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證書極權

證書極權

發布時間:2021-05-22 03:07:48

Ⅰ 除了中國,還有那個國家有身份證,戶口本啊~

身份證說到底就是一組號碼(唯一標識)。

英國的身份證:英聯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首次發行了強制的身份證,但在1919年時取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又重新引入身份證,但在戰爭結束7年後的1952年又廢除了,原因是廣大公眾對Willcock v Muckle案件的憤怒到達了高潮,此案件中 Clarence Henry Willcock在違規駕駛時被警察攔下後拒絕出示他的身份證。盡管他輸了官司,然而法院一致認同他的觀點,即身份證存在是不適當的。盡管如此,還是有些國務大臣建議重新引入身份證制度,在各種各樣的借口下,2003,那時的國務大臣David Blunkett說英國政府打算引進一種基於生物技術的國內身份證計劃,同時使用資料庫記錄居民的人口,而這將在2013年前強制實行。國務辦公室認為這種身份證將會挫敗國際恐怖分子活動,35%的恐怖分子使用虛假的身份旅行。最近以來,政府也聲稱這種身份證將幫助阻止非法移民,「健康旅行」,騙取津貼以及偷竊身份,並且生物護照也將讓英國國民更易到美國旅行。美國的身份證:美國目前還沒有真正的全國身份證,這是由於全國范圍內都沒有這樣的聯邦機構擁有足夠司法權可以發布給所有美國公民身份證。所有立法機構都嘗試創建一個這樣的機構,但是都失敗了,主要原因是來自於自由意志主義者和保守派政治家的強烈反對,他們把這種全國性的身份證看作是極權主義者社會的象徵。不過,美國20世紀30年代成立社會安全管理局以後,聯邦政府規定所有合法公民和居民都必須持有一個社會安全號碼。實行強制性身份證的國家西班牙的 DNI(Documento Nacional de Identidad) 樣本DNI-e強制性身份證可能只是在一定年齡之後開始生效。注意: 條款中的 "強制"一詞在不同的國家可能有不同的意義. 通常,如果沒有身份證,可能會被頒發一張票據, 或者有些情況下,沒有身份證會被拘留,直到身份被確認。 實際上, 胡亂管理比較罕見, 不過除了在極權國家。比利時: State Registry (in Dutch, French and German) (在12歲時首於發行, 強制於15歲)愛沙尼亞: id.ee/ (愛沙尼亞語)德國: Personalausweis (德語)以色列: Teudat Zehut (16歲開始頒發, 18歲強制執行)義大利: Carta d'identità波蘭: Dowód osobisty (18歲)羅馬尼亞: Carte de identitate (14 歲)新加坡: Immigration & Checkpoints Authority (15 歲)此外還有這些國家: 克羅埃西亞, 埃及, 希臘, 盧森堡, 馬來西亞, 葡萄牙 和 泰國不實行強制性身份證的國家澳洲 ("公民認證")、加拿大(公民卡)、芬蘭、法國、日本、 瑞典和 瑞士 實行非強制性身份證。丹麥、挪威、冰島 沒有官方的國家身份證。注意: 上述國家沒有公民身份證,但是有其他形式的官方證件,比如駕駛執照等。不用來證明公民身份的的身份證一些企業或者政府部門為了某些社會目的而簽發「身份證」(資質證明),這些「身份證」可以用來證明一些資格。比如在英國,計程車司機就必須攜帶「身份證」。

Ⅱ 我很想看下美國公民的身份證。

美國沒有身份證,一般用駕照代表身份。美國護照我見過,沒有網傳的什麼強大祖國之類的話,純屬謠言。

Ⅲ 有關身份證的資料

身分證(或寫作身份證)是用於證明持有人身分的文件。

種類
現代身分證與傳統的「紙版配照片」式身分證相比相似之處已經很少,而更多的是採取高技術的智能卡形式,具備由計算機進行掃描和閱讀的能力。當身分證是由國家所頒發時,它將作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公民身分的證明工具。大量新技術的出現允許身分證包含生物統計學信息於其中,如照片、面部特徵、手掌特徵、虹膜掃描識別或指紋識別。其他通常出現在身分證上(或資料庫中)的信息包括:全名,父母姓名,住址,職業,民族(在多民族國家中),血型和凝血因子。

