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宋代科舉成果

宋代科舉成果

發布時間:2021-05-24 06:16:30

⑴ 宋朝科舉制

有連中三元的人

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宋代的孫何、王曾、宋庫、楊置、王岩叟、馮京都是連中三元。

宋朝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范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乾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譽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譽錄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譽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僅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發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斗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⑵ 簡述北宋時科舉制的發展狀況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宋代「重文輕武」,所以也很重視科舉考試,但後期導致選官過冗過濫。
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

⑶ 宋朝的科舉制度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范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乾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謄錄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產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宋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斗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⑷ 宋元時期在科舉領域有哪些重大成果

宋初太祖、太宗、真宗等朝,在革除唐代科舉制弊病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套相當完整、嚴密的科舉制度。
元朝前期曾多次議行科舉,但都未實行。至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才正式宣布恢復科舉制度,次年即舉行考試。此後每三年一次(至元年間曾停科兩次)。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道。全國共設十七個鄉試科場,分布在京城、中書省直屬行政區以及各行省的省治所在地。總共錄取三百人,其中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各七十五名。會試在鄉試次年舉行,定額一百人,蒙古人、色人目、漢人、南人各二十五名。次月舉行殿試,分兩榜公布,蒙古人、色目人為右榜,漢人、南人為左榜,各分三甲,賜進士及第(右、左榜各一人)、進士出身及同進士出身,並授以官職。考試時的命題答卷,基本上以程朱理學(見理學)對儒家經典的闡釋為依據。蒙古人、色目人必須以漢文應試,但試題較漢人、南人為易。元朝科舉所取錄的人數和進士的地位,都要低於前代。

⑸ 宋朝科舉制度對宋朝的影響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范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乾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譽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譽錄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譽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僅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發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斗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宋朝科舉制度對宋朝的影響的主要問題是"重文輕武".
宋的皇帝多有文采而少有武略.他們害怕軍人擁兵作亂不願重用武將即使用了也不能做到不疑.這些都是唐滅亡的教訓.
宋人在文化教育觀念宣傳上刻意的壓抑武思想提倡文思想,讀書學習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所以宋人不好戰,在戰火燒到眼前時表現出來的是慌亂和懦弱.
宋時的中國人已經不是秦漢時的中國人了.
但在文化上卻達到了一個巔峰,在詩詞、歌賦、散文、宋代理學、科技等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⑹ 宋代科舉制度改革的背景和內容

唐晚年時,藩鎮割據,仕途由武人 唐晚年時,藩鎮割據,仕途由武人 壟斷,文人不及武人之勢力,考試 壟斷,文人不及武人之勢力,考試 制度難有發展。故宋代各皇帝都大力提倡科舉。

主特重科舉之原因有三
1、 五代時, 五代時,藩鎮割據 藩鎮割據,,禁軍跋扈 禁軍跋扈,, 故宋代時則主要消除藩鎮、禁軍之流 故宋代時則主要消除藩鎮、禁軍之流 毒,即防止武人掌握政權 防止武人掌握政權。宋太祖行重文輕武政策,以革除五代武人專擅 政策,以革除五代武人專擅 之弊,重科 特重科 舉舉。

2、唐代「重關節,重系望」, 唐代「重關節,重系望」,寒門弟子 寒門弟子 難有飛黃騰達成就,故宋代的考試制度 難有飛黃騰達成就,故宋代的考試制度 提拔寒門出身之才智之士 提拔寒門出身之才智之士,以成功做官 ,以成功做官 的榮華富貴作鉺誘,鼓勵士人考科舉,以以打擊高門世族 打擊高門世族。如: 歐陽修 、 范仲淹 都是寒門出身,都有所成就。

3〃需網羅人才以謀長治久安 , 中國在五代十國分裂了五十多 年,雖宋已統一,但內政未穩 內政未穩,外 患有契丹 契丹,西面的西夏、 吐蕃。所 以,故需網人才以謀長治久安 謀長治久安

