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趙忠的獲獎情況
2004年北京大學第九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⑵ 如何參評廣西社科獎
《廣西壯族自治區社會科學研究
優秀成果評選獎勵辦法》第九次評獎實施細則
自治區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辦公室
2006年2月20日
為貫徹《廣西壯族自治區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選獎勵辦法》,順利完成自治區第九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獎任務並保證其質量,特製定本實施細則。
一、評獎對象和范圍
(一)本次評獎參評成果的時限是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超出此時限出版、發表或鑒定的成果,不予評選。
(二)本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的評選范圍為:
1.正式出版(含電子出版)的專著、編著、譯著、教材、科普讀物、古籍整理、通俗讀物、工具書,公開發表的社會科學論文、調查研究報告;
2.經專家組鑒定合格的調研報告、決策咨詢報告或其他應用課題研究成果;
3.被地市以上黨政部門採納使用並產生明顯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且有證明材料的調研報告、決策咨詢報告;
4.同一作者在上述規定時限內針對同一專題發表且在發表時註明的系列論文。
5.申報參評的成果作者,必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工作或生活。自治區內作者與外省、自治區、直轄市作者合作的成果,自治區內作者應為主編或其完成的篇幅占總篇幅的50%以上;自治區內作者是第一署名的,其完成的篇幅比例可放寬到30%。
6.個人或集體編輯出版的論文集或研究報告集,不能以專著參評,但允許作者選擇其中論文或研究報告參評。系列叢書,不能以叢書編委會名義參評,但允許作者以其中相對獨立的成果參評。
7.以單位署名的成果,不能以個人名義申報參評。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能申報參評:
1.已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的社會科學優秀成果;
2.有版權爭議的社會科學研究成果;
3.非學術性的成果,包括大事記、概覽、人物傳略、統計資料、年鑒、地方誌、文件、領導講話、工作總結和工作匯報等(某些學術性很強的大事記、人物傳記,經學科組鑒定合格的除外)。
4.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屬於保密范圍、不宜公開的。
(四)成果日期的認定:
1.著作類成果以版權頁註明的第1版日期為准,內容有較大變動的修訂版以修訂版出版日期為准,但必須附帶原著以作對照;
2.在公開刊物上發表的成果,以該刊物月期為准;
3.經專家組鑒定合格的調研報告、決策咨詢報告或其他應用課題,以專家組鑒定日期為准;
4.被地市以上黨政部門採納使用的調研報告、決策咨詢報告,以黨政部門採納時間為准。
(五)為體現評獎的公正性,嚴格實行迴避制度,自治區社科評委會成員的成果不能參評。通訊評審專家的成果可以參評,但對其本人的成果評審要嚴格迴避。
二、申報審核推薦
(一)每位作者限申報2項成果(含合作成果),同一作者如有1項集體成果已由其他合作者申報,則只能申報1項成果。
(二)申報參評成果需填寫《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獎申報表》(3份,可復制),連同成果12份(其中至少有1份為原件)一起申報。