支持和反對身分證人士的爭論

支持
支持身分證的人士指出:

身分證是一個有用的行政工具來增加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減少罪案;
執法人員可於街上抽查身分證時可得知被抽查者是否患有多重人格分裂,而當時其運作之人格並非其原人格。

反對
反對身分證的人認為身分證可讓政府以一紙證件讓人民沒有隱私權及人格權。政府對於身分證的使用方式能夠使得政府對於公民的監視變得更為簡易,比如在何種狀況之下實行身分證制度,身分證相關的信息是否/如何存儲於資料庫中等等。

中華民國的身分證

中華民國94年式國民身分證正面樣張
中華民國94年式國民身分證背面樣張主條目: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

中華民國的身分證稱為「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現行版本是1985年起所換發,並於1995年起由手寫資料改為電腦列印,男性的身分證為淺黃色;女性的身分證為粉紫色。但因發行多年,已嚴重被偽造用以犯罪,在2000年初起就開始研議更換新身分證,原先身分證上有象徵華人的龍圖案,但被一些信奉西方宗教的人士所反對,經過數年設計,正式版本於2004年定稿。原預定於2005年7月起全面換發,但因為中華民國《戶籍法》有規定請領及補發身分證需要按捺指紋,被爭議為侵犯人權,因此司法院大法官採取緊急處分權決定暫緩,並於同年9月的大法官會議做成解釋,裁定《戶籍法》中按捺指紋的規定違憲失效。後於同年12月21日起開始換發新版中華民國身分證,預計換發至2006年12月31日為止。此次換發新身分證與以往不同的是,不再以顏色區分性別,但對於照片的規定嚴格許多,也因為有強制露出耳朵的規定,被部分耳朵缺損人士所抗議。

中華民國的現役軍人,以往是以軍人補給證做為軍人用身分證件,近年來已改成中華民國軍人身分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身份證
主條目: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身分證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1984年4月6日,中國大陸開始實行居民身份證制度。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並且開始頒發第一代居民身份證。第一代居民身份證採用印刷和照相翻拍技術塑封而成,比較容易被偽造。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2003年6月28日,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此中規定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年滿十六周歲的中國公民,應當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未滿十六周歲的中國公民,也可以依照本法的規定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

2004年3月29日起中國大陸正式開始為居民換發內藏非接觸式IC卡智能晶元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公安部表示,居民身份證更新換代工作將在2008年前全部完成。第二代身分證較第一代身分證做了很多改進。第二代身分證表面採用防偽膜和印刷防偽技術,使用個人彩色照片,而且內置了數字晶元,採用了數字防偽措施,存有個人圖像和信息,可以用機器讀取。還採用了更大字型檔,目的在於解決人名地名中的生僻字問題。

香港的身分證
主條目:香港身份證

香港智能身份證正面香港身份證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境事務處簽發。香港法例規定凡年滿十一歲或在香港逗留多於180天人士,皆需於年滿十一歲後或抵港30天內登記領取身分證。年滿十一歲的兒童所領取的身分證為兒童身分證,並必須於年滿十八歲後更換為成人身分證。所有十五歲以上人士於公眾地方皆必須隨身攜帶身分證,並隨時接受檢查。香港現正進行最新一代的智能身分證的換領工作。新的智能身分證除了可以作一般出入境及身分認證用途外,還可以用作網上電子證書、公共圖書館圖書證,於2006年可同時用作駕駛執照。

香港永久居民於出入香港邊境時候只需出示身分證即可過關,毋須出示護照。

如果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持有人因需要更換新證或因丟失舊證而要補領,在新證未發出前入境事務處會發出「申請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收據」。此收據具臨時身份證的功能。

每張香港身份證上,均會在姓名一欄下面,印有中文電碼,以方便政府或機構作輸入姓名之用。

(按此可參看香港智能身份證的樣本。)

