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編研成果分為

編研成果分為

發布時間:2021-05-21 21:22:51

㈠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編研成果

60年艱辛而又輝煌的歷程造就了二史館豐富的館藏檔案資源。60年來,伴隨著檔案工作的進步與發展,二史館的檔案編研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二史館編研工作依靠其數量浩大的民國檔案史料進行出版及研究,在中國近現代史、民國史以及民國史料學領域佔有特殊的地位,在海內外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由於館藏檔案的特殊性,也在兩岸關系和祖國統一事業中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早在南京史料整理處時期,編輯民國檔案史料的工作就已列入了檔案館的議事日程。1956年3月通過的《關於南京史料整理處12年遠景規劃的意見》,即將開展文獻公布工作和編纂出版業務書籍列入了工作計劃之中。同年6月,中央政治研究室在為中共中央編寫中共黨史提供國民黨及其舊政權方面活動資料時,指示南京史料整理處根據所藏舊政權檔案編輯中國現代政治史檔案資料匯編,並提出了編選的原則和方法。據此,南京史料整理處在時任主任王可風的領導下,專門成立了現在政治史資料組,下設資料匯編組和大事月表組兩個小組,分別負責《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和《中國現代史大事月表》的編纂。到上世紀50年代末編纂完成,其中《匯編》共編選四輯200冊,收錄檔案文件7000餘篇,計約2100萬字;《大事月表》共計800餘萬字。在編纂完成並油印成本後,即送交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宣部科學處、國家檔案局審閱,並贈送給部分綜合性高等學校歷史系,作為中國現代史教學和研究的內部參考。《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等專題資料受到了學術界的熱烈歡迎,也為上世紀50-80年代的學術界提供了第一手最直接的檔案資料,其規模宏大、政治性強、史料價值高,在當時學術界無出其右,發揮了巨大的史證作用與資政功能。雖然後來編研工作因「文革」陷入停頓,但奠定了二史館編輯檔案史料的工作方針與規劃,鍛煉了新中國第一代民國檔案史料編輯隊伍,培育了檔案史料編輯者科學的治學方法、正確的政治態度和優良的史學傳統。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二史館的各項工作重新走上正軌,中斷達10年之久的編研工作也開始全面恢復。根據實際需求,二史館決定在《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和專題檔案史料的基礎上,編輯出版《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是「為了適應中國近現代史的科學研究與教學需要,就館藏檔案中具有一定史料價值的資料編輯而成的一套綜合性資料匯編」,是在《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油印本基礎上進行修訂補充而成。在編纂過程中,編研人員提出了「廣采」、「善擇」的選材要求,力求在廣搜集、細分析的基礎上,做到棄粗取精、棄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在分類編排方面選取按問題結合年代(時間)順序分類的編排方式,檔案文件匯編形式則採用原件匯編形式,其所輯錄的檔案文件除對錯漏文字加以必要校勘註明外,均按原文照錄,並加以標點,如此既體現了《匯編》資料的科學性,又力圖保持歷史檔案文件的原來面貌,以示《匯編》資料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全書共分《辛亥革命》《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從廣州軍政府至武漢國民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五輯,共90冊,計5000餘萬字,被列為國家「七五」社會科學研究與出版重點規劃項目,受到學術界的廣泛歡迎。
在利用館藏檔案資料進行資料匯編的同時,二史館還運用館內珍藏的10餘萬幅有關民國歷史的照片和圖片資料進行編輯出版,先後出版了《中國近代珍藏圖片庫》《南京大屠殺圖證》《老照片》《中華民國郵政圖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圖集》等圖片集。2002年,規模宏大、第一次以歷史圖片形式多方位、全面系統地展示中華民國38年歷史變遷的大型圖片集《中華民國歷史圖片檔案》出版。全書共10冊,共收錄反映民國時期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經濟、中外關系、社會等內容的歷史圖片和圖片資料約30000幅。不僅滿足了學術研究、出版市場的需求,還為影視拍攝、展覽陳列、課堂教學提供歷史照片和圖片資料,多層面地滿足了社會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
進入新世紀,隨著社會對檔案館館藏檔案史料利用需求的越來越大,特別是在史學界民國史研究逐漸升溫、海峽兩岸交流日益緊密的背景下,二史館在依靠館藏檔案大規模數字化的工作支持下,編輯檔案工作開始轉向大型影印檔案史料出版工程,這既是編輯工作的專題化、精品化、大型化,也是對館藏民國檔案的最好保護與積極利用。2007年,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負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為總顧問的《館藏民國台灣檔案匯編》出版,把二史館大量民國時期祖國大陸與台灣關系的館藏檔案編輯影印成書,在海峽兩岸產生了重要影響。
2011年,二史館又先後推出《北洋政府檔案》和《南京臨時政府遺存珍檔》兩套大型影印史料出版工程。尤其是《南京臨時政府遺存珍檔》,收錄了南京臨時政府珍檔700餘件,分為三大部分:一是由孫中山親自簽發的臨時大總統令批,這是有關孫中山史料新的重大發現;二是大總統府電報房電報收文底稿,時間跨度從1911年12月14日至1912年4月7日,這批電報底稿幾乎涵蓋了南京臨時政府處理的所有大事,成為了解南京臨時政府革命活動的第一手珍貴資料;三是外交部檔案,這部分檔案彌補了二史館原先典藏的南京臨時政府檔案中獨缺的外交部檔案,是反映南京臨時政府外交斗爭的重要檔案。該書的面世是對紀念辛亥革命和南京臨時政府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學術貢獻。
在編輯檔案史料的同時,二史館的工作人員還充分利用館藏檔案豐富這一有利條件,積極參與歷史特別是民國史研究,承擔了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參與或獨自撰寫了多部史學論著,發表史學論文數百篇,形成了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民國史研究群體,為促進民國史研究的繁榮發揮了積極作用。

