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科技成果的啟示

科技成果的啟示

發布時間:2021-05-23 11:37:48

㈠ 今天我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科技成就,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希望越來越強

㈡ 科技成果的取得提供了哪些重要啟示

1、可以申報科技獎勵
2、為很薄科技項目提供依據。
3、其它

㈢ 世界科技發展對你的啟示

世界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啟示
近代科學技術的偉大進步是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思想解放運動,將科學從宗教迷信的精神束縛中解放出來。經濟發展為科技進步奠定了物質基礎,經濟需求成為推動科技進步的強勁動力。國家重視發展科技,政府實行科技獎勵政策,為科技進步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大大激發了科技人員的創造熱情。發展教育,培養人才,保證了科技的持續進步。科學家們重視實踐、勇於奉獻、大膽創新的科學精神不斷推動科技事業取得新的成果。
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1、興起階段:文藝復興運動促使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實現了科學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沖破了神學與經院哲學的牢籠,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新世界觀和哲學觀提供了堅實的依據。波蘭科學家哥白尼開創性與提出了「太陽中心說」,義大利哲學家布魯諾發展了他的學說,伽利略用自製天文望遠鏡觀察天體,證實並進一步發展了哥白尼的學說,因此他成為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17世紀近代數學建立、牛頓力學體系創立、近代化學創立等,都體現了這個階段的特點。2、綜合化階段:19世紀前期電磁學感應現象的發現,綜合了電與磁的關系,並取得了電磁關系研究的飛躍。分子—原子結構學說的確立、化學元素周期規律的發現、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提出、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創立,都是各學科發展過程中綜合化的表現。3、飛躍階段:20世紀四五十年代新技術革命興起,科技的各個領域都有突破性的進展,而且整體化、綜合化的程度更高,出現了許多新學科。
近代自然科學興起的原因:1、手工工場、大機器生產不斷地採用新工具、新能源,追求最高的勞動生產率,在生產和技術上向科學家提出新的任務和要求,這是推動自然科學創立與發展的前提。2、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近代科學的產生奠定了思想基礎。3、十六、十七世紀,伽利略、培根、笛卡爾等人創立的科學方法論,,為人們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指導性原則。4、歐洲先進國家進行保護科學發展的政策,允許自由討論學術問題和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又為近代科學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5、蒸汽機的發明推動了工業革命的迅速進行,資本主義經濟得到巨大發展,電子技術的應用促動了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近現代科技技術發展證明:每次重大的科技革命都會帶來人類經濟社會的長期持久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發展的滯後,是導致資源和消費矛盾突出,帶來經濟危機,甚至導致戰爭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性危機又常常催生科技重大突破,科學技術是真正引領人類走出危機的根本因素。因此,從中學到的啟示,我歸納為以下幾點:
促發展:抓住機遇,努力成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發源地之一。人類正在面臨著一次科技方面的重大整體性突破,已經成為很多戰略家的共識。搶占科技革命的制高點,功在千秋。在追趕世界先進科技水平的過程中,我國要提高緊迫性,充分發揮我國科技人員總量豐富、專業門類齊全等優勢,緊抓當今發達國家在科研條件削弱、人才吸引力下降的戰略機遇,以開放包容的「大國心態」,充分吸納全球科技資源為我所用。中長期工作圍繞成為新的世界科技中心,努力誘發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突破發展,制定方針政策和總體規劃,為中國未來百年興盛奠定堅實的科技基礎,為中華民族的和平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打基礎:高度重視基礎性、關鍵性、共性和戰略性的科學技術研究。現代產業的基石是科學技術,且更加側重於技術層面。基礎性、關鍵性、共性、戰略性的技術體系是現代產業體系的根本。唯有建立基礎性、關鍵性、共性、戰略性的技術支撐體系方能發展健壯的現代產業結構,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如:重視形成能源和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的上述技術支撐體系。這也可為我國國際科技外交博弈提供堅實支撐。在各國普遍重視低碳經濟的趨勢下,高度重視新能源研究突破方向的戰略選擇。注重一些戰略性關鍵技術的基礎研究,如深層礦產開采技術將開采深度從幾百米提高到4000多米,則可以大幅提升礦產資源可采量。
重改革:加快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理順科技與經濟的關系,堅定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和引領作用觀念絕不動搖。長期以來,存在較為嚴重的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現象,經濟增長主要依賴要素投入,科技成果轉化不足,科技對經濟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不太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國經濟和科技體制機制不相適應有關。要密切關注先進國家的科技管理體制機制,結合科技自身發展規律及與經濟發展相互作用規律,大力推進科技和經濟體制機制改革。
增職能:在科技主管部門設立服務技術司和產業技術司,並同時強化科技人才工作。美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已經超過 75%,其中科技服務業佔美國服務業的比例高達 72%,且發展速度超過服務業平均發展速度。以現代物流、金融、信息、健康等為特徵的現代服務業也需要大量的技術支撐。科技服務業作為新興戰略產業的重要方向之一,有必要加強相關工作。設立服務技術司,加強科技服務業有關政策研究和協調,有利於發揮我國科技人員數量世界第一的優勢,做大做強我國科技服務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幾十年來,我國行業共性技術沉積減少,研發力量薄弱,已經成為制約一些行業跨越發展的瓶頸。而當前新興戰略產業的發展和推進,更需要統籌協調產業技術研發工作。建立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也需要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加強技術支撐。這些都要求適時建立相應管理協調機構,有必要成立產業技術司,推進相關工作。在科技人才工作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更加需要加強科技人才工作處工作,統籌協調科技人才引進和培育,為創新型人才成長提供有利環境。
綜上所述,我認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新科技革命孕育和興起的重要機遇,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任務,發揮科技對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在吸取學習了各種教訓和啟示後,並且加以改進和利用,我相信,中國會更加強大、富強。最終屹立在世界之巔,引領科技發展的步伐。

