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周朝的文明成果
文化方面的成就
第一、「五行」與《周易》。
西周末年就已出現了對「五行」的認識。《尚書•洪範》把水、火、木、金、土這五種物質稱為「五行」,並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認為「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牆;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牆作甘」。 「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木曰曲直」,意思是指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金曰從革」,是指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土爰稼牆」,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西周時期的人們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
《周易》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彌久而不衰。
第二、文字與文學
西周流傳下來的甲骨文與青銅銘文,與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時期出土的器物較多,銘文的篇幅也較長,所以成為金文的主要部分。金文的文字內容比甲骨文更豐富。從殷商器上的一兩字到西周春秋器上的數百字,記錄了祭典訓誥、征伐功勛、賞賜策命、盟契誓約、婚嫁家用等史事。跟青銅器一起鑄成的銘文,其形式要求庄嚴,穩重,端肅,有序,精美,以符合「藏禮於器」的禮儀文化的特點。
第三、禮樂
周代是最早對「禮」(祭祀、朝饗等儀式)和「樂」(伴隨「禮」進行的樂舞)作出詳細規定的時代,這就是所謂「制定禮樂」。周代的禮樂制度有兩條基本內容,一是規定等級,二是規定伴隨禮的樂舞基本是雅樂。
第四、服飾
中國服飾制度,在周代逐步完善,帝王、諸侯、貴族都依照場合與身份穿著服飾。
周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
科技方面的成就
第一、天文學
西周時,天文學家通過觀測恆星,在黃道帶和赤道帶的兩側,確定了二十八個星座作為標志,稱為二十八宿。依據這些星座,天文學家來確定天體的位置和許多天象,如日、月食等發生的位置。由太陽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便可知道一年的季節,這比觀測早晚星象以觀察太陽所在位置而定季節的方法要精確。
關於日食的觀測,《詩經·小雅·十月之交》有明確的記載。所記日食發生在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日,即公元前七百七十六年九月六日。這是中國最早的以日月合朔為一月開端的記錄。
第二、地理學
由於軍事、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需要,地圖在西周時期已經廣泛應用。如周公在選定洛邑城址時,就事先繪制地圖。《周禮》大司馬的屬官有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司險「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大司徒的屬官有土訓「掌道(解釋)地圖以詔地事」,等等。這些專職官吏各有專用的地圖,說明地圖的繪制已經相當發達。
第三、醫學
西周時,專門的醫學書籍還沒有出現,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多散見於《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山海經》等當時的文獻之中。同商朝相比,此時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已有了明顯的進步,對於熱病、昏迷、浮腫、逆產和不孕等疾病已經可以認識,並有了固定的病名。比如《詩經》中就記載了古代一些疾病的病名和癥候,如:瘨(癲狂)、閔(傷癰)、狂(疑)、首疾(頭痛)、噎(氣息不利)、疚(心憂憊之病)、朦(失明)、震(有娠)、身(懷孕)、瞽(盲人)等。《山海經》、《周禮》等也分別記載了多種疾病的名稱和內容,如腫瘍、潰瘍、金瘍、瘧疾、疥、癉疽、足腫病、佝僂病、禿頭、胼脅等。
對疾病的診斷,《周禮·天官》是這樣記載的:「以五氣、五聲、五色視其生死,兩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九藏之動。」。
第四、數學
周代很重視貴族子弟的教育,從幼童開始,就要教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號稱為「六藝」。數學是其中的一門,可見有關數學的知識已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方面,並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第五、生活設施
相傳黃帝時代已有水井,夏代則有「伯益作井」的傳說。早期的水井都是土井,即穿地而鑿。到了商周時期,人們逐漸發明了井裙、井蓋、井亭等設施。根據出土的殷墟遺址,發現當時已經有了地下排水管道;在周代城廓的遺址中也發現了比商代更為先進的地下水道。
