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課程成果

課程成果

發布時間:2021-05-23 19:11:57

⑴ 幼兒園課程展示教學成果可以有哪些形式

課程抄內容的組織方式主要有 3 種,即分科課程、核心課程和活動課程。 1)分科課程,是以科目為單位對課程內容進行組織的一種方式。
(2)核心課程,又稱為生活中心課程或單元課程,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幼兒的學習有一個中心,所有學習活 動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來進行。
3)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在課程內容組織方面,強調以幼兒的活動為中心,以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
力為課程內容組織的起點,重視依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的變化不斷調整和組織課程內容。

⑵ 課改後的成果是怎樣的

新課程改革後,課堂教學發生了一系列可喜變化。在學習方式上,新課程倡回導學生主動參與、答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合作交流多了,參與活動多了;在教學方式上,新課程強調教師角色由「居高臨下」轉向 「平等中的首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和老師的平等對話多了,自主探究的空間大了。隨著課堂教學的這樣一些新變化, 「管、卡、壓」的傳統課堂管理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新課程下只有採取行之有效的課堂管理策略,才可以構建和維持有效的課堂學習狀態,防止和干預不良教學行為的發生,才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和確保新課程改革目標的落實

⑶ 中學生勞動課程中的成果指的是什麼

當你在課堂上嬉笑時,你是否想到老師在辦公桌上正在寫備課的情景;當你還版在因為哪位老師權「好欺負」而在擾亂課堂紀律,你是否想到老師在一遍又一遍的練習講課,讓課堂更有趣味,讓你重燃喜好學習的火焰。老師正在為我們辛勤勞動著,正在為我們,留下他們「甜美」的汗水。可是,你真的尊重老師的勞動了嗎?你有感受嗎?你有讓你辛勤的老師感到欣慰和自豪嗎?
如果尊敬老師的勞動,首先表現在課堂上。紀律是課堂的保證,所以一定要保持好課堂紀律;還要認真聽老師講的內容,當聽懂了的時候,要點頭向老師示意;如果不懂要下課再問明白。當然,課堂不能是一派死氣沉沉的景象,也要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要緊跟老師的步伐。讓老師也有一種果實雙豐收的喜悅之情。

⑷ 教學成果獎申報書成果簡介及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怎麼寫

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麼背景下進行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有經驗的優秀教師還是年青的新教師,是經過准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背景介紹並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
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我這個案例想反映什麼問題,是想說明怎樣轉變差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比如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研究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情境、經歷,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獲、最有啟發的角度切入,選擇並確立主題。
3、細節(案例描述部分)
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要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就要把學生怎麼從「不會」到「會學」的轉折過程,特別是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紹一番,說到「掌握」就一筆帶過了。
4、結果
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而沒有實施的結果,教學實錄通常也只記錄教學的過程而不介紹教學效果;而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教學的結果,即這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讀者知道了結果,將有助於加深對整個過程的內涵的了解。
5、評析(也就是案例的分析,分析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融入在案例描述中)
對於案例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過程、結果,對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評析是在記敘基礎上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同樣一個「問題生」轉化事例,我們可以從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律。評析不一定是理論闡述,也可以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引起人的共鳴,給人啟發。評析同時也是筆者對案例所揭示問題的詮釋與研究,是一個聯系實際的提升過程。需要教師運用教育教學理論對案例作出多角度的解讀。通過詮釋,挖掘這些矛盾背後的內在思想,揭示其教育規律就顯得十分的必要。
案例完整的結構形式:背景--主題--細節--結果--評析。
1、變式結構:背景--描述--分析
2、案例過程--案例反思
3、案例--問題--分析
4、主題背景--情境描述--問題討論--反思研究等。
注意:案例撰寫中,五個基本要素並不一定面面俱到,但細節與反思(評析)不可少。如果沒有這些因素,就不能說是案例。