㈣ 宋元時期推動科技成就的原因及啟示

1,宋朝的局部統一,與少數民族政權和議以及元的大一統為科技發展提供相對和平的環境
2,宋元經濟,生產力的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物質條件
3,宋元時期民族融合加強,與少數民族交流頻繁,促進了科技發展
4,繼承和發展了前代成就
5,各族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啟示:發展科技需要和平環境,經濟基礎,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激發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努力以及繼承傳統科技成果的精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㈤ 從矛盾的觀點談談人類在廣泛使用科技成果方面的啟示

這年頭好像都沒考過辨析題了吧 主觀題都是分析材料 不過都是老套路 先搬出基本原理 再聯系實際自行闡述

1矛盾具有普遍性 矛盾自始至終的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 隨著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 科技成果的廣泛使用對人類的生活有了極大的改善 不過也造成了不少負面影響 多年來也對自然界造成了極大的負擔和破壞
2矛盾亦有其特殊性 要分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看問題一定要抓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廣泛使用科技成果方面 人類應看到其對生活的改善這一主要方面 在發展科學技術的同時不忘保護 關愛環境 努力造成矛盾的轉化

基本原理還有一些 比如矛盾的統一性斗爭性 相對性絕對性 具體題目具體分析

㈥ 從科技成就對世界文明的推動中可以得到什麼啟示

我是一名文科生,就這個問題我簡單地回答幾點: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著重版體現在權四大發明上,其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是巨大的。指南針傳入歐洲,直接推動了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火葯傳入歐洲,將那些靠冷兵器耀武揚威的騎士階層炸得粉粹,使得以前的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造紙術的傳入,使得廉價的紙張很快取代了歐洲昂貴的羊皮紙,加快了資本主義文明的傳播;印刷術傳入歐洲後,更是加快了以書籍為介質的傳播,促進了思想解放。 總之,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科技的傳入,在促進西方國家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中發揮了巨大的推進作用,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過度

