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梁思成成果

梁思成成果

發布時間:2021-03-25 08:23:14

A. 梁思成的事跡

1953年5月,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對古建築的大規模拆除開始蔓延。梁思成因提倡以傳統形式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擔任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為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完整牌樓街不因政治因素毀於一旦,梁思成與吳晗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之後,在文化部舉辦的文物界知名人士歐美同學聚餐會上,林徽因也與吳晗發生了一次面對面的沖突。


(1)梁思成成果擴展閱讀:

人物經歷

1912年,辛亥革命後,梁思成隨父母從日本回國,在北京崇德國小及匯文中學(1912-1914)就學。1915年,入北平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高等科。

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國費城賓州大學建築系學習,1927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又去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史,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肄業)。

1928年3月21日, 梁思成與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華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之後赴歐洲參觀古建築,8月18日回國後,在沈陽東北大學任教,創立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築學系。

1929年8月,林徽因從東北回到北平(今北京市),在協和醫院生下女兒,取名梁再冰,意為紀念已故父親梁啟超「飲冰室」書房雅號。

B. 梁思成在建築史學方面的學術活動和成就

梁思成是我國也是世界著名的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他是著名學者梁啟超的長子.
(一)中國人要寫自己的建築史
梁思成作為世界著名的建築學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就是對中國建築歷史與理論的研究,他是這門學科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在建築這個領域里,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但遺憾地是始終沒有對它們進行科學的總結和研究。梁思成於1931年參加中國營造學社開始,從此將畢生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國古建築中去。1934年,梁思成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著了《清式營造則例》,他第一次將繁雜的古建築構造、形製作了科學的整理與分析,對清式建築各部分作法、制度作了詳細的介紹和論述,第一次用近代投影圖繪出清式建築構件、裝飾彩畫詳圖,使人們對多彩的古建築不再停留在一般的感嘆上而獲得科學的認識。
1940年冬季,營造學社遷到四川南溪縣的李庄鎮,在李庄這幾年裡,梁開始較系統地對中國古建築進行了綜合性研究.正是在這基礎上的1942年,梁思成開始寫著《中國建築史》。在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據大量的調查與文獻資料第一次按歷史的發展,將各時期的建築從文獻到實物,從城市規劃、宮殿、陵墓到寺廟、園林都作了敘述,對各時期建築特徵作了分析比較。梁思成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幾大特徵,並且從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分析了這些特徵的形成原因。這些論述和分析都大大超過了過去外國學者的研究水平,達到了前人未達到的高度。為了便於外國人認識中國古建築,他還編著了英文的《中國圖像建築史》。
1946年10月,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耶魯大學請梁思成講學,梁帶著中國建築史和東北大學任教時寫的中國雕塑史書稿,以一個中國人自豪的心情將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寶展示在國際學術界面前,他以豐富的內容和精湛的分析博得國外學術界極大的欽佩和贊揚,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為此授以他名譽博士學位。哈佛大學東方美術教授雷爾高度贊揚,認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作出了最寶貴的貢獻」,「不僅是對中國的敘述,而是可能成為有重要影響的歷史性文獻」。世界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在他的著作中多處引用梁的成果,稱梁思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宗師。這些成果自然離不開營造學社的集體,劉敦楨,也是中國建築歷史理論這門學科的奠基人,十多年來同梁一起領導著學社的文獻研究和調查工作。學社人不多,在十多年裡積累了如此豐富的資料,正是他們的辛勤工作,使中國古老建築這一東方文化魂寶,得以拂去身上的塵埃,重顯光輝於世界文化之林。
(二)中國文物建築保護事業的奠基人
梁思成一輩子從事古建築的研究,同時也一輩子在從事著文物建築保護的工作。他調查古建築,從歷史、藝術、科學諸方面去發現、揭示它們的價值,正因為具有這些價值,因而同時也提出保護這些文物建築的意見和措施。
