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的簡介
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是中國在產學研合作方面的第一個全國性獎項,以獎勵在促進產學研合作及創新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及個人,充分調動各方在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方面的積極性,鼓勵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努力推進產學研合作向高層次發展。
該年度榮譽獎設立於2009年,分為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中國產學研合作突出貢獻獎4個獎項,其中後兩個獎項是今年獲批新增的兩個全國性獎。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每次評選不超過100名,授予在產學研合作工作中成績突出的企業、高校、院所等單位(60家)及個人(40名),要求申報者在產學研合作創新工作中成果顯著,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動了本行業、本領域的自主創新、技術進步,具有一定的示範和帶動作用。
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每次評選不超過100名,授予在產學研合作工作中起到重要促進作用的管理部門及金融、中介等單位(60家)及個人(40名),要求申報者在積極推動、促進產學研合作,營造產學研合作的良好的政策環境、投資環境、創新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實際作為。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每次評選不超過100項,授予在產學研合作中涌現的突出創新成果,凡在中國境內通過產學研合作創新活動形成對地區、行業、技術領域等具有突出影響力的創新成果的承擔企業、高校、院所等單位和個人,均可申報。
中國產學研合作突出貢獻獎,每次評選不超過10名,授予在產學研合作中做出的突出貢獻的個人。
『貳』 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的組織刊物
《中國科技產業》雜志概況
一、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二、主辦單位: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三、創刊日期:1987年 《科技開發與管理》 1988年更名為《中國科技產業》四、全國統一刊號:CN11-2502/N五、郵發代號:82-442六、國內總發行:北京報刊發行局(月刊)七、國際連續出版物號:ISSN-1002-0608八、國外總發行:中國國際圖書貿易公司九、國外代號:M4031十、榮譽和影響力:《中國科技產業》雜志是由科技部主管、科技部火炬中心與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主辦的中央級月刊。刊物現由徐志堅(國務院原副秘書長)主編、石定環(國務院參事)理事長、王建華社長三人構成雜志社的領導層。刊物的發展得到了科技部、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央有關部委及主辦單位領導的關心和支持,連續兩屆被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科技部評為「全國優秀期刊」;連續兩屆榮獲「國家期刊獎」,是全國百家重點期刊和全國百家重點科技期刊;連續八年獲准參加全國「兩會」采訪報道並可贈閱全國「兩會」代表和委員;並作為國家科技部推薦的首選刊物,進入中國期刊方陣。十一、市場地位:刊物隨著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而成長,它追蹤報道並見證了我國高新技術及產業化的發展歷程,為推動我國的技術創新和科技產業化、民營科技發展、科技與金融的結合、高校科技產業、產學研合作,特別是火炬計劃的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刊物現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及產業化工作中一份具有指導性、權威性、學術性的中央級優秀刊物。十二、內容風格:刊物融新聞、科技、產業、金融、市場、信息於一體,面向科技界、教育界、學術界、產業界、工商界、金融界、政府管理部門,是推動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的高端雜志,同時也是官、產、學、研、金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十三、作者群體:中央及地方政府科技、經濟、教育、政策研究等相關部門領導和專家;科技工業園、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學與科研院所、中介機構;國營企業、民營企業、金融機構、兩院院士、在讀學位研究生、中央黨校學員及海外專家學者等。十四、讀者對象:1、主管科技和經濟工作的各級政府機構及官員2、國企、民企、中外合資企業中高層管理者及研發中心3、國家級、省級高新區和經濟開發區,大學科技園,民營科技園,農業科技園,軟體產業基地,特色產業基地等各種專業園區及基地4、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部門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5、中介機構(企業孵化器、生產力促進中心、創業服務中心、為投融資服務的中介機構等)6、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研發機構及企業7、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8、理論界、學術界的專家學者9、外資商社駐京聯絡處10、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高新區協會、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中國民營科技企業家協會等全國性社會團體會員單位。十五、廣告客戶:1、國企、民企、中外合資企業;2、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軟體產業基地及骨幹軟體企業、大學科技園、民營科技園和具有創新成果的企業、事業單位;3、列入國家計劃的承擔單位、列入國家試點的城市和企業。十六、廣告效果:社會效應、經濟效應與政治效應並重。十七、發行渠道:全國郵局訂閱、自發和代理發行;國際發行通過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發行。
『叄』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研究成果
