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五大成就
:(1)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增強了綜合國力;(2)到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國基本上完成農業集體化,(3),一度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經濟高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維護了蘇維埃政權的統治。
斯大林在列寧逝世後組織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聯共(布)十四大(1925年)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心是實施重工業建設,把重工業建設放在首位.此後,即1927年召開的聯共(布)十五大上提出農業集體化方針,實施集體農庄.到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緊次於美國.
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第一、國民經濟恢復基本完成後,蘇聯仍然是一個只能輸出農產品、輸入機器裝備的落後農業國。為了用現代技術改造落後的工業農業,為了增強國防力量以維護民族獨立,為了給社會主義建立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決定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這次大會,標志著有計劃、大規模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的開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國際上蘇聯受到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威脅,國內原有的經濟文化和技術基礎十分落後,資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會主義工業化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蘇聯黨和人民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上勇於探索,開拓前進。從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第三個五年計劃被迫中斷外,完整地執行了10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達到70%,已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同時,工業的社會主義成分佔了99%以上。據蘇聯官方統計,「二五」計劃的完成,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機床已基本自給,進口的機器只佔需要量的0.9%,拖拉機等產品已開始出口。第二、1927年末,蘇聯的工業生產達到並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後的個體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不能適應工業的迅速發展。1927年12月,聯共(布)「十五大」通過了逐步開展農業集體化的方針。1929年,在蘇聯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1930年1月,聯共(布)中央的決議指出:農業集體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權和主要生產資料公有的集體農庄。決議要求在運動中堅持農民自願參加的原則。1933年1月,聯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納入社會主義大農業的軌道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農業集體化的實現,為蘇聯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開辟了廣闊道路,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了條件。
② 蘇聯第一五二五計劃的成果
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蘇聯共產黨和政府為擺脫蘇聯落後的農業國面貌而實行的大規模有計劃的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按照預先編制的詳細計劃建設的開端,同時也是人類大規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開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蘇聯開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蘇聯初步建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在四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內,蘇聯建成了1500多個現代化技術裝備的大型工業企業,在蘇聯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拖拉機、飛機製造、汽車、重型機械、機床製造、化學合成工業、精密儀器製造等新興的工業部門。1932年的工業產值是1913年的234.5%。其中,機器製造業產值比1913年增加9倍,比1928年增加3倍。1932年蘇聯的發電量達到173億千瓦時。1929年開工建設的第聶伯河水電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蘇聯的發電量比1913年增加了6倍。蘇聯的石油、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產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歐洲第一位。農業機器增加了4.5倍。國民經濟各部門所需要的裝備大部分都能在本國製造了。蘇聯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和克拉瑪托爾斯克建成了規模巨大的重型機械廠。