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書法分幾類
《中國書法分類簡介》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從字體的角度看,可分為五種: ①篆書(大篆、小篆) ,相傳始於先秦時期;②隸書,相傳始於秦未;③楷書,相傳始於漢末;④行書,相傳始於漢未;⑤草書(章草、今草),相傳始於漢初。 從中國書法字體的演變過程來看,書法家們已經做了的和正在做的無非是追求文字的「簡化」和「美化」。 1、篆書:先有大篆後有小篆。 ①「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②「金文」或「鍾鼎文」: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③「石鼓文」或「籀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 上述的甲骨、金文、籀文,秦代稱之為大篆,後人也稱之為「故」。此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為廢除六國異體,統一文字,由丞相李斯整理,簡化文字,後人稱之為"小篆"(其字體略長而整齊筆劃圓勻秀美)。 2、隸書: 此種字體,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 3、楷書:又稱「正書」、「真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劃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楷書盛行於六朝,至唐代出現了繁榮局面,達到了高峰。 4、行書: 相傳始於漢未,它不及楷書的工整,也沒有草書的草案。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於楷書的叫做「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於草書的叫 「行草」。 5、草書: 「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草書又分「章草」和「今草」二種。章草是隸書簡易快寫書的書體,字字獨立不連寫,今草是楷書的快速寫法,點畫飛動,上下之間筆劃痕跡往往牽連。到了唐代,今草寫得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相傳,先是史游作章草,張芝繼之作今草。
② 敦煌是什麼歷史上在那發生過什麼事好像是講一個道士是不是
你說的是日本的井上靖寫的《敦煌》,後來被拍成電影。
其實這個故事是憑空想像的,並沒有這回事。
他只是用千佛洞的事情衍生而來的。
主角趙行德因為喜歡上了一個西夏女子就從宋來到了西夏,結果糊里糊塗當上了西夏的士兵。後來他碰到了一個叫朱王禮的宋朝軍人,也是糊里糊塗作了西夏的將軍,後來這兩個人找機會舉行了起義,在敦煌自立。這些人為了不讓西夏人拿走他們的寶物就在千佛洞里藏了寶物。而趙行德也作了佛家弟子。
後來20世紀初,有一位名叫王圓祿的窮道士來到鳴沙山,發現了埋沒在沙塵中的石窟群,於是他就在把一個石窟打掃干凈,並住了進去。結果他卻發現了這個藏經洞,經過了一批批地外國探險家和北京的軍人的搶奪,漸漸地損失殆盡。很多珍寶都從此進了外國的博物館。
這些經書的種類繁多,全部共有四萬卷,包括公元三、四世紀時的貝葉梵文佛典,用古突厥文、突厥文、藏文、西夏文等文字寫成的佛經,世界上最古老的手抄經文,甚至還有大藏經中都未曾收集到的佛典。出土的藏經中還有禪定傳燈史的貴重資料,各種極具價值的地方誌,摩尼教和景教的教義傳史書。特別是其中大量的梵文和藏文典籍等,對於當今古代語言文字的研究有著開創新紀元的重大作用。另外,其中包含的各類史料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的東洋史學和中國史學的研究。
③ 漢字有多少種字體,分別的代表人物是誰就是在這種字體中的代表者。
書法字體,就是書法風格的分類。就像自然科學對動物、植物的分科,如貓、虎、豹等,都屬貓科動物。書法字體,傳統講共分行書字體、草書字體、隸書字體、篆書字體和楷書字體五種,也就是五大類。在每一大類中又細分若干小的門類,如篆書又分大篆小篆,楷書又分魏碑唐楷之分,又有二王體、瘦金體之說。
目錄
書法字體概覽
書法字體對照表
書法字體分類展開
編輯本段
書法字體概覽
書法字體分類 書法字體代表作 書法家 參考年代
篆 書 泰山刻石 李斯 秦公元前219年
隸 書 褒斜道刻石 佚名 漢公元63年
草 書 索靖 草書狀 晉公元239—303年
楷 書 宣示表 鍾繇 三 國公元151—230年
行 書 蘭亭序 王羲之 東晉公元303—361年
馬 書 馬體書法 馬永安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0
編輯本段
書法字體對照表
書 體 點 畫 結 構 取 勢 運 筆 起 筆 收 筆 折 筆
篆書體 沒變化 正 右上 沒變化 藏鋒 回鋒 不停
楷書體 有變化 正 右上 有變化 藏鋒 回鋒 停頓
隸書體 有變化 正 右上 有變化 藏鋒 回鋒 停頓
行書體 有變化 變 變化 有變化 變化 變化 不停
草書體 有變化 變 變化 有變化 變化 變化 不停
馬書體 有變化 側 右下 有變化 露鋒 露鋒 不停
編輯本段
書法字體分類
篆書體
