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獲獎成果卷

獲獎成果卷

發布時間:2021-05-16 09:19:27

『壹』 王煜的獲獎及成就

1、1994年6月,詩歌處女作《受傷的麻雀》被收錄由新疆青少年圖書出版社出版的《魅力選手·青春派集萃》一書。
2、1998年11月,詩歌《黑色的誘惑》被收錄由湖南社科院匯展辦公室出版的《1998詩文精選》一書。
3、1999年8月,個人傳略和藝術作品入編由鋼筆書法報社承編的中國藝術界大型辭書《中華硬筆書法人才譜》一書,並獲頒入編證書
4、1999年10月,詩歌作品《歲月短章》參加由中國作家雜志社和女友雜志社共同主辦的「全國青年文學作品大賽」並獲二等獎。
5、1999年12月,詩歌作品《到月亮地去》入編湖南瀟湘文化藝術中心主編的《永存的報春花》一書。
6、2000年3月,純文學作品《無雪冬天的月夜》被湖南《文藝》編輯部評為文學類三等獎,並入選《文藝之家》一書。
7、2000年4月,個人書法作品入選建國以來第一部代表中國硬筆書法藝術最高水平的大型辭書《中國硬筆書法家全集》(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
8、2000年5月,詩歌作品《窗》入選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詩萃(1999—2000)》一書。
9、2000年7月,詩歌作品《長不大的青梅》在湖北作協文學院主辦的「新世紀文學作品大獎賽」中榮獲三等獎。
10、2000年8月,詩歌作品《變色的靈魂》在「千禧杯全國詩歌散文大賽」中榮獲優秀作品獎,並入選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新千年的祝福(詩歌卷)》一書。
11、2006年2月,詩歌作品《斷章》在《中國微型詩》2006年度第一期發表。
12、2008年9月,書法作品參加「『羲之杯』全國書法大獎賽」榮獲三等獎。
13、2011年1月,詩歌作品《靜夜思》參加由中國散文學會主辦的2010年「華夏情」全國詩文書畫大賽並榮獲三等獎。
14、2011年3月,詩歌作品《今夜有雨》參加由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主辦的「2010·新銳青年文學作品獎」活動中,經過評審委員會初評和專家委員會終審,被評為詩歌類二等獎。
15、2011年10月,書法作品參加第五屆「中華名人」全國書法、美術作品大賽榮獲二等獎。
16、2012年4月,書法作品參加第十屆「中華頌」全國文學藝術大賽榮獲一等獎。

