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看戲成果

看戲成果

發布時間:2021-05-20 21:10:20

❶ 明清戲曲哪些主要成就

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社會進入它的晚期。商業經濟相對發達,社會生活奢靡腐化,加上明代中期以後士大夫階層追求享樂社會思潮的興起,戲曲獲得了更為便利的生存發展條件。

戲曲與民眾生活的緊密結合,造成各類戲曲文物的大量出現。明清時期戲曲文物與宋元顯著有別的特點是:宋元戲曲文物大多與墓葬結合,保存於地下,作為陪葬品或冥世生活環境的裝飾而出現。明清則大多與人民生活結合,傳存於地上,作為世俗生活的裝飾品而出現。當我們看到遍布全國各地民間的明清屋舍中鑲飾的眾多華麗而精美的戲曲磚雕、木雕、石刻、壁畫,看到大量平素用於生活裝飾的明清瓷器、年畫、剪紙、織綉、泥塑里的戲曲內容,我們不是深刻感受到了戲曲對於社會生活滲透力之強嗎?

❷ 古希臘文學科學戲劇等各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

希臘戲劇繁榮的原因:
1.從作家來看:戲劇對作家綜合才能要求很高,(抒情詩寫作有單純性),戲劇必須是文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積累了一定文學經驗後方能出現。
2.從接受者(觀眾看):戲劇要求接受者強烈的接受需求,而普通人產生娛樂的需要,是在物質充足,時間有閑暇後。古典時期戰事少,城市繁榮起來,大批市民有了娛樂需要,故把農村的祭神活動中歌舞表演經過改造後來演出,戲劇演出就此開始。
3.城邦的文藝政策:古希臘戲劇的發展和繁榮與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有密切的關系,當政者為了宣傳、教育民眾,重視戲劇,促進戲劇的繁榮。戲劇不僅是一種創作活動,而且是生活的一部分。戲劇後來發展成全民的慶祝節日。不僅每個公民每年演戲時至少有一天看戲的機會,而且政府還發放觀劇津貼。

❸ 戲劇的價值

史料價值早在宋代有些戲院為了吸引觀眾,把當天演出的節目寫在「摺子」上,來做宣傳。其實這種「摺子」就是戲單的雛形。而真正意義上的紙質戲單出現在清末,是一張簡陋的宣傳紙。不同時期的戲單或多或少都能反映當時那個時代的一些特徵。比如戲單從單頁單面發展到如今多頁成冊;從傳統的手寫、木刻、油墨手印、鉛字排印發展到如今的彩色膠印,其中的變化除了能反映各個時期的印刷技術和製作工藝水平,更能反映當年戲劇的演變發展和演職員的藝術水準,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觀賞價值 戲單作為戲劇的一種說明書,或多或少也具備一定的觀賞性。我國疆域遼闊,各地都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劇種,比如昆劇、滬劇、豫劇、閩劇、呂劇等等,從而涌現出很多地方色彩濃郁的戲單,為集藏愛好者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收藏上良機。如上世紀50年代日本松山芭蕾舞團來我國演出《白毛女》,就使用灰暗的基調做紙張的底色,並將真實的演出劇照印在了封面上,整個悲劇情調躍然紙上;又如「文革」時期,戲單的封面都被套印了紅色,內容上增加了劇情和主題歌等,尤其是「樣板戲」戲單內容翔實、印製精美,如上海青年京劇團演出的《沙家浜》戲單「文革」味特濃,封面套紅印刷,上面還印有毛主席頭像和毛主席語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

中國戲劇(China Drama) 主要包括戲曲和話劇,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1-3] 話劇則是20世紀引進的西方戲劇形式。 中國古典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堪稱國粹,她以富於藝術魅力的表演形式,為歷代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而且,在世界劇壇上也佔有獨特的位置,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

❹ 劇院里,大家都在靜靜地看戲,可身旁的兩個人就是說個沒完沒了(寫一段話五年級)

