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教改成果展示課教學設計評分標准

教改成果展示課教學設計評分標准

發布時間:2021-05-15 23:46:32

『壹』 如何做數學教學設計成果評價量規

能力培養——教學活動設計與教學評價的統一。而實現三者的統一,必須做到學習行為設專計與評價量規指向屬的內在一致。有了有清晰的評價量規才能有與量規指向相一致的學習行為設計。這就是本次課程的學習反復強調評價量規的重要性。有了清晰的評價量規,你對於目標的設計和層次才是清晰的,指向才是清楚的。你想不到用什麼辦法來檢測能力的時候,你的教學活動本身肯定是游離了這個目標的。

『貳』 一篇教學設計的評價標準是什麼

教學設計的評價標準是對設計有的關於工作成果的價值觀念進行認同的重要措施,評價活動表明自己的價值觀念被認同的信息,是對他們最直接、最有力的獎賞,能使其在心理上獲得成功感和滿足的體驗。沒有評價的教學設計,其工作人員的價值觀得不到及時認同,必將大大削弱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教學設計的評價:
一、評價要素簡單化,用若干教學目標、教學環節、學生活動、教學效果
等大而空、所謂的普遍適用
的評價要素指標和分值構成量化評價表很難全面、准確反映豐富復雜、千變萬化的實際教學過程。
二、評價標准簡略化,以評價表為代表的評價工具往往只能列出一些原則性的評價內容,而更多的有意義的細節,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蘊則難以反映。
三、評價內容過分指向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或只是從表面上看學生是否活躍,沒有關注學生的內在變化,比如說某堂課上一位教師為了貫徹學生主體原則叫學生發言人數多達一半,顯得非常熱鬧,而專家卻說不是好課,說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缺少思考空間。事實上,那些沒有積極舉手或發言較少的同學取得的進步未必小於積極的同學,啟發式也絕不僅是外在行為的表現,內在心裡活動十分重要,而且更普遍。
四、以表格為主的評價工具對新老教師一視同仁,不符合教師的實際,比如說成長中的教師的課堂語言精煉程度、課堂應變能力以及教學效果很難超過老教師,用一視同仁的評價表就難以符合教師的個體實際。
例如,一堂好的數學課的基本特徵是三個字:趣、實、活。一堂好的語文課的標準是四個字:新、實、活、樂。可以歸納可謂殊途同歸,精闢凝煉。就可概括出四個字:趣、實、活、新。
現在新課堂評價標准有 1、個層面是教師層面,包括親合度和整合度。2、層面是學生層面,包括參與度和練習度。3、層面是師生互動的層面,包括自由度和拓展度。
(一)一堂好課起碼應該體現其整合度。整合度就是教師要對文本及學生、教學手段純熟駕馭的程度。也就是說應該把一堂好課的評價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鏈條中來分析,斷章取義,難以看出一堂課在整個的教學體系中的作用特點。
(二)、一堂好課應該體現其參與度。參與度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的再現,是學生整體在課堂的思維活躍程度的寫照,是學生主動學習的真情流露。協調統一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關鍵在於解決好學生課堂思維的參與深度和廣度問題,只要教師的主導起了作用,學生主體的思想投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無論學生外在是否表現為活動,這種課肯定具有實質上的活動。
(三)、一堂好課必須體現出適當的練習度。練習度是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學生有效的、有機的將知識融會貫通的過程,是學生進入知識海洋並自由暢游的深淺度。課後練習培養學生遷移能力,發展學生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上做文章。
(四)一堂好課應該充分體現其自由度。自由度是師生互動共同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氛圍,學生愉快地學習、參與,教師能用激情點燃學生,同時也被學生的激情、熱情、濃烈的參與慾望感染,更加自主自由地發揮,使課堂在一種民主、和睦、融洽、自由的狀態,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五)一堂好課應該體現其拓展度。拓展度是師生在時空和容量上的互為拓展,是知識流動發展的渠道。
課堂教學評價的標準是相互依託、相互制約的,不能割裂。但我們在實施的時候是可以有重點的體現的,抓住一點,縱深挖掘,形成各自的課堂特色,
.

