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質量持續

成果質量持續

發布時間:2021-03-24 15:51:59

1. 項目成果質量控制有幾個關鍵環節

1 項目成果作業標准化
2 人機抄料法環等因素保持穩定
3 一般人的因素經常變化,例如崗位變更,升遷,離職等,因此當初項目團隊核心成員對於變更後的人員進行培訓尤其重要。
4 檢測方法的簡易化,快速化,持續改進,MSA等
5 產品壽命,設計變更對當初項目成果的影響。例如模具壽命等。

本人拙見,共參考

2. 高校獲獎層次和成果質量實現「雙提升」了嗎

今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結果顯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大獎中的特等獎和一等獎以及創新團隊獎中,均有高校的身影。這說明高校在獲獎數量繼續保持高位的同時,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說:「在推薦和評審要求越來越嚴格的情況下,高校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更反映出高校科研質量的提高。」

3. 怎樣才能使質量管理體系持續改進

1、持續改進的組織機構
要推行持續改進,應當有一個負責改進的管理機構。
改進管理組織的主要職責在於:
a、提出持續改進的方針、策略、主要目標和總的指導思想;
b、進行跨職能部門的或規模較大的質量改進項目的策劃,並組織項目的實施;
c、為持續改進提供必需的資源,包括進行培訓;
d、制定組織持續改進的計劃,並組織實施;
e、對各部門的質量改進進行監督、協調,並提供保障;
f、對質量改進成果進行測量、評價和獎勵;
g、負責QC小組活動的管理;
h、接受員工的改進意見和建議,並將其及時傳達到相關部門,督促落實;
i、定期對質量改進活動進行評審,以尋求改進的機會。
根據組織的具體情況,可以採用以下方法之一來確定這樣的管理機構:
a、由最高管理者授權,由組織內部某一部門(如質量管理部門)來負責持續改進的管理工作;
b、若組織龐大,亦可成立專門的持續改進管理機構;
c、由最高管理者負責,在組織內建立一個質量持續改進的委員會,有相關的部門和人員組成並定期開展工作,但具體的管理工作依然需要指定一個常設機構來負責。
一般而言,組織的質量改進的途徑可以分為縱向分層次驚醒的質量改進和橫向跨部門的質量改進。組織的質量改進大多是由縱向分層次進行的。組織有組織的項目,部門有部門的項目,班組有班組的項目,個人有個人的項目。不能因為個人項目小就忽視個人小木,也不能因為有了上一層次的項目就不進行下一層次的項目的改進了。只有廣泛開展各個層次項目的改進,才能說這個組織已經保持了持續改進,也才能說真正達到了GB/T 19000-ISO 9000族標準的要求。對於跨部門過程的質量改進,則應主要注意及時識別改進的機會,在各部門之間建立並保持聯系,組織負責改進的機構應參與到該類項目質量改進的策劃、組織、協調和監督中來,並防止部門之間推諉扯皮。對於車間、班組等基層單位的持續改進,要使其把握以下要點:(1)、應有專人負責持續改進的組織工作;(2)、定期召開相關人員參加的「頭腦風暴法」會議,尋求改進機會;(3)協調改進過程;(4)、負責向組織申報質量改進成果;(5)、負責接受員工關於改進的意見和建議。最重要的是,負責改進的管理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對持續改進抱有熱情,並自覺主動地改進自己的工作,為全體員工樹立一個榜樣。那種對員工冷漠或者固步自封的人,不應做這種工作。

2、持續改進環境的建立
a、最高管理者的支持和領導。標准中多處要求最高管理者對持續改進工作予以支持和領導。事實上,最高管理者對持續改進的認識是組織持續改進環境的關鍵因素,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歸納起來,最高管理者在持續改進中有如下幾大職責:制定並向被管理者傳達持續改進的目標;以身作則,持續地改進自己的工作過程;培育一種廣泛交流、相互合作和尊重個人的環境;採取必要的手段,使組織中的每個人都能夠改進自己的工作過程;進行質量改進策劃,必要時制定質量改進計劃;為持續改進提供必要的資源;對持續改進進行鼓勵並將改進的成果納入有關標准、制度和規范之中,以鞏固已取得的成績。
b、確立持續改進價值觀、態度和行為。持續改進環境往往需要有以滿足顧客要求和設置更強競爭的目標為中心的、新穎的、共同的價值觀念、態度和行為,其中包括:將注意力集中與滿足內部和外部顧客的需要;產品質量生產、形成、實現的全過程,即整個質量環中需要進行持續改進,而不僅僅是在生產現場;展示管理者應盡的義務、領導作用和參與情況;不論是在協同工作中還是個人活動中,始終強調持續改進是每個員工工作的一部分;通過改進過程找到問題的所在;持續不斷地改進所有的過程;利用數據和信息充分地交流與溝通;促進協同工作和尊重個人;依據對數據的分析進行決策。
c、具體制定企業持續改進的目標。具體的目標要與企業總的經營目標緊密結合,並突出提高顧客滿意程度和過程的效果和效率。這些目標應明確易懂、積極可行、恰如其分,並且能夠用於測量持續改進的進展情況。達到這些目標所需的策略與措施應該被為實現這些目標而必須一道工作的全體人員所理解和贊同。持續改進目標還應定期進行評審並反映出不斷變化的顧客期望。
d、各級管理者以身作則、持之以恆和配置資源。各級領導者(當然也包括最高管理者)應通過以身作則、持之以恆和配置資源,為創造持續改進環境履行必要的領導職責並承擔義務。由於認識上或體制上的原因,個別管理者對員工的質量管理改進要求(意見和建議)往往採取推諉、抵制、壓抑和反對的態度。這會大大打擊員工的積極性,是一種破壞持續改進環境的錯誤行為,必須堅決糾正。
e、相互促進的工作關系。應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進行公開交流、溝通與合作,以消除企業和員工之間影響過程效果、效率和持續改進的障礙,包括與供應商及顧客的公開交流。溝通與合作。
f、全員繼續教育和培訓。上至企業最高管理者,下至現場員工,都應在質量管理原理和實踐、質量改進方法的應用方面得到教育和培訓,樹立起質量意識與持續改進的思想。