⑸ 古世倉的課程成果

博士研究生專業課「20世紀中國作家研究」;
碩士研究生基礎課「20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比較文學」;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基礎課「中國現代文學史」等。 1、《老舍個性氣質論》:《文學評論》1999年1期;《新華文摘》1999年4期;《1949?1999甘肅文學作品選萃?文學評論卷》,甘肅文化出版社2000年2月版;99』國際老舍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老舍與二十世紀》,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2、《老舍與中國革命論綱》:《文學評論》2004年2期;《新華文摘》2004年12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4年5期。
3、《論老舍幽默的主客體統一性》:《文藝研究》2005年11期。
4、《中國現代小說「鄉土」意蘊的流變與中國革命》:《蘭州大學學報》2003年5期;《新華文摘》2004年2期輯目。
5、《魯迅筆下「孤獨者」形象的特質管窺》:《蘭州大學學報》1993年4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魯迅研究》1993年4期。
6、《魯迅〈在酒樓上〉結構的形式主義分析》:《蘭州大學學報》2002年5期。
8、《拓展與沉寂:近十年的老舍研究述評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年3期。
9、《對近十年老舍研究的反思》:《北京社會科學》2003年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現當代文學文摘卡》2003年4期。
10、《開創「老舍世界」詮釋與研究的新局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5年2期。
11、《沉實的探索:析第三次國際老舍學術研討會》:《文學評論》2003年4期。
12、《第六次全國老舍學術研討會述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4年5期。 1、《老舍與中國革命》,民族出版社2005年11月。
2、《老舍與中國新文化建設》(合著),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 1、主持甘肅省555創新人才資助計劃項目:「老舍幽默的主客體關系研究」(2004-2005);
2、主持蘭州大學翠英計劃項目:「老舍與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革研究」(2005-2009);
3、參與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規劃項目(01JB75011-44008):「老舍與中國革命」(2001-2005);
4、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2BZW051):「老舍與中國新文化建設」(2002-2006)。 1、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五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理論文章二等獎」(2005年);
2、甘肅省委、省政府「甘肅省第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5年);
3、甘肅省委、省政府「甘肅省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1年);
4、甘肅省委、省政府「甘肅省第十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7年);
5、甘肅省教育委員會「甘肅省高等學校青年教師成才獎」(2000年)。 (一)博士研究生課程:
1、20世紀中國作家研究:專業課,2006年開始;
2、20世紀中國文學思潮研究:專業課,2006年開始;
3、20世紀中國文學重要現象研究:專業課,2006年開始。
(二)碩士研究生課程:
1、20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基礎課,2006年開始;
2、比較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基礎課,2006年開始;
3、中國現代作家研究:專業課,2005年開始;
4、中國現代小說研究:專業課,2005年開始;
5、20世紀中國文學重要現象研究:專業課,2005年開始。
(三)本科生課程:
1、中國現代文學史: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課,2005年開始;
2、中國現當代文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基礎課,2005年開始;
3、中國現當代文學經典研讀:全校本科生通識課,2005年開始;
4、中國現代小說研究:漢語言文學專業選修課,2007年。

⑹ 實踐活動展示成果的方式有什麼

實踐活動展示成果的方式:活動報告、調查報告、調查表、實物標本、畫圖、攝影、活動日記、活動記錄、手抄報和展板等等多種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的核心課程,這門課程既不是課外活動,也不是活動課程,而是通過教育交往為中心的活動,其強調的是學生的參與,重視的是學生的體驗、感受,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為特徵,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

(6)課程成果擴展閱讀:

綜合實踐活動是現代教育中的個性內容、體驗內容和反思內容,與傳統教育片面追求教育個體的發展、共性和知識有所不同。

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態化空間,學生是這個空間的主導者,學生具有整個活動絕對的支配權和主導權,能夠以自我和團隊為中心,推動活動的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謀求獨立完成整個活動,而不是聆聽教誨和聽取指導。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這個生態化空間里,只是一個絕對的引導者、指導者和旁觀者。

與傳統實踐活動強烈的目標性不同,綜合實踐活動更強調多種主題,多種任務模式,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這種復合不是來自教師的人為復雜化,而是來自於學生個體對實踐活動主題的更深入認識和挖掘過程。

在國外,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被童子軍組織、民間公益組織、社區管理組織所分解,學校只是起到了輔助和輸送的作用。在中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通過課程改革被推動,附加在課程體繫上的課標教材、封閉實踐基地、素質報告承擔了更多的實際責任。

特點

(1)綜合性: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

(2)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往往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強調學生通過活動或親身體驗來進行學習,但不是為「活動」而「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顧名思義,它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通過「行動」來學習。但這里所講的「活動」或「實踐」,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從直觀上去理解,把它理解為讓學生「動」起來,或者讓學生去「操作」。而是要把它理解為「知與行」、「動手與動腦」的結合與統一。

那些不需要學生動腦思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沒有觸動的「活動」,不是「綜合實踐活動」中所講的活動。真正具有「育人」價值的綜合實踐活動,應當讓學生在活動結束時「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講,「活動只是一種教學的手段與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其內容與學生個人的生活或現實社會緊密相聯系,往往表現為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性問題,要解決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學生不可能到書本上去找現成的答案,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發現,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很少從預定的課程目標入手,它常常圍繞某個開放性的主題或問題來展開。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便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體現。

(5)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十分注重從學生現有的興趣與經驗出發,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與探究。學生不僅可以選擇學習的內容、進度與方式,還可以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或結果進行評價與反思。

閱讀全文

與課程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