『叄』 評價教學設計有哪些標准

第一,一堂好課起碼應該體現其整合度。整合度就是教師要對文本及學生、教學手段純熟駕馭的程度。作出的評價可能並不客觀,比如一堂看來生動的課,有可能沖淡了以後重點章節、難點突破和興趣調動。既然生命活動存在一定的節律,需要有張有馳,那麼課堂設計就應該處理好哪些章節重點用力,哪些章節作為過渡銜接處理。曾經有過這樣的調查:你們為什麼喜歡聽這位老師的課,大多數評價是這位老師功底很深厚,上課有趣、易懂,還不斷把一些吸引人的新東西與舊知識相聯系。使我們記得牢、學得好。因此,一堂好課也應該是平實中有創新,平實中見功夫那麼,這種駕馭課堂的功夫,就能充分體現教師對文本及學生、教學手段純熟駕馭的能力和程度,也就能體現出課堂的整合度。第二,一堂好課應該體現其參與度。參與度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的再現,是學生整體在課堂的思維活躍程度的寫照,是學生主動學習的真情流露。協調統一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關鍵在於解決好學生課堂思維的參與深度和廣度問題,只要教師的主導起了作用,學生主體的思想投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無論學生外在是否表現為活動,這種課肯定具有實質上的活動。第三,一堂好課必須體現出適當的練習度。練習度是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學生有效的、有機的將知識融會貫通的過程,是學生進入知識海洋並自由暢游的深淺度。一堂好課應該有對以下幾種練習的操作:一是預習練習的驗收;二是課堂練習的操練;三是矯正性練習的反饋;四是課後練習的布置。課後練習要在進一步鞏固熟練「雙基」,培養學生遷移能力,發展學生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上做文章。第四,一堂好課應該充分體現其自由度。自由度是師生互動共同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氛圍,學生愉快地學習、參與,教師能用激情點燃學生,同時也被學生的激情、熱情、濃烈的參與慾望感染,更加自主自由地發揮,使課堂在一種民主、和睦、融洽、自由的狀態,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第五,一堂好課應該體現其拓展度。

『肆』 小學數學的優秀教學設計評分標準是什麼

條理清晰,教法新穎,能創設豐富的活動,讓學生能在活動掌握新知,提高能力,採納我!!!

『伍』 請幫我完成作業:設計小組活動成果展示的評價標准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分析

(一)有效參與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礎。有效參與可以從這樣幾個維度來透視分析:

(1)從參與的范圍分,可分為部分參與和全員參與。在學習中,性格開朗、交際能力強的學生容易獲得較多的參與機會,而性格內向、靦腆拘謹的學生可能成為"看客"。若組織不好,調控不當,會產生活動中的"馬大效應"。(2)從參與的表現分,可分為外在參與和內在參與。在學習中,那些能說會道的學生常常表現出較高的參與積極性,因而也常常受到教師、同學的關注。但也有一些學生性格較為文靜、沉靜,面對新的問題,外部反映並不強烈,但卻喜歡沉思冥想,口訥心慧,冷不丁地提出一些想法,卻很有見地,耐人尋味。實際上後者也在參與,甚至是實質性的深度參與。在目前的學習中,我們往往對前一部分學生引導、調控不夠,對後一部分學生關愛、鼓勵不夠。(3)從參與的過程分,可分為階段參與和全程參與。有的學生只對某一環節、某一方面感興趣,而對於其他過程就不大關注,而有的學生自始至終都能全身心投入,積極參與。(4)從參與的效果分,可分為有效(高效、低效)參與和無效參與。像"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經"式的參與就是無效參與。如面對一個新問題,學生未經思考就急於作答,這種參與基本上是無效的。參與的有效性,主要看參與對小組學習目標的價值和自我發展的價值實現的貢獻。就個體而言,表現為面對學習情境入神、入境,這才是真正的、實質的有效參與。如果沒有小組全體成員的有效參與,小組合作充其量也是徒有其形而無其神,不可能實現深度合作和有效合作。