在斯大林格勒歐洲最大的拖拉機廠於1929年破土動工,1932年第一期工程建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蘇聯開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蘇聯初步建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占的比重,由1928年的48%上長為70.7%;工業內部輕重工業的比重也由計劃1927年的60.5比39.5,變成46.6比53.4。整個國民收入從1928年的244億盧布增加到1932年的455億盧布,增長了68%。蘇聯初步改變了長期以來落後的農業國的面貌。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經濟發展速度之快,增長幅度之大,超過了同期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是指自1933年至1937年蘇聯人民在以斯大林為領導核心的聯共布的領導下進行的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1934年1月召開的聯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會通過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1933~1937年)。1936年第二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1937年該計劃超額完成。在二五期間,高速進行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同時農業集體化的完成,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社會主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在「二五」計劃期間,蘇聯總共有4500個大企業建成投入生產;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20%,其中重工業增長了139%,輕工業增和了100%,農業總產值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負增長,增長了54%;國民收入增長了109%,人民的工資基金增加了1.5倍,集體農庄農民收入增長了2倍多,到1937年,大工業總產值比1932年增加了1倍,比1913年增加了7倍,大工業特別是機器製造工業的增長,使國民經濟各部門獲得了技術上的重新裝備,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在國民經濟的所有部門中基本確立。而同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量比1913年僅增長44.3%。到1937年,蘇聯的鋼產量達1770萬噸,鋼材為1300萬噸,生鐵為1450萬噸,煤為1.28億噸,發電量為365億度。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建成了六千多個大企業,建立起鋼鐵、飛機、汽車、拖拉機、化學、重型機械、精密儀器等部門。工業布局有了很大變化。蘇聯的工業水平大幅提升,工業企業的現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工人們的技術水平比一五期間提高許多。在東部地區興建了烏拉爾—庫茲涅茨克鋼鐵、重型機械、煤炭基地,新庫茲涅茨克鋼鐵基地,伏爾加—烏拉爾石油基地等;在中亞興建了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產品加工工業基地;在哈薩克建立了機械化采礦基地;在遠東地區的阿穆爾河流域興建了共青城飛機製造廠。1937年蘇聯的的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的10.6%,僅次於美國。超過德國、英國、法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已取得了徹底勝利,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製成為蘇聯社會的經濟基礎,公有經濟在國民經濟的比例佔到99.8%。
③ 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歷史成果、基本特徵及弊端
對於蘇聯社*會主義來說,至少兩個難題它無法解決:
1.人的天性是自利的,自利是很容易傳染的,僅靠自省和思想教育是無能為力遏制腐敗的、是天真的幻想。 在公有制下,少數人很容易以公的名義化公為私,以權謀私,侵害大多數人的利益,私心與共有無法匹配,公有制異化成了權有制。另外,在公有制下,大鍋飯無法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2.計劃經濟既無法實施,又不切實際。前蘇聯發現,編制1年的國民經濟生產計劃要花費5年的時間,而經濟活動是瞬息萬變的,執行起來是南轅北轍,根本不切實際。
即便老馬再世,面對上述簡單的兩個問題會徒呼奈何,更遑論其它問題!
④ 前蘇聯有哪些科學成就
1922年,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蘇聯科學家亞歷山大•弗里德曼指出,宇宙依然處在膨脹之中。 1934年,蘇聯科學家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切倫科夫發現,運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當它穿過液體或半透明物體時發光。這種現象被後來物理學界稱為"切倫科夫輻射"。隨後這個原理被廣泛應用於高能物理中,用於檢測帶電粒子並測量它的速度。 1954年,蘇聯在奧勃寧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電站,標志著人類和平利用原子能的開端。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標志著人類活動進入太空。 1959年,蘇聯空間探測器「月球」Ⅱ號發回第一張月球背面的圖片。人類第一次了解到月球背面的景象。 1961年,蘇聯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 1962年,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因凝聚態特別是液氦的先驅性理論,被授予196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4年,蘇聯物理學家尼古拉•根納季耶維奇•巴索夫、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羅霍羅夫和美國科學家查爾斯•湯斯共同獲諾貝爾物理獎。表彰他們分別獨立製成微[2]波激射器,並導致了激光器的發展。 1978年,蘇聯物理學家彼得•卡皮查因從事低溫學方面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986年,蘇聯發射了和平號太空站,在2001年墜毀以前,它是人類最大的飛行器。