㈦ 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的作用

1、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時33分,在經過115小時32分鍾的太空飛行,完成我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後,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自主出艙。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標志著我國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實驗活動方面取得了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這對於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2、青藏鐵路全線鋪通 青藏鐵路工程技術人員和建設者按照建設世界一流高原鐵路的目標,在素有「生命禁區」之稱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攻克「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優質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鐵路全線鋪通任務,這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輝煌壯舉。裝載著大批援藏物資的列車10月15日陸續抵達拉薩。 3、我國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中科院計算所研製的龍芯2號,其單精度峰值浮點運算速度為每秒20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速度為每秒10億次,最高頻率為500MHz,功耗為3瓦至5瓦,遠遠低於國外同類晶元,其標准測試程序的實測性能是1.3GHz的威盛處理器的2倍至3倍 。信息產業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蘇省合作,建立「中科夢龍」龍芯產業化基地,一條以龍芯產業化為目標的高科技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 4、中國科考隊首次登上南極冰蓋最高點 北京時間1月18日3時16分,在挺進南極內陸冰蓋1200多公里後,中國南極內陸冰蓋昆侖科考隊登上了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南緯80度22分00秒,東經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計劃,冰蓋科考隊將在最高點建立科學觀測站,開展氣候環境監測,進行冰雷達測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綜合氣象觀測。我國科考隊成功登上冰蓋最高點,是人類南極考察歷史上的一次壯舉,表明我國南極事業發展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5、全球記載種類最多的《中國植物志》全部出版 與世界上同類著作相比,126卷冊的《中國植物志》收載植物種類和所含卷冊最多,總體編研水平高,是我國近百年來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統的全國植物志。《中國植物志》是關於中國維管束植物(包括蕨類植物與種子植物)的全面、系統、科學的總結,它記載了中國3萬多種植物(301科3408屬31142種),共5000多萬字,9000多幅圖版。 6、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首次單分子自旋態控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人員利用低溫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巧妙地對吸附於金屬表面的鈷酞菁分子進行「單分子手術」,成功實現了單分子自旋態的控制。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單個分子內部的化學反應,並利用局域的化學反應來改變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質,從而實現重要的物理效應,為單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備提供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單分子科學研究的廣闊前景。《科學》雜志發表了這項研究的論文,並在同期的「透視」欄目中對該成果進行了評價。 7、我國測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國家測繪局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獲得的新數據:珠峰峰頂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測量精度±0.21米,峰頂冰雪深度3.50米。這組數據是迄今為止國內乃至國際上歷次珠峰高程測量中最為詳盡、精確的數據。與1975年所測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約3.7米。此次精確測定珠峰高程的活動,反映了我國測量珠峰高程的技術水平和權威性,對於體現國家綜合國力和測繪科技水平、促進地球科學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8、中國大陸科學鑽探深入地下5158米 經過近4年努力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科鑽一井」勝利竣工,在江蘇省東海縣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並在此基礎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這標志著我國「入地」計劃獲得重大突破。這也是當前正在實施的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20多個項目中最深的科學鑽井。 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葯物分子運輸車」研製成功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製的「納米葯物分子運輸車」,直徑只有200納米,裝載的葯物在沿途不會泄漏,直到引導到了某一個特定的疾病靶點、在人們需要的時候才釋放出來,對疾病產生治療作用。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完成用「運輸車」裝載消炎、止痛、抗癌葯物的裝載控制釋放和定向傳輸的實驗。這項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志》和德國《應用化學》上。 10、最高解析度「中國數字人男1號」誕生 南方醫科大學構建完成的「中國數字人男1號」,高效數碼相機像素達2200萬,圖像解析度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毫米虛擬人切削中解析度最高的數據集。此外,按60兆一幀釋放,該數據集的數據量超過540千兆,為世界之最。「數字人」在醫學、航天、航空、影視製作乃至軍事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㈧ 中國科技發展得到什麼啟示