『貳』 袁見齊的成就及榮譽

國立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遷來上海辦學,袁見齊受聘於唐振緒院長,任礦冶系教授。1949年5月上海解放,袁見齊隨唐山工學院師生返回唐山時,沿途看到解放區的嶄新面貌,令他感嘆,促他振奮。在教育問題上,袁見齊強調「要啟發式不要注入式」,他在講課中,力求生動活潑。在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期間的教學正如同學們所評論的:「他把礦物學課教活了」。
1952年院系調整,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采礦系地質組調往新成立的北京地質學院(今中國地質大學),袁見齊也因而調到北京地質學院任教,並擔任了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務長、院長助理、副院長等職務。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地質人才,他在主講普通地質學、礦床學、非金屬礦床地質學等課程的同時,開展一系列的教育制度、方法、內容的改革。1959年在歡慶建國十周年的時候,他以多年來工作的感受寫了《巨人的步伐——從北京地質學院的成長看地質教育事業的發展》,對新舊中國地質教育面貌作了深刻的對比,他歌頌地質教育事業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春天。他調入北京地質學院後,繼續鑽研,對啟發式教學理解更深。他一再強調:「啟發式教學不單純是方法問題,也是教學理論和辯證思想的具體體現。要啟發聽課者積極思維,必須由教師積極引導。」他把登上講台比喻為表演藝術家走上舞台,也要「進入角色」。
1978年他已70高齡,主持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工作時(任研究生部主任),為了取得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學經驗,他堅持在教學第一線上課,並就課程設置、實驗室建設、論文選題,甚至學生的課業負擔、課余活動等,都作了認真調查。他參與制定了學校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使研究生的教學工作步入正軌。1985年他又指出高等學校不僅要傳授知識,還必須傳授獲得知識的方法,並能運用知識和發展知識,對研究生部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幾十年來,他以極大的熱忱從事培養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師的工作,為地質事業後繼有人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1954年袁見齊加入九三學社,曾任九三學社北京分社常委兼宣傳部長、中央委員;九三學社第四、五、六、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參議委員。1964—1988年,當選北京市政協第四、五、六屆委員。1978—1982年,當選為湖北省第五屆人大代表,湖北省第四、五兩屆政協常委。1981年他以74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的學生們贊揚他「欣逢盛世身猶健,丹心一片志方遒」。
中國鹽類礦床研究的開拓者,陸相成鉀理論與高山深盆成鹽模式的建立者
1978—1986年,他任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主任,兼鉀鹽礦床地質研究室主任,探索立足國內培養高層次研究人才的教學工作。1980年,他主編的《礦床學》全國通用教材,於1988年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1979年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後任名譽理事。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1988年被選為九三學社中央委員。1988年後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校學位委員會主任。
袁見齊一生獻身於祖國的地質科學和教育事業。中國鹽類礦床開發利用的歷史極為久遠,但運用現代地質學的方法研究鹽類礦床,則始於20世紀30年代。袁見齊從1940年起對中國西南、西北廣大地區的鹽礦研究是最為深入、系統的,並在鹽類礦床成礦理論的學術研究上也取得很大進展。他在川、滇、黔等省區的鹽礦調查中,最早指出西南地區的寒武系、三疊系和中、新生代紅層均蘊藏有豐富的鹽礦資源,並興奮地期待「必有新姿態之鹽業興起」。1943—1944年他率先進入西北,調查鹽湖、鹽礦47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進行的鹽湖地質調查。袁見齊途中抽暇整理資料,陸續寄出論文6篇和記述地理、民俗等的新疆雜記10篇。歸來後出版《西北鹽產調查實錄》的專著。他把鹽湖的成因歸結為「鹽質之來源」、「地形之影響」和「氣候條件」等地質地貌環境條件,最早提出「灘鹽」系砂礫間潛水蒸發形成,與鹽池鹵水蒸發沉積鹽層有區別,也觀察到鹽湖區地形變遷與鹵水析鹽分異作用的關系,如達坂城鹽湖中石鹽與芒硝的分異等。西北斷陷盆地都在山脈環抱之中,「高山與深谷,高下懸殊」,「盆地內氣候極度乾燥,氣溫亦炎熱而多劇變,故利於鹽池之生成」。這些認識,正是袁見齊後來提出「高山深盆成鹽理論」的基礎。其中,如鹽類物質來源,鹽湖鹵水成分的演化,成鹽區的構造控制,地形與氣候的關系,以及鹽體變形特徵等學術觀點,至今仍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三次深入柴達木盆地,對察爾汗鹽湖鉀鹽礦床作了周密的考察和研究,總結了礦床形成條件,他的學術論文《中國內陸鹽湖鉀鹽沉積的若干問題》不僅首次描述和報道了這個世界上新類型的鉀鹽礦床,而且他總結得出的陸相盆地的成鉀條件和成鉀機理已為國內外鹽礦學界廣泛利用,並稱之為「陸相成鉀理論」。他的這一研究成果,為蘇聯科學院院士斯特拉霍夫(CtpaxoB,1962)在《沉積學原理》一書的第四卷中所引用。
1956年,袁見齊受地質部地礦司委託,指導新中國的鹽礦地質工作。在北京地質學院成立鹽礦科研組,主持鉀鹽礦床地質條件和預測找礦的研究工作。他應邀擔任輕工業部鹽業資源勘探隊科學顧問。在衡陽盆地找鹽工作中,在他的指導下發現並勘探了中國中新生代紅層盆地中第一個石鹽礦床。他三次赴青海柴達木盆地察爾汗湖工作,總結中國陸相成鹽成鉀的地質條件。1957年,他與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柳大綱共同組建中國科學院鹽湖調查隊,在柴達木盆地發現了察爾汗鹽湖鉀鹽礦床。