1932年在《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論文中,梁思成專門寫了「今後的保護」部分,他提出:「保護之法,首須引起社會注意,使知建築在文化上之價值;使知閣門在中國文化史上及中國建築史上之價值,是為保護之治本之辦法。而此種之認識及覺悟,固非朝夕所能奏效,其根本乃在人民教育程度之提高……」同時又具體地主張:「愚見則以保存現狀為保存古建築之最良法,復原部分,非有絕對把握,不宜輕易施行。」之後,在對杭州六和塔、曲阜孔廟的考察和修葺計劃中都提出了保護的原則和具體修繕意見。
抗日戰爭期間,梁思成擔任「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主任,他提出了需要保護的古建築項目,但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面前根本談不上保護。抗日戰爭後期,當美國能夠對日本本土實行轟炸時,梁思成在重慶向美國駐華使館寫信,呼籲要保護日本奈良、京都等地的著名古建築,使它們免遭破壞。從梁思成個人來說,他的全家受盡了戰爭之苦,林徽因因此失去了健康,林的親弟弟是空軍飛行員,在對日作戰中犧牲,還是梁思成去辦理的後事,他當然希望日本受到打擊,早日結束戰爭。他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他認為日本這些建築珍寶不僅是日本的,同時也是屬於全人類的,理應受到保護,這就是當今「世界文化遺產」的理念,所以日本人民稱梁思成是保護日本文物建築的恩師。
1948年,清華大學所在地海淀區得到解放,這時解放軍四麵包圍了北京城,一旦與傅作義將軍的談判失敗即將武力攻城。正當梁思成、林徽因因怕攻城毀壞了北京古城而憂心忡忡時,由張奚若教授帶兩位解放軍幹部至梁家請梁在北京地圖上標明必須保護的古建築位置,他們對梁說:為了保護民族的古建築即使流血犧牲也在所不惜。梁思成十分激動而愉快地完成了這項任務,同時帶領建築系教師很快編出一本全國重要古跡的名單,並註明他們的重要級別,送交中央以便在全國解放戰爭中使它們得到保護,這份名單成了新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建築保護項目的藍本。可以說是梁思成與林徽因譜寫了新中國文物建築保護事業的第一篇章。
1949年新中國成立,北京定為首都,梁思成知道,北京即將開始大規模建設,他當時擔任首都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他及時與規劃專家陳占祥提出《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議》,他們主張將政府行政中心建在北京古城的西部另成新區,這樣可以避免新舊矛盾,以便能夠將北京古城較完整地保護下來,這是根據世界許多國家歷史經驗而提出的一個很有遠見的建議。當時也有專家根據解放初期的國情主張利用古城建設。梁、陳建議沒有被採納,於是在北京城內開始了新的建設,因此拆城牆、牌樓等等一系列對文物建築的沖擊就是不可避免的了。面對此情,梁思成四方呼籲,寫文章做報告宣傳古文物的價值,提出城牆可利用作為環城公園,開豁口以利交通等等保護的措施;他力排眾議,親自找到周恩來總理成功地保護住了原來決定要拆除的北海團城。
上世紀60年代,文物建築的保護整修工作日益開展,梁思成在考察了趙州橋和正定一些古建修理工作之後寫了《閑話文物建築的重修與維護》。在文中,他明確地提出「整舊如舊」的主張:「我認為在重修具有歷史、藝術價值的文物建築中,一般應以『整舊如舊』為我們的原則。這在重修木結構時可能有很多技術的困難,但在重修磚石結構時,就比較少些。」
綜觀梁思成的言論與行動,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對中國文物建築保護的一系列主張與理論,這就是:
梁思成提出不僅要保護單棟的文物建築,而且也要保護它們的環境。對那些有重大價值的建築群體甚至一座古城,也要作整體性的保護。
梁思成提出在整修古建築時,一般應該「整舊如舊」。在整修工作中應該採用新技術、新材料,但必須保持古建築的原來外貌。
梁思成提出對古建築的復原應該採取十分慎重的態度,必須由懂業務的專家負責,在充分研究並了解該建築原貌的基礎上,做出多種方案比較,方可進行。
梁思成提出:保護文物都是為了古為今用,但用之之道,多有不同。
1964年5月在義大利威尼斯舉行的第二屆歷史古建築師及技師國際會議通過了《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簡稱為「威尼斯憲章」。這部憲章總結了世界各國在保護古建築中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有關歷史古跡定義、保護、修復、發掘等方面的原則與綱領,這些內容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公認。
值得注意的事,在這部憲章中提出的:古跡保護包含著對一定環境的保護;修復中可採用有關的現代建築及保護技術;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修復的前後必須對古跡進行考古及歷史研究;為社會公用之目的使用古跡永遠有利於古跡的保護等等原則都和梁思成的主張完全一致。這自然不是偶然現象,因為梁思成對中外古代建築的價值都有深刻地認識。無論在美國留學,在歐洲考察,在國內從事研究工作時,他都密切注意和研究文物建築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站得高,看得全,想得遠,因此,他提出來的主張必然帶有普遍性,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梁思成有的主張並不與《威尼斯憲章》一致。例如憲章規定在修補古跡缺失部分時,修補部分須區別於原作,就像我們在羅馬見到的斗獸場和一些古跡的柱子那樣,斗獸場用磚或其它材料修補部分與原來的石料有明顯的區別;一些石頭柱子的柱頭、柱身有損壞用磚填補後外觀上也保持明顯區別,這就是修復工作中的可識別性原則。但梁思成卻主張修補部分最好要與原貌相協調,他十分贊賞山東觀音寺磚塔的修法,缺損部分用舊磚實砌,新舊渾然一體,他認為,基本上保持了這座塔的風格和個性。在孔廟修葺中,如果用了新材料而給參觀者得到與原材料極不同的印象,他也認為是應該極力避免的,這可能是梁思成根據中國傳統審美觀念而提出的主張。
實踐證明,梁思成是中國文物建築保護事業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他不但在理論上具有世界的水平,而且在實踐上還是一名勇敢的鬥士。他始終盼望著有一部既符合世界文物保護先進理論、又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的中國憲章——北京憲章的誕生.