㈡ 誰有檔案方面的選擇題呀

1、現代特殊載體檔案類型主要有 ABD 等。
A照片檔案 B磁性載體檔案 C圖樣檔案 D電子檔案
2、根據不同的加工深度,檔案編研成果分為ABC 等幾種類型。
A一次檔案編研成果 B二次檔案編研成果
C三次檔案編研成果 D四次檔案編研成果
3、《機關文件材料歸檔范圍和文書檔案保管期限規定》的執行范圍包括 AC 。
A黨政機關 B軍隊系統 C人民團體 D企業事業單位
4、在 C 行政處分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歸檔時其保管期限定為30年。
A記過 B降級 C警告 D撤職 E開除
5、機關外事活動中形成的ABC 等文件材料歸檔時保管期限定為30年。
A出國審批手續 B執行日程 C一般性會談紀錄 D發表的公報
6、外購設備文件材料積累的重點階段有ABC。
A設備開箱時 B設備安裝、調試結束後
C設備大修完畢後 D領到施工執照之後,破土動工之前
7、除了案卷題名外,科技檔案案卷封面的其他內容還有 ABC和檔號等。
A立卷單位 B起止日期 C保管期限 D頁號
8、由設計單位編制竣工圖的情況有AB 。
A行業主管部門規定 B施工單位委託
C發生變更時 D技術改造項目
9、企業事業單位檔案編研工作的一般程序為ABC 總纂和審核。
A選題 B選材 C加工編輯 D編寫
10、企業事業單位常見的一次加工檔案編研成果有 ABCD。
A專題匯編 B發文匯集 C圖樣匯編 D文集

㈢ 二次加工編研成果更具有參考作用對嗎

一次加工的編研材料是指將單位職能活動中形成的原始文件(一般是原始文件的重份文件),或者原始文件的復製件匯集裝訂起來,形成的一種匯編材料。如《發文匯集》、《專題匯編》、《技術標准匯編》等。
一次加工的編研材料的特點是利用原始文件或原始文件的復製件匯編形成的,基本保持檔案原貌,編輯相對簡單,主要起到依據的作用。

二次加工的編研材料是通過摘錄、縮編、剪輯檔案內容,並按照一定的要求重新組織整理,形成的概要性、介紹性材料。二次加工的編研材料類型比較多,有檔案文摘、專題簡介、提要和索引等。常見二次加工的編研材料有《大事記》、《組織沿革》、《基礎數據匯編》、《產品簡介》等。
二次加工的編研材料的特點是種類多,針對性強,信息集中系統,提供利用簡便迅速。二次加工的編研材料同樣具有依據的作用。

三次加工的編研材料是依據檔案,並參照有關的資料,在系統、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編寫形成的一種新的參考材料。三次加工的編研材料屬深層次的檔案編研,常見的大多為工具書式的,如《手冊》、《年鑒》、《志》等。
三次加工的編研材料的編寫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知識創新過程,難度比較大。三次加工的編研材料的特點是以檔案為素材,應用檔案中記載和反映的觀點、方法、規程、原理、結果和結論,參照有關參考資料,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歸納等加工處理,不同程度地產生其他材料所沒有的知識和內容,形成新的知識產品。特別是有關技術開發等工作和活動方面的三次加工的編研材料,帶有明顯的技術調研報告特點,更具有參考價值。

常見的幾種編研材料的編寫
參看

㈣ 幾種主要地質資料編研類型介紹

(一)管理性文件匯編

地質任務書匯編、鑽井任務書匯編、工程合同匯編、地質工程招標材料匯編、資源勘探開發征地合同或申請用地與政府批復文件匯編等。

(二)專題資料匯編

區域實測井位坐標匯編,各類地質圖件匯編,化驗分析報告匯編。三維地震資料目錄匯編、井斜數據表匯編等。

(三)學術會議文獻匯編

學術會議、學術研討會議及專題論文匯編。

以上三種匯編以原文為主,根據需要可對文件刪節,採用節錄形式。在匯編正文之前,通常安排編輯說明和目錄。編輯說明中簡要介紹此匯編的目的、收錄文件范圍、編排體系等事項。地質資料各類匯編,一般不安排公開發行,多為內部使用。

