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試述《唐律疏議》的篇目和主要內容,並說明唐律的主要特點及其歷史地位
主要內容
第一篇《名例律》,相當於現代刑法總則,主要規定了刑罰制度和基本原則; 第二篇《衛禁律》,主要是關於保護皇帝人身安全、國家主權 《唐律疏議》
與邊境安全; 第三篇《職制律》,主要是關於國家機關官員的設置、選任、職守以及懲治貪官枉法等; 第四篇《戶婚律》,主要是關於戶 籍、土地、賦役、婚姻、家庭等,以保證國家賦役來源和維護封建婚姻家庭關系; 第五篇《廄庫律》,主要是關於飼養牲畜、庫藏管理,保護官有資財不受侵犯; 第六篇《擅興律》,主要是關於兵士徵集、軍隊調動、將帥職守、軍需供應、擅自興建和征發徭役等,以確保軍權掌握在皇帝手中,並控制勞役征發,緩和社會矛盾; 第七篇《賊盜律》,主要是關於嚴刑鎮壓蓄意推翻封建政權,打擊其他嚴重犯罪,保護公私財產不受侵犯; 第八篇《斗訟律》,主要是關於懲治斗毆和維護封建的訴訟制度; 第九篇《詐偽律》,主要是關於打擊欺詐、騙人的犯罪行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 第十篇《雜 律》,反不屬於其他「分則」篇的都在此規定; 第十一篇《捕亡律》,主要是關於追捕逃犯和兵士、丁役、官奴婢逃亡,以保證封越國家兵役和徭役征發和社會安全; 第十二篇《斷獄律》,主要是關於審訊、判決、執行和監獄管理。
《唐律疏議》總結以往各王朝的立法經驗及其司法實踐,折中損益,使之系統化和周密化,故其立法比較審慎,內容比較周詳,條目比較簡明,解釋比較確當。其立法理論依據儒家學說,並以封建倫理道德為其法律思想基礎,因此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築、調整各方面社會關系的主要工具。
《唐律疏議》總結了漢魏晉以來立法和注律的經驗,不僅對主要的法律原則和制度作了精確的解釋與說明,而且盡可能引用儒家經典作為律文的理論根據。《唐律疏議》的完成,標志著中國古代立法達到了最高水平。 作為中國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唐律疏議》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及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同時,因此前的《貞觀律》等至今都已軼失,所以,《唐律疏議》成為中國歷史上迄今保存下來的最完整、最早、最具有社會影響的古代成文法典。在中國古代立法史上佔有最為重要的地位
『貳』 唐律疏議的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唐律疏議》總結以往各王朝的立法經驗及其司法實踐,折中損益,使之系統化和周密化,故其立法比較審慎,內容比較周詳,條目比較簡明,解釋比較確當。其立法理論依據儒家學說,並以封建倫理道德為其法律思想基礎,因此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築、調整各方面社會關系的主要工具。為以後歷代刑律的藍本。
通過唐朝與周邊各國頻繁通使和文化交流,《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法典亦產生重大影響。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的立法,大都摹訪《唐律》。國際法制史學者將《唐律疏議》與歐洲的《羅馬法》相提並論,並視之為古代「中國(華)法系」的代表著作。
《唐律疏議》的律文和疏文反映了唐代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法律地位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及某些政治經濟制度,是研究唐代歷史的重要文獻。
(2)唐律疏議是中國古代律學的代表性成果嗎擴展閱讀:
唐初法律制度基本上沿襲隋朝。唐高祖於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詔廢隋《大業律》,暫用隋《開皇律》。同年十一月頒布五十三條新格,對隋《開皇律》中的部分內容進行修改、補充;同時命令尚書僕射裴寂等人,以《開皇律》為基礎,更撰新律。至武德七年(624年)三月編成,四月頒下施行,此即為《武德律》。
鑒於當時中央、地方在審判中對法律條文理解不一,每年科舉考試中明法科考試也無統一的權威標準的情況,唐高宗在永徽三年下令召集律學通才和一些重要臣僚對《永徽律》進行逐條逐句的解釋,「條義疏奏以聞」。
繼承漢晉以來,特別是晉代張斐、杜預注釋律文的已有成果,歷時1年,撰《律疏》30卷奏上,與《永徽律》合編在一起,於永徽四年十月(公元653年)經高宗批准,將疏議分附於律文之後頒行。計分12篇,共30卷,稱為《永徽律疏》。
該法典至元代後,人們以疏文皆以「議律」字始,故又稱為《唐律疏議》。由於疏議對全篇律文所作權威性的統一法律解釋,給實際司法審判帶來便利,以至《舊唐書·刑法志》說當時的「斷獄者,皆引疏分析之」。疏議的作用至重,學者楊鴻烈在《中國法律發達史》一書中認為,「這部永徽律全得疏議才流傳至今」。
『叄』 急!!!唐律疏議的作用和意義