1結構功能主義視野下的社會轉型與科技發展功能與結構方法是系統中一種最常見的方法。事物系統在外部的相互作用中,所體現的基本特徵是系統的功能。比如封建社會確立後,科技發展取得了光輝的成果。這是封建社會自身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封建社會的結構則主要是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思想結構這三個方面,而這三方面關系的空間表現則是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制度,也就是封建社會的滯後性問題。在中國古代社會發展中,科技與封建社會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在封建社會處於上升階段時,它確立的一套體制和運行機制適應並保證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但是,雖然中國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早就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卻沒有進化到新的社會形態;而中國古代科技發展以領先世界多年的成果積累,也沒能夠向近代科學轉型,近代自然科學最終產生在曾經落後於中國多年的西歐。照說中國社會和科學技術早就有了向近代轉型的物質技術基礎了,然而在中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好像並未能夠同步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法則似乎失去了效力。這樣一來,人們似乎不得不從生產力以外的因素中尋找原因。有從獨裁專制的上層建築體制著手進行分析的,有從儒家思想禁錮了社會意識形態進行闡述的,還有的則從培養科學技術人才的教育制度來尋求原因的。這些分析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為我們進一步深入揭示問題的實質做了定量的准備。但是,我們同時要看到,以上所說的政治上層建築、社會意識形態和封建教育科舉是一種綜合的相互調節的機制,它們是共同起作用的,並不是單個的孤立因素。「經濟結構雖然是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結構的基礎,但是如果沒有與經濟結構相適應的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結構對它進行調節,為它提供條件,單靠經濟結構本身並不能保持穩定。這三個子系統是互為因果的,總體上構成一個封閉的循環圈。我們把它稱為社會結構調節原理」[1]。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是在近代科學尤其是在現代科學產生後才表現得更為明顯。但是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發展中的滲透性要素卻無時不刻地發揮著它自身獨特的功能。然而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要求封建的社會結構進行相應的變革以便向更高一級的形式發展時,「舊的結構就不能允許功能發展」,封建的社會結構是不會允許科技發展脫離服務於它自身的目標的,並且最終又限制了科技的深入發展。「由於功能發展的促進,便在新的范圍內建立起更高級的事物結構」[2],但是,這種結構性的社會形態轉變並未出現,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長期停滯不前,因而科技功能的進一步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從而失去了明清以前那種快速發展的勢頭。在這種循環下,於是出現了「生產力早已發展到較高水平,卻不能演進到新的社會形態」[3],科技也已達到相當高程度的積累,最後也沒有能夠向近代科學轉變,導致了社會結構和科技功能雙重滯後這種遺憾的歷史結局,這是古代中國社會結構的缺陷和功能的不足造成的惡果。於是在自身科技功能發力受限而社會結構又長期停滯的情形下,只有等待外部的沖突因素來刺激其結構與功能,這樣才能得到往前繼續發展的動力,猶如鯰魚效應所展示的那樣。但是此時的封建社會統治者自身已經失去了進行社會結構調整以繼續大步向前的勇氣,反而是一味沉醉在虛幻的「天朝上國」的迷夢中夜郎自大,脫離於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勢,而社會中的士子精英們仍然以「天不變,道亦不變」的信條來自我欺騙和麻痹。那麼,這時就只有等待外部因素的介入,才能為結構的重構和功能的更新提供條件,但對於古老而又傳統的中國社會來說,這是個長期痛苦而又充滿荊棘的漫漫歷程。2封建中國的社會結構與科技功能的互動機制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相互運動和矛盾推動而發展的。當然馬克思主義也不否認外部沖突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社會結構是生產關系的社會表現形式,包括社會政治結構、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意識結構,這三方面構成了整個社會結構的大致面貌。