英國的身分證
主條目:英國國民身分證

英聯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首次發行了強制的身分證,但在1919年時取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又重新引入身分證,但在戰爭結束7年後的1952年又廢除了,原因是廣大公眾對Willcock v Muckle案件的憤怒到達了高潮,此案件中 Clarence Henry Willcock在違規駕駛時被警察攔下後拒絕出示他的身分證。盡管他輸了官司,然而法院一致認同他的觀點,即身分證存在是不適當的。

盡管如此,還是有些國務大臣建議重新引入身分證制度,在各種各樣的借口下,2003年,那時的國務大臣David Blunkett說英國政府打算引進一種基於生物技術的國內身分證計劃,同時使用資料庫記錄居民的人口,而這將在2013年前強制實行。

國務辦公室認為這種身分證將會挫敗國際恐怖分子活動,35%的恐怖分子使用虛假的身分旅行。最近以來,政府也聲稱這種身分證將幫助阻止非法移民,「健康旅行」,騙取津貼以及偷竊身分,並且生物護照也將讓英國國民更易到美國旅行。

美國的身分證
主條目:美國身分證

美國目前還沒有真正的全國身分證,這是由於全國范圍內都沒有這樣的聯邦機構擁有足夠司法權可以發布給所有美國公民身分證。所有立法機構都嘗試創建一個這樣的機構,但是都失敗了,主要原因是來自於自由意志主義者和保守派政治家的強烈反對,他們把這種全國性的身分證看作是極權主義者社會的象徵。

其他國家
實行強制性身分證的國家

西班牙的 DNI(Documento Nacional de Identidad) 樣本
DNI-e強制性身分證可能只是在一定年齡之後開始生效。

注意: 條款中的 "強制"一詞在不同的國家可能有不同的意義. 通常,如果沒有身分證,可能會被頒發一張票據, 或者有些情況下,沒有身分證會被拘留,直到身分被確認。 實際上, 胡亂管理比較罕見, 不過除了在極權國家。

比利時: State Registry (in Dutch, French and German) (在12歲時首於發行, 強制於15歲)
愛沙尼亞: id.ee/ (愛沙尼亞語)
德國: Personalausweis (德語)
以色列: Teudat Zehut (16歲開始頒發, 18歲強制執行)
義大利: Carta d'identità
波蘭: Dowód osobisty (18歲)
羅馬尼亞: Carte de identitate (14 歲)
新加坡: Immigration & Checkpoints Authority (15 歲)
西班牙: Documento Nacional de Identidad (DNI)
此外還有這些國家: 克羅埃西亞, 埃及, 希臘, 盧森堡, 馬來西亞, 葡萄牙 和 泰國.

不實行強制性身分證的國家
澳洲 ("公民認證")、加拿大(公民卡)、芬蘭、法國、日本、 瑞典和 瑞士 實行非強制性身分證。

丹麥、挪威、冰島 沒有官方的國家身分證。

注意: 上述國家沒有公民身分證,但是有其他形式的官方證件,比如駕駛執照等。

不用來證明公民身分的的身分證
一些企業或者政府部門為了某些社會目的而簽發「身分證」(資質證明),這些「身分證」可以用來證明一些資格。比如在英國,計程車司機就必須攜帶「身分證」。

Ⅳ 有關身份證的詳細資料

我國身份證的起源之一
中國最早的身份證制度,應該是1936年民國寧夏省政府所制定的「居民證制度」。
地處西北邊隅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史稱寧夏省)早年經濟文化落後,但卻成為中國身份證制度的發端地,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歷史原因
寧夏省建立於1929年1月1日,與甘肅、陝西、綏遠及蒙古接壤。1933年,馬鴻逵被中央政府任命為寧夏省政府主席。為了加強統治,馬鴻逵從1934年開始,在全省清查戶口,建立保甲制。1936年5月,中央紅軍開始西征作戰,解放了寧夏的鹽汕、豫旺、同心等地。為了抵禦紅軍,寧夏制定出各種反共防共之策,發收「居民證」便是其中一種。居民凡15歲以上之男女須一律佩帶居民證。

——居民證——最早的身份證
寧夏「居民證」為白布製作,長7厘米,寬3厘米,上面寫有姓名、年齡、籍貫、職業、身長、面貌、特徵以及手紋箕斗形狀等項。「居民證」被規定縫於上衣裡面,以便查驗。這個「居民證」雖與後來的國民身份征尚有不同,但已具備了身份證的各項要素,當屬中國身份證之最早雛形。