朋友聊啥呢,說的這么開心大聲又自豪,看來你們也很會演戲嘛,上去演一個唄,熱烈歡迎呢!記住要大聲一點,不要被我們下面的聲音淹沒了。願採納

❺ 陳仁鑒的主要成就

鯉聲劇團創始人之一
一九五三年,陳仁鑒正式投身戲曲的改革與劇本創作。他是仙游縣鯉聲劇團的創始人之一。一九五四年夏天,陳仁鑒先生與人合作整理的《琴挑》一劇。參加福建省第二屆戲曲會演,得了大獎。同年又赴華東地區參加調演並獲獎,選入《華東戲曲劇本選》。古老的莆仙戲首次與專家學者和上海觀眾見面,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倍受贊賞。
一九五五年,陳仁鑒先生被調進了仙游縣編劇小組集中精力搞劇本創作。他夜以繼日、廢寢忘餐,嘔心瀝血,刻苦寫作。他編的戲,演到哪裡,紅到哪裡,上座率極高。許多劇團爭著要他的劇本,他都有求必應。一九五六年,他寫的現代劇《大牛與小牛》、《三家林》在福建省現代劇會演中獲大獎,奪雙魁。
整理改編《團圓之後》
一九五七年,他整理改編的《團圓之後》(一名《父子恨》)和《新春大吉》被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莆仙戲這個小劇種,引起了全國劇壇的注目。一九五九年,《團團之後》作為進京獻禮劇目,譽滿京華。途經上海公演時,出現了滿城爭說《團圓之後》的盛況,《文匯報》全文刊登了該劇;在京演出期間,哲學界、史學界、文學界、戲劇界的專家學者們盛贊它「列入世界悲劇之林毫無愧色」。鯉聲劇團載譽歸來時,先後到濟南、南京、蘇州、杭州、南昌、長沙、武漢、九江等地演出,受到隆重接待,到處佳評如潮。這次席捲半個中國的演出,使莆仙戲「雷響天下知」。一九六0年,該劇赴長春拍攝成舞台藝術片。之後,香港影視界改編成《同命鴛鴦》(夏夢主演)上映,影響海外;幾十年來,被改變成電視劇、各種舞台劇,盛演不衰、百看不厭。
《春草闖堂》飲譽九州
此後,陳仁鑒先生又相繼寫出了《春草闖堂》(與人合作,由他主筆)、《嵩口令》等名劇。一九七九年,《春草闖堂》進京獻演,再次飲譽九州戲苑,獲得創作與演出一等獎。專家撰文指出:「中國的月亮也是圓的」。「抬轎」一場戲的表演,更是博得了高度的評價,許多表演團體,都上門拜師學藝;全國各地有六百多個劇團上演該劇;香港鳳凰電影製片廠將其改編拍攝為故事片《假婿乘龍》,廣東潮劇院移植後赴泰演出,公主、總理都到場看戲,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評論;香港《大成》月刊載了劇本;台灣首批開放大陸的五個劇目,其中就有《春草闖堂》;香港昭英社在國際青年節上演的《春草闖堂》劇,被列為精彩節目之一。1998年,鯉聲劇團赴台灣演出《團圓之後》受到專家和觀眾的高度贊譽。
為戲曲事業鞠躬盡瘁
陳仁鑒先生為戲曲的現代化和大眾化傾注了畢生精力,他不但對莆仙戲走向全國有特殊的貢獻,而且其作品在全國劇壇也享有崇高地位。他對傳統劇目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注入強烈的當代意識,以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雅於俗的完美結合,震撼我國劇壇,風靡港台及東南亞,到處常演常新,保持永久的藝術魅力。他的《團圓之後》和《春草闖堂》分別被選入王季思教授主編的《中國當代悲劇選》、《中國當代喜劇選》。全國入選兩部作品的,唯有他一人。《春草闖堂》還被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戲劇卷。他的作品被列為藝術院校教材。他晚年針對戲曲的殿堂化和貴族化,大力呼籲通俗化和大眾化。引起重視和爭論。因而更受到普遍尊重和敬仰。上海藝術研究所對他的作品的評價是「高山仰止」。中國協會認為他的代表作「是我國劇壇的閃光之作」,「但福建乃至全國的劇作家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劇協副主席郭漢城認為,他的劇目作「光照曲苑」,他本人「在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
陳仁鑒先生用畢生心血創作的戲劇精品,他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風格以及高尚的人品道德,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與精神財富;他為戲曲事業鞠躬盡瘁的精神,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

❻ 《一片愛國心》的演出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果

1926年11月《一片愛國心》曾在熊佛西主持的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戲劇系第二次實習公內演容上演出,獲得很大成功。這次演出由肖昆飾唐亞男,張寒暉飾唐夫人,王瑞麟飾唐華亭,章泯飾唐少亭。這部戲在藝專劇場連演一個多月,北京文藝界反應非常強烈。清華、北大等校學生冒著政治危險和風寒,不辭勞苦,趕來看戲。公演結束後,觀眾還紛紛寫信要求再度公演。這之後,《一片愛國心》還多次參加戲劇系實習公演,成為培養戲劇系學生的一個保留劇目。此後這部戲在兩三年時間里演出過四百多場,一直到抗日戰爭初期,還是話劇舞台上廣泛上演的劇目之一。1929年,此劇還在比利時兩度上演,獲得成功。幾位比利時教師看後贊賞說:」這劇作是出於一位大文豪的手筆」,它能將」愛國的精神充分的表現出來」。

