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求關於跨國公司技術轉移的案例!!!
「中國加入WTO後,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有了一些變化,那就是不再實行全面封鎖,而只是把相對落後的技術產品出口到中國。但發達國家從來沒有放鬆對華的高新技術出口管制。……美國自從2001年對高科技產品的出口許可證實行重新審查後,相當一部分原先批準的許
可證被凍結。對超級電腦、高科技電信設備、半導體設備,以及尖端的機械工具,幾乎完全對華停止了出口。」
考察現實,我們面臨著多種問題並存,一是跨國公司並沒將先進技術或者關鍵技術投入中國;二是跨國公司雖然將一些先進技術投入在華企業,但是關鍵技術仍然掌握在外方人員手裡;三是外方所投入的技術與產品只是其生產鏈中的一個環節,即使我方完全掌握,也無法生產出相應的產品;四我們引進的主要是先進的生產線,得到的是生產能力提升,但依然要依賴外方提升產品與技術水平。
從市場取向的角度,跨國公司在華企業有兩種,一是出口導向型的,即產品用於出口世界各地。對華投資的目的是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其他低廉的生產成本、優惠政策以降低其產品的生產成本,中國只是其全球的一個生產基地。這在高新技術產業表現比較明顯。實證分析表明這類企業往往採用其母公司的先進技術,生產其母公司最先進的產品。這實際上是跨國公司面向全球銷售的一個生產車間。另一種是市場佔領型的,以佔領中國市場為目的。這是絕大多數跨國公司來華投資的主要目的。許多在發達國家市場已飽和的產品在中國的成長性依然很好,被普遍認為是全球最大的潛在市場,可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通過直接投資規避貿易壁壘,謀求佔領中國的龐大市場。這類企業跨國公司投入的技術與母公司的最先進技術有一定差距。
根據對北京市科委認定的48家由跨國公司投資的高新技術企業技術水平的調查,與母公司相比,使用最先進技術的佔26.3%,使用比較先進技術的佔42.1%,比較先進技術與一般技術混用的佔31.6%。但是對外方投入的技術作進一步分析可知,其中主要是生產技術,對於提高技術水平有限。
事實上,技術轉移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2002年9月6日國家領導人宋健率團赴日,再次考察日本新干線技術,為中方是否引進日本技術的可行性進行論證。此事的起因是,9月2日向上海磁懸浮項目提供技術支持的蒂森克虜伯集團發言人表示,德國磁懸浮列車聯合財團沒有向中方提供全部德國磁懸浮技術的意向。開始因為日本不願轉讓技術我們才選擇德國的磁懸浮技術,我們與德國合作後日本又後悔,因為中國畢竟是一個大市場,還有不少線路要高速化,因而日本不斷示意願與我國就相關技術的轉讓舉行談判。但是與德方的合作過程並不順利,每前進一步都是雙方多次博弈的結果,其中關鍵點在我們必須要經過自己的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沒有技術實力就不可能有平等的談判地位,外方不會輕易將技術給我們。目前德國給了我們一部分技術,但都是在中方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部分相關研製成果的情形下德國才願意轉讓的。即便如此,德方仍然不願將全部技術轉讓。雖然該項目已在上海投入試運行,但是圍繞技術轉移的「鬥智斗勇」還有一段較長路要走,宋健此行也是向德方表示,如果他們在技術轉移問題上封鎖太緊或設置的門檻太高,我們會有新的選擇。
所以,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從企業層面上來看,跨國公司及其母國政府並沒有放鬆對華技術轉移的控制,特別在關鍵性技術引入方面還設置了很多障礙。我們正在西方跨國公司對華技術轉移的控制與反控制中艱難前行。
跨國公司對華的生產轉移與技術轉移
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的技術水平整體上高於國內企業,但基本上不是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作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晶元廠商英特爾進入了中國,但並沒有把核心技術帶到中國,它在上海的工廠僅僅是晶元的封裝線,最核心的晶元設計和製造、測試還是在國外。而從產品結構和生產能力上看,日本索尼在中國國內工廠的產品仍是以零部件為主,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比較少見,如VAIO筆記本電腦、PS2游戲機都不是在我國生產,在我國工廠的產品線在索尼體系中還處於比較低端的位置。日本愛普生在深圳與蘇州都投資建廠,並且在中國的企業所產生的效益已佔到該公司全球效益的42%,但是愛普生的研發仍然放在日本,中國只是一個生產基地。