中國先秦伏羲氏時期,就產生了文字。考古學家論證是在龜甲、獸骨上刻畫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預測吉凶禍福,故稱"卜辭"。但其已具備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用筆、結構、章法等。殷周時 期,鑄刻在鍾鼎彝器上的銘文即金文又稱"鍾鼎文"廣泛流行。秦始皇大統後,統稱為"小篆",也稱 "秦篆",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是一種規范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體。據文獻記載。秦以前漢字書體並無專門名稱。而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由於是官書。小篆只適合於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叔量詔版。兵虎符之類。標誰篆書體的體式是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凈而長。
呈現出庄嚴美麗的風格。與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特徵:字形修長。而且緊畫 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這與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關系。線條勻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細劃一的狀態。這種在力度。速度都很勻平的運筆。給人以純凈簡約的美感這兩種特徵。加之字體 結構的趨簡約固定的傾向。小篆書體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縱橫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圓筆方筆之別。圓筆以 秦刻石為代表。方筆以秦詔版權量為代表。為秦篆之俗體。漢魏之際是秦篆的強弩之末。除用於碑銘篆額 和器物款識之外。難得有獨立的篆書。唐篆。因李陽冰出而復甦。仁秦篆的渾厚宏偉之氣已盪然無存。宋代金石之學和元朝的復古書風。使用權篆書得以起微潮。以篆書著稱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風。步趨持平。清朝篆書百花斗艷。進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榮階段。
大篆
先有大篆後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後在漫長的發展中,產生的象形(圖畫)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字,即"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鍾、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 稱為 "金文"或"鍾鼎文"。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小篆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由丞相李斯整理,簡化 統一字體,後人稱之為"小篆"。小篆 字體略長而整齊筆劃圓勻秀美。 (2)代表人物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戰國時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縣)。後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標准書體小篆。現存於西安碑林的《嶧山碑》,系宋代摹刻。所書的刻石多已毀沒。存世的原石僅兩塊
代表人物
李斯,生年不詳,卒於秦二世二年(公元前二○八年)。秦政治家、書法家。楚國上蔡《今河南省汝南縣北》人。曾跟戰國名儒荀卿學帝王術,後上《諫逐客書》,為秦始皇重用。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為丞相助秦始皇定郡縣制,又作《倉頡篇》七章,變大篆為小篆,統一文字,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文字異形,為今天的方塊漢字奠定了發展基礎。相傳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金刻有權、量、詔版,石刻有嶧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會稽。皆為小篆的標准體。李斯後為趙高所誣,腰斬於咸陽,時年約七十歲。李斯所處的秦代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將春秋戰國時期的混亂局面一掃而平。百廢待興,因此秦國有眾所周知的七個統一,其中文字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國原有篆書基礎上統二八國文字的結晶。因而秦代書法最著名的便是以秦小篆書體所書之刻石文字。