C. 梁思成的哪本書成就最高

《中國建築史》

《中國建築史》是中國建築歷史的宗師梁思成於戰火紛飛的1944年在四川宜賓的李庄完成的扛鼎之作,是第一本中國人自己編寫的建築史。當時對中國建築的研究尚處於起步的階段,對古建築的實地調查也僅僅限於l932--1937年這短短的5年時間。在這樣短的時間里,要弄清中國建築兩千年來發展的歷史源流,梳理清楚其發展脈絡,自然只能先從主流建築人手,這就是為什麼此書內容側重於宮殿廟宇(即重點在大木作)。而對中國建築中極富特色的園林,豐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沒有論及。此書完成後,先生深感建築史尚需深入的課題還很多。但當時正是抗戰勝利,軍興以還,各地城市摧毀已甚,失地收復之後,立即有復興焦土的艱巨工作隨之而至,所需人才當以萬計,當務之急是為國家造就建設人才,首先是建築師。今後數十年,國家建設實有待於此輩人才之養成。因此他到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建築史的研究只得暫緩進行。
本書是先生的重要遺著,因此補充的圖片也全部採用當年先生所拍攝的圖片,盡管這批圖片經過水殘質量已大不如前了。《中國建築史》除供高等學校建築學、城市規劃專業作教材外,也可供考古、風景園林、旅遊、工藝美術、舞美等專業人員及廣大讀者閱讀、參考。全書分中國古代建築、近代中國建築、現代中國建築三部分,每一部分除對發展概況進行綜述外,重點對城市建設與各類型的建築作了分章論述。其中古代建築部分所佔分量較重,內容較系統、全面,對木構建築特徵和清式建築做法也辟有專章介紹;近現代建築部分則著重於建築發展的概括論述和典型實例的分析,使讀者對近、現代中國建築的發展有一個完整而具體的了解。為了使讀者獲得更豐富而形象的相關信息,《中國建築史》還配有光碟,收錄古代建築重要實例的彩色照片約千幅。