不過,寧夏省「居民證」制度的施行並不順利。主要原因是,布制居民證是縫在衣服上的,由於洗曬和磨損.很快就變得模糊不清。所以,此項制度僅實行了一年多,就變得名存實亡。

1940年夏,馬鴻逵又下令在清查戶口和居民證的基礎上,制發「寧夏省國民身份證」。為此,還制定了《寧夏省國民身份證發給及檢驗法》。在制發「身份證」的同時,還制發了「客籍人民居留證」及「通行證」,目的是為了「防範漢奸、間諜、奸黨與姦宄盜匪起見」。實際上,寧夏省建立身份證制度,主要是為了封鎖我陝甘寧邊區根據地,同時也為了更進一步強化對寧夏人民的控制。自從發明了國民身份證,馬鴻逵抓兵就方便多了。男丁被抽壯丁後,身份證立刻就由部隊收存。如有壯丁逃跑,則向出丁戶追索。逃兵沒有身份證。在寧夏便會寸步難行:要麼被抓回來,要麼逃往外省:國民身份證制度的實行,為馬鴻逵統治和控制人民、防止逃兵和緝捕逃兵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早期相關條款
《寧夏省國民身份證發給及檢查辦法》共有15條規定,其主要條款是:年滿16歲以上的男子,均須領身份證,規避不領者,16歲以上、40歲以下的罰兵役,40歲以上的罰勞役;行路住店,均須帶證,查無證者,即送警察局扣押懲治;16歲以上男子領證時,均須親自到保,當面填發。對身長要填清幾尺幾寸幾分,面貌要註明五官是否端正、鼻耳眼是否齊全、面部是否有麻子,瘸子、聾子、癱子及結巴等症狀要在特徵欄中准確填出。最令人叫絕的就是填寫手指頭的箕斗紋了,填證時,要將持證人的十個手指一一看過。「斗」紋劃O,「箕」紋劃x。馬鴻逵曾得意地稱:查驗手紋箕斗是最科學、最准確的一種方法。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當時寧夏省經濟落後,老百姓無錢照相,馬鴻逵又捨不得出這筆錢,才絞盡腦汁想出了這個土辦法。

寧夏省在發放國民身份證時,對寄居寧夏的外省人發放的是「客籍人民居留證」,對過境的商行旅者則需辦理「通行證」,對僑居寧夏的外國人發放的是「外僑身份證」。總之,在馬鴻逵統治的寧夏省,必須人人有證,無證則寸步難行。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寧夏省的身份證,只發男性,不發女性。因為馬鴻逵認為,女性不會出什麼亂子。

自1940年夏季開始,歷時4個月,寧夏省就完成了身份證發放工作,全省共發身份證25萬張。此後,出行的人們必須隨身攜證,以備檢查。寧夏省在省城(今銀川市)和各縣城門口、交通要沖,關卡渡口、堡寨橋頭均設立了檢查站。各檢查站前立一木牌,上面寫有16個大字:「不領證者,不準入境;不受檢查,不能通行。」寧夏省施行國民身份證之法,在當時的中國幹了一件很「露臉」的事,於有意無意之中,開了中國身份證之先河。

我國身份證的起源之二
身份證並非現今才有,古已有之。但它的起源卻是官員的識別符號

我國最早的」身份證」是隋唐時期朝廷發給官員們的"魚符",它用木頭或金屬精製而成,其形為魚,分左右兩片。魚符裡面刻有官員的姓名,在何衙門任職,官居幾品等。魚符上鑿有小孔,以便系佩,同時五品以上的官員還備有盛放魚符的袋,稱為"魚袋"。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以供應召出入宮門驗證。宋代,魚符廢,仍佩魚袋,它比起隋唐時的"魚符"來,便捷多了。