端莊、凝重乃至有幾分肅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們揭示出當年在中央集權專制統治下秦帝國的概況。統一後的秦國強大異常,表現在書體文字中也必然與之相適應。因而秦小篆的線條在用筆特徵上講究委婉圓轉,要求點畫粗細勻稱。從形體特徵看,秦小篆書體己存有比較固定的筆形,其斷筆之收縮也有一定的規律性。因之在點與曲線、直線組合而成字形時,也帶有符號性的特點。但隨著歷史的推移與選擇,秦小篆這種用於特殊場合的書體並沒有納入漢字形體變遷的軌道,而是析離於漢字形體變遷的規律之外,成為一種『殿堂式』的書體,為宮廷、廟堂、陵墓(碑之篆額)……乃至印文之用。因此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秦小篆游離於實用范疇之外,然而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綿延不絕』卻使它在整部中國書史中都占據了非常突出的地位。秦始皇統二八國後,於次年起巡視各地,途中登鄒嶧山(亦稱嶧山)時所立的第一塊刻石便是嶧山刻石。因年代久遠,原石已佚,亦無拓本存世。傳世的拓本只有兩本,一為宋淳化四年(公元九九三年),鄭文寶據南唐徐鉉摹本重刻於長安的『長安本氣另一為元代申屠駟據鄭文寶本重刻於紹興的『紹興本氣這些拓本的字跡與現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略有差異,別添一番情趣。其筆劃更似『玉箸氣粗細均勻,圓潤挺拔,結構端莊、凝重,有略勝於其它刻石之處。本書選用了《嶧山碑》中的範字加以分析,同時對範字的破損處進行了修補,學習者可一目瞭然地掌握《嶧山碑》的用筆與結構特徵,從而為創作
打好較為堅實的基礎。
楷書體
鄭道昭(?~516)北朝魏詩人、書法家。字僖伯。滎陽開封(今屬河南)人。北魏大臣鄭羲幼子。孝文帝時,官至通直散騎常侍。太和十九年(495)隨孝文帝南征,在懸瓠君臣聯句作歌,傳為佳話。宣武帝初,遷秘書監,因從弟鄭思和事株連,出為光州刺史,轉青州刺史。後復入為秘書監。死後追贈鎮北將軍、相州刺史,謚文恭。
在北朝文學開始興起之際,鄭道昭是較有成就的詩人之一。其詩長於寫景,略具清拔之氣,風格與南朝的謝靈運和鮑照相近,跟其他北朝詩人模仿齊梁不同。如《與道俗□人出萊城東南九里登雲峰山論經書》的"雙闕承漢開,絕□虹縈□;澗□禽朝迷,竇狹鳥過亟",《登雲峰山觀海島》的"山游悅遙賞,觀滄眺白沙",筆力勁健,較有氣勢。他的文章,兩篇是章表,無甚特色,僅《天柱山銘》尚有文采。
《魏書·鄭羲附道昭傳》說他"好為詩賦,凡數十篇",但今僅存詩4首,文3篇。輯入逯欽立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和嚴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鄭道昭喜歡修身養性,煉氣化丹,曾於延昌元年(512年)在萊州大基山依車、西、南、北、中虛設"青煙寺"、"白雲堂"、"宋陽台"、"玄靈宮"、"中明壇"等煉氣之處,並刻字志之,還做了一首《置仙壇詩》題刻於壁。從此,萊州雲峰山、大基山光彩大增,名揚四海。熠熠生輝的石刻,使海內外遊人墨客嚮往。
隸書體
全稱《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縱227.2厘米,橫102.4厘米。藏山東曲阜孔廟。 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
此碑自宋至今著錄最多,是一件書法藝術性很高的作品,歷來被推為隸書極則。書風細勁雄健,端嚴而峻逸,方整秀麗兼而有之。碑之後半部及碑陰是其最精彩部分。藝術價值極高。一向被認為是漢碑中經典之作。明郭宗昌《金石史》評雲:「漢隸當以《孔廟禮器碑》為第一」,「其字畫之妙,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謂『星流電轉,纖逾植發』尚未足形容也。漢諸碑結體命意,皆可彷彿,獨此碑如河漢,可望不可即也。」清王澍《虛舟題跋》評雲:「隸法以漢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又說,「唯《韓勑》無美不備,以為清超卻又遒勁,以為遒勁卻又肅括。自有分隸以來,莫有超妙如此碑者。」清楊守敬也說:「漢隸如《開通褒斜道》、《楊君石門頌》之類,以性情勝者也;《景君》、《魯峻》、《封龍山》之類,以形質勝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論之,寓奇險於平正,寓疏秀於嚴密,所以難也。」(《平碑記》)此碑字口完整,碑側之字鋒鋩如新,尤其飄逸多姿,縱橫迭宕,更為書家所激賞。攻漢隸者,多以《禮器》為楷模。
《禮器碑》所傳拓本甚多。明拓斷裂適當垂處,不遑寫下一字,而引上腳使長,又與是碑『年』字不同。」
行書體
《蘭亭序》是東晉右軍將軍王羲之51歲時的得意之筆,記述了他與當朝眾多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雅集蘭亭、修稧事也的壯觀景象,抒發了他對人之生死、修短隨化的感嘆。崇山峻嶺之下,茂林修竹之邊,乘帶酒意,揮毫潑墨,為眾人詩賦草成序文,文章清新優美,書法遒健飄逸。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後世尊為「書聖」。後人在研究其書法藝術時贊譽頗多:「點畫秀美,行氣流暢」,「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確實如此,傳說王羲之以後也曾再書《蘭亭序》,但均遜色於原作,所以《蘭亭序》原稿一直為王羲之視為傳家之寶,為王氏後代收藏,傳至王羲之第七代時被唐太宗李世民「騙」入朝廷,唐太宗得《蘭亭序》後,曾詔名手趙模、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鉤摹數個亂真副本,分賜親貴近臣,之後民間也廣為臨摹,但無一勝過王的原作,所以《蘭亭序》真跡被唐太宗視為稀世珍品而最終殉葬,這更讓後世對《蘭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國書法第一帖的美名實在無可爭議。