㈡ 請你寫出商朝兩大文明成就
青銅器、甲骨文
㈢ 商朝文明成就的影響
商朝的文化是一個燦爛的文明,商朝擁有:
1、世界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
2、有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日食的紀錄;
3、商代文字已基本定型,是當時世界上的進步文字,由此開始了中國文字可考的信史。
㈣ 商周文明有些什麼具體成就
一、基礎知識目標甲骨文和金文;夏商歷法成就,夏商天文記錄;商周醫葯學、生物學與地理學;《尚書》,《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二、能力培養目標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的取得,是奴隸制度興盛、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對三代文化成就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認識,並運用這些觀點分析和說明歷史問題。2.夏、商、西周三代是中華文明的勃興時期,為後世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奠定了基礎。學習這些內容,將有助於對後來文化史的學習,從而體會歷史發展的繼承和淵源關系。3.通過了解《周易》的哲學思想,糾正它是純粹卜筮之書的認識,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古代文化典籍。三、思想教育目標1.文字是文明古國的重要象徵。文字的產生,源於生產生活實踐,又促進了社會文明進步。甲骨文和金文是比較成熟的漢字,為研究夏、商、西周三代歷史留下了寶貴資料。2.夏、商、西周青銅時代,我國在天文、歷法、醫學、生物學和地理學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鐵器時代社會的進步創造了條件。三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說明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之一。3.西周在哲學史上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周易》提出了陰陽說,代表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這種思想的出現,是人類征服自然能力增強的表現。4.商周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出現高峰,是三代奴隸制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的具體體現,也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5.通過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歷史文化內容,以及古代中國人對世界歷史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從而逐漸培養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教學要點一、夏、商、西周的文明繁榮二、甲骨文和金文1.甲骨文與甲骨文的史料價值2.金文與金文的史料價值三、科學與技術1.夏商的歷法成就2.夏商的天文記錄3.商周醫葯學4.商周生物學與地理學的成就四、《尚書》和《周易》1.《尚書》2.《周易》五、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1.商周的雕塑藝術2.商朝青銅造型藝術教學要求和建議一、本節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帶星號的非考試內容。教師可視具體情況確定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二、導言概括了夏、商、西周三代文明繁榮的原因以及三代文明的歷史地位。在講授導言時,教師應該首先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在最殘暴的人剝削人和人壓迫人的奴隸社會,會出現前所未有的高度發達的文化?通過對前面所學知識的回憶與思考,指出奴隸制經濟發展、勞動有了進一步分工是奴隸社會文化發達的原因。三、「甲骨文和金文」一目,教材分三個問題展開敘述:1.甲骨文的發現。教材介紹了甲骨文的發現,並說明文字對推動社會進入文明時代所具有的重要貢獻。正是由於文字的產生,歷代的文明才能通過文字的載體而世代流傳。中國的歷史從未中斷過,悠久文明連綿不斷,都和文字有著密切關系。2.甲骨文與甲骨文的史料價值。教材對於甲骨文的發現、發掘規模、卜辭內容、構字規律與史料價值作了詳細的敘述。教學除了向學生講授這些內容之外,還應從漢字「六書」構字規律、出土甲骨的數量和占卜記錄內容廣泛幾個方面說明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漢字,但重點應該強調甲骨文的史料價值。為此,對甲骨文的發掘與研究,可適當作些介紹。3.金文與金文的史料價值。教材介紹了金文(又稱「鍾鼎文」「銘文」)的含義以及商周金文的史料價值。教師可以指明金文在時間上幾乎與甲骨文同時,卻在文字結構上因為刻寫材料不同與甲骨文又有較大區別。