——現代身份證種類
種類:現代身份證與傳統的「紙版配照片」式身份證相比相似之處已經很少,而更多的是採取高技術的智能卡形式,具備由計算機進行掃描和閱讀的能力。當身份證是由國家所頒發時,它將作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公民身份的證明工具。大量新技術的出現允許身份證包含生物統計學信息於其中,如照片、面部特徵、手掌特徵、虹膜掃描識別或指紋識別。其他通常出現在身份證上(或資料庫中)的信息包括:全名,父母姓名,住址,職業,民族(在多民族國家中),血型和凝血因子。

關於身份證的爭議

支持和反對身份證人士的爭論支持
支持身份證的人士指出:身份證是一個有用的行政工具來增加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減少罪案;
執法人員可於街上抽查身份證時可得知被抽查者是否患有多重人格分裂,而當時其運作之人格並非其原人格。

反對反對身份證的人認為身份證可讓政府以一紙證件讓人民沒有隱私權及人格權。政府對於身份證的使用方式能夠使得政府對於公民的監視變得更為簡易,比如在何種狀況之下實行身份證制度,身份證相關的信息是否/如何存儲於資料庫中等等。

我國身份證的發展

中華民國的身份證:中華民國的身份證稱為「中華民國國民身份證」。現行版本是1985年起所換發,並於1995年起由手寫資料改為電腦列印,男性的身份證為淺黃色;女性的身份證為粉紫色。但因發行多年,已嚴重被偽造用以犯罪,在2000年初起就開始研議更換新身份證,原先身份證上有象徵華人的龍圖案,但被一些信奉西方宗教的人士所反對。經過數年設計,正式版本於2004年定稿,預定於2005年起全面換發。但因為中華民國《戶籍法》有規定請領及補發身份證需要按捺指紋,被爭議為侵犯人權,因此司法院大法官採取緊急處分權,暫緩於2005年7月起全面換發身份證,並於同年9月的大法官會議做成解釋,裁定《戶籍法》中按捺指紋的規定違憲失效。預定於12月開始換發。此次換發新身份證與以往不同的是,不再以顏色區分性別,但對於照片的規定嚴格許多,也因為有強制露出耳朵的規定,被部分耳朵缺損人士所抗議。

中華民國的現役軍人,以往是以軍人補給證做為軍人用身份證件,近年來已改成中華民國軍人身份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身份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身份證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1984年4月6日,中國大陸開始實行居民身份證制度。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並且開始頒發第一代居民身份證。第一代居民身份證採用印刷和照相翻拍技術塑封而成,比較容易被偽造。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2003年6月28日,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此中規定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年滿十六周歲的中國公民,應當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未滿十六周歲的中國公民,也可以依照本法的規定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

2004年3月29日起中國大陸正式開始為居民換發內藏非接觸式IC卡智能晶元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公安部表示,居民身份證更新換代工作將在2008年前全部完成。第二代身份證較第一代身份證做了很多改進。第二代身份證表面採用防偽膜和印刷防偽技術,使用個人彩色照片,而且內置了數字晶元,採用了數字防偽措施,存有個人圖像和信息,可以用機器讀取。還採用了更大字型檔,目的在於解決人名地名中的生僻字問題。

香港的身份證:香港智能身份證正面香港身份證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境事務處簽發。香港法例規定凡年滿十一歲或在香港逗留多於180天人士,皆需於年滿十一歲後或抵港30天內登記領取身份證。年滿十一歲的兒童所領取的身份證為兒童身份證,並必須於年滿十八歲後更換為成人身份證。所有十五歲以上人士於公眾地方皆必須隨身攜帶身份證,並隨時接受檢查。香港現正進行最新一代的智能身份證的換領工作。新的智能身份證除了可以作一般出入境及身份認證用途外,還可以用作網上電子證書、公共圖書館圖書證,於2006年可同時用作駕駛執照。

香港永久居民於出入香港邊境時候只需出示身份證即可過關,毋須出示護照。

如果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持有人因需要更換新證或因丟失舊證而要補領,在新證未發出前入境事務處會發出「申請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收據」。此收據具臨時身份證的功能。