申報者是自治區級學會、協會、研究會會員的,向所在學會、協會、研究會申報;城市或高校社科工作者,向本市或高校社科聯申報;高校社科工作者屬自治區級學會、協會、研究會會員的,亦可向所在學會、協會、研究會申報;未成立社科聯的城市、柳鐵的個人,可向當地黨委宣傳部申報;自治區直屬機關未參加學術團體的個人,經所在單位確認合格並蓋章後直接向自治區社科評委會辦公室申報。
(三)受理申報的單位應按照《廣西壯族自治區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選獎勵辦法》及本細則,對成果的參評資格進行審核,對符合規定條件的申報成果,要在《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獎申報表》上填寫審核意見(只填「符合條件」,無需推薦等級),連同填寫好的《廣西第九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獎申報成果匯總表》,在規定的時間內送至自治區社科評委會辦公室。不符合規定條件的申報成果,受理單位直接退還申報者。
(四)申報截止時間:2006年4月15日。超出此時限申報的參評材料,自治區社科評委會辦公室原則上不再受理。
三、評審費
申報成果的作者應繳納評審費,著作和研究報告類每項100元,論文類每項60元。
評審費收入的15%留給直接受理申報的單位,其餘上交自治區社科評委會辦公室。
評審費全部用於評獎工作。
四、評選方法、步驟
(一)資格復查。自治區社科評委會辦公室收到申報成果後,由工作人員對成果的參評資格進行復核。成果的參評資格被確認後,由工作人員統一編號。
(二)評獎步驟。本次評獎分通訊評審和評委會成員評審、集中評審兩步進行。先由自治區社科評委會辦公室聘請有關專家學者以通訊方式對參評成果進行評審,同時自治區社科評委會成員分別評審,提出評審意見;然後由評委會集中評審,通過預選和無記名投票,決定獲獎成果及獎勵等級。
1.通訊評審專家分別對參評成果進行通訊評審,依據《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獎指標體系》,在統一印製的打分表上打分。通訊評審的分值占總分值的40%。
2.自治區社科評委會成員分別審閱參評成果材料,同樣依據《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獎指標體系》,在統一印製的打分表上打分。評委會成員評審的分值占總分值的60%。
3. 自治區社科評委會集中評審。(1)評委會成員協商確定獎項名額分配;(2)評委分學科組以綜合評分(含通訊評議專家評分和評委會成員評分)為基礎協商推薦獲獎項目;各學科組集中評議後,由組長在《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獎申報表》上填寫評審意見。(3)評委集中醞釀並進行預選,產生獲獎候選項目;(4)評委以無記名投票方式表決產生全部獎項。一等獎項目須獲得出席評委三分之二以上票數才能通過,其餘獎項也須獲得半數以上的票數才能通過。如通過的獎項多於擬定獲獎名額時,從高票到低票按擬定獲獎名額數確定。擬定獲獎名額不能突破,寧缺毋濫。
(三)公告獲獎項目。自治區社科評委會評定的獲獎項目,由自治區社科評委會辦公室予以公告,徵求異議。公告期7天。如有異議,由自治區社科評委會辦公室報評委會領導同意後復議。落選成果概不復評。
五、設獎數額
本次評獎按著作、論文、調研報告三大類分別設獎。
本次評獎總獲獎數為總參評成果數的20%。著作、論文、調研報告各類具體獲獎比例,由評委會協商確定。
在總獲獎數中,一等獎佔5%,二等獎佔30%,三等獎佔65%;著作、論文、調研報告類成果亦照此比例評出各等級獎。
評獎向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應用對策研究成果適當傾斜,應用對策研究成果獲獎比例不低於獲獎成果總數的60%。
六、本實施細則由自治區社科評委會辦公室負責解釋。
參評申請表在下面網站中可以下。
⑶ 跪求廣西大學君武樓簡介……加急!!