在地質部的領導下,他於1959年主持完成了全國鹽類礦床分布規律和礦床遠景預測的研究項目,主編了中國第一幅全國鹽類礦床預測圖,不僅為地質部部署全國鹽礦普查工作提供了依據,而且根據中國地質構造特徵,分析討論了中國鹽類礦床成礦時代和成礦區域與西歐、北美的礦床差異。盡管當時可供利用的實際資料還不夠豐富,但他的預測基本上都為以後的勘探所證實。1961年中國首次在湖南衡陽紅層盆地進行鹽礦普查,他應邀到現場指導,他從地層、構造、沉積相等方面做了分析,提出新的找礦方向,不久即鑽遇厚鹽層,發現了紅層盆地中第一個石鹽礦床。70年代,中國已在許多層位和地區發現了大量鹽類礦床和若乾地區的鉀鹽層。他在「中國碎屑岩系中鉀鹽礦床形成條件」一文中,系統總結了中國鹽礦地質資料,概括為(1)鹽盆地的活動性;(2)鹽類物質來源的多源性;(3)鹽類沉積過程的復雜性(鹵水摻雜與鹵水遷移);(4)鹽類沉積層的多變性(包括變質和變形)等四個方面,並進一步歸納為「高山深盆的成鹽模式」。這一研究成果在中國地質學會成立60周年的學術報告會上宣讀,受到學術界的重視。袁見齊提出的這個理論模式,概括了成鹽盆地的構造控制、鹽類的物質來源、岩相分布、沉積環境、鹵水的演化發展等基本的成礦因素,既有現代實例,也有地質歷史上眾多的鹽類礦床資料依據,並經受了找礦實踐的檢驗。
袁見齊長期在高等學校從事地質教育事業,他在教學中,一貫主張認知和實踐並重的教學思想。他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勤奮努力,精益求精。他是一位學識淵博、平易近人、深受學生愛戴的教師,也是一位嚴格要求,具有嚴謹科學作風的導師。袁見齊常說:「一個人待人要誠要實,對社會盡力去作奉獻,這樣社會才會不斷發展。」他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大家都稱贊他是一位為人謙和、待人誠懇的長者。
袁見齊一生發表學術論文、專著、教材和譯著等100餘種,他是中國鹽類礦床地質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的學術思想和他對鹽礦資源勘探開發的重要貢獻,使他在國內外地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因家道中落,他8歲時入繼上海市奉賢縣袁應天家,遂更名為袁見齊。他自幼讀書勤奮,好學多思,才智敏捷,兼之家業凋零,求學不易,從小就培養了他篤學勵志的優良品格。袁見齊的舅父具有濃厚的民主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是同盟會成員,抗日戰爭時期因拒絕為日本人服務(出任縣長)被投入監獄。受其影響,青少年時期的袁見齊思想民主,立志報效國家,走科學救國的道路。
袁見齊對自然科學興趣廣泛。酷愛讀書,文學功底深厚,歷史知識豐富。小學時期的演講會、中學時代自編油印小刊物的經歷都使他終生受益。40年代曾以親身經歷為素材撰寫了題為《新疆雜記》的系列文章(連載於《鹽務月報》)。
袁見齊於1924年進入國立東南大學物理系,選讀了「地學通論」和「礦物學」,成績優異,遂轉入地學系。1929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地質系,並留校任教。先後擔任過系主任、教務長、副院長、研究生部主任等職務,並擔任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他對地質教育,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學方法、專業學科建設、教學計劃和教學管理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經驗。他一貫主張要加強基礎教育,培養獨立工作能力和良好學風,發揮教師的教書育人作用。他長期主管學校的教務工作,認真負責,實事求是,以朴實真誠的精神為教學服務,深受大家的尊敬和愛戴。 1929年秋,袁見齊除擔任地質學和礦物學兩門課的實習和輔導外,適逢工學院土木系二年級新開設「工程地質學」,在鄭厚懷教授鼓勵下,他承擔了這門課的講課和實習的全部任務。他認真備課,出色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受到同事的好評。他這一生遇事不畏艱巨,敢於迎著困難上的精神,就是從這時培養起來的。
高元貴、袁見齊、楊遵儀
1929—1939年袁見齊任中央大學地質系助教,兼任地質系秘書,先後講授過工程地質學、地形測量學、普通地質學、地貌學、岩石學、結晶學、礦物學、經濟地質學、構造地質學等課程,曾任張正平、李學清、鄭厚懷、EardParejas等教授的助教。
在中央大學地質系10年教學生涯中,他主動擔任繁重的室內和野外的教學工作,並改進了地學測量、普通地質學、礦物學、岩石學、構造地質學、礦床學等課程的實驗、實習。
1933年起他在鄭厚懷先生指導下率先在中國礦床教學實驗中引入「礦相學」研究方法。在《江蘇江寧獾子洞之成礦作用》(1936年)一文中,首次發表了運用礦相學方法系統地進行礦石物質成分、結構構造方面的研究,從而得出礦床成因的結論。謝家榮先生認為該文「……為精心結構之作,所附示礦石結構之繪圖6幅,精美絕倫,極堪取法」。教學之餘,他在江浙、魯皖、寧蕪等地從事礦產資源調查和礦床學研究。由於他對寧鎮地區的地質情況十分熟悉,經常在教學中安排現場教學示範,如地形測量、地質制圖、礦產調查方法等。他認為,地學教學如能隨時結合野外實習,方能使課堂上所學的書本知識融會貫通,而工作方法和工作經驗的積累,也無不得益於勤於實踐。
1933年他隨中央大學地質系的「四川地質調查團」帶領學生調查四川綦江鐵礦,西行到峨嵋縣,為了測制震旦系玄武岩剖面,他和李春昱、張祖還等人冒著生命危險,奮力攀登八百餘米的懸崖,直達金頂。1938年,他與李承三、郭令智赴西康調查。在雅安、康定、道孚、新龍等地作路線地質及礦產調查。入康途中,他因馬驚而傷左腿,途中無法治療,僅草草裹傷,請人從馬上抬上抬下,以驚人的毅力堅持隨隊西行,直至調查任務完成。
解放前,中國邊遠地區交通困難,治安混亂,高等學校經費困難,生活、工作條件都很差,地質工作不僅辛苦,還有安全問題。但他從不把個人的甘苦放在心上,總是說:「賞山水之樂,識寶藏之豐,只有地質學家能體味個中樂趣」。由於勤奮努力,青年時代的袁見齊在地學的許多領域都有科學論文發表,如《江寧縣鳳凰山鐵礦儲量之新估計》(1934年)、《揚子江上游水力發電廠址之地質討論》(1935年)、《宜昌黃陵廟、葛洲壩兩處築壩問題》(1941年)、《西北鹽產調查實錄》(1946年)、《新疆庫車、拜城、溫宿岩鹽之成因》(1946年)等。 1948年,鹽務總局南遷,袁見齊拒絕遷廣州、撤台灣,返回上海改任唐山工學院(臨時在上海辦學)教授。剛步入壯年的袁見齊,此時已無法安心於課堂教學。他隔江遙盼北斗星,終於迎來了祖國的解放。1949年5月隨工學院師生返回唐山時,沿途看到解放區的嶄新面貌,令他感嘆,促他振奮。
