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技術方法攻關
(一)西藏地區
1.初步總結出一套更適合青藏高原的二維地震勘探方法
通過幾年來對羌塘盆地不同地表、地質條件下的地震採集技術試驗和處理攻關試驗,總結並初步形成了針對羌塘盆地的復雜表層和地下結構條件,以激發為中心的深井、適當葯量、小道距、長排列和多尺度震源採集方法技術組合;以精細靜校和地表一致性處理為前提、以提高信噪比為核心、以精細速度分析、高次方動校和自適應技術去噪為主要手段的處理方法技術組合(圖3-17)。
試驗證明,采樣觀測系統8382.5-17.5-35-17.5-8382.5(單線接收),道距35m,炮間距70m,最小炮檢距17.5m,最大炮檢距8382.5m,CMP 基本線元17.5m,覆蓋次數120 次 ,接收道數480道,可以取得較好的採集資料。同時要注意避開強風期間放炮,井深以潛水面下3m為佳。覆蓋次數的增加對取得好的資料十分重要。
2.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層物性柱,並分析了盆地主要物性界面
通過9000餘件物性測試資料的統計分析,系統總結了羌塘、措勤等主要含油氣盆地沉積地層、基底及火成岩體的密度、磁化率和電阻率等物性特徵,建立了羌塘盆地和措勤盆地等主要地層物性柱狀圖;為分析盆地內主要密度界面、磁性界面及電性標志層等奠定了基礎。
(二)松潘-阿壩地區
松潘-阿壩地區為高原地區,高寒缺氧,機械效率低,在該區鑽探井深7000m的超深井,這在松潘-阿壩地區乃至整個青藏高原都是首次。紅參1井鑽探除了要克服高海拔區一般超深井遇到的問題外,還要克服設備防凍保溫問題、鑽井液抗高溫穩定性能問題以及松潘-阿壩地區三疊系構造形變強烈、地層產狀變化快、局部地層直立、地層倒轉、地層破碎等復雜地質條件等問題。該井於2004年8月6日開鑽,至2006年12月6日鑽達井深7012.8m 完鑽,歷時27個月,其間,採取了多種有效的工藝技術方法,圓滿完成了地質鑽探任務。通過對紅參1井鑽探工藝技術方法的成效分析,認為在本區甚至整個青藏高原地區的深井、超深井鑽探中,可採用以下鑽探工藝技術方法:
鑽機:電動鑽機,並適當增強動力、控制系統,驅動系統,循環系統的動力。冬季使用-20#柴油,防凍機油。
鑽頭:選用HJT547G、HJT617G兩種型號鑽頭。
取心鑽頭:用川石生產的BC279型取心鑽頭。
井斜控制:為提高勘探效率,可採用垂直導向系統。
鑽井液有抗高溫穩定性能:適當時加入3%SMP、PMC,有效控制HTHP濾失量;泥漿在高溫高壓下失水量增加時向泥漿中大量加入液體的三磺材料。
圖3-17 2006QT-1剖面局部與97-880a剖面局部對比
a—2006年新採集處理的QT06-1剖面局部
b—重新處理的97-880剖面局部
設備防凍措施:有供暖保溫和伴熱電纜纏繞等措施,並對主要設備建防沙棚封閉。
(三)柴達木盆地
首次將微地震台陣網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技術應用於柴達木盆地西部深層構造探測,建立了微地震台陣網深層構造探測的技術方法體系。
微地震台陣網天然地震層析成像勘探技術,主要是利用密集高頻微地震台陣網記錄到的天然的或誘發的地震事件的體波(橫波或縱波)到時信息來反演得到研究區三維波速分布。地震波波速異常在空間上的分布往往對應於岩石成分變化在空間上的分布,反之亦然。據此,我們就可以通過層析成像得到地震波波速異常的空間分布,並得到岩石成分在空間上的分布特徵,從而推斷所有活動和不活動構造面的空間狀態。這些結果在油田深層地質構造解析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微地震台陣網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技術主要包括野外工作,數據處理,結構反演和地質解釋4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野外工作,包括野外地震台站的選點、安裝、搬遷、復查和數據採集等具體步驟。