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墨道人孫明瑞的墨頻款報春圖多少錢一平尺。
相同與不相同的字畫在不同的人眼裡價格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無論誰的書畫都有好差,都有值錢與不值錢的,有貴的和相對便宜一點的,所以不能籠統用平方尺來論,只能說某一張是多少錢一平方尺。潤格也沒有什麼准頭,只是一種參考,主要還是靠自己的判斷和對他的書畫的了解,以及當時的市場的炒作情況而定。一幅字畫,在不同地點、不同時刻、不同的拍賣人手裡,價格都會不一樣。所以是很難判斷的,更不是絕對的一個價格;再說任何個人的評價都只是片面的、個人的觀點。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別喜歡的人想要,這些都可能使得價格更高。所以說一幅字到底值多少錢,主要還是市場決定。而好不好,有沒有收藏價值,自己喜歡才是最重要的。一己之見,說得不對請原諒!
⑵ 西安哪裡有賣墨道人孫明瑞梅花圖
建議你去畫店看看
⑶ 中國畫家有李其峰這人嗎知道的請把他的個人資料,他的創作寫上去謝謝大家
我也有收藏這人的山水畫,但是我還不確定這人存在嗎,上網也查不到這人的資料,這學校能提供這人的正確資料就好了。
⑷ 宣統年間有畫家叫吳興錢嗎
李維翰,生卒無考,其瓷畫作品相傳不多。但從清光緒五年(1879年)所畫瓷板畫《彩繪淺絳山水圖》來看,功力不凡,應是同治、光緒年間淺絳瓷畫名家。此幅瓷板畫,細筆山水繪環湖山巒疊翠,近景一橋橫跨兩岸、一士持杖遠望,意志閑適,為文人情寄山水林泉、
於佑任
於右任 (1879年5月8日-1964年11月10日)復旦大學校友。記者,詩人,中國近代書法史上的書法藝術大家、一代書聖,愛國政治家、革命家。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報刊活動家、教育家。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字誘人,後
蔣潤卿
清光緒年間徐州義士清光緒年間三義橋原名雲鶴橋,因年久失修、遊人行走不便,蔣潤卿與楊文一、劉振奎二位義士捐資重修了此橋。
葉德輝:觀古堂國版本目録學乃至中國文化史學者,恐怕無人不曉葉德輝的《書林清話》,這是一部在近代學術史上與葉昌熾《藏書紀事詩》並行的書林名著。葉德輝()字奐彬,號直山,別號郋圓,清湖南湘潭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與張元濟,李希聖同年,
趙汝涌 趙汝涌小名萊子,趙汝涌在光緒年間的蓬萊科試中,考中了秀才,且是榜首。鄉人無比榮耀。在後來的登州鄉試中,趙又考中了舉人,又是榜首。報喜的差人舉著喜報跨進了趙家的門檻,趙家卻湊不出賞錢。一塊鍋巴,一飄豆腐湯打發了差人。差
陳衡烙
陳師曾(1876~1923年),本名陳衡烙,字師曾,號朽者、染倉室,以字行於世。祖籍江西義寧(今江西修水),清光緒二年(1876年)生於湖南。其宗族義寧陳氏一門,在晚清至民國間於政治、學術、藝術諸領域皆有顯赫地位與成就。師曾的祖父陳寶箴,曾
磚刻劉
清道光年間(1821-1850),天津藝人發明了貼磚技術,為加深磚雕的層次,在磚面上再加上一小塊磚的做法,使畫面的空間加大,層次分明。到了光緒年間,刻磚藝人劉鳳鳴發展了這一技藝,在一塊磚上加貼多塊小磚,使得畫面的凹凸多、起伏大、變化大。工
李殿林,字蔭墀,大同縣西冊田鄉大王村人(原屬陽高縣,後歸大同縣)。據清代《大同府志》記載:元丞相脫脫墓,府東百二十里大王村,有碑記,大同李氏,其後也。從上述情況可以推斷,李殿林祖上系蒙古族人。李殿林之父李增桂,共有五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長子李
王先謙(1842—1917),字益吾,別署葵園,長沙人,晚清巨儒,光緒年間曾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等職,在朝為官時,不忿李蓮英專橫拔扈,上摺子告御狀,後因懼禍而辭官歸鄉,晚年在長沙任城南書院、嶽麓書院山長十餘年,桃李遍於朝野。王先謙著述頗
倪田 (1855 -1919 )初名寶田,字墨畊,別署墨畊父,號墨道人、墨翁,又號璧月盦主,江蘇江都人。初從師王素得華岩法,光緒年間到上海經商,僑居上海。後改學任伯年畫法。是任派的重要傳人之一,有「今之學任頤者皆倪田別派」之說。他擅長花卉
⑸ 畫上寫的什麼字
富貴清馨翰墨陶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
而成 夏日於孔孟之鄉
一墨道人即興
⑹ 這是誰畫的大概值多少錢求解
吳作人(1908年11月3日-1997年4月9日),男,安徽宣城涇縣人,生於江蘇蘇州,1926年入蘇州工業專科學校建築系,1927年至1930年初先後就讀於上海藝術大學、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及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從師徐悲鴻先生,並參加南國革新運動。早年攻素描、油畫,晚年後專攻國畫,境界開闊,寓意深遠,以凝練而准確的形象融會著中西藝術,是繼徐悲鴻之後中國美術界的又一領軍人物。