把研發的主要機構設在母國和其他的發達國家,將核心零部件和產品的核心生產過程與關鍵環節放在其母國進行,而將技術含量低的零部件、產品的最終成品組裝生產放在發展中國家進行,在跨國公司中絕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大多數國際大跨國公司
的戰略選擇。尤其是許多現代高科技產品的加工工序多,有些產品的生產工序逾百道,即使中國掌握了跨國公司設在中國的生產過程的工藝技術,也無法生產出該類產品,這種生產模式對我們掌握其完整的產品生產技術基本上沒有可能。
仔細考察我們所認為的跨國公司已將其先進技術投入到中國,大多數都是先進的生產線,事實上是生產能力的轉移,這與嚴格意義上的技術轉移是有本質區別的。產品的技術,主要體現在產品的設計開發和關鍵部件的設計與生產工藝方面。轎車行業比較明顯,這是中國最早引進外資的行業,國際上各主要大汽車公司都在中國設立了合資企業,投入了先進的生產線,中國汽車製造技術和製造工藝一躍而進入90年代,但是中國至今一直沒有掌握轎車的設計技術,幾乎沒有自主設計的車型,作為轎車心臟的發動機的技術也沒有掌握。沒有掌握關鍵技術與核心技術,我們的轎車行業只能嚴重依賴合資中的外方,進一步講,我們的命運實質上完全掌握在他們手裡。在通訊行業也是如此,成立於1984年的合資企業上海貝爾公司,是中國通訊行業的龍頭企業,其核心技術從未讓中國人掌握,電腦晶元一直從其母公司進口,通訊程序不讓中國人接觸,真正對我們轉讓的技術十分有限。從「以市場換技術」、通過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的角度來評價,上海貝爾公司這個項目並沒有實現我們的初衷。
即使是高度自動化的現代生產線所體現的生產技術,如果跨國公司不轉讓生產線的設計原理和工藝,那麼我們學會的只是這種生產線操作技術。通過工人和技術人員「干中學」無法掌握全面的生產技術,更難理解與掌握其設計原理,一旦跨國公司撤走,我們的生產技術又會回到以前的水平。再說,現代生產技術發展也非常迅速,每種產品的生產線每隔一段時間技術上就會過時。只有真正掌握該產品的生產技術,才有可能做到創新,從而跟上該產品生產技術的最新發展。否則就會陷入「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怪圈。如果跨國公司再有意識地將不是最先進的生產技術投入中國,會使我們的追趕更為困難。如被稱為工業糧食的集成電路,產品升級換代很快,為了發展中國的集成電路,1995年中國上了908工程,從國外進口設備生產0.9微米的晶元,兩年後,世界集成電路已到0.35微米級的技術水平,中國又與NEC公司合資,生產0.5至0.35微米的晶元,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晶元技術已達到了0.15微米級。
江蘇省蘇州市決策層以全球化目光思考新一輪的產業布局、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時,已深刻地認識到,盡管目前IT產業是蘇州的一大優勢產業,眾多外商,包括摩托羅拉等著名公司早已進入,但是這種兩頭在外,即技術和市場都在海外的格局,隱藏著較大風險,因此在新一輪國際和我國上海的產業轉移中,蘇州在沿江地帶大力吸引「生根型」、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的重化企業。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跨國公司進中國決不是來給我們送技術的,他們根本不希望有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在東道國出現。相反,從其逐利本性而言,總是想方設法削弱東道國企業的技術實力,以便它們通過技術壟斷實現對市場的壟斷。我們所贊賞的跨國公司投入中國的先進技術,始終嚴格的控制在其所投資企業中,嚴防擴散,關鍵技術與核心技術也一直主要掌握在外方人員手裡,一旦外方撤走,這些「技術」也會隨之而去。
綜上所述,出於成本因素的考慮,跨國公司將其生產線投入到中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工業技術水平。然而對工業技術水平起決定作用的產品和工藝設計技術卻沒有實現很好的轉移,中國企業更沒有機會據此而形成自己的技術知識體系。
對跨國公司設立研發機構的再認識
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並不能從根本上直接推動中國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有幾個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關註:
——部分跨國公司在合資企業中取消原企業的研發機構,因為他們是技術提供方,不需要原企業進行研發,把合資企業改造成單純的生產基地,置中方於技術方面的附屬地位。而在企業內部對中方人員封鎖技術,阻止中方人員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削弱了我方技術人員的技術創新能力。國際經驗表明,只有很好的消化吸收才能真正掌握引進技術,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實現二次創新。這本是我們的初衷。這也是外商直接投資相對許可證形式引進技術的一個重要弊端。從中我們不難理解日本與韓國為何堅持
以許可證方式引進技術。
——絕大多數研發機構的功能定位是在服務於跨國公司在華企業佔領中國市場的需求,基本上從事的是一些適應性的工程化配套技術服務,很少從事創新研究,研發的高端,即基礎性研究與核心技術研發工作仍放在母國。
——實力薄弱。如微軟中國研究院是微軟公司的全球六大研究中心,但是只有一百多名技術人員,而微軟公司有數萬名研究人員。同樣,朗訊科技貝爾實驗室基礎科學研究院(中國)也只有一百多名技術人員,而朗訊公司有30000名研究人員。這與跨國公司研發經費投入結構也是一致的,如美國,資料顯示1992年美國跨國公司的研發費用87%投在本土研發機構,僅13%花在海外分支機構和研發中心。這種現象至今未發生根本性變化。
——建立研究機構是跨國公司整個策略的一部分,即爭奪中國最優秀的人才。如果跨國公司能夠在中國獲得最優秀的人才,會進一步增強其競爭實力,那麼它們在中國將不會遇到有競爭力的企業,中國的市場也就是它們的了。對中國而言,實際上成為「人才不出國門的流失」。把中方技術人員在其研發機構開發出的成果按照其全球戰略轉移出去,也是中國技術資源的一種流失。
近年來,這種形式的中國高素質人才流失非常嚴重。自從IBM、HP、Microsoft等國際IT行業的跨國公司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以來,中關村的IT人才流失一半以上,絕大部分都去了這些跨國公司。人力資源已成為現代企業競爭力的主要決定因素。這對於剛剛起步、實力很弱的中國高技術產業是「雪上加霜」,人才流失成為制約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在這場新形式人才爭奪戰中,許多在華跨國公司已非常超前地把目光投向了我國著名大學的在校生和研發人員。
即便如此,主流觀點認為無論如何跨國公司只要投入先進技術或者在我國設立研發機構,就會有技術溢出效應的產生,因此就能推進我國企業技術進步。不可否認確有溢出效應,但對此不能估計過高。無論是國外學者還是國內學者均有技術溢出效應不大的研究結論。
結論與思考
理論研究與經驗均表明,跨國公司以直接投資的方式向我國轉移技術,單純從引進技術的角度來講對我們不是最佳選擇。能否真正引進先進技術?能否真正掌握引進的先進技術?對我們技術創新能力培養及提高的推進作用及大小都是很值得深思的。「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在入世後如何變通?也是當前我們亟待思考的問題。
現在大跨國公司大舉進入中國,主要是想在這個蓬勃成長的市場上搶占更多的份額,日本企業甚至把中國市場作為它們走出困境的逃亡「福地」。對我們而言,如果最稀缺資源「市場」喪失了,而技術又沒得到多少,那是違背我們「開放」的初衷的。另外,不能最終擺脫技術上的依附「地位」,依靠自己的實力把失去的市場奪回來,技術又有何用?「先進技術」是發展經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自發的接受技術溢出其效果更為有限。通過直接投資而引進技術對本國的研發有壓抑的一方面,這也是每當我們在某方面研發取得一些突破,外方就積極主動的要轉讓同類技術,目的在於讓我們放棄自己的研發全部用它們的技術,從而削弱我們的技術創新能力,對此,我們要高度警覺。中國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最終要靠自己的努力,要在國際技術轉移中使我們的研發隊伍實力不斷增強。怎樣把「不出國門的人才外流」變成接受技術溢出的手段,是擺在我我們面前的新課題,在當前發達國家政府及跨國公司嚴格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的情況下,完全靠個人自發的行為,很可能結果是真正的「人才外流」。反觀運用引進技術提高本國技術創新水平最為成功的國家,如日本、韓國,都走的是另外一條路。對此我們要高度警覺。