3、持續改進活動開展
a、持續改進的項目。質量改進的項目分為對產品本身的改進、對產品過程的改進和對管理過程的改進。此外,質量目標的調整和提高、可好提出的需優化的服務、內外審出現的嚴重不合格項都應確定為改進項目。現實中常常遇到的質量缺陷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於操作方面造成的缺陷,稱為操作者可控的缺陷;另一類則是由於管理方面造成的缺陷,稱為管理者可控的缺陷。對前者的改進,主要是研究員工的操作方法,其改進措施通常包括改變操作方法和加工順序,但有時也有技術上的改進;對後者則主要是研究有關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其改進措施一般包括技術和管理方法的改進兩個方面。由於在質量管理中後者占的比重高達80%,這就要求在持續改進中必須實事求是對待質量問題,不能將質量問題推到員工頭上。在分析質量問題的原因時,應當更多地從管理的角度,從領導的責任方面去尋找。在制定糾正、預防措施和鞏固質量改進成果時,都要在管理因素上多下功夫。同時,管理是質量改進的主要對象,就決定了質量改進的主體主要是組織的領導和管理人員,而不是生產工人。因此,「三結合」模式的QC小組往往能比純工人組成的QC小組更容易取得成效、鞏固成果。
b、機遇的把握。把握持續改進機遇的要點:首先,要不斷尋求改進機會,而不是等待出現問題再去抓機會;其次,從監視和測量中去尋找改進機會;再次,從廣泛的信息來源中去尋求改進機會;最後,從質量改進的過程或結果中尋求改進機會。另外,當企業發生變革、以質量獲得效益、重塑企業形象、生存發生危機或可贏得市場機遇時更應注重質量改進和持續改進的重大作用。
c、持續改進的策劃。通過策劃,制定出適合組織的中長期、年度以及具體持續改進項目的計劃,以指導持續改進工作。持續改進計劃的內容包括:改進項目、改進目標、過程步驟(完成期限)、責任分工、資源保障(人、財、物)等。
d、持續改進的控制。可制定持續改進控製程序,充分發揮組織控制、群體控制和自我控制的作用,對持續改進活動加以引導和控制。尤其要注意採用不同的手段,克服持續改進中來自包括來自領導層、專業人員和員工各方面的壓力,以減小阻力。
e、持續改進的測量。為了識別和診斷以確定改進機會,也為了測量質量改進活動的結果,組織應建立一個客觀的測量系統,同時還應當根據不同的測量對象,規定相應的測量部門。
GB/T 19001-2008和GB/T 19004-2008也都規定組織質量管理體系應開發並建立一個與其運作性質相適應的測量系統,並將「測量、分析和改進」作為質量管理體系的「四大板塊」之一。組織的測量系統首先要滿足日常測量的需要,其次也要滿足質量改進的需要。對質量改進的測量是對比改進前後的情況,以確定質量改進的效果,它至少包括兩次測量,一次是改進之前,一次是改進之後。這兩次測量應在相同的條件下,用相同的方法進行。對質量改進的測量應當注意:所有的測量普遍存在變異現象,必要時應進行多次測量已進行統計分析;要克服誇大質量改進效果的傾向,測量和分析都必須實事求是;為了克服上述現象,對持續改進測量的結果應當進行評審或認定。
f、持續改進的評審、確認和驗證。
與改進一樣,改進的評審也應分層次進行。對組織持續改進的評審主要是針對組織范圍是否堅持了持續改進以及針對組織質量改進計劃和重大項目來進行,這種評審一般應當納入組織的管理評審中進行,作為管理評審的一個重要內容。對質量改進項目的評審則應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進行,可能是在組織一級,也可能只在部門一級,還可能只在承擔該項目的組織或QC小組內進行。而對基層單位持續改進的評審一般帶有檢查、審核的性質,目的是促進基層單位持續改進活動得到進一步的開展。這種評審可以由組織負責改進的機構組織進行。在對持續改進項目進行驗證和確認時,應出具驗證報告。
持續改進結果經確認後,需保持下來,把變革的成果納入管理標准和技術標准中。包括對規范/操作/管理程序及方法進行更改;對有關人員進行教育和培訓,確保這些改進成果稱為有關人員工作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
g、持續改進的評價。可以選用如下方法對持續改進進行評價:顧客評價法、企業評價法、專家評價法、產品性能評價法、過程效率評價法、質量成本及價值增值評價法。
總的說來,可以用以下圖表來表示持續改進的流程:

四、持續改進的常用方法
1、PDCA循環方法
PDCA循環,又叫戴明環,最早由休哈特於1930年構想,後來被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來,並加以廣泛宣傳和運用於持續改善產品質量的過程中,所以又被稱為戴明環。它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全面質量管理活動的全部過程,就是質量計劃的制訂和組織實現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按照PDCA循環,不停頓地周而復始地運轉的。
(1)、PDCA循環的四個階段、八個步驟:PDCA的含義如下:P(Plan):計劃;D(Do):執行;C(Check):檢查;A(Act):行動。P階段:包括分析現狀,找出存在的質量問題;分析產生質量問題的原因;找出影響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針對找出的影響質量的主要原因,制定措施計劃四個步驟。D階段:只有一個步驟,即實施計劃。C階段:也只有一個步驟,即檢查效果。A階段:包括總結經驗,鞏固成績和把遺留問題轉入下一個循環兩個步驟。
(2)PDCA循環的特點:
a、循環不停地轉動,沒轉動一周提高一步;
b、大環套小環,小環保大環,相互聯系,彼此促進;
c、PDCA循環是一個綜合性的循環。

2、質量改進方法
a、QCC方法。QCC(Quality Control Circles),即品管圈,又名質量控制圈、質量小組、QC小組等,是指同一工作現場的人員,自動自發地進行質量管理活動,所組成的小組。這些小組作為全公司質量管理活動的一環,在自我啟發及相互啟發的原則下,活用各種統計方法,以全員參與的方式,不斷地進行改善及管理自己的工作現場的活動,就是「品管圈活動」。品管圈注重尊重人性,建立愉快的現場;發揮人的能力,開發無限的腦力資源;改善企業體質,繁榮企業精神。組織可按以下方式引入QCC:有進行機構調查;與高層管理討調查結果;向決策者執行特殊計劃;從各個部門挑選主管人員進行特別深度的培訓計劃;向對此問題擁有最好能力的人員進行培訓;在訓練有素的管理人員的幫助下進行培訓後,在高級管理層中形成質量改進小組,解決主要的組織機構問題;通過協調部門,由培訓者對所有工人進行質量概念的意識培訓;協調部門保持自願組成品質圈的工人的記錄;組成部門級別、班組級別品質圈,並進行培訓。QCC應堅持按員工自願參加、自願結合,自願組合的原則,採用適宜項目與組織特點的方法來組建,主要包括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結合的方式。品管圈的運行可按如下步驟進行:藉助流程圖表,對問題進行定義;通過搜集數據,來分析問題,確定原因;通過數據的搜集與分析,來找到最深層的原因;確定解決辦法,選擇合適的解決辦法;預見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在試驗的基礎上實施解決辦法,並檢查其實施情況;定期實施;追蹤/回顧品管圈解決問題的工具(包括腦力激盪法、流程圖表、搜集數據、曲線圖、柏拉多分析等)。
b、TQM方法。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即全面質量管理,指一個組織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於通過讓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而達到永續經營的管理途徑。TQM以質量第一、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求繁榮;用戶至上;強調用數據說話;突出人的積極因素為基本指導思想,秉持預防原則、經濟原則、協作原則、按照PDCA循環組織活動和質量管理八項原則,對踐行它的全員、全過程、全企業發生作用。全面質量管理的基礎工作包括標准化工作、計量工作、質量信息工作和質量教育工作等,基本內容包括設計過程、製造過程、輔助過程、使用過程質量管理的內容。
c、6σ質量管理方法。「σ」是希臘文的一個字母,在統計學上用來表示標准偏差值,用以描述總體中的個體離均值的偏離程度,測量出的σ表徵著諸如單位缺陷、百萬缺陷或錯誤的概率性,σ值越大,缺陷或錯誤就越少。6σ是一個目標,這個質量水平意味的是所有的過程和結果中,99.99966% 是無缺陷的,也就是說,做100萬件事情,其中只有3.4件是有缺陷的,這幾乎趨近到人類能夠達到的最為完美的境界。6σ管理關注過程,特別是企業為市場和顧客提供價值的核心過程。為了達到6σ,首先要制定標准,在管理中隨時跟蹤考核操作與標準的偏差,不斷改進,最終達到6σ。現己形成一套使每個環節不斷改進的簡單的流程模式:界定、測量、分析、改進、控制。6σ管理具有對顧客需求高度關注、高度依賴統計數據、重視改善業務流程、積極開展主動改進型管理和倡導無界限合作等特徵,一般按照辨別核心流程和關鍵顧客;定義顧客需求;評估企業當前績效;改進6σ管理法流程;流程設計、重構與系統整合的基本流程加以推行。推行的關鍵在於項目選擇的改進、改進模式的選擇以及6σ管理的領導原則。
d、ZD計劃。ZD計劃(zero defect program),也成無缺點或零缺陷運動,指組織中的下on工業人員以無缺點為最終目標而擬定當前的目標,以期努力達成,而後再進一步提高目標要求的活動。一般而言,無缺陷運動以每一從業人員均須認識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和樹立「無缺點」理念為前提,在一個核心(第一次就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二個基本點(有用的和可信賴的)、三個需要(任何組織都要滿足客戶的需要、員工的需要和供應商的需要)和四個基本原則(質量就是符合要求;預防的系統產生質量;質量的工作準則是零缺陷;必須以質量代價(金錢)來衡量質量表現)的基本原則下,按建立組織、制定目標、建立建議制度和評價表揚的程序加以實施。