北京地質學院
1952年,他調到北京地質學院任教,並擔任了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務長、院長助理、副院長等職務。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地質人才,他在主講普通地質學、礦床學、非金屬礦床地質學等課程的同時,開展一系列的教育制度、方法、內容的改革。1959年在歡慶建國十周年的時候,他寫了《巨人的步伐——從北京地質學院的成長看地質教育事業的發展》,對新舊中國地質教育面貌作了深刻的對比。
在教育問題上,「要啟發式不要注入式」,向他提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的要求。他回顧自己十餘年的教學經驗,感到只求內容充實,條理清楚,易於理解,便於記憶,已遠不能達到「啟發式」的要求。因此,他在講課中,力求生動活潑。在唐山兩年的教學正如同學們所評論的:「他把礦物學課教活了」。調入北京地質學院後,他繼續鑽研,對啟發式教學理解更深。他一再強調:「啟發式教學不單純是方法問題,也是教學理論和辯證思想的具體體現。要啟發聽課者積極思維,必須由教師積極引導。」他把登上講台比喻為表演藝術家走上舞台,也要「進入角色」。講理論時,要像參加辯論會那樣,辨疑解難,講清概念。講描述性知識時,應如身臨其境,探幽發微。他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效果受到師生的贊揚,他多次上示範課,為青年教師的成長,無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意見。聽他講課既學到知識,又學到辯證法,還學到科學作風。他的課堂教學能融合科學技術、教育學、心理學、美學於一體,這是他幾十年刻苦鑽研教學藝術的結果,也是他十分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的體現。他堅持地質學家必須做到既動腦又動手。因此,在他主管北京地質學院教學工作時,十分重視周口店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對學生的畢業實習,他堅持畢業論文的選題一定要努力結合地質找礦工作。
1978年他主持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工作時(任研究生部主任),為了取得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學經驗,他堅持在教學第一線上課,並就課程設置、實驗室建設、論文選題,甚至學生的課業負擔、課余活動等,都作了認真調查。他參與制定了學校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使研究生的教學工作步入正軌。1985年他又指出高等學校不僅要傳授知識,還必須傳授獲得知識的方法,並能運用知識和發展知識,對研究生部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幾十年來,他以極大的熱忱從事培養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師的工作,為地質事業後繼有人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六十多年來,他與翟裕生等合作主編了《礦床學》等多種教材,撰寫科學論文和學術專著百餘篇。主要獲獎成果有:《中國碎屑岩系中鉀鹽礦床的形成條件》(1980,袁見齊、霍承禹著,國際交流地質學術論文集,為第26屆國際地質大會撰寫),獲1981年度武漢地質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高山深盆的成鹽環境——一種新的成鹽模式的剖析》(袁見齊、霍承禹、蔡克勤著,地質論評),獲1983年地質礦產部成果三等獎;《江漢盆地鉀鹽礦床的發現及研究》,袁見齊代表了參加單位(武漢地質學院)獲石油部1985年度科學進步三等獎;《礦床學》(國家統編教材)(1988,袁見齊、朱上慶、翟裕生著,地質出版社),獲1988年國家教育委員會優秀教材一等獎;《鉀鹽礦床微機專家咨詢系統》(袁見齊、帥開業、彭盛鳳著),1988年獲地質礦產部成果三等獎。
1963年起,袁見齊教授歷任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中國地質學會北京分會副理事長,後為名譽理事。1979年,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第32屆理事會副理事長,1984年後改任名譽理事。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鹽湖考察隊副隊長,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鹽湖組成員。袁見齊教授曾長期兼任地質部地礦司科學技術顧問,化工部化學礦產地質研究院科學技術顧問,北京市科協自然科學小叢書編委、地學組主任編委,《沉積學報》編委、《礦床地質》雜志常務編委,《大地構造與成礦學》雜志編委。1954年加入九三學社,曾任九三學社北京分社常委兼宣傳部長、中央委員;九三學社第四、五、六、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參議委員。1964—1988年,當選北京市政協第四、五、六屆委員。1978—1982年,當選為湖北省第五屆人大代表,湖北省第四、五兩屆政協常委。1981年他以74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的學生們贊揚他「欣逢盛世身猶健,丹心一片志方遒」。
中國鹽類礦床研究的開拓者
30年代譚錫疇、謝家榮、李春昱、李銳言、林斯澄都曾對四川黃鹵、黑鹵、岩鹽的成因和相互關系進行過理論探討。但對鹽類礦床和鹽湖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則首推袁見齊。
1937年,南京淪陷,袁見齊隨中央大學地質系師生西遷重慶。1939年他轉入雲南大學任教,與朱熙人、郭令智共同編著《雲南礦產志略》(1940年)時,沿途屢見「赤貧之家,往往其食菜中不得鹽味」。又值抗日戰爭時期,海鹽來源斷絕,內地鹽價飛漲。激於地質學家的良知,他決心從事鹽礦和鹵水資源的調查。1939年他在滇中元永井、黑井進行了較詳細的地質調查。1940年8月他辭去雲大教職,應朱庭祜的約請,到貴州開陽擔任鹽礦技師,經常隻身奔走在雲貴的高山深谷中。