金文記錄的內容,反映了商周特別是西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諸方面的情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有關商周青銅銘文的一段小字,教師可用來說明金文對研究商周歷史的重要意義。「西周銅器銘文」,則應指導學生觀察,以增加感性認識。四、「科學與技術」一目,教材從夏商的歷法成就、夏商的天文記錄、商周醫葯學、商周生物學與地理學成果四個方面進行介紹。為方便學習,同時體現科技進步,建議依據教材抓住典型科技成就分類列表進行教學,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教材中干支知識和「商朝歷法成就」的一段小字,可適當加以說明。「河北藁城出土的商代石砭鐮」及小字「周人重視保護環境」,供學生閱讀、觀察、思考,可不作介紹。三代科技進步的重要標志,是青銅業的發展。三代青銅業的發展,無論是對三代社會的發展,還是對三代科技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對此,可聯系商代代表性青銅器適當進行說明。五、「《尚書》和《周易》」一目,是介紹夏、商、西周三代的史學和哲學成就。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這一時期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的哲學思想的發展。1.《尚書》。教材交待了《尚書》的基本內容和史學地位。實際上,除了史料價值以外,《尚書》也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但可以不必在課堂上介紹。出自《文心雕龍》一段評價《尚書》的材料,可由教師指導學生閱讀。2.《周易》。教材從哲學觀念、道德價值和迷信思想三個方面對《周易》進行了客觀的評價。為了糾正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周易》是純粹「卜筮之書」的片面認識,教師可對我國最初的哲學思想——陰陽說作些介紹。陰陽,產生於卜筮宗教迷信,是古人創造的哲學術語,就其基本意義來說,就是對立統一,這是古代的樸素辯證法思想。當代易學研究專家金景芳先生認為,中國人對辯證法早就有自己完整的表述。《周易》正是用辯證法來闡釋哲理的。辯證法不是西方哲人的專利。六、「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一目,從「商周的雕塑藝術」(紋飾)和「商朝青銅鑄造藝術」(造型)兩個方面說明了夏、商、西周三代藝術的發展水平。關於雕塑藝術,教材以商代青銅器上出現的平雕、浮雕技術和西周青銅銘文為例,說明了工藝的精湛。關於青銅鑄造藝術,教材選取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像為代表,肯定它是青銅藝術的傑作。教學除了向學生講授反映三代工藝水平的代表成就外,對教材中提供的介紹「廣漢三星堆大型青銅鑄像」的小字,可作必要的說明,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商代雕塑藝術的發展,實與青銅鑄造業的發達有關。冶鑄青銅,為雕刻提供了銳利的青銅工具;鑄造銅器必先造范,有利於造型藝術的發展;做器物模型,須先雕刻,從而為雕刻藝術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殷代青銅冶鑄業的發達推動了雕刻藝術的發展。對此,教師可適當加以說明,以幫助學生理解商周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達到高峰的原因。至於商朝的玉雕,由學生自己閱讀,可不講解。七、講完新課,可以按「夏商西周三代取得了哪些文化成就、為什麼能取得這些成就、對後世歷史發展有什麼影響」等方面進行小結。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甲骨文和金文;夏商歷法成就,夏商天文記錄;商周醫葯學、生物學與地理學;《尚書》,《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二、能力培養目標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的取得,是奴隸制度興盛、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對三代文化成就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認識,並運用這些觀點分析和說明歷史問題。2.夏、商、西周三代是中華文明的勃興時期,為後世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奠定了基礎。學習這些內容,將有助於對後來文化史的學習,從而體會歷史發展的繼承和淵源關系。3.通過了解《周易》的哲學思想,糾正它是純粹卜筮之書的認識,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古代文化典籍。三、思想教育目標1.文字是文明古國的重要象徵。文字的產生,源於生產生活實踐,又促進了社會文明進步。甲骨文和金文是比較成熟的漢字,為研究夏、商、西周三代歷史留下了寶貴資料。2.夏、商、西周青銅時代,我國在天文、歷法、醫學、生物學和地理學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鐵器時代社會的進步創造了條件。