(四)成果資料摘編

將成果地質資料摘編又稱文摘,將成果文摘分類集中起來加以公布,是成果地質資料信息資源開發的有效途徑。其優點在於:①成果資料的文摘言簡意賅地提示了地質報告的主要內容,文摘匯編信息量大,利用者可在短時間內瀏覽大量信息概要;②文摘具有引導利用之功效。地質工作科技人員可以藉助摘編選擇自己所需地質資料報告原文,有針對性地查閱利用;③文摘編輯形式豐富多彩,可出版匯集,也可以雜志形式定期出刊,還可針對讀者群供內部查閱。

文摘與地質報告中的「內容摘要」不同,文摘的編寫,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GB6447-86《文摘編寫規則》進行標准化編寫,「以提供文章內容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記敘文獻重要內容的短文」。

文摘一般分編號、題名、作者、出處、文摘者、正文幾個部分。

文摘號:是摘編順序號,如文摘某冊文摘,集中匯編了1500個成果地質報告的摘編,這本匯集就有1500個文摘號,有排序作用。

文摘題名:概括揭示成果資料內容,一般使用成果報告的原標題。也可根據資料內容進行提煉標題。

作者:即成果地質資料的地質報告的編寫者。編寫者多時,一般取前三名。

出處:即地質資料歸檔後所在資料館名稱(非公開發行)。一般填寫資料館名稱不涉及檔號,若文章在相關期刊上發表了,可填寫相關期刊名稱和期號。

文摘者:即文摘報告摘編人。此欄之目的是為標明責任人,以示對編摘內容及出處負責。

正文:與成果地質資料編寫中所提到的正文不同,此處的正文是指文摘的具體內容。是對成果資料中的具體地質報告原文內容的概括摘要,它編寫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忠實於地質資料原文,客觀、真實地描述地質報告的主要內容,對專業術語不懂的盡量使用資料原文用語,不要帶有摘編者的個人主觀意見。

(2)文摘語言還需要獨立性,使讀者不閱讀成果報告原文也能從中獲得主要內容和相關信息,文摘該是一篇完整的專業短文,可以獨立使用。

(3)文字簡練、表意清晰,盡量使用標准地質及相關專業術語,不倡導用圖表,篇幅一般在300字左右。

地質資料文摘匯編,主要是地質成果報告文摘匯編,可參考該成果地質資料中的「內容摘要」。

專題地質資料文摘匯編,主要是針對企業事業單位需要,組織人員進行地質資料文摘匯編。如某礦產企業由於職能調整,需要從事煤層氣、頁岩氣勘探開發,可組織人員進行《煤層氣勘探開發成果資料文摘匯編》、《頁岩氣勘探開發成果資料文摘匯編》等。

(五)地質礦產工作大事記

地質工作、礦產企業大事記,是按照時間順序記載在單位范圍內發生的重大地質事件和礦產資源的重要活動。它如同一個人的個人履歷記載,一個單位或一個機關的地質、礦產工作大事記錄,可以簡明扼要地勾畫出地質與礦產工作發展歷程。幫助回顧地質工作歷史,核查地質事件事實經過,是編史修志的重要參考素材和線索。主要有這幾種:地質災害大事記,地質礦產勘探大事記,地質學家生平大事記等。

地質與礦產工作大事記的結構:

(1)題名。為大事記的標題,標題中應包括記述標的、內容、名稱等要素。其中時間項可以直接寫入標題中。

(2)編輯說明。對大事記的編寫情況的說明:編寫的目的和讀者群、編寫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時間起止區間、地質資料的來源、編排體例與結構、編輯方法及主編人員基本情況等。

(3)序言。一般是由作者邀請知名專家或組織編寫的單位所寫的,內容一般為推介作品,對大事記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介紹編者或書中內容涉及的地質與礦產工作中的人物和重要事情。它的標題用「序」或「序言」,文後署撰寫人姓名。一般都排在目錄及作者前言之前,如果是以叢書體例寫的序,也有排在叢書序之前的情況。

(4)目錄,也稱次目。幫助讀者尋找大事條目的線索,一般根據大事記體例編寫,如編年體可按歷史時期或年代列出大事條目所在頁碼。如「一輪普查」、「二輪普查」…;「一五攻關」…「八五攻關」。

(5)正文。大事記的主體部分。要求將所述大事詳細地說清楚。一般先分幾個時段,如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一五科技攻關…九五課題攻關」,在每個時段里都以時間順序排列所記錄的地質與礦產工作中的大事。