我國應採取積極主動的形式,始終把技術轉移中的技術能力轉移作為我們的戰略定位;對於國外的技術封鎖,要思考與制定「反封鎖」策略,採取有效手段打破「封鎖」;應自覺主動與形式靈活地接受與擴大跨國公司的技術溢出效應;應該把引進先進技術與培育提高自己的技術創新能力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形成自己的技術體系;中國的技術問題最終要靠自己解決,這一點無論到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為此,適度的產業與市場保護是必須的,主動權與控制權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應該也必須採用「官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圍繞提高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來設計安排我們的國際技術轉移對策。
參考資料:http://www.jssti.net/bianjishi/jinghua/2003year/2003-12/kuaguo.html
❷ 為什麼不逼德國大眾向中國轉讓汽車技術
這是知識產權的問題,如果對方不轉讓,中國也不好強逼。如果對方能轉讓技術,或許是德國的工業達到一定的程度,中國的技術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
❸ 德國數控機床的老牌廠家,他們的高端數控電主軸技術轉讓,或者授權生產。國內有廠家感興趣的嗎
這個技術也只有具有一定規模和研發能力的企業才能接受了。推薦你試著聯系寧波海天,他們引進日本新瀉技術,電主軸技術應該是他們比較需要的。而且這個公司是私人老闆,比國企的靈活性要大。
❹ 德國史太白技術轉移中心在德國什麼位置在哪裡
德國史太白技術轉移中心在德國巴符州
1868年,費迪南德史太白在巴符州成立史太白基金,旨在按照雙軌制理念加強對青少年的技術和商業能力培訓。1971年在巴符州經濟部倡議下,成立非營利公益組織史太白經濟促進基金會。基金會在巴符州的應用技術大學里設立了16個咨詢處,提供技術咨詢服務。1983年對基金會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將高校咨詢處調整為技術轉移中心。
❺ 德國向中國轉讓u-214型潛艇技術是真的嗎
恐怕不是真的,首先說德國受限於對華武器禁運,不會出口。其次u214是一種小型潛艇,雖有隱身性好的優勢,但和尺寸有很大關系。中國未必會採納。其三,中國以買俄羅斯拉達潛艇,相比對技術問題已有針對性對策,不會吸取技術了。
❻ 二戰之後德國什麼技術轉移為航天技術做出了貢獻
不論蘇美,其火箭技術鼻祖都來自德國,甚至美國把近一個師的德國火箭部隊一股腦帶回本土
❼ 一個人在中國和德國分別有一個一人公司,現要相互間轉讓一專利技術,有無任何限制
中國不能隨便將技術轉讓給外國公司,有些技術需要國家商務部登記並發給你一個《技術進出口許可證》才行,我想德國也一樣吧
❽ 德國為什麼敢於轉讓高鐵技術給中國
是不轉讓就沒機會了
開始之前,先要看一下國際上對高鐵的需求
高鐵市場在國際上實際上是比較雞肋的
這玩意的前提就是國土面積廣闊,而且有比較不錯的基礎配套設施(在印度那種電力供應也無法保障的國家,高鐵就是笑話)
這么算下來,潛在市場真心很小,地域廣闊且有良好配套設施的國家,也就是美國、俄國、加拿大、中國,四家,別無分號
但是美國和俄國以航空為主,加拿大人口稀少,不會發展
中國市場是唯一的機會
但中國開出的條件就是必須轉移技術,這種情況下,如果西門子拒絕,市場就是就是其他幾國的,連本也收不回
唯一的辦法就是清倉出售,搶了眼前的蛋糕再說
❾ 中國企業想使用德國的專利技術,並且已經獲得德國專利權人的許可,具體使用步驟和流程是什麼
第一,最重要的是,專利是由地域性的,德國的專利在中國無法提供保護的,因此,應確認這項德國技術是否在中國已獲得專利授權(德國公司也可以獲得中國專利權)。反之,如果是在德國也是類似的。
第二,許可分為獨占許可,排他許可、普通許可,你應確認許可的類型,其中獨占許可最貴,其它依次便宜。
第三,專利實施許可合同需要在專利局備案,中國專利在中國專利局備案
第四,專利僅為技術的一部分,如果必要的話,應在合作協議中包含條款將與該專利相關技術一起許可使用才無後顧之憂。
第五,最好包括侵權補償條款,也就是說,如果德國方面的技術造成侵權而連累到中國公司,則德國公司須進行相應補償。
如果是德國專利則無法在中國獲得專利保護,企業應用倒是可以,不過和專利就沒啥關系了。 如果打算在中國獲得專利保護,則需要在中國申請專利並獲得授權。 專利實施許可的合同通常是在專利授權後進行的,不過如果你方比較放心的話也可以在授權之前進行。
❿ 德國有哪些技術轉讓類的網站,德國的科技合作類的網站,越多越好
何人不起故園情。。只得流霞酒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