第二部分數據處理,包括數據格式轉換、地震事件選取、地震震相拾取、地震定位和求取震級等工作。第三部分速度結構反演,則包括利用已知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建立初始波速模型;對研究區進行網格劃分;通過射線追蹤得到地震波傳播路徑並據此進行正演計算;利用共軛梯度反演方法得到三維波速結構等具體步驟。第四部分地質解釋,包括建立利用測井資料標定地質層組的原則以及利用波速梯度解釋斷層的原則;藉助多種軟體實現成果的平面、剖面以及三維表達;探索地質解釋和成圖的多軟體最佳組合形式。
通過在柴達木盆地西部獅子溝-游園溝地區、乾柴溝-鹹水泉地區的試驗研究,初步建立了中等尺度微地震台陣網深部構造探測的技術方法體系,獲得了在自然條件惡劣、地形地貌復雜、人工地震難以實施的柴西獅子溝-游園溝地區、乾柴溝-鹹水泉地區的深部地質信息。
2. 韓雅玲的技術成果
脾切除後有了血栓服用什麼葯比較好
3. 近兩年來,我國禽流感科技攻關取得的成果有哪些這些成果對禽流感防控將會起到什麼作用
近兩年來,我國在禽流感科技攻關取得了大批成果,突出體現在禽流感的防治技術專上,包括疫屬苗和診斷技術。我國自行研製出禽流感H5N2滅活疫苗、H5N1基因重組滅活苗、H5亞型禽流感重組禽痘病毒活載體疫苗,可分別用於雞、水禽、肉禽的疫苗免疫接種,保證了各種不同禽類的免疫需要。禽流感H5N2滅活疫苗在2004年我國禽流感的阻擊戰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近期我國已研製出禽流感重組新城疫活載體疫苗,已顯示出開發和應用前景。我國已研製出一批診斷技術,包括RT-PCR技術、ELISA技術、熒光定量PCR技術等快速診斷技術,可以用於禽流感的臨床診斷、疫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這些成果已經和將在目前和今後我國禽流感的防控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4. 技術攻關成果積累範文
給我的文字的時候,我才知道:對於你,我亦有著太多太多的不知道的事
5. 劉雲旭的科研成果
1.汽車零件國產化重大技術攻關
1)轎車滲碳齒輪坯等溫正火:滲碳齒輪是汽車的重零部件,在整個轎車國產化的價格比重很大。為解決一汽(捷達車)、二汽等企業滲碳齒輪傳統正火工藝質量不合格、齒輪坯切削性不穩定、製品變形大等問題。劉雲旭教授提出了等溫正火新工藝的解決方案。而當時國內教科書、期刊均無此述語,企業專家們對此方案存有疑惑,但鑒於捷達轎車國產化的燃眉之急,決定由他主持研製一條等溫正火生產線在一汽專用車廠試用,結果獲得成功,為德國專家認可。此後,等溫正火生產線在國內迅速普及推廣。到目前,汽車齒輪不經等溫正火不能使用,已經成為行業內共識,其研製的等溫正火生產線,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新產品。
2)高碳非調質鋼汽車連桿:捷達轎車連桿採用高碳非調質鋼製造,解決了鍛後控製冷卻的技術關鍵,具有節能、簡化工藝、零件質量高等優點。他專門研究了這種鋼控製冷卻與顯微組織和性能之間的關系,在Materials & Design(1998)和國內期刊上發表多篇研究果,不僅為連桿國產化提供了依據,而且為進一步擴大這類鋼的應用提供了條件。
2.節約能源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發
針對我國進入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出現的能耗增長超過GDP增長這一難以使經濟持續發展的問題,他提出了零件節能熱處理技術方案:
1)利用鍛造余熱空冷製造汽車前梁的研究。前梁是汽車中最重最大的鍛件,原採用合金調質鋼,經淬火、高溫回火處理,每噸前梁熱處理加熱耗電達600KMh。
為節省這一能耗,他設計了一種低碳低合金空冷貝氏體鋼,鍛後無需熱處理,經台架試驗,壽命達到調質鋼件技術要求,並通過省級技術鑒定。
2)汽車滲碳齒輪坯利用鍛(軋)余熱等溫正火新工藝。利用齒輪坯鍛(軋)成形後的余熱,精確控製冷卻,使齒輪坯無需再正火,每噸鍛件節電400KM·h,並改善齒輪的切削加工性和減少齒輪最終的變形。產品經廠家使用證明質量良好。有關研究成果已在美國Minerals, Metals& Materials society 會議論文集(1999)發表,在國內期刊上也發表了多篇論蓍。
3.節約重要資源的新材料研發
為節約我國緊缺的金屬鉻資源,劉雲旭教授設計研發了低鉻耐磨材料。
1)研發了低鉻耐磨球(國內需求量100萬噸)。他與吉林鐵合金合作,用低鉻(<2%)代替高鉻耐磨球,其硬度、抗沖擊性都達到高鉻球的技術要求,同時降低了成本。
2)設計研發了消耗較大的無鉻耐磨白口鑄鐵產品,經工廠生產性試驗表明,新材料的性能與含鉻15%、鉬3%的鑄鐵比相當,而生產成本可降低50%,極具競爭力。該產品全國年消耗超億元。
4.納米技術、納米材料的研究
劉雲旭教授對納米技術應用於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1)他與四平市高斯達納米製造設備公司合作,為納米技術應用進行設計和試驗研究,為企業申請到國家東北老工業斟地改造項目基金1.2億元。
2)他與四平換熱器企業合作,研發了抗積垢(水、油垢)表面納米技術,延長了產品使用壽命,提高了換熱效率,進而市場競爭力增強。
3)他對常規武器表面納米技術處理進行了研究,顯著提高耐磨性、耐蝕性、耐熱性,現樣品已交總後勤部檢測中。
5.中葯材超微細化先進製造技術
劉雲旭教授從中葯材先進製造技術理念和中葯轉斟因治病機制出發,提出了中葯材超微細化增高療效的低溫加工方法,編寫了「中葯超微細化先進製造技術」和「中葯治醫機理探討」兩篇文章。
1)他與吉林農大葯材學院、長春中醫學院等單位合作,進行了「中葯超微細粉顆粒加工設備,制劑工藝及其質量標準的研究」,已取得階段成果。
2)他與敦化力元葯業公司合作,開展「瓜霜退熱靈膠囊的二次開發」的研究,對名貴中葯超微細化加工後大幅度提高混合成葯療效進行了研究。
6.劉雲旭教授對抗災害能力、確保安全的增強材料及裝置進行了研發:
1)他目前正在研發抗地震用鋼。他從「小震完好」,「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目標出發。研究了抗地震鋼筋。初步研發具有高強度同時具有高延、塑性的抗地震用鋼,通過試驗得到高於目前廣泛使用3級鋼筋強度一倍的效果。
2)他對煤礦「雙通」,「網預報」安全系統進行研發。提出了「煤礦雙通,兩預報安全系統研發建議。
在劉雲旭教授無私的奉獻和熱情指導下,一大批中青教師成為了教學和科研的骨幹。劉雲旭教授的教育思想、科研理念和忘我的工作,深深感染著他的一代又一代學生。
6. 於國權的科研成果
2006-2008年間,於國權總經理負責公司的技術創新和經營管理工作,領導和參與了12項產品研發、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實施項目:
1、2006年領導和組織「水稻條紋葉枯病干擾病毒基因疫苗」生物農葯新產品、技術的研製。為國內首創,列入省科技廳農業高技術研究項目計劃,2009年通過揚州市科技局成果鑒定和項目驗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2、2006年領導和參與「98%吡蟲啉原葯」、「95%異惡草松原葯」、「98%毒死蜱原葯」、「98%氟磺胺草醚原葯」新工藝技術的研發,通過省級成果鑒定,分別達到國內領先和先進水平。
3、2007年領導和參與的「年產1200噸環保型高含量氟磺胺草醚原葯」產業化項目列入國家火炬計劃項目。