(6)按語或注釋。按地質工作時段編排的大事記,可在每個時期前加一段按語,介紹這段地質工作期間歷史背景和大事要點;地質工作大事記中,有一些生僻的地質用語,專用名詞,可以注釋並加以說明,方便讀者理解。

(7)附件。大事記的輔助材料,放在正文之後,以便讀者查閱,參考文章篇目、區域地質構造相關圖件、相關數據表格等。

地質工作大事記的材料收集,應該齊全,並慎重審核。材料收集應通過下面幾個渠道重點收集:①地質礦產工作單位的專業工作會議材料,如礦產勘探工作會議、礦產開發工作會議、采礦工作會議、地質科學技術工作會議、地質學術研討會議、地質工程專業技術表彰會議、慶功大會和各類專業年會等。②地質工作年報、月報、專報、新聞報道等。③相關會議記錄。

地質工作大事記的材料審核就是對收集來的各種材料,進行審查核准,認真考訂,使大事記錄准確無誤。審查的方法:將不同工程施工單位對敘述同一件地質礦產事例的記錄材料對照,也可尋找當事人,上門尋訪等。審查可經過以下程序:對需在「大事記」中記錄的每件事,力求多方核准一致,對有懷疑之處,考訂清楚再予以收錄;完成的初稿,分發給相關工程隊伍或參與機關部門、相關當事人徵求意見,補充不足材料,修改失誤之處。最後,請審核部門領導或主管領導把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印刷或出版後再發現問題的,應予以勘誤或其他方法彌補。

地質工作大事記的主要結構有大事時間和大事敘述兩個方面組成。大事時間,要求准確的年月日,採用公元時制。特殊地質工作事件,可精確到時分秒。大事敘述,敘述文字運用得當,講究層次和敘述方法,地質專業術語不別通俗化。大事記,遵循一事一條規則,不必將幾件事一起敘述,在同一時間內有幾件地質工作事件發生且都需記錄時,也應分事件各列條目分別敘述。敘述文字需將所敘地質工作大事前因後果交代清楚,時有順序,事有始末。這就要求編寫人員具備相當的文字功底和專業素養。敘述地質工作事件時,著重客觀記錄,可適當簡要評述或者評價。如敘述蘇58井鑽獲油流時,可加上「標志著蘇北工業油流的歷史性突破」等評價性詞句。

㈤ 什麼是三次檔案編研成果

三次檔案編研成果是在一、二次檔案編研成果的基礎上,經過綜合分析而編寫出來的文獻,人們常把這類文獻稱為「情報研究」的成果,如綜述、專題述評、學科年度總結、進展報告、數據手冊等。

㈥ 地質資料的編研

地質資料的編研就是地質資料管理人員以館藏地質資料為基礎,進行匯編和研纂的一項工作,編研成果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地質資料匯編型

地質資料的匯編,即按照地質資料的內容專題、涉及區域、工作時間、成果作者、或某一特定內容選編成冊,在一定范圍內供地質科技人員參考利用的一項工作。匯編的題名通常有《匯編》、《叢編》、《選編》、《選集》等。如《下揚子區中古生代地質任務書文件匯編》、《獲獎地質科技成果文摘匯編》、《岩心外送樣分析數據匯編》、《蘇北盆地新生代單井坐標選編》、《某某院士地質論文選集》等。

匯編的類型還可分為文字型、數字型、圖像型和混合型。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匯編,它們有其共同的特點:

原始性。材料都是從原本地質資料中選取的,不做加工。這是匯編的主要特點。

系統性。圍繞選取的主題,有序編排,內容一般具有邏輯聯系。方便利用,可作為地質科技人員的工具性資料。

權威性。它是根據第一手資料的摘編匯纂。因為第一手的原始資料就是具有憑證作用和法律效應,《匯編》可作為地質工作深度思考和研究的依據。

(二)編史修志型

參加地質工作或礦產行業的歷史研究和編史修志。主要有年鑒和地質礦產志的編寫。如《吉林省石油工業志》、《江蘇油田年鑒1997卷》等,它已成為地質礦產行業的一項光榮傳統,「地方誌」編寫隊伍組合力量中的一支。

(三)挖掘性研究的著述型

在地質和礦產部門或企業,為使地質資料得到充分利用,發現新的利用價值,組織開展「老資料二次開發」、「三次開發」。發現了不少伴生礦產或新的目標層。華東一石油企業,利用已有的找油地質資料,發現其他礦產蛛絲馬跡,與地質科技人員合作立項專題編研,編研出相關《礦產地質報告》近十個,發現了江蘇的金壇、淮安、洪澤三座大型鹽礦和一個中型二氧化碳氣田。