歷史沿革
廣西創造學會的前身是廣西創造學研究會,成立於1985年2月15日。 第一屆理亊會選舉的領導成員是: 理事長:甘自恆 副理事長:劉德勝、張興強、鍾冠、李世余 秘書長:梁國釗 副秘書長:徐德強、黃克平、羅里熊 理事會一致推舉侯德彭同志為名譽理事長,並決定聘請張樹武、王奇浩、甘祥夢、周民震、沈章平、黃鳴同志為學術顧問。理事長甘自恆同志曾參與主持召開全國第一屆創造學學術討論會;曾參與創建中國創造學會,成為中國創造學會的主要發起人和學術帶頭人之一。廣西創造學會第一屆理事會曾創辦全國第一個創造學學術刊物一一《創造與才》;曾主辦全國第一期創造學刊授班,培養創造學研究骨幹上千人。廣西創造學研究會到1988年後,因未及時到民政部門登記而暫時中斷活動了幾年。 2003年11月25日,經廣西區民政廳和廣西社科聯批准,重新成立廣西創造學會,掛靠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2003年11月25日至28日,廣西創造學會與中國創造學會合作在廣西大學聯合舉辦了中國創造學會第七屆全國創造學學術討論會暨廣西創造學會成立大會。
編輯本段領導成員
各屆領導成員列表。
第一屆
第一屆理事會召開時有會員238人,選出理事110人,選出常務理事43人;本會下設秘書處、對外宣傳聯絡部等機構。 學術顧問有:甘幼玶教授、余瑾教授、唐紀良教授、陳保善教授、孟慶國教授 第一屆理事會選出的領導成員是: 會長:甘自恆教授 副會長:謝 舜教授、吳子愷教授、毛漢領教授、甘劍鋒教授、於 瑮教授、李秋洪研究員 2007年初,本會增聘陽國亮教授、李繼兵教授、宋亞菲教授為學術顧問,增選烏尼日教授和蔣德星副教授為副會長 秘書長:甘自恆教授兼任 副秘書長:婁永清教授、羅紹康教授、楊麗娜主編、楊 欣教授、陳大廣研究館員、溫六零編審、李髙南副教授、鍾柳新副主任 常務理事有黎黍勻等43人。
第二屆
2007年12月23日,學會在廣西大學君武樓第二報告廳舉辦廣西創造學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習十七大精神,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術年會。代表大會選出了廣西創造學會第二屆理事會。此時有會員466人,選出理事81人,選出常務理事37人。 第二屆理事會決定聘請的學術顧問有:甘幼玶教授、陽國亮教授、唐紀良教授(博士)、余瑾教授、李繼兵教授(博士)、陳保善教授(博士)、孟慶國教授(博士)、宋亞菲教授。 第二屆理事會選出的領導成員是: 會長:甘自恆教授 副會長:謝舜教授(博士)、吳子愷教授、於 瑮教授、烏尼日教授、蔣德星副教授、羅紹康教授、粟珍教授、龍聖明教授、蔡穗南局長、黃家章副研究員(博士)。 秘書長:袁經文副教授(博士) 副秘書長:文東升副教授(博士)、石麗琴講師(博士)、汪寅講師(博士)等人。
編輯本段主要活動
四年來,學會主辦或參與的學術活動主要有以下18項: 1、2004年9月,學會派代表出席了在上海同濟大學召開的中國創造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八屆國際創造學學術討論會。學會會長甘自恆教授在此次國際創造學大會上發表了《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重大創新》的演講,受到中國創造學會會長袁張度等專家的高度評價。在此次換屆選舉中,甘自恆教授當選為中國創造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2、2004年9月,學會副會長謝舜院長和常務理事陸漢文副院長主持召開了中日學者國際學術討論會。 3、2004年11月,學會會長代表中國創造學會和廣西創造學會出席了在海南省博螯召開的中國科協2004年學術年會,在第11分會場發表了《綠色創造哲學》的演講。 4、2005年1月,學會召開了廣西創造學會理事擴大會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創新問題學術討論會。 5、2005年5月,學會派代表出席了在江西省南昌市召開的中國創造學會全國第九屆創造哲學學術討論會。學會會長應邀在此次創造哲學大會上作了一個小時的專題報告,題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形態:創造•綠色•幸福哲學》,受到高度評價。 6、2005年8月,學會會長代表中國創造學會和廣西創造學會出席了在新疆烏魯木齊召開的中國科協學術年會,在第11分會場發表了《迎接生物經濟時代,提倡幸福哲學》的演講。該文修改後發表在中國工程院主辦的《中國工程科學》2007年第2期上。 7、2005年11月,學會作為協辦單位參與發起了在湖南長沙召開的「全國首屆民間科技發展研討會」。 8、2005年12月,學會副會長謝舜院長、理事黃東桂副教授帶領一批碩士生會員參與主辦了在廣西大學召開的「當代中國社會道德狀況研究」全國倫理學學術討論會。 9、2006年1月,學會召開了廣西創造學會理事擴大會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問題學術討論會」。 10、2006年7月,副秘書長羅紹康教授、常務理事羅宗火教授,理事黃東桂副教授參加了教育部相關部門在北京舉辦的高校新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培訓班,並於暑假期間協助廣西教育廳在廣西大學舉辦了該課程全區高校教師培訓班。 11、2006年11月學會會長甘自恆教授應邀出席了在常州召開的中國創造學高級研討會,參與論證了創造學作為交叉科學大類的一級學科已趨於成熟,形成共識,寫成書面報告向國務院學位辦和教育部反映,要求將創造學作為一級學科列入本科專業招生目錄和碩士生、博士生招生專業目錄。學會甘自恆、烏尼日、羅紹康、羅宗火、楊欣、曾冬梅、黎琳、宋鳳寧等常務理事參與簽名。 12、2006年12月,副會長謝舜院長,常務理事婁永清教授,曾冬梅研究員、羅宗火教授、黎琳研究員、吳學東教授參加了第九次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頒獎大會。 13、2006年12月,學會會長代表廣西創造學會參加了首屆廣西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的研討。 14、2007年1月13日,學會召開了廣西創造學會學術年會暨理事擴大會。