項目
截至2013年底,先進院在低成本健康與高端醫學影像、機器人與智能系統、電動汽車、數字城市與高性能計算等方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成果不斷涌現。
縱向項目
方面,累計爭取項目1358項(含橫向),經費14.87億元。其中,
國家級項目288項,經費2.82億元
中科院項目91項,經費1.48億元
廣東省項目65項,經費1.89億元
深圳市項目718項,經費6.90億元
此外,多個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獲批:取得深圳市首個973項目和首個國家重大專項,參與3個國家重大專項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青項目3項、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1項,重點項目5項、重大國際合作項目2項;國家級科技資源平台方面,組建1個國家發改委公共技術平台,1個國家和地方聯合共建工程實驗室和1個科技部國際合作平台。
截至目前,先進院累計在研項目941項(含橫向,縱向84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47項(不含國自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21項,中科院項目56項,廣東省項目47項,深圳市項目440項。
橫向項目方面
共簽訂工業委託開發及成果轉化合同超過500個,爭取400餘個地方科研和產業化項目,帶動新增工業產值超過200億元。
向地方企業派出科技特派員109名,與企業共建實驗室/工程中心20個。
獲科技部授予國家首批「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和「十一五」支撐計劃優秀團隊獎。
三次獲「中科院院地合作先進集體」稱號和「2010年度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
論文與專利
近五年來發表各類專業論文3700餘篇,其中SCI索引1300餘篇,EI/ISTP索引1600餘篇。
近五年來申請專利2858件,發明專利佔86%;轉移轉化28.5%,被認定為全國企事業知識產權試點單位。
『肆』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獎金多少
目前比較流行的產學研合作方式有三種:
項目紐帶合作模式,它是比較鬆散的合專作模式,屬主要特點是企業、大學、科研院所以具體項目為紐帶,簽訂合作協議,建立合作關系,項目完成,合作即解散。這種合作模式主要由三種具體形式:技術轉讓模式、項目委託模式、聯合研發模式。
建設平台合作模式,這是一種關系比較緊密的合作模式,其特點是企業、大學、科研院所共同投入資源建立平台,以平台為主體進行科學研究。具體形式有共建科研基地模式和衍生企業模式。
產業技術聯盟合作模式,他由企業和科研機構圍繞創新技術創制、共性技術攻關組建相應的產業技術聯盟,集中優勢力量實現產業技術創新,共擔風險,共享利益。具體模式有契約產業技術聯盟方式和實體產業技術聯盟方式。
『伍』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截至2014年12月,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361項,共計合同經費5.85億元;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68篇;申請專利231項;榮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頒發的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2014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3項、產學研合作促進獎1項,2011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項,2013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濱海新區技術發明獎1項。 代表性科研項目序號 項目中文名稱 負責人 項目來源 1 工業酶分子改造與綠色生物工藝 郭瑞庭 863計劃項目 2 單糖轉化技術與稀少糖的研製 塗 然 863計劃課題 3 啤酒酵母與果酒廢渣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 楊 萍 863計劃課題 4 生物質液體燃料的高溫生物煉制 陳樹林 863計劃課題 5 工業微生物基因組測序與功能基因組分析 陳祖耕 863計劃課題 6 生物合成的手性識別機理解析 朱敦明 973計劃課題 7 化學品生物合成代謝網路的計算模擬與途徑設計 孫際賓 973計劃課題 8 利用ΔSRP抑制子挖掘蛋白轉運新途徑的基
礎研究 張大偉 NSFC面上 9 大腸桿菌異丁醇合成途徑中還原力調控的
機制研究 張學禮 NSFC面上 10 稀少糖醇多酶偶聯細胞模型構建及其全細
胞轉化研究 孫媛霞 NSFC面上 11 「纖維素乙醇的高溫發酵和生物煉制」專題
「纖維素乙醇高溫發酵集成技術和新工藝研究」 馬延和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 12 工業酶分子改造和新型蛋白質表達系統構建 田朝光 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 13 生物塑料及單體製造的關鍵技術 張學禮 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 14 工業微生物基因組和生物催化劑資料庫的建設 馬延和 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 15 天門冬氨酸生產的綠色新工藝 李正華 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 16 異戊醇的生物製造系統構建與優化 王欽宏 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 17 琥珀酸生產的系統生物技術 孫際賓 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 18 新型酶催化劑的開發及其在有機合成中的應
用研究 朱敦明 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 19 建立一個高效的蛋白質平台進行酶制劑、酶結
構與功能的開發研究 鄒培建 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 20 新一代測序技術應用於工業生物技術發展 陳祖耕 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 21 中國科學院工業微生物研究中心(北方)的建設 馬延和 中國科學院先進工業生物技術創新基地
