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作家協會網站
請看
中國作家網:http://www.chinawriter.com.cn/
中華網路作家協會: http://www.sinowriters.org/
http://www.chinaculture.com.cn/introc/auth-ass.htm
中國作家協會相關資料:http://myy.cass.cn/file/2005122215635.html
王蒙等被推舉為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新華網北京11月15日電 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推舉具有較高文學成就,並且在文壇上有較大影響的126位老作家為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和名譽委員。
其中名譽副主席共9名,分別是:王蒙、韋其麟、鄧友梅、張炯、張鍥、林默涵、賀敬之、徐懷中、翟泰豐。
名譽委員共117名,包括從維熙、馮宗璞、蘇叔陽、李希凡、楊憲益、楊益言、張潔、邵燕祥、林斤瀾、季羨林、柯岩、浩然、流沙河、黃宗英、諶容、舒乙、魏巍等。
中國作家協會:
中國作家協會簡稱中國作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各民族作家自願結合的專業性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作家、文學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繁榮文學事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社會力量。會址在北京朝陽區東土城路25號。
中國作家協會的前身是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簡稱全國文協),1947年7月23日在北平成立。1953年10月,全國文協正式更名為中國作家協會。
中國作家協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原稱會員代表大會)。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舉行一次,選舉產生全國委員會(原稱理事會)。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由全國委員會負責執行全國代表大會和全國委員會的決議。書記處為作協的常設機構,負責處理協會的日常工作和根據需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及專門委員會。書記處書記由主席團推舉產生。
中國作協是一個獨立的、中央一級的全國性人民團體。現有團體會員39個, 個人會員6128人,基本上薈萃了我國文學界的人才精華。其主要任務是:組織作家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學習黨的方針政策。組織文學評獎,對優秀的創作成果和創作人才,給予表彰和獎勵。進行文學理論研究,開展健康說理的文學評論和實事求是的文學批評。發現和培養各民族文學創作、評論、編輯、翻譯的新生力量,促進各民族文學的發展。增進同台、港、澳地區和海外同胞中作家的聯系,推進中外文學交流,代表中國作家參加國際文學活動。反映作家的意見和要求,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等。
中國作家協會內設辦公廳、人事部、對外聯絡部、創作聯絡部等職能部門和機關黨委。負責協調機關工作和會務組織工作,進行人事管理,安排中外作家雙邊互訪、進行文學交流,同會員與各地作協及團體會員聯系、組織文學評獎和進行會員會籍管理,負責機關黨的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
中國作協主管和主辦的報刊有《文藝報》、《人民文學》、《詩刊》、《民族文學》、《中國作家》、《小說選刊》、《作家文摘》、《中國校園文學》、《環球企業家》等9家報、刊和作家出版社。協會下設機關服務中心、創作研究部、魯迅文學院、中國現代文學館、中華文學基金會等事業單位。
為加強學術研討和交流活動,中國作協設有小說創作委員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報告文學委員會、軍事文學委員會、影視文學委員會、期刊工作委員會、中直工作委員會、作家權益保障委員會、中外文學交流委員會和港、澳、台暨海外華文文學交流委員會等11個專業委員會,分別負責各文學門類的學術交流和研討活動及有關方面的組織聯絡活動。
為推動和繁榮當代中國文學創作,中國作協設有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宋慶齡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和青年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等五項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大獎。其中茅盾文學獎每4年評選一次;宋慶齡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和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每3年評選一次。用以鼓勵優秀文學創作,推動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繁榮與發展,獎勵已經取得相當文學成就的文學新秀。