而科技則是第一生產力,是生產力發展中的滲透性因素,如果說生產力是社會的功能,那麼生產關系就是社會的結構,社會發展的一般進程就是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化。因而,科技功能的發展將會推動和促進社會結構的變化。下面我們將逐一分析社會結構的這三個方面,從而揭示出社會政治結構、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意識結構與科技功能發展之間的相互依賴和制約關系。2.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社會政治結構和科技功能的相互影響與制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政治結構是封建君主獨裁專制的政治體制,是一個以君主為首的金字塔式的結構。中國古代政治一個明顯特徵就是君主專制政體的超穩定性。同時,這也是封建政治結構停滯的一個表現,即封建社會始終未能向民主政體轉變。春秋戰國時君和士的關系是君臣關系的一個側面,兩者地位在某種范圍內幾乎是肩差而立。那時有許多諸侯求見士而不得,吃了閉門羹的故事。但是漢代大一統的封建帝國的建立,導致了傳統思維方式的一體化。自董仲舒把儒學神學化後,儒家政治思想就走向了片面和單向化發展,而原來對君臣之間的雙向要求逐漸被淡化了。在古代的封建綱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信條下,要發展出民主政治是不可能的。另外,科技發展要求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創新主體,要求學術自由,對學術自由的任何限制只能是阻礙知識的傳播,阻礙人們做出理性的判斷和採取理性的行動。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但是在中國封建社會,在專制主義政治體制下缺少的恰恰是這種學術自由的空間。中國封建社會特別是到了其後期更是一個具有濃重的道德意識色彩的國度,《萬曆十五年》的作者黃仁宇博士對此曾有過深刻的闡述。在一種政治和文化專制主義氛圍中,統治階層又實行愚民政策的情況下(八股取士就是明清政府愚民政策的典型表現),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康乾盛世」究竟能否算得上「盛世」,大可存疑。片帆不許下海,不可謂自信開放;文字成獄風行,不可謂言路暢通;一部字典、一部《四庫全書》,不可謂文化昌明;只能訓詁不敢言「大學」,不可謂思想活躍。以上的描述深刻而生動地反映了明清以來專制主義極端強化的情況下當時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停滯的情況,即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停滯性問題。可見,在中國古代封建政治長期停滯,沒有能夠過渡到民主政治體制,並且缺乏相應的法治的精神,最終影響了科技發展所需求的有效的政治支持。2.2封建社會的經濟人口結構與科技功能進步的相互影響與制約中國在5000年的農耕自然經濟歷史中,出現了舉世聞名的農業盛世,產生了農耕經濟文化理論,涌現了許多技術發明。這些農耕經驗和技術被我國歷代的農書記載下來了,形成了一個文獻系統,如北朝《齊民要術》、唐朝《耒耜經》、宋《農書》、明徐光啟《農政全書》、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清張履祥《補農書》等,這些農書的內容,包含了官方生產管理和地方知識,並概括了一些基本的理論思想和操作方法,表現了很高的文化意識。不過,這種農耕思想和技術之類的書籍最注重的往往是天象氣候與農事耕作的聯系,而不是為了發展天文學。這是中國農耕技術發展中的一個顯著特點,如二十四節氣就是農民安排農事的依據。所以在農耕發展的同時,各代也非常重視歷法的改進和編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這些先進的農業耕作技術卻往往無法在社會生產中發揮出它們的最大作用,比如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記載的先進耕作技術並沒有發揮出它們在生產中應有的效用。又如,由於小農經濟保守、內斂的慣性使然,明朝廷在停止遠航活動後竟銷毀了鄭和航海的部分檔案,而在中國曾經輝煌燦爛的天文觀測成果也沒有引起天文學的革命,因為天文、地理測量的成果在中國的統治者看來是關乎皇朝命脈的國寶和神聖的御用物,而非是處於科學研究和發展的需要。造成這種情況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封建經濟自身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結構和家庭耕作生產發展的模式。封建家庭人力結構使封建社會擁有了優質而豐富的人力資源,而人力資源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的表現,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業因此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但是家庭小農耕作形式又限制了技術分工的細化,也限制了作為生產力表現的生產工具的進步,同時也限制了生產工具在社會生產中發揮出其應有的地位和作用,這就使社會發展科學技術的動力和條件嚴重不足,使中國封建社會始終不能發展出工業。