「應用微生物研究網路」項目 22 生物煉制細胞工廠的基礎和應用 馬延和 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劃 23 以含碳氣體為原料的化學品生物製造 黃志勇 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 24 綠色生物工藝研發與應用 王欽宏 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 25 生物技術轉化創新體系建設 崔綉娟 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 26 基於液滴微流晶元的工業微生物高通量篩選系
統的研製 王欽宏 中科院科研裝備研製項目 27 工業酶關鍵技術研究 馬延和 天津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 28 天津市工業微生物基因組解析 孫際賓 天津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 29 大腸桿菌基因組理性設計 鄭 平 天津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 30 棉織物染前生物處理工藝研發集成應用 田朝光 天津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 31 微生物發酵與工業酶催化合成天然復合調味料
的關鍵技術 孫媛霞 天津濱海新區重大科技項目 32 丁二酸生物製造的研發及產業化 張學禮 天津濱海新區重大科技項目
『陸』 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的歷史沿革
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前身為機械工程系,是湖南大學較早建立的院系之一。
1908年湖南高等實業學堂開始籌辦機械科。
1912年正式招收學。
1926年正式命名湖南大學時,設立了工科機械繫。
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時,湖南大學機械繫並入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理工大學前身)。
1958年湖南大學為適應國家經濟進步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恢復了機械工程系。
1995年6月18日,成立了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2003年9月與湖南長豐汽車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辦學,冠名「湖南大學長豐汽車工程學院」。
2006年成立中國大陸第一支大學生方程式賽車隊---湖南大學易車FSAE賽車隊,該車隊是中國內地最早參加國際比賽的車隊,成功研發7輛FSAE賽車,兩次參加國際FSAE比賽。
2008年6月更名為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
2010年03月01日,力學與航空航天學院並入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
2014年3月,玉柴股份與湖南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2014年10月11日,該院參與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中心」被認定為2014年度「2011協同創新中心」。
2014年10月24日,湖南大學與眾泰汽車聯合實驗室正式投入使用。
2014年10月,機械繫 畢業生、原湖南大學校長鍾志華調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秘書長。
2014年11月15日,第八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在深圳舉行,本次大會對獲得2014年度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促進獎、創新成果獎、突出貢獻獎的獲獎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和頒獎。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曹立波教授課題組的大型空間可展開的特種客車開發研究獲得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是針對我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最高榮譽獎,由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批准,是我國產學研合作領域惟一的全國性獎項,旨在廣泛調動產學研、政金介各方積極性,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
2015年10月13日-17日,「2015昆侖潤滑油杯第六屆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油車賽」在湖北襄陽夢想方程式賽車場隆重舉行。經過四天緊張激烈的爭奪,湖南大學海馬汽車FSAE賽車隊以840.69分獲得季軍。
2015年10月24-25日,湖南大學瀟湘之鷹車隊派出三輛節能賽車參加了在廣東國際賽車場舉行的「2015第9屆Honda中國節能競技大賽」,經過兩天激烈的角逐,瀟湘之鷹車隊以1208.47km/L油耗的成績奪得燃油大學、專科組冠軍;瀟湘之鷹二隊以775.58km/L油耗的成績奪得燃油大學、專科組第四名;在EV(電車)大學、專科組比賽中,瀟湘之鷹EV車隊(電車)以行駛22210米的成績奪得第四名。
『柒』 上海電力大學如何
很不錯,國家電網在這個學校有校招,專業性還是很強的。
『捌』 中國的產學研合作是從什麼時間開始的
我國於上世紀80年代後期引進合作教育。1991年4月在上海成立全國產學研合作教育協會,1997年10月教育部發出《關於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九·五」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九·五」期間在全國28所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試點工作。
『玖』 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的歷屆年會
成立大會暨高峰論壇