❼ 對曹禺的戲劇成就作出說明和評價

當我們步入21世紀後,把曹禺劇作放到百年戲劇、百年文學的歷史發展進程之中,可發現其不容懷疑的經典價值和經典地位。隨著時間的逝去,它們的經典意義愈發凸現出來,成為中國現代文化的瑰寶。可以說,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都是經典之作。曹禺作為一位戲劇大師,不僅是中國話劇藝術的奠基者,而且是20世紀世界話劇藝術發展的一個傑出代表。

曹禺(公元1910—1996年),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原名萬家寶,字小石。祖籍湖北省潛江縣,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其父曾任總統黎元洪的秘書,後賦閑在家,抑鬱不得志。曹禺幼年喪母,在壓抑的氛圍中長大,個性苦悶而內向。3歲即隨繼母看戲,是一個小戲迷。1922年,入讀南開中學,並參加了南開新劇團。導師張彭春對他格外器重,他則以扮演娜拉等角色而聞名,綻露表演才華。少年時,喜寫新詩,常吐露著感傷和凄婉的調子。1928年,入南開大學政治系,翌年轉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在校期間,繼續演劇並攻讀了大量的中外劇作。1933年畢業前夕,年僅23歲,即完成了處女作《雷雨》。繼而又發表了《日出》(1936年)、《原野》(1937年)。他的三部曲,猶如一座座豐碑,矗立在中國的劇壇上,從而決定了曹禺在中國話劇發展上,特別是話劇文學上的奠基地位。

《雷雨》是一部糾纏著復雜的血緣關系和聚集著許多的巧合但卻透露著必然的悲劇。也許,它寫得太像戲,但卻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和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震撼力。

周朴園,雖曾留學德國,又是一個現代廠礦的董事長,但他的性格冷酷、自私、虛偽,在家庭里,像一個黑暗王國的統治者。故事就圍繞他而發生。30年前,他的家庭為了給他娶一個名門閨秀,硬是把他所愛的,並為他生了兩個兒子的女傭侍萍逼走了。他以為她投河自盡,不想侍萍卻為人所救,嫁給一個下層的傭人魯貴。豈料,30年後,魯貴不但在周家當差,而且,他們的女兒四鳳又像她的母親當初一樣,來到周家作傭人。她同周家的大少爺周萍(周朴園和侍萍所生之子)相愛,並已有孕在身。但他們的愛情卻帶著內心的隱痛,因為周家年輕的太太繁漪,不肯放棄曾與她私通的周萍,而四鳳卻又要面對周家二少爺周沖(周朴園和繁漪所生)的愛情。侍萍由於尋找女兒來到周家,在這里,她最不願看到的事發生了:她與周朴園再度重逢,而昔日之情卻已覆水難收;女兒重蹈了她的覆轍,與其同母異父的哥哥相愛並已有了身孕;她的兩個兒子周萍與魯大海本是同根生,而今卻因身份不同而水火難容;所有的人都蒙在鼓裡,只有她知道,她感到老天太不公平了。當一切血緣的謎底被揭穿時,一場大悲劇發生了:四鳳觸電自殺了;周沖為救四鳳也觸電身亡;周萍開槍自盡;繁漪瘋了;侍萍獃痴了。好像周朴園就是一切罪孽之淵藪。

周朴園是《雷雨》中的成功藝術形象,他是悲劇的製造者,也是這一切的承擔者。一切罪孽都來自他的專制統治。《雷雨》的深刻之處在於,在周朴園這個人物身上,曹禺揭示了中國的資產階級同根深蒂固的封建傳統有著政治的、思想的緊密聯系,揭示了中國資產階級的封建性。在他那糾集著復雜矛盾的心理和似乎具有人性的外觀中,讓人看到一個恐怖的封建暴君的黑色靈魂。《雷雨》以高度的藝術成就和現實主義的藝術力量震動了當時的戲劇界,標志著中國話劇藝術開始走向成熟,幾十年來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話劇之一。