在從事滇黔找鹽時期,他逐漸與以侯德榜教授為首的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有了聯系。其時,侯先生因沿海淪陷,正謀求在內地重新發展中國的鹽化工業,迫切需要調查鹽礦、鹽湖資源。1943年7月,鹽務總局與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聯合組織西北鹽產調查團,袁見齊作為該團唯一的地質學家,負責鹽礦儲量地質調查工作。中國西北鹽湖廣布,開發利用歷史悠久,但無人做過科學的地質研究,鹽礦資源毫無記載。當時廣闊的西北地區,大漠荒野,鹽湖、鹽礦幾乎都處於人跡罕見的戈壁深處,窮鄉辟壤,舉步維艱。他一行4人,冒著風險,在新、甘、青、寧、蒙五省(區)行程2萬余公里,歷時13個月。他在《西北鹽產調查實錄》(1949年)一書中,記載了「山鹽(鹽礦)16處,池鹽55處,重要灘鹽19處」,並指出:「西北各省,位居大陸中央,距海遼遠,水流不能外泄,雨量稀少,產鹽豐富,甲於中國」,「新疆省內,無百里之內無鹽」,從此,中國西北豐富的鹽礦和鹽湖資源始為世人所知。這在中國鹽礦研究史上實是一件大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輕工業部組織了鹽業資源勘探隊,在他的指導下,對茶卡、柯柯、吉蘭泰等鹽湖進行了鑽探,計算儲量與40年代估計數量差不多。當下上述鹽湖已成為機械化開採石鹽的工業基地。同時,在他的指導下,湖南衡陽盆地首次發現了古代陸相厚層石鹽礦床。
為了農業化肥化,他投身於尋找鉀鹽資源的工作。應地質部宋應副部長約請,多次參加了工作部署的討論,並提出具體意見,促進了雲南、新疆及東部各省的紅層盆地、四川三疊系和山西奧陶系的找鹽找鉀工作,取得了進展。除找到雲南勐野井鉀鹽礦床外,還發現了雲南及東部沿海各省多處石鹽、芒硝、天然鹼礦床和鉀鹽找礦線索。新疆庫車盆地的鹽礦床和達坂城鹽湖等也得到進一步了解。在60年代前期,他正負責北京地質學院的教學領導工作,但他不辭辛苦。在鹽礦地質人才培養、工作部署等方面,不僅參與組織籌劃,並親自奔走於川滇黔和東部各省工地,他三度進入柴達木盆地,不顧嚴重的高山反應,白天奔走在崎嶇的鹽壟之間,夜晚冒著嚴寒露宿於鹽灘之上,為找鹽找鉀事業作出了貢獻。同時他還根據國外經驗,提出了找油氣工作中兼探鹽類礦床的方法,得到地質和石油兩個部門的重視。1972年在江漢盆地中,可能找到硫酸鉀鹽層的預見終為鑽探所證實。
1976年後,袁見齊在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時,十分注意鹽類礦床地質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了除繼續尋找鉀鹽礦床外,應注意蒸發鹽建造中其他礦種的尋找。他雖不能親往找礦現場,仍以80高齡親臨化工部鉀鹽礦床培訓基地,並登臨泰山極頂。
陸相成鉀理論與高山深盆成鹽模式的建立
由於袁見齊在鹽礦地質學方面的傑出貢獻,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他受聘於輕工業部鹽務總局擔任資源勘察隊的顧問。在很短的時間里全面恢復了食鹽的生產,滿足了國計民生之所需。鑒於中國歷代以農業為立國之本,他又把目光投向了農用化肥的礦產資源的找尋。他根據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農用化肥的發展經驗,多次指出中國磷礦有較好的資源優勢,但缺乏鉀肥資源,中國鉀鹽成礦條件和找鉀方向的研究實屬刻不容緩。1956年在北京地質學院礦床教研室成立了以他為學術負責人的鹽礦科研組。不久,他又和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柳大鋼先生共同組建鹽湖調查隊,並任副隊長。1957年,青海柴達木盆地察爾汗鹽湖鉀鹽礦床的發現,對他震動很大。為了弄清這個內陸鹽湖鉀鹽的成礦條件,他於1958年起3次到察爾汗鹽湖工作,對這個面積達5800平方公里、鉀鹽儲量達數億噸的礦床做了科學的調查,寫出了《中國內陸鹽湖鉀鹽沉積的若干問題》(1961年)和《含鉀沉積形成條件的幾個問題》(1961年),這就是後來被稱為中國陸相成鉀理論的學術論文。與此同時,為指導鹽類礦床工作,他組織北京地質學院師生三十餘人,於1959年完成了中國鹽類礦床分布規律和遠景預測研究,主編了中國第一幅中國鹽類礦床預測圖。在這項工作中,他指出中國鹽類礦床成礦時代和成礦區域與西歐北美的著名礦床不同,結合他十多年以前在新疆指出的鹽體變形和鹵水遷移的特點,決定從中國鹽類礦床的實際資料的基礎上總結成礦理論,以提高中國鹽類礦床找礦水平。同年,衡陽盆地找鹽工作遇到困難,他應邀到現場指導,根據沉積中心遷移的觀點,提出了新的找礦方向。不久,輕工業部鹽勘隊鑽遇厚鹽層,發現了茶山坳石鹽礦床。1961年雲南邊陲的江城縣發現鉀鹽礦床,他立即帶領師生進入礦區,通過野外觀察,指出了這個鉀鹽礦床物質成分和礦體形態的特點,並率領研究生親自參加了這個礦床的研究工作。在60年代前期,他根據察爾汗鹽湖鉀鹽沉積過程和沉積環境的實際資料,以及雲南勐野井、湖南茶山坳、新疆庫車盆地的鹽礦所見到的礦床特徵相參照,概括出鹽類(鉀鹽)成礦理論的若干觀點,這些觀點與百餘年來作為鹽類礦床成因理論基礎的沙洲說不盡相同,而和國外某些新觀點頗多相似之處。
70年代,石油地質工作者在東部中新生代地層中發現了分布廣泛的石鹽礦床,也發現了一些含鉀的鹽層,為袁見齊成鹽成鉀理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1980年為參加第26屆國際地質大會而寫的題為《中國碎屑岩系中鉀鹽礦床的形成條件》的論文里,他系統地闡述了中國鹽礦研究30年來的主要成就,概括為:鹽盆地的活動性;鹽類物質的多源性;鹽類沉積過程的復雜性;鹽類物質的易變性(包括變質和變形),並進一步概括為「高山深盆的成鹽模式」,在中國地質學會成立60周年學術報告會上宣讀(1983年),受到普遍的重視。程裕淇先生在會議總結中指出:「高山深盆的成鹽模式」是中國鹽類礦床成因理論的新發展,也是對傳統成鹽理論的修改和補充。袁見齊院士提出的這個理論模式,概括了成鹽盆地的構造控制,鹽類的物質來源、岩相分布、沉積環境,鹵水的演化發展等基本的學術觀點,既有現代實例,也有地質歷史上眾多鹽類礦床的資料依據。他對鹽類礦床成因理論的總結,尤其是他根據中國地質資料對鉀鹽成礦理論的發展,已形成一個系統的學術體系,成為國內外受到重視的學術流派。
1988年81歲的袁見齊患了食道賁門癌。他天天堅持晨練,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各項工作。直至1991年春末夏初病情惡化,他仍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作斗爭,堅持參加一些會議,審閱研究生論文,並參與有關察爾汗鹽湖文章的修改工作……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想方設法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自己新的認識和看法提供給後人參考,更好地完成「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任務。
1991年10月28日凌晨,袁見齊因病逝世。