D. 可以用什麼詞語來形容梁思成的成就

他不顧個人安危,每次再勘測時都第一個沖上去,不猶豫,果斷,也是他的品格。他學識豐富,對建築注入自己的感情,他是我們的榜樣!在一次對山西應縣木塔的勘測時,他毫不猶豫的第一個沖上了塔頂,全然不顧塔的年代久遠,絲毫不考慮鐵鏈與木頭可能會斷裂的危險,所以他的敬業精神也是值我們學習的!

E. 梁思成的生平事跡

梁思成(1901-1972)中國近代著名的建築教育家、古建築文物保護與研究和建築史學家。廣東省新會縣人,梁啟超長子。戊戌變法失敗梁啟超流亡日本時,梁思成於1901年4月20日出生日本東京,1912年隨父返國。1972年1月9日卒於北京。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1924-192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院研究世界建築史。1928年回國,創辦東北大學建築系並任系主任,是我國建築教育的開拓者之一。1933-1946年,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組主任。1934年任國民政府中央古物保存委員會委員,1944年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戰區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1946年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營建系)並任系主任直到逝世。他還曾任中央研究員院士,美國耶魯大學聘任教授、普林斯登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和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成員等職。從1949年起,先後任北平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在建築教育、城市規劃等方面做出的開拓性不朽貢獻之外,最為突出的是古建築文物的保護與調查研究工作,他在中國營造學社的十多年間,以他身體和學術的最強壯年代,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運用近代科學技術對我國眾多價值的古建築進行了勘察、測繪、制圖並結合歷史文獻資料和對老匠師們的采訪,寫出了《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史》、《中國雕塑史》等專著和《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及山門考》、《正定古建築調查報告》、《記五台山佛光寺建築》等眾多的調查報告與學術論文,為我國建築的研究與保護這門學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梁思成對古建築的保護維修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抗日戰爭以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中以及新中國成立之後,都是竭盡全力,多方設法保護,立下了不朽的功績。在抗戰時期為保護敵站區古建築文物、在解放戰爭中為保護待解放地區古建築文物領導編寫《全國重要建築文物簡目》,在作戰地圖上標示出在戰爭中避免炮擊,轟炸的建築文物的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為保護北京的城牆、牌樓、北海團城等等竭盡了全力。他還多次為文化部舉辦的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古建築工作人員培訓班講課,培訓專業人才。
梁思成在二站期間,任站區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時,於1944年為國民政府及盟軍(美軍)編制敵戰區需要保護的文物建築名單並將其表明位置的同時,還建議盟軍在戰爭中保護日本歷史文化名稱京都、奈良。把那裡的珍貴文物古建築當作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來看待。此事受到國際上普遍的稱贊,日本報刊一再把梁思成稱為「日本古都的恩人」和「日本文化的恩人」。

F.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中國的成就有哪些

建築學梁思成參加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

G. 梁思成的主要成就有什麼作品

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學禮堂和教學樓、仁立公司門面、北京大學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紀念碑、鑒真和尚紀念堂等。