發掘性編研,需要地質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並且以他們為骨幹,地質資料管理人員參予,方能不斷出彩。

地質資料是個金礦,可以從中不斷發掘出新的財富來。

㈦ 深度編研

深度編研是指在現有的地質資料基礎上,對資料上的信息有了新的認識或礦物發現後,進行新的研究而取得新的成果。

能進行深度編研的人,不是一般的地質資料管理人員,通常是具備地質專業技術和地質專業技能素質的專業出身人員。在地質資料管理隊伍中,有一些年紀較大的原來從事地質專業技術專業人員轉崗來到館內做地質資料管理工作,他們對熟悉地質專業研究,有深厚的專業技術積累,是由於年齡關系不能適應地質野外工作的艱辛而轉崗到資料管理崗位的,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地質資料管理實踐後,在空餘時間開始翻閱自己感興趣的相關地質資料,有時也是無目的地翻看,卻在其中發現了地質認識或礦產新的閃光點。在地質工作崗位上從事的地質工作,往往任務是上級布置的課題,整天圍繞課題工作,無瑕顧及自己的興趣,現在可以利用管理地質資料的崗位這一得天獨厚的「淘寶」條件,潛下心來利用空餘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研究。於是出現了地質資料的深度編研。

深度編研,需要將各獨立單元的物探、鑽井、化驗分析等地質資料聯系起來思考,創造出新的成果,這樣的成果會更加方便地質科技人員利用地質資料,屬於資料利用服務的層次的提升;深度編研需要在思路上另闢蹊徑發現新的閃光點。

(一)深度編研的要點

1.熟悉館藏

了解資料館中所藏資料家底,做到胸中有數。然而要了解館藏,就得翻閱分類目錄。翻閱了分類目錄後,已對館藏有了初步了解,再對自己感興趣的資料群詳細查閱二級目錄,進行綜合分析,發現自己的興趣點。

2.搜集資料用戶的反饋

對用戶需求進行調研,因為地質資料的管理與編研是為了服務於用戶。用戶在利用資料方面有什麼需求,是需要進行回訪、調查研究的。用戶回訪這也是現代企業中的一項客戶制度。滿足用戶的需求進行工作是至高無上的。如某企業展開綜合找礦研究,地質資料館得知後,就錄井信息中的其他礦產進行關注和研究,收集單井礦物錄井信息資料。

3.觀察實物資料

根據興趣點,有目標地選取實物資料進行了解,到現場仔細觀察岩心岩屑,查看這些實物資料以往做過的實驗測試報告,確定自己的興趣點是否具有實用價值。

4.取得領導支持

對具有實用價值的興趣點目標,作過細資料分析,形成初步計劃,並努力爭取得領導和項目管理部門的支持。

5.立項,獲取資金支撐

沒有資金支撐,深度編研會受到制約。而爭取立項是獲取資金支撐的源泉。作深度編研,僅靠現有資料做新的集成可能不夠,往往需要進一步收集本館沒有的相關地質資料,如果是礦產資源,還要進行市場需求調研,進而投入一部分新的地質工作量,求證儲量,必要時取樣進行特定化驗測試,研究礦產開發與環保的可行性,成本與收益分析等。

在內蒙古自治區古東烏珠穆沁旗銅多金屬區,有色地質部門等不同勘探隊伍在不同時期進行過地質、物探、化探工作,各自形成了一些地質資料。地質資料管理或地質技術人員分別出去收集全相關資料,彌補自身館藏了不足。通過對該區物化探資料的綜合分析,優選出8個極有找礦前景的銅、鉛、鋅、銀等金屬礦靶區和靶位,單位在此基礎上展開了野外調查,市場調研和環保認證,最終得以立項。

(二)深度編研主要成果類型

1.成果圖件

了解以往區域內工作程度,進行勘探程度圖件編制。如:下揚子區勘探井井位編圖、揚子區地球物理勘探程度圖等。還有一些單位,編制了「勘探圖形資料庫」,為礦區勘探開發程度、課題研究和管理發揮了作用,相關部門給予高度評價,編研成果利用率大幅上揚。

2.二次解釋

利用新設備、新技術對歷史數據資料進行重新處理或解釋,修正原來解釋結果。二次解釋,主要是對地球物理勘探工區的二維數據、三維數據重新處理和解釋,對地球物理測井數據的重新處理與解釋等。由於技術軟體和處理設備的不斷進步,重新處理或重新解釋能在原勘探區內有新的發現和新的認識或新的思維促動。對歷史資料進行重新處理或重新解釋,拓寬了原有的勘探思路,能擴大礦區認知面積。

大港油田在2001年度,查閱了600多口井的井史資料,從開發資料庫中獲取8萬點數據信息,通過新技術、新方法、新思路對歷史資料進行重新評價和綜合分析,復查發現964個微型構造,有233口井改變了解釋結論,為85口新井位的提出提供了依據。