學術年會研討了「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創新型大學」問題。 15、2007年1月,副會長烏尼日主任和常務理事黎曉嵐副主任參加了教育部相關部門在北京舉辦的高校新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培訓班;學會會長參加了教育部相關部門在北京舉辦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新課程培訓班。上述常務理事和思政部的一批理事在放寒假前夕協助廣西教育廳在廣西大學舉辦了上述兩門新課程的全區高校教師培訓班。 16、2007年7月,以學會會長甘自恆教授為團隊學術帶頭人,以《概論》教研室的9位理事為基礎,邀請學術顧問陽國亮、余謹、李繼兵教授參加;邀請副會長和常務理事烏尼日、蔣德星、羅紹康、曾冬梅、吳學東、黎曉嵐、文東升等一批教授、副教授參加,申報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家級教學團隊。 17、2007年10月13日,學會與廣西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聯舉辦了「激發創造活力,共建和諧社會」的學術研討會。 18、2007年12月23日,學會舉辦廣西創造學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習十七大精神,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術年會。
編輯本段學術成果
四年來,學會的理事、常務理事和學術顧問積極從事創造學和其他學科的學術研究,取得比較突出的成績。僅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和教改研究成果的不完全統計,就取得了以下可喜成績:主持「十五」、「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課題 5項,主持廣西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和廣西「十五」、「十一五」教育科學規劃項目15項;主持廣兩社科規劃項目5項;出版專著、教材 20多部;發表論文300多篇;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 2 項,獲省級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獎一等獎2項;獲省部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6項。
2004年
學會常務理事和學術顧問主持省級課題7項(余瑾教授主持1項,烏尼日教授主持1項,甘自恆教授主持3項,羅紹康教授主持1項,曾冬梅研究員主持1項);出版廣西高校通用教材2部(烏尼日教授主編《毛澤東思想概論》,甘自恆教授主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獲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學術顧問孟勤國教授獲得),獲二等獎1項(楊欣教授獲得),獲三等獎3項(甘自恆、婁永清、曾冬梅三位教授各獲1項);甘自恆教授獨著的《創造學原理和方法-廣義創造學》(53萬字)是廣西高校和中國創造學會被評上的唯一一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於2004年獲廣西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中國創造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劉仲林教授鑒定該書:「建立了一個原創性的創造學理論體系」。
2005年
學會常務理事和學術顧問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陸漢文副教授主持);主持省級課題1項(學術顧問李繼兵教授主持);出版學術專著4部(謝舜教授出版專著《社會變遷與管理創新》;吳學東教授出版專著《毛澤東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婁永清教授出版專著《社會主義:20世紀風雲與前瞻》;陸漢文副教授出版專著《現代性與生活世界的變遷》。2005年本會常務理事和學術顧問主持的課題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余謹教授為第一獲獎人),獲廣西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4項(作為第一獲獎人,余謹、孟勤國、甘自恆、曾冬梅等教授各獲1項),獲二等獎2項(作為第一獲獎人,李繼兵教授、吳子愷教授各項1項);本會會員和理事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
2006年
學會常務理事和學術顧問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常務理事謝清副教授主持);主持省部級課題 6項(李繼兵教授主持1項教育部委託重大項目,甘自恆教授主持1項普通高 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項目,陽國亮、羅宗火、曾冬梅三位教授各人主持1項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常務理事宋鳳寧主持1項廣西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常務理事婁永清教授出版專著1郭;獲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項(謝舜教授獲1項,婁永清教授獲1項),二等獎3項(孟勤國、黎琳、吳學東三位教授各獲1項),三等獎3項(楊欣、曾冬梅、羅宗火三位教授各獲1項);獲廣西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項(李繼兵、曾冬梅二位教授各獲1項);本會會員和理事發表學術論文近100篇。