五、持續改進的審核要點
隨著ISO 9000族標準的改版,持續改進的地位得以一次又一次的提升。最早的87版本系列標准中,由於認識的局限,幾乎沒有質量改進有關術語出現,為此ISO 9000族標准收到廣泛的批評。94年發布的有限修改版將質量改進寫進了ISO 9004中,但由於依然未能將其融入質量管理體系之中,質量改進與質量管理體脫節,致使很大一部分組織沒有將質量改進作為質量管理體系必不可少的要素對待。從2000版標准開始,質量改進和持續改進已被作為重要內容納入了體系之中,持續改進已成為質量管理體系標準的基礎。對組織持續改進工作的審核也已隨之日益凸現其重要性。
標准要求:GB/T 19000標准中「持續改進」的定義是「增強滿足要求的能里的循環活動」,條款8.5.1對持續改進做出了如下要求:8.5.1持續改進 組織應利用質量方針、質量目標、審核結果、數據分析、糾正和預防措施以及管理評審,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
這就決定了持續改進的內容包括以下內容:通過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的制定、建立、實施、評審和調整,確立持續改進的方向;通過數據分析發現產品、過程的趨勢和不足,評價顧客滿意的信息,調整質量管理體系的輸入和輸出;通過內、外部審核不斷發現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的薄弱環節,採取有效的糾正措施或預防措施,並想高層領導提出體系改進的建議;通過實施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實施改進,使不合格不再發生或者不發生;通過管理評審評價質量管理體系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並作出改進措施的決定。

4. 如何實現質量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

質量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是復雜性的工程,關乎到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大體來說分為內部改進與外部作用。

  1. 質量管理體系的內部改進
    首先,應加強過程的監控。根據管理過程的具體情況選擇監控內容和緩解。如對產品生產的監視和測量,應通過對原料的采購、生產環節的技術保障、質量檢測、產品試用等方面的內容來監控。其次,加強內部審核。認真挑選內審員和審核組長,加強審核人員思想道德素質,提高相關技術能力,加強內審員的培訓,提高現場審核能力。使整個團隊擁有較強的專業審核能力,與對產品對企業的責任心。最後,加強產品質量的檢測。完善相關檢測機制,在出廠之前,對產品進行整體評估,保證整體質量,嚴格把關。

  2. 質量管理體系的外部作用

5. 主要負責項目成果質量的是:()

主要負責項目成果質量的是:項目經理
項目經理職責
1.在總經理領導下,會同有關部門協商組建項目經理部。
2.對項目施工生產、經營管理工作全面負責。
3.貫徹實施公司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領導本工程項目進行策劃,制定項目質量目標和項目經理部管理職責,確保質量目標的實現。
4.負責組織各種資源完成本次項目施工合同,對工程質量、施工進度、安全文明施工狀況予以控制。
5.主持召開項目例會,對項目的整個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組織、指揮、監督和調節。

6.以企業法人委託人身份處理與工程項目有關的外部關系及簽署有關合同等其他管理職權,對總經理負責。
項目副經理職責
1.負責組織本工程項目的施工生產,建立項目安全保證體系對施工過程質量負責。
2.負責優化施工組織工作,領導安全文明施工,組織實施本質量計劃確保滿足合同要求和實現質量目標。
3.分管本項目物資管理和工程分包工作,負責協調施工生產所需的人員、物資和設備的供給。
4.負責糾正和預防措施的組織實施。
項目總工程師職責
1.負責組織本項目質量策劃,組織編制質量計劃並按規定報批,主持建立項目質量保證體系,將項目質量管理目標分解到各部門、班組和崗位,並對況進行檢查監實施情督。
2.負責組織圖紙會審、技術交底和質量計劃的交底工作。
3.負責組織貫徹技術規程、規范和質量標准,認真貫徹實施各項管理制度和相關程序,對本項目人員違反操作規程和程序造成的質量問題負有領導責任。
4.負責文件和資料的管理工作,確保現場使用的文件均為有效版本,指導和檢查生產過程的各種質量記錄和統計技術應用工作,確保質量記錄的完整性、准確性和可追溯性。
5.定期召開質量例會,並及時向公司主管部門反饋質量信息。
6.負責組織動員本項目全體員工積極配合質量體系審核,認真制定糾正和預防措施。
7.組織研究解決施工中的較大技術問題,組織編制工程技術總結。
8.負責檢驗和試驗人員、儀器設備的配備和管理工作。
9.領導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開發應用和本項目的培訓工作,指導項目開展QC小組活動。
10.領導本項目質量評定和竣工交驗工作。

6. 如何評價一項學術研究成果的質量

學術評價實際上就是要將學術研究成果排排座吃果果,分成三六九等。學術評回價的基本方法答有兩種,一是基於內容的學術評價,即基於學術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學科本身的邏輯結構的評價方法;另一種是基於形式的評價方法,即游離於學術研究之外,客觀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外在特徵和學術成果之間的形式聯系,從而描繪出學術研究的形式化圖景,從而達到學術評估的目的。這來兩種方法顯然有主次之分,但又是相輔相成的,基於內容的評價顯然是一種最符合邏輯的評價,形式化評價本質上是基於內容分析的評價方法的一種工具和補充方法。

7. ●強化項目管理,項目成果質量進一步提高

實行業務計劃動態編制,對項目實施「計劃、預算、質量、成果、績專效」全方位管理。切實屬加強預算管理,從源頭抓,起有效提高預算編制的質量,貫徹「以業務計劃帶動項目執行,以項目執行帶動預算執行」的工作思路,以財政部績效考評為契機,在全院范圍內開展項目的績效考評和內部審計,強化外協經費的監督,保證了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開展了兩期實施培訓,有效提高了業務人員的項目實施水平;在項目的結題驗收過程中,進一步量化項目評分考核指標,強化成果質量的等級評定,推進了項目成果質量的提高。同時,開展了2011年業務成果交流會,對4個優秀成果進行了展示,為進一步加強業務交流,推動成果交流共享與宣傳,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和平台。