『叄』 北京大學中文系的獲獎成果匯編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34項)
1. 第一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5年/8項)
王 力(一等獎):工具書《同源字典》;
徐通鏘(一等獎):著作《歷史語言學》;
林 庚(一等獎):著作《天問論箋》;
孫欽善(一等獎):著作《中國古文獻學史》;
陳貽焮(二等獎):著作《杜甫評傳》;
蔣紹愚(二等獎):著作《古漢語詞彙綱要》;
樂黛雲(二等獎):著作《比較文學原理》;
陳平原(二等獎):著作《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
2. 第二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8年/9項)
何九盈(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語言學史》;
王福堂(集體,二等獎):著作《漢語方言詞彙(第二版)》;
裘錫圭(二等獎):論文《釋殷墟卜辭中的「▲」等字》;
溫儒敏(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
袁行霈、孟二冬(二等獎):著作《中國詩學通論》;
陳保亞(三等獎):著作《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
沈 陽(三等獎):著作《現代漢語空語類研究》;
陳平原(三等獎):著作《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
樂黛雲(集體,三等獎):著作《世界詩學大辭典》。
3.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03年/2項)
陳平原(一等獎):著作《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
陳保亞(三等獎):著作《二十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
4.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06年/6項)
袁行霈(一等獎):著作《陶淵明集箋注》;
沈 陽(二等獎):著作《生成語法理論與漢語語法研究》;
袁毓林(二等獎):著作《漢語語法研究的認知視野》;
李 楊(三等獎):著作《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
孟二冬(三等獎):著作《登科記考補正》;
夏曉虹(三等獎):著作《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
5.中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2009年/9項)
陳平原(一等獎):著作《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
嚴紹璗(一等獎):著作《日藏漢籍善本書錄(三卷)》;
袁行霈(集體,二等獎):著作《中華文明史(四卷)》;
汪 鋒(二等獎):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s in Contact-The Distillation Method and the Case of Bai》;
孔江平(二等獎):著作《Laryngeal Dynamics and Physiological Model》;
劉勇強(三等獎):著作《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
陳泳超(三等獎):著作《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現代軌轍》;
陸儉明、沈陽(普及獎):著作《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
李 零(普及獎):著作《兵以詐立——我讀〈孫子〉》。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67項)
1. 第一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87年/8項)
王 瑤(榮譽獎):論文《魯迅〈故事新編〉散論》;
朱德熙(一等獎):論文《自指和轉指》、《漢語方言里的兩種反復問句》;
裘錫圭(一等獎):論文《戰國貨幣考》;
陳貽焮(一等獎):著作《杜甫評傳(上卷)》;
嚴家炎(二等獎):著作《求實集——中國現代文學論集》;
徐通鏘(二等獎):論文《寧波方言的『鴨』[e]類詞和兒化的殘跡》;
孫玉石(二等獎):著作《〈野草〉研究》;
葛曉音(二等獎):論文《論初盛唐詩歌革新的基本特徵》。
2.第二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1年/7項)
裘錫圭(特等獎):著作《文字學概要》;
袁行霈(一等獎):《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褚斌傑(二等獎):教材《中國古代文體概論》;
葛曉音(二等獎):著作《八代詩史》;
張少康(二等獎):著作《古典文藝美學論稿》;
呂德申(二等獎):著作《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史》;
陸儉明(二等獎):論文《「V來了」試析》、《「VA了」述補結構語義分析》;
3.第三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4年/6項)
徐通鏘(一等獎):著作《歷史語言學》;
孫欽善、倪其心(集體,一等獎):古籍整理《全宋詩》;
金開誠(一等獎):著作《屈原辭研究》;
錢志熙(一等獎):著作《魏晉詩歌藝術原論》;
方錫德(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小說與文學傳統》;
張雙棣(二等獎):工具書《呂氏春秋詞典》;
4.第四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6年/5項)
何九盈(一等獎):著作《中國現代語言學史》;
商金林(一等獎):著作《葉聖陶傳論》;
沈 陽(一等獎):著作《現代漢語空語類研究》;
蔣紹愚(二等獎):著作《近代漢語研究概況》;
夏曉虹(二等獎):著作《晚清文人婦女觀》。
5.第五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8年/9項)
張雙棣(一等獎):著作《淮南子校釋》;
錢志熙(一等獎):著作《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
孟 華(羅芃等,集體,一等獎):著作《法國文化史》;
張聯榮(二等獎):著作《漢語詞彙的流變》;
徐通鏘(二等獎):著作《語言論》;
佘樹森(二等獎):著作《中國當代散文報告文學發展史》;
馬 真(二等獎):著作《簡明實用漢語語法教程》;
沈 陽(二等獎):論文《漢語句法結構中名詞短語部分成分移位現象初探》;
郭 銳(二等獎):論文《過程和非過程》。
6.第六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0年/7項)
袁行霈(集體,特等獎):著作《中國文學史》;
王洪君(一等獎):著作《漢語非線性音系學》;
張 健(二等獎):著作《清代詩學研究》;
袁毓林(二等獎):著作《語言的認知研究和計算分析》;
張少康(二等獎):著作《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
孫玉石(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
褚斌傑(二等獎):著作《詩經全注》。
7.第七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2年/7項)
張少康(一等獎):著作《文心雕龍研究史》;
沈 陽(一等獎):著作《生成語法理論和漢語語法研究》;
詹衛東(一等獎):著作《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現代漢語短語結構規則研究》;
杜曉勤(張燕瑾等,集體,一等獎):著作《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叢書》;
張 健(二等獎):著作《元代詩法校考》;
傅 剛(二等獎):著作《文選版本研究》;
王岳川(二等獎):著作《中國鏡像:90年代文化研究》。
8.第八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4年/7項)
袁行霈(一等獎):著作《陶淵明集箋注》;
郭 銳(一等獎):著作《現代漢語詞類研究》;
孟二冬(一等獎):著作《登科記考補正》;
董秀芳(二等獎):著作《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
胡敕瑞(二等獎):著作《〈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
李 楊(二等獎):著作《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
顧永新(二等獎):著作《歐陽修學術研究》。
9.第九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6年/4項)
陳平原(一等獎):著作《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
韓毓海(二等獎):論文《所謂無詞的言語》;
陸儉明、沈陽(二等獎):著作《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
楊榮祥(二等獎):著作《近代漢語副詞研究》。
10.第十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8年/4項)
袁行霈(集體,特等獎):著作《中華文明史》;
嚴紹璗(一等獎):著作《日藏漢籍善本書錄》;
溫儒敏(二等獎):著作《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
汪 鋒(二等獎):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 in Contact》。
11.第十一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10年/3項)
陳平原(二等獎):著作《歷史、傳說與精神——中國大學百年》;
陳曉明(二等獎):著作《中國當代文學主潮》;
袁毓林(二等獎):著作《基於認知的漢語計算語言學研究》。
■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1. 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及指導教師(5項)
孫玉文(導師郭錫良):博士論文《漢語變調構詞研究》(1999年);
詹衛東 (導師陸儉明):博士論文《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漢語短語結構規則研究》(2000年);
張 赬(導師蔣紹愚):博士論文《漢語處所介詞片語和工具介詞片語詞序變化》(2001年);
陳 劍(導師裘錫圭):博士論文《殷墟卜辭的分期分類對甲骨文字考釋的重要性》(2002年);
姜 濤(導師溫儒敏):博士論文《「新詩集」與新詩的發生研究》(2003年)。
2. 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項)
陸儉明:第一屆國家教學名師(2003年);
蔣紹愚:第二屆國家教學名師(2006年);
溫儒敏:第四屆國家教學名師(2008年)。
3.國家級精品課程(7項)
陸儉明等:《現代漢語》(2003年);
蔣紹愚等:《古代漢語》(2005年);
溫儒敏等:《中國現代文學》(2005年);
洪子誠等:《中國當代文學》(2006年);
袁行霈等:《中國古代文學史》(2006年);
商金林等:《中國現代名著導讀》(網路課程/2008年);
陳保亞等:《理論語言學》(2009年)。
4.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4項)
陸儉明等(一等獎):「現代漢語系列課程建設理論與實踐」(1996年);
王福堂等(二等獎):「漢語方言學系列課程」(2004年);
蔣紹愚等(一等獎):「古代漢語系列課程建設的新開拓」(2005年);
溫儒敏等(二等獎):「建立嚴格的博士生教育管理制度」(2005年)。
5.國家級教學團隊(1項)
沈 陽等:「現代漢語」國家級教學團隊(2008年)。