⑤ 前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
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於由1928年10月開始實施。在四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內,蘇聯建成了1500多個現代化技術裝備的大型工業企業,在蘇聯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拖拉機、飛機製造、汽車、重型機械、機床製造、化學合成工業、精密儀器製造等新興的工業部門。1932年的工業產值是1913年的234.5%。其中,機器製造業產值比1913年增加9倍,比1928年增加3倍。1932年蘇聯的發電量達到173億千瓦時。1929年開工建設的第聶伯河水電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蘇聯的發電量比1913年增加了6倍。蘇聯的石油、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產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歐洲第一位。農業機器增加了4.5倍。國民經濟各部門所需要的裝備大部分都能在本國製造了。蘇聯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和克拉瑪托爾斯克建成了規模巨大的重型機械廠。在斯大林格勒歐洲最大的拖拉機廠於1929年破土動工,1932年第一期工程建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蘇聯開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蘇聯初步建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占的比重,由1928年的48%上長為70.7%;工業內部輕重工業的比重也由計劃1927年的60.5比39.5,變成46.6比53.4。整個國民收入從1928年的244億盧布增加到期1932年的455億盧布,增長了68%。蘇聯初步改變了長期以來落後的農業國的面貌。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經濟發展速度之快,增長幅度之大,超過了同期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但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最佳方案的許多重要產品的計劃沒有能夠完成,許多新建成的大型企業,由於不懂得管理和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嚴重缺乏,生產能力沒有發揮出來,比如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1932年3月一期工程投產時每天才能生產3台拖拉機,1934年才達到一天生產68台,勉強達到設計水平。
⑥ 蘇聯經濟建設的成就和缺陷
由於斯大林不僅忽視了蘇聯是在經濟文化落後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實際,而且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片面理解,在強調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建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同時,忽視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分析片面化,片面強調階級斗爭,一味用暴力鎮壓手段來解決階級斗爭問題,導致階級斗爭擴大化,特別是搞了肅反擴大化,怨枉無辜,錯殺許多黨政、軍政領導幹部,使政治體制集權、專制,使整個社會生活無一不置於國家(或個人)的統一管理之下,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在基本制度和體現基本制度的具體體制滲透了斯大林的個人意志和思想。但這並非意味著打著斯大林個人特徵烙印的斯大林模式就一無是處。正如俄羅斯哲學博士理·伊·科索拉波夫教授所說,斯大林既不是惡魔,也不是天使。他可以瞄準敵人並打擊自己人。他可能犯錯誤,同時還追求主要目標--消滅資本的統治和帝國主義的威脅,振興蘇聯和造福勞動人民時,他也會小心謹慎和足智多謀。 這種自身矛盾的結合體使之領導創立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呈現了下列特徵: 其一,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具體表現為:①在所有制結構方面,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兩種形式,不允許其它經濟成分存在;②經濟結構上優先發展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形成了重工業占絕對優先地位的畸形經濟結構;③在管理體制方面,實行管理權與經營權的統一,經濟以部門管理,即"條條"管理為主,中央部門集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決策權於一身,直接支配企業的人力、財力、物力和產、供、銷大權;④在經濟運行機制上,實行排斥價值規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廣泛性、指令性特點。就是說,主要的計劃指標由國家自上而下地、集中制定,它囊括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部門,一旦制訂出來,經最高蘇維埃批准,就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其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①在國家的本質屬性上,強調專政和國家的鎮壓職能,忽視民主和法制,國家安全機關占據特殊地位和擁有特殊權力;② 在執政黨與國家的關繫上,強調黨的領導,把黨的領導作用幾乎變成黨對國家直接發號施令,以黨代政,蘇維埃實際成為把黨的決定變成國家法令的表決機器;③在權力結構上,各加盟共和國的黨、政、經、文大權過分集中於中央,名為聯邦制國家,實際上成為單一制國家,權力過分集中於中央;④在執政黨自身的領導體制上,民主集中製得不到很好貫徹,黨的領導體制呈金字塔型,即全黨組織和黨代會--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和書記處--總書記,斯大林集黨、政、軍最高權力於一身,形成了個人集權制和終身制。 