▲規劃院項目實施管理培訓

8. 成果質量檢驗

農用地分等工作必須對所取得的中間成果和最終成果進行實地校驗,即按照農用地分等方法獲得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各等別初步成果後,對由各縣(市、區)的分等指數劃分出的農用地分等成果進行檢驗,以確定是否符合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實際情況。

為了檢驗成果與實際的符合情況,項目課題組把農用地分等各等別圖以及農用地分等所採用的相關自然、經濟因素數據發放給各縣(市、區)國土資源局,再由各縣(市、區)國土資源局組織農業、土壤、水利、氣象等相關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專家,根據各縣(市、區)的分等圖件和有關系數表,對已經取得的初步成果進行實地驗證,然後提供書面意見並加蓋公章,及時反饋到課題組。課題組收到各縣(市、區)的反饋意見後,對分等成果中存在的問題,從基礎資料和數據源頭、計算方法、參數選取、結果表達方式等方面逐一進行原因分析,並在技術方案方面進行適當的修改完善,有針對性地進行農用地等別調整。

(一)校驗的內容和方法

1.農用地分等校驗的內容

(1)劃分的分等單元及其邊界的合理性,即劃分的分等單元及其邊界是否符合實際情況。

(2)分等因素及其權重選取的准確性。

(3)「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的合理性。

(4)檢驗農用地自然質量分的准確性和合理性。

(5)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結果是否符合實際情況。

(6)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的校驗。

(7)農用地各等別的校驗(計算得到的各等別是否符合實際情況)。

(8)農用地各等別統計面積的校驗。

在以上的調整內容中,第1項以及第5~8項由各縣(市、區)國土資源局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實地校驗並提供反饋意見;第2~4項由項目課題組進行實地校驗。

2.農用地分等校驗的方法

以縣(市、區)為單位,從各縣(市、區)所有分等單元中隨機抽取不超過總數5%的單元進行野外實測,將實測結果與分等結果進行比較。如果差異小於5%,則認為初步分等成果總體上合格,對於發現的不合格的初步分等結果應進行調整;如果大於5%,則應對初步分等成果進行全面調整。

1)分等單元的校驗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單元的劃分方法採用「疊置法」。因農用地的分布錯綜復雜,地塊間的邊界參差不齊,地形特徵相同、土壤類型和性質相同、耕地類型相同的地塊有時存在多個,在劃分單元時,也可能存在誤劃現象。應隨機抽取5%的單元進行野外觀測,主要是觀測同一個單元在地形特徵、土壤類型和性質、耕地類型等方面是否相同,邊界是否合理。如果相同、符合實際、邊界合理,說明單元劃分正確。

2)分等因素及其權重選取的准確性的校驗

各因素指標區分等因素選取的准確性和分等指標體系確定的合理性對整個區域農用地分等起到關鍵作用,因此,對於分等因素及其權重(分等因素指標體系)選取的准確性必須驗證其合理性。驗證方法採用經驗法、互為印證法和統計分析法三者相結合。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工作中,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縣(市、區)作為檢驗縣(市、區),抽取不超過其單元總數的5%作為分等因素選取和其權重准確性的檢驗對象,將抽查對象與現有資料的具體數據進行對照。如果在這個指標區中,選取的因素對這個區域農用地的質量差異有明顯影響,則認為選取的因素合理;如果選定的分等因素對這個指標區農用地的質量差異的影響小或不明顯,則認為選取的因素不合理,必須重新進行調整。

在各指標區中,隨機抽取不超過其總數5%的單元,進行野外實測,根據經驗統計進行分析,互為印證分析結果,判斷這套分等指標體系(權重)是否切合當地的實際,如果與實際相符,則認為這套分等指標體系(權重)合理;否則,必須進行全面調整。

3)「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的校驗

在農用地分等過程中選取的分等因素對於不同植物的生長發育,其最佳值是不同的,它們各自都有對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長發育最佳值進行影響的最大值。因此,對於「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的檢驗主要採取「實地驗證法」。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各指標區中,隨機抽取不超過總數5%的評價單元,進行野外實地驗證,分析抽取的這些分等評價單元的土壤特性對其作物影響程度的大小,若最終評價符合實際,表示評分合理;否則,表示這些因素因子的指標不能正常地表現其作用,必須進行修正。

4)農用地自然質量分的校驗

主要採取試評法、經驗法、互為印證法和統計分析法進行校驗。

(1)試評法:主要在分等工作的初期,為校驗單元劃分及賦分的准確性和合理性,採取試評法確定分等方法的可行性。首先,選擇1~2個典型縣(市、區)進行單元劃分和賦分試點,然後對試點結果的准確性和合理性進行綜合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土壤分布圖與土地利用現狀圖的吻合程度及修正,各相關圖件行政界線與分等基準年行政區劃的吻合程度及修正,鄉、村一級劃分單元的數量及調整,賦分結果與農用地實際質量狀況的吻合程度及修正等。通過對試點縣(市、區)的試評,將一些具規律性、整體性的不當結果進行修正,為全自治區開展單元劃分和賦分工作提供基礎。

(2)經驗法:通過試評法確定單元劃分和賦分方法後,影響賦分准確性和合理性的關鍵是各指標區的選定因素和各因素指標的資料來源。鑒於各種資料的專業要求不同及形成資料時期的技術水平限制,在按資料賦分後,要對一些與農用地質量評價不符的分值根據專家經驗進行校正。