每張香港身份證上,均會在姓名一欄下面,印有中文電碼,以方便政府或機構作輸入姓名之用。

其他國家身份證簡介
英國的身份證:英聯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首次發行了強制的身份證,但在1919年時取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又重新引入身份證,但在戰爭結束7年後的1952年又廢除了,原因是廣大公眾對Willcock v Muckle案件的憤怒到達了高潮,此案件中 Clarence Henry Willcock在違規駕駛時被警察攔下後拒絕出示他的身份證。盡管他輸了官司,然而法院一致認同他的觀點,即身份證存在是不適當的。

盡管如此,還是有些國務大臣建議重新引入身份證制度,在各種各樣的借口下,2003,那時的國務大臣David Blunkett說英國政府打算引進一種基於生物技術的國內身份證計劃,同時使用資料庫記錄居民的人口,而這將在2013年前強制實行。

國務辦公室認為這種身份證將會挫敗國際恐怖分子活動,35%的恐怖分子使用虛假的身份旅行。最近以來,政府也聲稱這種身份證將幫助阻止非法移民,「健康旅行」,騙取津貼以及偷竊身份,並且生物護照也將讓英國國民更易到美國旅行。

美國的身份證:美國目前還沒有真正的全國身份證,這是由於全國范圍內都沒有這樣的聯邦機構擁有足夠司法權可以發布給所有美國公民身份證。所有立法機構都嘗試創建一個這樣的機構,但是都失敗了,主要原因是來自於自由意志主義者和保守派政治家的強烈反對,他們把這種全國性的身份證看作是極權主義者社會的象徵。

實行強制性身份證的國家

西班牙的 DNI(Documento Nacional de Identidad) 樣本
DNI-e強制性身份證可能只是在一定年齡之後開始生效。

注意: 條款中的 "強制"一詞在不同的國家可能有不同的意義. 通常,如果沒有身份證,可能會被頒發一張票據, 或者有些情況下,沒有身份證會被拘留,直到身份被確認。 實際上, 胡亂管理比較罕見, 不過除了在極權國家。

比利時: State Registry (in Dutch, French and German) (在12歲時首於發行, 強制於15歲)
愛沙尼亞: id.ee/ (愛沙尼亞語)
德國: Personalausweis (德語)
以色列: Teudat Zehut (16歲開始頒發, 18歲強制執行)
義大利: Carta d'identità
波蘭: Dowód osobisty (18歲)
羅馬尼亞: Carte de identitate (14 歲)
新加坡: Immigration & Checkpoints Authority (15 歲)

此外還有這些國家: 克羅埃西亞, 埃及, 希臘, 盧森堡, 馬來西亞, 葡萄牙 和 泰國

不實行強制性身份證的國家

澳洲 ("公民認證")、加拿大(公民卡)、芬蘭、法國、日本、 瑞典和 瑞士 實行非強制性身份證。
丹麥、挪威、冰島 沒有官方的國家身份證。

注意: 上述國家沒有公民身份證,但是有其他形式的官方證件,比如駕駛執照等。

不用來證明公民身份的的身份證

一些企業或者政府部門為了某些社會目的而簽發「身份證」(資質證明),這些「身份證」可以用來證明一些資格。比如在英國,計程車司機就必須攜帶「身份證」。
夠細嗎,要加分哦(開玩笑)

Ⅳ 公民身份證有什麼作用

證明公民的基本個人信息資料
方便管理和識別

Ⅵ 身份證是怎麼記算的

關於身份證的爭議

支持和反對身份證人士的爭論支持
支持身份證的人士指出:身份證是一個有用的行政工具來增加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減少罪案;
執法人員可於街上抽查身份證時可得知被抽查者是否患有多重人格分裂,而當時其運作之人格並非其原人格。

反對反對身份證的人認為身份證可讓政府以一紙證件讓人民沒有隱私權及人格權。政府對於身份證的使用方式能夠使得政府對於公民的監視變得更為簡易,比如在何種狀況之下實行身份證制度,身份證相關的信息是否/如何存儲於資料庫中等等。