2007年
學會常務理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曾冬梅教授主持),主持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項(甘自恆、黎琳二位教授各主持1項);主持廣西社科規劃項目1項(黃滿忠副教授主持)。
⑷ 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是什麼意思
「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般包括省、市政府、哲學規劃辦、社科聯等部回門頒發的關於你在答社會科學研究方面有突出成果的獎勵。比如你正式出版的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含專著、譯著、教材、古籍整理、通俗讀物、工具書),或公開發表的論文、調研報告,以及被地級以上市黨委、政府或省直廳級以上單位採納的未公開發表的調研咨詢報告等研究成果,都可以申報該獎。一般情況下,優秀成果獎分著作、論文、調研咨詢報告三大類,每類設一、二、三等獎。
⑸ 如何申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1.每三年評選一次,具體時間不定。
2.所有推薦材料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網回」進行公示。
3.擬答獲獎成果名單自公布之日起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網」進行為期1個月的公示。
4.獎勵委員會向教育部報告評獎結果,由教育部批准、公布評獎結果並授獎。
申報成果包括著作(含專著、工具書、古籍整理、譯著)、論文、研究報告(含調研報告、咨詢報告等)以及普及類成果(教材、教輔和文學藝術類作品除外)。
「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般包括省、市政府、哲學規劃辦、社科聯等部門頒發的關於你在社會科學研究方面有突出成果的獎勵。比如你正式出版的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含專著、譯著、教材、古籍整理、通俗讀物、工具書),或公開發表的論文、調研報告,以及被地級以上市黨委、政府或省直廳級以上單位採納的未公開發表的調研咨詢報告等研究成果,都可以申報該獎。一般情況下,優秀成果獎分著作、論文、調研咨詢報告三大類,每類設一、二、三等獎。
⑹ 張震英的獲獎情況
獨著成果獲廣西第九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2006年)、廣西第十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2008年)、湖北省第六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2009年),市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2007、2008年)。
曾獲廣西壯族自治區調研輿情信息工作先進個人(2004年度)、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研系統先進工作者(2004年度、2005年度)等稱號。2007、2009兩次入選《廣西社會科學年鑒》之「學界人物」。2008年9月入選「廣西高等學校優秀人才資助計劃」,2011年6月入選「湖北省社會科學界青年學者名錄」,2012年10月獲「荊楚社科英才」稱號,2013年2月獲得「2012年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稱號。
⑺ 廣西外國語學院
校園環境相對別的學校來說還算好吧,在五合大學城,是大學城建校最早的學校,在郊區,從火車站到學校大概80分鍾可以到達,改專業不麻煩的,報名時可以改,很快的,幾分鍾就可以弄好,改專業人少的話,前提是那個專業還沒招滿人。如果報名時不改的話,就只能等到規定的時間才能改了。只能改一次專業。
廣西外國語學院坐落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是一所經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民辦本科學校,前身是廣西東方外語職業學院,成立於2004年;2011年4月,經教育部下文批准同意將廣西東方外語職業學院升格為本科高校並更名為廣西外國語學院。
據2014年6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佔地面積2000多畝,校舍面積30多萬平方米,建有25000多平方米的先進數字化圖書館,60多個專業實驗室,80多個實踐教學基地,其中國外實踐教學基地20多個,館藏圖書120萬冊。本、專科專業70多個。
截至2014年8月,廣西外國語學院教師先後承擔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廣西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和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
革工程等國家和自治區各類科研項目36項,出版著作
11部,主編和參編教材35部。共獲得各級各類獎項9項,其中南寧市第九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管理分會「十
一五」科研規劃——學校文化建設與策劃科研成果一等獎1項,2011年全國省(區)、市社科聯中國-東盟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評比一等獎1項,論著《北部灣
經濟區開放開發背景下廣西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研究》獲得了廣西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三等獎等。