草書體
懷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以「狂草」名世。自幼出家為僧,經禪之暇,愛好書法,刻苦臨池,采蕉葉練字,木板為紙,板穿葉盡,禿筆成冢,其後筆走龍蛇,滿紙雲煙,王公名流也都愛結交這個狂僧。魯公(顏真卿)亦為之心折,與師旦夕切磋筆法,獲益良多。他性情疏放,好飲酒,酒酣興發,於寺壁里牆,衣裳器具,無不書之,自言「飲酒以養性,草書以暢志」。與張旭時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懷素草書,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隨手萬變。他的書法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而法度具備。懷素與張旭形成唐代書法雙峰並峙的局面,也是中國草書史上兩座不可企及的高峰。傳世書跡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聖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諸帖。其中《食魚帖》極為瘦削,骨力強健,謹嚴沉著。而《自敘帖》其書由於與書《食魚帖》時心情不同,風韻盪漾。真是各盡其妙。米芾《海岳書評》:「懷素如壯士撥劍,神采動人,而迴旋進退,莫不中節。」唐代詩人多有贊頌,如李白有《草書歌行》,曼冀有《懷素上人草書歌》。
馬書體
馬書,亦稱馬體、馬書體、馬體書法,為當代書法家馬永安所創。馬書,是在繼承傳統書法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新書體。與傳統書法對比,六個標准,有五個標准完全區別於傳統書法,是一種全新的概念和書體。
馬永安,1956年出生於河南省上蔡縣,74年參加工作,81年大學畢業留京工作,先後在人民日報、廣電部和文化部等單位做記者編輯工作,並擔任過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和中國亞視書畫院等藝術社團的副秘書長、秘書長等職務,其間發表過文學作品、書畫作品若干。於2002年發表《馬永安發現方周率》,2003年撰寫《SARS剋星PH值》。2003年後,主要從事書畫創作、研究與教學,並負責書畫藝術的日常管理和行政工作。2005年被聘為華夏藝術學院教授,2006年被聘為南昌滕王閣詞賦研究所顧問,2007年擔任中國書法藝術家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中國美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2008年擔任中國藝術收藏家協會會長、龍順成美術館館長,2009年擔任中國書法藝術家協會執行主席。2009年7月,馬永安的書法,被中國書法新天地研究中心命名為「馬氏書法」,並入編《現代書譜》。2010年2月13日,馬永安的書法經過專家論證認定,通過並獲得中國國家版權局辦法的登記注冊證書,正式被命名為《馬體書法》,成為繼中國書法行書體、草書體、隸書體、篆書體和開書體五種書體之後的第六種書體——馬體。馬體書法對中國書法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這在今後的發展中,我們也會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
馬體書法的結構,以正書為基礎,側書(以前沒有這個提法,是相對正書而言)為輔助,正側互用,生動鮮活。傳統書法,楷書是楷書,草書是草書,正側分明,略顯呆板。
馬體書法的取勢,左高右低,取順勢,舒展流暢,符合主流審美取向,更吸引眼球,為之一振。傳統書法,幾千年不變,都是左低右高,取的是逆勢,有受阻之象,不順暢,不符合人類憧憬美好的審美理想。
馬體書法的運筆,停頓少無折筆,運用篆書草書的筆法,順勢運筆,流暢自然,毫無做作,開拓了書法藝術更廣闊的審美空間。傳統書法,因為運筆取逆勢,只能用折筆才能完成書寫,折筆多起筆多,缺少柔順。正書過剛過死,草書有走另一極端。這些,都不符合傳統的哲學思想,根本上違背了主題的審美意識。
馬體書法的點畫,變化豐富,與傳統書法相比,反其道而行之,更是一種發明和創造。馬體書法,入筆盤筆,細如纖絲,筆鋒在外。收筆若輕若重,輕若毫發,重若陣雲,萬毫齊發,收筆不收鋒,勢如破竹,痛快淋漓,一瀉千里,給人愉悅之感。傳統書法,千古一法,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無往不收。人人固守因襲,毫無生氣。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講,「善書者,得一筆足以」。馬體書法,從結構、取勢、運筆和點畫,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