『肆』 李長莉的獲獎情況

(1)論文《晚清社會風習與近代觀念的演生》(載《社會學研究》1993年6期,《新華 文摘》1994年3期轉載)1997年獲第二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論文獎。
(2)著作《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與第二、三卷一起2000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成果三等獎。
(3)論文《晚清對西學的兩種誤讀》(載《江蘇社會科學》1999年第6期)2002年被評為《江蘇社會科學》十年來優秀論文獎。
(4)專著《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獲獎:
[1]2004年12月獲第14屆中國圖書獎。
[2]獲第18屆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圖書獎(2001-2002年度)。
[3]獲天津市第七屆(2001-2002年度)優秀圖書一等獎。
[4]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2001-2002年度科研成果優秀獎。
3、目前承擔課題:
(1)承擔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耿雲志、劉志琴主持「中國近代文化轉型」子課題「近代中國人生活方式與文化轉型」。(2000年-2006年)
(2)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近代社會生活與觀念變遷」(2003年-2007年)
(3)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傳統農村社會文化的近代轉型」(2005年-2008年)

『伍』 你的成果是什麼卷子

你的成果就是你在什麼活動中所取得的成就啊。你可以把自己取得的各項成績應以列舉出來,當然也包括自身各方面的提高,可以算作你的成果。不知道你是否是在填寫某個表格,後者寫某分總結。讓你列舉所取得的成果。就是你這一段時間或者參加某種活動所取得的各項成就,把他一一列舉出來就可以了。
成果的形式是指通過對某一領域課題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探討而獲得的成果,形式可以是文字形式的、也可以是產品、形式類別不拘一格。課題成果是來自於團隊實踐思考的結果,具一定的研究價值和實踐價值,能對某一領域的發展起到指導性和推動性的作用。
成果形式可以分為書面式和產品式兩大類。書面形式例如著作、論文、研究報告;產品形式例如可供參觀的產品、已具規模的生產經營活動。業的營銷者一定要了解用戶對各種特色的感受,然後研究各種特色的成本,這樣企業就可以對各種特色的利潤大小作到心中有數,並在營銷管理活動中,優先增加那些利潤多的特色,從而實現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陸』 張榮華的科研成果及獲獎情況

