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哈佛法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的公開課《公正:該如何做是好》(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大喊 騙你的養老金去吧!
使內心變得愉悅
任何你去的地方
光,凄涼、昏黃,
我們悄悄地相愛,愛神在陰憂的哨所,
化作的天中的繁星哈哈
B. 桑德爾:什麼是正義(What is Justice)
)」。桑德爾教授系美國哈佛大學政府系講座教授、美國人文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他的學術論著包括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Justice: A Reader,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Ethics in the Age of Genetic Engineering,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等等。本次講座由高研院和復旦大學經濟思想與經濟史研究所聯合主辦。本期講壇由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長鄧正來教授主持;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哲學研究所所長童世駿教授和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哲學系主任萬俊人教授擔任評論嘉賓。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復旦大學經濟思想與經濟史研究所所長韋森教授、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劉建軍教授,以及高研院專職研究人員劉清平、顧肅、林曦、納日碧力戈、吳冠軍、陳潤華、孫國東、沈映涵等參加了此次講壇。在正式演講開始前,鄧正來教授做了開場講話。他歡迎各位同學和老師的到來,並簡要地介紹了桑德爾教授。接著,現場播放了桑德爾教授的一段精彩的講座視頻,過後,桑德爾教授正式登上演講台為復旦的同學們作了一場期盼已久的演講。桑德爾教授首先感謝同學們的到來,期待今晚能夠了解同學們的所思所想,與同學們相互學習。由於同學們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他相信大家對正義問題會有非常豐富的見解。桑德爾教授描述了理解正義的三種進路。第一種進路認為,正義意味著為最多的人謀取最多的快樂,也就是哲學家傑里米00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式的功利主義所持的觀點。第二種進路認為,正義不單單指人民福祉的最大化,它毋寧是一個關乎對個人自由和權利的尊重和安全的問題。這即是約翰00羅爾斯(John Rawls,1920-2002)式的自由主義所支持的觀點。第三種進路認為,正義不是最大化人們的福祉或GDP,也不是尊重個人選擇的權利。正義的存在,就是為了讓人們生活在一個「追尋美德」的社會中,這樣將促使人們追求更有價值的目標。阿拉斯代爾·查莫斯·麥金泰爾(Alasdair Chalmers MacIntyre,1929-)便是這種觀點的支持者。接著,桑德爾教授對三種正義觀的優劣進行了分析。考慮到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過於抽象,桑德爾教授引入了現實中的一個救生船的故事作為例證。一艘船在海上遇到了危險,船上的四名船員由於缺乏食物和水,急切地盼望著救援的到來。然而許多天過去了,救援一直沒有來。其中的一名船員,他是一名孤兒,在船上做侍者,因為喝了海水已經病倒了。為了能夠維持生命,另外的三名船員最後把這位生病的侍者殺死並吃掉,最後成功地獲救,回到了英國。因為殺害了那位男侍者,他們回國後被逮捕,面臨法庭的宣判。講完這則故事,桑德爾教授給同學們提了一個問題,即如果你是法官,你會怎麼給這三個人判刑,他們是否有罪?