(二)有效的合作是小組合作的關鍵。合作小組的組建,既要依據學生共同的興趣、特長等個性傾向,使其"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也要考慮學生個性差異,讓每個學生在小組中都能發揮獨特的作用,做到揚長補短,人盡其才。應根據個性差異來合理調配,讓每個人的價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使小組合作學習互動增值,互補共效。組內交流,組際競爭。要想實現"有效合作",組內經常開展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暢,合作過程中就容易產生問題,甚至合作難以維系。合作小組內的交流形式多種多樣,有座談,交談,商討,成果展示或相互交換等。通過交流能增進理解,聯絡感情,達到心理共融和默契。通過交流可以及時了解同伴的學習情況,從而進行自我調整或相互調整,使合作得以滋潤和優化。通過交流,還可以提高交際能力,推動學生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在提倡組內交流的同時,還可以積極開展組際競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組內合作的凝聚力,培養團隊精神。團隊競爭能避免個人競爭因失敗而產生的自我貶低、自我拒絕的情感,同時會進一步發揮團隊成員的潛能,促進群體積極向上,成為小組有效合作和全組爭優達標的強大動力。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的評價

(一)有效性的基本理念

(1)互動觀合作學習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多邊互動,不僅要求教師對整個課堂教學設計進行整體把握,分配學習任務,控制教學進程,同時要求教師關注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啟發、相互幫助。

(2)目標觀在小組合作活動中,成員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彼此討論,共同提高,既充滿溫情和友愛,又像課外活動那樣充滿互助與競賽。在小組中,每個人都有大量的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使學生有機會形成良好的人際技能,當學生們在一起合作融洽、效果突出時,他們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就會更多,學得也就更加愉快,從而達到認知、情感與技能均衡的教學目標。

(3)師生觀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是合作者。教師與學生之間變成了「指導——參與」的關系。合作學習提倡教師當好「」,學生當好「演員」,從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出發,巧妙地運用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把「導」與「演」進行了分離與分工,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了學生,使他們有機會進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4)形式觀在教學形式上,合作學習強調以集體為基礎,以合作學習小組活動為主體形式,力求體現集體性與個體性的統一。合作學習中的課堂講授是以合作設計為基礎的,講授過程也力求簡明扼要,耗時短而成效顯著,有著較強的研究性、探究性,能為後來的小組活動留有足夠的空間。

(5)情境觀合作性的情境,學生在既有利於自己又有利於他人的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們會意識到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獲得成功,小組成員之間是「榮辱與共」的關系,這是一種「利己利人」的學習情境。

(6)評價觀合作學習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形成了「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使得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

(二)有效性的評價的基本原則

(1)評價的目的不是"區分"而是促進"轉變性發展"

在傳統教學中,評價基本用於區別勝利者和失敗者,而不是作為一種轉變性的協調發展過程。為了區分,人們自然依賴於一種具體的劃一標准,而這種整齊劃一的標准無法應因個體多樣化的發展。學習的目的不單純是理解前人發現的知識,而是讓學生進入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因此,對於學習者來說,學習是探索未知領域的活動。面對不同的問題情境與學習個體,不存在簡單劃一的評價標准。學習者面對未知的領域,目標是方向性的,但沒有已知的答案。因此,學習者需要的更應是一種新起點下的"挑戰性"驅動,而不是面對已知標準的受"欠缺"驅動。評價不是區分,而是為了調節學習者的行為。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仍可以採用"區分",但這僅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從本質上講,這種"區分"仍應成為研究性學習中轉變性發展過程。