⑵ 聶昱冰的創作成果
長篇小說《攜來陽光,伴你回歸》作為無錫市文聯簽約作品,在2012年6月(國際禁專毒日前夕)在無錫首發。
長篇屬小說《我們的青春——職場華爾茲》被中國作協確定為2011年度重點扶持作品。
長篇小說《白骨精養成記》、《華麗的戰爭》改編成的電視劇正在拍攝中。
長篇小說《我的婚姻誰做主》改編為電視連續劇。
由《白骨精養成記》改編的廣播劇《職場麗人》、由《畫商》改編的廣播劇《畫商》、由《我們的青春》改編的廣播劇《職場華爾茲》正在多個省份的電台同時播出。
⑶ 沈從文曾有「京派作家」之稱,但最能代表他創作成就的是描寫湘西邊地風土人情的「湘西小說」。 為什麼錯
這話基本上是正確的。所謂「京派作家」,是指當時那些寫帶有濃重的本土風回味的作家,並非答只是寫北京風情的作家,因為他們集中在北京活動,故稱「京派」。自然,寫北京風情的老舍是其代表,但寫湘西的沈從文與寫浙江的廢名也是重要的京派作家。
⑷ 雲南省作家協會的發展歷程
雲南省作家協會前身是中國作家協會昆明分會(簡稱「作協昆明分會」),作協昆明分會於1950年開始籌建。1956年,在雲南省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正式成立中國作家協會昆明分會。由袁勃任主席,李廣田、馮牧、黃鐵任副主席,以後又增補劉御為副主席。
會員代表大會是雲南省作家協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會員代表大會每5年舉行一次,選舉產生理事會。在會員代表大會和理事會閉會期間,由常務理事會負責執行會員代表大會和理事會的決議。
雲南省作協現有省級會員1415人,中國作協會員141人,基本上薈萃了我省文學界的人才精華。其主要任務是:組織作家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學習黨的方針政策。組織文學評獎,對優秀的創作成果和創作人才,給予表彰和獎勵。進行文學理論研究,開展健康說理的文學評論和實事求是的文學批評。發現和培養各民族文學創作、評論、編輯、翻譯的新生力量,促進各民族文學的發展。增進同各省、市、自治區作家的聯系,推進文學交流,代表雲南作家參加各種文學活動。反映作家的意見和要求,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等。
⑸ 什麼是中國作家協會怎麼加入要求是什麼求行內人士詳解
簡稱中國作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各民族作家自願結合的專業性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作家、文學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繁榮文學事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社會力量。會址在北京朝陽區東土城路25號。現任主席為鐵凝,副主席為王安憶(女) 、葉辛、劉恆、李冰、李存葆、何建明、張平、張抗抗(女) 、陳忠實、陳建功、莫言、高洪波、廖奔、譚談。黨組副書記錢小芊。
簡介
中國作家協會的前身是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簡稱全國文協),1947年7月23日在北平成立。1953年10月,全國文協正式更名為中國作家協會。中國作家協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原稱會員代表大會)。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舉行一次,選舉產生全國委員會(原稱理事會)。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由全國委員會負責執行全國代表大會和全國委員會的決議。書記處為作協的常設機構,負責處理協會的日常工作和根據需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及專門委員會。書記處書記由主席團推舉產生。 中國作協是一個獨立的、中央一級的全國性人民團體。現有團體會員39個, 個人會員6128人,基本上薈萃了我國文學界的人才精華。其主要任務是:組織作家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學習黨的方針政策。組織文學評獎,對優秀的創作成果和創作人才,給予表彰和獎勵。進行文學理論研究,開展健康說理的文學評論和實事求是的文學批評。發現和培養各民族文學創作、評論、編輯、翻譯的新生力量,促進各民族文學的發展。增進同台、港、澳地區和海外同胞中作家的聯系,推進中外文學交流,代表中國作家參加國際文學活動。反映作家的意見和要求,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等。 中國作家協會內設辦公廳、人事部、對外聯絡部、創作聯絡部等職能部門和機關黨委。負責協調機關工作和會務組織工作,進行人事管理,安排中外作家雙邊互訪、進行文學交流,同會員與各地作協及團體會員聯系、組織文學評獎和進行會員會籍管理,負責機關黨的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中國作協主管和主辦的報刊有《文藝報》、《人民文學》、《詩刊》、《民族文學》、《中國作家》、《小說選刊》、《作家文摘》、《中國校園文學》、《環球企業家》等9家報、刊和作家出版社。協會下設機關服務中心、創作研究部、魯迅文學院、中國現代文學館、中華文學基金會等事業單位。