現場聽眾踴躍地舉手發表觀點,圍繞著集體的快樂是否高於個人的快樂,以及是否能把人作為工具來利用的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之後,為了進一步探討功利主義的觀點,桑德爾教授又講述了另外一個關於「幸福之城」的故事。這是一座超乎想像的美好的城市,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只有一個人例外。在一座最漂亮的大樓的地下室里,一位孤兒孤零零地住在那裡,遭受著痛苦。但是沒有人來拯救他,因為大家知道,整座城市的幸福和美好都是因為這位孤兒遭受著痛苦。他們不願意犧牲幸福而去拯救他。針對這則故事,桑德爾教授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個幸福之城以一位孩子生活在痛苦中換取了城市的幸福,你認為這樣可行嗎?現場同學積極地表達了自己的見解。隨後桑德爾教授對同學們的討論做了梳理和總結。他認為同學們提到的兩個觀點,即正義是對個人自由的尊重以及正義是以道德為基礎的觀點,是對邊沁功利主義正義觀的否定。他還以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獨白和美國動畫片《辛普森一家》為例,討論了高層次享受和低層次享受哪個更值得追求的問題,認為要對享受做高級或低級的定性判斷,我們不能單純地以功利主義的觀點來衡量,而正義與「哪些享受是值得的」這一問題具有相關性。桑德爾教授指出:把道德轉換為功利主義的表達存在一定的困難。他以一個他在牛津大學讀書時的真實故事詮釋了他的這種說法,並結束了他的演講。桑德爾教授講述的故事幽默風趣、深入淺出,現場不時傳來熱烈的掌聲和歡樂的笑聲。評論嘉賓童世駿教授對桑德爾教授的演講發表了五點評論。首先,桑德爾教授講的三類正義觀的解釋大致對應於哲學上關於「有什麼」、「做什麼」、「是誰」等問題的回答,分別對應於功利主義、義務論和德性論。第二,道德兩難可以用不同角度加以解決。從桑德爾的講演所舉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功利主義也可以提出很有力的反對殺人、酷刑的論據。另外,桑德爾講稿中提到的道德分工可以用來證明特殊義務,而特殊義務可以證明社群主義道德理論,但承認特殊義務的那種道德分工體制本身可以用康德主義或功利主義進行辯護。第三,道德判斷的正當性取決於判斷的主體,這使得老師在課堂上運用道德例子與學生進行討論,有一定局限。他認為,桑德爾讓學生選擇的火車例子與救生船例子其實是很不一樣的:在前者,火車司機的選擇是在他之外的5個人死還是1個人死之間,而在後者,船員的選擇是在他們自己3個人死還是那個可憐的小孩死之間的選擇。第四,道德判斷的正當性取決於一些理所當然的經驗前提,特別是特定時空的條件。有些經驗條件是永恆的,比方說人會死亡等等,但有些並不是。桑德爾例子中那艘船的四個人,如果是全球剩下的最後4個人,我們怎麼看?人類這個物種生存是使道德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在全球安全成為緊迫問題的條件下,道德考量應該觀照這一維度。第五,道德兩難可能並不一定都能得到理性的解決。關鍵的問題在於:道德兩難的解答可能並不在道德理論當中,而在道德直覺當中——甚至不在道德領域之內,而在於道德領域之外。問題的解決不是依靠特定的道德主體的苦思冥想,而是對這種兩難經常發生的那個環境的革命性改造。如馬克思所說:「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對於社會改造和人格教育來說,功利主義倒有特殊的作用。評論嘉賓萬俊人教授首先感謝了桑德爾教授的演講,然後從學理上提出了兩個問題。首先,他說在西方倫理學和政治哲學領域,人們對道德哲學主要採取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功利主義的方式,也就是價值目的論的方式,強調要均衡和計算利弊得失。第二種是康德的道義論方式,強調道德行為的正當理由。這兩種方式的終極根源都是自由主義,桑德爾教授作為自由主義的批判者,顯然不滿足於這兩種方式。桑德爾教授意圖以他的理論作為第三種方式來說明什麼是正義,但是問題在於他並沒有告訴大家什麼是正義。他建議桑德爾或許可以重新考慮柏拉圖的說法,即正義關注更多的不是人的德性,而是人的身份、角色、品格以及人在整個社會秩序中的地位。其次,萬俊人教授對把案例分析運用在正義問題探討中的合理性提出了質疑。