截至2014年8月,廣西外國語學院共獲得國家級科研課題立項3項、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十一五」立項課題7
項、「十一五」期間第二批廣西高等學校重點教材立項1項,第二期全國高職高專英語類專業教學改革課題1項;教師公開發表論文100多篇;主編或參編的教材
及論著 31部。
特色專業:新聞采編與製作、藝術設計學、對外漢語、文秘、越南語、泰國語、計算機技術
自治區重點建設專業:行政管理
⑻ 林春逸的主要獎勵
1、2006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主要成員)
2、2004年廣西第八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主要成員)
3、2002年廣西普通高校「兩課」「精彩一課」評比一等獎。
4、2008年廣西第十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獨立);
5、2008年廣西第十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主要成員);
6、200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7、2009年被評為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
⑼ 王德春的研究情況
2007年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自選項目,即《內戰時期的美國援助》立項。1995年主持完成陝西省教委專項資助研究項目:《世界文明中心漂移論》;1998年參與完成陝西省教委重點資助研究項目:《陝西群體人格與經濟發展研究》;2004年完成韓山師范學院資助自選項目:《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與中國》;2009年主持完成廣東省教育廳資助項目:《潮州市旅遊資源的深度開發與市場營銷》;2011年主持完成教育部和廣東省社科規劃研究課題:《內戰時期的美國援助》;現在主持在研廣東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課題:《潮汕民俗和民間藝術的研究、開發與利用》(2009-2012年)。
獲獎情況
先後榮獲陝西省第六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1年)、廣東省潮州市宣傳文化精品獎(2004年)、陝西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00年)、韓山師范學院「十五」期間科研工作優秀個人獎(2005年)、韓山師范學院2003-2004年度陳偉南獎教金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2005年)等。
主要學術成果
1.《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與中國》,著作,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2.《潮汕旅遊資源的靈氣與神韻》,著作,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3.「租借法延期援助的政策動機及其後果」,《唐都學刊》,2012年第1期。
4.「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的誕生及其使命」,《世界歷史》,2004年第5期。
5.「潮汕當代抒情詩的特色和審美價值」,《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6.「略論風景名勝的靈氣與神韻」,《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7.「美國對華政策真實意圖蠡測」,《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8.「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對解放區的救濟」,《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10期。
9.「聯總援建的長期項目及其善後安排」,《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12期。
10.「聯總援助與我國鐵路交通善後」,《史學月刊》,2003年第3期。
11.「淺析聯總援華物資中的美軍剩餘物資」,《西安聯合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12.「淺析美國外交政策的價值取向」,《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13.「試論國際戰略的三種形態」,《唐都學刊》,1997年第2期。
14.「淺析國際政治的核心:安全和權力」,《唐都學刊》,1994年第5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政治學》1995年第1期全文收錄。
15.「試論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唐都學刊》,1995年第5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1995年第11期全文收錄。
16.「自由法國與美國矛盾沖突的原因和實質」,《唐都學刊》,1988年第4期。
17.「康邊停戰後的戰債與賠款問題」,《唐都學刊》,1990年第2期。
18.「議會制共和國的實踐和教訓」,《寶雞文理學院學報》,1995年第1期。
19.「淺析聯總對我國的無償援助及相關非議」,《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20.「論科學救國思想的發軔及意義」,《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