三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說明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之一。3.西周在哲學史上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周易》提出了陰陽說,代表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這種思想的出現,是人類征服自然能力增強的表現。4.商周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出現高峰,是三代奴隸制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的具體體現,也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5.通過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歷史文化內容,以及古代中國人對世界歷史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從而逐漸培養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教學要點一、夏、商、西周的文明繁榮二、甲骨文和金文1.甲骨文與甲骨文的史料價值2.金文與金文的史料價值三、科學與技術1.夏商的歷法成就2.夏商的天文記錄3.商周醫葯學4.商周生物學與地理學的成就四、《尚書》和《周易》1.《尚書》2.《周易》五、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1.商周的雕塑藝術2.商朝青銅造型藝術教學要求和建議一、本節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帶星號的非考試內容。教師可視具體情況確定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二、導言概括了夏、商、西周三代文明繁榮的原因以及三代文明的歷史地位。在講授導言時,教師應該首先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在最殘暴的人剝削人和人壓迫人的奴隸社會,會出現前所未有的高度發達的文化?通過對前面所學知識的回憶與思考,指出奴隸制經濟發展、勞動有了進一步分工是奴隸社會文化發達的原因。三、「甲骨文和金文」一目,教材分三個問題展開敘述:1.甲骨文的發現。教材介紹了甲骨文的發現,並說明文字對推動社會進入文明時代所具有的重要貢獻。正是由於文字的產生,歷代的文明才能通過文字的載體而世代流傳。中國的歷史從未中斷過,悠久文明連綿不斷,都和文字有著密切關系。2.甲骨文與甲骨文的史料價值。教材對於甲骨文的發現、發掘規模、卜辭內容、構字規律與史料價值作了詳細的敘述。教學除了向學生講授這些內容之外,還應從漢字「六書」構字規律、出土甲骨的數量和占卜記錄內容廣泛幾個方面說明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漢字,但重點應該強調甲骨文的史料價值。為此,對甲骨文的發掘與研究,可適當作些介紹。3.金文與金文的史料價值。教材介紹了金文(又稱「鍾鼎文」「銘文」)的含義以及商周金文的史料價值。教師可以指明金文在時間上幾乎與甲骨文同時,卻在文字結構上因為刻寫材料不同與甲骨文又有較大區別。金文記錄的內容,反映了商周特別是西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諸方面的情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有關商周青銅銘文的一段小字,教師可用來說明金文對研究商周歷史的重要意義。「西周銅器銘文」,則應指導學生觀察,以增加感性認識。四、「科學與技術」一目,教材從夏商的歷法成就、夏商的天文記錄、商周醫葯學、商周生物學與地理學成果四個方面進行介紹。為方便學習,同時體現科技進步,建議依據教材抓住典型科技成就分類列表進行教學,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教材中干支知識和「商朝歷法成就」的一段小字,可適當加以說明。「河北藁城出土的商代石砭鐮」及小字「周人重視保護環境」,供學生閱讀、觀察、思考,可不作介紹。三代科技進步的重要標志,是青銅業的發展。三代青銅業的發展,無論是對三代社會的發展,還是對三代科技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對此,可聯系商代代表性青銅器適當進行說明。五、「《尚書》和《周易》」一目,是介紹夏、商、西周三代的史學和哲學成就。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這一時期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的哲學思想的發展。1.《尚書》。教材交待了《尚書》的基本內容和史學地位。實際上,除了史料價值以外,《尚書》也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但可以不必在課堂上介紹。出自《文心雕龍》一段評價《尚書》的材料,可由教師指導學生閱讀。2.《周易》。教材從哲學觀念、道德價值和迷信思想三個方面對《周易》進行了客觀的評價。為了糾正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周易》是純粹「卜筮之書」的片面認識,教師可對我國最初的哲學思想——陰陽說作些介紹。