1984年法國政府文化部授予他「藝術與文學最高勛章」,1986年比利時國王授予他「王冠級榮譽勛章」。[1]
吳作人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務長、副院長、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當選為一至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六屆人大常務委員、第七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常委、文化委員會主任等職。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⑺ 請問清代畫家倪田畫過雙鶴圖嗎
沒有 倪田個人履歷:版本一[近現代](一八五五至一九一九)初名寶田,字墨耕,別署墨畊父,號墨道人、墨翁,又號璧月庵主,江蘇揚州人,僑上海。初學畫於王小某(素),人物、仕女及古佛像取境高逸,尤善畫馬。光緒中行商到滬,愛任頤畫,遂棄其業而參用任法。水墨巨石,設色花卉,腴潤遒勁,擅勝於時,並工山水。寓滬鬻畫垂三十年。今之學任頤者皆倪田別派。卒年六十五。
希望能幫助樓主。
倪田(1855 -1919 )初名寶田,字墨畊,別署墨畊父,號墨道人、墨翁,又號璧月盦主,江蘇江都人。畫人物仕女及佛像皆取景高遠,線條流暢,尤善畫馬及走獸,能隨手揮灑,不用巧筆起稿。光緒中行商到滬,愛任頤畫,即參用任法。水墨巨石,設色花卉,腴潤遒勁,意境清新而富野趣。1910年任上海書畫研究會庶務協董,其畫在海上擅勝一時。兼工山水,但不多見,賣畫滬上三十年。傳世作品有「寫吳昌碩六十六歲肖像」軸,現藏上海博物館。[1] 初從師王素得華岩法,光緒年間到上海經商,僑居上海。後改學任伯年畫法。是任派的重要傳人之一,有「今之學任頤者皆倪田別派」之說。他擅長花卉、山水、人物,尤善畫馬及走獸。能夠不起稿進行創作。1910年任上海書畫研究會庶務協董。其畫在上海曾勝一時,《中國近百年名畫集》、《歷代書畫集》收其作品。倪氏為海上畫派較重要的畫家,故各科兼備、雅俗共賞的海上畫派特色亦顯現他的作品中,於人物、仕女、肖像、花鳥、山水皆工。由於從師王素之時得華嵒法,故用筆松靈、秀潤,線條活潑,色彩淡雅。所作人物造型與面部表情如任伯年之奇特稚拙,富於鄉土氣息。
清沈銓雙鶴圖 絹本,設色,縱167.8厘米,橫81.1厘米。
沈銓(1682—?),字衡之,號南蘋,又號衡齋,浙江吳興(今湖州)人,一作德新人。善畫花卉翎毛。雍正九年,應日本邀請東渡傳授技藝,被日本同道譽為「舶來畫家第一人」,至今仍影響不絕。沈銓少年時家境貧寒,隨同父親扎紙花為生,20歲後才開始專門學習繪畫。工筆學習北宋畫院的傳統技巧,設色艷麗典雅,曾經繪制《花蕊夫人宮詞圖》,精妙絕倫。
雙鶴圖》,品讀全幅作品,江水滔滔,浪花翻湧。險峻挺拔的崖石之上佇立著兩只仙鶴,它們身上片片潔白的羽毛勾勒細膩,渲染得精細入微;一隻回首遠眺,一隻引頸高鳴,好像是在凝望著遙遠天邊飛過的夥伴。兩只仙鶴的造型精練准確,如同得道仙人一般神態清朗,自在安詳,沒有一絲俗氣,鶴的足和喙刻畫得十分逼真。旁邊一株蒼松則宛若虯龍,斑駁的樹干像是歷經了無數的劫難,顯現出歲月的悠遠與蒼茫。石縫之間蒼翠的竹枝生長茂盛,迎著滾滾的江水飄舞著,別有一番情趣。作品不僅充分展示了作者寫生的功力,而且把北宋黃筌以及明代呂紀等人的寫實主義畫風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此作對松樹崖石的勾勒雖然粗獷卻沒有草率之嫌,運筆之時勾勒點染並用,皴擦的方式變化多端,墨色既凝重又雅緻,產生出一派渾厚蒼勁的藝術效果。整幅畫面被一片淡青色所籠罩,冷氣逼人,與仙鶴羽毛的潔白以及鶴頂的丹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再加上遠景處的烘染,營造出畫面深邃的意境,給人以江山無盡之感。作品右側署款「乾隆己卯小春南蘋沈銓寫」。按時間推算,應創作於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秋季,當時的沈銓已經是77歲了,正是藝術上最成熟的時期,所以這幅作品可以稱得上是沈銓的代表作。此畫為作者晚年之作,筆觸細致工整,造型生動准確,技法出自明代而又極具個人風格,筆墨工緻,敷色濃艷,注重渲染,形象逼真,富有立體感。勁健、流暢的線條,細密的局部勾畫,完美的畫面構圖,令人難以看出此乃年已古稀之人的手筆。
⑻ 這是誰的畫
李其峰,字墨耕、號墨道人。1949年生於四川南充。畢業於於四川美術學院繪畫系中國畫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