其三,嚴格統一的思想意識形態和嚴密的社會輿論控制,理論主張和學術觀點的取捨,均受官方意志裁定。不可否認,斯大林在領導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對蘇聯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業的發展也給予了極大重視,曾指出:"要建設,就必須有知識,必須掌握科學。" 他把科學比作一座堡壘,強調"我們無論如何都必須佔領這座堡壘。青年們如果願意成為新生活的建設者,願意成為老近衛軍的真正接班人,就必須佔領這座堡壘。 " 工業化運動開始後,斯大林曾提出從知識分子中選拔和培養大批經濟建設部門領導幹部的思想,指出要把一些畢業於高等學校、中等工業技術學校和中等農業學校的青年專家提拔到經濟工作領導崗位上來。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斯大林根據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還提出了"技術決定一切"的口號。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斯大林又提出了"幹部決定一切" 的口號。在這種尊重知識、尊重技術、尊重人才的思想指導下,蘇聯的文化教育科技事業一度出現了大發展的局面。據統計,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高等學校由 1928年的148所增至1932年的832所,學生人數由16 9萬人增至50 4萬人,五年中畢業學生17萬人。同期,中等專業學校由1037所增為 3509所,學生由18 9萬人增為72 4萬人,畢業學生29 1萬人。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高等學校畢業37萬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62 3萬人。衛國戰爭前夕,在國民經濟各部門有90 9萬人受過高等教育,149 22萬人受過中等專業教育。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還培養了30 2萬大學畢業生,通過技工學校、工廠、藝徒學校等方式培養了247萬多名熟練工人。與此同時,蘇聯的科技、文學藝術事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據統計,到1937年底,蘇聯建有全國性研究所和地方研究機構806個,實驗站397個,天文台31個。1937年蘇聯物理學家設計出了基本粒子加速器,製成歐洲第一台迴旋加速器;1939 年研究人員發現了鈾核裂變;工程師們設計出了世界第一台以汽油和壓縮氣體為動力的噴氣發動機;生物學家進行了植物雜交實驗,培育出了新果樹品種;社會科學研究大發展,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系統出版、大量發行和廣泛傳播;一大批優秀小說、詩作、戲劇、電影相繼問世。所有這些,無不鼓舞著、充實著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然而,與這種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相伴隨,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則滋長蔓延開來。自30年代開始,斯大林壟斷了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解釋權,以他的解釋及由他得出的結論作為判斷是非的依據和標准;意識形態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蘇共領導人進行黨內派別斗爭及國內階級斗爭的領域,使許多理論家、科學家、藝術家遭受迫害,正確的觀點和思想受到摧殘;教條主義、思想僵化盛行。 這種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文化體制,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種社會主義實踐模式,盡管它堅持了某些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如同原波蘭統一工人黨政治局委員、歷史學教授安德采伊·維爾布蘭在《斯大林主義之後》一文中所說,它"消滅了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並用公有制(在這里的特殊情況下採用了國家所有制形式)取而代之,這就表明它們是社會主義" ,但由於它是在蘇聯國情各種復雜因素的制約下進行的最初探索的成果,因此,它在各方面都存在許多弊端。可以說,在它的內部,既有積極性的東西,對蘇聯社會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又有很多弊端和缺陷,對歷史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這種利弊並存的雙重性,構成了蘇聯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內在矛盾。
⑦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有哪些
(1)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增強了綜合國力;(2)到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國基本上完成農業集體化,(3),一度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經濟高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維護了蘇維埃政權的統治。
斯大林在列寧逝世後組織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聯共(布)十四大(1925年)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心是實施重工業建設,把重工業建設放在首位.此後,即1927年召開的聯共(布)十五大上提出農業集體化方針,實施集體農庄.到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緊次於美國.