H. 梁思成的主要貢獻有哪些

梁思成是研究「中國建築歷史的宗師」,主要貢獻是在「中國古代建築理論和文物建築保護」領域取得突出成就,
對保護古建築、建築學理論及教學方面建樹高。

I. 梁思成的主要貢獻

梁思成的主要貢獻

作為一代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對人類文化的貢獻可以列舉很多,但其中有兩件事就足以使梁先生載入史冊:一是反法西斯戰爭出現重大轉折的1944年,美軍對日本本土實施了大規模轟炸。梁思成接到一項特殊任務——編制一份淪陷區的文物建築表,並在軍用地圖上標注出位置。在梁思成標記的地圖中,特別標出了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屬於保護范圍之列。這份地圖後來呈交盟軍司令部,梁思成的提議被採納。多年後,日本的建築學家們滿懷感激地說,梁先生是日本的大恩人,「他在二戰中向美國提出了保護奈良和京都的建議,我們的古都才得以免遭濫炸而保存下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
另一件事發生在1948年冬天,當時的北平已經被人民軍隊包圍。一天,一位解放軍幹部叩響了梁思成在清華園寓所的大門。來人說:「我受人民解放軍攻城部隊的委託,前來向你請教。城裡有哪些著名建築和文物古跡需要保護,請你把它們的位置准確標在這張地圖上,以便我軍在攻城時避開。」
梁思成喜出望外,不僅把北平重點文物的位置准確地標在軍事地圖上,而且拿出帶領學生們收集古建築文獻時記載的《全國建築文物簡目》,一並交給了那位解放軍幹部,並對他進行了詳細講解。於是,那張北平軍事地圖變成了《北平重點文物圖》,據說在西柏坡,這幅圖掛到了毛澤東指揮平津戰役指揮所的牆壁上。毛澤東命令圍城部隊,一定要注意保護這些重要的文化古跡。北平後來和平解放,但梁思成先生為保護北京文物古跡的努力,必將銘刻於人類的文明史冊。
遺憾的是,北京在邁入和平建設時期卻遭到粗暴的肢解,在盲目的「舊城改造」中漸漸失去了千年古都的風貌。近讀《城記》(王軍著,三聯書店2003年出版),這本書記述了一個人和一個城市的故事,描寫了解放後圍繞北京的城市規劃和古城保護而發生的錯綜復雜的紛爭,突現了梁思成為保護古都鍥而不舍的努力,以及最終歸於失敗的悲劇,讀來令人扼腕。說來也很慚愧,在下1957年來北京念書,雖然親眼目睹北京古城牆的巍峨,但是久居西郊,窮學生那時也很少進城,北京拆除城樓城牆偶有所聞,但並不十分關心。若干年後涉獵北京史,始終對解放後北京的變遷未敢涉及。個中奧妙心知肚明,即便愚鈍如我的局外人,多少也耳聞北京城樓和城牆的存廢,以及老城改造的決策均來自高層,此乃北京史研究的禁區,於是也不得不違心地說幾句空話,或者乾脆繞開這類敏感的話題。
《城記》偏偏選中了北京史上最尷尬的一頁,觸及這樁眾說紛紜的歷史公案,填補了北京史研究的空白,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作者以記者與史家的眼光、報告文學的樣式,借大量人物訪談的實錄和翔實的史料文檔,披露了古城衰亡鮮為人知的內幕,濃墨重彩地點染了梁先生孤掌難鳴的無奈。它的筆觸雖然始終沒有離開「一個人和一個城市的故事」,一位思想深邃、目光遠大的學者和強大的社會勢力較量的艱苦歷程,卻深刻不過地反映了圍繞保護人類文化遺產展開的思想交鋒,這就使論述的主題升華到更高層次。
梁先生的悲劇,根源於他的思想大大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他心目中的北京是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和歷史文化遺產的瑰寶,是集中體現了幾千年來中國傳統建築和文化藝術的精華,不論是北京城平面布局和空間尺度,還是皇城與胡同井然有序的安排,以及拱衛內外城的城牆與城樓,甚至小到一座牌樓,無不凝集了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因而在梁先生看來,後人的首要任務是千方百計地保護它,繼承這份寶貴的遺產,而不能輕率地改變、破壞甚至由於無知而導致毀壞。他的這一思想固然歷史已經證明是真理,卻不能被當時的中國社會認同,上自國家的最高領導下至平民百姓,甚至連中國的建築學界都很少有人贊同。這就註定了梁先生像堂•吉訶德一樣向風車挑戰,他的每一次為挽救古都北京的努力,盡管並非全無成效,但總體上是以失敗而告終。