3.新礦藏地質報告

在地質資料中發現新的礦產,編寫出新的礦產地質報告。如華東一個礦產企業是石油天然氣勘探的專業隊伍,工作中積累了大量油氣地質資料。他們在發現油氣錄井圖顯示出其他礦產跡象,如江蘇金壇地區油氣資料情況異常而又不是油氣跡象,於是查看了金7井的岩心,發現了氯化鈉礦床。1997年組織精細查閱,立專題研究,先後編寫出《金壇鹽礦勘探地質報告》、《金壇鹽礦首采礦區認證報告》,1983年江蘇相關地方政府針對這樣的礦產資源優勢基礎上,建起了年產300萬噸真空鹽廠。1981年,還是這個單位,從三十多條地震剖面中發現了蘇北一區塊有類似「鹽丘」的地質構造特徵,單位仔細研究分析了該區所有地質資料後,立項「蘇北坳陷區淮安—洪澤地區成鹽找鉀地球物理特徵及地質條件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該區內氯化鈉礦床儲量在2500億噸以上。交由地方開發利用。華東的油田企業對找油地質資料進行深度開發,立專題編研,找出了金壇、淮安、洪澤三大鹽礦和黃橋大型二氧化碳氣田,開發這些礦產,帶動了一批鄉鎮企業的發展,使地方出現了相應的產業群,產業群的上下游企業為當地提供了「鏈式」就業機會。

鹽礦標本、天然鹼標本

山東某地質調查研究院是原是做礦產調查的事業單位,他們利用自己積累的基礎地質資料,增加了少許調查手段,先後為山東電力設計院完成了山東第一核電站可行性研究認證報告,其成果得到國家核安全局、水電部專家高度贊揚。同樣是他們,還開展了同江—三亞高速公路的萊西—膠南段工程地質報告、東營市農業生態地質調查和有關地區環保地質調查成果。

江西有色地質調查局,引入新技術指標開發老資料,使「呆礦」獲得了新生。如江西景德鎮庄灣砂金礦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用岩金礦工業指標圈這礦體,結論顯示:品位低、礦體零散,不具工業價值。到20世紀80年代,他們引入了採金船生產指標,對資料進行重新研究,發現礦體大部分達到工業指標要求,寫出礦點工業遠景規劃,1985年投產後給當地帶來巨大經濟效益,成了江西省黃金工業支柱礦山。

河南省有色地礦局存有大量普查地質資料,在有色勘探地質資料中發現水泥灰岩顯示,他們於是對鎮平縣山一個水泥灰岩立項詳查,編寫了水泥灰岩地質勘探報告,探明儲量體3000多萬噸,後來建成了日產2500噸高標號大型水泥生產基地。

地質資料管理單位或部門還可就地質資料利用建立咨詢檔案,積累標准答案,還可主動就用戶利用「目標」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有針對性地開展後續服務。信息咨詢服務工作,強調針對性和及時性和准確性。

地質資料的深度編研,與當代的知識服務不謀而合。

㈧ 中國鈾資源圖片編研的理論與實踐

杜建農郭安北江成澤李新明曹澤欣

(核工業地質檔案館石家莊050002)

摘要本文對《中國鈾資源圖片陳列館》建設項目中的圖片、解說詞編研理論依據和編研實踐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出了符合核工業地質檔案大型展覽的編研方法步驟。這種集歷史資料和專業技術工作、展覽藝術與行業寫實為一體的地質檔案編輯研究尚屬首次,突出的展覽效果印證了編研的技術路線可行,為今後的核地質檔案編研工作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鈾資源圖片檔案編研理論與方法

由中國核工業地質局策劃,核工業地質檔案館(石家莊)、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檔案館承擔的核工業地質檔案編研項目,中國鈾資源圖片陳列館,歷經三年時間完成建設任務,編繪出陳列畫面180餘單元,編制展板面積520平方米,展覽內容9個部分,涵蓋了鈾礦地質隊伍的創建及其沿革演變,介紹了中國鈾資源分布和中國鈾成礦區劃,總結了中國鈾礦田、中國鈾礦床典型特徵,展示了中國核工業地質雄厚的找礦力量和先進的找礦技術,概括了鈾礦地質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及其科技交流與合作。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最新發布的紅皮書,編制了世界鈾資源的基本情況和世界典型的鈾礦床。這是核工業地質行業首次通過對檔案資料編研,以圖片為主要表現形式,總結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家鈾礦地質勘探的豐碩成果、找礦模式的成功探索、鈾成礦理論的科學總結,實現了全國鈾資源概況的全新展示,是核工業地質檔案編研的成功實踐,是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重點項目、優秀成果。