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第一、國民經濟恢復基本完成後,蘇聯仍然是一個只能輸出農產品、輸入機器裝備的落後農業國。為了用現代技術改造落後的工業農業,為了增強國防力量以維護民族獨立,為了給社會主義建立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
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決定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這次大會,標志著有計劃、大規模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的開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國際上蘇聯受到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威脅,國內原有的經濟文化和技術基礎十分落後,資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會主義工業化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
蘇聯黨和人民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上勇於探索,開拓前進。從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第三個五年計劃被迫中斷外,完整地執行了10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達到70%,已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
同時,工業的社會主義成分佔了99%以上。據蘇聯官方統計,「二五」計劃的完成,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機床已基本自給,進口的機器只佔需要量的0.9%,拖拉機等產品已開始出口。第二、1927年末,蘇聯的工業生產達到並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後的個體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不能適應工業的迅速發展。
1927年12月,聯共(布)「十五大」通過了逐步開展農業集體化的方針。1929年,在蘇聯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1930年1月,聯共(布)中央的決議指出:農業集體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權和主要生產資料公有的集體農庄。
決議要求在運動中堅持農民自願參加的原則。1933年1月,聯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納入社會主義大農業的軌道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農業集體化的實現,為蘇聯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開辟了廣闊道路,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了條件。
⑧ 前蘇聯成功登月有哪些成果
1959年新年第2天,前蘇聯發射了「月球1號」無人探測器。遺憾的是它沒有完成命中月球的任務,只是與月球「擦肩而過」,成了一顆人造行星。9個月後,前蘇聯的「月球2號」探測器終於在發射後的第2天,即9月14日凌晨命中月球。這次探測發現,月球沒有磁場。緊接著,以探測月球背面為目的的無人探測器「月球3號」於10月4日發射了。10月7日,「月球3號」的舷窗自動打開,兩架自動攝影機開始工作,在距離月球6500~6800千米的高度,第一次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照片。在40分鍾的拍攝過程中,膠卷自動沖洗,然後用無線電波發射回地面。月球背面的照片以後又一次一次地被發送回地球,人們把月球背面的地點都命了名。當然都是些世界名人的名字,其中包括中國的孔夫子,數學家祖沖之,還有第一個使用火箭的中國人王富。
1966年1月31日,「月球9號」靠火箭的幫助,順利在月球著陸,在登月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不能使用降落傘減低速度。這樣,在月球上空83000多千米時,探測器的火箭就對准了月球中心,當下降到距月球表面巧幹米時,制動火箭開始點火,於是下降速度由每秒1600米降為幾米。在降落的一剎那,下降的速度幾乎達到零。象這樣靠制動火箭降低速度平穩著陸叫「軟著陸」。4分鍾後,第一次月球一地球之間名符其實的「長途」無線電通訊開始廠。電視自動裝置也開始工作,發送回大量照片,照片中某些區段可以分辨出一二毫米的細微末節。
1970年,對月球的探測設備又有了新的進展。前蘇聯發射了「月球16號」,它在月球軟著陸後,用自動鑽頭採集了100克月球岩石,以便研究將來在月球能否順利降落。人們曾一度認為,月球到處是厚厚的火山灰,沒有可以立腳的堅硬岩石,擔心降落到月球上可能會陷到火山灰里去。這一年的11月7日,「月球17號」不僅實現了軟著陸,而且把一輛2米多長、寬1.6米的自動八輪小車送到了月球上。小車上裝有機械室,工作的電源靠太陽能電池來供應。車上還有電視攝象機,由地面控制人員對它進行指揮。小車白天到處移動並工作,晚上「休息」,因為沒有太陽能供電了。在長達11個月的工作期間,小車走了8萬平方米的月球區域,攝下了2萬多張月面照片,對25個不同的區域進行了土壤的化學成份分析。
⑨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
本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俄國就是歐洲最落後的國家。據1910年的調查統計,全國正在使用的有一千萬木犁以及二千五百萬木耙,而鐵犁只有四百二十萬個,鐵耙則不到五十萬個。機械牽引幾乎沒有牲畜。因此,大戰前幾年,俄國穀物每英畝的平均產量僅僅達到德國農夫收獲量的三分之一和法國農夫收獲量的二分之一,也就不足為奇了。大戰前夕,按人口計算,俄國生鐵產量是每年三十公斤,德國是二百零三公斤,英國是二百二十八公斤,美國是三百二十六公斤。煤產量俄國每人為零點二噸,德國是二點八噸,英國是六點三噸,美國是五點三噸,棉花消費量俄國是每人三點一公斤,英國是十九公斤,美國是十四公斤。俄國的電力工業和機器製造工業剛剛創立,而且根本沒有機床工業、化工工廠和汽車製造工廠。在戰爭期間,軍備生產勉強有所增長,基礎工業的生產卻下降了。1914至1917年間,為一千五百萬應征入伍者僅僅製造了總數不超過三百三十萬支步槍。