4、2008年領導和參與的「98%吡蟲啉原葯及制劑」開發項目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領導和參與的「稻瘟醯胺、丁醚脲、烯草酮、煙嘧磺隆原葯、40%異惡草松水乳劑、16%氟·毒乳油」等6個新產品、新工藝技術的研發通過省級成果鑒定,分別達到國內領先和先進水平。
通過新技術創新,推進技術進步,開發新產品、攻關新工藝,提高了產品質量及清潔生產水平。通過節能減排,降低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促進了企業的快速、優質發展。2008年實現銷售6.4億元,利稅7861萬元,分別比2006年增長69.92%和88.74%。
7. 技術方法攻關新進展
戰略選區項目,通過對深水海域、西部復雜山地地區、南方碳酸鹽岩地區、火山岩覆蓋區等幾類典型地球物理勘探久攻不克地區開展地震、非地震、綜合地球物理勘探聯合攻關,以及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攻關試驗,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形成了技術方法集成創新,直接推動取得了一批油氣重大發現和重要地質成果。技術方法攻關取得的新進展,對於解決許多長期困擾我國油氣調查和勘探的技術方法問題,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形成適應不同地區有針對性的地球物理勘探配套技術,整體提高我國油氣資源戰略調查水平,促進油氣勘探開發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海域深水長電纜地震採集和處理技術取得長足進步
針對南海北部深水崎嶇海底的地震攻關,首次採用電纜長度5000~6500m以上的長電纜進行地震資料採集,在資料處理上,創新應用了分頻去噪及波動方程壓制崎嶇海底多次波技術、疊前深度偏移消除崎嶇海底影響技術、移動平均消除崎嶇海底影響的時深轉換方法,使地震資料的淺、中層信噪比大幅提高,深層信號能量也有較明顯增強。
通過長電纜地震資料採集技術與集成創新處理技術的緊密結合,地震資料處理效果的品質顯著提高,所獲得的高品質地震勘探成果,為我國在南海北部深水海域取得重大天然氣勘探突破,提供了技術保障。
2.復雜地區寬線地震勘探組合技術取得重大進展
針對柴達木盆地獅子溝-油砂山構造帶的特殊地質地理條件,採用「2炮2線」寬線觀測系統及精細的表層結構調查、單深井高速層激發等新技術,剖面品質取得了比較大的突破;處理攻關中採用三維資料處理方法,在做好靜校正的前提下進行擴大面元處理,最終合成一條剖面,形成了有針對性的寬線地震處理技術。
在碳酸鹽岩裸露區地震攻關中,採用「寬線+彎線」觀測系統,提高覆蓋次數,壓制側面干擾及其他雜訊,增強深層弱反射信號,提高資料品質;資料處理中根據地下反射面元及覆蓋次數分布,優選了偽三維處理方法,得到了較好的處理效果。
通過攻關,地震剖面品質有了明顯的改善,反射波波組特徵好,同相軸連續性明顯提高,易於對比追蹤,主要目的層接觸關系清晰,獲得了古生界內幕的有效反射信息,能用來進行精細解釋,為在整個南方碳酸鹽岩裸露區展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與評價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3.高原地震調查技術在羌塘盆地取得了明顯效果
高原地震調查攻關中,在嚴格控制施工質量的前提下,圍繞著確保野外採集施工質量、提高覆蓋次數來提高資料信噪比:通過檢波器面積組合、增加檢波器個數來壓制隨機干擾;採取加密表層結構調查點,根據潛水面變化選擇井深;增加疊加次數,確保疊加效果;減小炮點距離,增加有效覆蓋次數;採用可變線元觀測系統,以利於獲得較多的地質信息;用儀器監視外界雜訊,採取深埋檢波器減少干擾等一系列技術來保證採集質量。