中國封建家庭這種以人力增長來彌補工具技術不足的發展模式,使得社會生產和改良不是沿著勞動分工———生產工具的提高———生產力提高這樣一條依靠科技進步從而促進生產發展的內涵式發展道路發展,而是相反的,走增加勞動力———擴大耕地面積———提高生產總量這樣一條依賴家庭內部勞動力人口的增長來擴大社會產生總量的外延式發展道路。「加洛和莫阿夫認為,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生活在一種只可維持生存的低水平線,該水平線圍繞一個常數波動,沒有太大變化。人均收入的增加並沒有帶來生活質量的提高,反而更大的增多了人口數量。技術的進步會帶來暫時的收入增加,但是人口的增長將很快趕上來,結果生活的質量又再次降低。不僅在工業革命的誕生地歐洲是如此,在整個世界都是如此。根據經濟學史家的研究,18世紀中國人的相對生活水平比公元元年時事實上還要低」[4]。2.3封建社會述而不作的意識形態結構與科技功能積累的相互影響與制約人們在分析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滯後性問題時,注意的最多的往往是社會意識形態對科技發展的現實制約。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就在於當時古人有著一種「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家)、「述而不作」(儒家)、「頓悟」(佛家)的心理和一種「尚意」和「至良知」(王陽明)的追求所造成的。比如教育體制決定知識精英階層的面貌,在中國古代的科舉教育體制下輸出的是「內聖外王」的儒家式的治國人才。儒家理念奉行的是「溫良恭儉讓」。從本質上說,儒家文化是一種政治哲學文化,科學創新至多不過是他們的副業或閑暇之娛而已,而士人精英們打心底里是看不起從事「奇計淫巧」的科技工作者的。這就造成了科技發展中的理論創新主體的缺乏。「最大的一批發明家無疑來自平民、匠師和手工業者,他們不是官員,甚至連小官也不是,也不屬於被半奴役的階層」[5]。而在生產勞作實踐中的技術發明者由於缺少理論知識的堅實基礎,所掌握的技術始終無法上升為理論總結。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像《墨經》這類的科學書籍(該書對形式邏輯等有過較為系統的研究和論述),在往後鮮有再現。「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所能起的作用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它實際掌握群眾的廣度和深度,正如馬克思所說:『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麼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6]。即當理論被群眾掌握時,就可以轉化為無窮的物質力量。而在古代中國,城鄉是具有對抗性質的,同時中國古代掌握科技實踐力量的主體和擁有科技理論往往又處於對立狀態。科舉教育制度下造成了實踐主體和理論主體的脫節。在這樣一種科技創新主體自身理論與實踐相互分離的狀態下,科技進步過程中那種由自發向自覺發展的要求是很難實現的,科技發展分散狀態很難整合。因此,社會意識結構中自身發展條件的缺陷造成了科技功能發展的不可持續性。一旦科舉制度隨著歷史的推移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時,科舉走向了盡頭,人民的思想處於禁錮之中,而整個社會又已經喪失了勵精圖治的自我更新和挑戰的勇氣。那時知識精英階層仍是以一種「天不變,道亦不變」這種過時的儒家信條來麻痹自己,終至於閉關鎖國而又夜郎自大,脫離了歷史發展大趨勢。而像徐光啟這樣一種將儒學和西方科技知識「會通」的學者則是大為罕見的。況且那已經不是在傳統社會意識結構下產生的成果,因為此時的徐光啟已經銥眅了西方的基督教,是在中西文化大交流的情況下所產生的積極成果了。在封建的中國社會結構中,科技發展終究沒有能夠負擔起普及科學,提高國民素質的重任,社會的意識結構和社會心理終究沒能從濃重的儒家文明的道德意識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以上我們分別從社會結構中的社會經濟結構、社會政治結構和社會意識結構三個方面分析了它們和科技發展之間的影響與相互制約性。我們從中看以看出中國古代科技功能發展滯後正是由封建社會自身結構的長期裹足不前導致的。3西學東漸與東學西漸交融下中國社會結構的重塑與科技功能的萌動當一個社會的結構停滯不前時(恰恰中國封建科技與經濟論壇肖來付,蘇振芳近現代以來中國科技發展歷程的啟示社會又長期處於止步不前),這時就需要一個強大的外部因素的介入,以改變這個社會的結構,或重新塑造一個嶄新的社會制度,這樣才能為這個社會的科技發展創造出更高級的社會結構體制,而肩負起這一歷史使命的就是至今仍在繼續著的中西文化大交流。各種文化的融合需要時間,時間意味著進化和進步。老祖宗自1840年與蠻夷會師於鴉片戰爭而顏面掃地以來,中國的封建社會結構同時也開始邁開了改變它往昔的面容的步伐:「中國民族,從出世以來轟轟烈烈,從未遇見敵手。現在它忽逢勁敵,對於他自己的前途,很無把握,所以急於把他自己既往的成績,及他的敵人的既往成績,比較一下」[7]。