因為當案例本身具有極端性的時候,它就是我們生活中的例外情形,而不是正常情形。而正義恰恰不是一種例外的情形,它關乎我們的生活、社會秩序、利益關系,是每時每地每個時代都遇到的永恆的主題。用這種例外情形的極端推理,恐怕不能解決問題。隨後,桑德爾教授對嘉賓的點評進行了簡短的回應。他認為第三種方式不光是個人道德問題,還是評價美好生活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對美好生活的思考和界定,我們便無法理解正義。然而道德如果只是代表個人道德,就太狹隘了。他同意萬教授的說法,認為功利主義和道義論這兩種方式是不足以分析正義問題的。用第三種方式論證正義,我們就無法避免去論證人類的好處即,是什麼使得人類的生命有意義。他也同意童教授的道德兩難不一定都能得到理性解決的說法,但是他認為是否存在正確的做法,或者哪種做法更好或更壞是無法推測的。現場的聽眾向桑德爾教授提出了許多問題,主要包括 「正義與合理相沖突時,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哪種處理方式對社會更有利?」 「如果我們是那個船上被殺的男孩,我們該怎麼辦?」「您認為政府現在的正義狀況如何?您在擔任小布希總統顧問時對伊拉克行動是否有建言,您提了什麼建議?」等等。桑德爾教授一一進行了解答。講座最後,鄧正來教授再次感謝了桑德爾教授的精彩演講和同學們的熱情參與。他希望同學們能夠認真思考講座中討論的問題,而不是把它當作一種消費。本次講壇中,桑德爾將其哈佛校史上聽眾最多的課堂搬到了復旦大學,吸引了復旦大學各院系師生以及外地、外校的眾多聽眾前來參加。為了便於更多的人參與,還特在經濟學院大堂進行了現場視頻直播。整個會場不僅座無虛席,而且異常火爆,被很多人認為是復旦校史上聽眾最多、最火爆的一次講座。大部分聽眾站著或是坐在地上聆聽了整場講座,並積極思考和回答桑德爾教授提出的問題。整場講座氣氛熱烈,聽眾們對知識的渴求和探索精神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 求哈佛大學公開課《公正 :該如何做是好》的相關 讀書單
桑德爾的相關書籍,就是你看的視頻上面的那個人。
羅爾斯《正義論》,最近幾十年最為著名的哲學書籍。
麥金泰爾《德性之後》
D. 求桑德爾的《公正(新版) 》的電子書,哪位大神有的,萬分感謝
和打法繳納和地方
E. 公正意味著什麼
——讀桑德爾《公正》 □說書■丁國強 哈佛大學講授邁克爾·桑德爾的《公正》(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從政治哲學的角度思考社會公正問題。作為一門公開課,桑德爾將其定義為一門論辯性科目,學生們通過反駁那些哲學家們獲得批判的樂趣。公正是人類爭議最激烈、分歧最大的問題。 市場促進了個人自由和社會福利,但是也導致了公正的缺失。亞當·斯密在《國富論》提出「理性經濟人」假設,利益最大化成為經濟主體的理性追求。但是,每個人的利益最大化肯定構不成整個社會的公正。桑德爾說:「貪婪是一種惡,是一種不道德的存在方式,尤其是當它使人們覺察不到別人的痛苦時。它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惡,它還與公民德性相沖突。」一個公正良善的社會必然要以推進公民德性為目標,而不是一味攫取財富。那些一心搶占經濟先機的人很少考慮到是否佔有了他人的機會和選擇的可能性。道德考量是一個滯後的反思。 桑德爾指出,關於公正的考量,似乎不可避免地使我們思考最佳的生活方式。公正意味著權利的合理配置、利益的相對平衡和生活的安寧和諧。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會拒絕道德的滋養、法律的控制和文明的澆灌。公正是一套復雜的機制,牽涉社會的各個層次。政治國家的功能也已經從階級統治向社會治理轉化,社會治理的本質在於提供公正,沒有公正就沒有秩序和活力。公正是政治生態的核心。秩序可以通過強力來維持表面上的穩定,公正卻無法陽奉陰違,因為它關乎社會的深層結構。 德國學者科斯諾夫斯基說:「一種在經濟上高效率的系統絕不意味著就是一個好的或有道德的社會,經濟也不就是社會的全部。」(《資本主義倫理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頁)沒有公正和道德的經濟繁榮因為有悖於社會德性而難以長久持續下去。與公共利益無關的經濟增長只能是少數利益集團的成就,而個人私利的積累並不能相應地增進公共利益。