客觀而論,對於古都北京的保護與利用,學術界一開始是有不同看法的(至今仍是)。從當年對梁先生和陳占祥先生(留學英國的著名城市規劃專家、時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企劃處處長)提出在城外另建行政中心的方案(即梁陳方案),遭到蘇聯專家的否定;後來梁先生為拯救北京城牆和城樓時,又遇到強勁的對手——時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總工程師、留學法國的著名土木工程學家華南圭先生,他便是力主拆除城牆,利用城磚砌下水道的專家。雙方各持己見,起初還屬於學術觀點的分歧,這是很正常的。但是,隨著囯內政治形勢的升溫,保護北京古城的呼籲上升到阻礙首都建設、維護封建老古董的高度,政治的批判便代替了學術的爭鳴了。
1953年5月4日,北京市委就朝陽門、阜成門和東四、西四、帝王廟前牌樓影響交通的問題向中央請示:擬拆掉朝陽門、阜成門城樓和瓮城,交通取直線通過;東四、西四、帝王廟牌樓一並拆除。同年5月9日,中央批准了這個方案。北京市副市長吳晗擔起了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梁思成與吳晗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梁思成認為,城門和牌樓、牌坊構成了北京城古老的街道的獨特景觀,城門是主要街道的對景,重重牌坊、牌樓把單調筆直的街道變成了有序的、豐富的空間,這與西方都市街道中雕塑、凱旋門和方尖碑等有著同樣的效果,是街市中美麗的點綴與標志物,可以用建設交通環島等方式合理規劃,加以保留。
書中寫道:梁先生為了舊都多保留一些有價值的牌坊、琉璃宮門等古建築,在擴大的國務院辦公會議上,和自稱「改革派」的吳晗爭得面紅耳赤,有一次,吳晗竟站起來說:「您是老保守,將來北京城到處建起高樓大廈,您這些牌坊、宮門在高樓包圍下豈不都成了雞籠、鳥舍,有什麼文物鑒賞價值可言!」氣得梁先生當場痛哭失聲。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梁的學生)回憶道:「拆歷代帝王廟的牌樓,梁思成先生痛哭了好幾天……」
一代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的痛哭,是我們民族的悲哀。他是為民族的愚昧無知而哭泣,是為民族文化遺產的毀滅而悲傷,這是歷史不該忘記的「世紀之哭」啊!
可是,在當時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的思想指導下,古都北京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
統計表明,1949年北京有大小胡同7000餘條,到20世紀80年代只剩下約3900條,近一兩年隨著北京舊城區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600條的速度消失。
書中援引梁思成的學生、兩院院士、原建設部副部長周干峙的文章:「解放以後,梁先生在新中國生活工作了22年……總起來,真正發揮作用的時間最多一半左右,特別是最後帶著困惑和痛苦去世,不能不說是一場悲劇。」這個結論是頗為中肯的。
然而,古都北京的情況至今並不樂觀,正如梁思成的學生、兩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不久前所言:「為了盡可能最大地取得土地效益,舊城開發項目幾乎破壞了地面以上絕大部分的文物建築、古樹名木,抹去了無數的文化史跡。如此無視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價值,僅僅將其當做『地皮』來處理,已無異於將傳世字畫當做『紙漿』,將商周銅器當做『廢銅』來使用。目前,北京城似乎還保存有一些『古都風貌』,因為目前尚有什剎海、鼓樓、南鑼鼓巷和國子監等支撐著舊城的基本格局;事實上,現在所看到的一些『風貌』已然僅僅是暫時的存在,因為一些取而代之的方案正在陸續得到批准,並非『危房』的『危房改造』在繼續進行之中,如不採取斷然措施,舊城保護工作將愈發不可收拾,今後就再難有回天之術了。」
如今,胡同仍在加速消失,白灰粉刷的「拆」字時時撲入眼簾。倘若先生地下有知,不知又該作何感想?恐怕是欲哭無淚吧……

閱讀全文

與梁思成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