1935年曹禺又寫成劇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國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個「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罪惡社會,曾獲《大公報》文藝獎。它與《雷雨》前後輝映於劇壇,奠定了曹禹在中國話劇史上的地位。1936年曹禹任教於南京戲劇專科學校,寫了他惟一的涉及農村階級斗爭的劇作《原野》。抗日戰爭爆發後,曹禺隨校遷至四川,編輯戲劇刊物,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和電影廠編劇等職。著有《全民總動員》(合寫)、《正在想》、《蛻變》、《鍍金》等劇本,創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動人的優秀劇作《北京人》,並將巴金的小說《家》改編成劇本,還譯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等。1946年赴美國講學,翌年初回國,任上海文華影業公司編導,發表劇本《橋》,寫了電影劇本《艷陽天》,由他導演攝成影片上映。

解放後的曹禺創作了話劇《明朗的天》(獲全國第一屆話劇觀摩演出劇本一等獎)、歷史劇《膽劍篇》(執筆)、《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論創作》、《曹禹戲劇集》等。他的一些劇作已被譯成日、俄、英等國文字出版,《雷雨》雖出現得最早,但卻是中外讀者最喜愛的作品,這一點恐怕是曹禺沒有想到的。

曹禺先生是繼魯迅之後,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能塑造人的靈魂的作家,最能揭示人的靈魂的復雜性和豐富性的作家,一個善於刻畫人的深刻靈魂的大師。如果說,曹禺的戲劇有著什麼誘人的秘密?那麼,這個秘密就是他把最偉大的人文胸懷同對人性的深刻探索和理解結合起來。這就是曹禺戲劇魅力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❽ 誰知道WOW 冰河踏破者的榮耀 的 解脫和身陷邪惡 這兩個成就怎麼做求詳細解說

所有人扎堆站看戲,t把小怪和lk拉到一邊,中了死蛆debuff的人跑到t旁邊,讓治療驅散,t中了死蛆要秒驅。等疊到固定層數就解脫了。身陷邪惡,現在都90了,9人打基本不會讓lk活到最後階段的,這個成就就隨意搞定了。

❾ 魔獸世界ICC成就問題

解脫:3點站位:啦BOSS的T,啦小怪的T,其他人。相聚10碼三角站位。
開場:BOSS
T拉住BOSS,其它人看戲,然後BOSS會召喚小怪,小怪T全部拉住遠離;BOSS點名放DE-BUFF,第一個中DE-BUFF的人跑出人群,不進小怪堆,MS驅散DE-BUFF,以後BOSS點名的DE-BUFF,中的人跑進小怪堆,MS驅散DE-BUFF,驅散後中DEBUFF的人跑回人群,小怪獲得「死蛆」BUFF,這樣不斷疊加到30層以上(注意看不同的小怪,每個小怪疊加的層數不同,看最高的那個),所有人開始打BOSS,打進第二階段,BOSS跑到中間放AOE,遠程最遠距離輸出,近戰殺小怪。把BOSS打到10%血量,所有人被BOSS秒殺,躺在地上看戲,然後被復活,打死BOSS。