本站北京2007年11月3日訊 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成立大會暨高峰論壇在北京京西賓館舉行。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致信祝賀。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國務委員陳至立,全國政協副主席李貴鮮、張懷西出席大會。 曾培炎在賀信中說,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世界科技與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保障。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不斷提高產學研結合水平,更好地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希望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加強科技服務,充分發揮產學研三方及與政府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貢獻。 陳至立在講話中指出,產學研結合是各國進行科技創新的有效舉措,是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措施,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高度重視,協同配合,扎實推進。一要進一步突出企業的主體作用,以企業為中心,將各種創新要素集聚到企業創新過程中來。二要為產學研合作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強對產學研結合的鼓勵、引導和支持。三要加強對產學研結合的研究和探索,不斷充實產學研合作的內涵,努力構建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務實高效、開放靈活的產學研合作新機制。四要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力量。她希望,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創新工作機制,努力搭建富有生機與活力的產學研合作平台,也希望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給予其大力支持。 教育部部長周濟、科技部部長萬鋼等出席大會並致詞。本次大會的主題是:「引領自主創新時代潮流——學習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開創產學研結合新局面」。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院士,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院士等擔任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的名譽會長。 在今天的大會上,來自國家相關部委、高校、科研院所、國企、民企的300餘名代表一致推舉徐志堅同志擔任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會長,並通過了首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等負責人名單。 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是由產業界、教育界、科技界及學術界致力於產學研結合的部門、單位以及熱心促進產學研結合的工作者組成的社會團體。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的宗旨是:以促進我國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目標,努力搭建產學研合作平台,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 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將從六個方面開展工作:研究、探索產學研結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出推動產學研結合的政策建議和措施;發揮促進會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的服務功能,做好政府相關部門的助手和產學研結合的橋梁,促進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以多種形式舉辦產學研合作的研討會、報告會、展覽會、洽談會,與有關部門合作,加強繼續教育,普及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營銷創新知識,培訓產學研合作的專門人才;組織開展產學研結合的理論研究、政策研究和實際調研,探索中國特色產學研結合的科學理論和方法,以指導產學研結合實踐,並提供信息咨詢服務;保持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可持續性;加強產學研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開展包括舉辦學術會議、人員互訪、信息交流、合作研究等活動,廣泛建立與國際產學研組織的合作關系,推進產學研結合的國際化進程;積極建設促進會網站和中國產學研合作信息整合服務協同平台,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為產學研結合提供全方位服務;編輯出版會刊和學術刊物及書籍。 在今天的大會上,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網站和信息整合服務協同平台(徵求意見版)正式開通。 在高峰論壇上,來自國家相關部委、科研院所、高校、國企、民企的代表,就當前產學研合作的形式、任務和問題,產學研結合的有效機制和模式,完善促進產學研結合的政策措施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國際產學研教育聯盟理事、中國工程院院士左鐵鏞,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曹湘洪,黑龍江省委常委、省科技廳廳長孫堯,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何建坤,昆明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張興華,中國建材集團總經理姚燕,鋼鐵研究總院院長干勇等在論壇上發表精彩演講。 與會代表還通過了《北京宣言》。
第二屆中國產學研合作高峰論壇
本報深圳10月13日訊 作為第十屆深圳高交會的重要內容之一,第二屆中國產學研合作高峰論壇於2008年10月13日上午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發來賀信,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李鋒到會致辭。 劉延東在賀信中說,欣聞第二屆中國產學研合作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辦,謹向與會代表表示熱烈祝賀!向長期以來致力於推動我國產學研合作、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謝!