在俄國資本主義發展到高潮時期的1913年,俄國當時仍然屬於歐洲最大的農業國。農業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54%,工業收入僅佔29%。從1908—1914年,俄國的城市人口只佔居民總數的15%,而同一時期歐洲的英格蘭—威爾士城市人口為78%、挪威77%、德國56.1%、法國41.2%、丹麥38.2%、荷蘭36.9%、義大利26.4%、瑞典22.1%,甚至連匈牙利這個比較落後的農業國也達到18.8%。
從人口和醫療狀況看:20世紀初俄國的周歲嬰兒死亡率為237‰,義大利157‰、荷蘭137‰、挪威65‰、瑞典72‰、西班牙162‰、瑞士123‰、英格蘭—威爾士130%、法國155‰、丹麥105‰……俄國的嬰兒死亡率是全歐洲最高的,以至20世紀初俄國居民平均壽命僅32歲,而美國是49歲、英國45歲、法國47歲、德國48歲……
每千人口擁有的醫生數:美國是1.44個、德國0.5個、日本0.78個、法國0.5個,而俄國僅為0.18個。
從社會結構看,1913年俄國的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僅占就業人員比重的16%,而美國佔36.9%、德國24.8%、法國28.8%、日本25.8%。
從教育和文化水平看:20世紀初俄國居民中文盲佔多數,識字的人僅有21.1%。每千居民受過普通教育的人數美國為197人、德國157.4人、英國142.3人、法國176人、日本143.6人,而俄國僅有66.5人。
上述材料證明,20世紀初俄羅斯在社會和經濟領域顯著落後於歐洲和其他發達國家。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俄國的失敗,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的失敗,更加證明了俄國的落後。
20年代初期的俄國,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的破壞,農產品產量只有1913年的65%,而大工業的產品則只有10%稍多一點。到1920年底,國家的工業生產的產品極少,生產的只是最簡單的東西。冶金工業每年只能供應俄國每個農戶64克釘子。假如工業發展此後一直保持這樣的水平,那麼一個農民在1920年買了犁和耙後,一直要到2045年才能指望再一次買到這些東西。七萬多公里的鐵路停運和一半左右的列車無法使用。三年兄弟殘殺的戰爭奪去了幾百萬人(根據大致的估算,約在七百萬到一千五百萬之間)的生命。除了作戰行動、當局實行的大規模的恐怖行動、盜匪的不法行為的犧牲者外,還要加上死於1918年到1921年的傷寒的兩百萬人以及伏爾加河流域和國家南部其他地區餓死的五百多萬人
1927年10月1日,斯大林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在蘇聯開始實行。為了加快蘇聯經濟的發展,1927年聯共(布)第15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制定發展國民經濟的第1個五年計劃 (1928-1932)的指示。據此,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草擬了兩個「一五」計劃方案。1929年4月,黨的第16次代表會議討論並通過了其中的最高指標方案。該方案規定「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在短時間內建立國民經濟技術改造的基礎,把蘇聯由一個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同時還規定了要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1933年1月,斯大林宣布「一五 」計劃以4年零3個月的時間提前完成。在「一五」計劃期間,蘇聯共建成1500個大企業,建立機床、汽車、拖拉機、發動機、化學、飛機等工業部門。工業產量、工業在工農業產值中的比重、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都大大提高。蘇聯由一個進口機器裝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裝備的國家,由一個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同時,工業中的社會主義成份佔了99.3%,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初步改善。
為了順利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和加強國防能力,迅速消滅技術和經濟方面 的落後現象,聯共中央提出了「技術決定一切」的口號。斯大林說:「我們 比先進國家落後了 50 以至 100 年。我們應當在 10 年以內跑完這個距離。或 者是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或者是我們被人打倒。」
為了盡快地解決技術問題, 適應飛速發展的需要,國家和工廠興辦了許多高等和中等的技術學校。到1933 年,約有 20 方學生在高等技術院校攻讀,90 萬學生在中等技術學校學習,同時工廠辦的學校和專業訓練班每年訓練 100 萬工人。這些學校和訓練 班,緩和了工程師和熟練工人短缺的矛盾。此外,全國還開展了一個掃盲運 動。在這個文盲充斥的國度里,1929 年,8 歲至 50 歲的人口中,文盲人數下 降到 48.9%。1930 年 1 月,建立起各個地方的委員會來引導這一運動,到1939 年,文盲的比例下降到 18.8%。
在文化領域,包括普及教育和擴大識字率方面的進展,蘇聯當時可以說創造了世界奇跡。僅在1933—1937年就開辦了兩萬多所新學校,相當於沙皇俄國二百年間開辦學校的總和。在1918—1928年受到中等教育,或者受過完全和不完全的普通和職業教育的人有73.8萬人(每年約6.7萬人),在1929—1932年達到57.7萬人(每年約14.4萬人),1933—1937年達到110.9萬人(每年約22.2萬人),1938—1940年達到140.5萬人(每年約46.8萬人)。到第二個五年計劃結束時,蘇聯在培養大學專業人員方面,從一個歐洲最落後的國家躍居世界第一位。在1937—1938年,蘇聯大學生人數超過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和日本大學人數的總和(如1940年,蘇聯大學生人數為81.2萬,英國4.4萬、德國4.97萬、法國7.65萬、義大利12.7萬、日本24.5萬,這幾個國家合計才54.22萬人)。