你可以做一個實驗,口裡一有唾液就把它吐出來,不到一天時間,就會感到腰部酸軟,身體疲勞。這反過來證明,吞咽津液可以滋養腎精,起到保腎作用。

『柒』 陳鴻鵠的主要成果

創立「鵠鳴唱法」的聲樂理論學說,著述聲樂理論學術論文《科學唱法可在高中階段實現速成與普及》、《科學唱法速成的捷徑及喉症的病理與診治》、《鵠鳴唱法能實現中西唱法的兼容》、聲樂理論指南《鵠鳴唱法與速成美聲唱法》、《鵠鳴唱法聲樂速成講義》、《鵠鳴唱法能順利地進行中西唱法的轉換》等。
學術論文《科學唱法可在高中階段實現速成與普及》分別獲全國教育教學優秀論文一等獎、全國人文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國際優秀論文獎、「西部開發與中國社會經濟」學術成果特等獎,分別在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系列文獻叢書《跨世紀教育論壇》(第3卷)、《讓歷史告訴未來——輝煌的年代》(下冊)、《中國發展探索世紀優秀文庫》、《二十一世紀之路----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西部開發與中國社會經濟》等書中發表與轉載,獲「全國優秀人文科學專家學者」的光榮稱號。
學術論文《鵠鳴唱法能實現中西唱法的兼容》在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一世紀中國教育改革論壇》(第一卷下冊)中發表並獲一等獎和國際優秀論文獎。
學術論文《科學唱法速成的捷徑及喉症的病理與診治》在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教育文集》(第12卷)中發表並獲一等獎。
教學論文《如何指導學生組織材料》獲全國小學作文教學研討會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教育論文《素質教育應使人人成為有用之才》在全國徵文評比中榮獲優秀獎並入編《中國優秀教師文粹》一書。
教育論文《新編教材應為學生科技實踐服務》在第四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論壇----2005中國教育熱點問題高層研討會」上榮獲一等獎、在中國科技會堂宣讀論文,並被評為「2005年全國傑出教育研究者」。
論文《關於非典型性肺炎的病源探究與防治——兩個案例的具體分析》在《建國五十五周年優秀論文獲獎文庫》(第一卷)中發表並獲特等獎。
1998年以來,連續九年輔導學生作文參加全國小學生「丑小鴨」作文大賽和世界華人小學生作文大賽獲二等獎和三等獎。
九首創作歌曲《嶺南之春》、《寶島之春》、《黎苗山歌》、《果樹苗》(四部合唱曲)、《啊!紅岩魂》、《共創美好的明天》、《跨越兩千年》、《新世紀的企盼》、《站在新世紀的邊緣》分別在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的歌集里發表;在迎接新世紀全國校園新歌徵集活動中,其獲「校園歌曲優秀曲作家」的光榮稱號。
業績入編於《中華名人大典》(當代卷一)、《二十一世紀傑出專家》、《世界名人錄》(第十卷)、《世紀優秀專家人才名典》、《世界華人突出貢獻專家名典》、《中國新時期人文科學優秀成果精選》上冊中的「全國優秀人文科學專家學者名典」。
學術成果「鵠鳴唱法」被《中外教學研究》(2003年第4期)作專題報道介紹。應邀出席第二屆和第四屆的「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論壇」並發表演講。兩條有關理想與信念、意志與奮斗的人生格言入編於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人生格言經典》一書的第8頁、第272頁中。
另有《山泉和馬車》,《我是一兩條小溪》等和其學生一起獻唱的經典作品。

『捌』 劉志基的獲獎情況

科研獎:
《漢字文化學簡論》:第三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三等獎。
《漢字文化綜論》:第四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三等獎。
《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第六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
《戰國楚文字數字化處理系統》:第七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三等獎。
《古文字詁林》(合作):第八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一等獎。
《中國異體字大系——篆書編》:第九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二等獎
圖書獎:
《漢字研究新視野叢書》(合作):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文字中國》叢書:第二屆「三個一百」出版工程獎、2008年新聞出版總署向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圖書之一、第二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提名獎、2006-2007年度河南省優秀圖書一等獎
金文今譯類檢:第十三屆桂版優秀圖書一等獎
新漢字讀本:第十三屆桂版優秀圖書二等獎
甲骨文今譯類檢:第十四屆桂版優秀圖書二等獎
教學獎:
第五屆上海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以學科建設為目標,圍繞重大項目培養高質量人才」,2001年12月,合作)
指導博士論文獲2008年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獎
指導博士論文獲2009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

『玖』 蘇海紅的獲獎成果

成果形式 成果名稱 獲獎名稱 獲獎時間 備注 研究報告 《中國西部城鎮化發展模式研究》 青海省第九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1年 主持,排名第一 研究報告 《中央支持青海等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研究》 青海省第九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011年 合作,排名第三 專著 《中國藏區反貧困戰略研究》 青海省第八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9年 合作,排名第一 專著 《三江源區生態價值與補償機制研究》 青海省第八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009年 合作,排名第三 調研報告 《十一五及到2020年加快發展服務業的思路及對策》 青海省第七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6年 合作,執筆排名第二 調研報告 《構建青海企業信用制度研究》 青海省第七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6年 合作,執筆排名第二 編著 《2004-2005青海藍皮書》 青海省第七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6年 副主編排名第七 工具書 《中國西部開發信息網路——青海卷》 青海省第七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6年 參與排名第五 論文 《三江源生態移民後續生產生活問題研究》 蘭州大學和《西部論叢》有獎徵文一等獎 2006年 合作排名第二 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藏區扶貧開發與和諧社會構建》 青海省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紀念理論研討會入選論文 2008年 獨立

『拾』 王子今的獲獎情況

《秦漢交通史抄稿》1999年9月獲國家社襲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
《秦漢區域文化研究》2002年10月獲第二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三等獎;
《古史性別研究叢稿》2006年12月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2004年12月獲北京市第8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2002年7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四屆優秀科研成果獎專著類二等獎,2002年10月獲第二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二等獎; 《中國政治通史》(承擔第3卷《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2004年3月獲第18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4年12月獲第14屆中國圖書獎;
《中國歷史》(六卷本)教材(張豈之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本人擔任秦漢魏晉南北朝卷主編,承擔秦漢三國部分撰寫任務)2005年9月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中華古文明大圖集》1993年9月獲第7屆中國圖書獎; 《歷代竹枝詞》2004年12月獲第14屆中國圖書獎;

閱讀全文

與獲獎成果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