我國身份證的發展

中華民國的身份證:中華民國的身份證稱為「中華民國國民身份證」。現行版本是1985年起所換發,並於1995年起由手寫資料改為電腦列印,男性的身份證為淺黃色;女性的身份證為粉紫色。但因發行多年,已嚴重被偽造用以犯罪,在2000年初起就開始研議更換新身份證,原先身份證上有象徵華人的龍圖案,但被一些信奉西方宗教的人士所反對。經過數年設計,正式版本於2004年定稿,預定於2005年起全面換發。但因為中華民國《戶籍法》有規定請領及補發身份證需要按捺指紋,被爭議為侵犯人權,因此司法院大法官採取緊急處分權,暫緩於2005年7月起全面換發身份證,並於同年9月的大法官會議做成解釋,裁定《戶籍法》中按捺指紋的規定違憲失效。預定於12月開始換發。此次換發新身份證與以往不同的是,不再以顏色區分性別,但對於照片的規定嚴格許多,也因為有強制露出耳朵的規定,被部分耳朵缺損人士所抗議。

中華民國的現役軍人,以往是以軍人補給證做為軍人用身份證件,近年來已改成中華民國軍人身份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身份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身份證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1984年4月6日,中國大陸開始實行居民身份證制度。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並且開始頒發第一代居民身份證。第一代居民身份證採用印刷和照相翻拍技術塑封而成,比較容易被偽造。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2003年6月28日,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此中規定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年滿十六周歲的中國公民,應當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未滿十六周歲的中國公民,也可以依照本法的規定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

2004年3月29日起中國大陸正式開始為居民換發內藏非接觸式IC卡智能晶元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公安部表示,居民身份證更新換代工作將在2008年前全部完成。第二代身份證較第一代身份證做了很多改進。第二代身份證表面採用防偽膜和印刷防偽技術,使用個人彩色照片,而且內置了數字晶元,採用了數字防偽措施,存有個人圖像和信息,可以用機器讀取。還採用了更大字型檔,目的在於解決人名地名中的生僻字問題。

香港的身份證:香港智能身份證正面香港身份證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境事務處簽發。香港法例規定凡年滿十一歲或在香港逗留多於180天人士,皆需於年滿十一歲後或抵港30天內登記領取身份證。年滿十一歲的兒童所領取的身份證為兒童身份證,並必須於年滿十八歲後更換為成人身份證。所有十五歲以上人士於公眾地方皆必須隨身攜帶身份證,並隨時接受檢查。香港現正進行最新一代的智能身份證的換領工作。新的智能身份證除了可以作一般出入境及身份認證用途外,還可以用作網上電子證書、公共圖書館圖書證,於2006年可同時用作駕駛執照。

香港永久居民於出入香港邊境時候只需出示身份證即可過關,毋須出示護照。

如果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持有人因需要更換新證或因丟失舊證而要補領,在新證未發出前入境事務處會發出「申請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收據」。此收據具臨時身份證的功能。

每張香港身份證上,均會在姓名一欄下面,印有中文電碼,以方便政府或機構作輸入姓名之用。

其他國家身份證簡介
英國的身份證:英聯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首次發行了強制的身份證,但在1919年時取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又重新引入身份證,但在戰爭結束7年後的1952年又廢除了,原因是廣大公眾對Willcock v Muckle案件的憤怒到達了高潮,此案件中 Clarence Henry Willcock在違規駕駛時被警察攔下後拒絕出示他的身份證。盡管他輸了官司,然而法院一致認同他的觀點,即身份證存在是不適當的。

盡管如此,還是有些國務大臣建議重新引入身份證制度,在各種各樣的借口下,2003,那時的國務大臣David Blunkett說英國政府打算引進一種基於生物技術的國內身份證計劃,同時使用資料庫記錄居民的人口,而這將在2013年前強制實行。

國務辦公室認為這種身份證將會挫敗國際恐怖分子活動,35%的恐怖分子使用虛假的身份旅行。最近以來,政府也聲稱這種身份證將幫助阻止非法移民,「健康旅行」,騙取津貼以及偷竊身份,並且生物護照也將讓英國國民更易到美國旅行。

美國的身份證:美國目前還沒有真正的全國身份證,這是由於全國范圍內都沒有這樣的聯邦機構擁有足夠司法權可以發布給所有美國公民身份證。所有立法機構都嘗試創建一個這樣的機構,但是都失敗了,主要原因是來自於自由意志主義者和保守派政治家的強烈反對,他們把這種全國性的身份證看作是極權主義者社會的象徵。