(2 )評價主要通過學習者的自我反思而最終實現

在學習中,評價的主體不是一元而是多元的。學習者、導師、學習夥伴等都可以成為評價的主體,主動的探索者本身是最重要的評價者。當然,教師可以成為"平等者中的首席",他是一個促進有效評價的積極參與者和組織者。另外,合作小組中的互評也是不可缺少的。尤其需要重視的是,在學習中,親身體驗貫穿探索的始終,評價致力於促進經驗的轉變,但任何人的評價都必須建立在學習者自我反思的基礎上,最終才能實現自我意義的建構。

(三)有效性的評價的主體

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的主體最重要的是學習者對學習過程的自我評價。只有學習者的自我評價才最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引起自我的改進。因此學生必須是評價的中心對象、主要的評價者。協作者或者同學、教師等重要參與者也應當在評價的主要實施者。評價中的首先應當是考慮的是自我評價;然後是協作者或者同學的評價;最後是教師或者家長、社會對學習者的評價。

因此,使用量表對學習的評價將應當是以學生自身為評價的重要主體,以學習過程為評價的主要內容。根據每項研究活動的不同實施情況,在評價中還會出現對研究計劃的評價、對研究過程實施的評價、對研究成果的評價、對協作者的評價等等不同專項評價量規表。

(四) 有效性的評價的內容(根據評價內容設計量表一、表二、表三、表四)

(1)是評價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它可以通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來判斷。如:A 小組成員出勤率 B是否認真努力的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 C是否積極參與D 是否有責任感 E 是否主動協作,組員關系是否協調 F是否做好資料積累和分析處理工作 G是否主動提出探究設想和建議。

(2)是評價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對學生在探究性學習活動各個環節中掌握和運用有關方法、技能的水平進行評價,如:A 查閱資料和篩選資料的數量和質量B 對資料歸類和統計分析 C使用新技術 D 活動記錄的完整性、及時性、真實性 E 對學習結果的表達與交流等。

(3)是評價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要考查學生在一次探索式活動中從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所顯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過活動前後的比較和幾次活動的比較來評價其發展狀態。

(4)是評價在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這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自我陳述以及小組討論記錄,活動開展過程的記錄等反映出來。

(5)是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學習結果的形式多樣,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論文、一份調查報告、一件模型、一塊展板、一張簡報、一場主題演講、一次口頭報告、一本探究筆記,也可以是一項活動設計的方案。教師需要靈活掌握評價標准。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評價的意義

(一)更有利於學習的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的均衡達成

學習是認知的過程,也是滿足學習者心理需求的過程。學習的過程伴隨著濃厚的情意色彩。學習行為又是一種社會化行為,唯有同他人溝通、互動,才能取得較大的成效。學習具有多元目標,包括激發創造精神、增強主體意識、陶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學會收集與處理信息、學習體驗科學研究、學會人際交往養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維與表達能力等。小組合作學習是同學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學習的過程不僅直接作用於學生的認知發展,並且還通過情意因素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以及非認知品質(如人際交往等)的提高,同時也滿足了每個學生「影響力」和「歸屬」方面的情感需求。小組合作開展研究性學習,將不僅使學生「學會」、「會學」,而且使學生「樂學」、「好學」,所以,小組合作學習理所當然地成為研究性學習的比較合適的教學組織形式。

(二)有利於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開發每一位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教學效率

學習並非培養天才兒童的超常教育,也不同於偏重少數特長學生的課外活動,它面向的是全體中小學生;它並不十分注重研究的結果,而是要讓每個智力正常的學生歷經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提高自己的創造意識和能力。小組合作學習避免了班級集體教學中往往出現的相當一部分學生由於得不到充分的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不得不處於「旁觀」、「旁聽」地位的被動學習狀況,賦予全體學生遠比傳統課堂教學中多得多的參與學習的機會和權利。每個學生都能選擇符合自己興趣的研究性課題,並在課題小組中擔當一部分研究任務,隨著研究的深入,參與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潛能得到發揮,獲得了新知識,提高了研究、創新能力。所以,對於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高效率的組織形式。