陰陽,產生於卜筮宗教迷信,是古人創造的哲學術語,就其基本意義來說,就是對立統一,這是古代的樸素辯證法思想。當代易學研究專家金景芳先生認為,中國人對辯證法早就有自己完整的表述。《周易》正是用辯證法來闡釋哲理的。辯證法不是西方哲人的專利。六、「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一目,從「商周的雕塑藝術」(紋飾)和「商朝青銅鑄造藝術」(造型)兩個方面說明了夏、商、西周三代藝術的發展水平。關於雕塑藝術,教材以商代青銅器上出現的平雕、浮雕技術和西周青銅銘文為例,說明了工藝的精湛。關於青銅鑄造藝術,教材選取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像為代表,肯定它是青銅藝術的傑作。教學除了向學生講授反映三代工藝水平的代表成就外,對教材中提供的介紹「廣漢三星堆大型青銅鑄像」的小字,可作必要的說明,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商代雕塑藝術的發展,實與青銅鑄造業的發達有關。冶鑄青銅,為雕刻提供了銳利的青銅工具;鑄造銅器必先造范,有利於造型藝術的發展;做器物模型,須先雕刻,從而為雕刻藝術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殷代青銅冶鑄業的發達推動了雕刻藝術的發展。對此,教師可
㈤ 商朝在文化方面取得了什麼成就
商朝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1、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了信史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於農、牧、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而使樂器的製作水平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了。
2、商代的陶器有各種顏色,有些為輪制,有些則使用泥條盤築法,陶器上常壓印花紋。所知最早的中國釉料出現於商朝。此時期還有大理石及石灰石雕刻的真實與神話動物。
由商代的都市可看出,當時已具中國建築的基本形式,值得注意的聚落包括商丘、二里頭、鄭州商城、殷墟等,這些地點在不同時期均曾為首都。商代晚期的統治者均熱衷於建立奢華的宮殿。
(5)商朝的文明成果擴展閱讀:
商朝人的住宅既有宮牆文畫、堂崇三尺的大型宮殿建築,也有平地挖坑、修飾簡略的穴居住房。據甲骨文記載,殷商時期的建築名目眾多,有宮、宗、家、庭、寢、門、戶等,而「文室」、「麗室」等室名,可以讓人想像房屋有多麼華美。
尤為值得稱道的是,當時的排水技術已相當發達。1975年白家墳西地出土了商代的陶制地下排水管道,共28節,表面有細小的繩紋,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
殷商時期尊神重鬼氣息濃郁,建造宮室殿堂通常要舉行祭祀儀式,以達到鎮宅安居的目的。考古人員曾在祭奠坑中發現裝有嬰兒骨骼的陶罐,商朝人認為,建房前殺死嬰兒埋在地下有良好寓意,這種民風相當殘暴血腥。
㈥ 商周文明有什麼具體成就
一、基礎知識目標 甲骨文和金文;夏商歷法成就,夏商天文記錄;商周醫葯學、生物學與地理學;《尚書》,《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 二、能力培養目標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的取得,是奴隸制度興盛、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對三代文化成就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認識,並運用這些觀點分析和說明歷史問題。 2.夏、商、西周三代是中華文明的勃興時期,為後世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奠定了基礎。學習這些內容,將有助於對後來文化史的學習,從而體會歷史發展的繼承和淵源關系。 3.通過了解《周易》的哲學思想,糾正它是純粹卜筮之書的認識,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古代文化典籍。 三、思想教育目標 1.文字是文明古國的重要象徵。文字的產生,源於生產生活實踐,又促進了社會文明進步。甲骨文和金文是比較成熟的漢字,為研究夏、商、西周三代歷史留下了寶貴資料。 2.夏、商、西周青銅時代,我國在天文、歷法、醫學、生物學和地理學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鐵器時代社會的進步創造了條件。三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說明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之一。 3.西周在哲學史上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周易》提出了陰陽說,代表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這種思想的出現,是人類征服自然能力增強的表現。 4.