1 中國鈾資源圖片編研依據

1.1 編研的任務依據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以2007-77號任務書,要求對館藏地質檔案資料進行全面整理和編研,採用圖片形式總結鈾礦地質隊伍的創建和發展過程、全國各省區鈾礦資源分布狀況、鈾成礦區劃理論及狀況、中國鈾礦田、鈾礦床概況及典型鈾礦床展示、中國鈾資源勘查技術、中國鈾資源勘查科技成就、國內外科技交流與合作及世界典型鈾礦床等。圖片陳列還要兼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展示中國鈾資源勘查的分布特點和主要勘查成果。

1.2 編研的理論依據

(1)檔案信息理論。檔案信息理論是資訊理論與檔案學基礎理論相結合的產物。檔案信息理論與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催生了檔案信息化建設,建設數字核工業地質檔案館的技術方案研究,為中國鈾資源圖片的編研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為編研實踐提供了物質基礎。二次、三次加工同時為某些地質資料的保密做了恰當的處理,為中國鈾資源圖片展覽消除了障礙。

(2)檔案價值理論。檔案價值理論在檔案界有了大量的論述,而檔案編研正是實現檔案價值的途徑和手段之一。對全國鈾礦地質勘探技術和典型鈾礦床的編輯,使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通過圖片、表格表達一覽無遺,不僅對新入門的工程技術人員有較高參考價值,也可以方便新、老技術人員查閱有關技術資料,並可提供最新的數字化圖件資料,促進了數字核工業地質檔案館的建設。

1.3 編研的鈾礦地質技術依據

(1)鈾礦地質基礎理論。中國鈾資源圖片編輯以鈾礦床學、鈾礦床放射性勘探、放射性地球化學、放射性水文地質學、遙感地質學、中國鈾成礦區劃概論、大地構造學等理論為指導,進行鈾礦床的分布和分類、鈾成礦分析、鈾礦床特徵分析等編圖作業。

(2)鈾礦勘探成果報告資料。遵循檔案編研「存真、適應」的工作原則,對資料進行壓縮、歸納、總結。使用最新勘探資料,採用一線勘探技術觀點為原則,參考科研資料和專題研究資料,加以專家系統的咨詢和審校。

(3)矢量化圖件製作依據。基於國標GB 958—99、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數據模型規范和核工業地質檔案館《數字鈾礦地質檔案館設計方案及可行性研究報告》之「核工業地質檔案數字化工作指南」,確保編研項目圖件符合數字鈾礦地質檔案館建設的要求。

2 編研技術方法

2.1 資料整理

對相關的檔案資料進行集中整理,建立目錄資料庫(與檔案館檢索系統同時進行),錄入案卷目錄和附圖目錄約300萬字。對一萬多盒、三十多萬件(本)檔案資料核實登記,增加到計算機查詢系統之中。對素材資料進行分類選擇登記,一是檔案資料共分5個類型,即:鈾礦儲量報告、鈾礦勘探科研報告、以往鈾礦地質成就展覽資料、「七五」—「十五」及部分「十一五」科技成果報告、有關聲像檔案等;二是著作、文件10個方面,即:五大區(華東、華南、西北、中南、西南)鈾礦地質志、鈾礦放射性勘探理論、中國鈾成礦理論、鈾礦床學、鈾礦勘查技術交流論文匯編、遙感地質學及其鈾礦遙感圖集、專題科研學術專著、中國軍事工業鈾礦地質勘查史、鈾礦地質大事記、相關行政文件等。

2.2 素材提取

(1)歷史資料提取。根據編研大綱的需要,按時間順序查閱機構變革相關文件,查閱人事任命文件。對於無法查找到文件依據的,則採取上查和旁證、訪問等辦法給予補全。此次編研工作收集補全了一些歷史資料和聲像檔案,豐富了檔案館藏。

(2)典型鈾礦田、鈾礦床資料的提取。根據中國鈾礦床學的理論,對全國鈾礦床按照十大類進行製表統計,然後按類型查閱鈾礦地質志、鈾礦床勘探報告、有關學術專著等,提取每一礦床突出的特徵,編輯簡要文字描述。

(3)數據資料的提取。查閱鈾礦儲量報告檔案,儲量批准文件、鈾礦勘探成果報告和軍工史,查閱鈾礦地質志,外協核查部分礦床經濟數據。對獲取的數據進行製表統計,如礦床(田)數統計、礦床類型統計、坐標統計、分省統計、探明資源量統計、成礦省數據統計、成礦帶數據統計、礦田(床)經濟數據統計等。

(4)礦田、礦床景觀照片、勘探工作照片提取。外協收集各核地勘單位的野外工作照片檔案,部分補拍礦床景觀照片,從專題材料、勘探成果報告、軍工史等檔案中掃描照片,對所有照片列表說明待用。