《唐律疏議》是我國歷史上保留下來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和註疏,唐律疏議》是我國古代封建法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部法典,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在,它都有著不一般的地位。唐律疏議》不僅完整保存了唐律,還保存了大量唐代的令、格、式的內容。同時記載了大量有關唐代政治、社會經濟的資料,是研究唐代階級關系、等級關系以及官制、兵制、田制、賦役制的重要依據。所以,清代學者王鳴盛稱《唐律疏議》為「稀世之寶」。《唐律疏議》作為封建法典,有著濃厚的封建思想意識,體現著封建統治階級的階級意志。它反映了禮制、君主專制、等級制度和宗法制度等內容。《唐律疏議》的法律思想有以下兩個特色:第一,「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倫理道德和法律相結合,前者為主,後者為輔。第二,簡化法律條文,減輕刑罰。如《貞觀律》中的刑罰,與隋律相比,去掉了死刑92條,減流為徒者71條,其餘變重為輕者也很多。
唐律是在隋朝《開皇律》基礎上制定的,而隋律則繼承了前代的法律。唐律根據秦漢以來封建立法和司法的經驗,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罪名、刑制及司法原則加以整理,對社會關系各主要方面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所以它集唐以前我國封建法律之大成,成為宋元明清歷代制定和解釋封建法典的藍本,並對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建立和完善封建法制產生過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被稱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華法系的代表。宋朝的《宋刑統》,就律文而言,只是唐律的翻版。元朝的《至元新格》的20篇,與唐律的9篇相同,其他八議,十惡、官當制度都沿用唐律。明代《大明律》、清代《大清律例》都受到唐律影響。
日本文武天皇大寶元年(761年)所制定的《大寶律令》,有律6卷,共分12篇,其篇名與次序都與唐律相同,而且律文的內容也很多相似。朝鮮的《高麗律》不僅在篇目體繫上與唐律相同,在內容方面,如刑名種類和對特權階級的優待條款等,也都與唐律極為相似。在越南,歷代刑律也多仿照唐律。
『肆』 闡述《唐律疏議》對後世的影響
《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第一部內容完整的法典,也是中國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華法系的代表作,在世界法制史上具有很高的聲譽和地位,可以說是世界中世紀法典的傑作。唐律的內容承前啟後,在總結前人的立法成果和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並且開創了中國古代法典中法律與歷史結合的先河。
《唐律》之義疏自高宗時作成頒行後,終唐之世,一直沒有廢止過。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對律令格式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刪修,結果是「總成律十二卷,律疏三十卷」,義疏仍與單行律並行。其後,義疏以兩條渠道發揮著影響。
(4)唐律疏議是中國古代律學的代表性成果嗎擴展閱讀
《唐律疏議》的來歷:
繼承漢晉以來,特別是晉代張斐、杜預注釋律文的已有成果,歷時1年,撰《律疏》30卷奏上,與《永徽律》合編在一起,於永徽四年十月(公元653年)經高宗批准,將疏議分附於律文之後頒行。
該法典至元代後,人們以疏文皆以「議律」字始,故又稱為《唐律疏議》。由於疏議對全篇律文所作權威性的統一法律解釋,給實際司法審判帶來便利,以至《舊唐書·刑法志》說當時的「斷獄者,皆引疏分析之」。疏議的作用至重,學者楊鴻烈在《中國法律發達史》一書中認為,「這部永徽律全得疏議才流傳至今」。
『伍』 唐律疏議成就,影響
唐朝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初統治者制訂了一系列法律制度,為唐朝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文明建設打下了良好的體制基礎。《唐律》是中國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是中華法系的代表作,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立法者及有關學者都給《唐律》以極高的評價,它不僅具有典型的封建立法價值,而且也被後人證明了其是世界封建社會中最輝煌的一部法律。《唐律》在立法原則、篇章體例、形式及內容上至今仍然有值得我們肯定和借鑒的,肯定它的歷史價值,有助於我們更好的進行法制建設。本文以唐律及其疏議的立法特點和歷史影響為研究對象,結合法學和歷史學的知識,綜合運用比較分析法、歷史分析法等方法,在對唐律及其疏議的內容和結構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參考了眾多法制史專家的著作和論文,重點探討了唐律及其疏議的立法特點和法律適用上的特點,以及它對唐朝經濟、後世封建朝代和東亞各國法律的深遠影響。
『陸』 《唐律疏議》有什麼樣的地位和歷史意義
《唐律疏議》的律文和疏文反映了唐代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法律地位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及某些政治經濟制度,是研究唐代歷史的重要文獻。