處理工作中通過地表一致性靜校正解決短波長的剩餘靜校正量;選用不同處理系統的最佳去噪手段組合應用,有效提高疊前數據信噪比;利用了地表一致性和提高解析度的處理技術,保證了剖面信噪比的提高。
所獲得的地震攻關成果表明,地震剖面淺、中層反射波組較為齊全,且主要反射波組連續性較好,易於識別和追蹤,深層反射有所改善,反映的構造特徵較為明顯、可靠,基本達到了解基底起伏和區域構造格局的地質任務。
4.高精度重磁、三維電法(MT)勘探取得重要進展
在柴達木盆地西部花土溝-獅子溝地區實施的高精度重磁、三維電法(MT)勘探,是我國第一次在油氣勘探復雜區取得顯著效果的重、磁、電三維採集處理解釋一體化項目。
通過在微機群上開發出三維MT反演並行演算法軟體,在國內率先實現了實際MT資料的三維處理與反演。實現了與地震資料同一平台解釋,提高了綜合解釋能力和效果。
該項技術具有精度高、信號均勻,能有效抑制雜訊和減少靜態位移影響,消除主測線與聯絡測線的閉合差等優勢。有利於開展進行重、磁、電資料的約束反演及綜合解釋,能夠得到較為真實反映地質現象的剖面和三維成果,補充深層地震勘探資料的不足。
5.火成岩覆蓋區、南方碳酸鹽岩地區綜合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取得新進展
大楊樹盆地是我國東部地區較為典型的火山岩覆蓋型盆地,在本地區利用地震資料建立初始解釋模型,以此為約束進行重力和磁力資料的物性反演,利用EMAP的反演結果確定基底的起伏深度;用已知的鑽井資料做驗證,以及地質露頭的對應分析,可以較好地確定基底的起伏深度。與密度解釋模型相結合,較准確地推斷出基底的起伏深度以及基底的岩性分布。
針對海相碳酸鹽岩裸露區開展電法(MT)勘探工作,採用了高精度MT採集技術、長時間觀測等9項採集關鍵技術。通過開展MT資料處理攻關,確定出適用於海相碳酸鹽岩裸露區的「利用有效視電阻率處理、綜合信息二維反演成像系統為依託的二維連續介質反演、最優化信息異常分層技術和電阻率界面成像」的資料處理方法。
結合區域地質、地震、鑽井等資料,按電法剖面的地質解釋方法,較可靠地解釋出構造分區、斷裂、地層展布以及局部異常體等地質構造,成果可信度高。
6.首次將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技術應用於油氣資源調查
戰略選區項目,首次將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技術應用於柴達木盆地西部深層構造探測,開展了獅子溝-游園溝、乾柴溝-鹹水泉等復雜地形區的試驗,初步建立了微地震台陣網深層構造探測的技術方法,為進行本地區深層地質結構解釋提供了新的手段。
7.首次成功實施高原地區超深井鑽探
戰略選區項目,在松潘-阿壩地區實施的紅參1井鑽探,在鑽機配置、鑽頭選型、鑽井液抗高溫穩定性、井斜控制以及設備防凍等方面,運用了多種有效的工程工藝技術方法,在海拔3500m的高原成功地打出了一口井身質量較高、井深達7012.8m的超深井,並取全取准了各項地質資料。
紅參1井的成功鑽探為今後在高原和復雜地質條件地區開展深井、超深井的鑽探積累了寶貴的鑽探工程技術。
8. 地震採集技術攻關及應用效果
東秦嶺-大別造山帶南側江漢平原簰洲地區地表條件較復雜,水系發育,大小湖泊眾多、魚池密布、溝渠縱橫,分布有長江和東荊河等河流(圖3-30)。東荊河及長江將工區分割成多塊,塊與塊之間無橋梁相通,僅靠兩個汽車渡口通行,南北通行條件較差。工區內村莊集鎮密布、人口眾多。此外,長江、東荊河及其內堤等大堤禁炮區的分布范圍廣。
圖3-30 2007年簰洲二維工區地表示意圖
工區內地表激發岩性主要為黏土、流沙及淤泥,激發和接收條件差,能量衰減快,造成地震記錄上的強面波干擾及低頻諧振等。
該區自上而下分布有從T2-Z的反射層,各層地層產狀相對平緩,其中TT2目的層高點埋深在1600m左右,TD目的層高點埋深在3400m左右,TS目的層高點埋深在3400m左右,
(一)施工難點與對策
(1)工區主要目的層埋藏深、深層地震信號能量弱、資料信噪比較低