2.3 素材粗選和初加工

(1)圖件的加工。根據編研大綱,概略選取礦田、礦床進行地質圖、典型剖面圖、交通位置圖和礦床局部特徵插圖進行初步加工以達到符合清晰展示畫面的要求,突出重點地質特徵如控礦構造等,突出重要地名、主要交通。

(2)照片的加工。一是掃描獲取的歷史照片,採用「魔術手」、「photshop」等工具進行編輯加工,去除影響主題內容的部分。部分效果較差又無可替代的照片,則通過精細洗印後高清晰翻拍,取得新的底片的二次處理方法。二是收集的照片,因為拍攝機器、技術等因素質量參差不齊,粗選後同樣進行上述方法的二次處理。

(3)解說詞的初步編輯。根據歷史順序和鈾礦地質區劃、類型的邏輯順序編寫出初稿。

(4)圖片的初步編輯。根據解說詞,採用粗選圖片資料編制小幅面的送審稿。

2.4 陳列圖片的編制

第一,為了達到美術與地質專業的有機融合,在地質圖件的色彩上要進行適當的處理,既不能脫離地質專業規范的圖譜色系,又不能完全照搬規范而影響視覺美觀,先對有關圖件進行整體色彩搭配,然後對全部圖片的章節內容進行分配;第二,對被選圖進行矢量化加工,按照在陳列圖片中所需的實際大小尺寸輸出;第三,選取特徵性礦床剖面三維制圖和模擬三維作圖,特徵礦田採用DEM和遙感圖像數據合成,製作精確的立體圖件;第四,礦床景觀照片分配到適當的章節中;第五,各畫面中的圖件、照片大小和整體色彩、美觀的調整;第六,電子書、觸摸式液晶展示屏、自助式計算機查詢屏、數字液晶相框、網路多媒體液晶播放寬屏、鈾礦分布沙盤電子查詢等的分配;第七,解說詞的進一步修改、精煉;第八,領導、專家審校。

3 編研成果

(1)展覽成果。編制陳列圖片180餘單元,建設了520平方米、由9個部分組成的《中國鈾資源圖片陳列館》。集背景音樂和解說擴音設備、背景燈光與藝術燈光、靜態電子展示與動態滾動演示、平面展覽藝術與浮雕立體技藝、傳統展覽手法與現代最新展材結合為一體的行業陳列館。

(2)圖片、資料成果。整理加工、修飾、矢量化圖件550餘幅,統計計算形成了全國最新鈾資源情況統計資料和重要礦田、礦床的統計資料。

(3)鈾成礦特徵電子圖件成果。根據鈾礦地質志和鈾礦勘探檔案資料編輯出全國各鈾礦床礦區地質特徵和鈾礦成礦特徵等多媒體查詢資料。

(4)鈾成礦區劃數字文件資料。根據《中國鈾成礦區劃概論》編輯並錄入各成礦省、成礦帶概況及其主要特徵描述等多媒體查詢資料。

(5)視頻資料。根據核工業地質檔案資料和核地質聲像檔案資料等編寫出《走向輝煌(暫名)》的電視專題文稿,介紹中國鈾資源勘探發展歷史和取得的輝煌成就,展示中國鈾資源勘探發展的美好前景。拍攝的專題片將為陳列館網路播放設備量身定做。

(6)收集歸檔新資料。在陳列圖片的編研過程中,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圖件、照片,購買了部分重要地理、地質信息數據,根據真實地質情況創作了一些三維模型和模擬三維圖件。這些原始資料將整理歸檔,從而為檔案增添新的內容。

4 結語

《中國鈾資源圖片陳列館》建設的立項,是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領導對檔案工作高度重視的體現,第一具有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一方面通過對檔案資料的編研可以為數字檔案館的建設提供基礎;另一方面陳列館可以成為一般民眾鈾礦知識和鈾資源國情普及的場所,也可作為新入門的大學生提供專業輔導第一課堂,為鈾礦地質工作者提供參考資料。第二,對檔案管理而言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通過對陳列圖片的編研實踐,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編研方法,加深了對檔案編研理論的理解;第三,對今後的地質科技檔案管理具有一定的啟發和指導意義,特別是如何發揮檔案為地勘生產服務的作用,如何主動為地勘生產所需、所急,得到了一些思想上的啟發和指導;第四,《中國鈾資源圖片陳列館》建設,參考了大量國內外行業陳列、展覽形成了內容新穎、方式多樣、主題突出、靈活可變(全部標題磁吸可變,全部展布簡便可換)的特點,處在行業展覽的前列。

參考文獻

葛荷英.檔案編研的理論與方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4)

馮惠玲,張輯哲.檔案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

葛荷英.檔案鑒定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2(5)

㈨ 編研成果分為綜合性,專題性和系列性是根據什麼區分的

編研成果分為綜合性,專題性和系列性是根據內容結構區分的

㈩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國後,20世紀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劃」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10)編研成果分為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閱讀全文

與編研成果分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