不過,結構與功能主義理論的一個缺陷是過於強調社會結構的穩定性和均衡性,卻忽視了社會沖突的作用。鑒於此,沖突理論則認為:沖突是每一個社會都無法避免的,是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沖突對社會的作用不僅具有破壞性的一面,而且還具有建設性的一面。由於中國封建社會自身結構的長期穩定性,而這種結構又造成了科技(生產力)發展功能的不足,以至社會生產無法完成變革生產關系(封建社會結構)的任務,似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及其變革的規律失效了。在這種情況下,科技發展要求的結構更新在封建社會內部無法得到滿足,這時就需要有外部因素的介入才行。「以美國社會學家科塞爾和米爾斯為代表的沖突學派把沖突看作是社會的普遍現象和相互作用的一般形式。他們認為,沖突是任何組織都不可避免的;沖突的存在並不都是壞事,他既有破壞性的一面,也有建設性的一面」[8]。正是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出現了中外歷史上的第二次文化大交流(第一次是中印文化交流,佛教文化傳入中國並與中國的社會生產、生活相融合),對於近代中國來說,這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然而這一過程仍在繼續之中。它使封建社會再也無法保持原封不動的結構,終於使她出現了種種松動和變化的跡象。於是在明清時期出現了將中西科技和文化融會貫通的「會通」思想,這就為科技生產功能的重新發展鬆了綁並開始解除其發展的束縛,社會結構與科技功能的循環互動開始得以再次萌動,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相互促進和循環在西方外部因素強力介入的情況下得以重新開始正常運行。中西第二次的交流及由此所產生的震盪的強度在中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這同時也為中國傳統封建社會中的結構和功能的更新提供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總之,中國封建社會的封閉性系統在外部沖突條件介入的情況下,在面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時,這種超穩定的社會結構開始了它邁向近代化的步伐,雖然它的起步比西方晚了許多。以李大釗和毛澤東為代表的新一代知識分子在博採眾長、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在西方傳入中國的眾多學說中,如:自由主義、民粹主義和社會主義等等,最終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學說。而封建社會的結構得以徹底改變、舊貌換新顏則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事情了。從此,社會結構得以重構,科技功能得以發揮,在解放後,社會結構與科技功能實現了良性互動,較之封建社會,國家取得了一系列的更加偉大輝煌的科技成就。「近代以來許多志士仁人尋找救國道路,他們給自己貧弱的祖國寫下的第一份診斷書是,中國受到列強凌辱的原因是兵不利、甲不堅、科學技術不如人。因此開列了『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葯方。我們曾不止一次嘲笑他們是庸醫:在一個腐朽的封建政權下怎能指望發展教育和科學!所以選擇了另一條道路:經過數十年奮斗,用武裝推翻封建政權,建立人民自己的國家

㈨ 請舉例說明我國古代輝煌的科技成就並說說你從中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太多了,比如印刷術,人只有不斷地探索發現,鑽研,才能夠有大的成就突破

㈩ 通過對古代科技成就的學習 獲得了哪些啟示

我是一名文科生,就這個問題我簡單地回答幾點: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著重體現在四大發明上,其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是巨大的。指南針傳入歐洲,直接推動了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火傳入歐洲,將那些靠冷兵器耀武揚威的騎士階層炸得粉粹,使得以前的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造紙術的傳入,使得廉價的紙張很快取代了歐洲昂貴的羊皮紙,加快了資本主義文明的傳播;印刷術傳入歐洲後,更是加快了以書籍為介質的傳播,促進了思想解放。 總之,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科技的傳入,在促進西方國家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中發揮了巨大的推進作用,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過度

閱讀全文

與科技成果的啟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