商周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出現高峰,是三代奴隸制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的具體體現,也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5.通過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歷史文化內容,以及古代中國人對世界歷史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從而逐漸培養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要點 一、夏、商、西周的文明繁榮 二、甲骨文和金文 1.甲骨文與甲骨文的史料價值 2.金文與金文的史料價值 三、科學與技術 1.夏商的歷法成就 2.夏商的天文記錄 3.商周醫葯學 4.商周生物學與地理學的成就 四、《尚書》和《周易》 1.《尚書》 2.《周易》 五、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 1.商周的雕塑藝術 2.商朝青銅造型藝術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本節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帶星號的非考試內容。教師可視具體情況確定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 二、導言概括了夏、商、西周三代文明繁榮的原因以及三代文明的歷史地位。 在講授導言時,教師應該首先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在最殘暴的人剝削人和人壓迫人的奴隸社會,會出現前所未有的高度發達的文化?通過對前面所學知識的回憶與思考,指出奴隸制經濟發展、勞動有了進一步分工是奴隸社會文化發達的原因。 三、「甲骨文和金文」一目,教材分三個問題展開敘述: 1.甲骨文的發現。教材介紹了甲骨文的發現,並說明文字對推動社會進入文明時代所具有的重要貢獻。正是由於文字的產生,歷代的文明才能通過文字的載體而世代流傳。中國的歷史從未中斷過,悠久文明連綿不斷,都和文字有著密切關系。 2.甲骨文與甲骨文的史料價值。教材對於甲骨文的發現、發掘規模、卜辭內容、構字規律與史料價值作了詳細的敘述。教學除了向學生講授這些內容之外,還應從漢字「六書」構字規律、出土甲骨的數量和占卜記錄內容廣泛幾個方面說明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漢字,但重點應該強調甲骨文的史料價值。為此,對甲骨文的發掘與研究,可適當作些介紹。 3.金文與金文的史料價值。教材介紹了金文(又稱「鍾鼎文」「銘文」)的含義以及商周金文的史料價值。教師可以指明金文在時間上幾乎與甲骨文同時,卻在文字結構上因為刻寫材料不同與甲骨文又有較大區別。金文記錄的內容,反映了商周特別是西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諸方面的情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有關商周青銅銘文的一段小字,教師可用來說明金文對研究商周歷史的重要意義。「西周銅器銘文」,則應指導學生觀察,以增加感性認識。 四、「科學與技術」一目,教材從夏商的歷法成就、夏商的天文記錄、商周醫葯學、商周生物學與地理學成果四個方面進行介紹。為方便學習,同時體現科技進步,建議依據教材抓住典型科技成就分類列表進行教學,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 教材中干支知識和「商朝歷法成就」的一段小字,可適當加以說明。「河北藁城出土的商代石砭鐮」及小字「周人重視保護環境」,供學生閱讀、觀察、思考,可不作介紹。 三代科技進步的重要標志,是青銅業的發展。三代青銅業的發展,無論是對三代社會的發展,還是對三代科技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對此,可聯系商代代表性青銅器適當進行說明。 五、「《尚書》和《周易》」一目,是介紹夏、商、西周三代的史學和哲學成就。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這一時期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的哲學思想的發展。 1.《尚書》。教材交待了《尚書》的基本內容和史學地位。實際上,除了史料價值以外,《尚書》也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但可以不必在課堂上介紹。出自《文心雕龍》一段評價《尚書》的材料,可由教師指導學生閱讀。 2.《周易》。教材從哲學觀念、道德價值和迷信思想三個方面對《周易》進行了客觀的評價。為了糾正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周易》是純粹「卜筮之書」的片面認識,教師可對我國最初的哲學思想——陰陽說作些介紹。陰陽,產生於卜筮宗教迷信,是古人創造的哲學術語,就其基本意義來說,就是對立統一,這是古代的樸素辯證法思想。當代易學研究專家金景芳先生認為,中國人對辯證法早就有自己完整的表述。《周易》正是用辯證法來闡釋哲理的。辯證法不是西方哲人的專利。 六、「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一目,從「商周的雕塑藝術」(紋飾)和「商朝青銅鑄造藝術」(造型)兩個方面說明了夏、商、西周三代藝術的發展水平。 