海洋傾廢的管理。到目前為止,中國已建立了34個三類疏浚物傾倒區,4個空中放油區,簽發傾倒許可證近2000份。同時,大力加強傾倒區的環境質量監測工作。中國嚴格禁止在海上處置一切放射性物質,逐步停止海上傾倒工業廢物,並禁止有毒廢物海上焚燒。 為了保護漁業水域的生態環境,中國政府制定了《漁業水質標准》,有關部門還制定了《貝類生產環境衛生監督管理規定》等規章制度,並採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加強對海洋魚、蝦類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洄遊通道、養殖場的生態環境保護。國家和沿海地區建立了多級漁業環境保護機構,全國建立了15個省級以上海洋漁業環境監測站,重點漁業水域建立了一批海洋生物保護區。1995年,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制定《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貫徹養護為主、適度開發、持續發展的方針,對各類海洋自然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試驗區,加強海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目前,已建立各種類型海洋自然保護區59個,總面積1.29萬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海灣保護區、海島保護區、河口海岸保護區、珊瑚礁保護區、紅樹林保護區、海岸瀉湖保護區、海洋自然歷史遺址保護區、海草床保護區和濕地保護區等。 中國是世界上海洋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影響中國沿海的風暴潮、海浪、海冰、地震海嘯、海岸侵蝕、台風和海霧,以及赤潮生物災害等海洋災害,在各類自然災害總經濟損失中約佔10%。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已初步建成了由近海到遠海、多部門合作的海洋環境及災害觀測網路和預報、警報系統,開展了主要海洋災害分析、預警報和評估業務,建設了海上搜救中心和沿岸防災准備應急系統,形成了海洋減災體系。 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口的逐步增加和海洋開發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海洋環境保護和減災工作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為了保護和保全海洋環境,中國制定了《全國海洋環保「九五」(1996—2000年)計劃和2010年長遠規劃》,繼續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強化環境管理三大政策,並採取以下主要措施保護海洋環境: ——加強污染源控制,制定入海河流全流域水質目標,建立重點海域排污總量控制制度,確定主要污染物排海指標,嚴格限制超過規定數量的排放; ——加強海洋污染調查、監測和管理,完善污染監測網,健全衛星、船舶、岸站立體監視和執法體系; ——逐步建立排污收費制度,鼓勵社會各方面發展海洋環保技術和產業; ——加強海洋監測和災害預警系統建設,建設觀測網、數據採集與通訊網、預警和服務網,以及資料質量控制系統,等等。
❿ 我國有什麼海洋的科研成果
1、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對蝦白斑綜合症病毒(WSSV)的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該項工作連續兩年被評為我國十大科技基礎性工作和十大科技新聞之一;此研究工作進展在當年《Nature》雜志上給予連續追蹤報道,為海洋病毒的研究工作開辟新的途徑。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實用的WSSV快速檢測PCR試劑盒,並在福建、遼寧、山東、浙江、廣東、廣西和海南等沿海地區推廣應用,為該病毒的早期預報檢測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該項目2006年獲得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一等獎」。
2、建立了我國首個深海微生物研究平台,擁有深海高壓培養設備,具備深海高壓環境模擬實驗條件;開展深海微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建立了國家海洋微生物資源庫,發表近百篇論文,大部分被SCI收錄,為我國深海生物資源研究與開發奠定了良好基礎。
3、主持勘定福建—廣東、廣東—廣西、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海上邊界,並獲國務院批准執行。
4、向IPY提交的南北極海區碳通的對比研究被WMO聯合委員會評價為是IPY的核心項目,大大提高我國在極地研究方面的國際地位.
5、主持編寫和修訂了《海洋監測規范》、《海洋污染調查規范》、《海水水質標准》、《海洋生物質量》、《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技術規范》等國家標准。
6、出版有《中國海洋生物種類與分布》,《中國海灣志》福建、廣東、海南分冊,《南極地區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作用研究成》、《北極海洋環境海氣相互作用研究》、《赤潮及其防治對策》、《文昌魚生殖神經內分泌生理學論文集》、《中華白海豚保護》等幾十部專著。
7、主持《南海中部調查圖集》、《南海海洋水文氣象圖集》《南海環境圖集整編——生物分冊》 、《南海環境圖集整編——化學分冊》等大型海洋基礎資料圖集的整編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海洋實測資料。
8、開發建設了基於ArcGIS系統、Oracle資料庫組件的台灣海峽及南海的海洋水文、氣象數據管理及信息演示系統,是台灣海峽及周邊海域等敏感地區首部匯集全面資料的信息系統。
9、廣泛開展國內外合作與交流,先後與國內數十家高校、院所以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有關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成功組織召開了「海洋極端生物國際研討會」、 「中法海洋科學雙邊研討會」、「南中國海海洋生物多樣性研討會」等多個大型國際學術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