有針對性的採取如下對策:
a.採用較大的排列長度接收(由以往的2950m增加到7180m),提高覆蓋次數(由以往的30次提高到90次),選擇區內最好的激發岩性(黏土)激發,採用較多的檢波器串組合接收,特別是增加檢波器的串聯個數(由以往的9串2並改為現在的18串2並),增強組合效應,提高檢波器串的靈敏度。
b.結合工區的實際情況,針對性地做了大量的試驗工作(66炮),在此基礎上合理地選取了採集參數。施工中根據激發岩性和地震資料的變化加強生產中的試驗。
c.採用黏土層井炮激發和因地制宜的可控震源施工參數,確保了激發能量和頻率,保證了地震資料品質。採用標准化的施工現場,確保各工序的施工質量。
(2)工區內涉及的湖泊眾多,魚池密布、集鎮等障礙物眾多,測線穿魚塘、湖泊長度為38.7km、484個炮點,炮點布設難,激發葯量受到限制
採用的對策為:逐點踏勘,選取最佳激發點和激發葯量。湖泊水域採用水上鑽井、水下井炮激發、水下檢波器接收。魚池區不減葯量,確保激發能量,累計全區16~24kg葯量占生產井炮83%。
(3)大葯量激發帶來一系列工農問題,工區內分布有經濟價值較高的精養魚池、網箱,且大都是甲魚、珍珠、蟹苗,工農賠償費用高
採用的對策:增加賠償額度,對炸死的魚、蝦、蟹苗採用市場價位3~10倍以上的高價進行回購。積極與地方政府聯系,深入宣傳石油勘探對國計民生的意義,以獲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4)區內地表是由厚薄不均的淤泥、流沙、黏土組成,且埋深不穩定,導致資料橫向差異大
採用的對策是:
a.通過精細的表層結構調查(微測井、岩性錄井調查)盡可能選擇黏土層激發。
b.採用動態井深岩性識別控制技術,盡可能選擇區內最好的激發岩性(粘土)激發,鑽井岩性統計顯示全區73.3%的井炮可以保障在黏土層激發(圖3-31)。
圖3-31 全區激發岩性分布圖
(5)設計的17條測線全部穿長江、東荊河、通順河等,堤防禁炮區長度為93km,占炮線總長度的20%,加上長江水面寬度約2km(圖3-32),造成淺層資料缺失
圖3-32 長江禁炮區示意圖
採用的對策:
a.採用SM26可控震源在禁炮區進行激發,最大限度壓縮地震剖面缺口(一般可控制在0.9s以內)(圖3-33)。
圖3-33 採用震源(上)與不採用震源(下)剖面缺口對比
b.選擇較重的可控震源施工參數(驅動幅度70%~75%,震動次數12次,掃描長度22s),確保可控震源的激發能量(圖3-34)。
c.迎水面200~500m全部採用可控震源取代聚能彈施工,取得了較好的地震剖面(圖3-35)。
d.靈活設計觀測系統,對於工區地表障礙物密集的地段,一方面採用非縱觀測方式,最大限度的避開障礙物(圖3-36);另一方面採用靈活變觀施工,以滿足覆蓋次數的需要(圖3-37)。
圖3-34 SM26可控震源激發原始單炮(左)和30~60Hz分頻掃描顯示(右)
圖3-35 聚能彈激發(左)和SM26可控震源激發(右)剖面對比
圖3-36 PZ-06-203.25線東荊河大堤段非縱觀測示意圖
圖3-37 測線過長江段變觀觀測系統
(6)可控震源施工效率低,每小時只能震5個點,同時可控震源施工碾壓農作物面積大,工農糾紛嚴重,將嚴重製約施工進度
採用對策如下:合理安排可控震源的施工順序,採用震源大搬遷來贏得施工時間,從時間上要效率;提前與地方政府聯系,取得他們的支持和幫助,贏取寶貴的施工時間。
(7)水域面積大,水上作業效率低,安全系數小
採取的對策是:針對水域作業,制定水上作業流程,組建水上作業專班(圖3-38),明確職責,責任到人,水上作業時隊領導和HSE監督員在現場負責水上作業的指揮、檢查、監督以及應急處理。
(8)大面積湖沼區,如五湖沼澤地帶、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嚴重製約施工進度。
採用的對策是:採用水檢埋置,提前擺放排列,保障不由於排列耽誤施工進度;採用船拖設備代替肩挑進行搬遷,減小勞動強度。
(9)簰洲灣民垸堤是國家重點防洪堤段