關於雕塑藝術,教材以商代青銅器上出現的平雕、浮雕技術和西周青銅銘文為例,說明了工藝的精湛。 關於青銅鑄造藝術,教材選取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像為代表,肯定它是青銅藝術的傑作。 教學除了向學生講授反映三代工藝水平的代表成就外,對教材中提供的介紹「廣漢三星堆大型青銅鑄像」的小字,可作必要的說明,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 商代雕塑藝術的發展,實與青銅鑄造業的發達有關。冶鑄青銅,為雕刻提供了銳利的青銅工具;鑄造銅器必先造范,有利於造型藝術的發展;做器物模型,須先雕刻,從而為雕刻藝術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殷代青銅冶鑄業的發達推動了雕刻藝術的發展。對此,教師可適當加以說明,以幫助學生理解商周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達到高峰的原因。 至於商朝的玉雕,由學生自己閱讀,可不講解。 七、講完新課,可以按「夏商西周三代取得了哪些文化成就、為什麼能取得這些成就、對後世歷史發展有什麼影響」等方面進行小結。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甲骨文和金文;夏商歷法成就,夏商天文記錄;商周醫葯學、生物學與地理學;《尚書》,《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 二、能力培養目標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的取得,是奴隸制度興盛、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對三代文化成就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認識,並運用這些觀點分析和說明歷史問題。 2.夏、商、西周三代是中華文明的勃興時期,為後世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奠定了基礎。學習這些內容,將有助於對後來文化史的學習,從而體會歷史發展的繼承和淵源關系。 3.通過了解《周易》的哲學思想,糾正它是純粹卜筮之書的認識,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古代文化典籍。 三、思想教育目標 1.文字是文明古國的重要象徵。文字的產生,源於生產生活實踐,又促進了社會文明進步。甲骨文和金文是比較成熟的漢字,為研究夏、商、西周三代歷史留下了寶貴資料。 2.夏、商、西周青銅時代,我國在天文、歷法、醫學、生物學和地理學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鐵器時代社會的進步創造了條件。三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說明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之一。 3.西周在哲學史上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周易》提出了陰陽說,代表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這種思想的出現,是人類征服自然能力增強的表現。 4.商周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出現高峰,是三代奴隸制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的具體體現,也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5.通過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歷史文化內容,以及古代中國人對世界歷史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從而逐漸培養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要點 一、夏、商、西周的文明繁榮 二、甲骨文和金文 1.甲骨文與甲骨文的史料價值 2.金文與金文的史料價值 三、科學與技術 1.夏商的歷法成就 2.夏商的天文記錄 3.商周醫葯學 4.商周生物學與地理學的成就 四、《尚書》和《周易》 1.《尚書》 2.《周易》 五、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 1.商周的雕塑藝術 2.商朝青銅造型藝術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本節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帶星號的非考試內容。教師可視具體情況確定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 二、導言概括了夏、商、西周三代文明繁榮的原因以及三代文明的歷史地位。 在講授導言時,教師應該首先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在最殘暴的人剝削人和人壓迫人的奴隸社會,會出現前所未有的高度發達的文化?通過對前面所學知識的回憶與思考,指出奴隸制經濟發展、勞動有了進一步分工是奴隸社會文化發達的原因。 