(3)互為印證法:將以現有資料為主劃分單元和賦分獲得的結果與標准樣地實地調查獲得的結果進行互相比較、校驗,對易於產生誤差的因素,例如岩石露頭度、灌溉條件、排水狀況等,通過比較發現問題後,請專家組對問題進行分析,歸納出一些規律性的結論,作為對整個項目修正的依據。

(4)統計分析法:在劃分的全部單元和賦分結果中,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縣(市、區)作為校驗縣(市、區),對校驗縣(市、區)隨機抽取不超過單元總數的5%作為檢查單元劃分和各因素賦分准確性的檢驗對象,將抽查對象與現有資料的具體數據進行對照,如結果差異小於5%,則認為初步賦分結果合格,對發現有差異的部分進行調整即可;如果結果差異大於5%,則認為初步賦分的結果不合格,應對成果進行全面調整。通過統計分析法,項目課題組先後對賦分結果進行過2次以上的全面調整或重新賦分。

5)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的校驗

由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方法可知,水田的質量比旱地的質量好,相同地類(水田或旱地)的等別受自然質量分的影響最大,不同的單元,自然質量分不同,自然質量等別就有差異。根據以上原理,隨機抽取該縣(市、區)5%的單元進行野外實測,包括自然質量等指數最高的單元、最低的單元和中等的單元。召集土壤、農業、水利、土地等方面的專家會議,論證自然質量等指數是否真實反映農用地的自然質量,再到實地觀測抽取的單元,檢驗自然質量等指數最高的單元是否是最好的耕地,自然質量等指數最低的單元是否是最差的耕地。如果是,說明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結果計算正確;如果不是,找出原因並進行修正。

6)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的校驗

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的校驗,是以縣(市、區)為單位,隨機抽取各縣(市、區)5%的單元進行野外實測,查看各隨機抽取樣點的作物單產和物化成本數據是否合乎實際情況,如果不符合,應進行全面調整。通常作物單產較高的鄉(鎮)農用地等別也較高;物化成本較低,農用地等別也較高。

7)農用地各等別的校驗

由分等指數的計算方法可知,相同地類(水田或旱地)的等別受土地利用系數、土地經濟系數的影響最大,即受產量和成本的影響最大,且同一鄉(鎮)相同地類的等別接近(相同或相差1~2個等別)。在各縣(市、區)農用地各等別圖上,比較農用地各等別的分布是否基本符合實際情況,也就是說,在該縣(市、區)范圍內,農用地各等別較高的鄉(鎮),是否是耕地自然質量和產出水平較高的鄉(鎮);反之,農用地各等別較低的鄉(鎮),是否是耕地自然質量和產出水平較低的鄉(鎮)。需召集土壤、農業、水利、土地等方面的專家,論證各等別的劃分結果是否真實反映農用地的質量;再以各縣(市、區)為單位抽取該縣(市、區)5%的單元,到實地進行觀測,論證各等別最高的單元是否是自然質量好、產量高、投入低的耕地,各等別最低的單元是否是自然質量差、產量低的耕地,如果是,說明分等結果正確;如果不是,找出原因。

8)農用地各等別統計面積的校驗

按照《農用地分等規程》和《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項目技術簡報》的規定,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總面積的統計數據以200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地利用現狀變更數據為准。校驗以各縣(市、區)2000年的土地現狀變更數據為准,檢驗分等成果中農用地各等別的面積是否准確,精度至少要達到鄉(鎮)一級。

(二)校驗的結果

經過認真、細致的校驗,得出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成果的校驗結果如下:

(1)各縣(市、區)一致認為本縣(市、區)農用地同一分等單元在地形特徵、土壤類型和性質、耕地類型等方面基本相同,邊界基本合理,分等單元的劃分基本正確。

(2)經過實地抽樣調查,採用經驗法、互為印證法和統計分析法進行校驗,得出的結果表明,各分等指標區選取的分等因素符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產實際,對農用地的質量差異有明顯的影響;各分等因素的權重能正確地反映各因素對土地質量的影響程度。因此,各分等指標區選取的分等因素及其權重具有較高的准確性和合理性。

(3)經過實地抽樣調查檢驗,「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的評分絕大部分合理,能充分反映分等因素對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長發育最佳值的最大影響。較少部分(未超過單元總數的5%)的分值顯得過高,需進一步調整。

(4)經過實地抽樣調查、檢驗,採取試評法、經驗法、互為印證法和統計分析法,對農用地自然質量分進行校驗,絕大部分合理,較少部分(未超過單元總數的5%)的分值顯得過高,需進一步調整。

(5)從各縣(市、區)的反饋意見和上報的資料來看,提交的自然質量等指數基本上符合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的等別分布規律。個別縣(市、區)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與實際稍有出入,但這些單元數均未超過本縣(市、區)單元總數的5%,只需局部調整。

(6)針對第(5)點出現的問題,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需進行局部調整。

(7)少數幾個縣(市、區)分等成果中部分農用地的等別與實際稍有出入(未超過單元總數的5%),需按照計算程序重新進行調整。

(8)極個別縣(市、區)在校驗時發現面積與實際面積不符,按2000年10月31日土地利用詳查變更數據進行校正平差。

(三)農用地各等別的調整

實地驗證後,項目課題組對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中存在的問題,從基礎資料和數據源頭以及計算方法、參數選取、結果表達方法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分析,並在技術方案里提出改進方法和調整措施。