❿ 寫看戲經過的作文

越劇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主要是馬塘村為主,可以說是越劇的起源了,越劇起源應該是在馬塘了,因而越劇應該有近150年的歷史了),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台演出的戲曲形式,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文戲等。藝人初始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中華民國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之。
民國6年5月13日,小歌班初次進入上海,在十六鋪「新化園」演出,因藝術上粗糙簡陋,觀眾寥寥。以後續有3班藝人來上海,但均告失敗。藝人們在學習紹興大班和京劇的表演技巧後,藝術上有所提高,民國8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
民國9年起,小歌班集中了一批較知名的演員,編演了一些引人入勝的新劇目,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碧玉簪》《孟麗君》等。這些劇目,適應了五四運動後爭取女權和男女平等思潮的興起,受到觀眾歡迎。之後,昇平歌舞台老闆周麟趾,從嵊縣請來民間音樂組織「戲客班」的3位樂師組成越劇史上第一支專業伴奏樂隊,演奏時以15兩音定弦,沿用紹興大班習慣,稱為「正宮調」,簡稱「正調」,從此「絲弦正調」成了主腔;並借鑒紹興大班的板式,初步建立起板腔體的音樂框架。民國10年9月至民國11年,男班藝人相繼將劇種改稱「紹興文戲」,吸收京劇、紹劇的表演程式,向古裝大戲方面發展。劇目則受海派京劇影響,主要編演連台本戲,在「大世界」、「新世界」等游樂場以及茶樓、旅社、小型劇場演出。主要演員有小生王永春、支維永,小旦衛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老生馬潮水,小丑馬阿順、大面金榮水等。
民國12年7月,嵊縣籍商人王金水請男班藝人金榮水回鄉辦起第一個女班,招收13歲以下的女孩二十餘人。翌年1月14日,該女班在上海昇平歌舞台演出,稱「髦兒小歌班」。民國18年,嵊縣辦起第二個女班,之後續有舉辦。民國20年底開始,一些女演員如王杏花、陳苗仙、呂福珠以及「東安舞台」、「四季春班」等先後來滬,但仍為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民國17年1月起,女班蜂擁來滬,民國30年下半年增至36個。女子越劇的所有著名演員幾乎都薈萃於上海。報紙評論稱「上海的女子越劇風靡一時,到近來竟有凌駕一切之勢」。而男班由於演員後繼無人,最終被女班取代。
女子越劇在上海立足後,為適應環境和觀眾需求,以姚水娟為代表的一批越劇從業者進行了變革,當時稱為「改良文戲」。各劇團、班社競相編演新劇目。4年間,編演的新劇目超過了400個,劇目題材廣泛,風格、樣式多種多樣,編劇多半曾從事過「文明戲」,劇目一般採用幕表制,當時主要的編劇有樊籬、聞鍾、胡知非、陶賢、劉濤等。劇目內容的多樣化,引起演出形式相應的變化,出現紛紛向兄弟劇種學習的趨勢。當時有的學海派京劇,如商芳臣曾搬演周信芳的名劇《明末遺恨》;有的學申曲,如施銀花、屠杏花移植上演西裝旗袍戲《雷雨》;有的則學習電影、話劇,如姚水娟演的《蔣老五殉情記》《大家庭》,採用寫實布景,人力車上台。在經營方式方面,破除了封建性陳規,實行經理制,統一掌管前後台。
這時期,最有名的演員旦角為「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小生為屠杏花、竺素娥、馬樟花;青年演員如袁雪芬、尹桂芳[2]、范瑞娟[3]、傅全香、徐玉蘭等,都已嶄露頭角。
民國31年10月,袁雪芬以話劇為榜樣,在大來劇場開始改革。前兩年陸續聘請的編導有於吟(姚魯丁)、韓義、藍明(流)、蕭章、呂仲、南薇、徐進等,大多數是年輕的業余話劇工作者。他們把進行改革的越劇稱為「新越劇」。民國33年9月,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龍門戲院進行改革。此後,上海的主要越劇團都投入「新越劇」的行列,越劇的面貌在短短幾年中發生了巨大變化。
越劇改革,首先是編演新劇目,建立劇本制,廢除幕表制。即使演出傳統劇目,也經過整理改編。新劇目內容比過去有較大變化。許多編導和主要演員們,重視劇目的社會效益,主張給觀眾以積極有益的影響,編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會黑暗和宣揚愛國思想的劇目。民國35年5月雪聲劇團將魯迅小說《祝福》改編為《祥林嫂》,這引起了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對越劇和整個地方戲曲的重視。是年9月周恩來在上海,看了雪聲劇團的演出,之後又對中共地下組織如何做好地方戲曲界的工作作了指示和部署。中共黨員錢英郁、劉厚生等被派到越劇界擔任編導。之後,上海文藝界和新聞界的進步人士對袁雪芬被流氓拋糞事件、越劇十姐妹聯合義演《山河戀》及為筱丹桂申冤的斗爭中,也都給予了支持。
唱腔也有重大突破。40年代前期,袁雪芬演出《香妃》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時,都與琴師周寶才合作,創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調腔」和「弦下腔」。後來這兩種曲調發展成為越劇的主腔,並逐漸形成不同的流派。
在表演方面,越劇一方面向話劇、電影學習刻劃人物性格、心理活動的表演方法,另一方面向崑曲、京劇學習優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動作,逐漸形成了寫意與寫實相結合的風格。
在舞台美術方面,採用立體布景、五彩燈光、音響和油彩化妝,改革服裝式樣、色彩,質料柔和談雅,成為舞台藝術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
這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建立起正規的編、導、演、音、美綜合的藝術機制,並組建劇務部負責舞台綜合藝術的機構。越劇改革,促使觀眾的構成發生了變化,除原來的家庭婦女外,還吸引來大批工廠女工和女中學生。上海解放前夕,從事越劇的幾個主要劇團如「雪聲」、「東山」、「玉蘭」、「雲華」、「少壯」都受到中國共產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生氣勃勃。
1949年5月上海解放。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上海第一個國家劇團——華東越劇實驗劇團。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劇院正式成立。劇院薈萃了越劇界一大批有較高藝術素養的編、導、演、音、美等專門人才,在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藝方向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發揮了國家劇院示範作用。此外,一批集體所有制的劇團如「芳華」、「雲華」、「合作」、「少壯」等也很活躍,在出人出戲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閱讀全文

與看戲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