《唐律疏議》總結以往各王朝的立法經驗及其司法實踐,折中損益,使之系統化和周密化,故其立法比較審慎,內容比較周詳,條目比較簡明,解釋比較確當。其立法理論依據儒家學說,並以封建倫理道德為其法律思想基礎,因此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築、調整各方面社會關系的主要工具,為以後歷代刑律的藍本。通過唐朝與周邊各國頻繁通使和文化交流,《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法典亦產生重大影響。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的立法,大都摹仿《唐律》。國際法制史學者將《唐律疏議》與歐洲的《羅馬法》相提並論,並視之為古代「中國(華)法系」的代表著作。
『柒』 簡述中國古代法典從《唐律疏議》到《大清律法》篇章體例的發展演變
一、戰國時期,魏國在李悝的主持下,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成文法典《法經》。《法經》共分六篇,分別為《盜法》、《賊法》、《囚法》(亦作《網法》)、《捕法》、《雜法》、《具法》。基本內容大體可歸納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四篇,主要是懲治盜賊犯罪的法律規定。第二部分即第五篇《雜法》,主要是懲治盜賊罪以外其他犯罪的法律規定。第三部分即第六篇《具法》,是關於定罪量刑原則的法律規定,相當於現代刑法的「總則」性質。《法經》的篇目、體例、結構、內容雖然還比較簡單,但其立法成就空前,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從法典結構看,《法經》以嚴懲盜賊罪為核心,根據罪名類型、囚捕程序、量刑標准等各項不同內容分立篇目,包含了總則與分則、實體法與程序法、刑事法律規范與其他法律規范等各方面的內容,首次創立了成文法典的篇章體例結構,對後世各代的法典編纂與立法技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兩晉南朝時期制定的《泰始律》(也稱晉律),以漢律為基礎,參考魏律的篇章體例結構,編成二十篇六百二十條二萬七千字。其中保留了《九章律》中的《盜律》、《賊律》、《捕律》、《雜律》、《戶律》、《廄律》、《擅興》七篇,新增或修改了十三篇,即改《具律》為《刑名》、《法例》兩篇,分《囚律》為《告劾》、《系訊》、《斷獄》三篇,從《盜律》中又分出《請賕》、《詐偽》、《水火》、《毀亡》四篇,新增《衛宮》、《違制》、《諸侯》、《關市》四篇。《泰始律》總結、借鑒《法經》以來的立法經驗,在法典的篇章體例結構與律文條目內容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立法成就。
三、北朝制定的北齊律,全面總結了自李悝《法經》以來歷代的立法經驗,在法典體例、篇章結構、律文內容等各方面均有所創新,使之成為代表當時最高立法水平的一部成文法典,在中國古代立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北齊律確定了十二篇的法典體例,為《名例》、《禁衛》、《婚戶》、《擅興》、《違制》、《詐偽》、《斗訟》、《賊盜》、《捕斷》、《毀損》、《廄牧》、《雜律》共計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條。其後的隋唐《開皇律》、唐朝的《唐律疏議》、宋朝的《宋刑統》都採用了十二篇的體例結構。可見北齊律對後世法典編纂的影響之重要。北齊律首創了《名例律》的總則篇目,將晉律首創、進而為南北朝各代法典所相繼沿用的《刑名》和《法例》兩篇合為一篇,並把篇目名稱簡化為《名例律》,進一步突出了法典總則的性質和地位,從而使法典的體例結構及其內容更加規范化。此後的隋唐直至明清各代,其法典的首篇均為《名例律》,可見北齊律對後世立法的深遠影響。
四、隋朝《開皇律》十二篇的篇名依次是: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這種體例主要是仿照北齊律,但又對北齊律律作了必要和合理的修改:1.修改了北齊律的部分篇名,將「禁衛律」改為「衛禁律」,「婚戶律」改為「戶婚律」,「違制律」改為「職制律」,「廄牧律」改為「廄庫律」,突出了法律調整和保護的對象。2.刪除「毀損律」,把「捕斷律」分為「捕亡」和「斷獄」二篇,並置於律典的最後部分,使程序法與實體法有所區別。3.按照封建統治的需要,對涉及實體法部分的篇目重新排序。
五、唐朝的《唐律疏議》共十二篇,五百零二條。它的篇目設置、體例安排基本仿照《開皇律》,法類似於現代刑法總則的名例律置於律首,有關具體犯罪及其懲罰的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十一篇類似於現代刑法的分則置於其後。
六、宋朝的《宋刑統》共十二篇,五百零二條,沿用了唐末《大中刑律統類》和後周《顯德刑統》的編纂體例。這是宋開國以來的第一部法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由朝廷刊版印行、發行全國的封建法典。
七、明朝的《大明律》共有七篇,三十卷,四百六十條。篇目有:名例一卷,內分五刑、十惡、八議;吏律二卷,分職制、公式;戶律七卷,分戶役、田宅、婚姻、倉庫、課程、錢債、市廛;禮律二卷,分祭祀、儀制;兵律五卷,分宮衛、軍政、關津、廄牧、郵驛;刑律十一卷,分盜賊、人命、斗毆、罵詈、訴訟、受臟、詐偽、犯奸、雜犯、捕亡、斷獄;工律二卷,包括營造、河防。《大明律》突破了隋唐以來律典依十二篇分編的傳統,首創按朝廷六部的政務范圍分目的新體例。
八、清朝的《大清律例》在結構形式上與《大明律》相同,共分名例律、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工律等三十篇,四十卷,三十門,律文四百三十六條,附例一千零四十九條。
『捌』 4 . (3分) 玄學的代表性法律成果是《唐律疏議》。正確錯誤
《唐律疏議》是中華法系中的典型代表,內容繼承了漢以來的儒家觀念,和玄學沒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