三、「甲骨文和金文」一目,教材分三個問題展開敘述: 1.甲骨文的發現。教材介紹了甲骨文的發現,並說明文字對推動社會進入文明時代所具有的重要貢獻。正是由於文字的產生,歷代的文明才能通過文字的載體而世代流傳。中國的歷史從未中斷過,悠久文明連綿不斷,都和文字有著密切關系。 2.甲骨文與甲骨文的史料價值。教材對於甲骨文的發現、發掘規模、卜辭內容、構字規律與史料價值作了詳細的敘述。教學除了向學生講授這些內容之外,還應從漢字「六書」構字規律、出土甲骨的數量和占卜記錄內容廣泛幾個方面說明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漢字,但重點應該強調甲骨文的史料價值。為此,對甲骨文的發掘與研究,可適當作些介紹。 3.金文與金文的史料價值。教材介紹了金文(又稱「鍾鼎文」「銘文」)的含義以及商周金文的史料價值。教師可以指明金文在時間上幾乎與甲骨文同時,卻在文字結構上因為刻寫材料不同與甲骨文又有較大區別。金文記錄的內容,反映了商周特別是西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諸方面的情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有關商周青銅銘文的一段小字,教師可用來說明金文對研究商周歷史的重要意義。「西周銅器銘文」,則應指導學生觀察,以增加感性認識。 四、「科學與技術」一目,教材從夏商的歷法成就、夏商的天文記錄、商周醫葯學、商周生物學與地理學成果四個方面進行介紹。為方便學習,同時體現科技進步,建議依據教材抓住典型科技成就分類列表進行教學,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 教材中干支知識和「商朝歷法成就」的一段小字,可適當加以說明。「河北藁城出土的商代石砭鐮」及小字「周人重視保護環境」,供學生閱讀、觀察、思考,可不作介紹。 三代科技進步的重要標志,是青銅業的發展。三代青銅業的發展,無論是對三代社會的發展,還是對三代科技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對此,可聯系商代代表性青銅器適當進行說明。 五、「《尚書》和《周易》」一目,是介紹夏、商、西周三代的史學和哲學成就。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這一時期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的哲學思想的發展。 1.《尚書》。教材交待了《尚書》的基本內容和史學地位。實際上,除了史料價值以外,《尚書》也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但可以不必在課堂上介紹。出自《文心雕龍》一段評價《尚書》的材料,可由教師指導學生閱讀。 2.《周易》。教材從哲學觀念、道德價值和迷信思想三個方面對《周易》進行了客觀的評價。為了糾正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周易》是純粹「卜筮之書」的片面認識,教師可對我國最初的哲學思想——陰陽說作些介紹。陰陽,產生於卜筮宗教迷信,是古人創造的哲學術語,就其基本意義來說,就是對立統一,這是古代的樸素辯證法思想。當代易學研究專家金景芳先生認為,中國人對辯證法早就有自己完整的表述。《周易》正是用辯證法來闡釋哲理的。辯證法不是西方哲人的專利。 六、「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一目,從「商周的雕塑藝術」(紋飾)和「商朝青銅鑄造藝術」(造型)兩個方面說明了夏、商、西周三代藝術的發展水平。 關於雕塑藝術,教材以商代青銅器上出現的平雕、浮雕技術和西周青銅銘文為例,說明了工藝的精湛。 關於青銅鑄造藝術,教材選取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像為代表,肯定它是青銅藝術的傑作。 教學除了向學生講授反映三代工藝水平的代表成就外,對教材中提供的介紹「廣漢三星堆大型青銅鑄像」的小字,可作必要的說明,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 商代雕塑藝術的發展,實與青銅鑄造業的發達有關。冶鑄青銅,為雕刻提供了銳利的青銅工具;鑄造銅器必先造范,有利於造型藝術的發展;做器物模型,須先雕刻,從而為雕刻藝術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殷代青銅冶鑄業的發達推動了雕刻藝術的發展。對此,教師可
㈦ 商代青銅文明的主要成就
青銅文明是在河流流域文明興起後,經過刀耕火種,石器時代後,通過粗淺冶煉得到銅器的第二次人類文明大發展時期,中國典型的青銅文明時代是商周,例如出土的司母戊鼎,便是現在世界上已知的最大出土青銅器,用於祭祀
夏商周時期雕塑與青銅鑄造藝術達到了高峰,商朝青銅器出現了平雕與浮雕兩種技術,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商朝的玉雕水平也相當高。商朝的青銅鑄造藝術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四川廣漢三星堆考古發現了大型青銅鑄像是其傑作。西周青銅器是最大特色是大量青銅銘文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四川出土的嵌錯賞功宴樂銅壺表明青銅器的裝飾從過去的圖案花紋發展為完整畫面,表現出了精湛的藝術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