為加強學術研討和交流活動,中國作協設有小說創作委員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報告文學委員會、軍事文學委員會、影視文學委員會、期刊工作委員會、中直工作委員會、作家權益保障委員會、中外文學交流委員會和港、澳、台暨海外華文文學交流委員會等11個專業委員會,分別負責各文學門類的學術交流和研討活動及有關方面的組織聯絡活動。 為推動和繁榮當代中國文學創作,中國作協設有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宋慶齡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和青年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等五項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大獎。其中茅盾文學獎每4年評選一次;宋慶齡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和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每3年評選一次。用以鼓勵優秀文學創作,推動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繁榮與發展,獎勵已經取得相當文學成就的文學新秀。中國作協過去幾十年有兩名主席,分別是茅盾(1949年至1981年)和巴金(1984年至2005年),兩人都是中國文學巨匠,在擔任作協主席的同時也出任中國政協副主席。
⑹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就與貢獻
左聯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方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作品 面,魯迅、瞿秋白、馮雪峰等人都做了不少翻譯介紹工作。左聯從一開始就重視理論批評工作,其成員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武器,對於「新月派」、「民族主義文藝運動」、「自由人」、「第三種人」及「論語派」等的資產階級文藝觀點,進行了批評。對國民黨當局的反動文藝政策,進行了批判和斗爭。他們很重視文藝大眾化的問題,先後在《大眾文藝》、《拓荒者》、《文學導報》、《北斗》、《文學》、《文學月報》以及其他報刊上發表文章,展開熱烈討論,形成很有聲勢的文藝大眾化運動。左聯領導的左翼文藝運動,在創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革命作家在左聯刊物和其他進步刊物上發表了大量作品,魯迅的《故事新編》以及他和瞿秋白的雜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鋪子》、《春蠶》,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張天翼、葉紫等人的小說,田漢、洪深、夏衍等人的劇作,中國詩歌會諸詩人的詩歌,都以其思想上藝術上新的拓展,顯示了左翼文藝的實績,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左聯的培養下,涌現了沙汀、艾蕪、葉紫、周文、蔣牧良、艾青、蒲風、聶紺弩、徐懋庸等一批文學新人。他們給文壇帶來許多生氣勃勃的作品,成為30年代文壇上活躍的力量。創作方面的巨大成就還在於出現了許多新的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題材和主題。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爭,工人群眾對資本家剝削的猛烈反抗成為許多作品描寫的內容。農村生活和斗爭的題材也進入了許多作家的創作視野,不少作品以真實生動的藝術畫幅反映了農村貧困破產的景象,顯示了廣大農民的覺醒和斗爭。此外,30年代動盪不安的城市生活也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真實、集中的反映。所有這些作品都體現著強烈而鮮明的時代色彩。
⑺ 濰坊市作家協會的主要活動和獲獎情況
自濰坊市作家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後至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期間,七年間,濰坊市作家協會始終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遵循「三貼近」原則,大力弘揚主旋律,深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強化隊伍建設和陣地建設,積極開展各種創作活動,將該市的創作人才緊密融合在作協的大家庭里,切磋研討創作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特別是針對該市文學基礎建設與精品創作做了大量的實質性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文學隊伍不斷壯大,文學創作邁上了新的台階。該市的文學隊伍不斷壯大,文學創作邁上了新的台階。該市的作協機構建立較晚。過去,基層的文學作者大多處在封閉狀態,缺乏相互溝通和交流。市作協第一次代表大會後,我們便推出了建立全市重點文學作者檔案的舉措。在各縣市區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協助下,對重點作者進行了書面調查摸底,並發展了一批新會員。在此基礎上,市作協積極調研,召開重點作者座談會,了解文學創作的現狀,掌握各地作者的創作動態,並給予力所能及的扶持。