實行強制性身份證的國家

西班牙的 DNI(Documento Nacional de Identidad) 樣本
DNI-e強制性身份證可能只是在一定年齡之後開始生效。

注意: 條款中的 "強制"一詞在不同的國家可能有不同的意義. 通常,如果沒有身份證,可能會被頒發一張票據, 或者有些情況下,沒有身份證會被拘留,直到身份被確認。 實際上, 胡亂管理比較罕見, 不過除了在極權國家。

比利時: State Registry (in Dutch, French and German) (在12歲時首於發行, 強制於15歲)
愛沙尼亞: id.ee/ (愛沙尼亞語)
德國: Personalausweis (德語)
以色列: Teudat Zehut (16歲開始頒發, 18歲強制執行)
義大利: Carta d'identità
波蘭: Dowód osobisty (18歲)
羅馬尼亞: Carte de identitate (14 歲)
新加坡: Immigration & Checkpoints Authority (15 歲)

此外還有這些國家: 克羅埃西亞, 埃及, 希臘, 盧森堡, 馬來西亞, 葡萄牙 和 泰國

不實行強制性身份證的國家

澳洲 ("公民認證")、加拿大(公民卡)、芬蘭、法國、日本、 瑞典和 瑞士 實行非強制性身份證。
丹麥、挪威、冰島 沒有官方的國家身份證。

注意: 上述國家沒有公民身份證,但是有其他形式的官方證件,比如駕駛執照等。

Ⅶ 居民證制度的其他國家

: 英國計劃開發智能身份證
英聯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首次發行了強制的身份證,但在1919年時取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又重新引入身份證,但在戰爭結束7年後的1952年又廢除了,原因是廣大公眾對WillcockvMuckle案件的憤怒到達了高潮,此案件中ClarenceHenryWillcock在違規駕駛時被警察攔下後拒絕出示他的身份證。盡管他輸了官司,然而法院一致認同他的觀點,即身份證存在是不適當的。盡管如此,還是有些國務大臣建議重新引入身份證制度,在各種各樣的借口下,2003,那時的國務大臣DavidBlunkett說英國政府打算引進一種基於生物技術的國內身份證計劃,同時使用資料庫記錄居民的人口,而這將在2013年前強制實行。國務辦公室認為這種身份證將會挫敗國際恐怖分子活動,35%的恐怖分子使用虛假的身份旅行。最近以來,政府也聲稱這種身份證將幫助阻止非法移民,「健康旅行」,騙取津貼以及偷竊身份,並且生物護照也將讓英國國民更易到美國旅行。 居民身份證制度 DNI-e強制性身份證可能只是在一定年齡之後開始生效。
注意:條款中的「強制」一詞在不同的國家可能有不同的意義.通常,如果沒有身份證,可能會被頒發一張票據,或者有些情況下,沒有身份證會被拘留,直到身份被確認。實際上,胡亂管理比較罕見,不過除了在極權國家。
比利時:StateRegistry(inDutch,FrenchandGerman)(在12歲時首於發行,強制於15歲)
愛沙尼亞:(愛沙尼亞語)
德國:Personalausweis(德語)
以色列:TeudatZehut(16歲開始頒發,18歲強制執行)
義大利:Cartad'identità
波蘭:Dowódosobisty(18歲)
羅馬尼亞:Cartedeidentitate(14歲)
居民身份證制度 :Immigration&CheckpointsAuthority(15歲)
此外還有這些國家:克羅埃西亞,埃及,希臘,盧森堡,馬來西亞,葡萄牙和泰國 不實行強制性身份證的國家
澳洲(「公民認證」)、加拿大(公民卡)、芬蘭、法國、日本、瑞典和瑞士實行非強制性身份證。丹麥、挪威、冰島沒有官方的國家身份證。注意:上述國家沒有公民身份證,但是有其他形式的官方證件,比如駕駛執照等。
不用來證明公民身份的的身份證
一些企業或者政府部門為了某些社會目的而簽發「身份證」(資質證明),這些「身份證」可以用來證明一些資格。比如在英國,計程車司機就必須攜帶「身份證」。

閱讀全文

與證書極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