4、打破因功世襲的蔭官制

⑺ 宋初完善科舉制的主要成就是什麼還有進士科的考查特點是什麼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范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乾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謄錄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產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斗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⑻ 宋代科舉制主要內容

「宋代的選官制度」,當時並沒有八股選士的說法,其官吏的選任,沿用唐代的科舉制度,但宋代由於經濟上的發展和門閥制度的衰落,科舉考試向庶族地主及中小地主知識分子廣泛開放.對於士大夫,正如陳傅良在《答林宗簡》所說的「家不尚族譜,身不重鄉貫」,只要文章、詩賦合格,就可錄取.這是擴大統治階級基礎的重要措施.
有常科、制科和武舉.考試的科目:《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明法等科.考取的人,稱為進士,考試內容著重詩賦.除進士科外,諸科則重帖經、墨義.
神宗年間,王安石變法,廢除考詩賦、帖經、墨義.每個考生在《易》、《詩》、《書》、《周禮》、《禮記》中任選一經,兼治《論語》、《孟子》,每試四場,考試方式是試策、試論、及經文大義.王安石著手整頓太學.將太學生分為三等:外舍、內舍和上舍.以考試的成績和平時的表現作為升舍、應試和授官的根據.這種制度稱為「三舍法」.
而後,司馬光執政,將王安石的三舍法廢除,將進士分為經義和詩賦兩科,罷試律義.這樣一來,進士便分為兩種,一曰經義進士,一曰詩賦進士.
直至南宋未年,選舉制度又反復過幾次,終於在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恢復司馬光時的詩賦和經義兩科進士,至宋末不革.
謝謝採納!

⑼ 宋代以後科舉考試科目發生了哪些變化

  1.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宋代「重文輕武」,所以也很重視科舉考試,但後期導致選官過冗過濫。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變。

  2.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范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

  3. 宋朝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有才乾的人擔任官職,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旨,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兩年不定。 宋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4.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謄錄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產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此種方法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變,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5.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變。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變,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宋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斗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6. 宋代的科考分為三級:解試(州試)、省試(由禮部舉行)和殿試。解試由各地方進行,通過的舉人可以進京參加省試。省試在貢院內進行,連考三天。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為臨時委派,並由多人擔任。考官獲任後要即赴貢院,不得與外界往來,稱為鎖院。考生到達貢院後,要對號入座,同考官一樣不得離場。試卷要糊名、謄錄,並且由多人閱卷。而殿試則於宮內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於殿試中進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經吏部選試。

  7. 南、北宋三百二十年,總共開科一百一十八次。取進士二萬人以上。

⑽ 宋朝以來科舉制的發展

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改革時期: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宋代「重文輕武」,所以也很重視科舉考試,但後期導致選官過冗過濫。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宋代的科考分為三級:解試(州試)、省試(由禮部舉行)和殿試。解試由各地方進行,通過的舉人可以進京參加省試。省試在貢院內進行,連考三天。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為臨時委派,並由多人擔任。考官獲任後要即赴貢院,不得與外界往來,稱為鎖院
二:中落創新
元代的科舉制度基本沿襲宋代,用「經義」、「經疑」為題述文。科舉分為地方的鄉試,和在京師進行的會試及殿試。元代科舉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應考;鄉試時只考兩場,要求相對較簡單。左榜供漢人、南人應考,鄉試時考三場,要求相對較嚴格。鄉試、會試考獲名單俱按種族分配。
三:鼎盛時期並走向僵化
元朝滅亡後,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明代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蔭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監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別是明初,以監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明成祖以後,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試,通過科舉做官。

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分為六段。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後闡述為什麼,謂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稱復收大結。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主要來源於朱熹註解)演變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同時也把科舉考試制度本身引向絕路。明末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記得採納哦

閱讀全文

與宋代科舉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