通過一系列的工作,全市的文學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文學新人的不斷涌現,為該市的文學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七年來,該市新增省作協會員55名,發展市級作協會員206名。全市的國家級和省市三級作協會員總數由七年前的97名發展到將近400名。隨著文學隊伍的不斷發展壯大,文學創作日趨活躍。尤為可貴的是,該市老一輩作家在黨的文藝政策激勵下,煥發了青春,創作熱情非常高漲,有的原來屬於業余創作,退休後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之中,奮力筆耕,為繁榮文學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老中青三代作家共同奮斗,在創作上不斷有新的突破,開創了該市文學創作空前繁榮的新局面。據不完全統計,七年來全市共創作出版長篇小說30多部,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文學作品專集、文學評論專著及其他文學形式的書籍80多部,平均每年在市級以上報刊出版物上發表各種形式的中短篇文學作品近千件。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努力促進精品生產。多出優秀作品、多出優秀人才。七年間,濰坊市作協不斷強化精品意識,積極引導和促進精品生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創作出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較高的作品,精品力作不斷涌現。其中,長篇小說《落日》、《槐園》、《屈原》3部作品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七年來,歷屆省精品工程獎都有該市作家的作品入選。此外,長篇小說《屈原》還獲得了台灣羅貫中歷史長篇小說獎;詩集《插翅膀的鄉事》獲首屆齊魯文學獎;長篇小說《綠潮》、《遭遇下崗》、《熱的冬》等8部作品獲濰坊市精神文明建設「精品工程獎」。另外,有多部(篇)中短篇小說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選載,還有部分文學作品發表在《十月》、《詩刊》、《文學報》等全國有影響的文學報刊上。
發揮職能,搞好服務,積極培養扶持文學新人。濰坊市作協積極為作家和文學作者提供優質服務。我們先後邀請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張炯等三位北京的著名專家來濰作學術報告,邀請著名作家張煒來煒作學術報告等,為提高該市文學作者的創作水平起到了良好作用。1999年下半年,市作協與市文聯、市檔案館聯合舉辦了慶祝建國五十周年文學創作成果暨檔案成果展,集中展示了全市五十年來的文學成果,共展出長篇小說、散文集、詩集、報告文學集等各種文學形式的書籍180餘部。通過展示,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該市的文學創作成果,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市作協先後舉辦了青雲山筆會,濰坊文學創作高密座談會,濰坊文學創作諸城青年作者座談會等,為作家提供了多次相互溝通和交流的機會。另外,還引導部分縣市建立了以創作骨幹為中心的文學沙龍,活躍了基層的文學氣氛。近幾年,我們與濰坊電視台合作,先後為該市5位老作家拍攝了人物專題片,在《中國濰坊》電視欄目播放;與《濰坊廣播電視報》合作,撰寫了該市5位作家的專訪,向社會推介宣傳。創辦了綜合性文學刊物《今朝》,與青海文聯聯合主辦了《青海湖》下半月刊。較好地發揮了培養文學新生力量、壯大文學隊伍的作用。介紹推薦有發展潛力的青年作者去北京魯迅文學院深造,向出版社推薦他們的作品,關心扶持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先後為20位青年作家的作品召開了研討會,並通過新聞媒體進行宣傳推介,擴大了文學新人和青年作家的社會影響。 這些活動和舉措,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營造了環境,活躍了文學氣氛,對繁榮全市文學創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⑻ 宋代作家中文藝創作成就最為全面的作家是:
蘇軾,蘇東坡,集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為精,其中詩、詞、散文多為傳世之作,而繪畫和書法亦為世人所稱道.
⑼ 宋安娜的創作成果
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199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天津作協簽約作家。
著有長篇小說《桅頂瞭望》、《聖光》;散文集《海之吻》、《別讓我成為富人》;長篇文化隨筆《解讀梁斌》;文藝理論專著《偵探小說學》(合著)和電視連續劇《風雨麗人》(合著)。
2005年出版《聞遍人間香氣——宋安娜小說散文集》。
作品曾獲得「五個一工程」提名獎、中國新聞獎二等獎、飛天獎、金鷹獎、全國報紙副刊年度大賽金獎、華北文藝理論一等獎等多項獎項,並於2002年獲首屆天津市青年作家創作獎提名獎。
潛心研究天津猶太人歷史,赴美進行學術交流,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論文,並主編大型畫冊《猶太人在天津》,以中英文對照版向海內外發行,受到國際猶太文化研究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