(三)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社會合作精神與人際交往能力

在接受性學習中,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往往體現為結構化的教學程度,而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基本組織形式貫穿學習過程始終。課題研究的成敗,往往取決於小組成員間合作的好壞。為了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小組成員之間必須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經常進行交流,互相幫助和支持,還需要舀善地解決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同學之間建設起一種融洽、友愛的親密夥伴關系。不僅如此,學習中小組合作學習還表現在同社會方方面面的聯系中,社會調查、訪談、外出收集資料、向專家請教等等,不僅需要合作夥伴的同心協力,而且要獨立地運用社會交往技能去爭取成功。可以認為,小組合作學習對於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際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鍛煉的機會。

『陸』 【教學設計評價標准;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教學反思寫什麼】

地理教學設計的評價標准: 一、教學目標設計1.能正確解讀地理課標的陳述結構、分析課標要求。2.全面、適切,「三維目標」有機統一,符合學生實際。3.表述明確、可測,採用行為目標方式。4.體現層次性、差異性,重點、難點准確。二、教學內容設計5.能對比和分析各種版本教材,把握教學的廣度和難度。6.能把握使用教材的特點,教學內容組織有序、有效。7.重視構建良好的地理認知結構。8.突出人地關系、注重空間關系等,體現地理特色。三、教學策略設計9.能體現基本課堂教學結構所隱含的認知規律。 10.課堂交往方式多樣,合作、競爭和個體化活動和諧統一。 11.強調學生學習的基本過程與方法。 12.體現地理課堂教學特徵。 13.媒體選擇與組合體現實效性和先進性。 四、教學評價設計14.體現對學習的積極評價,並強調標准參照評價。15.評價內容全面,分層設計,充分運用地理語言。16.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相結合。五、整體設計17.系統、全面、有序、反饋。六、設計特色18.考慮教師個人的風格、當地和學生特點,有獨創性。 地理課堂教學的評價標准A、教師表現一、內容呈現1.目標呈現明確,並可激起學生學習願望。2.內容充分分析和把握,體現知識結構和認知過程,有概括和檢查,滿足學生需求。3.充分使用地理(含圖表)語言,體現地理特色。 二、組織教學4.面向全體學生,體現差異,因材施教。5.學法指導有效,情境創設合理,組織有序,引導得法。6.教學民主,尊重、理解、激勵學生,師生互動,反饋與調控及時。7.傳統與現代地理媒體、傳統與現代地理教學方法匹配、恰當。B、學生表現三、學習狀態8.注意力集中,情緒飽滿,參與面廣,主體地位體現充分。 9.學習方式多樣,有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體現。 10.思維活躍,能質疑問難,充分展現自己的認識和見解。 四、學習效果11.達到預期的基礎、提高、體驗等學習目標,有成功體驗。12.學生會學,學習主動,課堂氣氛活躍。13.思維活動有深度,情感交流充分。 C、整體效果14.系統、有序,效果明顯。 D、特色創新15.體現教師個人的風格、當地和學生特點,有獨創性。 課後用隨筆的方式及時記下教學中的點滴體會和感受,是實現自我反思、監控的最直接、最簡易的方式。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進:(1)記錄反思課堂的成功之舉。主要包括教學過程中達到預設目標的做法和措施,教學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滲透、遷移和應用的過程,感觸與創新等。 (2)記錄反思「敗筆」之處。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後汲取的教訓。 (3)記錄教學機智。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思想及情感交流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 (4)記錄和反思學生見解。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閃爍,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思路和好的方法,這些都可以作為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得以補充和完善。 。我們地理教師還可以在下一班中,即時再實施、再感悟,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總之,寫課後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追求。一有所得所悟,及時記錄,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

閱讀全文

與教改成果展示課教學設計評分標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