公共領域是正義的寄身之所,公共資源枯竭就會導致正義的缺失。在日益固化的利益格局中,公正成為一種分化的話語、分歧的目標。如果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利益需求、話語霸權和階層偏見來追求公正,公正就會死無葬身之地。桑德爾認為,我們生活中充滿了公正與公正的爭論,這些看似民主的爭論「不過是一連串教條的主張,或者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食物大戰。」以公正的名義吃掉對方從而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實質上是一場殘酷的戰爭。誰之公正,比公正本身這一問題更加重要。 市場經濟帶來了機會平等,但是如果沒有完善的法治體系和社會保障機制,就會造成權利和利益的分化。完全靠市場的自發的調節不可能帶來一個良善的社會。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中也出現的政府與民爭利、弱勢階層固化等問題,顯示社會公正出現危機。窮人階層向上流動的渠道變得狹窄,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佔有了更多的優勢資源。「 絲」是一種自嘲,也表達了對不公正現象的無奈。人的正當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不公正感。桑德爾認為把公正看作幸福最大化是典型的功利主義邏輯。「這種功利主義邏輯能夠被擴展至支持一種非常激進的、關於財富的再分配,它可能讓我們把錢從富人那裡轉給窮人,直到我們從蓋茨那裡所拿走的最後一美元,對他所造成的傷害與跟它對受助者的幫助一樣多。」公正從來都是制度性的,既是一種公共規則體系,又是一種社會價值。沒有公正,整個社會就沒有共識、共享和合作,這樣的社會充滿了風險和危機。公正不是浪漫主義理想,而是一種正當性訴求。社會公正觀是多元的,公正沒有一個客觀的標准,也難以量化,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抽象地談論公正問題,往往讓人厭煩。人們更關心特定語境中的遭遇與選擇,更關心自身的行為能否得到社會的正當評價和認同。 桑德爾提倡亞里士多德的「共同政治」模式,通過公民參與政治來提升社會良善。在他看來,政治是人類本性的一種表達,是一個展現人類能力的場合。公正是每個人尋找適合自己本性生活的一個過程。筆者認為,桑德爾所說的參與固然是個好東西,但是,這並不能代替制度安排和法律治理。公正是國家理性和社會目標,而不只是單個人的內在道德。
F. 公正桑德爾的主要核心講的是什麼
司法公正的核心是司法權力的正當行使和訴訟權利的充分保障。司法權力的正當行使主要是指審判權和檢察權的正當行使。訴訟權利的充分保障既是司法權力正當行使的結果,同時又具有其獨立的價值,是實現司法公正的核心要求
G. 公正第七章txt下載桑德爾
你好樓主
因在網路知道發送資源鏈接容易失效。
所以不在網路知道上面發送資源鏈接。
為了避免鏈接失效請直接加為網路雲好友。
網路ID:可愛的php100
H. 推薦一本書:桑德爾的《公正:該如何是好》
桑德爾在網易上的「公正」公開課早就如雷貫耳了,不再贅言。他的新書《公正該如何是好》是對其公正課程的進一步梳理。書中探討的三種關於檢驗公正的路徑,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其中對征稅、代孕、同性婚姻、愛國主義等國人當下熱衷的問題的探討, 值得借鑒。 我們的社會因為網路的緣故似乎變得越來越民主和開放了。 但民主的游戲需要民主的游戲規則。民主不是互相的謾罵、 嘲諷;民主更不是揭竿而起,而後一鬨而散。 在各種各樣的在網路炒紅的事件中,國人習慣了一種模式:時間能解決一切。淡忘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案。魯迅逝世都快100年了吧。中國人經過了翻天覆地的革命,可是捫心自我,我們變了么?長袍馬褂坐洋車的 中國人和西裝革履開賓士的中國人有什麼不同么?我們踏在烈士的鮮血鋪就的路上,向前奔跑。 然而下一個被踩在腳下的, 也許就是你。 民主需要邏輯、理性、良善。 讀讀桑德爾吧, 作為民主的普及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