1.等別劃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針對校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認真分析、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查明原因,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和認真負責的態度,採取切實可行的科學方法對需要修正、修改的因素、參數、分值、系數、面積數等進行修正、修改。

在修改完善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6個方面:

(1)「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賦分的合理性。

(2)部分農用地自然質量分。

(3)個別縣(市、區)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

(4)個別農用地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需進行局部調整。

(5)少數幾個縣(市、區)分等成果中部分農用地的等別與實際稍有出入。

(6)部分面積需更正。

農用地的經濟等別是由自然質量等別和利用等別決定的,而自然質量等別和利用等別又由「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賦分、農用地自然質量分以及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決定;另外,農用地自然質量分是由「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的賦分決定的,面積更正只需按反饋資料來修改。因此,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賦分的合理性;二是個別農用地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的調整。

2.等別調整的技術手段

課題組積極組織技術力量對這兩個關鍵性技術問題進行攻關。經過實地調研、校驗,科學分析、積極探討、多方面論證,決定採取以下方案:

(1)調整「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個別分級分值。

①對「表層土壤質地」因素賦分結果的校正。第二次土壤普查中關於質地的資料主要是反映室內化驗結果,與外業的實際情況有一定的差異,例如,屬洪積母質發育的水田單元(土壤為A4、B4等),室內分析土壤細粒部分質地多為壤土或粘壤土,其賦分結果為100分,但實際上這類土壤含礫石較多,需要校正為60分;同理,屬廣西壯族自治區特有的硅質岩母質發育的耕地單元(土壤為A9、A10、B9、B10等),適耕性較差,需要校正為60~80分;屬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墾種的耕地單元(土壤多為紅壤性土或赤紅壤性土等),土壤含礫石較多,需要校正為60分。

②對「土壤有機質含量」因素賦分結果的校正。實踐經驗證明,並不是土壤有機質含量越高耕地質量越好,耕地質量與土壤有機質的活性也有關。由泥炭土、沼澤性土和冷浸田等發育的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雖然較高(≥4.0%),但其有機質活性較低,因此,不能完全按有機質含量結果給予賦分,一般需校正為50分。

③對「灌溉保證率」因素賦分結果的校正。因項目涉及的農用地面積比較廣,難以全面收集到農田灌溉保證率方面的資料,所以該因素賦分時按現有資料或區位狀況或農用地類型,最後結果也需進行校正。例如,淹育性水稻土(A型)的賦分,習慣按「一般滿足」賦分,校正時則要考慮到,處於低平地帶的新開田多有良好的灌溉系統,屬「基本滿足」;台地、低丘梯田屬「一般滿足」;高丘梯田和岩溶峰叢地帶的梯田,多為望天田,屬「無灌溉條件」等幾類進行適當修正。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旱地部分的指定作物是甘蔗,而甘蔗在自治區多數種植在高丘梯田和岩溶峰叢地帶的梯田,絕大部分為望天田,近幾年來降雨量又偏少,因而將旱地的「灌溉保證率」的因素賦分由原來的30分、50分統一校正為30分。

(2)個別農用地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的調整。

包括兩個方面:①對特殊值的調整。進一步剔除個別與實際明顯不符、不合乎邏輯的數據。將大於0.99和小於0.20的系數列為重點核查的對象,通過實地調查、對上報部門及填表人進一步核實等方法,獲得更接近實際的產量、工價、工時、成本數據,從而對原有系數進行修正。

②對特殊鄉(鎮)的處理。由於個別鄉(鎮)沒有種植其所在指標區的指定作物或因各種原因收集資料困難,造成這部分鄉(鎮)用於計算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的產量及成本等數據空缺或不全,不能計算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這些鄉(鎮)的相應系數應參考與其鄰近的鄉(鎮),原則上取相鄰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利用系數且自然狀況最近似的鄉(鎮)的相應系數值,或自然狀況近似的相鄰幾個鄉(鎮)的相應系數的平均值。

(3)重點檢查因分等過程簡化可能造成的錯誤。

(4)通過認真細致的檢查,消除工作中由於疏忽引起的計算、輸入等錯誤。

(5)對於部分需要調整等別的分等單元,重新按照《農用地分等規程》規定的分等程序進行計算,劃分等別。

(6)詳細記錄調整過程,形成材料,與第一次計算資料及結果一並整理,歸入檔案永久保存。

(7)將按照程序校驗合格的農用地等別確定為農用地分等成果,填入表格並保存。

(四)農用地各等別的確定

對農用地分等的初步成果,按以上步驟進行實地校核,對不合格的評價單元按照程序進行調整,重新以國土資源部《農用地分等規程》規定的分等程序進行計算,劃分各類等別。

1.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的確定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各等別的劃分結果顯示,全自治區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分為4~18等,無1~3等。各指標區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劃分結果如圖3-13所示。

圖3-13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指標區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單元數分布柱狀圖

2. 農用地利用等別的確定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利用等別分為 2 ~ 15 等,無 1 等地。各指標區農用地利用等劃分結果如圖 3-14 所示。

圖 3-14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指標區農用地利用等別單元數分布柱狀圖

3. 農用地經濟等別的確定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經濟等別分為 1 ~ 13 等。各指標區農用地經濟等劃分結果如圖 3-15 所示。