劉延東說,加強產學研合作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措施。在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的今天,以產學研合作為特徵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越來越成為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成為推動我國綜合國力提升的重要力量。
劉延東說,推進產學研合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希望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堅持創新、合作、發展的方向,將為企業服務放在首位,加強產學研合作的政策和理論研究,探索長期、緊密、高效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搭建開放共享的合作平台,積極參與創新實踐,為建設我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次論壇由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與深圳市政府共同主辦,並得到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科協、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大力支持。
本次論壇以「合作·創新·發展——產學研聯盟與區域經濟騰飛」為重點議題,圍繞區域經濟發展、產學研聯盟、產學研合作的發展政策、發展戰略、高層導向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突破口。我國的產學研合作發展態勢良好,合作模式不斷創新,推動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升。本次論壇旨在總結我國產學研合作的經驗,研究問題,進行理論創新、機制創新、體制創新、方法創新和結構創新,積極推動高起點、高層次、高水平的交流與合作,以產學研合作為載體,搭建產、學、研、金、介多位一體的創新平台,推動我國產學研合作向高層次發展。
國務院及國家有關部委領導和地方產學研主管部門及大學、科研院所、企業、知名專家等500餘人參加了本次論壇。在高峰論壇上,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分別發表了題為《高校在產學研合作中的地位與作用》和《推進產學研合作向高層次發展》的演講;科技部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長張景安,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張勤,國資委監事會原主席、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段瑞春,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馬德秀,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秘書長吳玲等,也對自主創新與知識產權建設、建立產學研合作戰略聯盟的經驗等進行了精彩而富有新意的演講。國務院參事、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石定環主持論壇。
在此次高峰論壇上,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還公布了13家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試點單位,並宣布啟動由科技部批準的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的評審工作。
13日下午,「園區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半導體照明產學研合作」和「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學研合作聯盟啟動大會暨發展」等3個分論壇,作為本次高峰論壇的組成部分,在深圳會展中心分別舉行。
此次論壇由廣東省科技廳、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協辦。
第三屆中國產學研合作高峰論壇
新華網天津11月7日電(記者周潤健)作為我國「產、學、研」領域每年一度的高層盛會,第三屆中國產學研合作高峰論壇暨2009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年會,7日在天津濱海高新區召開。 與會人士就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新戰略、新舉措,引導企業走出危機、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新思路、新辦法,如何圍繞中央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創新產學研合作的機制和模式,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以及如何以更有力的舉措支持和幫助我國廣大中小企業成長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廣泛交流
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在論壇開幕式上表示,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總體上還不強,關鍵產業對外技術依存度較高,這些都要求我們要加快推進產學研合作深入發展。
在此次高峰論壇上,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獎勵委員會公布了首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等68家單位,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等30位同志獲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天津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等50家單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左鐵鏞等48位同志獲產學研合作促進獎。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是由科技部批准設立的,該獎項是我國在產學研合作方面的第一個全國性獎項,是面向國內在促進產學研合作及創新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及個人所頒發的年度榮譽獎,每年評選一次,分為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和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
第二批全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試點單位名單同時公布。天津濱海高新區、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等18家單位榜上有名。
「濱海綠色能源應用創新戰略論壇」、「產學研合作與技術創新工程」、「科技園區與創新基地發展論壇」、「產學研合作與品牌建設論壇」和「新材料與技術創新聯盟論壇」等5個分論壇,作為本次高峰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於當天分別舉行。
作為我國產學研每年一度高層互動的盛會,第三屆中國產學研合作高峰論壇為期兩天,以「協同創新·共促發展」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