俄羅斯著名學者弗·丹尼洛夫論證了蘇聯工業化所帶來的社會現代化成就。他說:「俄國革命前的現代化進程僅僅是注重經濟的增長。蘇聯時期的現代化與之不一樣,在建立強大的重工業的同時,也帶來新的社會體制。國家保證了有計劃的發展經濟、科學和文化,實行了普遍就業、免費教育、免費醫療以及實際上的免費住宅、休假制及其他社會保障。」
職工的技術進步了,生產效 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提前完成了第一個和第二個五年計劃。1933 年 1 月 斯大林向中央委員會報告說,蘇聯由從前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了世界上發展 較快的工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僅用 4 年零 3 個月的時間就於 1932 年完成 了。產業工人的數目增加了 1 倍,從 1100 萬增加到2200 萬;生產量也增加了 1 倍。斯大林報告說:「我們從前沒有鋼鐵工業,現在我們已經有了。 我們從前沒有拖拉機工業,現在我們已經有了。 我們從前沒有機床製造工業,現在我們已經有了。 我們從前沒有汽車製造工業,現在我們已經有了。」 他接著談到航空工業、農業機器製造業、化學工業以及其他,並且說,「我們不僅創立了這些工業部門,而且它們的規模使歐洲工業相形見絀。」
僅僅在1932年,蘇聯的一五計劃提前完成之時,一些重要的工業產品指標同當時的蔣介石政權相比就已經是十分令人印象深刻的了。我們不採用計劃數據而採用實際數據,比如說,發電量135億度,生鐵620萬噸,鋼592.7萬噸,煤6400萬噸,汽車2.4萬輛,拖拉機4.9萬台
2006年版的俄羅斯一本高校教科書寫道:「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末,蘇聯工業總產值已經占據世界第二位、歐洲第一位」;2002年版的《蘇聯國家歷史》一書寫道:「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在4年3個月完成了,有1500個用先進技術裝備的大型企業建成了。工業總產值增長了2倍,其中生產資料的生產增長了2.7倍」。阿列克謝耶夫院士說道:「由於兩個五年計劃的結果(1929—1937),蘇聯在向實現工業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第二個五年計劃末,蘇聯工業生產水平較之1913年增長了8.2倍。革命前的俄國工業產值僅佔世界份額的2.6%,而到第二個五年計劃末蘇聯工業產值已經達到全世界的13.7%,1937年工業產值已經佔到整個國民經濟的77.4%,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工人和職工僅占國內居民總數的17.6%,到1939年已佔到50.2%。工業化急劇改變了城鄉居民結構。1926年在城市生活的人口為18%,1938年初即達到30%。在1929—1940年間農村居民年均縮減19.6百萬(36%),而工業和建築業人口則年均增加8.9百萬」。他特別強調指出:「這些數字確切證明了國家的社會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確切證明了俄羅斯在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上,在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的道路上邁出了巨大的一步」。
為了完成這個宏偉的計劃,蘇聯的黨和人民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工作中也發生過一些失誤,然而在歷史上還沒有過這樣迅速這樣偉大的進展。蘇聯人民認為,如果步伐不是這樣迅速,不但社會主義建設將會推遲,而且國家 的生存也會處在危險之中。因為在 1933 年,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從中國東北向 蘇聯邊境尋釁,而納粹德國已公開提出佔有烏克蘭的要求。蘇聯人民認為, 如果沒有他們那迅速提高的經濟力量,他們可能會遭到來自東西兩面的入侵。斯大林在報告中說:「我們不得不鞭策我們的國家,因為它落後了 100 年,並因落後而面臨亡國的危險。否則我們會在用新技術武裝起來的資本主義包圍之中,處於手無寸鐵的狀況。」
不可否認蘇聯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付出的巨大犧牲和代價,但它畢竟成功了;何況,如果沒有事先付出的這些代價,怎麼能保證日後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那將付出什麼代價?那是亡國滅種的代價!
⑩ 求蘇聯在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蘇聯激光坦克
1922年,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蘇聯科學家亞歷山大•弗里德曼指出,宇宙依然處在膨脹之中.1934年,蘇聯科學家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切倫科夫發現,運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當它穿過液體或半透明物體時發光.這種現象被後來物理學界稱為"切倫科夫輻射".隨後這個原理被廣泛應用於高能物理中,用於檢測帶電粒子並測量它的速度.1954年,蘇聯在奧勃寧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電站,標志著人類和平利用原子能的開端.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標志著人類活動進入太空.1959年,蘇聯空間探測器「月球」Ⅱ號發回第一張月球背面的圖片.人類第一次了解到月球背面的景象.1961年,蘇聯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1962年,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因凝聚態特別是液氦的先驅性理論,被授予196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64年,蘇聯物理學家尼古拉•根納季耶維奇•巴索夫、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羅霍羅夫和美國科學家查爾斯•湯斯共同獲諾貝爾物理獎.表彰他們分別獨立製成微[2]波激射器,並導致了激光器的發展.1978年,蘇聯物理學家彼得•卡皮查因從事低溫學方面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1986年,蘇聯發射了和平號太空站,在2001年墜毀以前,它是人類最大的飛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