採用的對策是:聘請專業人員對簰洲灣內所有炮井進行回填;實測所有的炮點到大堤的距離,利用AutoCAD作圖軟體,繪制出炮點與大堤禁炮區的相對位置,確保設計井炮在禁炮區之外。
圖3-38 水上作業專班施工現場(左圖為鑽井專班、右圖為放線專班)
(二)科學確定施工參數
根據地質任務、技術及基本採集參數要求,結合工區以往勘探經驗、復雜水網地表條件、地震地質條件,採用如下施工參數系統:
(1)接收參數
檢波器型號:SN4-10;檢波器組合:18串2並;組合形式:矩形面積組內距:Δx=2m,Δy=4m組合基距:12m×12m;組合基距:12m×12m;組內距:2m×4m;組內高程差:≤1m。
(2)地震儀器參數
儀器型號:408UL數字地震儀;錄制頻率:0~200Hz;前放增益:12dB;記錄格式:SEG-D;記錄長度:8s;采樣率:1ms。
(3)井炮激發參數
激發方式:2~4井;井深:根據鑽井岩性選取黏土埋深一般為8m/12m;葯量:16~24kg;葯型:中密。
(4)可控震源參數
震源型號:SM26;組合台數:3台;驅動幅度:≥70%;組合基距:10m;震動次數:8~12次;掃描長度:22s;掃描頻率:8~72 Hz;掃描方式:線性升頻。
(5)觀測系統
觀測系統:360道中間對稱放炮,排列7180-20-40-20-7180;覆蓋次數:90次;炮點距:80m。
此外,在觀測系統設計過程中,合理設計變觀,確保覆蓋次數,避免主要目的層出現反射盲區,測線穿越長江炮檢點無法正常布設時,施工中採用延長排列,增加道數進行不對稱接收,以彌補深層的覆蓋次數;此外,針對東荊河大堤禁炮區的限制,無法進行炮點布設,施工中採用了非縱觀測系統進行接收,即有效避開了東荊河大堤禁炮區的影響,又為炮點的選取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從而保障了接收質量,非縱觀測系統如圖3-39所示:
圖3-39 排列線接收方式7180-20-40-20-7180
(三)攻關效果及建議
1.地震採集攻關效果
簰洲地區地震攻關採集完成生產測線17條(圖3-40),生產7367炮,炮線長517.08km,滿覆蓋剖面長度為424.62km,資料長度為611.48km(其中井炮6190炮、震源點1177個),此外,完成高密度採集試驗線12.72km(滿60次覆蓋),計233炮(震源53炮,井炮180炮)。獲生產記錄7367張,井炮記錄按照三級評價,震源記錄按照二級評價:井炮6190炮,其中一級記錄3887張,一級品率62.79%,二級記錄2302張,合格率99.99%;震源1177炮,其中合格1174張,震源合格率99.75%;全區合格率99.96%。滿覆蓋段覆蓋次數大於76次,全區總空炮率0;低測資料合格率100%;測量成果合格率100%;現場處理剖面合格率100%。各項質量指標均達到合同及設計要求。
對原始記錄和初疊剖面進行了分析,原始記錄總的表現為能量強、具有較高的信噪比,反射層次比較豐富,初疊剖面基本能夠反映本區復雜的地質構造特徵,能夠較好的完成地質任務。所獲得的地震剖面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主要目的層組地震反射波組特徵清楚,動力學特徵明顯;斷點清楚,簰南斷層、地層南北傾清楚;與以往資料相比,信噪比、解析度有較大提高(圖3-41)。
圖3-40 2007年度簰洲地區二維地震攻關測線位置圖
圖3-41 新測線(下)與老測線(上)對比
通過簰深1井鑽探鑽遇地層層序正常,與地質預測基本吻合,表明通過地震攻關能為勘探提供高品質地震,為下一步鑽探目標的確定指明了方向。
2.地震採集建議
在存在大片禁炮區的平原水網地區,對地震資料的野外採集是一項嚴峻的挑戰,對於比較寬的過江段,應優化觀測系統設計方案,盡量採用大排列,高覆蓋次數施工;同時,應盡可能的精選激發點並選擇合適激發能量,壓制干擾,提高資料信噪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