圖 3-15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指標區農用地經濟等別單元數分布柱狀圖

9. 如何保證測繪成果質量的可靠性

測繪成果質量監督抽查管理辦法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結合上級質量監督抽查計劃制定本級質量監督抽查計劃,並報上一級測繪行政主管部門備案,重點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測繪項目成果的質量監督抽查。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規范測繪成果質量監督抽查(以下簡稱「質量監督抽查」)工作,加強測繪質量的監督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質量監督抽查的計劃與方案制定、監督檢驗、異議受理、結果處理等,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國家測繪局負責組織實施全國質量監督抽查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質量監督抽查工作。
第四條 質量監督抽查工作必須遵循合法、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
第二章 計劃與方案制定
第五條 國家測繪局按年度制定全國質量監督抽查計劃,重點組織實施重大測繪項目、重點工程測繪項目以及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影響面廣的其他測繪項目成果的質量監督抽查。
測繪行政主管部門不應對同一測繪項目或者同一批次測繪成果重復抽查。
第六條 測繪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專項列支質量監督抽查工作經費,並專款專用。
第七條 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質量監督抽查時,應當制定工作方案,發布通告,開具通知單,審批技術方案。
第八條 質量監督抽查的質量判定依據是國家法律法規、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以及測繪單位明示的企業標准、項目設計文件和合同約定的各項內容。
當企業標准、項目設計文件和合同約定的質量指標低於國家法律法規、強制性標准或者推薦性標準的強制性條款時,以國家法律法規、強制性標准或者推薦性標準的強制性條款作為質量判定依據。
第九條 監督抽查的主要內容是:
(一)項目技術文件的完整性和符合性;
(二)項目中使用的儀器、設備等的檢定情況及其精度指標與項目設計文件的符合性;
(三)引用起始成果、資料的合法性、正確性和可靠性;
(四)相應測繪成果各項質量指標的符合性;
(五)成果資料的完整性和規范性;
(六)法律、法規及有關標准規定的其他內容。
第三章 監督檢驗
第十條 質量監督抽查工作中需要進行的技術檢驗、鑒定、檢測等監督檢驗活動,測繪行政主管部門委託具備從事測繪成果質量監督檢驗工作條件和能力的測繪成果質量檢驗單位(以下簡稱「檢驗單位」)承擔。
第十一條 檢驗單位應當制定技術方案,技術方案經測繪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檢驗單位組織具備相應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的檢驗人員,開展檢驗工作。
第十二條 檢驗人員必須遵守法律法規,遵守工作紀律,恪守職業道德,保守受檢測繪成果涉及的技術秘密、商業秘密,履行檢驗過程的保密職責。
與受檢單位或者受檢項目有直接利害關系、可能影響檢驗公正的人員不得參加檢驗工作。
第十三條 檢驗開始時,檢驗單位應當組織召開首次會,向受檢單位出示測繪行政主管部門開具的監督抽查通知單,並告知檢驗依據、方法、程序等。
檢驗過程中,檢驗單位應當按照技術方案規定的程序,開展檢驗工作。檢驗單位可根據需要,向測繪項目出資人、設計單位、施測單位、質檢單位等調查、了解項目相關情況,實施現場檢驗。
檢驗完成後,檢驗單位應當組織召開末次會,通報檢驗中發現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
第十四條 受檢單位應當配合監督檢驗工作,提供與受檢項目相關的合同、質量文件、成果資料、儀器檢定資料等,對檢驗所需的儀器、設備等給予配合和協助。
第十五條 對依法進行的測繪成果質量監督檢驗,受檢單位不得拒絕。拒絕接受監督檢驗的,受檢的測繪項目成果質量按照「批不合格」處理。
第十六條 檢驗單位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技術標准,客觀、公正地作出檢驗結論,並於全部檢驗工作結束後三十個工作日內將檢驗報告及檢驗結論寄(交)達受檢單位。
第四章 異議受理
第十七條 受檢單位對監督檢驗結論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檢驗結論之日起十五個工作日內向組織實施質量監督抽查的測繪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書面異議報告,並抄送檢驗單位。逾期未提出異議的,視為認可檢驗結論。
第十八條 檢驗單位應當自收到受檢單位書面異議報告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作出復驗結論,並報組織實施質量監督抽查的測繪行政主管部門。
第十九條 組織實施質量監督抽查的測繪行政主管部門收到受檢單位書面異議報告,需要進行復檢的,應當按原技術方案、原樣本組織。
復檢一般由原檢驗單位進行,特殊情況下由組織實施監督抽查的測繪行政主管部門指定其他檢驗單位進行。復檢結論與原結論不一致的,復檢費用由原檢驗單位承擔。
第二十條 監督檢驗工作完成後,檢驗單位應當在規定時間內將監督檢驗報告、檢驗結論及有關資料報送組織實施監督抽查的測繪行政主管部門。
第五章 結果處理
第二十一條 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審定檢驗結論,依法向社會公布質量監督抽查結果,確屬不宜向社會公布的,應當依法抄告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有關權利人和利害相關人。
第二十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測繪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質量監督抽查結果及工作總結報上一級測繪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對非本行政區域內測繪單位的質量監督抽查結果應當抄告其測繪資質審批和注冊機關。
第二十三條 質量監督抽查不合格的測繪單位,組織實施質量監督抽查的測繪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向其下達整改通知書,責令其自整改通知書下發之日起三個月內進行整改,並按原技術方案組織復查。
測繪單位整改完成後,必須向組織實施抽查的測繪行政主管部門報送整改情況,申請監督復查。逾期未整改或者未如期提出復查申請的,由實施抽查的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組織進行強制復查。
測繪成果質量監督抽查不合格的,或復查仍不合格的,測繪行政主管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理。

閱讀全文

與成果質量持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